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车架的连接件、车架组件及电动汽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81968阅读:206来源:国知局
用于车架的连接件、车架组件及电动汽车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电动汽车领域,更具体而言,其涉及一种电动汽车的车架组件及其中的零件连接。



背景技术:

目前,由汽油驱动的传动汽车通常在车身地板下方的车架位置设置地板下纵梁,由此来对整个车身起到重要的支承作用,并可以实现正碰能量向车身门槛梁传递。但此种承载方式对于部分电动车而言并不适用。因为部分纯电动汽车将电池布置在车身地板下方,该元件将会占据车身底板下方的绝大部分空间,而导致无法在此处额外设计地板下纵梁,此外,还需要额外考虑对布置在此处的电池部件的碰撞保护。因此,需要提出新的关于车身地板下方的车架组件的构建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强化连接车架组件中多个零件的连接件。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实现多个零件强化连接的车架组件。

本发明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强化连接的车架组件的电动汽车。

为实现本发明的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用于车架的连接件,其包括:底板,其具有沿所述车架定向的竖向连接端面;以及设置在底板上的安装座,其具有沿所述车架定向的纵向连接端面及横向连接端面;其中,在所述竖向连接端面、纵向连接端面及横向连接端面中的至少一个上连接所述车架的至少一种零件。本发明的连接件以单个零件替代了传统车型的总成,实现对车架组件中多个零部件的连接,增强车架及关键接头的连接强度,并实现了对正碰或侧碰能量的传递与转移,改善碰撞安全性能。

可选地,所述纵向连接端面包括沿车架纵向布置的前部连接端面;其中,所述前部连接端面上设置用于容纳所述前纵梁的前部安装凹槽。此种布置实现了车架组件中的前纵梁的安装,并可以将前纵梁在车身正碰过程中受到的冲击与能量经由该连接件传递与转移至其他零件,以提高安全性能。

可选地,所述前部安装凹槽包括围成容纳空间的多组侧壁,在其中至少一组侧壁上设置第一安装孔,其与设置在所述前纵梁上的第二安装孔匹配,并通过螺栓连接。在此提出一种连接件与前纵梁的具体连接方式,通过前部安装凹槽搭配螺栓连接的形式,能够兼顾强度与成本的考量。

可选地,所述前部连接端面还包括沿竖向延伸至所述基座上方的前部连接延伸面;所述前部连接延伸面用于连接前围板的下部。在此提出一种集成度更高的连接方式,通过前部连接延伸面的设置,实现在前部连接端面上同时连接前纵梁与前围板,提高车架集成度,且更便于能量的传递与转移。

可选地,所述横向连接端面包括沿车架横向布置的外侧连接端面;其中,所述外侧连接端面用于连接A柱下内板。此种布置实现了车架组件中的A柱下内板的安装,并可以将其他零件在车身侧碰过程中受到的冲击与能量经由该连接件部分传递与转移至A柱下内板,以分散冲击强度,提高安全性能。

可选地,所述外侧连接端面上设置第三安装孔,其与设置在所述A柱下内板上的第四安装孔匹配,并通过螺栓连接。在此提出一种连接件与A柱下内板的具体连接方式,通过螺栓连接的形式,能够兼顾强度与成本的考量。更具体而言,可以采用流钻螺钉连接。

可选地,所述外侧连接端面还包括沿竖向延伸至所述底板下方的外侧连接延伸面;其中,所述外侧连接延伸面用于连接门槛纵梁。在此提出一种集成度更高的连接方式,通过外侧连接延伸面的设置,实现在外侧连接端面上同时连接A柱下内板与门槛纵梁,提高车架集成度,并可以将其他零件在车身侧碰过程中受到的冲击与能量经由该连接件部分传递与转移至A柱下内板,并部分传递与转移至门槛纵梁,以分散冲击强度,提高安全性能。

可选地,所述外侧连接延伸面上设置第五安装孔,其与设置在所述门槛纵梁上的第六安装孔匹配,并通过螺栓连接。此提出一种连接件与门槛纵梁的具体连接方式,通过螺栓连接的形式,能够兼顾强度与成本的考量。更具体而言,可以采用流钻螺钉连接。

可选地,所述横向连接端面包括沿车架横向布置的内侧连接端面;其中,所述内侧连接端面上设置用于连接前围下挡板的内侧安装面,且所述内侧安装面具有与所述前围下挡板的端部匹配的形状。此种布置实现了车架组件中的前围下挡板的安装,并可以将其他零件在车身侧碰过程中受到的冲击与能量经由该连接件传递与转移至前围下挡板,并最终传递至地板,以分散冲击强度,提高安全性能。

可选地,所述内侧连接端面还包括横向延伸至突出于内侧安装面的内侧安装引导边;其中,所述内侧安装引导边用于定位所述前围下挡板的端部。在此提出一种连接件与前围下挡板的具体连接方式,通过内侧安装引导边对前围下挡板的定位导引,能够实现二者的精确对准,且便于安装。

可选地,所述竖向连接端面包括沿车架竖向布置的底部连接端面;其中所述底部连接端面的后侧设置底部安装边,其用于连接地板蒙皮。此种布置实现了车架组件中的地板蒙皮的安装,并可以将其他零件在车身侧碰过程中受到的冲击与能量经由该连接件传递与转移至地板蒙皮,且最终转移至地板,以分散冲击,并提高安全性能。

可选地,所述安装座包括安装座主体以及安装支架;所述安装支架与所述安装座主体围置形成所述横向连接端面中的内侧连接端面和/或围置形成所述纵向连接端面中的前部连接端面;其中,所述内侧连接端面用于连接前围下挡板,而所述前部连接端面用于连接前纵梁。在此进一步提出对连接件自身的改进。通过安装座主体以及安装支架的拆分设置,更便于在整车组装过程中各零件的定位及连接,大大降低工艺难度。

可选地,所述安装支架与所述安装座主体围置形成所述内侧连接端面上的内侧安装引导边,其用于定位所述前围下挡板;且/或所述安装支架与所述安装座主体围置形成所述纵向连接端面上的前部安装凹槽,其用于容纳所述前纵梁。此提出一种连接件与前围下挡板及前纵梁的具体连接方式,通过内侧安装引导边或者前部安装凹槽的设计,实现几个零件之间的准确定位及高强度连接。

可选地,在所述安装座上设置多组加强筋,所述多组加强筋沿纵向交错布置。通过该方式,在有限的空间内合理设置足够的加强筋,兼顾了强度与轻量化的考虑。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一种车架组件,其包括:前纵梁、前围板、A柱下内板、门槛纵梁、前围下挡板和地板蒙皮中的一个或多个;以及位于所述车架组件两侧的连接件,所述连接件包括:底板,其具有沿所述车架定向的竖向连接端面;以及设置在底板上的安装座,其具有沿所述车架定向的纵向连接端面及横向连接端面;其中,所述竖向连接端面、纵向连接端面及横向连接端面中的至少一个连接所述前纵梁、前围板、A柱下内板、门槛纵梁、前围下挡板和地板蒙皮中的至少一个。本发明的车架组件通过设置连接件,以单个零件替代了传统车型的总成,实现对车架组件中多个零部件的连接,增强车架及关键接头的连接强度,并实现了对正碰或侧碰能量的传递与转移,改善碰撞安全性能。

可选地,所述纵向连接端面包括沿车架纵向布置的前部连接端面;其中,所述前部连接端面上设置前部安装凹槽;所述前纵梁的端部插设在所述安装凹槽中。此种布置实现了前纵梁与连接件的安装,并可以将前纵梁在车身正碰过程中受到的冲击与能量经由该连接件传递与转移至车架组件中的其他零件,以提高安全性能。

可选地,所述前部连接端面还包括沿竖向延伸至所述基座上方的前部连接延伸面;其中,所述前围板的下部的两侧分别连接至两个所述连接件的前部连接延伸面。在此提出一种集成度更高的连接方式,通过前部连接延伸面的设置,实现在前部连接端面上同时连接前纵梁与前围板,提高车架集成度,且更便于能量的传递与转移。

可选地,所述横向连接端面包括沿车架横向布置的外侧连接端面;其中,所述A柱下内板的下部连接至所述外侧连接端面。此种布置实现了A柱下内板与连接件的安装,并可以将其他零件在车身侧碰过程中受到的冲击与能量经由该连接件部分传递与转移至A柱下内板,以分散冲击强度,提高安全性能。

可选地,所述外侧连接端面还包括沿竖向延伸至所述底板下部的外侧连接延伸面;其中,所述门槛纵梁连接至所述外侧连接延伸面。在此提出一种集成度更高的连接方式,通过外侧连接延伸面的设置,实现在外侧连接端面上同时连接A柱下内板与门槛纵梁,提高车架集成度,并可以将其他零件在车身侧碰过程中受到的冲击与能量经由该连接件部分传递与转移至A柱下内板,并部分传递与转移至门槛纵梁,以分散冲击强度,提高安全性能。

可选地,所述横向连接端面包括沿车架横向布置的内侧连接端面;其中,所述内侧连接端面上设置内侧安装面,且所述内侧安装面具有与所述前围下挡板的端部匹配的形状;所述前围下挡板的两端分别连接至两个所述连接件的内侧安装面。此种布置实现了前围下挡板与连接件的安装,并可以将其他零件在车身侧碰过程中受到的冲击与能量经由该连接件传递与转移至前围下挡板,并最终传递至地板,以分散冲击强度,提高安全性能。

可选地,所述竖向连接端面包括沿车架竖向布置的底部连接端面;其中,所述底部连接端面的后侧设置底部安装边;所述地板蒙皮前部的两侧分别连接至两个所述连接件的底部安装边。此种布置实现了地板蒙皮与连接件的安装,并可以将其他零件在车身侧碰过程中受到的冲击与能量经由该连接件传递与转移至地板蒙皮,且最终转移至地板,以分散冲击,并提高安全性能。

根据本发明的再一方面,还提供一种电动汽车,其包括如前所述的车架组件。通过采用此种各零件之间具有紧密连接的车架组件,使得整车也更为轻量化,并具有更高的结构强度来应对碰撞,改善安全性能。

附图说明

图1a及1b是本发明的用于车架组件的连接件一个实施例的两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2a至2e是本发明的用于车架组件的连接件一个实施例的正投影五视图。

图3a及3b是本发明的连接件与前纵梁的连接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连接件与前围板的连接示意图。

图5a及5b是本发明的连接件与A柱下内板的连接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的连接件与门槛纵梁的连接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的连接件与前围下挡板的连接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的车架组件的一个实施例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a及图1b,其示出了用于车架的连接件的一个实施例。总体而言,该连接件100包括底板110及设置在底板110上的安装座120。具体而言,底板110具有沿车架定向的竖向连接端面111;而安装座120具有沿车架定向的纵向连接端面121及横向连接端面122。作为车架组件中各零件的核心连接件,在前述竖向连接端面111、纵向连接端面121及横向连接端面122上分别连接了车架组件中的多种零件。本实施例中的连接件以单个零件替代了传统车型的总成,实现对车架组件中多种零部件的连接,增强车架及关键接头的连接强度,并实现了对正碰或侧碰能量的传递与转移,改善碰撞安全性能。

作为一种可选方式,为提高结构强度,可在安装座120上设置多组加强筋125,且保持多组加强筋125沿纵向交错布置。这在有限的空间内合理设置了足够多的加强筋125,兼顾了强度与轻量化的考虑。

此外,应当知道的是,为实现连接件的连接与中转功能,应该使其能够连接尽可能多的零部件;然而,为实现其基本功能,仅需连接至少一种零部件。例如,本文中提及的各个实施例均以其连接车架组件中的六种部件作为示例,如下将结合附图来逐一描述该连接件的各端面与车架各部件之间的连接关系。

首先将参见图2a至2e及图3a及3b来描述连接件与前纵梁的连接关系。具体而言,纵向连接端面121包括沿车架纵向布置的前部连接端面121a;其中,前部连接端面121a上设置用于容纳前纵梁210的前部安装凹槽121b。如图所示,车架组件中的前纵梁210可以插设于该前部安装凹槽121b中。在组装完成后,其并可将前纵梁210在车身正碰过程中受到的冲击与能量经由该连接件100传递与转移至其他零件,以提高安全性能。更具体而言,前部安装凹槽121b包括围成容纳空间的多组侧壁,在其中至少一组侧壁上设置第一安装孔,其与设置在前纵梁210上的第二安装孔匹配,并通过螺栓连接。通过前部安装凹槽121b搭配螺栓连接的形式,能够兼顾强度与成本的考量。

同样如图所示,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安装座120由安装座主体123以及安装支架124两部分组成。而安装支架124与安装座主体123围置形成纵向连接端面121上的前部安装凹槽121b。通过将安装座主体123以及安装支架124拆分设置,使得前纵梁210可以更为便利地插设在前部安装凹槽121b,而无需对一体形成的前部安装凹槽121b提出极高的加工标准,进而大大降低成本,并简化组装。

随后将参见图2a至2e及图4来描述连接件与前围板的连接关系。具体而言,前部连接端面121a还包括沿竖向延伸至基座上方的前部连接延伸面121c;前部连接延伸面121c用于连接前围板220的下部。如图所示,通过前部连接延伸面121c的设置,实现前部连接端面121a能够同时连接前纵梁210与前围板220,由此提高了车架集成度,且更便于能量的传递与转移。

接着将参见图2a至2e及图5来描述连接件与A柱下内板的连接关系。具体而言,横向连接端面122包括沿车架横向布置的外侧连接端面122a;其中,外侧连接端面122a用于连接A柱下内板230。通过连接件100与A柱下内板230的安装,可以将其他零件在车身侧碰过程中受到的冲击与能量经由该连接件100部分传递与转移至A柱下内板230,以分散冲击强度,提高安全性能。更具体而言,外侧连接端面122a上设置第三安装孔,其与设置在A柱下内板230上的第四安装孔匹配,并通过螺栓连接。由此能够兼顾强度与成本的考量。作为一类示例,在此可以采用流钻螺钉连接。

接着将参见图2a至2e及图6来描述连接件与门槛纵梁的连接关系。具体而言,外侧连接端面122a还包括沿竖向延伸至底板110下方的外侧连接延伸面122b;其中,外侧连接延伸面122b用于连接门槛纵梁240。通过外侧连接延伸面122b的设置,实现外侧连接端面122a能够同时连接A柱下内板230与门槛纵梁240,提高车架集成度,并可以将其他零件在车身侧碰过程中受到的冲击与能量经由该连接件100部分传递与转移至A柱下内板230,并部分传递与转移至门槛纵梁240,以分散冲击强度,提高安全性能。更具体而言,外侧连接延伸面122b上设置第五安装孔,其与设置在门槛纵梁240上的第六安装孔匹配,并通过螺栓连接。由此能够兼顾强度与成本的考量。作为一类示例,可以采用流钻螺钉连接。

随后将参见图2a至2e及图7来描述连接件与前围下挡板的连接关系。具体而言,横向连接端面122包括沿车架横向布置的内侧连接端面122c;其中,内侧连接端面122c上设置用于连接前围下挡板250的内侧安装面122d,且内侧安装面122d具有与前围下挡板250的端部匹配的形状。通过连接件100与前围下挡板250的安装,并可以将其他零件在车身侧碰过程中受到的冲击与能量经由该连接件100传递与转移至前围下挡板250,并最终传递至地板,以分散冲击强度,提高安全性能。更具体而言,内侧连接端面122c还包括横向延伸至突出于内侧安装面122d的内侧安装引导边122e;其中,内侧安装引导边122e用于定位前围下挡板250的端部。通过内侧安装引导边122e对前围下挡板250的定位导引,能够实现二者的精确对准,且便于安装。

同样如图所示,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安装座120由安装座主体123以及安装支架124两部分组成。而安装支架124与安装座主体123围置形成内侧连接端面122c上的内侧安装引导边122e。通过将安装座主体123以及安装支架124拆分设置,使得前围下挡板250能够更便利地与内侧安装引导边122e定位及与内侧连接端面122c连接,大大降低工艺难度。

此外,虽然未单独图示,但参见图8,在车架组件的分解示意图中可见,竖向连接端面111包括沿车架竖向布置的底部连接端面111a;其中底部连接端面111a的后侧设置底部安装边,其用于连接地板蒙皮260。通过连接件100与地板蒙皮260的安装,可以将其他零件在车身侧碰过程中受到的冲击与能量经由该连接件100传递与转移至地板蒙皮260,且最终转移至地板,以分散冲击,并提高安全性能。

如图8所示,本发明还提供了具有前述实施例中任意一种连接件的车架组件,其具有与前述实施例相近的其他车架零部件及连接方式,因而也具有相近的技术效果。在此将着重说明此车架组件在受到正碰或侧碰冲击时的能量传递形式。

具体而言,在车辆受到正面冲撞时,首先由前纵梁210来承受冲击,并通过其自身结构的挤压变形来抵消部分冲击。随后,剩余的能量将经由连接件100分别向上传递至A柱下内板230、向后传递至门槛纵梁240及向内经由前围下挡板250与地板蒙皮260来传递至车身前地板的横梁,实现了分散冲击,提高车辆安全性能。

再者,在车辆受到侧面冲撞时,根据具体的侧碰位置,首先将由A柱下内板230与门槛纵梁240来承受冲击。随后,剩余的能量将经由连接件100传递至前围下挡板250与地板蒙皮260,并最终传递至车身前地板的横梁,实现了分散冲击,提高车辆安全性能。

本发明还提供了具有前述实施例中任意一种车架组件的电动汽车,其具有与前述实施例相近的其他车架零部件及连接方式,因而也具有相近的技术效果,在此同样不再赘述。

以上例子主要说明了本发明的用于车架的连接件、车架组件及电动汽车。尽管只对其中一些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当了解,本发明可以在不偏离其主旨与范围内以许多其他的形式实施。因此,所展示的例子与实施方式被视为示意性的而非限制性的,在不脱离如所附各权利要求所定义的本发明精神及范围的情况下,本发明可能涵盖各种的修改与替换。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