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拉索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40656阅读:28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自行车拉索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总体上涉及一种自行车拉索结构。更具体地,本发明总体上涉及一种用于改变自行车拉索的外壳的有效长度的自行车拉索结构。
背景技术
自行车通常具有由自行车控制拉索(例如,制动拉索和变速拉索)手动操作的部件。具体地,自行车控制拉索将自行车的“手动操作部件”与自行车的“拉索操作部件”互相连接。“手动操作部件”的示例包括制动杆和变速器。“拉索操作部件”的示例包括制动设备和换档设备。通常,常规自行车控制拉索例如具有管状的外壳和可以插入和穿过外壳的内金属丝。内金属丝伸出超过外壳的两端并且内金属丝的每个端部连接到手动操作部件或者拉索操作部件。这种类型的自行车控制拉索通常称为钢丝类型自行车控制拉索。在一些自行车制动系统中,自行车制动器设置有制动器开启结构。该制动器开启结构通常设置在与制动拉索连接的制动臂上。该制动器开启结构设置有快速开启杆,其被操作(例如,顺时针旋转到开启位置)以便将两个制动臂移动到开启位置从而快速且容易地分解(可释放的)车轮轮缘。近年来,由于空气动力学原因,制动器有时候设置在自行车车架后面。例如,如US专利No. 7,614,634 B2所公开的那样,后制动器设置在座管后面并且靠近中轴。并且例如,如US专利No. 7,946,395 BI所公开的那样,前制动器设置在前叉的后面。在这些情况下,制动器开启结构可以省略,因为当制动器设置在如座管或前叉后面的位置时,骑车者难以操作这种制动器开启结构。因此,对于这些情况,已经开发了一种同轴制动器开启结构,其设置在制动拉索中。在该同轴制动器开启结构中,凸轮杆设置在主体构件中,以便凸轮杆垂直于内金属丝的轴线滑动,用于使外壳的相邻端部更远离或靠近在一起地移动。在该同轴制动器开启结构中,当凸轮杆在外壳的相邻端部彼此展开的状态下处于闭合位置时,凸轮杆从主体构件延伸。由于凸轮杆以该方式从主体构件延伸,使得凸轮杆会被意外地碰撞以致于凸轮杆将移动到开启位置,导致外壳的相邻端部将移动靠近在一起。

发明内容
一个方面在于提供一种具有操作构件的自行车拉索结构,操作构件将外壳的相邻端部可靠地保持在彼此展开的位置。考虑到现有技术的状态,提供一种自行车拉索结构,其基本上包括内拉索、第一外壳、第二外壳以及调节结构。所述第一外壳设置在所述内拉索的第一段上。所述第二外壳设置在所述内拉索的第二段上。所述调节结构设置在所述第一和第二外壳的相邻端部之间。所述调节结构包括主体和操作构件。所述主体具有带第一开口的第一端部、带第二开口的第二端部以及在所述第一和第二端部中的第一和第二开口之间延伸穿过所述主体的通孔。所述操作构件通过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的非可滑动连接能移动地连接到所述主体。与所述操作构件的第二位置相比,当所述操作构件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操作构件保持所述第一和第二外壳的相邻端部更加互相远离。


现在参考附图,其形成该原始公开的一部分
图1为装备有根据第一实施例的自行车拉索结构的自行车制动系统的示意图,其示出处于闭合位置的自行车拉索结构的操作构件;
图2为在图1中示出的自行车制动系统的示意图,其示出处于开启位置的自行车拉索结构的操作构件;
图3为在图1和图2中示出的自行车拉索结构的立体图,其示出处于闭合位置的自行车拉索结构的操作构件;
图4为在图1至图3中示出的自行车拉索结构的立体图,其示出处于开启位置的自行车拉索结构的操作构件;
图5为在图1至图4中示出的自行车拉索结构的立体图,其示出处于闭合位置的自行车拉索结构的操作构件,但其中去除了主体;
图6为在图1至图5中示出的自行车拉索结构的侧视图,其示出处于闭合位置的自行车拉索结构的操作构件;
图7为在图1至图6中示出的自行车拉索结构的侧视图,其示出处于闭合位置和开启位置之间的中间位置的自行车拉索结构的操作构件;
图8为在图1至图7中示出的自行车拉索结构的侧视图,其示出处于开启位置的自行车拉索结构的操作构件;
图9为当沿着图6中的剖开线9-9观察时的图1至图8中示出的自行车拉索结构的纵向剖视 图10为当沿着图8中的剖开线10-10观察时的图1至图9中示出的自行车拉索结构的纵向剖视 图11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自行车拉索结构的立体图,其示出处于闭合位置的自行车拉索结构的操作构件;
图12为在图11中示出的自行车拉索结构的立体图,其示出处于开启位置的自行车拉索结构的操作构件;
图13为根据第三实施例的自行车拉索结构的侧视图,其示出处于闭合位置的自行车拉索结构的操作构件;
图14为在图13中示出的自行车拉索结构的侧视图,其示出处于开启位置的自行车拉索结构的操作构件;
图15为根据第四实施例的自行车拉索结构的侧视图,其示出处于闭合位置的自行车拉索结构操作构件;
图16为在图15中示出的自行车拉索结构的侧视图,其示出处于开启位置的自行车拉索结构的操作构件;
图17为根据第五实施例的自行车拉索结构的侧视图,其示出处于闭合位置的自行车拉索结构的操作构件;
图18为在图17中示出的自行车拉索结构的侧视图,其示出处于开启位置的自行车拉索结构的操作构件;
图19为根据第六实施例的自行车拉索结构的侧视图,其示出处于闭合位置的自行车拉索结构的操作构件;
图20为当沿着图19和20中的剖开线20-20观察时的图19中示出的自行车拉索结构的纵向剖视 图21为在图19和图20中示出的自行车拉索结构的侧视图,其示出处于开启位置的自行车拉索结构的操作构件;以及
图22为当沿着图21中的剖开线22-22观察时的图21中示出的自行车拉索结构的纵向剖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现在将参考附图对选定实施例进行说明。从本发明中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清楚,下面的实施例的描述仅是例示性的,而不是为了对本发明进行限制,本发明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首先参考图1和图2,示出了自行车制动系统10,其具有根据第一实施例的自行车拉索结构12。自行车拉索结构12将制动杆14与自行车制动卡钳16操作性地互相连接。通过致动制动杆14的杆部14a,制动杆14操作制动卡钳16,使得通过用一对制动臂16b的端部上的一对制动衬块16a挤压自行车车轮18的轮缘18a来停止或减慢自行车车轮18的旋转。虽然自行车拉索结构12用在自行车制动系统中,但是自行车拉索结构12可以用来将其他拉索操作自行车部件操作性地互相连接。在第一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自行车拉索结构12包括内尖金属丝或拉索20、第一外壳22以及第二外壳24。自行车拉索结构12还包括调节结构26,其设置在第一和第二外壳22和24的相邻端部22a和24a之间。因此,第一外壳22设置在内拉索20的第一段上,而第二外壳24设置在内拉索20的第二段上。内拉索20以及第一和第二外壳22和24构成控制拉索28,其中调节结构26有效地调节第一和第二外壳22和24的在第一和第二外壳22和24的非相邻端部或远端22b和24b之间的整体有效长度。第一和第二外壳22和24的非相邻端部或远端22b和24b分别接触桶调节器14b和16c。内拉索20在第一端以常规方式固定到制动杆14的杆部14a。内拉索20延伸穿过桶调节器16c,并且在第二端用螺栓16d以常规方式固定到其中一个制动臂16b。现在参考图3至图10,调节结构26基本上包括主体30和操作构件32。在第一实施例中,滑块34能滑动地设置在主体30内侧,并且如下面讨论地由操作构件32在主体30内纵向地移动。优选地,主体30包括桶调节器36,其能调节地联接到主体30,以可变地固定第二外壳24的相邻端部24a相对于主体30的接触点。在该第一实施例中,操作构件32枢转地安装到主体30用于在第一位置(图3、图5、图6和图9)和第二位置(图4、图8和图10)之间移动。操作构件32如下讨论地通过在第一和第二位置之间的非可滑动连接而能移动地连接到主体30。与操作构件32的第二位置相比,当操作构件32处于第一位置时,操作构件32保持第一和第二外壳22和24的相邻端部22a和24a更加互相远离。因此,如图1所示,操作构件32的第一位置构成闭合位置,其中控制拉索28将自行车制动卡钳16的制动臂16a和16b保持在当致动制动杆14时制动衬块16a准备好与自行车轮缘18a接合的位置。另一方面,如图2所示,操作构件32的第二位置构成开启位置,其中控制拉索28将自行车制动卡钳16的制动臂16b保持在展开位置,以便轮胎18b能够穿过制动衬块16a之间,从而去除自行车车轮18。基本上,调节结构26通过相对于主体30移动操作构件32来调节第一和第二外壳22和24的整体有效长度。在操作构件32处于第一(闭合)位置(图1、图3、图5、图6和图9)的状态下,第一和第二外壳22和24的整体有效长度比当操作构件32处于第二(开启)位置(图2、图4、图8和图10)时大。虽然调节结构26示出为与自行车制动系统关联使用,但是调节结构26可以根据需要和/或期望与其他拉索操作自行车部件一起使用。如图9和图10最佳所示,主体30具有带第一开口 40a的第一端部40、带第二开口 42a的第二端部42、以及在第一和第二端部40和42中的第一和第二开口 40a和42a之间延伸穿过主体30的通孔44。在该第一实施例中,主体30如下讨论地还设置有与滑块34配合的两个开口 46以及与操作构件32配合的两个凹部48。第一开口 40a能滑动地接纳第一外壳22的相邻端部22a。第二开口 42a形成有螺纹,用于螺纹地接纳桶调节器36,以便桶调节器36能调节地联接到主体30的第二端部42,从而可变地固定第二外壳24的相邻端部24a相对于主体30的第二端部42的接触点。因此,一旦桶调节器36调节到期望位置,第二外壳24的相邻端部24a的位置就相对于主体30的第二端部42固定。当然,如果期望可以去掉桶调节器36,以便第二外壳24的相邻端部24a直接接触并抵接于主体30的第二端部42。操作构件32通过限定枢转轴线A的枢转销50枢转地安装到主体30。在该第一实施例中,操作构件32是绕着枢转A枢转地安装到主体30以在第一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的杆。然而,如从本发明将会清楚的,操作构件32不被限制为杆。优选地,操作构件32 (例如杆)具有使用者抓握部52和一对凸轮表面54。使用者抓握部52和凸轮表面54从枢转轴线A相对地间隔开,以便骑车者能够抓握使用者抓握部52,来使凸轮表面54绕着枢转轴线A枢转以在第一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优选地,当操作构件32 (例如杆)处于第一位置时,使用者抓握部52位于主体30附近的收缩方位,并且当操作构件32 (例如杆)处于第二位置时,使用者抓握部52与主体30间隔开。换句话说,操作构件32在第一位置沿着主体30延伸以便基本上防止操作构件32 (例如杆)的意外操作。然而,操作构件32在第二位置从主体30向外伸出,以便骑车者能够容易地确定调节结构26是处于打开或第二位置。优选地,凸轮表面54的端部每个设置有抵接接纳凹部56,而使用者抓握部52设置有一对伸出部58。抵接接纳凹部56和伸出部58帮助将操作构件32保持在第一位置。具体地,抵接接纳凹部56设置为当操作构件32处于第一位置时接纳滑块34以便保持该第一位置。并且当操作构件32处于第一位置时,伸出部58与主体30的匹配凹部48匹配,用于将操作构件32保持在第一位置。因此,主体30的匹配凹部48和操作构件32的伸出部58构成用于将操作构件32保持在第一位置的第一保持结构。并且当操作构件32处于第一位置时,抵接接纳凹部56由滑块34接合,用于将操作构件32保持在第一位置。在该第一实施例中,滑块34包括基部60和从基部60的相对侧突出的一对延伸部62。延伸部62从主体30的开口 46伸出以便基部60在主体30内侧滑动。基本上,第一外壳22的相邻端部22a接纳滑块34的基部60,以便第一外壳22的相邻端部22a和滑块34由操作构件32 —起移动。延伸部62用作用于控制滑块34相对于主体30的相对移动的导轨。延伸部62还用作用于操作构件32的抵接部,以便随着操作构件32在第一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使第一外壳22的相邻端部22a相对于第二外壳24的相邻端部24a移动。具体地,随着操作构件32从第二位置向第一位置枢转,操作构件32的凸轮表面54接触滑块34的延伸部62,并且经由滑块34使第一外壳22的相邻端部22a移动远离第二外壳24的相邻端部24a。当操作构件32处于第一位置时,操作构件32的抵接接纳凹部56由滑块34的延伸部62接合,用于将操作构件32 (例如杆)保持在第一位置。因此,主体30的抵接接纳凹部56和滑块34的延伸部62构成用于将操作构件32保持在第一位置的第二保持结构。现在参考图11和图12,现在将说明根据第二实施例的自行车拉索结构112。自行车拉索结构112可以与图1和图2的制动杆14和制动卡钳16 —起使用。自行车拉索结构112包括调节结构126,其与内拉索20以及第一和第二外壳22和24配合来利用制动杆14操作制动卡钳16。因此,与第一实施例相似,调节结构126设置在第一和第二外壳22和24的相邻端部22a和24a之间并且接纳穿过其中的内拉索20。鉴于第一和第二实施例之间的相似性,将给予与第一实施例的零件相同的第二实施例的零件与第一实施例的零件相同的参考标记。而且,为了简洁可以省略对与第一实施例的零件相同的第二实施例的零件的描述。这里,在第二实施例中,自行车拉索结构12与112之间的唯一区别在于,调节结构126使用变更的操作构件132。操作构件132通过限定枢转轴线A的枢转销150枢转地安装到主体30。这里,操作构件132 (例如杆)具有使用者抓握部152和单个凸轮表面154。凸轮表面154的端部设置有抵接接纳凹部156,而使用者抓握部152设置有伸出部158。与第一实施例相似,抵接接纳凹部156与滑块34的其中一个延伸部62配合,并且伸出部158与主体30的其中一个匹配凹部48配合。现在参考图13和图14,现在将说明根据第三实施例的自行车拉索结构212。自行车拉索结构212可以与图1和图2的制动杆14和制动卡钳16 —起使用。自行车拉索结构212包括调节结构226,其与内拉索20以及第一和第二外壳22和24配合来利用制动杆14操作制动卡钳16。因此,与第一实施例相似,调节结构226设置在第一和第二外壳22和24的相邻端部22a和24a之间并且接纳穿过其中的内拉索20。这里,在第三实施例中,自行车拉索结构12与212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调节结构226包括变更的主体230和变更的操作构件232。调节结构226包括滑块234和桶调节器236,其分别与滑块34和桶调节器36相同,除了操作构件232和滑块234通过连杆238互相连接以外。与第一实施例相似,主体230具有带第一开口(未示出)的第一端部240、带第二开口(未示出)的第二端部242、以及在第一和第二端部240和242之间延伸穿过主体230的通孔(未示出)。主体230具有与滑块234配合的两个开口 246,以及与操作构件232配合的凹部248。鉴于主体30与230之间的明显相似性,将不进一步详细地讨论主体230。操作构件232是通过限定枢转轴线A的枢转销250枢转地安装到主体230的杆构件。操作构件232还具有用于使操作构件232在第一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的使用者抓握部252。操作构件232由连杆238操作性地接触到滑块234,连杆238通过枢转销254枢转地联接到滑块234并且通过枢转销256枢转地联接到操作构件232。枢转销256限定枢转轴线B,而枢转销254限定枢转轴线C。与第一实施例相似,当操作构件232 (例如杆)处于第一(闭合)位置时,使用者抓握部252位于主体230附近的收缩方位,并且当操作构件232 (例如杆)处于第二 (开启)位置时,使用者抓握部252与主体230间隔开。基本上,随着操作构件232从第二 (开启)位置向第一(闭合)位置枢转,连杆238推动滑块234和第一外壳22的相邻端部22a远离第二外壳24的相邻端部24a。由于与调节结构26的相似性,使得调节结构226的操作容易理解,因此为了简洁将省略对调节结构226的操作的进一步讨论。现在参考图15和图16,现在将说明根据第四实施例的自行车拉索结构312。自行车拉索结构312是与自行车拉索结构212非常相似的。自行车拉索结构312可以与图1和图2的制动杆14和制动卡钳16 —起使用。自行车拉索结构312包括调节结构326,其与内拉索20以及第一和第二外壳22和24配合来利用制动杆14操作制动卡钳16。因此,与第一实施例相似,调节结构326设置在第一和第二外壳22和24的相邻端部22a和24a之间并且接纳穿过其中的内拉索20。这里,在第四实施例中,自行车拉索结构12与312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调节结构326包括与第三实施例更相似的变更的主体330和变更的操作构件332。调节结构326包括滑块334和桶调节器336,其分别与滑块34和桶调节器36相同,除了操作构件332和滑块334通过连杆338互相连接以外。与第一实施例相似,主体330具有带第一开口(未示出)的第一端部340、带第二开口(未示出)的第二端部342、以及在第一和第二端部340和342之间延伸穿过主体330的通孔(未示出)。主体330具有与滑块334配合的两个开口 346,以及与操作构件332配合的凹部348。鉴于主体30与330之间的明显相似性,将不进一步详细地讨论主体330。操作构件332是通过限定枢转轴线A的枢转销350枢转地安装到主体330的杆构件。操作构件332还具有用于使操作构件332在第一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的使用者抓握部352。操作构件332由连杆338操作性地接触到滑块334,连杆338通过枢转销354枢转地联接到滑块334并且通过枢转销356枢转地联接到操作构件332。枢转销356限定枢转轴线B,而枢转销354限定枢转轴线C。基本上,调节结构326与调节结构226的不同之处在于,在调节结构326中,当操作构件332处于第一(闭合)位置时,枢转轴线A、B及C对齐,而在调节结构226中枢转轴线A、B及C不对齐。与前述实施例相似,当操作构件332 (例如杆)处于第一(闭合)位置时,使用者抓握部352位于主体330附近的收缩方位,并且当操作构件332 (例如杆)处于第二 (开启)位置时,使用者抓握部352与主体330间隔开。基本上,随着操作构件332从第二 (开启)位置向第一(闭合)位置枢转,连杆338推动滑块334和第一外壳22的相邻端部22a远离第二外壳24的相邻端部24a。由于与调节结构26的相似性,使得调节结构326的操作容易理解,因此为了简洁将省略对调节结构326的操作的进一步讨论。现在参考图17和图18,现在将说明根据第五实施例的自行车拉索结构412。自行车拉索结构412是与自行车拉索结构212和312非常相似的。自行车拉索结构412可以与图1和图2的制动杆14和制动卡钳16 —起使用。自行车拉索结构412包括调节结构426,其与内拉索20以及第一和第二外壳22和24配合来利用制动杆14操作制动卡钳16。因此,与第一实施例相似,调节结构426设置在第一和第二外壳22和24的相邻端部22a和24a之间并且接纳穿过其中的内拉索20。这里,在第五实施例中,自行车拉索结构12与412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调节结构426包括与第三和第四实施例更相似的变更的主体430和变更的操作构件432。调节结构426包括滑块434和桶调节器436,其分别与滑块34和桶调节器36相同,除了操作构件432和滑块434通过连杆438互相连接以外。与第一实施例相似,主体430具有带第一开口(未示出)的第一端部440、带第二开口(未示出)的第二端部442、以及在第一和第二端部440和442之间延伸穿过主体430的通孔(未示出)。主体430具有与滑块434配合的两个开口 446。鉴于主体30与430之间的明显相似性,将不进一步详细地讨论主体430。操作构件432是通过限定枢转轴线A的枢转销450枢转地安装到主体430的杆构件。操作构件432还具有用于使操作构件432在第一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的使用者抓握部452。操作构件432由连杆438操作性地接触到滑块434,连杆438通过枢转销454枢转地联接到滑块434并且通过枢转销456枢转地联接到操作构件432。枢转销456限定枢转轴线B,而枢转销454限定枢转轴线C。基本上,调节结构426与调节结构226和326的不同之处在于,枢转轴线B横穿将枢转轴线A和C互相连接的中心线。因此,操作构件432和连杆438形成沿中心类型的连杆装置。与前述实施例相似,当操作构件432 (例如杆)处于第一(闭合)位置时,使用者抓握部452位于主体430附近的收缩方位,并且当操作构件432 (例如杆)处于第二 (开启)位置时,使用者抓握部452与主体430间隔开。基本上,随着操作构件432从第二 (开启)位置向第一(闭合)位置枢转,连杆438推动滑块434和第一外壳22的相邻端部22a远离第二外壳24的相邻端部24a。由于与调节结构26、126和226的相似性,使得调节结构426的操作容易理解,因此为了简洁将省略对调节结构426的操作的进一步讨论。现在参考图19至图22,现在将说明根据第六实施例的自行车拉索结构512。自行车拉索结构512可以与图1和图2的制动杆14和制动卡钳16 —起使用。自行车拉索结构512包括调节结构526,其与内拉索20以及第一和第二外壳22和24配合来利用制动杆14操作制动卡钳16。因此,与第一实施例相似,调节结构526设置在第一和第二外壳22和24的相邻端部22a和24a之间并且接纳穿过其中的内拉索20。这里,在第六实施例中,调节结构526包括主体530和能扭转的操作构件432。主体530包括与桶调节器26相同的桶调节器536。主体530还包括带第一开口 540a的第一端部540、带第二开口 542a的第二端部542、以及在第一和第二开口 540a和542a之间延伸穿过主体530的通孔544。主体530还包括凸轮表面546。操作构件532是能扭转构件,其能扭转地安装到主体530以绕着内拉索20的纵向轴线扭转。操作构件432具有用于在图19和图20中所示的第一位置和图21和图22中所示的第二位置之间扭转操作构件432的使用者抓握部532a。操作构件532包括带第一开口 550a的第一端部550、带第二开口 552a的第二端部552、以及在第一和第二开口 550a和552a之间延伸穿过操作构件532的通孔554。操作构件532还包括凸轮表面556,其与主体530的凸轮表面546配合以响应于操作构件532的扭转沿着内拉索20轴向地移动操作构件532。基本上,扭转操作构件532使得凸轮表面556骑跨在主体530的凸轮表面546上,以便随着操作构件332从第二 (开启)位置向第一(闭合)位置扭转,第一端部550将第一外壳22的相邻端部22a移动远离第二外壳24的相邻端部24a。在理解本发明的范围时,当在本文中使用时,术语“包括”及其派生词旨在成为开放式的术语,其明确说明所述特征、元件、部件、组、整体和/或步骤的存在,但不排除其他未述特征、元件、部件、组、整体和/或步骤的存在。上述说明也适用于具有相似意思的词,例如术语“包含”、“具有”和它们的派生词。并且,术语“零件”、“段”、“部分”、“构件”或者“元件”当用作单数时可以具有单个零件或者多个零件的双重意思。最后,当在本文中使用时,程度术语,例如“基本上”、“大约”、“近似”意味着被修饰术语的合理偏离量,以便使得最终结果不被显著改变。虽然仅选择了选定实施例来例示本发明,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从本发明将会清楚,在不脱离如所附权利要求限定的本发明范围的情况下可以作出各种改变和变更。例如,根据需要和/或期望可以改变各个部件的尺寸、形状、位置或朝向。显示为直接互相连接或接触的部件可以具有设置在它们之间的中间结构。一个元件的功能可以由两个元件执行,反之亦然。一个实施例的结构和功能可以在另一个实施例中采用。不需要将所有优点都同时展现在特定实施例中。对于与现有技术相比独特的每个特征,单独地或与其他特征组合,也应该被认为是申请人对进一步发明的单独描述,包括通过这样的特征(或多个特征)体现的结构和/或功能概念。因此,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前述描述仅用于例示,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发明,本发明由所述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权利要求
1.一种自行车拉索结构,包括 内拉索; 设置在所述内拉索的第一段上的第一外壳; 设置在所述内拉索的第二段上的第二外壳;以及 设置在所述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的相邻端部之间的调节结构,所述调节结构包括 主体,其具有带第一开口的第一端部、带第二开口的第二端部以及在所述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中的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之间延伸穿过所述主体的通孔;以及 操作构件,其通过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的非可滑动连接能移动地连接到所述主体,与所述操作构件的第二位置相比,所述操作构件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操作构件保持所述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的相邻端部更加互相远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拉索结构,其中 所述操作构件枢转地安装到所述主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拉索结构,其中 所述操作构件能扭转地安装到所述主体。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拉索结构,其中 所述操作构件在所述第一位置沿着所述主体延伸,所述操作构件在所述第二位置从所述主体向外伸出。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拉索结构,其中 所述主体包括桶调节器,其能调节地联接到所述主体的第二端部,以可变地固定所述第二外壳的相邻端部相对于所述主体的第二端部的接触点。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拉索结构,其中 所述第二外壳的相邻端部包括由所述操作构件移动的滑块,所述滑块能滑动地联接到所述主体。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自行车拉索结构,其中 所述主体包括桶调节器,其能调节地联接到所述主体的第二端部,以可变地固定所述第二外壳的相邻端部相对于所述主体的第二端部的接触点。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自行车拉索结构,其中 所述滑块能滑动地设置在所述主体内侧,所述滑块包括从所述主体的开口伸出的延伸部,并且 随着所述操作构件从所述第二位置向所述第一位置移动,所述操作构件接触所述滑块的延伸部,并且经由所述滑块使所述第一外壳的相邻端部移动远离所述第二外壳的相邻端部。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拉索结构,还包括 将所述操作构件保持在所述第一位置的保持结构。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自行车拉索结构,其中 所述保持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操作构件和所述主体的其中一个上的至少一个伸出部、以及设置在所述操作构件和所述主体中的另一个上的匹配凹部。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拉索结构,其中 所述操作构件包括绕着枢转轴线枢转地安装到所述主体以在所述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的杆,所述杆具有与所述枢转轴线间隔开的使用者抓握部,当所述杆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使用者抓握部位于所述主体附近,并且当所述杆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使用者抓握部与所述主体间隔开。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自行车拉索结构,其中 所述第二外壳的相邻端部包括滑块,所述滑块能滑动地联接到所述主体, 所述杆包括凸轮表面,随着所述杆从所述第二位置向所述第一位置枢转,该凸轮表面接触所述滑块,并且使所述第一外壳的相邻端部移动远离所述第二外壳的相邻端部。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自行车拉索结构,其中 所述杆包括位于所述凸轮表面的端部的接纳凹部,所述接纳凹部设置为在所述杆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接纳所述滑块的延伸部以便保持所述第一位置。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自行车拉索结构,其中 所述第一外壳的相邻端部包括滑块,所述滑块能滑动地设置在所述主体内侧,所述滑块包括从所述主体的一对开口伸出的一对延伸部,并且 所述杆包括一对凸轮表面,随着所述杆从所述第二位置向所述第一位置枢转,该凸轮表面接触所述滑块的延伸部,并且使所述第一外壳的相邻端部移动远离所述第二外壳的相邻端部。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自行车拉索结构,其中 所述杆包括分别位于所述凸轮表面的端部的两个接纳凹部,所述接纳凹部设置为在所述杆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接纳所述滑块的延伸部以便保持所述第一位置。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自行车拉索结构,其中 所述杆和所述主体包括保持结构,其中两个伸出部和两个匹配凹部匹配来将所述杆保持在所述第一位置。
17.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自行车拉索结构,其中 所述第一外壳的相邻端部包括滑块,所述滑块能滑动地联接到所述主体,并且 所述操作构件还包括在所述杆和所述滑块之间枢转的连杆,随着所述杆从所述第二位置向所述第一位置枢转,所述连杆推动所述第一外壳的相邻端部远离所述第二外壳的相邻端部。
全文摘要
提供一种自行车拉索结构,其具有内拉索、第一外壳、第二外壳以及调节结构。所述第一和第二外壳设置在所述内拉索的第一和第二段上,并且所述调节结构设置在所述第一和第二外壳的相邻端部之间。所述调节结构包括主体和操作构件。所述操作构件通过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的非可滑动连接能移动地连接到所述主体。与所述操作构件的第二位置相比,当所述操作构件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操作构件保持所述第一和第二外壳的相邻端部更加互相远离。
文档编号B62L3/02GK103043167SQ20121023863
公开日2013年4月17日 申请日期2012年7月11日 优先权日2011年10月14日
发明者狩山修, 中仓正裕 申请人:株式会社岛野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