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制造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汽车后轮罩,特别是一种汽车后轮罩内板总成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汽车的轮胎外通常都设有能够起到防护作用的轮罩结构,它一般由内板和外板连接形成能够容纳轮胎上部的车身空腔结构,外板属于汽车侧围的一部分,内板具有与汽车轮胎形状相匹配的弧面,在车身钣金轮罩结构的空腔下部装配塑料材质的挡泥板及衬板后,再将轮胎置于该空腔内。现有的部分车型在侧围布置后悬安装点,该类结构中大部分行李舱立板支撑是开放式的,未形成封闭的空腔,使得车体侧围后部骨架强度相对较弱。
我国专利(公告号:CN204688228U;公开日:2015-10-07)公开了一种电动汽车后轮罩内板结构,在后轮罩内板的外表面设置有安装搭接面,在安装搭接面的内侧设置有安装过渡面,在后轮罩内板的底部设置有外鳝翅,在后轮罩内板的中间位置处设有安装过孔,在后轮罩内板的板面上设置有若干安装凸台体和安装沉台体。
上述专利文献公开的后轮罩内板结构中,在内板的中部开设了安装孔,降低了内板的支撑强度,同时行李舱立板支撑也是呈开放式的,安装孔直通车身内部,强度低,密封性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汽车后轮罩内板总成结构,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 提高后轮罩内板总成结构支撑强度的同时提升其密封性。
本实用新型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汽车后轮罩内板总成结构,包括板体,所述板体的一侧具有内凹的内侧面,所述板体的另一侧形成外凸的外侧面,其特征在于,所述板体的内侧面上固设有后悬安装板,所述板体的外侧面上固设有行李舱立板,所述后悬安装板与所述行李舱立板相对设置;所述后悬安装板上开设有后悬安装孔。
其原理如下:汽车的后悬将承载车身较多的质量,后悬与车身相连接,必须保证连接点的强度。本技术方案中汽车后悬通过后悬安装板与汽车后轮罩内板相连接,具体来说,将后悬安装板固设在板体的内侧面上;将行李舱立板固设在板体的外侧面上用于安装行李舱;后悬安装板与行李舱立板相对设置从而形成相对的支撑,后悬安装板与行李舱立板以轮罩板体的内外两侧形成对合的自上而下的封闭腔体,从而为后悬安装提供了可靠的强度支撑,同时增加车身扭转刚度;由于板体是完整封闭的,将板体内外两侧分隔开来,行李舱与后悬的安装不会形成干涉,并保证了车体内的密封性,降低对后悬本身安装的密封要求。
本技术方案中后悬安装孔不直接开在轮罩的板体上,而是在板体内侧单独固设一后悬安装板,后悬安装孔开在后悬安装板上,对车身密封性及整车NVH性能都有很好提升作用。行李舱立板上端与行李舱隔板总成连接,后悬安装板下端与地板加强梁对接,形成一个车体后部完整的车身环形骨架结构,大大提升车体模态刚度。
在上述的汽车后轮罩内板总成结构中,所述后悬安装板呈具有凹腔的盒状结构,所述后悬安装板的四周边缘具有翻边,所述翻边与所述内侧面焊接相连。后悬安装板为单独整体式盒状类零件,自身强度高,进一步为后悬安装提供可靠的强度支撑,有效改善后悬安装板强度弱的问题,同时通过四周多点连接避免后悬 安装板与板体连接处脱落。
进一步的,整个后悬安装板通过冲压工艺一体成型;后悬安装板与轮罩板体采用点焊连接,工艺简单,连接稳固。
在上述的汽车后轮罩内板总成结构中,所述凹腔的开口朝向所述板体的内侧面,所述后悬安装板的下侧具有安装平面,所述安装孔位于所述安装平面上。本技术方案中的“上”“下”方位代词,指的是本后轮罩内板总成结构安装在汽车上后,朝向地面的方向为“下”,与之相反的方向为“上”。上述结构便于安装,也使得受力分布更加科学。
在上述的汽车后轮罩内板总成结构中,所述后悬安装板的下方还固设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固连在所述板体的内侧面上且与所述后悬安装板相抵靠。支撑板可以通过螺栓螺接在板体的内侧面上,也可以焊接在板体的内侧面上;通过支撑板对后悬安装板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进一步保证其连接强度。
在上述的汽车后轮罩内板总成结构中,所述板体的外侧面还固设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与所述行李舱立板固连,所述连接板的周边具有折边,所述折边焊接在所述板体的外侧面上。通过连接对行李舱立板进行固定,保证其连接强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中后悬安装板与行李舱立板相对设置从而形成相对的支撑,后悬安装板与行李舱立板以轮罩板体的内外两侧形成对合的自上而下的封闭腔体,从而为后悬安装提供了可靠的强度支撑,同时增加车身扭转刚度。
2、本实用新型中板体是完整封闭的,将板体内外两侧分隔开来,行李舱与后悬的安装不会形成干涉,并保证了车体内的密封性,降低对后悬本身安装的密封要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后轮罩内板总成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一。
图2是本后轮罩内板总成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二。
图3是本后轮罩内板总成结构沿竖向的截面示意图。
图中,1、板体;11、内侧面;12、外侧面;2、后悬安装板;21、后悬安装孔;22、翻边;23、安装平面;24、凹腔;3、行李舱立板;4、支撑板;5、连接板;51、折边。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汽车的后悬将承载车身较多的质量,后悬与车身相连接,必须保证连接点的强度。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汽车后轮罩内板总成结构包括板体1,板体1的一侧具有内凹的内侧面11,板体1的另一侧形成外凸的外侧面12,板体1的内侧面11上固设有后悬安装板2,板体1的外侧面12上固设有行李舱立板3,后悬安装板2与行李舱立板3相对设置;后悬安装板2上开设有后悬安装孔21;具体来说,后悬安装板2呈具有凹腔24的盒状结构,后悬安装板2的四周边缘具有翻边22,翻边22与内侧面11焊接相连;板体1的外侧面12还固设有连接板5,连接板5与行李舱立板3固连,连接板5的周边具有折边51,折边51焊接在板体1的外侧面12上;进一步的,整个后悬安装板2通过冲压工艺一体成型;后悬安装板2与轮罩板体1采用点焊连接,工艺简单,连接稳固。
本实施例中将后悬安装板2固设在板体1的内侧面11上,汽车后悬通过后悬安装板2与汽车后轮罩内板相连接,行李舱立板3固设在板体1的外侧面12上用于安装行李舱;后悬安装板2与行李舱立板3相对设置从而形成相对的支撑,后悬安装板2与行李舱立板3以轮罩板体1的内外两侧形成对合的自上而下的封闭 腔体,从而为后悬安装提供了可靠的强度支撑,同时增加车身扭转刚度;由于板体1是完整封闭的,将板体1内外两侧分隔开来,行李舱与后悬的安装不会形成干涉,并保证了车体内的密封性,降低对后悬本身安装的密封要求。由于后悬安装孔21不直接开在轮罩的板体1上,而是在板体1内侧单独固设一后悬安装板2,后悬安装孔21开在后悬安装板2上,对车身密封性及整车NVH性能都有很好提升作用。行李舱立板3上端与行李舱隔板总成连接,后悬安装板2下端与地板加强梁对接,形成一个车体后部完整的车身环形骨架结构,大大提升车体模态刚度;本实施例中后悬安装板2为单独整体式盒状类零件,自身强度高,进一步为后悬安装提供可靠的强度支撑,有效改善后悬安装板2强度弱的问题,同时通过四周多点连接避免后悬安装板2与板体1连接处脱落。
如图1和图3所示,后悬安装板2凹腔24的开口朝向板体1的内侧面11,后悬安装板2的下侧具有安装平面23,安装孔位于安装平面23上;后悬安装板2的下方还固设有支撑板4,支撑板4固连在板体1的内侧面11上且与后悬安装板2相抵靠。本实施例中的“上”“下”方位代词,指的是本后轮罩内板总成结构安装在汽车上后,朝向地面的方向为“下”,与之相反的方向为“上”。上述结构便于安装,也使得受力分布更加科学;支撑板4可以通过螺栓螺接在板体1的内侧面11上,通过支撑板4对后悬安装板2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进一步保证其连接强度。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尽管本文较多地使用了1、板体;11、内侧面;12、外侧面; 2、后悬安装板;21、后悬安装孔;22、翻边;23、安装平面;24、凹腔;3、行李舱立板;4、支撑板;5、连接板;51、折边等术语,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术语的可能性。使用这些术语仅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本质;把它们解释成任何一种附加的限制都是与本实用新型精神相违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