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仪表,具体涉及一种汽车仪表板吸能结构。
背景技术:
通常,在汽车的仪表板头部碰撞区域设置有安全气囊,当汽车碰撞时,可以为乘员的头部提供有效的防撞保护。如图1、图2所示,副驾乘员侧的安全气囊组件03是安装在安全气囊壳体02中,安全气囊壳体02焊接在仪表板本体01的内侧面上,安全气囊组件03与转向支撑横梁05之间设有一连接支架04,该连接支架的下端与转向支撑横梁05焊接,连接支架04的上端与安全气囊组件03的下部通过螺栓固定连接。由于安全气囊组件03重量较大,当安全气囊组件03展开时对仪表板本体01会产生反推力,故在仪表板本体01与转向支撑横梁05之间连接有一钣金长条状的支撑架06,对仪表板本体01起到支撑的作用,并在仪表板本体01与支撑架06连接处的外侧面上设置装饰盖板07,起到美观的作用。但随之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当汽车发生碰撞时,乘员的头部与仪表板本体01产生碰撞,由于支撑架06的作用,仪表板本体01无法变形,没有缓冲吸能空间,导致对乘员的头部伤害很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汽车仪表板吸能结构,以解决汽车仪表板头部碰撞区域缓冲吸能空间不足的问题,提高汽车的碰撞安全性能。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汽车仪表板吸能结构,包括仪表板本体、固定在仪表板本体内侧面的安全气囊壳体、设置在安全气囊壳体内的安全气囊组件及位于仪表板本体内侧的转向支撑横梁,所述转向支撑横梁与安全气囊组件的下部通过连接支架固定连接;还包括一波浪形的吸能支架,该吸能支架的一端与转向支撑横梁焊接,另一端通过螺栓与仪表板本体固定连接。
进一步,所述仪表板本体与吸能支架连接处的外侧面上固定有装饰盖板。
进一步,所述安全气囊壳体采用振动摩擦焊焊接在仪表板本体上。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仪表板本体与转向支撑横梁之间连接波浪形的吸能支架,不仅对仪表板本体起支撑作用,还能够通过伸缩变形为仪表板本体提供缓冲吸能空间;结构简单,性能可靠。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背景技术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A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B-B剖视图。
图中:01―仪表板本体、02―安全气囊壳体、03―安全气囊组件、04―连接支架、05―转向支撑横梁、06―支撑架、07―装饰盖板;
1―仪表板本体、2―安全气囊壳体、3―安全气囊组件、4―连接支架、5―转向支撑横梁、6―吸能支架、7―装饰盖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参见图3、图4所示的一种汽车仪表板吸能结构,包括仪表板本体1、通过振动摩擦焊工艺焊接在仪表板本体1内侧面的安全气囊壳体2、设置在安全气囊壳体2内的安全气囊组件3及位于仪表板本体1内侧的转向支撑横梁5,所述转向支撑横梁5与安全气囊组件3之间设有连接支架4,该连接支架的下端与转向支撑横梁5焊接,上端与安全气囊组件3的下部通过螺栓固定连接。
同时,为了增加仪表板本体1的吸能空间,在仪表板本体1与转向支撑横梁5之间还设计了一波浪形的吸能支架6,该吸能支架的一端与转向支撑横梁5焊接,另一端通过螺栓与仪表板本体1固定连接,当汽车发生碰撞时,不仅可以减少汽车仪表板头部碰撞区域对乘员的头部伤害,同时对仪表板本体1起到支撑作用。考虑到美观性,在所述仪表板本体1与吸能支架6连接处的外侧面上还固定有装饰盖板7。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精髓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