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防撞梁机构及应用该机构的汽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74636阅读:182来源:国知局
前防撞梁机构及应用该机构的汽车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前防撞梁机构及应用该机构的汽车,前防撞梁机构包括:沿横向方向在车身的左右两侧之间延伸的管梁,其中,所述管梁的左右两端分别与车身左右两侧的纵梁的前端固定;由于使用管梁作为前防撞梁,与传统前防撞梁相比,正向截面大大减小,加大了散热器进风,大大改善了整车热平衡性能;其次前防撞梁使用管梁时,模具成本也大大降低,汽车前防撞梁的强度、刚度也得到提高。
【专利说明】前防撞梁机构及应用该机构的汽车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前防撞梁机构及应用该机构的汽车。
【背景技术】
[0002]在现有汽车的车身中,前防撞梁是在汽车发生正面碰撞时对乘员及车体形成保护作用的重要安全结构。作为现有技术中典型的前防撞梁机构,如图1所示,前防撞梁10设置于车身的前部、并沿横向方向在车身的左右两侧之间延伸,前防撞梁的两端分别与车身左右两侧的纵梁11和12的前端固定。
[0003]一般而言,传统的前防撞梁由外板与内板焊合而成,如图1所示,其正向截面往往较大。当前防撞梁高度正对着进气格栅时,会使得装配于前防撞梁后方的水箱迎风面积减小,影响水箱的进风量,从而会导致汽车长时间行驶后水箱温度超标,进而影响整车热平衡性能。
实施新型内容
[0004]鉴于现有技术中前防撞梁机构存在的问题,本使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前防撞梁机构及应用该机构的汽车。
[0005]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前防撞梁机构,包括:沿横向方向在车身的左右两侧之间延伸的管梁,其中,所述管梁的左右两端分别与车身左右两侧的纵梁的前端固定。
[0006]进一步,所述管梁的左右两端呈扁平状。
[0007]进一步,还包括右侧连接板;所述管梁的扁平状右端通过所述右侧连接板固定于车身右侧的纵梁的前端。
[0008]进一步,所述右侧连接板包括容纳所述管梁的扁平状右端的凹槽、以及环绕于所述凹槽外侧的外周缘,其中:
[0009]所述凹槽的开口朝向车身右侧的纵梁的前端;
[0010]所述凹槽的底面与所述管梁的扁平状右端的前表面焊接;
[0011]所述外周缘与所述管梁的扁平状右端的后表面平齐、并平行于所述凹槽的底面;
[0012]以及,所述管梁的扁平状右端的后表面以及所述外周缘与车身右侧的纵梁的前端焊接固定。
[0013]进一步,车身右侧的纵梁呈中空状,车身右侧的中空状纵梁的前端的开口具有对应所述管梁的扁平状右端的后表面以及所述外周缘的右侧纵梁翻边;
[0014]以及,所述管梁的扁平状右端的后表面以及所述外周缘焊接于所述右侧纵梁翻边。
[0015]进一步,还包括左侧连接板;所述管梁的扁平状左端通过所述左侧连接板固定于车身左侧的纵梁的前端。
[0016]进一步,所述左侧连接板包括平板和位于平板边缘的侧凸缘,其中:[0017]所述平板与所述管梁的扁平状左端的后表面焊接;
[0018]以及,所述管梁的扁平状左端的后表面以及所述侧凸缘与车身左侧的纵梁的前端焊接固定。
[0019]进一歩,车身左侧的纵梁呈中空状,且车身左侧的中空状纵梁的前端的开ロ具有对应所述管梁的扁平状左端的后表面的左侧纵梁翻边;
[0020]以及,所述侧凸缘位于车身左侧的中空状纵梁的前端的开口内、并焊接于该开ロ的内壁,所述管梁的扁平状左端的后表面焊接于所述左侧纵梁翻边。
[0021]进ー步,还包括拖车钩安装螺母管;所述拖车钩安装螺母管贯穿所述管梁的扁平状左端、以及所述左侧连接板的所述平板,且与所述管梁的扁平状左端及所述左侧连接板焊接。
[0022]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汽车,包括如上所述的前防撞梁机构。
[0023]如上可见,在本实用新型中,通过使用管梁作为前防撞梁,与传统前防撞梁相比,正向截面大大减小,加大了散热器进风,大大改善了整车热平衡性能;其次前防撞梁管梁结构时,模具成本也大大降低,汽车前防撞梁的強度、刚度也得到提高。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4]图1为现有前防撞梁机构的立体图;
[0025]图2为本申请ー种前防撞梁机构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0027]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ー种前防撞梁机构,包括:沿横向方向在车身的左右两侧之间延伸的管梁10,其中,管梁10的左右两端IlbUla呈扁平状,井分别与车身左右两侧的纵梁20b、20a的前端21b、21a固定;
[0028]具体的,前防撞梁机构还包括右侧连接板12以及左侧连接板13 ;
[0029]其中,在车身右侧,管梁10的扁平状右端Ila通过右侧连接板12固定于车身右侧的纵梁20a的前端21a ;右侧连接板12包括容纳管梁10的扁平状右端Ila的凹槽121、以及环绕于凹槽121外侧的外周缘122,凹槽121的开ロ朝向车身右侧的纵梁20a的前端21a;凹槽121的底面与管梁10的扁平状右端Ila的前表面焊接;外周缘122与管梁10的扁平状右端Ila的后表面平齐、并平行于凹槽121的底面;以及,管梁10的扁平状右端Ila的后表面以及外周缘122与车身右侧的纵梁20a的前端21a焊接固定;车身右侧的纵梁20a呈中空状,车身右侧的中空状纵梁20a的前端21a的开ロ具有对应管梁10的扁平状右端Ila的后表面以及外周缘122的右侧纵梁翻边211 ;管梁10的扁平状右端Ila的后表面以及外周缘122焊接于右侧纵梁翻边211。
[0030]在车身的左侧,左侧连接板13包括平板131和位于平板131边缘的侧凸缘132,其中,平板131与管梁10的扁平状左端Ilb的后表面焊接;管梁10的扁平状左端Ilb的后表面以及侧凸缘132与车身左侧的纵梁20b的前端21b焊接固定;车身左侧的纵梁20b呈中空状,且车身左侧的中空状纵梁20b的前端21b的开ロ具有对应管梁10的扁平状左端Ilb的后表面的左侧纵梁翻边212 ;侧凸缘132位于车身左侧的中空状纵梁20b前端21b的开口内、并焊接于该开口的内壁213,管梁10的扁平状左端IIb的后表面焊接于左侧纵梁翻边212。
[0031]前防撞梁机构进一步还包括拖车钩安装螺母管30 ;拖车钩安装螺母管30贯穿管梁10的扁平状左端lib、以及左侧连接板13的平板131,且与管梁10的扁平状左端Ilb及左侧连接板13焊接。
[0032]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汽车,包括如上所述的前防撞梁机构。
[0033]在本申请中,通过使用管梁作为前防撞梁,与传统前防撞梁相比,正向截面大大减小,加大了散热器进风,大大改善了整车热平衡性能;其次前防撞梁管梁结构时,模具成本也大大降低,汽车前防撞梁的强度、刚度也得到提高。
[0034]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ー种前防撞梁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沿横向方向在车身的左右两侧之间延伸的管梁,其中,所述管梁的左右两端分别与车身左右两侧的纵梁的前端固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防撞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管梁的左右两端呈扁平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前防撞梁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右侧连接板;所述管梁的扁平状右端通过所述右侧连接板固定于车身右侧的纵梁的前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前防撞梁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右侧连接板包括容纳所述管梁的扁平状右端的凹槽、以及环绕于所述凹槽外侧的外周缘,其中: 所述凹槽的开ロ朝向车身右侧的纵梁的前端; 所述凹槽的底面与所述管梁的扁平状右端的前表面焊接; 所述外周缘与所述管梁的扁平状右端的后表面平齐、并平行于所述凹槽的底面; 以及,所述管梁的扁平状右端的后表面以及所述外周缘与车身右侧的纵梁的前端焊接固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前防撞梁机构,其特征在于,车身右侧的纵梁呈中空状,车身右侧的中空状纵梁的前端的开ロ具有对应所述管梁的扁平状右端的后表面以及所述外周缘的右侧纵梁翻边; 以及,所述管梁的扁平状右端的后表面以及所述外周缘焊接于所述右侧纵梁翻边。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前防撞梁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左侧连接板;所述管梁的扁平状左端通过所述左侧连接板固定于车身左侧的纵梁的前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前防撞梁机构,其特征在干,所述左侧连接板包括平板和位于平板边缘的侧凸缘,其中: 所述平板与所述管梁的扁平状左端的后表面焊接; 以及,所述管梁的扁平状左端的后表面以及所述侧凸缘与车身左侧的纵梁的前端焊接固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前防撞梁机构,其特征在于,车身左侧的纵梁呈中空状,且车身左侧的中空状纵梁的前端的开ロ具有对应所述管梁的扁平状左端的后表面的左侧纵梁翻边; 以及,所述侧凸缘位于车身左侧的中空状纵梁的前端的开口内、并焊接于该开ロ的内壁,所述管梁的扁平状左端的后表面焊接于所述左侧纵梁翻边。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前防撞梁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拖车钩安装螺母管;所述拖车钩安装螺母管贯穿所述管梁的扁平状左端、以及所述左侧连接板的所述平板,且与所述管梁的扁平状左端及所述左侧连接板焊接。
10.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前防撞梁机构。
【文档编号】B62D21/02GK203427728SQ201320464716
【公开日】2014年2月12日 申请日期:2013年7月31日 优先权日:2013年7月31日
【发明者】李国亮, 潘正华, 王国增 申请人:上海海马汽车研发有限公司, 海马轿车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