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属于车辆技术工程领域,具体涉及车身翼子板安装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的汽车技术中,保险杠与翼子板均为金属件,保险杠与翼子板的连接一般采用金属连接,重量重,安装拆卸麻烦,且存在易于氧化腐蚀的缺点。对于一些采用轻量化白车身的车辆来说,翼子板和保险杠采用塑料或者其它非金属材料制成,传统的翼子板与保险杠之间的连接方式无法满足轻量化非金属件的连接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做出改进,即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目的为公开了车身翼子板安装结构。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目的为公开了车身翼子板安装方法。
技术方案:车身翼子板安装结构,包括车身、支架和翼子板,
车身与翼子板的连接边缘设有层状翻边,支架与车身的连接边缘设有凹条,所述层状翻边与所述凹条相匹配,
层状翻边上均匀设有多个第一螺孔,支架上均匀布设多个第二螺孔,所述第一螺孔与所述第二螺孔相配合,
所述支架与车身相接触一侧设有凸头,所述车身上设有与所述凸头相配合的凹槽,
支架的两端均设有第一翻边,第一翻边上设有多个第二螺孔,翼子板的两端设有第二翻边,第二翻边上设有多个第三螺孔,第二螺孔与第三螺孔相配合,
支架与翼子板的连接边缘设有第二螺孔、卡头、V形限位块、L形限位块、限位线和支撑块,
翼子板与支架的连接边缘设有翻边,该翻边与卡头相匹配;
翼子板与支架的连接边缘设有方形槽和V形槽,L形限位块与方形槽相匹配,V形限位块与V形槽相匹配,
支撑块与翼子板连接边缘的形状匹配;所述车身、所述翼子板通过所述支架以螺栓连接的方式固接。
进一步地,所述支架为一体成型件。
进一步地,所述翼子板为一体成型件。
车身翼子板安装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支架的第一翻边靠近车身的层状翻边,再将第一螺孔与第二螺孔重合,并在螺孔处放置好簧片,再用螺母将支架固定在车身上;
(2)将翼子板的翻边靠近支架的卡头,并将该翻边与卡头相配合,再通过螺钉将翼子板与支架固定。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公开的车身翼子板安装结构通过连接接口处特殊的结构设计来实现翼子板与车身之间的相互匹配与连接,然后 再通过少量的螺钉来将二者固定在一起。卡接结构使得二者从结构上匹配连接在一起,限制两者之间的相对位移,螺钉使二者固定在一起,如此安装的翼子板与车身之间犹如一整体,保证了连接间隙的密封性。
由于设置了支架作为车身与翼子板之间的连接桥梁,支架的材质可以根据连接需求来确定,因此该种连接结构适用于不同材质的车身与翼子板之间的连接需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车身翼子板安装结构的使用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车身翼子板连接结构的正面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车身翼子板连接结构的反面示意图;
图4为翼子板与支架连接效果正面示意图;
图5为翼子板与支架连接效果侧面示意图;
其中:
1-车身 2-支架
3-簧片 4-螺母
5-翼子板 11-层状翻边
12-第一螺孔 21-第二螺孔
22-卡头 23-凹条
24-凸头 25-第一翻边
26-V形限位块 27-L形限位块
28-限位线 29-支撑块
51-方形槽 52-V形槽
53-第二翻边 54-第三螺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详细说明。
如图1~5所示,车身翼子板安装结构,包括车身1、支架2和翼子板5,
车身1与翼子板5的连接边缘设有层状翻边11(车身1的边缘设有层状翻边11,其位于车身1与翼子板5的连接边缘处),支架2与车身1的连接边缘设有凹条23(支架2设有凹条23,其位于支架2与车身1的连接边缘处),层状翻边11与凹条23相匹配,
层状翻边11上均匀设有多个第一螺孔,支架2上均匀布设多个第二螺孔21,第一螺孔12与第二螺孔21相配合,
支架2与车身1相接触一侧设有凸头24(支架2设有凸头24,其位于支架2与车身1相接触一侧),车身1上设有与凸头24相配合的凹槽,
支架2的两端均设有第一翻边,第一翻边上设有多个第二螺孔21,翼子板5的两端设有第二翻边53,第二翻边53上设有多个第三螺孔54,第二螺孔21与第三螺孔54相配合,
支架2与翼子板5的连接边缘设有第二螺孔21、卡头22、V形限位块26、L形限位块27、限位线28和支撑块29,
翼子板5与支架2的连接边缘设有翻边(翼子板5边缘处设有翻边,其位于翼子板5与支架2的连接边缘),该翻边与卡头22相匹配;
翼子板5与支架2的连接边缘设有方形槽51和V形槽52(翼子板5设有方形槽51和V形槽52,其位于翼子板5与支架2的连接边缘处),L形限位块27与方形槽51相匹配,V形限位块26与V形槽52相匹配,
支撑块29与翼子板5连接边缘的形状匹配;
车身1、翼子板5通过支架2以螺栓连接的方式固接。
进一步地,支架2为一体成型件。
进一步地,翼子板5为一体成型件。
车身翼子板安装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支架2的第一翻边25靠近车身1的层状翻边11,再将第一螺孔12与第二螺孔21重合,并在螺孔处放置好簧片3,再用螺母4将支架固定在车身1上;
(2)将翼子板5的翻边靠近支架的卡头22,并将该翻边与卡头22相配合,再通过螺钉将翼子板5与支架固定。
图4为翼子板与支架连接效果正面示意图。如图4所示,当翼子板5按照结构导向卡接在支架2上后,卡头22恰好卡紧翼子板5的第二翻边53;L形限位块27与翼子板5连接边缘的方形槽51匹配;V形限位块26与翼子板5连接边缘的V形槽52匹配;限位线28用于限定振动时,支架2的相对位移。翼子,5与支架之2间空间上下、前后和左右几个方位均被相互限定。
图5为翼子板与支架连接效果侧面示意图。如图5所示,支架2安装并固定在车身1上,凹条与车身1的层状翻边11匹配,加之均匀设置的螺母固定设计,使得支架2稳定地固定在车身1上,且螺母4隐藏在内部,不会暴露在车身1外侧。
翼子板5按照结构预导向卡接在支架2上后,翼子板5与支架2之间空间上下、前后和左右几个方位均被相互限定,支架2上的支撑块29匹配地支撑着翼子板5与之接触的地方。翼子板5完美卡接在支架2上后,再通过螺母经支架2的第一翻边25上的第二螺孔21与翼子板5上的第二翻边53上的第三螺孔54将翼子板固定在支架2上,由于固定螺母设置在翻边隐藏侧,故螺母亦不会暴露在车身1外侧。
上面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做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所属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前提下做出各种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