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摩托车的后平叉与车架的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76001阅读:1820来源:国知局
一种摩托车的后平叉与车架的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摩托车的后平叉与车架的连接结构,包括后平叉和车架,还包括固定于所述车架下方的后平叉安装板组件,所述后平叉安装板组件连接于所述后平叉的两侧架体之间。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后平叉与车架的连接结构中,后平叉安装板组件连接于后平叉的两侧架体之间,即后平叉的两侧架体设置在车架的外侧,与现有技术中后平叉的两侧架体安装在车架内侧相比,本实用新型的后平叉上与车架连接处的开叉距离变大,因此,增大了后平叉的布置空间,便于链条、变档杆和后轮的安装和维修;而且,由于后平叉上与车架连接处的开叉距离增大,则相当于增大了后轮转向的力臂,因此增大了后轮转向的力矩,使后轮随前轮转向更快速,改善了后轮的跟随性。
【专利说明】一种摩托车的后平叉与车架的连接结构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摩托车【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摩托车的后平叉与车架的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0002]摩托车的结构布局直接影响摩托车的操控性能和之后的安装维修,摩托车的后平叉用于安装后轮,现有的摩托车后平叉与车架的连接结构如图1和图2所示,右安装板03和左安装板04分别安装在车架的右前边管01和左前边管02上,后平叉05的两侧架体设置在车架的内侧,即位于右前边管01和左前边管02之间,且可转动地固定连接在右安装板03和左安装板04向对的内侧。这样设置的缺点是:由于后平叉05上安装后轮的位置的开叉距离是根据后轮宽度设置的,通常是一定的,而后平叉05的前端设置在车架内侧,导致后平叉05的开叉距离由后轮安装位置向前端逐渐变窄,致使布置在后平叉05的开叉之间的链条、变档杆、后轮等部件的安装空间狭小,不利于安装和维修;并且,后平叉05不仅用来支撑后轮,而且需要带动后轮实现转向,以跟随前轮的方向,但是后平叉05狭窄的开叉距离使得用于后轮转向的力臂较短,从而使后轮的转向力矩较小,不利于后轮快速跟随前轮转向,出现转向滞后的问题,俗称的后轮跟随性不佳,影响了摩托车的操控性能。
[0003]综上所述,如何解决后平叉的布置空间狭窄和后轮跟随性差的问题,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摩托车的后平叉与车架的连接结构,以增大后平叉的布置空间,有利于安装和维修,改善后轮的跟随性。
[0005]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摩托车的后平叉与车架的连接结构,包括后平叉和车架,还包括固定于所述车架下方的后平叉安装板组件,所述后平叉安装板组件连接于所述后平叉的两侧架体之间。
[0007]优选地,上述后平叉与车架的连接结构中,还包括:
[0008]横置于所述车架上的上连接管;
[0009]平行于所述上连接管的下连接管,所述后平叉安装板组件的上下两端分别连接所述上连接管和所述下连接管。
[0010]优选地,上述后平叉与车架的连接结构中,所述上连接管和所述下连接管之间还连接有第一支撑管和第二支撑管,所述第一支撑管和所述第二支撑管分别位于所述后平叉安装板组件的两侧且位于所述后平叉的两侧架体之间。
[0011]优选地,上述后平叉与车架的连接结构中,所述上连接管的管径大于所述下连接管的管径,所述下连接管的管径大于所述第一支撑管和所述第二支撑管的管径。
[0012]优选地,上述后平叉与车架的连接结构中,所述上连接管的管径为30mm?35mm,所述下连接管的管径为25mm?30mm,所述第一支撑管和所述第二支撑管的管径为20mm?25mm0
[0013]优选地,上述后平叉与车架的连接结构中,所述上连接管、所述下连接管、所述第一支撑管和所述第二支撑管的壁厚为2mm?3_。
[0014]优选地,上述后平叉与车架的连接结构中,所述后平叉的开叉距离由后轮安装位置至车架连接位置逐渐增大或相等。
[0015]优选地,上述后平叉与车架的连接结构中,所述后平叉安装板组件包括安装板和轴套。
[0016]优选地,上述后平叉与车架的连接结构中,所述安装板的厚度为3mm?5_。
[00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0018]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摩托车的后平叉与车架的连接结构中,后平叉安装板组件连接于后平叉的两侧架体之间,即后平叉的两侧架体设置在车架的外侧,与现有技术中后平叉的两侧架体安装在车架内侧相比,本实用新型的后平叉与车架的连接位置的开叉距离变大,因此,增大了后平叉的布置空间,链条、变档杆和后轮的安装空间增大,安装和维修方便;而且,由于后平叉的与车架连接处的开叉距离增大,则相当于增大了后轮转向的力臂,因此增大了后轮转向的力矩,使后轮随前轮转向更快速,改善了后轮的跟随性。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0]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一种摩托车的后平叉与车架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0021]图2为图1中的后平叉与车架的连接结构的另一角度的示意图;
[0022]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摩托车的后平叉与车架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0023]图4为图3中的后平叉与车架的连接结构的另一角度的示意图。
[0024]上述图1-图4中,右前边管01、左前边管02、右安装板03、左安装板04、后平叉05 ;
[0025]车架11、后平叉12、后平叉安装板组件13、安装板131、轴套132、上连接管14、下连接管15、第一支撑管16、第二支撑管17。
【具体实施方式】
[0026]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摩托车的后平叉与车架的连接结构,增大了后平叉的布置空间,有利于安装和维修其它部件,改善了后轮的跟随性。
[0027]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28]请参考图3和图4,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摩托车的后平叉与车架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中的后平叉与车架的连接结构的另一角度的示意图。
[0029]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摩托车的后平叉与车架的连接结构,包括车架11、后平叉12和后平叉安装板组件13 ;后平叉12由两侧对称的架体组成;后平叉安装板组件13固定于车架11的下方,用于安装后平叉12,后平叉12与后平叉安装板组件13之间通过转轴连接,后平叉12可绕后平叉安装板组件13的安装轴线转动,且后平叉安装板组件13连接于后平叉12的两侧架体之间,即后平叉12的两侧架体分别位于后平叉安装板组件13的左右两侧,如果把后平叉安装板组件13看作是车架11的一部分,则从整体上看,后平叉12的两侧架体安装在车架11的外侧。本实用新型中的后平叉12与车架11的连接结构,使得后平叉12上的与车架连接的部分不会出现现有技术中因后平叉设置在车架内侧而使该部分逐渐变窄的情况,本实用新型中的后平叉12的两侧架体之间的开叉距离增大,因此,后平叉12的布置空间增大,布置在后平叉12开叉内的链条、变档杆和后轮等部件的安装空间增大,有利于各部件的安装和维修;并且,由于后平叉12的开叉距离增大,相当于作用于后轮上的转向力臂增大,则后轮的转向力矩增大,当前轮转向时,较大的后轮转向力矩可以省力、快速地带动后轮随前轮一起转向,即改善了后轮的跟随性,提高了摩托车的操控性倉泛。
[0030]对后平叉与车架的连接结构进行优化,本实施例中,后平叉与车架的连接结构还包括上连接管14和下连接管15 ;上连接管14横置连接于车架11上,下连接管15平行设置于上连接管14下方,后平叉安装板组件13的上下两端分别与上连接管14和下连接管15固定连接,可以看出上连接管14和下连接管15起到了固定后平叉安装板组件13的作用,提高了后平叉安装板组件13的结构强度。
[0031]本实施例中,上连接管14和下连接管15之间还连接有第一支撑管16和第二支撑管17,第一支撑管16和第二支撑管17分别位于后平叉安装板组件13的两侧且位于后平叉12的两侧架体之间,即后平叉12的两侧架体类似于夹钳,将第一支撑管16、第二支撑管17和后平叉安装板组件13全部夹在后平叉12的两侧架体之间;设置第一支撑管16和第二支撑管17的目的是为了将上连接管14和下连接管15连接起来,分担后平叉安装板组件13的受力,提高后平叉与车架的连接结构的强度。
[0032]本实施例中,后平叉12的两侧架体之间的距离由后轮安装位置到与车架11连接的位置相等或逐渐增大,这样,后平叉12才能安装在车架11的外侧,本实用新型的后平叉12的开叉距离比现有技术的大,布置在后平叉12开叉内的链条、变档杆和后轮等部件的安装空间变大,有利于安装和维修,同时改善了后轮的跟随性。
[0033]本实施例中,后平叉安装板组件13包括安装板131和轴套132,安装板131是由钢板弯制成的槽型结构,安装板131的左右对称的两个槽边分别与后平叉12的两侧架体转动连接,轴套132焊接固定在安装板131的两个槽边上,用于与转轴配合套接;安装板131的厚度为3mm?5mm,更优选地,安装板131的厚度为3mm。
[0034]对上连接管14、下连接管15、第一支撑管16和第二支撑管17的管径进行优化,本实施例中,上连接管14的管径大于下连接管15的管径,下连接管15的管径大于第一支撑管16和第二支撑管17的管径,第一支撑管16和第二支撑管17的管径相等;在满足结构强度的基础上,减小后平叉与车架的连接结构的重量;此外,上连接管14、下连接管15、第一支撑管16和第二支撑管17的管径还可以相等。[0035]作为优化,本实施例中,上连接管14的管径为30mm?35mm,下连接管15的管径为25mm?30mm,第一支撑管16和第二支撑管17的管径均为20mm?25mm ;更优选地,上连接管14的管径为32mm,下连接管15的管径为28mm,第一支撑管16和第二支撑管17的管径均为22_ ;当然,各管的管径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并不局限于上述尺寸范围。
[0036]本实施例中,上连接管14采用焊接钢管,焊接钢管的价格便宜,上连接管14的壁厚为2mm?3mm,更优选为2mm ;下连接管15采用无缝钢管,无缝钢管具有更高的强度,管壁厚度为2mm?3mm,更优选为3mm ;第一支撑管16和第二支撑管17均采用焊接钢管,管壁厚度为2_?3mm,优选为2_。
[0037]以上各结构的连接均采用焊接固定,以保证整体的结构强度。
[0038]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0039]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摩托车的后平叉与车架的连接结构,包括后平叉(12)和车架(1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固定于所述车架(11)下方的后平叉安装板组件(13),所述后平叉安装板组件(13)连接于所述后平叉(12)的两侧架体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平叉与车架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横置于所述车架(11)上的上连接管(14); 平行于所述上连接管(14)的下连接管(15),所述后平叉安装板组件(13)的上下两端分别连接所述上连接管(14)和所述下连接管(15)。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平叉与车架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连接管(14)和所述下连接管(15)之间还连接有第一支撑管(16)和第二支撑管(17),所述第一支撑管(16)和所述第二支撑管(17)分别位于所述后平叉安装板组件(13)的两侧且位于所述后平叉(12)的两侧架体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后平叉与车架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连接管(14)的管径大于所述下连接管(15)的管径,所述下连接管(15)的管径大于所述第一支撑管(16)和所述第二支撑管(17)的管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后平叉与车架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连接管(14)的管径为30mm?35mm,所述下连接管(15)的管径为25mm?30mm,所述第一支撑管(16)和所述第二支撑管(17)的管径为20mm?25mm。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后平叉与车架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连接管(14)、所述下连接管(15)、所述第一支撑管(16)和所述第二支撑管(17)的壁厚为2_?3_。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平叉与车架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平叉(12)的开叉距离由后轮安装位置至与车架(11)连接的位置逐渐增大或相等。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平叉与车架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平叉安装板组件(13)包括安装板(131)和轴套(132 )。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后平叉与车架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板(131)的厚度为3mm?5mm。
【文档编号】B62K11/02GK203473121SQ201320605520
【公开日】2014年3月12日 申请日期:2013年9月27日 优先权日:2013年9月27日
【发明者】赖国贵, 袁章平, 熊小明, 伍国辉 申请人:浙江春风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