折叠自行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64517阅读:10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折叠自行车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折叠的自行车,尤其涉及一种多功能微型的可折叠自行车。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交通现代化的发展,现代交通工具已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能源的紧缺,人们越来越开始对原始交通工具——自行车产生青睐。之所以对自行车开始重视的主要原因是因为现在社会倡导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以便节省能源减少污染。在人们换乘不同的交通工具或上下班的短途中,自行车起到了其他交通工具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适应这种需要,各商家设计生产了各式小型自行车及折叠自行车,以便于人们随身携带使用。
但是由于采用了传统的链条传动结构,链条会经常掉链、脱链,特别是折叠自行车大多受传统的链条传动结构的影响,使得在结构上不能制做的很小。尽管在长度上减小,但体积上没有减少,在外观和结构上仍然不便于携带。由于在折叠后外观轮廓尺寸依旧很大,有许多零部件枝枝杈杈依旧不利于放置。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折叠自行车,其可在折叠时防止链条掉链、脱链,从而利于达到折叠后占用空间小以便于携带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提供一种折叠自行车,其包括车架、设于车架上的车把支架、车座、前叉以及脚踏机构、设于该车把支架上端的车把,该前叉上装设有前轮,其中该车架上设有第一传动装置和第二传动装置,其中该第一传动装置设于该车架上,其输入端与该脚踏机构传动配合;该第二传动装置可折叠地设在该车架上并装设有后轮,其输入端与第一传动装置的输出端可分离地传动配合,其输出端与该后轮传动配合。
所述第一传动装置包括设于该车架上并与该脚踏机构传动配合以作为输入端的链盘、固定在该车架上以作为输出端的一级飞轮以及传动连接该链盘和一级飞轮的第一链条,该第二传动装置包括支撑架、设于该支撑架两端的作为输入端的二级主动飞轮和作为输出端的二级从动飞轮、连接该二级主动飞轮和二级从动飞轮的第二链条,其中该二级主动飞轮可分离地与该一级飞轮传动配合,该支撑架上设有承载轴,该车架对应该承载轴开设有狭长导引槽以及定位该承载轴并位于该狭长导引槽下端的定位槽,该支撑架上设有与该二级从动飞轮传动配合的所述后轮。
所述第一传动装置的一级飞轮固定在转轴上;所述二级主动飞轮固定在空心轴上,该转轴与该空心轴通过联轴机构可分离地传动连接。
所述脚踏机构包括设于该车架上与该链盘固定配合的转动轴,该转动轴上设有位于该车架两侧并与该转动轴垂直的的左脚蹬腿和右脚蹬腿,该左脚蹬腿和右脚蹬腿的自由端分别向外水平设有脚蹬轴,该两脚蹬轴的末端通过滑动铰接结构分别设有圆形左脚蹬和右脚蹬;该左脚蹬腿和右脚蹬腿、该转动轴和车架上设有定位该左脚蹬腿或右脚蹬腿的定位机构,且当该折叠自行车折叠后,该左脚踏蹬和右脚踏蹬与该前轮和后轮的低端在一个水平面内,该左脚蹬腿和右脚蹬腿结构都包括上部分和下部分,该上部分和下部分通过水平转动机构连接。
所述车架包括向前并向上延伸的第一架体和自该第一架体下端向上延伸的第二架体,该第二架体设有向上延伸的所述狭长导引槽,该第二架体于该狭长导引槽的末端设有与该狭长导引槽连通的所述定位槽。
所述车把支架下端设有同轴的轴套,该轴套内贯穿设有方轴,该方轴于该两轴套之间套设有方孔轴套,该方孔轴套与该车架固定连接,且该方轴两端与对应轴套之间设有车把支架折叠机构。
所述第一架体前端缘设有轴承,所述方孔轴套向下设有前转轴,所述前叉上端向上设有前叉转轴,该前转轴与该前叉转轴可转动地收容在该轴承内并相互固定连接。
所述车把支架上端包括平行设置的两根上支撑杆,该两支撑杆的上端分别向左、右设置左把手臂和右把手臂,该两支撑杆的上端与该左把手臂和右把手臂之间分别设有手臂折叠机构和手臂定位机构。
所述左把手臂和所述右把手臂的末端分别套设有可在其上伸缩移动的左把手套和右把手套。
所述车座通过折叠支撑架与所述车架连接,该折叠支撑架包括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该第一支撑杆一端通过齿轮锁机构可折叠地连接在该车架上,另一端可折叠地连接在该第二支撑杆的一端,该第二支撑杆的另一端可折叠地与所述车座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折叠自行车的车架上设有第一传动装置和第二传动装置,其中该第一传动装置设于该车架上,其输入端与该脚踏机构传动配合;该第二传动装置可折叠地设在该车架上并装设有后轮,其输入端与第一传动装置的输出端可分离地传动配合,其输出端与该后轮传动配合。借此,本实用新型折叠自行车可在折叠时防止链条掉链、脱链,从而利于达到折叠后占用空间小以便于携带的效果。

图1是具有本实用新型折叠自行车的主视示意图。
图2是图1中折叠自行车的左视图。
图3是图1中折叠自行车的俯视图。
图4是图1中折叠自行车的第一传动装置和第二传动装置配合连接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配合的第一传动装置和第二传动装置的俯视图。
图6是车把支架折叠机构的剖视示意图。
图7是沿图6中A-A线的剖视图。
图8是图6中车把支架折叠机构的旋盖的剖视图。
图9是车把支架折叠机构处于可转动状态的剖视示意图。
图10和图11是支撑杆与左、右把手臂连接示意图。
图12是左、右把手臂转动示意图。
图13是手臂折叠机构和手臂定位机构的示意图。
图14和图15是圆形脚蹬翻转180度前后的示意图。
图16至图18是圆形脚蹬折叠过程示意图。
图19至图21是圆形脚蹬的定位机构的工作示意图。
图22是图21的半剖左视图。
图23是水平转动机构的剖视图。
图24至图26是图23中水平转动机构的工作示意图。
图27是联轴机构的剖视示意图。
图28和图29是分别沿图27中B-B、C-C方向线的剖视图。
图30是图27中空心轴的右视图。
图31是水平转动机构处于脱离状态的示意图。
图32是齿轮锁机构的剖视示意图。
图33是沿图32中E-E方向线的剖视图。
图34是齿轮锁舌的剖视图。
图35是齿轮锁机构处于脱离状态的剖视示意图。
图36是齿轮锁机构的工作示意图。
图37至图39是图1中折叠自行车的叠脚踏机构的折叠过程示意图。
图40和图41是图1中折叠自行车的前轮的折叠过程示意图。
图42和图43是图1中折叠自行车的左脚蹬腿和右脚蹬腿的折叠过程示意图。
图44至图46是图1中折叠自行车的车把支架和车把的折叠过程示意图。
图47至图49是图1中折叠自行车的后轮的折叠过程示意图。
图50是图1中折叠自行车的车座的折叠过程示意图。
图51是图1中折叠自行车折叠后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至图5所示,具有本实用新型折叠自行车10包括车架11、设于车架11上的车把支架12、车座13、前叉14以及脚踏机构15、设于该车把支架12上端的车把16,该前叉14上装设有前轮17。而且该车架11上设有第一传动装置18和第二传动装置19。其中该第一传动装置18设于该车架11上,其输入端与该脚踏机构15传动配合;该第二传动装置19可折叠地固定在该车架11上并装设有后轮20,其输入端与第一传动装置18的输出端可分离地传动配合,其输出端与该后轮20传动配合。借此,本实用新型折叠自行车10在折叠时防止链条掉链、脱链,同时可达到折叠后占用空间小以便于携带的效果,以下详细说明。
在本实施例中,该车架11大致呈V形,其包括向前并向上延伸的第一架体111和自该第一架体111下端向上延伸的第二架体112。该第一架体111前端缘设有轴承80。该第二架体112设有向上倾斜的狭长导引槽1121,该第二架体112于该狭长导引槽1121的末端设有与该狭长导引槽1121连通的定位槽1122。
如图1和图6至图9所示,该车把支架12上端包括平行设置的两根上支撑杆121,该两根上支撑杆121分别与该车把16固定连接。该车把支架12下端包括倒U形的连接架122。该连接架122两侧杆下端的轴套30的内壁为直角花键槽,且任意一个直角键槽的直角的顶点与其在通过轴心连线相对应的直角键槽以及与此两个直角键槽通过轴心连线的法线所连接的两个直角键槽都可以组成一个正方形的四个直角。一个与这个正方形等边的方形轴或方轴套可以以任何一个直角键槽为基准插入对应连接架122两侧杆下端轴套30内,如果轴套30与方形轴或方轴套任何一方被固定,另一方则不会产生相对的转动,以下详细说明。
该连接架122两侧杆下端的轴套30的直角花键槽插入一个方孔方套31,方孔方套31的外方四个角刚好插入轴套30的直角花键槽内,方孔方套31的内方孔则套在方轴32上,方轴32穿在方孔轴套33中。方孔轴套33固定在前转轴34上,前转轴34是插入车架11前端的轴承80中,以便该前转轴34可相对该车架11转动。前转轴34下端是与安装前轮17的前叉转轴固定连接的,从而控制前轮17转向,该前叉转轴也插入该轴承80与该前转轴34固定连接。
该方孔方套31在外力的作用下可以沿方轴32轴向滑动,当方孔方套31在弹簧35的弹力作用下被推入轴套30的直角花键槽内(如图6所示),由于方孔方套31的方形内孔与方轴32配合严密,而外方的四个直角也与轴套30的直角花键槽相应的四个直角严密配合,而方轴32是与方孔轴套33紧密配合的,方孔轴套33通过前转轴34的轴承80与车架11固定连接,在垂直面上没有自由度,因此车把支架12在垂直面上也就被相对固定。
要实现车把支架12在垂直面上转动,必须使方孔方套31退出轴套30的直角花键槽。具体的实施方法是通过旋盖36、滑杆37来完成的。具体来讲,旋盖36通过螺丝38与方轴32连接,螺丝38并没有将旋盖36固定死,其只起到连接作用。旋盖36可以以方轴32轴心为轴转动。旋盖36内部开有螺线形滑道39。滑杆37的端头放入滑道39内,当旋盖36被旋转时,滑杆37将沿滑道39顺方轴32轴线进行轴向移动。滑杆37的另一端头固定在方孔方套31端部,当滑杆37进行轴向移动时,将带动方孔方套31也进行轴向向内移动。滑杆37进行轴向移动时的移动距离,是由螺线形滑道39的螺线起点至终点在轴线方向上的距离决定的。该距离与方孔方套31完全退出轴套30的直角花键槽时所移动的距离相等。
开始折叠时,在垂直面上转动车把支架12,首先按右手顺时针方向,两手同时向相同方向转动两个旋盖36,也可以分别转动旋盖36,当转到位时螺线形滑道39迫使滑杆37进行轴向移动,滑杆37的另一端头推动方孔方套31向弹簧35方向移动,并且压迫弹簧35收缩,当滑杆37滑到螺线形滑道39尽头,方孔方套31完全退出轴套30的直角花键槽(如图9所示)。车把支架12的下端轴套30内没有了方孔方套31的约束,从而可以在在垂直面上任意转动,当转动到需要的角度时,如完全折叠需转动180度时,再按与前面所述相反方向转动两个旋盖36,方孔方套31在弹簧35的作用下重新被推入轴套30的直角花键槽,起到定位作用,从而可实现折叠操作。
该轴套30的直角花键槽、方孔方套31、旋盖36、滑杆37、螺线形滑道39、弹簧35、连接件螺丝38构成车把支架折叠机构,从而便于以上折叠并定位操作。
该前叉14的上端设有前叉转轴,该前叉转轴向上延伸与该前转轴34固定连接并可转动地收容在轴承80内,从而使得把手16转向时,带动该前叉14转动。该前叉14上装设有前轮17,与现有技术相同,在此不必赘述。
如图1和图10至图13所示,该车把16包括与两根上支撑杆121的上端连接并向外延伸出左、右把手臂162A、162B,该左、右把手臂162A、162B的末端分别套设有可向内缩进的左、右把手套163A、163B。该左、右把手臂162A、162B通过左、右转轴164A、164B与两根上支撑杆121上端可转动地连接。借此,该左、右把手臂162A、162B可分别绕该左、右转轴164A、164B转动,该左、右锁箍165A、165B可确保该左、右把手臂162A、162B折叠或展开时的位置,从而便于该车把16的折叠,以下详细说明。
该左、右把手臂162A、162B上分别设有铰接尾部169。每个支撑杆121的上端设有直角的连接件168,该直角连接件168的垂直臂1681末端设有锁孔,以套固在对应支撑杆121的上端,可为螺纹配合,也可通过粘接、焊接等一体连接。该直角连接件168的水平臂1682末端设有具有凹口的铰接部1683。该铰接尾部169收容在该铰接部1683的凹口内,且该铰接尾部169和该铰接部1683上分别对应设置贯通孔,以插入转轴164A、164B,从而使得该左、右把手臂162A、162B绕对应支撑杆121的上端转动,从而便于折叠。此外,该直角连接件168的水平臂1682的铰接部1683上设有外螺纹,左、右锁箍165A、165B对应该直角连接件168的水平臂1682的铰接部1683上的外螺纹设有内螺纹。当该左、右把手臂162A、162B转到水平时,通过该左、右锁箍165A、165B的内螺纹与对应直角连接件168的水平臂12682的铰接部1683上的外螺纹之间的配合,从而确保该左、右把手臂162A、162B处于水平位置。
该左、右把手臂162A、162B靠近其自由末端设有螺扣167,左、右把手套163A、163B的内圆前端对应该螺扣167也设有螺纹。当该左、右把手套163A、163B被拉出延伸时,该左、右把手套163A、163B的内圆前端的螺纹与对应螺扣进行螺纹配合,从而固定该左、右把手套163A、163B,借此可伸缩折叠该左、右把手套163A、163B。
该车把16折叠时,将该左、右锁箍165A、165B从对应的直角连接件168的水平臂1682的铰接部1683上的外螺纹上完全拧下。旋转该左、右把手套163A、163B,通过该左、右把手套163A、163B的内圆上的螺纹与对应螺扣167之间螺纹配合,从让该左、右把手套163A、163B向内缩进。向下压该左、右把手臂162A、162B,让其绕转轴164A、164B转动,而向下折叠该左、右把手臂162A、162B,直到与该支撑杆121平行,从而完成车把16折叠过程。此外,可在铰接尾部169与该铰接部1683之间设置弹垫,可加大其间的摩擦力,可有效防止该左、右把手臂162A、162B自动展开。车把16的展开过程是其折叠的逆过程,在此不必赘述。
因此,该铰接尾部169、连接件168、左、右转轴164A、164B构成手臂折叠机构;而该左、右锁箍165A、165B与对应直角连接件168的水平臂12682构成手臂定位机构。
如图1、图3和图14至图26所示,该脚踏机构15设于该第一架体111的中部,包括设于该第一架体111的中部的转动轴151,该转动轴151两端上设有位于该车架两侧且相位相差180度的左脚蹬腿152A和右脚蹬腿152B。该左脚蹬腿152A和右脚蹬腿152B的自由端分别设有左脚踏蹬153A和右脚踏蹬153B。而且该左脚踏蹬153A和右脚踏蹬153B成圆形。由于该左脚踏蹬153A和右脚踏蹬153B结构原理相同,以下仅说明左脚踏蹬153A。
如图1、图3和图14至图18所示,该圆形左脚踏蹬153A是由脚蹬轴40、圆形脚蹬41、护板42等组成。脚蹬轴40一端垂直旋紧在左脚蹬腿152A上,另一端装有滑动铰接结构。该滑动铰接结构包括伸缩套43、滚珠44、滚珠挡板45,螺丝46是用于固定滚珠挡板45的。伸缩套43上有转轴47,转轴47轴线与伸缩套43轴线垂直,圆形脚蹬41是安装在转轴47上的,并且可绕转轴47翻转90度,与左脚蹬腿152A平行。当圆形脚蹬41翻转90度,与左脚蹬腿152A平行时,伸缩套43可以沿脚蹬轴47轴向向内缩,以减小整体折叠后的外形尺寸。护板42是由螺丝48固定在圆形脚蹬41上。护板42除起到固定安装圆形脚蹬41的作用外,还在骑踏时起到对圆形脚蹬41加强防护作用。
如图1、图3和图19至图22所示,正常骑车时左脚蹬腿152A和右脚蹬腿152B是垂直于转动轴151,且相互对应180度安装的。车辆折叠时先要把左脚蹬腿152A相对右脚蹬腿152B垂直转动180度,使左脚蹬腿152A和右脚蹬腿152B对齐并左右对称放置。左脚蹬腿152A的方孔套在转动轴151的方轴49位置上,由于有弹簧410顶压,左脚蹬腿152A在没有轴向拉力的情况下是不会自行脱离转动轴151的。弹簧410的盒盖511是旋紧在转动轴151伸出的螺杆412上,确保弹簧410和左脚蹬腿152A不会从转动轴151上脱落。左脚蹬腿152A定位机构。该定位机构包括定位销413、弹簧414、设于转动轴151上的挡板415,挡板415上开有穿孔416。定位孔417是开在固定转动轴151的轴承套上,轴承套是车架的一部分。
折叠完成时,左脚蹬腿152A内上装有的定位销413、挡板415上开有的穿孔416、定位孔417是在同一轴线上。当要垂直转动左脚蹬腿152A时,向外拉动左脚蹬腿152A,当拉力大于弹簧410的顶力,左脚蹬腿152A就会沿转动轴151的轴线方向向外移动,当左脚蹬腿152A的方孔脱离转动轴151的方轴49位置时,左脚蹬腿152A即可以垂直转动,此时定位销413在弹簧414的作用下伸出顶在挡板415的平面上,在左脚蹬腿152A垂直转动时随着在挡板415的平面上滑动。当左脚蹬腿152A转动到与右脚蹬腿152B对齐垂向下时,定位销413与挡板415上开有的穿孔416对齐,定位销413穿过穿孔416插入到定位孔417中,致使左脚蹬腿152A和右脚蹬腿152B被定位。
当该折叠自行车10折叠后,也即该左脚蹬腿152A和右脚蹬腿152B转到竖直向下时,该左脚踏蹬153A和右脚踏蹬153B与该前轮17和后轮20的下端底缘在一个水平面内,从而便于作为行李拖车使用。
此外该左脚蹬腿152A和右脚蹬腿152B还可水平转动。具体来讲,由于该左脚蹬腿152A和右脚蹬腿152B结构原理相同,以下仅仅说明该左脚蹬腿152A。
如图1、图3和图23至图26所示,该左脚蹬腿152A分上下两个部分组成,上部分50与转动轴151连接,下部分51安装圆形左脚踏蹬153A。上部分50和下部分51连接后可以围绕其中心轴线相对转动。上部分50的连接轴分第一、第二和第三段52、53、54,并有两个定位孔55、56,定位孔55和定位孔56相对180度。下部分51沿轴线开有轴孔57,并在轴线法线方向开有定位销孔58、59。当上部分50连接轴的第一、第二和第三段52、53、54全部插入下部分51的轴孔57后定位销510和定位销511将嵌入上部分50的第三段54,由于第三段54的位置比第一、第二段52、53直径小,第二段5253被定位销510和定位销511卡住致使上部分50不能从下部分51的轴孔57脱出,但此时相对可以转动。
定位销511中间开有穿孔以放入滚珠512、弹簧513,并且旋入螺杆514,螺杆514上装有旋柄515。正常位置下滚珠512一半嵌入进上部分连接轴定位孔55中,当旋紧旋柄515使螺杆514顶紧弹簧513,弹簧513压住滚珠512,致使上部分50和下部分51不能相互转动。当要使上部分50和下部分51相对转动时,松开旋柄515使螺杆514不再顶紧弹簧513,弹簧513弹性压住滚珠512,下部分51转动时滚珠512从上部分50连接轴定位孔55中退出,当下部分51转动180度,滚珠512弹入上部分连接轴定位孔56,再次旋紧旋柄515,致使旋转定位,从而实现上部分50和下部分51之间180度转动。
因此,该第一、第二和第三段52、53、54、定位孔55、56、轴孔57、定位销孔58、59、定位销510和定位销511、滚珠512、弹簧513,并且旋入螺杆514,螺杆514上装有旋柄515构成水平转动机构,从而确保该上部分50与下部分51之间转动并固定。
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一传动装置18包括设于该车架11上并与该脚踏机构15传动配合以作为输入端的链盘181、固定在该车架11上以作为输出端的一级飞轮182以及传动连接该链盘181和一级飞轮182的第一链条183。具体地讲,该链盘181与该转动轴151固定连接,从而可同轴转动。因此当左脚踏蹬153A和右脚踏蹬153B被踏蹬而使得该转动轴151转动时,带动该链盘181转动。该一级飞轮182的轴心内装设有可弹性伸缩的连接方轴,以便与第二传动装置19连接,以下详细说明。
如图1、图4、图5和图27至图31所示,该一级飞轮182是通过一级飞轮套1821而固定连接在第一架体111上并靠近该第二架体112。在该一级飞轮182和链盘181上设置第一链条183,从而可使得转动的链盘181带动该一级飞轮182转动。
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二传动装置19包括支撑架191、设于该支撑架191两端作为输入端的二级主动飞轮192和作为输出端的二级从动飞轮193、连接该二级主动飞轮192和二级从动飞轮193的第二链条194。其中该二级主动飞轮192可分离地与该一级飞轮182传动配合,该支撑架191上设有承载轴195,该车架11对应该承载轴195开设有狭长导引槽1121和定位槽1122,该支撑架191上设有与该二级从动飞轮193传动配合的后轮20。
具体地讲,该支撑架191包括第一侧架1911与该第一侧架1911大致平行设置的第二侧架1912。
该一级飞轮182通过空心轴60与轴承61连接,轴承61安装在与车架11固定连接的轴承架62上。空心轴60一端是外缘601呈方形,中心装有内推销63、弹簧64、止推圈65。内推销63在外力作用下可以沿轴向移动。外力撤消内推销63在弹簧64的作用下复位。
该二级主动飞轮192通过转轴66的一端与轴承67连接,轴承67安装在与支撑架191固定连接的轴承架68上。转轴66的另一端是方形轴661,方形轴661有一相对的平面上开有滑槽662。方形轴661套有连接器68。
连接器68一端开有方形轴孔681,另一端开有方形凹槽682,方形凹槽682中间有一圆形凸台683,连接器68在开有方形凹槽682的一端端面有一导向斜面684。该一级飞轮182的空心轴60与该二级主动飞轮192的转轴66是通过连接器68实现连接的。该二级主动飞轮192的转轴66的方形轴661插入连接器68的方形轴孔681内,方形轴孔681内装有弹簧69,连接器68上两个止推螺丝610旋入滑槽662内,防止转轴66脱落。连接器68在方形轴孔681内的弹簧69的作用下,可以在转轴66的方形轴661上伸缩。当有外力作用在连接器68上并大于弹簧69的弹力则连接器68缩进,反之弹出。连接时,该一级飞轮182的空心轴60的外缘601嵌入到连接器68的方形凹槽682内,圆形凸台683也与空心轴60的内圆形成公母配合。由于空心轴60、连接器68、转轴66两两相互间均是方孔方轴配合,所以该一级飞轮182转动势必带动该二级主动飞轮192转动,以此完成动力的传递。
当折叠后轮支撑架时,只需按动内推销63,内推销63就会顶住连接器68中间的圆形凸台683,使连接器68与空心轴60脱离,支撑架191就可以折叠。连接时支撑架191打开到位后,连接器68与空心轴60相切对位就可实现上述连接。
其中该二级主动飞轮192固定设于该二级主动飞轮空心轴套1921上,该二级从动飞轮193固定在驱动轴套1931上,该后轮20也固定在驱动轴套1931上。该二级从动飞轮193与该后轮20同轴线固定连接,以便通过该二级从动飞轮193的转动带动该后轮20转动。穿过该第一侧架1911和第二侧架1912并位于该空心轴套1921和驱动轴套1931之间并与之平行设置该承载轴195。该承载轴195收容在该狭长导引槽1121内,并可固定定位在该定位槽1122中,以便作为该支撑架191的支撑承载点,以下详细说明。
该一级飞轮182的转动将传递给该二级主动飞轮193,然后通过第二链条194带动该二级从动飞轮193转动,从而驱动该后轮20转动,完成该折叠自行车10的驱动传递。因此,以上空心轴60的方形外缘601、推销63、弹簧64、止推圈65、方形轴661以及连接器68构成一个联轴机构,从而将该转轴66与该空心轴60可分离地传动连接在一起。
如图1、图6至图9和图32至图3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该车座13是通过折叠支撑架与车架11连接。具体地讲,该折叠支撑架包括第一支撑杆131和第二支撑杆132,该第一支撑杆131一端可转动地连接在该车架11上,另一端可转动地连接在该第二支撑杆132的一端,该第二支撑杆132的另一端可转动地与车座13连接,借此,该车座13通过该折叠支撑架也可进行折叠操作,以下详细说明。
该折叠支撑架的折叠原理和结构与车把支架12折叠的原理和结构相同。车座13与第二支撑杆132的连接与第一支撑杆131与第二支撑杆132的连接采用同样的结构和折叠原理,且与车把支架12的连接架122的折叠结构原理相同,在此不必赘述。该第一支撑杆131与车架11的连接采用齿轮锁机构,以下详细说明。
第一支撑杆131的下方是一环形内齿套70,轴套71是与车架11连接一体。齿轮锁舌72从环形内齿套71穿过,齿轮锁舌72两端分别嵌入在挡块73的滑道731内。齿轮锁舌72开有长形轴孔721,转动轴151从中间穿过。
该挡块73安装在轴套71内,一端嵌入在第一支撑杆131的环形内齿套70内的凹台内,卡住第一支撑杆的环形内齿套70,使第一支撑杆131能够以转动轴151轴线为轴心转动,但不能脱离轴套71。挡块73上下各开有一个穿孔732,弹簧74从挡块73上穿孔732中穿过,一端顶在轴套71上,另一端顶在齿轮锁舌72上。顶销75从挡块73下穿孔732中穿过,一端顶在齿轮锁舌72上,另一端顶穿过轴套71的穿孔711顶在拨把76上。拨把76是通过轴77与拨把托架78连接,拨把76可以绕轴77扳动。由于齿轮锁舌72中间是上下方向的长形轴孔721,而挡块73的滑道731也是上下方向,所以齿轮锁舌72可以上下滑动。当拨把76处于水平位置时(如图ZZ所示),拨把76不能顶起顶销75,弹簧74将齿轮锁舌72顶压向下,齿轮锁舌72的轮齿嵌入到环形内齿套71的齿槽内,由于齿轮锁舌72两端嵌入在挡块73的滑道731内,只能上下移动而不能转动,因此锁住第一支撑杆131使其固定。
当要折叠第一支撑杆131时,扳动拨把76使其处于水平位置(如图SS所示),拨把76顶起顶销75,顶销75将齿轮锁舌72顶起向上,并压迫弹簧74收缩,齿轮锁舌72的轮齿脱离环形内齿套71的齿槽,环形内齿套71没有了齿轮锁舌72的约束,第一支撑杆71可以任意转动,当转动到需要的位置,如折叠或展开位置,把拨把76扳回到水平位置,齿轮锁舌72的轮齿将重新嵌入到环形内齿套71的齿槽内,锁住第一支撑杆131使其固定。
该环形内齿套70,轴套71、齿轮锁舌72、弹簧74、顶销75、扳动拨把76、轴77和拨把托架78构成该齿轮锁机构。
本实用新型折叠自行车10是这样驱动工作的在骑车的过程中,人的双脚驱动该左脚踏蹬153A和右脚踏蹬153B,从而带动该转动轴151转动。该转动的转动轴151带动设于其上的第一传动装置18的链盘181转动,通过该第一链条183进而带动该一级飞轮182转动。而且此时该连接方轴弹性伸入该二级主动飞轮192的方孔中。因此该二级主动飞轮192被该一级飞轮182带动而转动,通过该第二链条194,带动该二级从动飞轮193转动,从而驱动该后轮20转动,完成该折叠自行车10的驱动传递。而且该承载轴195固定收容在定位槽1122中,以便作为该支撑架191的支撑承载点。
另外,本实用新型折叠自行车10也装上刹车装置,该刹车装置包括与该后轮20进行摩擦刹车配合的抱轴刹车装置21,该抱轴刹车装置通过刹车线与刹车手柄22连接,从而便于操作。
本实用新型折叠自行车10的折叠过程是这样的如图37至图39所示,首先折叠脚踏机构15中的左脚踏蹬153A和右脚踏蹬153B,具体来讲,将该左脚踏蹬153A和右脚踏蹬153B按照以上所述向内折叠,以使得该左脚踏蹬153A和右脚踏蹬153B为垂直状态。然后将该左脚踏蹬153A和右脚踏蹬153B沿垂直轴线转动180度。
其次折叠该前轮17,具体来讲,如图40至图41所示,将该前叉转动180度,使得该前轮17向内折进即可。
其次折叠该左脚蹬腿152A和右脚蹬腿152B,具体来讲,如图42至图43所示,将右脚蹬腿152B向外拉出,以相对该左脚蹬腿152A转动,直到与左脚蹬腿皆处于竖直状态,然后通过该定位机构定位。此时该左脚踏蹬153A和右脚踏蹬153B与该前轮17和后轮20的下端底缘在一个水平面内,从而便于作为行李拖车使用。
其次折叠车把支架12和车把16,具体来讲,如图1和图44至图46所示,将车把支架12绕该方轴32尽量向下并向后折叠。然后将左、右把手套163A、163B向内缩进,最后将该左、右把手臂162A、162B分别绕该左、右转轴164A、164B向上转动,直到处于垂直状态。
再次折叠后轮20,具体来讲,如图1和图47至图49所示,首先让该第二传动装置19与第一传动装置18脱离。然后将承载轴195抽出该定位槽1122而进入狭长导引槽1121,该狭长导引槽1121将导引承载轴195向上运动,直到该承载轴195顶在该狭长导引槽1121顶端即可。由于该第二传动装置19与第一传动装置18不仅可相互传动,而且可相互脱离进行折叠,而且折叠的过程中该第一链条183、第二链条194固定不动,因此不容易脱落或滑掉,确保其稳定固定。另外由于该第二传动装置19可进行折叠,因此也可使得本实用新型折叠自行车10在折叠后占用更小的空间,便于携带。
最后折叠车座13,具体来讲,如图1和图50所示,将第一支撑杆131逆时针相对该第一架体111转动,同时该第二支撑杆132相对该第一支撑杆131顺时针转动,该车座13相对该第二支撑杆132逆时针转动,来将第一支撑杆131和第二支撑杆132向下折叠,确保该车座13水平放置。借此,本实用新型折叠自行车10完成折叠全过程,折叠后的折叠自行车10请参阅图51。当然,要使用该折叠自行车10时,其展开过程与上述折叠过程相反,在此不必赘述。
此外,在需要将该折叠自行车10折叠成小推车的情况下,其折叠过程与以上折叠过程大致相同,不同仅在于无须将将该左脚踏蹬153A和右脚踏蹬153B沿垂直轴线转动180度而翻到内侧,而且也无须对车把支架12和车把16进行折叠,此时该车把支架12可作为推车手柄使用。
尽管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揭示,但是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并不局限于此,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条件下,以上各元件或构造可用所属技术领域人员了解的相似或等同元件或构造来替换。
权利要求1.一种折叠自行车,其包括车架、设于车架上的车把支架、车座、前叉以及脚踏机构、设于该车把支架上端的车把,该前叉上装设有前轮,其特征在于,该车架上设有第一传动装置和第二传动装置,其中该第一传动装置设于该车架上,其输入端与该脚踏机构传动配合;该第二传动装置可折叠地设在该车架上并装设有后轮,其输入端与第一传动装置的输出端可分离地传动配合,其输出端与该后轮传动配合。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自行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动装置包括设于该车架上并与该脚踏机构传动配合以作为输入端的链盘、固定在该车架上以作为输出端的一级飞轮以及传动连接该链盘和一级飞轮的第一链条,该第二传动装置包括支撑架、设于该支撑架两端的作为输入端的二级主动飞轮和作为输出端的二级从动飞轮、连接该二级主动飞轮和二级从动飞轮的第二链条,其中该二级主动飞轮可分离地与该一级飞轮传动配合,该支撑架上设有承载轴,该车架对应该承载轴开设有狭长导引槽以及定位该承载轴并位于该狭长导引槽下端的定位槽,该支撑架上设有与该二级从动飞轮传动配合的所述后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折叠自行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动装置的一级飞轮固定在转轴上;所述二级主动飞轮固定在空心轴上,该转轴与该空心轴通过联轴机构可分离地传动连接。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折叠自行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脚踏机构包括设于该车架上与该链盘固定配合的转动轴,该转动轴上设有位于该车架两侧并与该转动轴垂直的的左脚蹬腿和右脚蹬腿,该左脚蹬腿和右脚蹬腿的自由端分别向外水平设有脚蹬轴,该两脚蹬轴的末端通过滑动铰接结构分别设有圆形左脚蹬和右脚蹬;该左脚蹬腿和右脚蹬腿、该转动轴和车架上设有定位该左脚蹬腿或右脚蹬腿的定位机构,且当该折叠自行车折叠后,该左脚踏蹬和右脚踏蹬与该前轮和后轮的低端在一个水平面内,该左脚蹬腿和右脚蹬腿结构都包括上部分和下部分,该上部分和下部分通过水平转动机构连接。
5.如权利要求1、2、3或4所述的折叠自行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包括向前并向上延伸的第一架体和自该第一架体下端向上延伸的第二架体,该第二架体设有向上延伸的所述狭长导引槽,该第二架体于该狭长导引槽的末端设有与该狭长导引槽连通的所述定位槽。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折叠自行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把支架下端设有同轴的轴套,该轴套内贯穿设有方轴,该方轴于该两轴套之间套设有方孔轴套,该方孔轴套与该车架固定连接,且该方轴两端与对应轴套之间设有车把支架折叠机构。
7.如权利要求6述的折叠自行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架体前端缘设有轴承,所述方孔轴套向下设有前转轴,所述前叉上端向上设有前叉转轴,该前转轴与该前叉转轴可转动地收容在该轴承内并相互固定连接。
8.如权利要求1、2、3或4所述的折叠自行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把支架上端包括平行设置的两根上支撑杆,该两支撑杆的上端分别向左、右设置左把手臂和右把手臂,该两支撑杆的上端与该左把手臂和右把手臂之间分别设有手臂折叠机构和手臂定位机构。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折叠自行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左把手臂和所述右把手臂的末端分别套设有可在其上伸缩移动的左把手套和右把手套。
10.如权利要求1、2、3或4所述的折叠自行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座通过折叠支撑架与所述车架连接,该折叠支撑架包括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该第一支撑杆一端通过齿轮锁机构可折叠地连接在该车架上,另一端可折叠地连接在该第二支撑杆的一端,该第二支撑杆的另一端可折叠地与所述车座连接。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折叠自行车,其包括车架、设于车架上的车把支架、车座、前叉以及脚踏机构、设于该车把支架上端的车把,该前叉上装设有前轮。该车架上设有第一传动装置和第二传动装置。其中该第一传动装置设于该车架上,其输入端与该脚踏机构传动配合;该第二传动装置可折叠地设在该车架上并装设有后轮,其输入端与第一传动装置的输出端可分离地传动配合,其输出端与该后轮传动配合。借此,本实用新型折叠自行车可在折叠时防止链条掉链、脱链,从而利于达到折叠后占用空间小以便于携带的效果。
文档编号B62K15/00GK2926023SQ20062001732
公开日2007年7月25日 申请日期2006年7月31日 优先权日2006年7月31日
发明者李卫泽 申请人:李卫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