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架纵梁与横梁的联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32986阅读:114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车架纵梁与横梁的联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客车配件,尤其是涉及一种车架纵梁与横梁的联接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由于客车存在使用条件差异较大,车架工作状况和受力情况比较恶劣(特别是后钢板弹簧处),往往大多采用双层大梁形式(即内外纵梁结构),然后与横梁在上、下翼面开孔铆接提高车架强度。由于采用双层大梁结构形式(即内外槽形纵梁结构)存在整车重量增加;同时由于纵梁下翼面承受的力/力矩以及动载荷等复杂因素,开孔导致局部性能削弱等缺点。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载荷分布合理、成本低的车架纵梁与横梁的联接结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车架纵梁与横梁的联接结构,包括左外纵梁、右外纵梁、左内纵梁、右内纵梁,所述的左外纵梁与左内纵梁上下设置连接,所述的右外纵梁与右内纵梁上下设置连接,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左槽形支架和右槽形支架,所述的左外纵梁通过左槽形支架连接横梁,所述的右外纵梁通过右槽形支架连接横梁。所述的左外纵梁、右外纵梁的腹面开设铆接孔,通过铆钉分别与左槽形支架和右槽形支架铆接。所述的左槽形支架和右槽形支架与横梁铆接或焊接。所述的左槽形支架和右槽形支架内设有钢板弹簧支架。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一、载荷分布合理原方案仅依靠足够的强度来抵抗失效的产生。现技术实现强度与刚度统一分解所受载荷;在保证适宜强度条件下,还通过产生一定的弹性变形消除载荷的同时还减少因工作条件变化产生的不稳定性,提高相应乘坐的舒适性。二、降低成本在保证整车可靠性的条件下,减轻整车自重,降低了消耗。二、针对此类型结构的车架纵梁(槽形结构)上下翼面减少开孔,改善了槽形截面受力状况。三、具有一定推广性以后针对此类型的结构设计可考虑采用此结构。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左外纵梁、2-右外纵梁、3-横梁、4-左槽形支架、5-右槽形支架、6-左钢板弹簧支架、7-右钢板弹簧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3[0015]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实施例1如图1所示,一种车架纵梁与横梁的联接结构,包括左外纵梁1、右外纵梁2、左内纵梁、右内纵梁,所述的左外纵梁1下方设有与其连接的左内纵梁,所述的右外纵梁2下方设有与其连接的右内纵梁,还包括左槽形支架4和右槽形支架5,所述的左外纵梁1的腹面开设铆接孔,通过铆钉连接左槽形支架4,左槽形支架4与横梁3铆接,所述的右外纵梁2的腹面开设铆接孔,通过铆钉连接右槽形支架5,右槽形支架5与横梁3铆接。所述的左槽形支架4内设有左钢板弹簧支架6,右槽形支架5内设有右钢板弹簧支架7。本实用新型联接方式是采用件左右外纵梁与左右槽形支架在腹面按一定间距、数量开孔铆接,然后通过左右槽形支架与横梁铆(焊)合联接,(钢板弹簧支架铆合在槽形支架范围内)。本实用新型采用车架强度和刚度的统一。在保持适宜强度的条件下,实现其刚度性能。达到整车在不同行驶条件下,满足弯、扭载荷性能的统一;同时减轻整车重量。本实用新型工作原理经地面传递到轮胎再至车桥到钢板弹簧的反作用力,通过钢板弹簧支座将载荷(力/力矩)传递给车架左右纵梁,原工作方式通过左右内纵梁与外纵梁联接,再与横梁联接形成框架结构,实现载荷的分解;该受力状况,较大程度上依靠车架自身强度抵抗失效,由于在车架纵梁上下翼面开孔,易导致局部性能降低。而新型联接方式采用左右外纵梁与槽形支架在腹面开孔后铆合与横梁铆(焊)合,这样可以在保证适宜强度条件下,具备相应的刚性;所受的载荷通过钢板弹簧支座传递给车架左右纵梁,通过槽形支架传递到横梁在形成框架结构,在保证一定强度的条件下,实现分解载荷同时;由于纵、横梁及槽形支架相应产生一定量的弹性变形来消除部分载荷;并且在上下翼面减少开孔,改善了槽形纵梁的受力形式,减少了因纵梁局部性能不足而产生的裂纹失效。
权利要求1.一种车架纵梁与横梁的联接结构,包括左外纵梁、右外纵梁、左内纵梁、右内纵梁,所述的左外纵梁与左内纵梁上下设置连接,所述的右外纵梁与右内纵梁上下设置连接,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左槽形支架和右槽形支架,所述的左外纵梁通过左槽形支架连接横梁,所述的右外纵梁通过右槽形支架连接横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架纵梁与横梁的联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左外纵梁、右外纵梁的腹面开设铆接孔,通过铆钉分别与左槽形支架和右槽形支架铆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架纵梁与横梁的联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左槽形支架和右槽形支架与横梁铆接或焊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架纵梁与横梁的联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左槽形支架和右槽形支架内设有钢板弹簧支架。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架纵梁与横梁的联接结构,包括左外纵梁、右外纵梁、左内纵梁、右内纵梁,所述的左外纵梁与左内纵梁上下设置连接,所述的右外纵梁与右内纵梁上下设置连接,还包括左槽形支架和右槽形支架,所述的左外纵梁通过左槽形支架连接横梁,所述的右外纵梁通过右槽形支架连接横梁。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载荷分布合理、成本低等优点。
文档编号B62D21/02GK202016505SQ201120115158
公开日2011年10月26日 申请日期2011年4月17日 优先权日2011年4月17日
发明者卢胜宏 申请人:漳州市昌龙汽车附件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