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零部件领域,具体地指一种汽车仪表板杂物箱。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行业飞速发展,大量汽车行驶在路上,发生汽车碰撞的概率越来越高,汽车消费者对汽车的安全性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汽车发生意外碰撞事故时,不仅对汽车车身结构提出更高要求,而且对车内乘客生命安全保护和减少对乘客身体伤害方面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作为消费者购车的重要参考之一的NCAP评级中有对腿部伤害的考察,因此各个汽车制造商在汽车开发中,对腿部碰撞安全性能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而且特别关注内饰在腿部保护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传统的汽车仪表板乘客侧杂物箱为了满足储物功能,杂物箱结构设计坚固可靠。在汽车发生碰撞时,前围钣金受力变形,钣金变形挤压空调系统。空调系统结构非常刚性,其受挤压后发生位移,挤压乘客侧杂物箱。乘客侧杂物箱将此挤压的能量直接传递到车内乘客的膝部,会对乘客的膝部产生较大伤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要提供一种汽车仪表板杂物箱,其能够在汽车发生碰撞受到较强的外力时杂物箱产生吸能作用,降低杂物箱对膝部伤害,提高碰撞腿部安全性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设计的汽车仪表板杂物箱,包括盖板、侧壁和前端壁,所述盖板设置在后端,所述前端壁与两侧的所述侧壁围合成箱体,两侧的所述侧壁上分别设有至少两条间隔分布的弱化沟槽,其中一条所述弱化沟槽设置在所述侧壁与所述前端壁的相交处。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弱化沟槽的宽度是所述侧壁的壁厚的2倍,深度是所述侧壁的壁厚的0.5倍。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至少两条间隔分布的弱化沟槽之间相互平行。
作为优选方案,每一所述侧壁上设置有三条所述弱化沟槽。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所设计的汽车仪表板杂物箱通过在侧壁上设计至少两条弱化沟槽,对杂物箱的侧壁进行弱化,使杂物箱既能满足正常产品储物功能的强度要求,又能在碰撞时受到较强的外力时杂物箱侧壁破裂而产生吸能作用,从而保护杂物箱不向车内方向较大变形移动对乘客的膝部产生伤害,从而达到在整车碰撞时对乘客膝部保护。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的汽车仪表板杂物箱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汽车仪表板杂物箱沿A-A方向的截面示意图。
图3为图2中的汽车仪表板杂物箱的I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的汽车仪表板杂物箱的在汽车发生碰撞的示意图。
图中各部件标号如下:杂物箱10(其中,盖板11、侧壁12、前端壁13、第一弱化沟槽14、第二弱化沟槽15、第三弱化沟槽16)、车体前围钣金20、空调系统30。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为了使汽车仪表板杂物箱满足发生碰撞时降低对车内乘客的膝部伤害的要求,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汽车仪表板杂物箱,使既能满足正常产品储物功能的强度要求,又能在碰撞时受到较强的外力时杂物箱侧壁破裂而产生吸能作用。
请参阅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汽车仪表板杂物箱10包括盖板11、侧壁12和前端壁13。盖板11设置在后端靠乘客一侧,作为杂物箱10的箱盖。前端壁13与两侧的侧壁12围合成顶部开口的箱体,用于存放杂物。箱体底部具有用于与仪表板相铰接的铰接部,当箱体绕铰接部摆动箱体能嵌入仪表板内并使盖板11与仪表板相平齐。
汽车仪表板杂物箱10的两侧壁12上分别设有三条弱化沟槽——第一弱化沟槽14、第二弱化沟槽15和第三弱化沟槽16。
第一弱化沟槽14设置在侧壁12与前端壁13相交处,即两侧壁12的前端边缘。第二弱化沟槽15和第三弱化沟槽16分别平行于第一弱化沟槽14设置在侧壁12上。第一弱化沟槽14、第二弱化沟槽15和第三弱化沟槽16间隔分布。
第一弱化沟槽14、第二弱化沟槽15和第三弱化沟槽16的宽度是杂物箱10的侧壁12的壁厚的2倍,深度是侧壁12的壁厚的0.5倍。
请参阅图4,当车辆发生碰撞时,车体前围钣金20发生了向车内方向变形移动,前围钣金20移动挤压空调系统30,空调系统30向车内方向发生移动挤压杂物箱10。此时,第一弱化沟槽14受力变形破裂;当时空调系统30继续向车内移动时,第二弱化沟槽15受力变形破裂;当时空调系统30继续向车内移动时,第三弱化沟槽16受力变形破裂。在整个杂物箱1受力挤压变形过程,其侧壁12上多个沟槽(第一弱化沟槽14、第二弱化沟槽15、第三弱化沟槽16)分别依次破裂,从而保护杂物箱10不向车内方向较大变形移动,对乘客的膝部产生伤害,从而达到在整车碰撞时对乘客膝部保护。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汽车仪表板杂物箱在其侧壁上设置有三条弱化沟槽,在其它实施例中,侧壁上的弱化沟槽的数量可为两条。弱化沟槽的数量可根据汽车的具体碰撞设计参数的要求和杂物箱的尺寸等因素来确定。
本实用新型的汽车仪表板杂物箱通过在仪表板乘客侧的杂物箱上设计至少两条弱化沟槽,对杂物箱的侧壁进行弱化,使既能满足正常产品储物功能的强度要求,又能在碰撞时受到较强的外力时杂物箱侧壁破裂而产生吸能作用。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