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回转器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61067阅读:36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自行车回转器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自行车回转器结构,尤其涉及一种可方便煞车线相互错动牵引、受保护不外露、受力均勻、以及兼具美观的自行车回转器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的特技自行车煞车结构请参阅中国台湾专利申请案号第87204783号,『自行车 刹车线座结构改良』,其主要是套装于自行车前叉竖管外所套加的外管外,其特征在于;于该 前叉竖管乃套入一下刹车线座,其乃呈倒凸状,并顶掣于该外管顶端,其一侧乃延设有一凹状 嵌掣体,于该下刹车线座顶端乃设有承沟,并可填入多数钢珠,于其上方乃再嵌装一顶盖,于 其与前叉竖管之间乃可嵌入一 C形迫紧环以使其可紧位于前叉竖管管身,于该顶盖的上的前 叉竖管管身乃穿套有一滑套,于该前叉外管顶端的车头碗轴结构下方乃串接有一旋转盘,其 于两对等侧边乃各开设有一嵌掣凹缝,而前述滑套套身该旋转盘下方乃再套加一可动上盘及 一可动下盘,并得以一 C形扣环扣紧于其下方使其结合为一体,于该可动上、下盘的两对应侧 边乃各有一嵌掣凹缝;上刹车线开放端是岔分为两股,并对应嵌掣于旋转盘,可动上下盘的 嵌掣凹缝处,另下刹车线开放端则嵌掣于前述下刹车线座的凹状嵌掣体处。然而,该种现有的特技自行车煞车结构虽可提供煞车在线下分离连动,以提供得 令车头转动不卷坏煞车线的功效,但其却有下述的缺点1、其设计一供可上煞车线穿过的旋转盘,旋转盘下方设置一可动上盘,可动上盘 供扣设上煞车线并与一可动下盘组设呈可相对枢转的型态,该可动下盘下方设有一套设前 叉竖管的下煞车线座,该下煞车线座供下煞车线穿设,而可动下盘嵌设下煞车线,其中下煞 车线座枢设有一顶盖,顶盖与下煞车线座间容设有钢珠,借此车头旋转时,可动上盘相对可 动下盘旋转,以防止煞车线受到缠卷损坏,而拉动上煞车线时,可动上盘受上煞车线牵引而 带动可动下盘拉扯下煞车线,据此达成煞车的功效,然而,其组件既多且杂乱,必须通过多 个组件才能达成牵引煞车的功效,显然在制造及组装上皆不符经济成本。2、另外,该种现有的结构是令煞车线及煞车线端部呈现外露的型态,因此煞车线 容易受到车体其它构件拉扯损伤甚至脱落,造成煞车功能的减损或是失灵,且异物亦容易 堵塞于煞车线与旋转盘、可动上盘、可动下盘及顶盖之处,造成煞车线锈蚀或卡塞污物等情 形,此都会影响到车体正常的煞车功能,影响骑乘者的安全甚巨,且外露状的煞车线亦影响 车体整体的观感,有粗糙、作工不精细的感受。3、况且,该现有的结构仅有一下煞车线与可动下盘嵌设,因此当可动上盘相对带 动可动下盘时,可动下盘无下煞车线组设的另一侧容易因受力不均而呈较偏向可动上盘方 向翘起的型态,经多次煞车动作后,必须多耗费力量拉扯上煞车线才可使倾斜的可动下盘 移动,造成煞车反应时间上的延迟,难免发生骑乘上的意外状况。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陷,而提供一种自行车回转器结构,可方便煞车线相互错动牵引、受保护不外露、受力均勻、以及兼 具美观。为达成前述的创作目的,本实用新型包括可套设于自行车立管外的一第一扣环、 一第二扣环以及一定位管,其中该第一扣环设有数个第一扣合部,而第二扣环设有数个第二扣合部,第一扣环与 第二扣环是以设有第一、二扣合部的端面相互枢设扣合,以及第一扣环与第二扣环中央设 有相通并可供自行车立管穿过的通孔,第一扣合部由第二扣环侧端延伸至第二扣环的下 端,并可供结合自行车的下煞车线,而第二扣合部由通孔延伸至第一扣环的上端,并可供结 合自行车的上煞车线; 该定位管套设于第一扣环及第二扣环的外,且定位管上设有数个可供定位下煞车 线的导线孔;借此,该第一扣环可相对第二扣环旋转以防止上、下煞车线相互缠绕卷坏,而拉动 上煞车线使第二扣环带动第一扣环以牵引下煞车线进行煞车动作,以及该定位管用以防止 第一扣环、第二扣环、上煞车线及下煞车线外露而遭损伤。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二扣合部为L形片状结构,且第一扣合部端部设有一第一扣 件,第二扣合部端部设有一第二扣件,该第一扣件及第二扣件分别供下煞车线及上煞车线 扣设结合,其中第一扣件相对第一扣环呈往内弯折的型态,而第二扣件相对第二扣环呈往 外弯折的型态。本实用新型包括一设于上煞车线端部的上扣件及一设于下煞车线端部的下扣件, 该上扣件扣设于第二扣件,而下扣件扣设于第一扣件,以及上扣件的外径大于第二扣件端 部至定位管管壁的距离,而下扣件的外径大于第一扣件端部至自行车立管的距离。本实用新型第一扣环内缘环设数个与第二扣环接触的滑珠,借该滑珠以使第一扣 环得相对第二扣环顺畅转动。本实用新型第一扣环内侧设有一环状的内阶缘,而第二扣环外侧设有一环状的外 阶缘,该内阶缘与外阶缘接触抵顶,以使第一扣环相对第二扣环枢设扣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可方便煞车线相互错动牵引、受保护不外露、受力均 勻、以及兼具美观。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自行车回转器结构各部组件立体分解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自行车回转器结构立体透视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自行车回转器结构剖视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自行车回转器结构煞车状态示意图。图中标号说明1第一扣环 11第一扣合部111第一扣件12通孔13内阶缘 14滑珠2第二扣环 21第二扣合部211第二扣件22外阶缘 3定位管31导线孔[0027]4自行车立管41下煞车线 411下扣件42上煞车线 421上扣件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于一种自行车回转器结构,请参阅
图1至图2所示,其是本实用新型的主实施例,包括可套设于自行车立管外的一第一扣环1、一第二扣环2以及一定位管 3,其中该第一扣环1设有数个第一扣合部11,而第二扣环2设有数个第二扣合部21,第 一扣环1与第二扣环2是以设有第一、二扣合部11、21的端面相互枢设扣合,以及第一扣环 1与第二扣环2中央设有相通并可供自行车立管4穿过的通孔12,第一扣合部11由第二扣 环2侧端延伸至第二扣环2的下端,并可供结合自行车的下煞车线41,而第二扣合部21由 通孔12延伸至第一扣环1的上端,并可供结合自行车的上煞车线42,如
图1、图2所示,该 第一扣环1及第二扣环2为圆环状的结构,且其中央贯设有相通并可供自行车立管4穿过 的通孔12,且该第一扣环1内侧设有一环状的内阶缘13,而第二扣环2外侧设有一环状的 外阶缘22,该内阶缘13与外阶缘22对接,以使第一扣环1相对第二扣环2枢设扣合;该第一、二扣合部11、21为L形片状结构,且第一扣合部11端部设有一第一扣件 111,第二扣合部21端部设有一第二扣件211,该第一扣件111及第二扣件211分别供下煞 车线41及上煞车线42扣设结合,其中第一扣件111相对第一扣环1呈往内弯折的型态,而 第二扣件211相对第二扣环2呈往外弯折的型态,如
图1所示,该第一扣合部11相对第一 扣环1呈往下垂直设置的型态,而第一扣件111于第一扣合部11上呈弯折往第一扣环1轴 线方向(往内)的型态,而第二扣合部21相对第二扣环2呈往上垂直设置的型态,而第二 扣件211于第二扣合部21上呈弯折往第二扣环2轴线相反方向(往外)的型态,且在本实 施例中,第一扣环1及第二扣环2上的第一扣合部11及第二扣合部21数量为两个,并位于 第一扣环1及第二扣环2上相互对称的位置上;当第一扣环1与第二扣环2以内阶缘13与外阶缘22相互对接后,其即呈相互错 位枢设扣合的态样,并使第一扣合部11由第二扣环2侧边延伸至第二扣环2下端,而第二 扣合部21由通孔12延伸至第一扣环1上端,以及第一扣合部11的第一扣件111供下煞车 线41组设,而第二扣合部21的第二扣件211供上煞车线42组设,以使该第一扣环1可相 对第二扣环2旋转以防止上、下煞车线41、42相互缠绕卷坏,而拉动上煞车线42可使第二 扣环2带动第一扣环1以牵引下煞车线41进行煞车动作;另外,该第一扣环1内缘环设数个与第二扣环2接触的滑珠14,该滑珠14设于内 阶缘13与外阶缘22之间,借该滑珠14以使第一扣环1得相对第二扣环2顺畅转动;该定位管3套设于第一扣环1及第二扣环2之外,且定位管3上设有数个可供定 位下煞车线41的导线孔31,该定位管3用以防止第一扣环1、第二扣环2、上煞车线42及 下煞车线41外露而遭损伤,且本实用新型包括一设于上煞车线42端部的上扣件421及一 设于下煞车线41端部的下扣件411,该上扣件421扣设于第二扣合部21 (第二扣件211), 而下扣件411扣设于第一扣合部11 (第一扣件111),以及上扣件421的外径大于第二扣合 部21最外端(第二扣件211端部)至定位管3管壁的距离,而下扣件411的外径大于第一 扣合部11 (第一扣件111端部)最内端至自行车立管4的距离,配合图3所示,由于上扣件421的外径较第二扣件211端部至定位管3管壁的距离为大,因此上扣件421不会由第二扣 件211与定位管3间的缝隙中脱出,而下扣件411的外径较第一扣件111端部至自行车立 管4的距离为大,因此下扣件411不会由第一扣件111与自行车立管4间的缝隙中脱出,确 保上煞车线42及下煞车线41可稳固地与第二扣环2及第一扣环1结合;另外,由图3可见到,上煞车线42的外径亦较第二扣件211端部至定位管3管壁 的距离为大,而下煞车线41的外径较第一扣件111端部至自行车立管4的距离为大,因此 上煞车线42及下煞车线41难以由定位管3内的缝隙脱出,确保上煞车线42及下煞车线41 相对第二扣环2及第一扣环1稳定设置而不会随意偏摆脱位。图3及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作动型态示意图,当上煞车线42借由上扣件421拉动 第二扣环2的第二扣合部21时,第一扣环1亦受第二扣环2的连带牵动,并由第一扣合部 11拉动下煞车线41以令自行车进行煞车动作,因此本实用新型利用第一扣环1与第二扣环 2以达成相互错位枢设,以使上煞车线42与下煞车线41不会受到缠绕卷坏,并得进行连动 煞车的功效,而该定位管3用以保护第一扣环1、第二扣环2、上煞车线42及下煞车线41,以 防止其外露而遭到异物拉扯、堵塞而损伤。借由上述本实用新型诸技术特征的说明,其具有下述的优点1、本实用新型只需第一扣环1及第二扣环2相互配合即可达成相互错位枢设,以 令上煞车线42与下煞车线41不会受到缠绕卷坏,并得进行连动煞车的功效,不需如现有者 赖以繁多的构件才能达成,故其制造、组装及维修上相当方便,不需过多的程序即可完成。2、如前所述,第一扣合部11及第二扣合部21于第一扣环1及第二扣环2上所组 设位置为对称型态,因此第一扣环1及第二扣环2受到上煞车线42及下煞车线41直接或 被动牵引的力量可以均勻化,不会发生局部翘起的情形,令第一扣环1可被第二扣环2顺畅 地牵动而不会卡住于定位管3内。3、该定位管3套设于第一扣环1及第二扣环2之外,因此第一扣环1、第二扣环2、 上煞车线42及下煞车线41可被定位管3遮蔽而不外露,因此不会受到异物的拉扯、堵塞而 损伤,且上扣件421的外径较第二扣件211端部至定位管3管壁的距离为大,以及下扣件 411的外径较第一扣件111端部至自行车立管4的距离为大,因而上扣件421及下扣件411 不会轻易地由定位管3内的缝隙中脱出,据以提供确实定位上煞车线42及下煞车线41的 功效,且外观上亦相当整齐、有质感。
权利要求一种自行车回转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套设于自行车立管外的一第一扣环、一第二扣环以及一定位管,其中该第一扣环设有数个第一扣合部,而第二扣环设有数个第二扣合部,第一扣环与第二扣环是以设有第一、二扣合部的端面相互枢设扣合,以及第一扣环与第二扣环中央设有相通并可供自行车立管穿过的通孔,第一扣合部由第二扣环侧端延伸至第二扣环的下端,并可供结合自行车的下煞车线,而第二扣合部是由通孔延伸至第一扣环的上端,并可供结合自行车的上煞车线;该定位管套设于第一扣环及第二扣环之外,且定位管上设有数个可供定位下煞车线的导线孔;借此,该第一扣环相对第二扣环旋转以防止上、下煞车线相互缠绕卷坏,而拉动上煞车线使第二扣环带动第一扣环以牵引下煞车线进行煞车动作,以及该定位管用以防止第一扣环、第二扣环、上煞车线及下煞车线外露。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回转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二扣合部为L形 片状结构,且第一扣合部端部设有一第一扣件,第二扣合部端部设有一第二扣件,该第一扣 件及第二扣件分别供下煞车线及上煞车线扣设结合,其中第一扣件相对第一扣环呈往内弯 折的型态,而第二扣件相对第二扣环呈往外弯折的型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回转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一设于上煞车线端部 的上扣件及一设于下煞车线端部的下扣件,该上扣件扣设于第二扣合部,而下扣件扣设于 第一扣合部,以及上扣件的外径大于第二扣合部最外端至定位管管壁的距离,而下扣件的 外径大于第一扣合部最内端至自行车立管的距离。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回转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扣环内缘环设数 个与第二扣环接触的滑珠,借该滑珠以使第一扣环得相对第二扣环顺畅转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回转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扣环内侧设有一 环状的内阶缘,而第二扣环外侧设有一环状的外阶缘,该内阶缘与外阶缘对接,以使第一扣 环相对第二扣环枢设扣合。
专利摘要一种自行车回转器结构,其包括套设于自行车立管外的一第一扣环、一第二扣环以及一定位管,其中该第一扣环设有数个第一扣合部,而第二扣环设有数个第二扣合部,第一扣环与第二扣环是以设有第一、二扣合部的端面相互枢设扣合,以及第一扣环与第二扣环中央设有相通并可供自行车立管穿过的通孔,第一扣合部由第二扣环侧端延伸至第二扣环的下端,并可供结合自行车的下煞车线,而第二扣合部由通孔延伸至第一扣环的上端,并可供结合自行车的上煞车线;该定位管套设于第一扣环及第二扣环之外,且定位管上设有数个可供定位下煞车线的导线孔。本实用新型可方便煞车线相互错动牵引、受保护不外露、受力均匀、以及兼具美观。
文档编号B62L3/00GK201553269SQ20092022133
公开日2010年8月18日 申请日期2009年10月14日 优先权日2009年10月14日
发明者李坤元 申请人:李坤元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