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自行车转向立管与前叉竖管的安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自行车转向立管与前叉竖管之间的安装结构,特别涉及 一种方便将自行车把手扳转成与车体平行,以节省自行车收纳空间的转向立 管与前叉竖管之间的安装结构。
背景技术:
一般自行车后轮的轮线与车体保持在同一直线上,自行车的前轮则可受 把手的带动而摆动,进而改变前轮的轮线与车体的角度,达到使自行车转向 的目的,以及利用摆动把手协助维持骑者身体重心而保持车体平衡,确保自 行车骑乘的安全。因此,自行车的把手大多通过一个向前延伸的转向立管与
前叉竖管相联结,如图l所示,其除了可以通过向前延伸的转向立管IO,延 长把手(图略)与前叉竖管20,之间的距离,使自行车的转向动作趋于缓和 之外,也可以视需要换装不同形式的把手,来符合骑乘者的实际需求。
现有转向立管10,与前叉竖管20,之间的联结构造,除了利用设在转向立
管io,一端的箍环lr与前叉竖管20'相互束紧之外,另外还设有一组迫紧组
件30'用来构成前叉竖管20'与车体40'的结合;此组迫紧组件30'包括一个 配设在前叉竖管20'顶面的盖片31'、一个配设在前叉竖管20'当中的花片32' 及一个穿锁在盖片31'与花片32'之间的螺栓33',主要由螺栓33'的锁紧作 用,使转向立管IO,与车体40,上的珠碗41,迫紧,从而使前叉竖管20,与车 体40'之间能够维持应有的稳定性。
然而,如此的结构设计,在螺栓33'以及箍环11'放松之后虽然可以使转 向立管10,与前叉竖管20,相互转动,从而微调把手与前轮的角度,但却无法 在实际停放自行车时,让使用者将把手转成与车体平行的状态,藉以縮减自 行车收纳的空间。原因在于自行车骑士不方便随身携带转动螺栓33,的工具; 另外,当转向立管10,与前叉竖管20,之间松动以后,不但前叉竖管20,与车体 40'之间会产生松动,而且必须要花许多时间将把手调整到确实与前轮保持垂 直的状态。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方便将自行车把手扳转成 与车体平行,以节省自行车收纳空间的转向立管与前叉竖管之间的安装结构。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自行车转向 立管与前叉竖管的安装结构,包括前叉竖管、转向立管及迫紧组件,所述前 叉竖管通过所述迫紧组件与自行车车体联结,所述转向立管通过设在转向立 管端部的箍环与前叉竖管联结,所述前叉竖管与转向立管的箍环之间设有一 个用来与迫紧组件连接的衬环,在该转向立管的箍环处设有一个快拆扳手, 由所述快拆扳手控制箍环与衬环束紧与否。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将快拆扳手扳开,即可释放转向立管与前叉 竖管之间的联结,使转向立管与前叉竖管得以相互转动,而且不致于使前叉 竖管与车体产生松动,方便使用者将自行车把手扳转成与车体平行的状态,
以节省自行车的收纳空间。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图1是现有自行车转向立管与前叉竖管的安装结构剖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自行车转向立管与前叉竖管的安装结构的立体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自行车转向立管与前叉竖管的安装结构的立体分解图。
图4是图2的纵向剖视图。 图5是图2的横向结构剖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自行车转向立管与前叉竖管的安装结构的快拆扳手的
动作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自行车转向立管与前叉竖管的安装结构,主要针对自行车前 叉竖管与转向立管之间的安装结构加以改良,旨在提供一种方便使用者将自
行车把手扳转成与车体平行的状态,以节省自行车收纳空间。请参考图2至 图4,本实用新型自行车转向立管与前叉竖管的安装结构包括前叉竖管20、 转向立管IO、迫紧组件30、衬环21及快拆扳手12。
所述前叉竖管20主要通过所述迫紧组件30与自行车的车体40联结,使 前叉竖管20与车体40得以相互转动,而且不致于使前叉竖管20脱落,自行 车的转向立管IO则通过设在其端部的箍环11的束紧作用与前叉竖管联结。所述衬环21设置在所述前叉竖管20与转向立管IO的箍环ll之间,使 前叉竖管20得以通过衬环21与迫紧组件30连接,进而构成前叉竖管20与 车体40的联结。本实施方式中,所述迫紧组件30包括一个相对应配设在前 叉竖管20顶面的盖片31、 一个配设在前叉竖管20当中的花片32及一个穿 锁在盖片31与花片32之间的螺栓33,主要由螺栓33的锁紧作用,使衬环 21与车体40上的珠碗41迫紧,进而使前叉竖管20与车体40构成联结。
所述快拆扳手12设置在转向立管10的箍环11处,用来控制箍环11与 衬环21束紧与否,所述快拆扳手12包括一个穿设在箍环11开口 111之间的 拉杆121及一个枢设在拉杆121端部的凸轮把手122,主要利用凸轮把手122 带动拉杆121轴向位移,进而使箍环11的开口 111张开或紧闭,达到控制箍 环11与衬环21束紧与否的目的。
参考图5,当快拆扳手12压紧时,转向立管10的箍环11即束紧在衬环 21外圈,构成转向立管10与前叉竖管20的联结。反之,如图6所示,将快 拆扳手12扳开,即可释放转向立管10与前叉竖管20之间的联结,使转向立 管10与前叉竖管20得以相互转动,而且不致于使前叉竖管20与车体40产 生松动,方便使用者将自行车把手扳转成与车体平行的状态,以节省自行车 的收纳空间。
请再参考图3至图5,可以进一步在转向立管10的箍环11上固设一个 定位梢112,以及在衬环21上设有一道供定位梢伸入、用来限制转向立管 10转动角度的限位槽211,此限位槽211的行程以恰可使转向立管IO摆动九 十度为佳;在具体实施时,更可以在限位槽211—端设有一个垂直的贯穿槽 212,以增加转向立管IO与前叉竖管20插拔的便利性。从而,通过限位槽 211与定位梢112之间的配合,在使用者将把手扳回至使用状态时,可让把 手快速回复到与前轮垂直的状态,确实兼顾到整体实用性以及使用便利性。
权利要求1. 一种自行车转向立管与前叉竖管的安装结构,包括前叉竖管、转向立管及迫紧组件,所述前叉竖管通过所述迫紧组件与自行车车体联结,所述转向立管通过设在转向立管端部的箍环与前叉竖管联结,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叉竖管与转向立管的箍环之间设有一个用来与迫紧组件连接的衬环,在该转向立管的箍环处设有一个快拆扳手,由所述快拆扳手控制箍环与衬环束紧与否。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转向立管与前叉竖管的安装结构,其特 征在于所述迫紧组件包括一个相对应配设在前叉竖管顶面的盖片、 一个配 设在前叉竖管当中的花片及一个穿锁在盖片与花片之间的螺栓,由所述螺栓 的锁紧作用,使所述衬环与车体上的珠碗迫紧,进而使前叉竖管与车体构成 联结。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转向立管与前叉竖管的安装结构,其特 征在于所述快拆扳手包括一个穿设在箍环开口之间的拉杆,以及一个枢设 在所述拉杆端部的凸轮把手,利用所述凸轮把手带动拉杆轴向位移,进而使 箍环的开口张开或紧闭,来控制箍环与衬环束紧与否。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转向立管与前叉竖管的安装结构,其特 征在于所述转向立管的箍环上固设有一个定位梢,所述衬环上设有一道供 所述定位梢伸入的限位槽。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行车转向立管与前叉竖管的安装结构,其特 征在于所述迫紧组件包括一个相对应配设在前叉竖管顶面的盖片、 一个配 设在前叉竖管当中的花片及一个穿锁在盖片与花片之间的螺栓,由所述螺栓 的锁紧作用,使该衬环与车体上的珠碗迫紧,进而使前叉竖管与车体构成联 结。
6、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行车转向立管与前叉竖管的安装结构,其特 征在于所述快拆扳手包括一个穿设在箍环开口之间的拉杆及一个枢设在该 拉杆端部的凸轮把手,利用所述凸轮把手带动拉杆轴向位移,进而使箍环的 开口张开或紧闭,来控制箍环与衬环束紧与否。
7、 根据权利要求4至6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自行车转向立管与前叉竖管 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槽的行程可使转向立管摆动九十度。8、根据权利要求4至6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自行车转向立管与前叉竖管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衬环在限位槽的一端设有一个垂直的贯穿槽。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自行车转向立管与前叉竖管的安装结构,包括前叉竖管、转向立管及迫紧组件,所述前叉竖管通过所述迫紧组件与自行车车体联结,所述转向立管通过设在转向立管端部的箍环与前叉竖管联结,所述前叉竖管与转向立管的箍环之间设有一个用来与迫紧组件连接的衬环,在该转向立管的箍环处设有一个快拆扳手,由所述快拆扳手控制箍环与衬环束紧与否。将快拆扳手扳开,即可释放转向立管与前叉竖管之间的联结,使转向立管与前叉竖管得以相互转动,而且不致于使前叉竖管与车体产生松动,方便使用者将自行车把手扳转成与车体平行的状态,以节省自行车的收纳空间。
文档编号B62K21/22GK201086795SQ20072012046
公开日2008年7月16日 申请日期2007年5月31日 优先权日2007年5月31日
发明者廖学湖 申请人:深圳信隆实业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