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单元和跨乘式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93249阅读:10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动力单元和跨乘式车辆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组装被设置为接收动力源的驱动力以旋转的转轴、以 及用于传递驱动力的带所绕其缠绕的带轮的技术。
背景技术
在诸如摩托车等的跨乘式车辆中, 一些发动机单元包括发动机和用于 无级改变减速比的无级变速器。无级变速器通常包括带和带轮,带用于将 发动机的驱动力传递到驱动轮,带绕带轮缠绕,并且带轮沿轴向移动以改 变带张紧在其上的部分的直径。在一些传统无级变速器中,在移动带轮的 凸台和曲轴上形成键槽,并将销从径向插入键槽,从而使得移动带轮和曲 轴能够一体旋转(例如,专利文献l)。[专利文献l]JP-A-2006-118630发明内容但是,对于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发动机单元,在一些情况下组装曲轴 和移动带轮的工作较复杂。即,当组装曲轴和移动带轮时,曲轴或者移动 带轮旋转到使得其键槽的位置互相适配。然后,在保持其中键槽的位置互 相适配的状态下,将键插入到键槽中。此时,为了防止键的脱离,通常将 键压配合到曲轴的键槽或者移动带轮的键槽中。但是,即使在已经使键槽 的位置互相适配的情况下,在一些情况下,在将键压配合之前,键槽离开 其位置。在此情况下,需要再次旋转曲轴或移动带轮,以使键槽的位置互 相适配,从而使得工作复杂。本发明已经考虑到该问题,并且其目标是提供一种动力单元和跨乘式 车辆,其能够在可工作性方面改善组装移动带轮的工作。为了解决该问题,根据本发明的动力单元包括动力源;转轴,其接收从所述动力单元输出的驱动力以旋转;和移动带轮,其包括沿着所述转轴 的轴向延伸的圆筒形凸台部分,所述凸台部分装配到所述转轴上以沿着轴 线可移动。所述转轴在其外周表面上形成有多个轴侧孔,并且延伸穿过所 述凸台部分的多个凸台侧孔形成在所述凸台部分上与所述多个轴侧孔相对 应的位置。动力单元还包括多个棘爪构件,其插入穿过所述多个轴侧孔和 所述多个凸台侧孔,所述棘爪构件的一端安装到所述多个轴侧孔和所述多 个凸台侧孔中的一者,并且所述多个轴侧孔和所述多个凸台侧孔中的另一 者包括沿着所述轴向延伸的槽,并接纳所述棘爪构件的另一端以导引所述 移动带轮和所述转轴沿着所述轴向的相对移动。此外,为了解决该问题,根据本发明的跨乘式车辆包括该动力单元。 根据本发明,在其中组装移动带轮和曲轴的工作种,多个轴侧孔和多 个凸台侧孔组成的多个对中的一对可以被用于保持可动带轮和曲轴的旋转 后的位置。结果,可以防止轴侧孔和凸台侧孔离开位置,从而能够在可工 作性上改善组装工作。此外,这里的跨乘式车辆包括例如摩托车(包括速可达(scooter)),四轮汽车、雪地车、两轮电动车等。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多个轴侧孔沿着所述转轴的周向以 等间距设置在所述转轴的外周表面上,并且所述多个凸台侧孔沿着所述周 向以等间距设置在所述凸台侧部分上。根据本实施例,由转轴的旋转产生 的离心力能够互相平衡,由此其可以实现转轴旋转的稳定性。根据本实施 例,所述凸台部分形成有两个所述凸台侧孔,并且所述转轴形成有两个所 述轴侧孔。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多个凸台侧孔包括沿着所述轴向延 伸的所述槽。根据本实施例,与多个轴侧孔包括槽的情况相比,能够使转 轴和移动带轮的相对移动较平滑。即,在棘爪构件的另一端被接纳在槽中 以沿着槽移动时,在所述另一端与槽之间产生摩擦。因为凸台侧孔布置在 轴侧孔在径向上的外侧,所以与所述另一端沿着轴侧孔移动的情况相比, 在棘爪构件的另一端沿着凸台侧孔相对移动的情况下产生的摩擦力较小。 结果,与多个轴侧孔包括槽的情况相比,根据本实施例可以使转轴和移动 带轮的相对移动较平滑。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转轴包括接收所述动力单元的驱动 力以旋转的轴部,和形成有所述多个轴侧孔并转盘到所述轴部以与所述轴 部一起旋转的圆筒形轴套部分,并且所述多个轴侧孔延伸穿过所述轴套部 分,并且所述多个棘爪构件压配合到所述多个轴侧孔中。根据本实施例, 与转轴侧孔包括有底凹部的情况相比,轴侧孔趋于将棘爪构件推出的力得 到了减小,由此可以防止棘爪构件脱离轴侧孔。此外,在此情况下,所述 轴套部分可以包括圆筒形润滑剂保持部分,其具有在所述润滑剂保护部分 与所述轴部的外周表面之间的间隙并在所述间隙中蓄积润滑剂,并且所述 多个轴侧孔延伸穿过所述润滑剂保持部分。由此,可以使蓄积在轴部的外 周表面与润滑剂保持部分之间的润滑剂渗透到轴套部分的外侧,从而能够 进行凸台部分与轴套部分之间的润滑,以及凸台侧孔与棘爪构件之间的润 滑。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转轴包括接收所述动力单元的动力 以旋转的轴部,和形成有所述多个轴侧孔并装配到所述轴部以与所述轴部 一起旋转的圆筒形轴套部分,并且所述轴套部分以能够从所述轴部移除的 方式装配到所述轴部。根据本实施例,可以在不将整个转轴从动力单元移 除的情况下,通过将轴套部分从轴部移除来进行更换移动带轮等的工作。


图1是示出设置有发动机单元的摩托车的侧视图,该发动机单元是用 于实现本发明的模式的示例。图2是示出发动机单元的剖视图。图3是示出设置在发动机单元上的无级变速器的局部剖视图。在该图 中,示出了设置在无级变速器中的驱动侧带轮和带轮移动机构。图4是以放大比例示出设置在驱动侧带轮上的移动带轮。在该图中, 与移动带轮一起示出了曲轴的轴部和轴套部分以及支撑构件。图5是示出移动带轮的俯视图。图6是图示键和曲轴销之间的位置关系的示例的视图。图7是以放大比例示出设置在根据用于实现本发明的另一个模式的发动机单元上的移动带轮的剖视图。图8是示出在用于实现本发明的另一个示例中键与曲轴销之间的位置 关系的示例。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考附图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图1是示出设置有发动机单元 10的摩托车1的侧视图,发动机单元10是实现本发明的模式的示例。图2是示出发动机单元10的剖视图。图3是示出设置在发动机单元10上的无 级变速器30的局部剖视图。如图1所示,除了发动机单元10以外,摩托车1还包括前轮2和后轮 3。前轮2布置在车身的前部,并且前轮2的车轴2a由前叉4的下端支 撑。车把5连接到前叉4的上部。车座6布置在车身的中部。由车身框架 (未示出)支撑的发动机单元10布置在车座6的下方。发动机单元10能 够绕作为枢轴7 (由车身框架支撑)为支点竖直摆动。发动机单元10被设 置为沿着车身的纵向延伸,并且其后部支撑后轮3。摩托车1是单元摆动 式车辆,并且后轮3能够与发动机单元IO—起竖直摆动。后悬架8的下端 连接到发动机单元10的后端。后悬架8的上端连接到车身框架的后端。如图2所示,发动机单元IO包括发动机11、无级变速器30、曲轴19 和离合器60。发动机11包括活塞12和连杆13。从进气口 (未示出)流 入气缸15的混合物燃烧,从而活塞12在气缸15内往复运动。连杆13的 小端13a连接到活塞12。连杆13的大端13b连接到曲轴19的曲轴销 19d。除了曲轴销19d之外,曲轴19还包括轴部19a、 19b、 一对臂19c、 19c、和一对配重19e、 19e,并接收发动机11的驱动力以旋转。轴部19a、 19b在车辆宽度方向(图2中由A所示的方向)上延伸。 轴部19a的端部由固定到箱盖21的轴承16a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撑,并且其 基部由固定到曲轴箱22的轴承16c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撑。此外,轴部1% 的端部由固定到箱盖23的轴承16d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撑,并且其基部由固定到曲轴箱22的轴承16d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撑。臂19c、 19c分别从轴 部19a、 19b的基部径向直立以在远离轴部19a、 19b的轴线的位置上支撑 曲轴销19d。配重19e、 19e设置在与臂19c、 19c的相对侧,轴部19a、 19b的轴线位于配重19e、 19e与臂19c、 19c之间。此外,在此处所述的示 例中,曲轴19包括圆筒形轴套部分19f (见图3)。轴套部分19f装配在 轴部19a上并键合到轴部19a的外周表面以与轴部19a—体旋转。发电机40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布置在轴部19b的外侧。发电机40的转 子41安装到轴部19b以与轴部19b —起旋转,并且定子42固定到箱盖 23。箱盖23从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覆盖发电机40。无级变速器30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布置在轴部19a的外侧。无级变速器 30包括驱动侧带轮31、从动侧带轮34、和绕驱动侧带轮31和从动侧带轮 34缠绕以将驱动侧带轮31的转矩传递到从动侧带轮34的带37。驱动侧带轮31包括一对移动带轮32和固定带轮33,移动带轮32和 固定带轮33在轴向上彼此相对。移动带轮32和固定带轮33设置为与轴部 19a—起旋转的方式。具体而言,固定带轮33装配到轴部19a的端部上以 键合到端部。此外,如上所述,圆筒形轴套部分19f装配到轴部19a。如 图3所示,移动带轮32包括轴向延伸的圆筒形凸台部分32a和从凸台部分 32a的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端径向延伸的凸缘部分32d。轴部19a和轴套 部分19f装配到凸台部分32a中。多个键(棘爪构件)39从轴部19a的径 向插入凸台部分32a和轴套部分19f,由此轴套部分19f和移动带轮32 — 起旋转。移动带轮32可沿着曲轴19的轴向移动。另一方面,禁止固定带轮33 轴向移动。移动带轮32的凸缘部分32d和固定带轮33是锥形构件,其顶 部互相抵靠并且带的带37置于其两者之间。驱动侧带轮31的其上张紧的 带37的那部分的直径是根据移动带轮32在轴向上的位置来确定的。此 外,如图3所示,发动机单元IO包括带轮移动机构50,并且通过带轮移 动机构50的操作来轴向移动移动带轮32。稍后将描述带轮移动机构50。如图2所示,从动侧带轮34包括一对移动带轮35和固定带轮36,移 动带轮35和固定带轮36在轴向上彼此相对。固定带轮36包括圆筒形导引部分36a和从导引部分36a径向延伸的凸缘部分36b。导引部分36a沿着 布置在曲轴19后方的驱动轴71延伸以装配到驱动轴71。此外,导引部分 36a被设定为相对于驱动轴71空转并被禁止沿着驱动轴71的轴向移动。 移动带轮35装配到导引部分36a以沿着导引部分36a在驱动轴71的轴向 上移动。移动带轮35和固定带轮36的导引部分36a是锥形构件,其顶部 互相抵靠并且带37置于其两者之间。通过弹簧38的回复力将移动带轮35 朝向凸缘部分36b推压。如上所述,当移动带轮32轴向移动时,驱动侧带轮31的其上张紧带 37的那部分的直径发生改变。移动带轮35相应地轴向移动,并且从动侧 带轮34的其上张紧带的带37的那部分的直径发生改变。由此,无级变速 器30的减速比无级改变。离合器60在从动侧带轮34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布置在驱动轴71 的轴线上。在此处所述的示例中,离合器60是离心式离合器,并包括具 有底部的圆筒形离合器外围部61和布置在离合器外围部61内的离合器配 重62。离合器配重62被设置为相对于驱动轴71空转。此外,离合器配重 62与从动侧带轮34 —起旋转并被设置为根据其转速而径向移动。离合器 外围部61被设置为与驱动轴71 —起旋转。当从动侧带轮34的转速增大 时,离合器配重62径向移动以在其与离合器外围部61的内周表面之间产 生摩擦力。因此,离合器外围部61与离合器配重62互锁,由此从动侧带 轮34的转矩通过离合器配重62和离合器配重62传递到驱动轴71 。在此处所述的示例中,驱动轴71远离后轮3的车轴3a布置。与车轴 3a—起旋转的齿轮3b装配到车轴3a。齿轮71a形成在驱动轴71的外周表 面上。车轴3a上的齿轮71a和齿轮3b分别与中间轴(未示出)啮合,从 而传递到驱动轴71的转矩通过中间轴传递到车轴3a。这里,将对于一体地旋转驱动侧带轮31和曲轴19的构造以及带轮移 动机构50进行详细解释。首先,将对带轮移动机构50进行解释。如上所述,带轮移动机构50是使主动侧带轮31的移动带轮32轴向移 动以改变无级变速器30的减速比的一种机构。带轮移动机构50基于骑乘 者的节气门操作、发动机速度等使移动带轮32移动。在此处所述的示例中,如图后轮3所示,带轮移动机构50包括电动机51、第一中间轴52、 第二中间轴53、从动齿轮54、滑动构件55、导引构件56、轴承57、以及 支撑构件58。第一减速齿轮52a装配到第一中间轴52上,与电动机51的输出轴 51a啮合并且与第一中间轴52—体旋转。此外,具有比第一减速齿轮52a 更小直径的齿轮52b形成在第一中间轴52的外周表面上。第二减速齿轮 53a装配到第二中间轴53上,与第一中间轴52的齿轮52b啮合并与第二 中间轴53--起旋转。从动齿轮54与轴部19a同轴布置以与第二减速齿轮53a啮合。从动齿 轮54的中心形成开口并且滑动构件55装配到该开口中。滑动构件55通过例如键槽连接来耦合到从动齿轮54的开口内,以与 从动齿轮54 —体旋转。滑动构件55是圆筒形构件,其布置在轴部18a的 轴线上并在其外周表面上形成有进给螺纹(例如,阳螺纹)55a。导引构 件56也是圆筒形构件,其布置在轴部19a的轴线上。导引构件56在车辆 宽度方向上的内边缘固定到安装于曲轴箱22的支撑构件59。由此,禁止 导引构件56轴向移动。导引构件56在其内周表面上形成有进给螺纹(例 如,阴螺纹)56a,其与滑动构件55的进给螺纹55a啮合。由此,当气缸 15的转矩从从动齿轮54传递时,滑动构件55在与从动齿轮54 —起旋转 的同时轴向移动。此外,支撑构件59是环形构件,在其内周表面上布置轴承17。支撑 构件59由支撑轴18通过轴承17支撑,支撑轴18布置在轴承17内侧以与 轴部19a互锁,从而支撑构件59与19a的旋转相独立。此外,第二减速齿 轮53a由树脂形成,其例如包含润滑剂,由此第一中间轴52的齿轮52b和 从动齿轮54即使在未供应润滑油等的情况下也保持润滑能力。支撑构件58是圆筒形构件,其与轴部19a同轴布置。支撑构件58的 内径对应于移动带轮32的凸台部分32a的外径,并且凸台部分32a装配到 支撑构件58中。支撑构件58布置在轴承57内,轴承57布置在滑动构件 55内。支撑构件58支撑滑动构件55,并且轴承57布置在支撑构件58与 滑动构件55之间,以使滑动构件55绕轴部19a旋转。禁止滑动构件55和支撑构件58沿轴向的相对移动,并且支撑构件58 与滑动构件55 —起沿轴向移动。在此处所述的示例中,滑动构件55将轴 承57的外周侧置于它与安装于它的端部处的挡圈55b之间,并且支撑构 件58将轴承57的内周侧置于它与安装于它的端部处的挡圈58b之间。由 此,禁止滑动构件55和支撑构件58沿轴向的相对移动。此外,带轮移动机构50布置在箱盖21与曲轴箱22之间。支撑第一中 间轴52的轴承52c和支撑第二中间轴53的轴承53c由箱盖21支撑,并且 支撑第一中间轴52的轴承52d和支撑第二中间轴53的轴承53d由曲轴箱 22支撑。随后,将对使驱动侧带轮31和曲轴19一体旋转的构造进行解释。图 4是以放大的比例示出驱动侧带轮31的移动带轮32的剖视图,并且图车 把5是示出移动带轮32的俯视图。在图4中,与移动带轮32 —起示出了 轴部19a、轴套部分19f和支撑构件58 。如图3所示,轴套部分19f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端抵靠轴部19a的 基部19b,并且支撑轴18置于轴套部分19f与基部19b之间。固定带轮33 从轴套部分19f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装配到轴部19a,并且螺母72还 从固定带轮33的外侧装配到轴部。由此,禁止轴套部分19f轴向移动。此 外,如图4所示,轴套部分19f通过轴向延伸的花键19h耦合到轴部19a 的外周表面,并且移除螺母72以能够将轴套部分19f从轴部19a移除。轴套部分19f包括处于轴向中心附近的圆筒形润滑剂保持部分19j。润 滑剂保持部分19j的内径大于轴套部分19f的其余部分的内径。因此,在 润滑剂保持部分19j与轴部19a的外周表面之间设有间隙。该间隙填充有 润滑剂。此外,润滑剂保持部分19j形成有多个(此处为两个)键孔(轴 侧孔)19i、 19i,键39、 39插入通过键孔19i、 19i。键孔19i、 19i沿轴部 19a的周向等间距布置,并延伸通过润滑剂保持部分19i。键39、 39的端 部39a、 39a压配合和键孔19i、 19i中,由此键39、 39固定到键孔19i、 19i中。如图3所示,移动带轮32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布置在固定带轮33的内 侧,并且凸台部分32a沿着轴部19a的轴向延伸。如图4或5所示,凸台部分32a形成有导引孔(凸台侧孔)32b、 32b,其径向地延伸穿过凸台部 分32a,并且键39、 39插入通过导引孔32b、 32b。导引孔32b、 32b沿轴 部19a的周向等间距地设置为分别与轴套部分19f的键孔19i、 19i相对 应。在此处所述的示例中,导引孔32b、 32b设置以轴部19a置于其两者之 间的彼此相对侧上。导引孔32b、 32b是轴向延伸的槽并导引键39、 39沿 着轴向的移动。此外,在此处所示的示例中,如图5所示,导引孔32b的 两端32e、 32e都形成为其宽度大于导引孔32b中部的宽度。图6是图示键39、 39与曲轴销19d之间位置关系的示例的视图。此 外,在该图中,0表示由直线Lk与直线Ls在曲轴19的旋转方向(图6中 B所示的方向)上形成的角度,直线Lk经过键39和轴部19a的轴心Co, 直线Ls经过曲轴19的轴心Co和曲轴销19d的中心Po。此外,在图中, 为了区别两个键39、 39,将副标添加到各个键39、 39。如图所示,在此处所述的示例中,键中的一个键39-l布置在角度0至 少45。但至多90°的位置(图6中约80°)上。此外,键中的另一个键39-2 在以轴部19a置于其两者之间的情况下布置在与键中的一个键39-1相对的此外,如图4所示,键39具有与导引孔32b的深度和键孔19i的深度 之和基本相等的高度。因此,当键39的端部39a被压配合到键孔19i中 时,在轴部19a的旋转方向上键39的基部(径向外侧)39b与导引孔32b 配合。导引孔32b将键39的基部39b容纳在其内部,以沿着轴向导引轴套 部分19f的相对移动。此外,如图4所示,键孔19i在径向(车辆宽度方向)长度上略大于 键39。因此,即使在其中键39的端部39a被压配合到键孔19i中的状态 下,也在键39的左右两侧(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和外侧)上设置了间 隙。结果,填充在润滑剂保持部分19j的内周表面与轴部19a的外周表面 之间的润滑剂经过该间隙流动到润滑剂保持部分19j的外部以润滑导引孔 32b和键39的基部39b。58和滑动构件55 —起轴向移动。在本示例中,支撑构件58置于移动带轮 32的凸缘部分32d与挡圈32f之间,挡圈32f安装到凸台部分32a在车辆 宽度方向上的内端,由此禁止支撑构件58相对于移动带轮32沿轴向移 动。此外,支撑构件58从径向外侧关闭孔32b、 32b以防止键39、 39的脱离。如图5所示,润滑剂保持部分32c (其外径小于凸台部分32a的其他 部分)设置在凸台部分32a在车辆宽度方向(图5中由A表示的方向)上 的中部附近。导引孔32b形成为横跨润滑剂保持部分32c。在上述润滑剂 保持部分19j外侧流动的润滑油经过导引孔32b流动到凸台部分32a外 侧。向外流动的润滑油进入润滑剂保持部分32c的外周表面与支撑构件58 的内周表面之间并且还进入凸台部分32a的剩余部分的外周表面和支撑构 件58的内周表面之间,以在它们之间提供润滑。此外,在轴套部分19f的外周表面与凸台部分32a的内周表面之间以 及凸台部分32a的外周表面与支撑构件58的内周表面之间设置密封。具体 而言,如图4所示,环形油密封73a布置在凸台部分32a在车辆宽度方向 上的外端与轴套部分19f的外周表面之间。此外,环形油密封73b布置在 凸台部分32a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端与轴套部分19f的外周表面之间。 此外,环形油密封73c布置在支撑构件58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端与凸台 部分32a的外周表面之间。由此,润滑剂在不溅射到带37等的情况下在轴 套部分19f的内周表面与轴部19a的外周表面之间流动,在轴套部分19f 的外周表面与凸台部分32a的内周表面之间流动,并在凸台部分32a的外 周表面与支撑构件58的内周表面之间流动。最后,对将轴套部分19f装配到移动带轮32的凸台部分32a中的方式 的示例给出解释。凸台部分32a装配到轴套部分19f,并且两者中的任--个转动到使两个键孔19i、 19i的位置与导引孔32b、 32b的位置相配对。 用于禁止轴套部分19f与凸台部分32a的相对旋转的构件(以下称作暂时 棘爪构件)暂时插入到已经被互相定位配对的两个键孔19i和两个导引孔 32b中的一组中。此后,键39插入到键孔19i和导引孔32b中的另一组, 并且其端部39a压配合到键孔19i中。此后,移除暂时棘爪构件,并将键39插入到键孔19i和导引孔32b中曾被暂时棘爪构件所插入的那一组中, 以使得其端部39a以上述相同的方式压配合到键孔19i中。对于如上所述的发动机单元10,轴套部分19f形成有多个(例如,两 个)键孔19i、 19i,并且凸台部分32a形成有与键孔i9i、 19i对应定位的 导引孔32b、 32b。由此,在进行将移动带轮32组装到曲轴19的工作时, 能够在上述暂时棘爪构件插入到键孔19i和导引孔32b中的一组的情况 下,将键39压配合到键孔19i和导引孔32b中的另一组,由此在可工作性 方面改善了组装工作。此外,因为插入两个键39,所以与仅插入一个键的情况相比,减小了 曲轴19旋转时施加在一个键上的负荷。结果,在耐久度方面改善了动力 单元。此外,因为键39、 39在将轴部19a的轴线至于其两者之间的情况下设 置在互相相对侧上,所以可以使由曲轴19的旋转产生的离心力互相平 衡。此外,键39所压配合到其中的键孔19i延伸穿过轴套部分19f。由 此,与键孔包括有底凹部的情况下笔,趋于将己经压配合的键39推出的 力得到减小,由此可以防止键39的脱离。此外,键孔19i、 19i形成在轴套部分19f的润滑剂保持部分19j上。 由此,可以润滑键39和导引孔32b。此外,因为可以从轴部19a移除轴套部分19f,所以当需要更换驱动 侧带轮31时,可以在不打开曲轴箱22的情况下仅通过从轴部19a移除轴 套部分19f就可以实现驱动侧带轮31的更换。此外,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发动机单元10,而可以提供各种修改。例 如,在以上说明中,键39被压配合到轴套部分19f,而键可以压配合到移 动带轮32的凸台部分32a。图7是以放大的比例示出设置在根据本实施例 的发动机单元IOA上的移动带轮32的剖视图。在该图中,由与上述相同 的标号表示与上述相同的部件,并省略其解释。如图7所示,两个键孔32g、 32g形成在发动机单元IOA上的凸台部 分32a上,以将轴部19a置于其两者之间的情况下定位在互相相对侧上。此外,轴向延伸的导引孔19k、 19k形成在轴套部分19f上以对应于键孔32g、 32g定位。键39、 39分别压配合到键孔32g、 32g,并固定到键孔 32g、 32g。导引孔19k、 19k分别接纳键39、 39的端部以导引移动带轮32 和曲轴19沿轴向的相对移动。此外,在以上说明中,键孔19i和导引孔32b形成为而二乘二,但是 键孔和导引孔在数量上不受限于此。例如,可以在轴套部分19f上形成三 个键孔19i,并可以在凸台部分32a上与三个键孔19i相对应的各个位置上 形成导引孔32b。图8是图示本实施例中键39与曲轴销19d之间的位置关 系的视图。此外,在该图中,由与图6中的标号相同的标号来表示与图6 中的那些部件相同的部件,并省略其解释,并给三个键39赋予副标。如 图8所示,在该示例中,键39-1布置在其中角度0是至少45°但至多90° 的位置(图8中约80。)上。键39-2在以轴部19a的轴心Co置于键39-2 与键39-1之间的情况下布置在与键39-1相对侧上。此外,键39-3被布置 为相对于键39-1和键39-2朝向曲轴19,并且在经过键39-3与轴部19a的 轴线Co的直线Lk'与经过键39-1与轴部19a的轴心Co的直线Lk之间形 成的角度0是约90。。此外,在以上说明中,键39被压配合到键孔19i中。但是,代替键孔 19i,可以在轴套部分19f上形成螺栓孔,并代替键39,可以将螺栓固定到 螺栓孔中。此外,在以上说明中,其中燃烧混合物以用于驱动的发动机11作为 用于车辆的动力源安装。但是,动力源可以包括由电能驱动的电动机,或 者包括电动机和发动机的组合的混合动力发动机。1权利要求
1.一种动力单元,包括动力源,转轴,其接收从所述动力单元输出的驱动力以旋转,和移动带轮,其包括沿着所述转轴的轴向延伸的圆筒形凸台部分,所述凸台部分装配到所述转轴上以沿着轴线可移动,并且其中,所述转轴在其外周表面上形成有多个轴侧孔,延伸穿过所述凸台部分的多个凸台侧孔形成在所述凸台部分上与所述多个轴侧孔相对应的位置,所述动力单元还包括多个棘爪构件,其插入穿过所述多个轴侧孔和所述多个凸台侧孔,所述棘爪构件的一端安装到所述多个轴侧孔和所述多个凸台侧孔中的一者,并且所述多个轴侧孔和所述多个凸台侧孔中的另一者包括沿着所述轴向延伸的槽,并接纳所述棘爪构件的另一端以导引所述移动带轮和所述转轴沿着所述轴向的相对移动。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单元,其中,所述多个轴侧孔沿着所述 转轴的周向以等间距设置在所述转轴的外周表面上,并且所述多个凸台侧孔沿着所述周向以等间距设置在所述凸台侧部分上。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动力单元,其中,所述凸台部分形成有两个所述凸台侧孔,并且所述转轴形成有两个所述轴侧孔。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单元,其中,所述多个凸台侧孔包括沿着所述轴向延伸的所述槽。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动力单元,其中,所述转轴包括接收所述动 力单元的驱动力以旋转的轴部、和形成有所述多个轴侧孔并转盘到所述轴 部以与所述轴部一起旋转的圆筒形轴套部分,并且所述多个轴侧孔延伸穿过所述轴套部分,并且所述多个棘爪构件压配合到所述多个轴侧孔中。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动力单元,其中,所述轴套部分包括圆筒形 润滑剂保持部分,其具有在所述润滑剂保护部分与所述轴部的外周表面之 间的间隙并在所述间隙中蓄积润滑剂,并且所述多个轴侧孔延伸穿过所述润滑剂保持部分。
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单元,其中,所述转轴包括接收所述动力单元的动力以旋转的轴部,和形成有所述多个轴侧孔并装配到所述轴部 以与所述轴部一起旋转的圆筒形轴套部分,并且所述轴套部分以能够从所述轴部移除的方式装配到所述轴部。
8. —种跨乘式车辆,其包括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单元。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动力单元和跨乘式车辆,其能够在可工作性方面改善组装曲轴和移动带轮的工作。发动机单元包括接收发动机的动力以旋转的曲轴,和沿着轴向可移动的移动带轮(32)。多个键孔(19i、19i)形成在曲轴的外周表面上。轴向延伸的导引孔(32b、32b)形成在移动带轮(32)的凸台部分(32a)上与键孔(19i、19i)相对应的位置上。键(39)的端部(39a、39a)安装到键孔(19i、19i)。导引孔(32b、32b)在其中接纳键(39)的基部(39b、39b)以导引移动带轮(32)和曲轴(19)沿着轴向的相对移动。
文档编号B62M9/00GK101244748SQ200810004799
公开日2008年8月20日 申请日期2008年2月13日 优先权日2007年2月9日
发明者杉谷刚, 武部光兼, 青山淳 申请人: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