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驱辅助驱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269497阅读:475来源:国知局
前驱辅助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涉及自行车领域,特别涉及自行车前驱辅助驱动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传统的自行车以两腿为动力源,通过两腿交替运动使自行车前行,手臂和躯干相对自行车为静止,不能使上臂充分活动,骑行时间过久使颈肩肌肉疲劳、酸痛,上臂无法得到有效锻炼。如何在骑行过程中使上臂得到有效的锻炼,达到全身协调运动的效果,又可以增加自行车行进动力,实现前后轮分别采用手脚协同供力驱动,随着骑行的重心重复转换,平衡稳定性更好,适应路况能力更强。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前驱辅助驱动装置,其技术方案为:

包括车把(1)、把立(2)、主动轮(3)、传动轮(4)、飞轮、牵引绳(6)和头管(7),车把(1)中部与把立(2)端部铰接,车把(1)通过安装在把立(2)上的轴承做上下运动,安装的轴心相对于车把(1)是固定的,轴心和把立(2)上各设置凸起的限位点,车把(1)可沿竖直平面上下摆动,所述飞轮为左飞轮(51)和右飞轮(52),分别设置在前车轮中轴两端,所述主动轮(3)和传动轮(4)设置在车把(1)中部前方,主动轮(3)和传动轮(4)为同轴,主动轮(3)中部固定在车把(1)中部前方,传动轮(4)与主动轮(3)滑动连接,主动轮(3)和传动轮(4)立面均设有凹槽,以主动轮(3)、左飞轮(51)、传动轮(4)和右飞轮(52)为四个顶点,用牵引绳(6)放置在凹槽内分别连接起来,牵引绳(6)经主动轮(3)顶端中部固定,所述主动轮(3)的直径与两个飞轮之间的间距相同,且设置在同一竖直平面上。

进一步地,所述主动轮(3)固定在车把(1)中部前方,传动轮(4)可铰接在管头上。

进一步地,传动轮(4)固定在车把(1)与把立(2)之间的轴承上,主动轮(3)滑动套在传动轮(4)上,且主动轮(3)内壁套在轴承上,外壁为锯齿形,与传动轮(4)内设置的半弧形齿条相互啮合。

进一步地,所述牵引绳(6)与飞轮接触的部分为链条。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在原有自行车的基础上,车把通过安装在把立上的轴承沿竖直平面做上下运动,安装的轴心相对于车把是固定的,轴心和把立上各设置凸起的限位点,两个限位点相触,轴承就不能转动,车把也就不再向下,车把既可以以头管为轴心相对地面左右摆动,用于改变前行方向,又可以以主动轮的轮轴为轴心在竖直平面上上下运动,车把上下运动的同时在牵引绳的作用下,拉动飞轮,用于给前轮提供前行动力,并使自行车增加行进动能,在减轻双腿向下压力的同时,使上肢及颈肩肌肉得到有效的锻炼,达到全身协调运动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a;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b;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a;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b;

图6为本发明车把摆动示意图;

如图1~图6所示,车把1,把立2,主动轮3,传动轮4,左飞轮51,右飞轮52,牵引绳6,头管7,前叉8。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如图1、图2所示,本发明为前驱辅助驱动装置,包括车把1、把立2、主动轮3、传动轮4、飞轮,和牵引绳6,把立2与头管7固定连接,头管7与前叉8固定连接,车把1中部与把立2端部铰接,把立2里设有轴承,把立2与轴承内圈固定连接,车把1与轴承外圈固定连接,车把通过安装在把立上的轴承做上下运动,轴心和把立2上各设置凸起的限位点,两个限位点相触,轴承就不能转动,车把也就不再下行,通过控制轴承的转动幅度,避免骑行时,在做上下动作中失衡。车把1与竖直和水平面上下活动设置最大角度为45°,可根据自己对平衡的掌握和动力需求,固定轴心控制转幅在90°范围内自由做功,车把1可沿竖直平面上下摆动。设计车把1的上下运动充分利用了杠杆原理,可以以较小的压力,产生较大动能。所述飞轮为左飞轮51和右飞轮52,分别设置在前车轮中轴两端,主动轮3和传动轮4设置在车把1中部前方,主动轮3和传动轮4为同轴,主动轮3中部固定在车把1中部前方,传动轮4与主动轮3滑动连接,主动轮(3)和传动轮(4)立面均设有凹槽,以主动轮(3)、左飞轮(51)、传动轮(4)和右飞轮(52)为四个顶点,用牵引绳(6)放置在凹槽内分别连接起来,牵引绳(6)经主动轮(3)顶端中部固定,主要控制牵引方向,并使牵引绳6在槽内运动而不滑出轮面,为了使牵引绳6随车把运动,故在牵引绳6绕主动轮3顶端中部时通过铆钉固定牵引绳,当车把右压左抬时,在牵引绳6的作用下,拉动左飞轮51,右飞轮52不转动,这时左飞轮51内齿和千斤相含,左飞轮51的转动力通过千斤传到芯子,芯子带动前轴和前轮转动,当车把左压右抬时,与右压左抬时原理相同,在牵引绳6的作用下,拉动右飞轮52转动,左飞轮51不转动,往复压、抬车把,这时左右两个飞轮交替转动,飞轮特点是正向转动时,带动车轮前进,静止或者反向转动时,对车轮不产生动力,这样自行车飞轮交替产生带动车轮前行的动力,同时实现上肢及颈肩锻炼的目的。为了增加行进动力和牵引距离,主动轮3主要作用拉动牵引绳6做功,传动轮4作用是保障牵引绳6在两个飞轮的往复转动中复位,主动轮3的直径与两个飞轮之间的间距相同,这样能保障牵引绳6始终设置在同一竖直平面上,有效避免了牵引绳6的摆动影响飞轮的转动。

如图1、图2和图6所示,主动轮3和传动轮4为同轴,主动轮3固定在车把1中部前方,随车把1往复压抬动作,主动轮3拉动牵引绳6带动飞轮往复运动,使自行车前行;传动轮4与主动轮3滑动连接,传动轮4的运动状态与主动轮3的运动方向相反,保证牵引绳6在两个飞轮的往复转动中复位。

为了使牵引绳6与飞轮接触的部分增大摩擦,此时牵引绳6与飞轮接触的部分也可以为链条,他们(牵引绳6与飞轮接触的部分)之间相互啮合,车轮的转动圈数与牵引绳的伸缩长度和飞轮的直径有关,也可通过减小飞轮直径来增加车轮转动的圈数,可以增大飞轮与牵引绳之间的动力。

实施例2,与上述实施例1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如图2所示,所述传动轮4可以铰接在管头7前端,管头7与传动轮4之间设有轴承,轴承一端与管头7前端固定,传动轴4套在轴承另一端,传动轮4可相对轴承转动,即传动轮4与主动轮3不同轴,主动轮3固定在车把1中部前方,当左右压抬车把1时,主动轮3拉动牵引绳6带动飞轮往复运动,使自行车前行;传动轮4的运动状态与主动轮3的运动方向相反,保证牵引绳6在两个飞轮的往复转动中复位。

实施例3,增加车轮前行动能,与施加的压力强度和拉动车轮的转数相关,拉动产生的转数与拉行长度和飞轮直径相关,本实例是增加拉行长度的方案。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如图4~图5所示,传动轮4固定在车把1中部前方,主动轮3套在传动轮4上,且主动轮3中心外壁为锯齿形,与传动轮4内设置的半弧形齿条相互啮合,为了使牵引绳6拉动飞轮转动的圈数增多,增大前车轮前进速度,在主动轮3下部通过铆钉固定牵引绳6,牵引绳6从下往上绕主动轮3/4圈后,绕至左飞轮51,再绕传动轮4半圈后绕右飞轮52,从右飞轮52再绕回主动轮3,经过传动轮4与主动轮3的啮合,使主动轮3在传动轮4上往复运动,以增加自行车前轮运动的动力,从而达到上臂充分活动的目的。

本发明在原有自行车的基础上,将将车把与把立铰接,车把与竖直平面上下活动最大角度为45°可根据自己对平衡的掌握和动力需求,固定轴心控制转幅在90°范围内自由做功使车把在竖直平面上上下运动,使车把在竖直平面上上下运动,车把上下运动的同时在牵引绳的作用下,拉动飞轮,给前轮增加辅助动力,使自行车增加行进速度,在减轻双腿向下压力的同时,使上臂颈肩肌肉得到有效的锻炼,达到全身协调运动的效果。

上述说明并非是对本发明的限制,本发明也并不仅限于上述举例,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通过车把上下运动产生动能,在实质范围内所做出的变化、改型、添加或替换,也应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