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陆两用车履带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82507阅读:440来源:国知局
水陆两用车履带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车辆的【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水陆两用车履带结构,包括履带链和若干链齿,链齿设置于履带链上,链齿的中部两侧开设有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位于相对的位置,第一凹槽的外沿宽度大于第二凹槽的外沿宽度。第一凹槽与第二凹槽的设置是用于水陆两用车在水中行使时能快速排水,提高行进速度。第一凹槽的外沿宽度大于第二凹槽的外沿宽度是为了加固第一凹槽的壁厚,由于水主要冲击第一凹槽,因此需要利用与其相连的第二凹槽提供支撑力,避免链齿被水从中部冲断。加强筋的设置是为了使水陆两用车在水中行进时,避免排水时水直接冲击第二凹槽,形成阶梯缓冲压力,同时可以加强第二凹槽的强度。
【专利说明】水陆两用车履带结构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车辆的【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水陆两用车履带结构。

【背景技术】
[0002]作战的过程中,装备的精良程度是作战能否取得成功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军用车辆是重要的交通工具,它需要适应多变的作战环境,不仅要适应陆地环境还需要适应水中军队行进。因此许多国家都开始着手水陆两用车的研究。
[0003]目前,水陆两用车已经在许多国家开始应用,这些军用车能够适应水中的环境,它们结合了车与船的双重性能,既可像汽车一样在陆地上行驶穿梭,又可像船一样在水上泛水浮渡,具有水陆通行性能,可从行进中渡越江河湖海而不受桥或船的限制。但是这些水陆两用车由于要克服自身较大的重力和水的冲击力前进,由于车轮的设计技术缺陷,排水性能差,导致车的行进速度很缓慢,而且车身和车轮由于受到水的冲击力过大导致车身和车轮变形,使用寿命下降,提高了军用费用支出。


【发明内容】

[0004]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水陆两用车履带结构,通过链齿的设计提高了水陆两用车的排水速率,提高了水陆两用车的运行速度,且减缓了水对车身以及车轮的冲击力,提高了水陆两用车的使用寿命,且履带结构的设计提高了水陆两用车的运输平稳性。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提供一种水陆两用车履带结构,所述履带结构包括履带链和若干链齿,所述链齿设置于履带链上,所述链齿的中部两侧开设有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位于相对的位置,所述第一凹槽的外沿宽度大于第二凹槽的外沿宽度。
[0006]本发明水陆两用车履带结构设置若干链齿,所述链齿的中部两侧开设有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第一凹槽的外沿宽度大于第二凹槽的外沿宽度的设置是为了使水陆两用车适应水中行使,由于第一凹槽用于排水,第二凹槽用于支撑第一凹槽,因此第二凹槽的外沿宽度要小于第一凹槽的外沿宽度,避免链齿被水从中部冲断,增强链齿的耐冲压力。
[0007]为了便于凹槽排水,避免冲击链齿的其它部位,所述第一凹槽包括第一槽口和第一槽底,所述第二凹槽包括第二槽口和第二槽底。
[0008]为了使水陆两用车在水中行进时,水尽可能快的从第二凹槽流出,第一凹槽内所述第一槽口与第一槽底的距离小于于第二槽口与第二槽底的距离。第一槽口与第一槽底的距离小于于第二槽口与第二槽底的距离不仅使水中行使时水尽可能快的从第二凹槽流出,同时避免链齿中部太薄被冲断。
[0009]为了保证水陆两用车在水中行进吃水深度较大,所述第一凹槽的上端距离履带链的高度大于第二凹槽的上端距离履带链的高度。
[0010]为了防止拐角处被水冲断,形成平滑的过渡结构,所述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的截面为梯形结构。
[0011]为了卸载压力以及防止链齿被冲断,所述履带链上设置有加强筋,所述加强筋设置于链齿的第二凹槽侧,所述加强筋与第二凹槽相连。加强筋的设置是为了使水陆两用车在水中行进时,避免排水时水直接冲击第二凹槽,形成阶梯缓冲压力,同时可以加强第二凹槽的强度,避免第一凹槽与第二凹槽均受到过大压力,导致链齿从中部被冲断。
[0012]为了防止链齿有棱角被水冲变形,所述链齿的两端设有倒角结构。
[0013]为了减少与地面的摩擦面积,延长其使用寿命,所述链齿的两端的横截面为梯形结构。
[0014]为了减少接缝提高其耐冲压强度,所述履带链和链齿一体成型。履带链和链齿一体成型既保持履带结构的美观性,同时又可以减少接缝提高其耐冲压性。
[00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水陆两用车履带结构设置若干链齿,所述链齿的中部两侧开设有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第一凹槽的外沿宽度大于第二凹槽的外沿宽度。第一凹槽与第二凹槽的设置是用于水陆两用车在水中行使时能快速排水,提高行进速度。第一凹槽的外沿宽度大于第二凹槽的外沿宽度是为了加固第一凹槽的壁厚,由于水主要冲击第一凹槽,因此需要利用与其相连的第二凹槽提供支撑力,避免链齿被水从中部冲断。加强筋的设置是为了使水陆两用车在水中行进时,形成阶梯缓冲压力,避免排水时水直接冲击第二凹槽,同时可以加强第二凹槽的强度。且履带结构的设计提高了水陆两用车的运输平稳性,设计合理,结构简单,使用方便。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实施例水陆两用车履带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图1链齿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其中,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表示的仅是示意图,而非实物图,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为了更好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
[0019]本发明实施例的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
[0020]如图1至图2所示为本发明水陆两用车履带结构的实施例,如图1所示,水陆两用车履带结构包括履带链I和若干链齿2,链齿2设置于履带链I上,链齿2的中部两侧开设有第一凹槽21和第二凹槽22,第一凹槽21和第二凹槽22位于相对的位置,第一凹槽21的外沿宽度大于第二凹槽22的外沿宽度。具体的,如图2所示,第一凹槽21包括第一槽口211和第一槽底212,第二凹槽22包括第二槽口 221和第二槽底222。第一槽口 211与第一槽底212的距离小于第二槽口 221与第二槽底222的距离。第一槽口 211与第一槽底212的距离小于于第二槽口 221与第二槽底222的距离不仅使水中行使时水尽可能快的从第二凹槽22流出,同时避免链齿中部太薄被冲断。另外,如图1所示,第一凹槽211的上端距离履带链I的高度大于第二凹槽212的上端距离履带链I的高度。第一凹槽211的上端距离履带链I的高度大于第二凹槽212的上端距离履带链I的高度的设置是为了保证水陆两用车在水中行进时吃水深度较大。
[0021]其中,如图1所示,第一凹槽21和第二凹槽22的截面为梯形结构。履带链I上设置有加强筋11,加强筋11设置于链齿2的第二凹槽22侧,加强筋11与第二凹槽22相连。加强筋11的设置是为了使水陆两用车在水中行进时,避免排水时水直接冲击第二凹槽22,形成阶梯缓冲压力,同时可以加强第二凹槽22的强度,避免第一凹槽21与第二凹槽22均受到过大压力,导致链齿2从中部被冲断。
[0022]另外,如图1至图2所示,链齿2的两端设有倒角结构,倒角结构的设置是为了防止链齿2有棱角被水冲变形。链齿2的两端的横截面为梯形结构,梯形结构的设置是为了减少链齿2与地面的摩擦面积,延长水陆两用车履带的使用寿命。履带链I和链齿2 —体成型。履带链I和链齿2 —体成型,既保持履带结构的美观性,同时又可以减少接缝提高其耐冲压性。
[0023]显然,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发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一种水陆两用车履带结构,所述履带结构包括履带链(I)和若干链齿(2),所述链齿(2)设置于履带链(I)上,其特征在于,所述链齿(2)的中部两侧开设有第一凹槽(21)和第二凹槽(22),所述第一凹槽(21)和第二凹槽(22)位于相对的位置,所述第一凹槽(21)的外沿宽度大于第二凹槽(22)的外沿宽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陆两用车履带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槽(21)包括第一槽口(211)和第一槽底(212),所述第二凹槽(22)包括第二槽口(221)和第二槽底(22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陆两用车履带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槽口(211)与第一槽底(212)的距离小于第二槽口(221)与第二槽底(222)的距离。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陆两用车履带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槽(211)的上端距离履带链(I)的高度大于第二凹槽(212)的上端距离履带链(I)的高度。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水陆两用车履带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槽(21)和第二凹槽(22)的截面为梯形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陆两用车履带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履带链(I)上设置有加强筋(11),所述加强筋(11)设置于链齿(2)的第二凹槽(22)侧,所述加强筋(11)与第二凹槽(22)相连。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水陆两用车履带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链齿(2)的两端设有倒角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水陆两用车履带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链齿(2)的两端的横截面为梯形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陆两用车履带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履带链(I)和链齿(2) —体成型。
【文档编号】B62D55/20GK104477269SQ201410694484
【公开日】2015年4月1日 申请日期:2014年11月27日 优先权日:2014年11月27日
【发明者】杨茵茵 申请人:杨茵茵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