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转向操纵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39258阅读:14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车辆用转向操纵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用转向操纵装置。
背景技术
提出有经由弹性体传递从轮胎经由转向节传递至齿条的径向载荷和推力载荷的转向控制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I)。并且,提出有如下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利用电动机驱动滚珠螺母旋转,将该滚珠螺母的旋转转换成滚珠丝杠的轴向移动,并经由连结于滚珠丝杠的两端的转向节驱动转向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3 )。并且,提出有如下的轴梁(axle beam):该轴梁具有能够支承于车身的梁部和固定在上述梁部的长度方向两端的用于支承转向节主销的轴套部,在上述梁部的内部形成有前后上下被包围的空间(例如参照专利文献4)。并且,提出有经由连杆(转向横拉杆)以及接头(转向节)驱动利用动力转向电动机经由滚珠丝杠机构沿轴向驱动的轴的端部的动作的电动致动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5)。专利文献1:日本特公平3 — 56944号公报[图6 (a) (c),第14页第28栏第9行 第16页第32栏第42行]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7 - 237549号公报(图9,摘要)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平10 - 226340号公报(摘要)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4 - 338872号公报(摘要)专利文献5:日本特表2007 - 531489号公报(图2、图12、第54段)在工业用车辆、福祉车中,使后轮转向的类型的车辆多,在这种车辆中,为了确保所需要的转向操纵角,需要使作为转向轮的后轮以较大的转向角转向。因此,存在转向轴会承受因来自路面的转向反力而产生的极大的径向载荷的倾向。例如,在电动转向(steer-by-wire )式的车辆中,存在设置于转向轴的滚珠丝杠机构、驱动该滚珠丝杠机构的致动器承受极大的径向载荷从而耐久性降低的顾虑。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鉴于上述课题而完成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因转向反力而转向轴所负担的径向载荷的影响、耐久性优异的车辆用转向操纵装置。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之一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用转向操纵装置
(9),其特征在于,具备:筒状的壳体(23),其被固定于轴梁(26)的中央部,上述中央部被固定于车体;转向轴(18),其具有从上述壳体突出的第一端部以及第二端部(181、182),且伴随着转向操纵部件(13)的操作而沿轴向被驱动;第一转向节(25L),其被支承为能够绕被固定于上述轴梁的上述第一端部的第一转向节主销(27L)摆动,且将作为转向轮的第一后轮(6L)支承为能够旋转;第二转向节(26R),其被支承为能够绕被固定于上述轴梁的上述第二端部的第二转向节主销(27R)摆动,且将作为转向轮的第二后轮(6R)支承为能够旋转;第一转向横拉杆(24L),其将上述转向轴的上述第一端部连结于上述第一转向节;第二转向横拉杆(24R),其将上述转向轴的上述第二端部连结于上述第二转向节;第一相反载荷赋予机构(41),其对上述转向轴的上述第一端部赋予抵抗作为来自路面的转向反力而经由上述第一后轮、上述第一转向节以及上述第一转向横拉杆传递到上述转向轴的上述第一端部的前后方向的径向载荷(Rl)的相反载荷(Fl);以及第二相反载荷赋予机构(42),其对上述转向轴的上述第二端部赋予抵抗作为来自路面的转向反力而经由上述第二后轮、上述第二转向节以及上述第二转向横拉杆传递到上述转向轴的上述第二端部的前后方向的径向载荷(R2)的相反载荷(F2),上述第一相反载荷赋予机构以及上述第二相反载荷赋予机构分别包括运动转换机构,该运动转换机构将因对应的后轮的接地反力而经由对应的转向节以及对应的转向节主销使轴梁的对应的端部扭转的扭转运动转换成上述转向轴的对应的端部的前后方向的运动(技术方案I)。在本发明中,当作为来自路面的转向反力而从各后轮经由转向横拉杆被赋予例如朝向后方的径向载荷时,能够利用相反载荷赋予机构赋予抵抗上述径向载荷的例如朝向前方的相反载荷。因而,能够抵消因转向反力而产生的径向载荷的至少一部分从而减轻转向轴的径向载荷,能够提高耐久性。由于使用将各后轮的接地反力经由转向节主销使轴梁的对应的端部扭转的扭转运动转换成转向轴的端部的沿前后方向的运动的运动转换机构赋予相反载荷,因此构造简单,并且不存在响应延迟。具体而言,存在如下的情况:上述第一转向横拉杆以及上述第二转向横拉杆分别包括连结于上述转向轴的对应的端部的第一端部(24L1、24R1)和连结于对应的转向节的端部的第二端部(24R1、24R2),当上述第一转向横拉杆以及上述第二转向横拉杆的各自的上述第一端部配置在相比上述第一转向横拉杆以及上述第二转向横拉杆的各自的上述第二端部靠后方(Y2)的位置时,对应的后轮的接地点配置在相比对应的转向节主销靠前方(Yl)的位置(技术方案2)。由此,能够使上述扭转运动的方向与转向反力的方向相关联,能够沿与因转向反力而产生的径向载荷相反的方向赋予相反载荷。例如,当转向轴朝左侧移动时,连结于第一转向节的转向横拉杆的第二端部位于相比连结于转向轴的第一端部(例如左侧的端部)的第一转向横拉杆的第一端部靠前方的位置,因此对转向轴的第一端部(例如左侧的端部)作用有朝向后方的径向载荷。此时,第一(例如左侧的)后轮的接地点位于相比第一转向节主销靠前方的位置,因此,借助第一(例如左侧的)后轮的接地反力,经由第一转向节以及第二转向节使轴梁的第一(例如左侧的)端部朝沿第一方向(例如左侧)观察转向轴时的第一方向(例如右旋方向)扭转。这样,轴梁的第一端部(例如左侧的端部)扭转的扭转运动借助运动转换机构被转换成转向轴的第一(例如左侧的)端部的朝向前方的运动。并且,存在如下的情况:上述第一相反载荷赋予机构以及上述第二相反载荷赋予机构的各自的运动转换机构包括连结部件(43),该连结部件被支承为能够沿前后方向移动,并将上述轴梁的上述对应的端部和上述转向轴的上述对应的端部连结在一起,上述连结部件包括:第一连结部(46),其连结于上述轴梁的上述对应的端部;以及第二连结部(47 ),其经由将上述转向轴的上述对应的端部支承为能够沿上述轴向移动的轴承(48 )连结于上述转向轴的上述对应的端部(技术方案3)。在该情况下,当轴梁扭转时,能够借助使用连结部件的简单的构造对转向轴的对应的端部赋予朝向前方或者后方的相反载荷。并且,由于连结部件的第二轴承部经由轴承将转向轴支承为能够沿轴向移动,因此连结部件不会限制转向轴的轴向移动。并且,存在如下的情况:设置于上述轴梁的上述对应的端部以及上述连结部件的上述第一连结部中的任一方的连结轴(50、50A)嵌合于设置于另一方的连结孔(51、51A),上述连结孔包括在上下方向长的长孔(技术方案4)。在该情况下,当轴梁扭转时,能够允许连结轴以及连结孔的在上下方向上的相对移动,因此能够使连结部件顺畅地沿前后方向移动。并且,存在如下的情况:上述第一相反载荷赋予机构以及上述第二相反载荷赋予机构的各自的运动转换机构包括将上述连结部件支承为能够沿前后方向移动的支承部件
(44),上述支承部件被固定于上述壳体(技术方案5)。在该情况下,能够使连结部件沿前后方向顺畅地移动。另外,在上述说明中,括号中的英文数字表示后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对应构成要素的参考标号,但并非意图利用上述的参考标号来限定权利要求书的范围。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转向操纵装置所被应用的叉车的概要结构的示意性的侧视图。图2是转向机构的局部剖切概要立体图。图3是轴梁的俯视图。图4是沿着图3的IV — IV线的剖视图。图5中,图5A是沿着图3的Va — Va线的剖视图,图5B是沿着图3的Vb — Vb线的剖视图。图6是直行行驶时的转向机构的局部剖切俯视图。图7是图6的状态的转向机构的概要剖视图。图8是使转向角增大时的转向机构的局部剖切俯视图。图9是图8的状态的转向机构的概要剖视图。图10是使转向角减少时的转向机构的局部剖切俯视图。图11是图10的状态的转向机构的概要剖视图。图12是本发明的其他的实施方式的车辆用转向操纵装置的主要部分的概要剖视图,示出连结轴梁和连结部件的机构。
具体实施例方式参照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的附图进行说明。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车辆用转向操纵装置所被应用的作为装卸车辆的叉车的概要结构的示意性的侧视图。参照图1,叉车I具备:车体2 ;设置于该车体2的前部的装卸装置3 ;设置于车体2的后部的配重4 ;支承车体2的作为驱动轮的前轮5 ;支承车体2的作为转向轮的第一以及第二后轮6L、6R ;包括例如发动机的车辆的驱动源7 ;作为液压源的液压泵8 ;以及用于使后轮6转向的车辆用转向操纵装置9。虽然并未图示,但发动机等驱动源7的动力经变矩器传递至进行前进后退切换以及变速动作的变速箱,并进一步经差速器传递到左右的前轮5 (驱动轮)。在变速箱内置有前进离合器以及后退离合器。装卸装置3是具备作为货物积载部的叉10、升降缸11、倾斜缸12的公知的结构,叉10由车体2支承为能够升降且能够倾斜,升降缸11用于使叉10升降,倾斜缸12使叉10倾斜。车辆用转向操纵装置9构成作为手动方向盘的转向操作部件13和作为转向轮的后轮6L、6R之间的机械连结断开的所谓的电动转向式的车辆用转向操纵装置。转向操纵部件13以能够与方向盘轴14 一同旋转的方式连结在倾斜状的方向盘轴14的上端。并且,在转向操纵部件13以能够旋转的方式安装有用于对该转向操纵部件13进行操作的钮15。车辆用转向操纵装置9具备:根据转向操纵部件13的操作使作为转向轮的后轮6L、6R转向的转向致动器16 ;以及对转向部件13赋予反力(转向操纵反力)的反力致动器17。将根据转向操纵部件13的旋转操作而被驱动的转向致动器16的动作转换成由车体2支承的转向轴18的在车宽方向(与纸面正交的方向)上的直线运动,并将该转向轴18的直线运动转换成作为转向轮的第一以及第二(左右的)后轮6L、6R的转向运动,由此来实现转向。在本实施方式中,转向致动器16以及反力致动器17分别由电动机构成,且由例如EQJ (Electronic Control Unit:电子控制单元)构成的控制装置19进行驱动控制。在控制装置19连接有:检测转向操纵部件13的转向操纵角的转向操纵角传感器20 ;检测作为转向轮的后轮6L、6R的转向角的转向角传感器21 ;检测车速V的车速传感器22 ;检测车辆的横向加速度的横向加速度传感器(未图不);以及检测车辆的横摆率的横摆率传感器(未图示)。控制装置19基于利用转向操纵角传感器20输入检测到的转向操纵角Θ h以及利用车速传感器22检测到的车速V设定目标转向角,并基于该目标转向角与利用转向角传感器21检测到的转向角δν之间的偏差对转向致动器16进行驱动控制(转向控制)。另一方面,控制装置19基于传感器类20、21、……输出的检测信号经由驱动电路(未图示)对反力致动器17进行驱动控制(反力控制),以产生与转向操纵部件13的转向操纵方向相反方向的合适的反力。参照作为转向机构Al的概要立体图的图2,转向轴18插通内置有转向致动器16的壳体23。在壳体23内收纳有将作为转向致动器16的电动机的转子的旋转力转换成转向轴18的轴向移动的滚珠丝杠机构(未图示)。虽然并未图示,但滚珠丝杠机构是具有设置于转向轴18的一部分的丝杠轴和经由滚珠与丝杠轴螺合并与上述转子一体旋转的不能轴向移动的滚珠螺母的公知的结构。转向轴18沿车宽方向Wl延伸,且具有从壳体23朝左右突出的第一端部181 (相当于左端部)以及第二端部182 (相当于右端部)。作为转向轮的第一(左侧的)后轮6L经由第一转向横拉杆24L以及第一转向节25L连结于转向轴18的第一端部181。另一方面,作为转向轮的第二 (右侧的)后轮5R经由第二转向横拉杆24R以及第二转向节25R连结于转向轴18的第二端部182。第一转向节25L被 支承为能够绕被固定于轴梁26的第一端部261 (左端部)的铅垂的第一转向节主销27L旋转。第一转向节25L将第一后轮6L支承为能够旋转。另一方面,第二转向节25R被支承为能够绕被固定于轴梁26的第二端部262 (右端部)的第二转向节主销27R旋转。第二转向节25R将第二后轮6R支承为能够旋转。图3是轴梁26的俯视图,图4是沿着图3的IV — IV线的剖视图。图5A是沿着图3的Va — Va线的剖视图,图5B是沿着图3的Vb — Vb线的剖视图。如图3以及图4所示,轴梁26沿车宽方向Wl较长地延伸。轴梁26具有:呈梯形形状的上板28以及下板29 ;将上板28与下板29之间连结在一起的前板30 ;以及将上板28与下板29之间连结在一起的后板31。如图4所示,轴梁26的中央部的截面呈闭合的矩形。并且,如图5A、图5B所示,轴梁26的从端部261、262起到规定距离为止之间的部分的截面呈朝后方敞开的槽形。因此,轴梁26的第一以及第二端部261、262与轴梁26的中央部分相比较容易产生扭转。在轴梁26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部,在前板30以及后板31固定有用于经由未图示的螺栓固定于车体的支架32、33。即,轴梁26在其中央位置被固定于车体2。并且,在轴梁26的第一以及第二端部261、262形成有转向节主销插通孔34、35。再次参照图2,支承转向轴18的壳体23经由例如左右一对安装支架36、37固定于轴梁26的前板30的后表面30a。充分地确保一对支架36、37之间的距离。因而,壳体23实质上作为刚体发挥功能。转向致动器16的驱动力由与转向轴18关联设置的滚珠丝杠机构转换成转向轴18的在轴向X上的直线运动。该转向轴18的直线运动传递至从转向轴18的两端突出设置的第一以及第二转向横拉杆24L、24R,从而引发第一以及第二转向节25L、25R的摆动。由此来实现由对应的转向节25L、25R支承的转向轮6L、6R的转向。利用转向轴6、第一以及第二转向横拉杆24L、24R、第一以及第二转向节25L、25R、以及滚珠丝杠机构等构成用于使转向轮6L、6R转向的转向机构Al。本实施方式的主要特征在于车辆用转向操纵装置9具备第一相反载荷赋予机构41以及第二相反载荷赋予机构42这点。第一相反载荷赋予机构41以对转向轴18的第一端部181赋予抵抗作为来自路面的转向反力而经由第一后轮6L、第一转向节25L以及第一转向横拉杆24L传递到转向轴18的第一端部181的前后方向的径向载荷Rl的相反载荷Fl的方式发挥功能。并且,第二相反载荷赋予机构42以对转向轴18的第二端部182赋予抵抗作为来自路面的转向反力而经由第二后轮6R、第二转向节25R以及第二转向横拉杆24R传递到转向轴18的第二端部182的前后方向的径向载荷R2的相反载荷F2的方式发挥功能。第一相反载荷赋予机构41构成将利用第一后轮6L的接地点Pl处的接地反力Ql经由第一转向节25L以及第一转向节主销27L使轴梁26的第一端部261绕轴向26的扭转中心Cl扭转的扭转运动(参照绕扭转中心Cl的扭转力矩Ml)转换成转向轴18的第一端部181的在前后方向上的运动的运动转换机构。第二相反载荷赋予机构42构成将利用第二后轮6R的接地点P2处的接地反力Q2经由第二转向节25R以及第二转向节主销27R使轴梁26的第二端部262扭转的扭转运动(参照绕扭转中心C2的扭转力矩M2)转换成转向轴18的第二端部182的在前后方向上的运动的运动转换机构。
第一转向横拉杆24L具有连结于转向轴18的第一端部181的第一端部24L1和连结于第一转向节25L的端部的第二端部24L2。如图8所不,当第一转向横拉杆24L的第一端部24L1配置在相比第二端部24L2靠后方的位置时,第一后轮6L的接地点Pl配置于相比第一转向节主销27L靠前方Yl的位置。同样,第二转向横拉杆24R具有连结于转向轴18的第二端部182的第一端部24R1和连结于第二转向节25R的第二端部24R2。当第二转向横拉杆24R的第一端部24R1配置在相比第二端部24R2靠后方Y2规定量以上的位置时,第二后轮6R的接地点P2配置于相比第二转向节主销27R靠后方Y2的位置。分别构成第一相反载荷赋予机构41以及第二相反载荷赋予机构42的运动转换机构形成为左右对称的结构,因此,根据第一相反载荷赋予机构41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6以及图7所示,作为第一相反载荷赋予机构41的运动转换机构具备:连结轴梁26的第一端部261以及转向轴18的第一端部181的连结部件43 ;以及固定于壳体23的端面、且将连结部件43支承为能够沿前后方向移动的支承部件44。连结部件43具备: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主体部45 ;设置于主体部45的前端,并与轴梁26的第一端部261连结的第一连结部46 ;以及固定在主体部45的后半部的呈朝下的槽形的第二连结部47。第二连结部47经由将转向轴18的第一端部181支承为能够沿轴向X移动的轴承48而连结于转向轴18的第一端部181。作为轴承48,能够使用隔着转向轴18对置的一对滚针轴承。作为48,也可以使用包围转向轴18的周围的环状的套筒、或除此之外的其他的直线运动轴承。连结部件43的第一连结部46插通于形成在轴梁26的前板30的插通槽49。由插通槽49的壁面支承的连结轴50游隙嵌合于设置在连结部件43的第一连结部46的连结孔51。连结孔51由在上下方向较长的长孔形成。由此,连结部件43的第一连结部46由轴梁26的前板30支承为能够摆动。并且,连结轴5的位置配置在相比轴梁26的扭转中心Cl靠下方的位置。由此,当轴梁26扭转时,能够使连结部件43前后移动,经由第二连结部47对转向轴18的第一端部181赋予前后方向的相反载荷Fl。支承部件44具有供连结部件43的主体部45插通的插通孔,并经由被保持于该插通孔的未图示的滑动轴承等将主体部45支承为能够沿前后方向移动。根据本实施方式,例如当对转向操纵部件13朝左方向进行转向操纵从而转向轴18朝左侧Xl移动时,伴随着该移动,如图8所示,作为来自路面的转向反力,从第一后轮6L经由第一转向横拉杆24L被赋予例如朝向后方Y2的径向载荷R1。之所以负担有朝向后方Y2的径向载荷Rl是因为:当第一后轮6L的转向角增大时,连结于转向轴18的第一端部181的第一转向横拉杆24L的第一端部24L1配置在相比连结于第一转向节25L的第二端部24L靠后方Y2的位置。作为连杆机构的第一转向横拉杆24L仅传递轴向力。此处,第一后轮6L的接地点Pl位于相比第一转向节主销27L靠前方Yl的位置。因而,由于第一后轮6L的接地点Pl处的朝向上方的接地反力Ql (参照图2),经由第一转向节25L以及第一转向节主销27L,轴梁26的第一端部261如图9所示绕轴梁26的扭转中心Cl从左侧观察朝右旋方向(参照扭转力矩Ml)扭转。
由此,轴梁26的相比扭转中心Cl靠下方的部分朝前方Yl移动,因此,在相比扭转中心Cl靠下方位置的位置,连结于轴梁26的连结部件43也朝前方Yl移动。因而,连结部件43能够经由第二连结部47对转向轴18的第一端部181赋予朝向前方Yl的相反载荷Fl0另一方面,当从图8的状态起转向操纵部件13被朝右方向进行转向操纵从而如图10所不转向轴18欲朝右方X2移动时,作为来自路面的转向反力,从第一后轮6L经由第一转向横拉杆24L如图10以及图11所示被赋予朝向前方的径向载荷R1。并且,此时,如图11所示,轴梁26扭转返回,因此,连结部件43朝后方Y2移动,能够经由第二连结部47对转向轴18的第一端部181赋予朝向后方Y2的相反载荷Fl。这样,能够利用第一相反载荷赋予机构41对转向轴18的第一端部181赋予抵抗轴向载荷Rl的相反载荷F1。因而,能够抵消因转向反力而产生的径向载荷Rl的至少一部分,从而能够减轻转向轴18的第一端部181的径向负荷。同样,对于第二相反载荷赋予机构42,也能够减轻转向轴18的第二端部182的径向负荷。通过减轻径向负荷,能够提高车辆用转向操纵装置9的耐久性。由于使用将第一以及第二后轮6L、6R的接地反力Ql、Q2经由对应的转向节主销27L、27R使轴梁26的对应的端部261、262扭转的扭转运动转换成转向轴18的对应的端部181、182的前后方向的运动的运动转换机构赋予相反载荷,因此构造简单,并且不存在响应延迟。并且,各相反载荷赋予机构41、42的运动转换机构包括被支承为能够沿前后方向移动的连结部件43,连结部件43的第一端部46连结于轴梁26,连结部件43的第二连结部47连结于转向轴18的对应的端部181、182。因而,当轴梁26扭转时,能够借助使用连结部件43的简单的构造对转向轴18的对应的端部181、182赋予朝向前方Yl或者后方Y2的相反载荷F1。并且,由于连结部件43的第二连结部48经由轴承48将转向轴18支承为能够沿轴向X移动,因此,连结部件43并不限制转向轴18的轴向移动。并且,设置于轴梁26的各端部261、262的连结轴50嵌合于设置在连结部件43的第一连结部46的连结孔51,连结孔51形成为在上下方向较长的长孔。因而,当轴梁26扭转时,能够允许连结轴50以及连结孔51的在上下方向上的相对移动,因此能够使连结部件43顺畅地朝前方Yl或者后方Y2移动。并且,由于各相反载荷赋予机构41、42的运动转换机构包括将连结部件42支承为能够沿前后方向移动的移动部件44,因此,能够使连结部件43朝前方Yl或者后方Y2顺畅地移动。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如图12所示,也可以形成为:在轴梁26A设置由在上下方向较长的长孔构成的连结孔51A,在连结部件43A的第一连结部46A设置与上述连结孔51A嵌合的连结轴50A。以上根据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是,理解了上述内容后的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容易地考虑到本发明的变更、改变以及等同物。因而,本发明包括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范围。本申请对应于2010年9月8日在日本特许厅提出的日本特愿2010 — 200469号,该申请的全部公开内容均通过引用包含于本发明。
标号说明:1:叉车(装卸车辆);2:车体;3:装卸装置;6:第一后轮(转向轮);6R:第二后轮(转向轮);9:车辆用转向操纵装置;13:转向操纵部件;16:转向致动器;17:反力致动器;19:控制装置;23:壳体;24L:第一转向横拉杆;24R:第二转向横拉杆;24L1、24R1:第一端部;24L2、24R2:第二端部;25L:第一转向节;25R:第二转向节;26、26A:轴梁;261:第一端部;262:第二端部;27L:第一转向节主销;27R:第二转向节主销;30:前板;32、33:支架;36、37:支架;41:第一相反载荷赋予机构(运动转换机构);42:第二相反载荷赋予机构(运动转换机构);43、43A:连结部件;44:支承部件;45:主体部;46、46A:第一连结部;47:第二连结部;48:轴承;49:插通槽;50、50A:连结轴;51、51A:连结孔;C1:扭转中心;F1、F2:相反载荷;M1、M2:扭转力矩;R1、R2:径向载荷;X:轴向;X1:左侧;X2:右侧;Y1:前方;Y2:后方;Ρ1、Ρ2:接地点;Q1、Q2:接地反力。
权利要求
1.一种车辆用转向操纵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车辆用转向操纵装置具备: 筒状的壳体,其被固定于轴梁的中央部,所述中央部被固定于车体; 转向轴,其具有从所述壳体突出的第一端部以及第二端部,且伴随着转向操纵部件的操作而沿轴向被驱动; 第一转向节,其被支承为能够绕被固定于所述轴梁的所述第一端部的第一转向节主销摆动,且将作为转向轮的第一后轮支承为能够旋转; 第二转向节,其被支承为能够绕被固定于所述轴梁的所述第二端部的第二转向节主销摆动,且将作为转向轮的第二后轮支承为能够旋转; 第一转向横拉杆,其将所述转向轴的所述第一端部连结于所述第一转向节; 第二转向横拉杆,其将所述转向轴的所述第二端部连结于所述第二转向节; 第一相反载荷赋予机构,其对所述转向轴的所述第一端部赋予抵抗作为来自路面的转向反力而经由所述第一后轮、所述第一转向节以及所述第一转向横拉杆传递到所述转向轴的所述第一端部的前后方向的径向载荷的相反载荷;以及 第二相反载荷赋予机构,其对所述转向轴的所述第二端部赋予抵抗作为来自路面的转向反力而经由所述第二后轮、所述第二转向节以及所述第二转向横拉杆传递到所述转向轴的所述第二端部的前后方向的径向载荷的相反载荷, 所述第一相反载荷赋予机构以及所述第二相反载荷赋予机构分别包括运动转换机构,该运动转换机构将因对应的后轮的接地反力而经由对应的转向节以及对应的转向节主销使轴梁的对应的端部扭转的扭转运动转换成所述转向轴的对应的端部的前后方向的运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转向操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转向横拉杆以及所述第二转向横拉杆分别包括连结于所述转向轴的对应的端部的第一端部和连结于对应的转向节的端部的第二端部, 当所述第一转向横拉杆以及所述第二转向横拉杆的各自的所述第一端部配置在相比所述第一转向横拉杆以及所述第二转向横拉杆的各自的所述第二端部靠后方的位置时,对应的后轮的接地点配置在相比对应的转向节主销靠前方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转向操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相反载荷赋予机构以及所述第二相反载荷赋予机构的各自的运动转换机构包括连结部件,该连结部件被支承为能够沿前后方向移动,并将所述轴梁的所述对应的端部和所述转向轴的所述对应的端部连结在一起, 所述连结部件包括:第一连结部,其连结于所述轴梁的所述对应的端部;以及第二连结部,其经由将所述转向轴的所述对应的端部支承为能够沿所述轴向移动的轴承连结于所述转向轴的所述对应的端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用转向操纵装置,其特征在于, 设置于所述轴梁的所述对应的端部以及所述连结部件的所述第一连结部中的任一方的连结轴嵌合于设置于另一方的连结孔, 所述连结孔包括在上下方向长的长孔。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用转向操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相反载荷赋予机构以及所述第二相反载荷赋予机构的各自的运动转换机构包括将所述连结部件支承为能够沿前后方向移动的支承部件, 所述支承部件 被固定于所述壳体。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车辆用转向操纵装置。伴随着转向操纵,作为来自路面的转向反力,从各后轮(6L、6R)经由对应的转向节(25L、25R)及对应的转向横拉杆(24L、24R)对转向轴(18)的对应的端部(181、182)赋予例如朝后方(Y2)的径向载荷(R1、R2)。车辆用转向操纵装置(9)具备对上述转向轴(18)的对应的端部(181、182)赋予抵抗上述径向载荷的相反载荷(F1、F2)的第一及第二相反载荷赋予机构(41、42)。各相反载荷赋予机构(41、42)包括将因对应的后轮(6L、6R)的接地反力而经对应的转向节(25L、25R)及对应的转向节主销(27L、27R)使轴梁(26)的对应的端部(261、262)扭转的扭转运动转换成转向轴(18)的对应的端部(181、182)的例如朝前方(Y1)的运动的运动转换机构。
文档编号B62D7/08GK103097230SQ20118004277
公开日2013年5月8日 申请日期2011年8月31日 优先权日2010年9月8日
发明者田代崇 申请人:株式会社捷太格特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