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杠杆修正机构的刹车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65771阅读:16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具杠杆修正机构的刹车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刹车装置,尤其是关于一种应用在自行车的具有杠 杆修正机构的刹车装置。
背景技术
早期的自行车刹车装置,是利用一刹车线拉扯一具有两自由端的刹车 夹制件,改变两自由端的间距,使装设于该自由端的二来令片抵紧并夹制 一车轮轮框,利用该来令片与该车轮轮框的摩擦达到剎车目的。然而,前 述的刹车装置的该刹车线通常装设于该刹车夹制件的一侧边,因此,当该 刹车线扯动该刹车夹制件时,经常造成该刹车夹制件整体偏斜,故其效果 不佳且经常需要调整、更换。为了解决前述的刹车装置的问题,遂有一种具平衡结构的刹车装置,如图所示。该具平衡结构的刹车装置包含一第一拉杆9 1、 一第二拉杆9 2 、 一连接枢9 3以及一平衡拉杆9 4 ,其中,该第一拉杆9 1以及该第 二拉杆9 2分别呈弧杆状及三角状,且该第一拉杆9 l的杆身部位与该第, 二拉杆9 2的一第一端透过该连接枢9 3活动枢々妄,而使该第一拉杆9 1 的一第一端突出与该第二拉杆9 2的枢接位置;该平衡拉杆9 4的一第一 端活动枢接于该第二拉杆9 2的表面,且于该第一拉杆9 l的该第一端的 对应位置凸设有一抵件9 4 2;该第一拉杆9 l的一第二端及该第二拉杆 9 2的一第二端则分别装设一来令片9 5并相隔一适当间距,两来令片9 5呈相对设置。组立时,该具平衡结构的刹车装置以该连接枢9 3固定连 '接于一自行车架体,而该第二拉杆9 3的一第三端与该平衡拉杆9 4的一 第二端则分别与该自行车的一刹车线的一外套9 6与一内钢线9 7固定 连接;当使用刹车时,该内钢线缩入该外套,除带动该第二拉杆9 2的第 二端朝自行车的一4仑胎钢圈移动外,该^fe件9 4 2也同时顶^U玄第一拉杆 91的第一端而使该第一拉杆91的来令片亦同时朝该轮胎钢圈的另一 侧移动,因此达到平^f的功效。前述的具平衡结构的刹车装置已然具备刹车平衡的功效,然而其平衡拉杆9 4是利用其第一端连接该第二拉杆9 2 ,因此,需要额外设置一抵 件942才可与该第一拉杆92相顶抵,因此造成制作成本提升。为解决前述具平衡结构的剎车装置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是一种具杠杆 修正机构的刹车装置,其包含一第一刹车件,呈弧形杆状,其一第一端锁合固定连接一第一来令件;一杠杆修正件,呈杆状,其一中间部位枢设于该第一刹车件的一第二 端,其一第一端呈圓弧状,其一第二端设有一刹车内线夹制器;一枢接组件,其包含一连接轴以及一回复弹性件;以及一第二刹车件,其为局部外形与该第一刹车件相对应的杆体,其一第 一端以该连接轴枢接于该第一刹车件表面,其一第二端锁合固定连接一与 该第 一来令件位置对应的第二来令件,且该第二刹车件杆身表面于该杠杆 修正件对应位置凹i殳形成一段差空间而形成一侧壁,该杠杆修正件的第一 端可滑移顶抵在该侧壁,该第二刹车件的表面凸设有一刹车线连接器,该 刹车线连接器与系与该刹车内线夹制器位置对应;其中,该回复弹簧是套设于该枢接轴,且其两端分别固定于该第一刹 车件以及该第二刹车件的表面;借此,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特点由于该第二刹车件于该杠杆修正件的对应位置凹设有 一 段差空间而 形成 一 侧壁,使该杠杆修正件可与该侧壁形成可滑移顶抵状态;该杠杆修正件是以其中段部位与该第 一刹车件枢接,故当该杠杆修正 件动作时,是以左右平衡的杠杆运作方式动作;当本实用新型装设于自行车时,该杠杆修正件可于刹车时,将该第一 刹车件及该第二刹车件同时推向自行车的轮圈,并使装设于该第 一刹车件 及该第二刹车件的来令片同时抵紧压迫自行车的轮圈而达到平衡刹车的效果。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较佳实施例立体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局部组合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较佳实施例立体图。发明内容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较佳实施例的局部组合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的使用示意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的另一使用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8为既有的具平衡结构的刹车装置的正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考图l及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具杠杆修正机构的刹车装置的第 一较佳实施例,其包含一第一刹车件l 0、 一杠杆修正件2 0、 一第二刹 车件3 0以及一枢接组件4 0 。该第一刹车件l 0为呈新月形的杆体,其一第一端设有一穿孔l 1, 透过该穿孔l l可与一第一来令片5 2锁合连接;该第一刹车件1 0的一 第二端表面贯穿设有一连接孔13。该杠杆^务正件2 0包含一略呈直杆状的—工^干本体2 1以及一枢接件 2 3,该杠杆本体2 1的中间部位贯穿设有一穿孔2 1 1,而该枢接件2 3则与该穿孔21l对应且穿过该穿孔21l后而与该连接孔l3锁合 固定;其中,该杠杆本体2 l的一第一端形成圓弧状,其一第二端形成为 半圆扣状,且嵌设有一刹车内线夹制器2 1 3与半圆扣状的外形对应。该第二刹车件3 0为具有凹弧边的三角状杆体,其局部外形与该第一 刹车件1 0对应,其一第一端贯穿设有一穿孔3 1 ,透过该穿孔3 1可与 一第二来令片5 4锁合连接;该第二刹车件3 0的一第二端贯穿设有一枢 接孔3 3;该第二刹车件3 0的一第三端螺设有一刹车线连接器3 5;该 第二刹车件3 0的一内侧凹设一段差空间与该杠杆本体2 l的转动范围 对应,且该,殳差空间的一侧壁3 6设为平顺表面,且该侧壁3 6可与该杠 杆本体21的第一端呈可滑移相顶抵接触。该枢接组件4 0包含一转动轴承4 2 、 一连4妄轴4 3 、 一回复弹性件 4 4 、 一套接件4 5以及一固定件4 6 ;该连接轴4 3的一端贯穿该第一 刹车件l0的表面接近中央位置并与该第一刹车件10锁合固定;该固定 件4 6则套接穿入该套接件4 5后,贯穿该第二刹车件3 0的枢接孔3 3 及该转动轴承4 2而与该连接轴4 3锁合固定,而使该转动轴承4 2及该 杠杆修正件2 0置于该第一刹车件1 0及该第二刹车件3 0之间;该回复 弹性件4 4则固定套设于该连接轴4 3 ,且其两端分别插设固定于该第一刹车件l 0及该第二刹车件3 O的表面。请参考图3及图4,是为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与第一较佳实 施例比较,其特征在于该杠杆本体2 l的第二端枢设一滚轮2 1 5,其中, 该滚轮2 1 5的环侧边则与该段差的侧壁3 6顶^氐接触,并可沿该侧壁3 6滑移。请参考图5以及图6,本较佳实施例可装设于一自行车的一车轮钢圏 的对应位置,使该第一来令片5 2及该第二来令片5 4分别对应于该车轮 钢圈6 2的两侧;另外,该刹车线连接器3 5可与该自行车的一刹车线6 4固定连接,且该刹车线6 4的一内钢线6 4 2与该刹车内线夹制器2 1 3锁合固定。当使用刹车时,该内钢线6 4 2抽回该刹车线6 4内,如此,使该第 一刹车件l 0受该杠杆修正件2 0的拉动而对该枢接组件4 O相对转动, 因此,除使该第一刹车件l O的该第一来令片5 2朝该车轮钢圈6 2移动 外,且该第二刹车件3 0的该侧壁3 6受该杠杆本体2 l的第一端抵靠压 迫,而使该第二剎车件3 0的第二来令片5 4亦同时朝该车轮钢圈6 2移 动,因此,使该第一来令片5 2及该第二来令片5 4同时夹制该车轮钢圈 6 2而达到平衡刹车的效果。进一步地,请参考图7,是为本实用新型第三较佳实施例,与第一较 佳实施例比较,其特征在于本实施例的第一刹车件1 0与该第二刹车件3 0的枢设前后关系位置对调,使该第二刹车件3 0与该连接轴4 3相接 触,如此不同的组装方式,可供使用者依据喜好进行选择。
权利要求1.一种具杠杆修正机构的刹车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一第一刹车件,呈弧形杆状,其一第一端锁合固定连接一第一来令件;一杠杆修正件,呈杆状,其一中间区域枢设于该第一刹车件的一第二端,其一第一端呈弧状,其一第二端设有一刹车内线夹制器;一枢接组件,其包含一连接轴以及一回复弹性件;以及一第二刹车件,其为局部外形与该第一刹车件相对应的杆体,其一第一端以该连接轴枢接于该第一刹车件表面,其一第二端锁合固定连接一与该第一来令件位置对应的第二来令件,且该第二刹车件杆身表面于该杠杆修正件对应位置形成一段差空间而形成一侧壁,该杠杆修正件的第一端可滑移顶抵在该侧壁,该第二刹车件的表面凸设有一刹车线连接器,该刹车线连接器与系与该刹车内线夹制器位置对应;其中,该回复弹簧是套设于该枢接轴,且其两端分别固定于该第一刹车件以及该第二刹车件的表面。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杠杆修正机构的刹车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侧壁呈凸弧状。
3.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具杠杆修正机构的刹车装置,其特征在 于该杠杆修正件的第二端呈半圓扣状,其是与该刹车内线夹制器的外形 对应且相互嵌合。
4.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具杠杆修正机构的刹车装置,其特征在 于该杠杆修正件的第二端枢设一滚轮,使该滚轮与该侧壁相顶抵。
5.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具杠杆修正机构的刹车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枢接组件包含一转动轴承,是活动设于该第一刹车件与该第二刹车件的 枢接部位。
6.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具杠杆修正机构的刹车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枢接组件包含一转动轴承,是活动设于该第一刹车件与该第二刹车件的 枢接部位。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是一种具杠杆修正机构的刹车装置,其包含一第一刹车件、一杠杆修正件、一第二刹车件以及一枢接组件,该第一刹车件以及该第二刹车件以该枢接组件活动枢接,而该杠杆修正件的中段部位则枢接于该第一刹车件的一端,并使该杠杆修正件的一端可与该第二刹车件的表面接触抵靠。本实用新型装设于一自行车时并进行刹车时,该杠杆修正件的第二端朝第二刹车件的方向移动而带动该第一刹车件,且其第一端抵靠该第二刹车件而推动该第二刹车件,如此,使该第一刹车件与该第二刹车件的一端同时朝自行车轮圈方向前进,故达到平衡刹车的效果。
文档编号B62L1/00GK201120944SQ20072007406
公开日2008年9月24日 申请日期2007年8月24日 优先权日2007年8月24日
发明者刘于祯, 温宜玲 申请人:温宜玲;刘于祯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