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控制单元、电动助力转向装置以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202405阅读:211来源:国知局
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电子控制单元(ECU:ElectronicControlUnit)、电动助力转向装置以及车辆,尤其涉及对电动马达的驱动进行控制的电子控制单元、使用该电子控制单元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以及搭载有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的车辆。

背景技术:
搭载于车辆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中的电子控制单元是对电动马达的驱动进行控制的装置,具有搭载有开关元件的功率模块和安装有对功率模块的输出电流进行控制的控制装置的控制基板。而且,功率模块经由输出用连接器与电动马达电连接,控制基板与车辆的电池和扭矩传感器等电连接。这里,在对电动马达进行驱动的电子控制单元中,优选为,即使在功率模块的开关元件(开关构件)产生异常的情况下,也能够继续电动马达的驱动。为了满足该要求,以往,提出有专利文献1所示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在专利文献1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中,对电动马达的多相马达绕组进行例如双层化,从各种的逆变部对双层化的多相马达绕组的各个多相马达绕组供给电流。即,从第一逆变部对多相马达绕组的一组供给电流,从第二逆变部对多相马达绕组的另一组供给电流。而且,在产生了一个逆变部(例如,第一逆变部)的开关构件(开关元件)变得不能导通的断路故障即开路故障的情况下,确定产生了故障的故障开关构件,对除故障开关构件之外的开关构件进行控制,并且对包含故障开关构件的故障逆变部(例如,第一逆变部)以外的正常的逆变部(例如,第二逆变部)进行控制。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4998836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然而,在该以往的专利文献1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中,具有以下的问题点。即,对于从对多相马达绕组的一组供给电流的第一逆变部至多相马达绕组的一组的实际配线和从对多相马达绕组的另一组供给电流的第二逆变部至多相马达绕组的另一组的实际配线,完全没有记载。具体而言,对于与第一逆变部和第二逆变部连接的电路基板中的从第一逆变部和第二逆变部至与电动马达连接的输出用连接器的图案结构和该输出用连接器的结构,完全没有记载。因此,根据该图案结构的方式和三相输出连接器的结构,有可能从第一逆变部和第二逆变部的输出部至电流汇合点的电力损失变得较大。因此,本发明是为了解决该以往的问题点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下述这样的电子控制单元、使用该电子控制单元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以及搭载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的车辆:通过对与分别搭载有开关元件的这两个第一和第二功率模块连接的输入输出基板的图案结构和输出用连接器的结构进行研究,能够抑制从这两个第一和第二功率模块的输出端子至电流汇合点的电力损失。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电子控制单元,其具有:分别搭载有开关元件的第一功率模块和第二功率模块;输入输出基板,其安装有输入用连接器和连接至电动马达的输出用连接器,并且与所述第一功率模块和第二功率模块连接;以及控制基板,其安装有对所述第一功率模块和第二功率模块各自的输出电流进行控制的控制装置,在所述输入输出基板上形成有与所述第一功率模块和第二功率模块各自的输出端子连接并且彼此独立地延伸的第一导体图案和第二导体图案,在所述输出用连接器中安装有具有如下部分的端子:连接至所述电动马达的输出端子部;以及从该输出端子部延伸的分别与所述第一导体图案和第二导体图案连接的第一基板连接部和第二基板连接部。并且,在该电子控制单元中,优选为,所述第一导体图案和第二导体图案以俯视观察所述输入输出基板时呈线对称的方式进行布线。而且,在该电子控制单元中,优选为,第一功率模块的输出端子具有分别与所述电动马达的A相、B相以及C相对应的第一A相输出端子、第一B相输出端子以及第一C相输出端子,所述第二功率模块的输出端子具有分别与所述电动马达的A相、B相以及C相对应的第二A相输出端子、第二B相输出端子以及第二C相输出端子,所述第一导体图案具有与所述第一功率模块的第一A相输出端子连接并延伸的第一A相导体图案、与所述第一功率模块的第一B相输出端子连接并延伸的第一B相导体图案以及与所述第一功率模块的第一C相输出端子连接并延伸的第一C相导体图案,所述第二导体图案具有与所述第二功率模块的第二A相输出端子连接并延伸的第二A相导体图案、与所述第二功率模块的第二B相输出端子连接并延伸的第二B相导体图案以及与所述第二功率模块的第二C相输出端子连接并延伸的第二C相导体图案。并且,在该电子控制单元中,优选为,所述端子具有分别与所述电动马达的A相、B相以及C相对应的A相端子、B相端子以及C相端子,所述A相端子具有所述输出端子部、与所述第一A相导体图案连接的所述第一基板连接部以及与所述第二A相导体图案连接的所述第二基板连接部,所述B相端子具有所述输出端子部、与所述第一B相导体图案连接的所述第一基板连接部以及与所述第二B相导体图案连接的所述第二基板连接部,所述C相端子具有所述输出端子部、与所述第一C相导体图案连接的所述第一基板连接部以及与所述第二C相导体图案连接的所述第二基板连接部。并且,在该电子控制单元中,优选为,所述A相端子、所述B相端子以及所述C相端子是在成型壳体时以彼此绝缘地叠合的方式嵌件成型的。并且,在该电子控制单元中,优选为,所述A相端子的所述第一基板连接部和第二基板连接部、所述B相端子的所述第一基板连接部和第二基板连接部以及所述C相端子的所述第一基板连接部和第二基板连接部被配置为在俯视观察所述输出用连接器时呈线对称。并且,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具有上述的任一个电子控制单元。而且,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车辆搭载有上述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并且,本发明的另一方式的电子控制单元具有:内置有开关元件的功率模块;输入输出基板,其安装有输入用连接器和连接至电动马达的输出用连接器;以及控制基板,其安装有对所述功率模块的各个输出电流进行控制的控制装置,所述功率模块具有:密封体,其内置有所述开关元件,并且以平面方形形成;多个第一引脚,它们沿着所述密封体的彼此位于相反侧的两条边中的一条边配置;以及多个第二引脚,它们沿着所述密封体的所述两条边中的另一条边配置,所述输入输出基板和所述控制基板配置为各自的平面隔开规定的间隔而彼此面对,所述多个第一引脚与所述输入输出基板连接,所述多个第二引脚与所述控制基板连接,所述多个第一引脚包含从所述输入用连接器供给电源的电源输入用引脚,所述多个第二引脚包含在所述密封体的内部与所述电源输入用引脚电连接的电源输出用引脚。并且,在该电子控制单元中,优选为,所述多个第一引脚作为所述电源输入用引脚包含彼此电隔离的第一和第二电源输入用引脚,所述多个第二引脚作为所述电源输出用引脚包含彼此电隔离的第一和第二电源输出用引脚,所述第一电源输入用引脚与所述第一电源输出用引脚电连接,所述第二电源输入用引脚与所述第二电源输出用引脚电连接,向所述第一电源输入用引脚供给第一基准电位的电源,向所述第二电源输入用引脚供给与第一基准电位不同的第二基准电位。并且,在该电子控制单元中,优选为,所述第一和第二电源输入用引脚与所述开关元件电连接。而且,在电子控制单元中,优选为,所述第一和第二电源输出用引脚与所述控制装置电连接。并且,本发明的另一方式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具有上述的任一个电子控制单元。而且,本发明的另一方式的车辆搭载有上述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发明效果根据本发明的电子控制单元、电动助力转向装置以及车辆,由于在输入输出基板上形成有与第一功率模块和第二功率模块各自的输出端子连接并彼此独立地延伸的第一导体图案和第二导体图案,因此,从第一功率模块和第二功率模块各自的输出端子输出的马达驱动电流在输入输出基板上在第一导体图案和第二导体图案上彼此独立地在二系统中流动。而且,由于在输出用连接器中安装有具有连接至电动马达的输出端子部和从输出端子部延伸的分别与第一导体图案和第二导体图案连接的第一基板连接部和第二基板连接部的端子,因此,在第一导体图案和第二导体图案上彼此独立地在二系统中流过的马达驱动电流彼此独立地流过端子的第一基板连接部和第二基板连接部,然后在连接至电动马达的输出端子部处汇合。因此,马达驱动电流在离电动马达最近的输出端子部处汇合,从而能够使从第一功率模块和第二功率模块的输出端子至电流汇合点的距离比使电流在输入输出基板上汇合的情况长,因此,能够抑制从两个第一功率模块和第二功率模块的输出端子至电流汇合点的电力损失。由于电力损失与电流值的平方成正比,因此,优选电流汇合后的大电流流过的距离较短。附图说明图1是示出使用本发明的作为马达控制装置的电子控制单元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的基本结构的图。图2是示出图1所示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的马达控制装置的控制系统的框图。图3是示出作为马达控制装置的电子控制单元的内部结构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示出电子控制单元的外观结构的立体图。图5是从图4的箭头L1方向观察到的第一侧视图。图6是从图4的箭头L2方向观察到的第二侧视图。图7是抽取示出图3的功率模块的立体图。图8是从图7的箭头L3方向观察到的图。图9是示意性地示出框体的概要结构的剖视图。图10是在电子控制单元的输入输出基板上安装电源输入用连接器、三相输出用连接器以及电子部件(分立部件)后的状态的立体图。图11是从图10的箭头L4的方向观察到的主视图。图12是从图10的箭头L5的方向(与箭头L1的方向相同的方向)观察到的侧视图。图13示出构成三相输出用连接器所使用的端子的A相端子,(A)是从图10的箭头L6的方向观察到的俯视图,(B)是从图10的箭头L5的方向观察到的侧视图,(C)是从图10的箭头L4的方向观察到的主视图。图14示出构成三相输出用连接器所使用的端子的B相端子,(A)是从图10的箭头L6的方向观察到的俯视图,(B)是从图10的箭头L5的方向观察到的侧视图,(C)是从图10的箭头L4的方向观察到的主视图。图15示出构成三相输出用连接器所使用的端子的C相端子,(A)是从图10的箭头L6的方向观察到的俯视图,(B)是从图10的箭头L5的方向观察到的侧视图,(C)是从图10的箭头L4的方向观察到的主视图。图16是通过第一和第二功率模块将安装有图10所示的电源输入用连接器、三相输出用连接器以及电子部件(分立部件)的输入输出基板与控制基板连接后的状态的立体图。图17是从图16的箭头L8的方向(与箭头L6的方向相同的方向)观察到的俯视图。图18是从图16的箭头L7的方向(与箭头L5的方向相同的方向)观察到的侧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图1中示出使用本发明的作为马达控制装置的电子控制单元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的基本结构。图1所示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搭载于汽车等车辆上。而且,在该电动助力转向装置中,由驾驶员作用于方向盘1的转向力被传递给转向轴2。该转向轴2具有输入轴2a和输出轴2b。输入轴2a的一端与方向盘1连结,另一端经由转向扭矩传感器3与输出轴2b的一端连结。而且,被传递给输出轴2b的转向力经由万向接头4传递给下轴5,进而,经由万向接头6传递给小齿轮轴7。被传递给该小齿轮轴7的转向力经由转向齿轮8传递给拉杆9,从而使没有图示的转向轮进行转向。这里,转向齿轮8构成为具有与小齿轮轴7连结的小齿轮8a和与该小齿轮8a啮合的齿条8b的齿轮齿条形式,传递到小齿轮8a的旋转运动通过齿条8b转换为车宽方向的直进运动。在转向轴2的输出轴2b上连结有转向辅助机构10,该转向辅助机构10将转向辅助力传递给输出轴2b。该转向辅助机构10具有:由例如蜗轮机构构成的减速齿轮11,其与输出轴2b连结;以及由例如三相无刷马达构成的电动马达12,其与该减速齿轮11连结,产生转向辅助力。转向扭矩传感器3对被施加于方向盘1并被传递给输入轴2a的转向扭矩进行检测。转向扭矩传感器3例如以如下方式进行检测:将转向扭矩转换为插入于输入轴2a和输出轴2b之间的扭杆(未图示)的偏转角(振れ角)位移,再将该摆角位移转换为配置在输入轴2a侧的输入侧角度传感器(未图示)与配置在输出轴2b侧的输出侧角度传感器(未图示)的角度差。并且,电动马达12例如由三相无刷马达构成,如图2所示,在定子的槽中卷绕有构成三相的A相、B相以及C相的各相马达绕组La、Lb以及Lc。各相马达绕组La、Lb以及Lc的一端彼此连接成为星形连接,另一端与马达控制装置20连接来供给马达驱动电流Ia、Ib以及Ic。如图2所示,在电动马达12中设置有检测马达的旋转位置的旋转位置传感器13a,来自该旋转位置传感器13a的检测值供给至马达旋转角检测电路13,通过该马达旋转角检测电路13对马达旋转角θm进行检测。并且,从作为直流电源的电池22向马达控制装置20输入直流电流。这里,如图2所示,马达控制装置20具有:控制运算装置31,其运算三相电压指令值V1*、V2*;第一和第二马达驱动电路32A和32B,它们被输入从控制运算装置31输出的三相电压指令值V1*和V2*;以及第一和第二马达电流切断电路33A和33B,它们插入在第一和第二马达驱动电路32A和32B与电动马达12的多相马达绕组La、Lb以及Lc之间。向控制运算装置31输入有由转向扭矩传感器3检测到的转向扭矩、由车速传感器21检测到的车速、从马达旋转角检测电路13输出的马达旋转角θm、马达的角速度以及马达的角加速度。并且,向控制运算装置31输入有从电流检测电路39A和39B输出的对电动马达12的各相马达绕组La、Lb以及Lc通电的马达驱动电流I1a~I1c和I2a~I2c。而且,控制运算装置31根据转向扭矩、车速、马达旋转角θm、马达的角速度以及马达的角加速度来计算针对第一和第二马达驱动电路32A和32B的三相电压指令值V1*和V2*,且将计算出的三相电压指令值V1*和V2*输出给第一和第二马达驱动电路32A和32B的后述的栅极驱动电路41A和41B。并且,在控制运算装置31中设置有异常检测部31a,该异常检测部31a对场效应晶体管(FET)Q1~Q6的上侧臂的开路故障和下侧臂的短路故障、电动马达12的各相马达绕组La、Lb以及Lc的线圈部的断线异常进行检测,其中,场效应晶体管(FET)Q1~Q6作为构成后述的第一和第二逆变电路42A和42B的开关元件。在该异常检测部31a中,在没有检测到场效应晶体管(FET)Q1~Q6的开路故障和短路故障时,对第一马达驱动电路32A和第二马达驱动电路32B的栅极驱动电路41A和41B输出逻辑值“0”(正常)的异常检测信号SAa和SAb,在检测到场效应晶体管(FET)Q1~Q6的开路故障和短路故障时,对检测出异常的第一马达驱动电路32A的栅极驱动电路41A或第二马达驱动电路32B的栅极驱动电路41B输出逻辑值“1”(异常)的异常检测信号SAa或者SAb。第一和第二马达驱动电路32A和32B分别具有:栅极驱动电路41A和41B,它们被输入从控制运算装置31输出的三相电压指令值V1*和V2*来形成栅极信号,并且兼作为异常时电流控制部;以及第一和第二逆变电路42A和42B,它们被输入从该栅极驱动电路41A和41B输出的栅极信号。这里,在从控制运算装置31输入的异常检测信号SAa为逻辑值“0”(正常)时,栅极驱动电路41A对马达电流切断电路33A输出高电平的三个栅极信号,并且对电源切断电路44A输出高电平的栅极信号。并且,在异常检测信号SAa为逻辑值“1”(异常)时,栅极驱动电路41A对马达电流切断电路33A同时输出低电平的三个栅极信号来切断马达驱动电流I1a~I1c,并且对电源切断电路44A输出低电平的栅极信号来切断电池电流。同样地,在从控制运算装置31输入的异常检测信号SAa为逻辑值“0”(正常)时,栅极驱动电路41B对马达电流切断电路33B输出高电平的三个栅极信号,并且对电源切断电路44B输出高电平的栅极信号。并且,在异常检测信号SAa为逻辑值“1”(异常)时,栅极驱动电路41B对马达电流切断电路33B同时输出低电平的三个栅极信号来切断马达驱动电流I2a~I2c,并且对电源切断电路44B输出低电平的栅极信号来切断电池电流。并且,经由噪声滤波器43、电源切断电路44A和44B分别向第一和第二逆变电路42A和42B输入电池22的电池电流,在输入侧连接有平滑用的电解电容器CA和CB。而且,该第一和第二逆变电路42A和42B分别具有六个作为开关元件的场效应晶体管(FET)Q1~Q6,且具有将三组串联连接了两个场效应晶体管的开关臂SAa、SAb以及SAc并联连接的结构。而且,通过向构成第一逆变电路42A的场效应晶体管Q1~Q6输入从栅极驱动电路41A输出的栅极信号,A相马达驱动电流I1a、B相马达驱动电流I1b以及C相马达驱动电流I1c从各开关臂SAa、SAb以及SAc的场效应晶体管之间经由马达电流切断电路33A对电动马达12的各相马达绕组La、Lb以及Lc通电。并且,通过向构成第二逆变电路42B的场效应晶体管Q1~Q6输入从栅极驱动电路41B输出的栅极信号,A相马达驱动电流I2a、B相马达驱动电流I2b以及C相马达驱动电流I2c从各开关臂SAa、SAb以及SAc的场效应晶体管之间经由马达电流切断电路33B对电动马达12的各相马达绕组La、Lb以及Lc通电。此外,马达电流切断电路33A构成为具有三个电流切断用的场效应晶体管QA1~QA3,马达电流切断电路33B构成为具有三个电流切断用的场效应晶体管QB1~QB3。而且,马达电流切断电路33A的场效应晶体管QA1的源极与第一逆变电路42A的开关臂SAa的晶体管Q1和Q2的连接点连接,漏极与电动马达12的A相马达绕组La连接。并且,场效应晶体管QA2的源极与第一逆变电路42A的开关臂SAb的晶体管Q3和Q4的连接点连接,漏极与电动马达12的B相马达绕组Lb连接。而且,场效应晶体管QA3的源极与第一逆变电路42A的开关臂SAc的晶体管Q5和Q6的连接点连接,漏极与电动马达12的C相马达绕组Lc连接。并且,马达电流切断电路33B的场效应晶体管QB1的源极与第二逆变电路42B的开关臂SBa的晶体管Q1和Q2的连接点连接,漏极与电动马达12的A相马达绕组La连接。并且,场效应晶体管QB2的源极与第二逆变电路42B的开关臂SBb的晶体管Q3和Q4的连接点连接,漏极与电动马达12的B相马达绕组Lb连接。而且,场效应晶体管QB3的源极与第二逆变电路42B的开关臂SBc的晶体管Q5和Q6的连接点连接,漏极与电动马达12的C相马达绕组Lc连接。因此,来自马达电流切断电路33A的场效应晶体管QA1的漏极的配线和来自马达电流切断电路33B的场效应晶体管QB1的漏极的配线与电动马达12的A相马达绕组La连接并汇合。并且,来自马达电流切断电路33A的场效应晶体管QA2的漏极的配线和来自马达电流切断电路33B的场效应晶体管QB2的漏极的配线与电动马达12的B相马达绕组Lb连接并汇合。而且,来自马达电流切断电路33A的场效应晶体管QA3的漏极的配线和来自马达电流切断电路33B的场效应晶体管QB3的漏极的配线与电动马达12的C相马达绕组Lc连接并汇合。接着,使用图3至图9对作为马达控制装置20的电子控制单元50的结构进行说明。在图3至图9中,电子控制单元50主要具有第一和第二功率模块60A、60B、输入输出基板70、控制基板80以及收纳它们的框体90。在第一功率模块60A上搭载有马达电流切断电路33A、由多个开关元件构成的第一逆变电路42A以及电源切断电路44A等。在第二功率模块60B上主要搭载有马达电流切断电路33B、由多个开关元件构成的第二逆变电路42B以及电源切断电路44B等。在输入输出基板70上安装有电源输入用连接器(输入用连接器)71和连接至电动马达12的三相输出用连接器(输出用连接器)100,还安装有电解电容器CA、CB、构成噪声滤波器43的线圈73a和73b、电阻体以及三端子调节器等电子部件(分立部件)73。在控制基板80上安装有作为对第一和第二功率模块60A、60B的输出电流进行控制的控制装置的控制运算装置31、搭载有栅极驱动电路41A的栅极驱动装置82A、搭载有栅极驱动电路41B的栅极驱动装置82B等,还安装有电容器、电阻体、信号输入用连接器81等电子部件。输入输出基板70为例如在上表面70d和下表面70e、或者在上表面70d、下表面70e以及内层设置有配线层的多层配线结构,控制基板80为例如在上表面80b和下表面80c、或者在上表面80b、下表面80c以及内层设置有配线层的多层配线结构。后面对输入输出基板70上的从第一和第二功率模块60A、60B的输出端子66A、66B(参照图17)至三相输出用连接器100为止的配线结构进行详细描述。框体90以盒91和盖95为主体构成,在由该盒91和盖95形成的收纳部中收纳有第一和第二功率模块60A、60B、输入输出基板70以及控制基板80等。盒91和盖95由导电性的金属材料例如压铸铝(ADC)形成。盒91构成为凹形状,具有顶部92、以包围该顶部92的中央的方式与顶部92的缘设置为一体的侧壁部93以及设置在与顶部92相反侧的开口部,以覆盖该开口部的方式来安装有盖95。盒91以在俯视时的平面形状为方形而形成,具有四个侧壁部93(93a、93b、99c、93d)。四个侧壁部93a、93b、93c、93d中的两个侧壁部93a和93b在第一方向(左右方向)上彼此对置,其余的两个侧壁部93c和93d在与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前后方向)上彼此对置。第一和第二功率模块60A、60B分别单独地从盒91的彼此对置的两个侧壁部93c、93d的内侧借助于螺钉部件65被螺纹紧固于该两个侧壁部93c、93d。并且,输入输出基板70从盒91的顶部92的内侧借助于螺钉部件75被螺纹紧固于该顶部92。并且,控制基板80从盒91的顶部92的内侧借助于螺钉部件85被螺纹紧固于该顶部92。并且,盖95从盒91的侧壁部93a、93b、93c、93d的外侧借助于螺钉部件96被螺纹紧固于该侧壁部93a、93b、93c、93d。输入输出基板70和控制基板80在电子控制单元50的厚度方向即上下方向上隔开规定的间隔D(参照图9)地彼此对置。在图3中,设上方为“上”,设下方为“下”,输入输出基板70配置在控制基板80的上方。安装于输入输出基板70的三相输出用连接器100从盒91的侧壁部93a向外部露出(参照图4和图5)。并且,输入输出基板70的电源输入用连接器71和控制基板80的信号输入用连接器81从盒91的侧壁面93b向外部露出(参照图6)。后面描述三相输出用连接器100的详细结构。而且,如图7和图8所示,第一和第二功率模块60A、60B分别具有密封体61、多个第一引脚63以及多个第二引脚64。该第一和第二功率模块60A、60B为双向引脚排列型的封装结构。密封体61以在俯视时的平面形状为方形而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由具有两条长边61a、61b和两条短边61c、61d的长方形形成。密封体61由例如绝缘性树脂或者陶瓷形成。第一功率模块60A的密封体61主要对构成第一逆变电路42A的开关元件等进行密封。第二功率模块60B的密封体61主要对构成第二逆变电路42B的开关元件等进行密封。虽然没有详细地进行图示,但多个第一和第二引脚63、64分别遍及密封体61的内外地延伸,具有位于密封体61的内部的内部引脚部和位于密封体61的外部的外部引脚部。多个第一引脚63分别在位于密封体61的外部的外部引脚部处,沿着密封体61的两条长边61a、61b中的一条长边61a配置。多个第二引脚64分别在位于密封体61的外部的外部引脚部处,沿着密封体61的两条长边61a、61b中的另一条长边61b配置。多个第一和第二引脚63、64分别在位于密封体61的外部的外部引脚部处,弯折成形为多段。多个第一引脚63各自的外部引脚部弯折成形为例如三段,具有:第一部分63a,其从密封体61的一条长边61a侧突出;第二部分63b,其从该第一部分63a向密封体61的厚度方向弯折;以及第三部分63c,其从该第二部分63b向密封体61的背面侧弯折。多个第二引脚64各自的外部引脚部弯折成形为例如两段,具有:第一部分64a,其从密封体61的另一条长边61b侧突出;以及第二部分64b,其从该第一部分64a以向密封体61的背面侧倾斜的方式弯折。在第一和第二功率模块60A、60B中,多个第一引脚63例如分别被焊接于输入输出基板70的配线,从而它们电连接且机械连接。并且,多个第二引脚64例如分别被焊接于控制基板80的配线,从而它们电连接且机械连接。这里,在多个第一引脚63中,包含经由输入输出基板70的配线与电源输入用连接器71的端子电连接的第一引脚63和与三相输出用连接器100的端子电连接的第一引脚63。另外,在多个第二引脚64中,包含经由控制基板80的配线与信号输入用连接器81的端子电连接的第二引脚64。另外,第一功率模块60A中的与三相输出用连接器100的端子电连接的第一引脚63构成第一功率模块60A的输出端子66A(参照图17),并且,第二功率模块60B中的与三相输出用连接器100的端子电连接的第一引脚63构成第二功率模块60B的输出端子66B(参照图17)。这样构成的电子控制单元50安装在电动马达12的与输出轴12a相反侧的端面,借助于没有图示的螺钉部件进行螺纹紧固。如图3至图6所示,在构成电子控制单元50的盖95的下表面上突出形成有多个凸台部95b。在向电动马达12安装电子控制单元50时,该凸台部95b被载置于在电动马达12上设置的多个第一安装凸缘部12b上,并且盖95的下表面被载置于与输出轴12a相反侧的端面。而且,通过借助于没有图示的螺钉部件对第一安装凸缘部12b和凸台部95b进行螺纹紧固,电子控制单元50被安装于电动马达12。另外,在电动马达12的输出轴12a侧设置有向其他部件安装的多个第二安装凸缘部12c。接着,使用图3对电子控制单元50的制造方法(组装方法)进行说明。首先,准备第一和第二功率模块60A、60B、输入输出基板70、控制基板80、盒91以及盖95。输入输出基板70安装有电源输入用连接器71、三相输出用连接器100、电解电容器CA、CB、构成噪声滤波器43的线圈73a和73b、电阻体以及三端子调节器等电子部件(分立部件)73。在控制基板80上安装有对第一和第二功率模块60A、60B的输出电流进行控制的控制装置(控制运算装置31)和栅极驱动装置(栅极驱动电路41A、41B)等电子部件,还安装有电容器、电阻体以及信号输入用连接器81等电子部件。接着,将第一和第二功率模块60A、60B分别从盒91的侧壁部93c、93d的内侧借助于螺钉部件65螺纹紧固于该侧壁部93c、93d。接着,从盒91的顶部92的内侧借助于螺钉部件75将输入输出基板70螺纹紧固于该顶部92。在输入输出基板70上形成有多个螺钉用贯穿孔70c,在进行螺纹紧固时,将螺钉部件75贯穿插入到螺钉用贯穿孔70c中。并且,在将输入输出基板70螺纹紧固到盒91的顶部92时,将第一和第二功率模块60A、60B的多个第一引脚63贯穿插入到形成在输入输出基板70的配线上的通孔(未图示)中。接着,从盒体91的顶部92的内侧借助于螺钉部件85将控制基板80螺纹紧固于该顶部92。在控制基板80上形成有多个螺钉用贯穿孔80a,在进行螺纹紧固时,将螺钉部件85贯穿插入到螺钉用贯穿孔80a中。并且,在将控制基板80螺纹紧固到盒91的顶部92时,将第一和第二功率模块60A、60B的多个第二引脚64贯穿插入到形成于控制基板80的配线上的通孔(未图示)中。接着,借助焊锡使第一和第二功率模块60A、60B的多个第一引脚63与形成在输入输出基板70的配线上的通孔电连接和机械连接,同时,借助焊锡使第一和第二功率模块60A、60B的多个第二引脚64与形成在控制基板80的配线上的通孔电连接和机械连接。接着,以覆盖盒91的开口部的方式安装盖95,从盖95的外侧借助于螺钉部件96将该盖95螺纹紧固于盒91的侧壁部93。在盖95上形成有多个螺钉用贯穿孔95a,在进行螺纹紧固时,将螺钉部件96贯穿插入到螺钉用贯穿孔95a中。由此,本实施方式的电子控制单元50基本完成。如图9所示,在该电子控制单元50中,输入输出基板70和控制基板80在电子控制单元50的厚度方向即上下方向上隔开规定的间隔D而彼此对置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输入输出基板70配置在比控制基板80靠盒91的顶部92侧的位置,控制基板80配置在比输入输出基板70靠盖95侧即下侧的位置。输入输出基板70以比控制基板80的平面尺寸小的平面尺寸形成。输入输出基板70具有彼此对置的两条边70a、70b,控制基板80具有彼此对置的两条边80aa、80bb。输入输出基板70的一条边70a与控制基板80的一条边80aa位于同一侧,并且位于比该一条边80aa靠内侧的位置。输入输出基板70的另一条边70b与控制基板80的另一条边80bb位于同一侧,并且位于比该另一条边80bb靠内侧的位置。第一功率模块60A以横跨输入输出基板70的一条边70a的方式配置在输入输出基板70和控制基板80各自的一条边70a、80aa侧。第二功率模块60B以横跨输入输出基板70的另一条边70b的方式配置在输入输出基板70和控制基板80各自的另一条边70a、80aa侧。而且,如前所述,安装在输入输出基板70侧的电子部件73是电解电容器CA、CB、构成噪声滤波器43的线圈73a和73b、电阻体以及三端子调节器等分立部件。该分立部件中的电解电容器CA、CB和构成噪声滤波器43的线圈73a、73b是高度较高的电子部件73。即,图11所示的作为高度较高的电子部件73的线圈73a的高度H1、线圈73b的高度H2以及电解电容器CA、CB的高度H3比输入输出基板70与控制基板之间的间隔D(参照图9)的一半距离2/D大。而且,作为该高度较高的电子部件73的线圈73a、73b和电解电容器CA、CB这些分立部件仅安装在输入输出基板70的与控制基板80面对的面即输入输出基板70的下表面70e上,如图10和图11所示,不安装在输入输出基板70的上表面70d或控制基板80的上表面80b和下表面80c上。这样,通过将作为该高度较高的电子部件73的分立部件仅安装在输入输出基板70的与控制基板80面对的面即输入输出基板70的下表面70e上,能够降低电子控制单元50的高度尺寸而不限制在上下方向上彼此对置的输入输出基板70和控制基板80的安装配置。即,通过将作为高度较高的电子部件73的分立部件安装在输入输出基板70的与控制基板80面对的面(下表面70e)上,能够将输入输出基板70与控制基板80之间的空间活用于作为高度较高的电子部件73的分立部件的安装中,能够实现电子控制单元50的高度尺寸的低矮化。并且,当将该分立部件分配在输入输出基板70的与控制基板80面对的面(下表面70e)上和控制基板80的与输入输出基板70面对的面(上表面80b)上时,虽然也能够实现电子控制单元50的低矮化,但为了避免设置在两个基板70、80上的分立部件彼此接触,有时存在输入输出基板70和控制基板80的安装配置受限制的不良情况。接着,参照图10至图18,对输入输出基板70上的第一和第二功率模块60A、60B的输出端子66A、66B的结构、从该输出端子66A、66B至三相输出用连接器100的配线结构以及三相输出用连接器100的结构进行说明。首先,如图16和图17所示,第一功率模块的输出端子66A具有分别与电动马达12的A相、B相以及C相对应的第一A相输出端子66Aa、第一B相输出端子66Ab以及第一C相输出端子66Ac。并且,如图16和图17所示,第二功率模块60B的输出端子66B具有分别与电动马达12的A相、B相以及C相对应的第二A相输出端子66Ba、第二B相输出端子66Bb以及第二C相输出端子66Bc。并且,如图17所示,在输入输出基板70上形成有彼此独立地延伸的第一和第二导体图案76A、76B,该第一和第二导体图案76A、76B与第一和第二功率模块60A、60B各自的输出端子66A、66B连接。这里,第一和第二导体图案76A、76B以俯视观察输入输出基板70时呈线对称的方式进行布线。而且,第一导体图案76A具有:第一A相导体图案76Aa,其与第一功率模块60A的第一A相输出端子66Aa连接并延伸;第一B相导体图案76Ab,其与第一功率模块60A的第一B相输出端子66Ab连接并延伸;以及第一C相导体图案76Ac,其与第一功率模块60A的第一C相输出端子66Ac连接并延伸。这里,第一A相导体图案76Aa在输入输出基板70的上表面上,从第一A相输出端子66Aa朝向三相输出用连接器100的A相端子121的第一基板连接部121ca延伸。并且,第一B相导体图案76Ab在输入输出基板70的上表面上,从第一B相输出端子66Ab朝向三相输出用连接器100的B相端子122的第一基板连接部122ca延伸。而且,第一C相导体图案76Ac在输入输出基板70的上表面70d上,从第一C相输出端子66Ac延伸,为了不与第一B相导体图案76Ab干涉而经由第一通孔77a延伸至输入输出基板70的下表面70e,进而,在输入输出基板70的下表面70e上延伸至第二通孔77b,并且,经由第二通孔77b延伸至输入输出基板70的上表面70d,进而,在输入输出基板70的上表面70d上延伸至三相输出用连接器100的C相端子123的第一基板连接部123ca。并且,第二导体图案76B具有:第二A相导体图案76Ba,其与第二功率模块60B的第一A相输出端子66Ba连接并延伸;第二B相导体图案76Bb,其与第二功率模块60B的第二B相输出端子66Bb连接并延伸;以及第二C相导体图案76Bc,其与第二功率模块60B的第二C相输出端子66Bc连接并延伸。这里,第二A相导体图案76Ba在输入输出基板70的上表面上,从第二A相输出端子66Ba朝向三相输出用连接器100的A相端子121的第二基板连接部121cb延伸。并且,第二B相导体图案76Bb在输入输出基板70的上表面上,从第二B相输出端子66Bb朝向三相输出用连接器100的B相端子122的第二基板连接部122cb延伸。而且,第二C相导体图案76Bc在输入输出基板70的上表面70d上,从第二C相输出端子66Bc延伸,为了不与第二B相导体图案76Bb干涉而经由第三通孔77c延伸至输入输出基板70的下表面70e,进而,在输入输出基板70的下表面70e上延伸至第四通孔77d,并且,经由第四通孔77d延伸至输入输出基板70的上表面70d,进而,在输入输出基板70的上表面70d上延伸至三相输出用连接器100的C相端子123的第二基板连接部123cb。而且,三相输出用连接器100用于对电动马达12的各相马达绕组La、Lb以及Lc接通作为第一功率模块60A的输出电流的A相马达驱动电流I1a、B相马达驱动电流I1b以及C相马达驱动电流I1c,并且,用于对电动马达12的各相马达绕组La、Lb以及Lc接通作为第二功率模块60B的输出电流的A相马达驱动电流I2a、B相马达驱动电流I2b以及C相马达驱动电流I2c。因此,与连接于电动马达12的各相马达绕组La、Lb以及Lc的电线(未图示)接线的连接器(未图示)与三相输出用连接器100嵌合。如图10至12、图16至图18所示,该三相输出用连接器100具有绝缘性的壳体110和固定于壳体110的端子120。端子120具有分别与电动马达12的A相、B相以及C相对应的A相端子121、B相端子122以及C相端子123。如图11所示,A相端子121、B相端子122以及C相端子123是在成型壳体110时,以按照从下方起A相端子121、C相端子123、B相端子122的顺序彼此绝缘地叠合的方式嵌件成型的。这里,如图10、图12以及图13(A)、(B)、(C)所示,A相端子121具有:大致矩形形状的连接至电动马达12的输出端子部121a,其在上下方向上延伸;大致矩形状的连结部121b,其从输出端子部121a的上端弯折,向前方和左方向延伸;以及第一和第二基板连接部121ca、121cb,它们从连结部121b的左右两端的前缘(与输出端子部121a所延伸的缘相反侧的缘)向下方延伸。A相端子121的第一和第二基板连接部121ca、121cb配置为俯视观察输出用连接器100时呈线对称。A相端子121是通过对导电性金属板进行冲裁和弯曲加工而形成的。并且,如图10、图12以及图14(A)、(B)、(C)所示,B相端子122具有:大致矩形形状的连接至电动马达12的输出端子部122a,其在上下方向上延伸;大致矩形状的连结部122b,其从输出端子部122a的上端弯折,向前方向延伸;以及第一和第二基板连接部122ca、122cb,它们从连结部122b的左右两端的前缘向下方延伸。B相端子122是通过对导电性金属板进行冲裁和弯曲加工而形成的。第一和第二基板连接部122ca、122cb配置为俯视观察输出用连接器100时呈线对称,并且,如图17所示,配置在比A相端子121的第一和第二基板连接部121ca、121cb靠内侧的位置。而且,如图10、图12以及图15(A)、(B)、(C)所示,C相端子123具有:大致矩形形状的连接至电动马达12的输出端子部123a,其在上下方向上延伸;大致矩形状的连结部123b,其从输出端子部123a的上端弯折,向前方和右方向延伸;以及第一和第二基板连接部123ca、123cb,它们从连结部123b的左右两侧的前缘(与输出端子部123a所延伸的缘相反侧的缘)向下方延伸。C相端子123是通过对导电性金属板进行冲裁和弯曲加工而形成的。第一和第二基板连接部123ca、123cb配置为俯视观察输出用连接器100时呈线对称,并且,如图17所示,配置在比A相端子121的第一和第二基板连接部121ca、121cb靠内侧且比B相端子122的第一和第二基板连接部122ca、122cb靠外侧的位置。而且,A相端子121的第一基板连接部121ca、B相端子122的第一基板连接部122ca以及C相端子123的第一基板连接部123ca与输入输出基板70的第一导体图案76A连接。并且,A相端子121的第二基板连接部121cb、B相端子122的第二基板连接部122cb以及C相端子123的第二基板连接部123cb与输入输出基板70的第二导体图案76B连接。具体而言,A相端子121的第一基板连接部121ca被焊接于第一A相导体图案76Aa,B相端子122的第一基板连接部122ca被焊接于第一B相导体图案76Ab,C相端子123的第一基板连接部123ca被焊接于第一C相导体图案76Ac。并且,A相端子121的第二基板连接部121cb被焊接于第二A相导体图案76Ba,B相端子122的第二基板连接部122cb被焊接于第二B相导体图案76Bb,C相端子123的第二基板连接部123cb被焊接于第二C相导体图案76Bc。而且,如图4所示,该三相输出用连接器100使用左右一对的安装螺钉部件111而安装于盒91的侧壁部93a。在这样构成的电子控制单元50中,在输入输出基板70上形成有与第一和第二功率模块60A、60B各自的输出端子66A、66B连接且彼此独立地延伸的第一和第二导体图案76A、76B。因此,从第一和第二功率模块60A、60B各自的输出端子66A、66B输出的马达驱动电流在输入输出基板70上在第一和第二导体图案76A、76B上彼此独立地在二系统中流动。而且,在输出用连接器100上安装有端子120(121、122、123),该端子120(121、122、123)具有:连接至电动马达12的输出端子部121a、122a、123a;以及第一基板连接部121ca、122ca、123ca和第二基板连接部121cb、122cb、123cb,它们从输出端子部121a、122a、123a延伸,分别与第一和第二导体图案76A、76B连接。因此,在第一和第二导体图案76A、76B上彼此独立地在二系统中流动的马达驱动电流彼此独立地流过端子120(121、122、123)的第一基板连接部121ca、122ca、123ca和第二基板连接部121cb、122cb、123cb而在连接至电动马达12的输出端子部121a、122a、123a具体而言在连结部121b、122b、123b处汇合。因此,马达驱动电流在离电动马达12最近的输出端子部121a、122a、123a处汇合,能够使从第一和第二功率模块60A、60B的输出端子66A、66B至电流汇合点的距离比使电流在输入输出基板70上汇合的情况长,因此,能够抑制从两个第一和第二功率模块60A、60B的输出端子66A、66B至电流汇合点的电力损失。由于电力损失与电流值的平方成正比,因此,优选电流汇合后的大电流流过的距离较短。具体而言,从第一功率模块60A的第一A相输出端子66Aa输出的马达驱动电流在第一A相导体图案76Aa上流过,从第二功率模块60B的第二A相输出端子66Ba输出的马达驱动电流在第二A相导体图案76Ba上流过。而且,流过第一A相导体图案76Aa的马达驱动电流和流过第二A相导体图案76Ba上的驱动电流分别彼此独立地流过A相端子121的第一基板连接部121ca和第二基板连接部121cb,然后在连结部121b汇合。并且,从第一功率模块60A的第一B相输出端子66Ab输出的马达驱动电流在第一B相导体图案76Ab上流过,从第二功率模块60B的第二B相输出端子66Bb输出的马达驱动电流在第二B相导体图案76Bb上流过。而且,流过第一B相导体图案76Ab的马达驱动电流和流过第二B相导体图案76Bb上的驱动电流分别彼此独立地流过B相端子122的第一基板连接部122ca和第二基板连接部122cb,然后在连结部122b汇合。而且,从第一功率模块60A的第一C相输出端子66Ac输出的马达驱动电流在第一C相导体图案76Ac上流过,从第二功率模块60B的第二C相输出端子66Bc输出的马达驱动电流在第二C相导体图案76Bc上流过。而且,流过第一C相导体图案76Ac的马达驱动电流和流过第二C相导体图案76Bc上的驱动电流分别彼此独立地流过C相端子123的第一基板连接部123ca和第二基板连接部123cb,然后在连结部123b汇合。因此,能够使从第一和第二功率模块60A、60B的输出端子66A、66B至电流汇合点的距离比使电流在输入输出基板70上汇合的情况长,因此,能够抑制从两个第一和第二功率模块60A、60B的输出端子66A、66B至电流汇合点的电力损失。并且,由于A相端子121的第一基板连接部121ca被焊接于第一A相导体图案76Aa,A相端子121的第二基板连接部121cb被焊接于第二A相导体图案76Ba,因此,即使在一个基板连接部的连接不完全的情况下,只要另一个基板连接部的连接适当,则也流过A相马达驱动电流。并且,该现象对于B相端子122和C相端子123也是同样的。因此,还能够一并具有使电子控制单元50和电动马达12之间的电连接冗长化的效果并且,由于第一和第二导体图案76A、76B以俯视观察输入输出基板70时呈线对称的方式进行布线,因此,能够简化输入输出基板70的结构。并且,第一导体图案76A具有:第一A相导体图案76Aa,其与第一功率模块60A的第一A相输出端子66Aa连接并延伸;第一B相导体图案76Ab,其与第一功率模块60A的第一B相输出端子66Ab连接并延伸;以及第一C相导体图案76Ac,其与第一功率模块60A的第一C相输出端子66Ac连接并延伸。并且,第二导体图案76B具有:第二A相导体图案76Ba,其与第二功率模块60B的第二A相输出端子66Ba连接并延伸;第二B相导体图案76Bb,其与第二功率模块60B的第二B相输出端子66Bb连接并延伸;以及第二C相导体图案76Bc,其与第二功率模块60B的第二C相输出端子66Bc连接并延伸。因此,能够形成与A相、B相以及B相的三相电动马达12对应的导体图案的布线。而且,端子120具有分别与电动马达12的A相、B相以及C相对应的A相端子121、B相端子122以及C相端子123。而且,A相端子121具有输出端子部121a、与第一A相导体图案76Aa连接的第一基板连接部121ca以及与第二A相导体图案76Ba连接的第二基板连接部121cb。B相端子122具有输出端子部122a、与第一B相导体图案76Ab连接的第一基板连接部122ca以及与第二B相导体图案76Bb连接的第二基板连接部122cb。而且,C相端子123具有输出端子部123a、与第一C相导体图案76Ac连接的第一基板连接部123ca以及与第二C相导体图案76Bc连接的第二基板连接部123cb。因此,能够成为与A相、B相以及B相的三相电动马达12对应的端子结构。而且,A相端子121的第一和第二基板连接部121ca、121cb、B相端子122的第一和第二基板连接部122ca、122cb以及C相端子123的第一和第二基板连接部123ca、123cb配置为俯视观察输出用连接器100时呈线对称。因此,能够容易地实现以俯视观察输入输出基板70时呈线对称的方式对第一和第二导体图案76A、76B进行布线。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此,能够进行各种变更、改良。例如,关于在输入输出基板70上形成的第一和第二导体图案76A、76B的配置结构,只要能够使马达驱动电流分别彼此独立地流过即可,不限于图17所示的配置结构。并且,输入输出基板70可以使用不需要通孔的嵌件成型基板。并且,关于构成端子120的A相端子121、B相端子122以及C相端子123的配置和形状,只要使A相端子121、B相端子122以及C相端子123分别彼此绝缘并且具有连接至电动马达12的输出端子部和从输出端子部延伸的分别与第一和第二导体图案76A、76B连接的第一和第二基板连接部即可,不限于图10至图18所示的配置和形状。并且,在各个A相端子121、B相端子122以及C相端子123中,第一和第二基板连接部121ca、121cb、122ca、122cb、123ca、123cb可以不从连结部121b、122b、123b延伸而直接从输出端子部121a、122a、123a延伸。并且,端子120不必须由A相端子121、B相端子122以及C相端子123构成,也可以是单一的端子。标号说明1:方向盘;2:转向轴;2a:输入轴;2b:输出轴;3:转向扭矩传感器;4:万向接头;5:下轴;6:万向接头;7:小齿轮轴;8:转向齿轮;8a:小齿轮;8b:齿条;9:拉杆;10:转向辅助机构;11:减速齿轮;12:电动马达;12a:输出轴;12b:第一安装凸缘部;12c:第二安装凸缘部;13:马达旋转角检测电路;13a:旋转位置传感器;La:A相马达绕组;Lb:B相马达绕组;Lc:C相马达绕组;20:马达控制装置;21:车速传感器;22:电池;31:控制运算装置;32A:第一马达驱动电路;32B:第二马达驱动电路;33A:第一马达电流切断电路;33B:第二马达电流切断电路;39A、39B:电流检测电路;41A、41B:栅极驱动电路;42A、42B:逆变电路;43:噪声滤波器;44A、44B:电源切断电路;50:电子控制单元;60A:第一功率模块;60B:第二功率模块;61:密封体;61a、61b:长边;61c、61d:短边;63:第一引脚;63a:第一部分;63b:第二部分;63c:第三部分;64:第二引脚;64a:第一部分;64b:第二部分;65:螺钉部件;66A:第一功率模块的输出端子;66Aa:第一A相输出端子;66Ab:第一B相输出端子;66Ac:第一C相输出端子;66B:第二功率模块的输出端子;66Ba:第二A相输出端子;66Bb:第二B相输出端子;66Bc:第二C相输出端子;70:输入输出基板;70c:螺钉用贯穿孔;70d:输入输出基板的上表面;70e:输入输出基板的下表面;71:电源输入用连接器(输入用连接器);73:电子部件(分立部件);73a:线圈;73b:线圈;75:螺钉部件;76A:第一导体图案;76Aa:第一A相导体图案;76Ab:第一B相导体图案;76Ac:第一C相导体图案;76B:第二导体图案;76Ba:第二A相导体图案;76Bb:第二B相导体图案;76Bc:第二C相导体图案;77a:第一通孔;77b:第二通孔;77c:第三通孔;77d:第四通孔;80:控制基板;80a:螺钉用贯穿孔;80b:控制基板的上表面;80c:控制基板的下表面;81:信号输入用连接器;82A:栅极驱动装置;82B:栅极驱动装置;83:开口;85:螺钉部件;90:框体;91:盒;92:顶部;93a、93b、93c、93d:侧壁部;95:盖;95a:螺钉用贯穿孔;95b:凸台部;96:螺钉部件;100:三相输出用连接器(输出用连接器);110:壳体;120:端子;121:A相端子;121a:输出端子部;121b:连结部;121ca:第一基板连接部;121cb:第二基板连接部;122:B相端子;122a:输出端子部;122b:连结部;122ca:第一基板连接部;122cb:第二基板连接部;123:C相端子;123a:输出端子部;123b:连结部;123ca:第一基板连接部;123cb:第二基板连接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