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机动车辆的车身面板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01567阅读:205来源:国知局
用于机动车辆的车身面板系统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文总的来说涉及机动车辆设备领域,并且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用于管理机动车辆的后底侧空气流动的空气动力学车身面板系统。还公开了相关的方法。



背景技术:

为了降低跑道圈速以及增加轮胎抓力,需要(a)增加空气动力学下压力、(b)减少由于阻力造成的动力损失以及(c)减少并重新平衡重量分布。同时实现这三个目标是一项非常困难的工程任务。

为了提供跑道性能,大多数动力传动系统需要附加冷却器。通常,后轴或差速器冷却器定位成朝向机动车辆的前方。结果,这些冷却器需要从冷却器向后延伸至后差速器的长管线。这样的长管线需要更多流体以及更大的泵,这增加了重量且对重量分布造成不好的影响。此外,这样的前部安装冷却器或热交换器通常易于对空气动力学阻力和空气动力学下压力具有负面影响。

理想的是,用于后轴或差速器的冷却器或热交换器应安装在机动车辆的后方,从而最小化对空气动力学阻力和空气动力学下压力的负面影响。然而,向安装在后方的冷却器或热交换器提供空气流非常困难,除非其安装在机动车辆的非常低的部分,在该处存在来自石头和碎片的碰撞的风险。此外,应了解,许多跑道车辆在操作人员在公路上运输时还提供双重功能。这样安装在低部的冷却器还存在来自通常在公路上遇到的减速带、陡峭的车道挡板和碎片带来的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本文涉及一种新型且改良的空气动力学车身面板系统,其以改善后部下压力和最小化或减少空气动力学阻力的方式来管理机动车辆的后端处的空气流。此外,该空气动力学车身面板系统利用通过的空气流的动量来将空气引入安装在后轴后方的车辆后方上的后差速器热交换器,从而改善重量分布并因此改良机动车辆操作。

有利的是,安装在后方的后差速器热交换器还受物理保护,由此减少了来自石头、碎片以及其他道路障碍物的撞击的可能性或风险。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机动车辆的车身面板系统,包括:后扩散器,后扩散器包括第一空气入口;下车身面板,下车身面板覆盖后扩散器;第一空气通道,第一空气通道形成在后扩散器和下车身面板之间;以及后裙板,后裙板包括用于排出从第一空气通道接收的空气的第一通风口。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第一空气通道在后扩散器上方从第一空气入口延伸至第一空气通道出口。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第一空气通道在第一空气入口处具有第一横截面面积A1,并且在第一空气通道出口处具有第二横截面面积A2,其中,A1<A2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第一通风口与第一空气通道出口隔开。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在第一通风口和第一空气通道出口之间设置有热交换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热交换器设置在第一空气通道出口上方。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热交换器为机动车辆的后差速器提供冷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机动车辆的车身面板系统,包括:后扩散器,后扩散器包括第一空气入口和第二空气入口;下车身面板,下车身面板覆盖后扩散器;第一空气通道,第一空气通道形成在后扩散器和下车身面板之间;第二空气通道,第二空气通道形成在后扩散器和下车身面板之间;以及后裙板,后裙板包括用于排出从第一空气通道和第二空气通道接收的空气的第一通风口。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第一空气通道在后扩散器上方从第一空气入口延伸至第一空气通道出口。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第二空气通道在后扩散器上方从第二空气入口延伸至第二空气通道出口。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第一空气通道在第一空气入口处具有第一横截面面积A1并且在第一空气通道出口处具有第二横截面面积A2,第二空气通道在第二空气入口处具有第三横截面面积A3并且在第二空气通道出口处具有第四横截面面积A4,其中,A1<A2并且A3<A4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后裙板包括用于排出从第一空气通道和第二空气通道接收的空气的第二通风口。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第一通风口和第二通风口与第一空气通道出口和第二空气通道出口隔开。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在(a)第一通风口和第二通风口以及(b)第一空气通道出口和第二空气通道出口之间设置有热交换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热交换器设置在第一空气通道出口和第二空气通道出口上方。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热交换器为机动车辆的后差速器提供冷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第一通风口与第一空气通道出口对齐,并且第二通风口与第二空气通道出口对齐。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减少后差速器冷却系统的总重量并且改善机动车辆中重量分布的方法,包括:将后差速器热交换器安装至机动车辆的后差速器的机动车辆后方;引导空气穿过机动车辆的后扩散器中的空气入口并且然后通过后差速器热交换器;以及将空气通过机动车辆的后裙板排出。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包括通过空气通道将空气从空气入口传送到后差速器热交换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包括在空气通道接近后差速器热交换器时,增加空气通道的横截面面积。

根据本文描述的目的和益处,提供了用于机动车辆的车身面板系统。该车身面板系统包括:后扩散器,后扩散器包括前部空气入口;下车身面板,下车身面板覆盖后扩散器;第一空气通道,第一空气通道形成在后扩散器和下车身面板之间;以及后裙板,后裙板包括用于排出从第一空气通道接收的空气的第一通风口。

可选地,车身面板系统可以被描述为包括:后扩散器,后扩散器包括第一空气入口和第二空气入口;下车身面板,下车身面板覆盖后扩散器;第一和第二空气通道,第一和第二空气通道形成在后扩散器和下车身面板之间;以及后裙板,后裙板包括用于排出从第一空气通道和第二空气通道接收的空气的第一通风口。

第一空气通道可在后扩散器上方从第一空气入口延伸至第一空气通道出口。此外,第二空气通道可在后扩散器上方从第二空气入口延伸至第二空气通道出口。

第一空气通道可在第一空气入口处具有第一横截面面积A1,并且在第一空气通道出口处具有第二横截面面积A2,其中,A1<A2。第二空气通道可在第二空气入口处具有第三横截面面积A3,并且在第二空气通道出口处具有第四横截面面积A4,其中,A3<A4

后裙板还可以包括用于排出从第一空气通道和第二空气通道接收的空气的第二通风口。

第一通风口和第二通风口可以与第一空气通道出口和第二空气通道出口隔开。在(a)第一通风口和第二通风口(在一侧上)以及(b)第一空气通道出口和第二空气通道出口(在相对侧上)之间设置有热交换器。更具体地,热交换器可以设置在第一和第二空气通道出口上方。热交换器可以为机动车辆的后差速器提供冷却。

在此外的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通风口可以与第一空气通道出口对齐,并且第二通风口可以与第二空气通道出口对齐。

根据额外的方面,提供了用于减少后差速器冷却系统的总重量并且改善带有前部安装发动机的机动车辆中重量分布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a)将后差速器热交换器安装至机动车辆的后轴的车辆后方;(b)引导空气穿过机动车辆的后扩散器中的空气入口并且然后通过后差速器热交换器;以及(c)将空气通过机动车辆的后裙板排出。

该方法还可以包括通过空气通道将空气从空气入口传送到后差速器热交换器的步骤。此外,该方法可以包括在空气通道接近后差速器热交换器时,增加空气通道的横截面面积。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文涉及一种新型且改良的空气动力学车身面板系统,其以改善后部下压力和最小化或减少空气动力学阻力的方式来管理机动车辆的后端处的空气流。此外,该空气动力学车身面板系统利用通过的空气流的动量来将空气引入安装在后轴后方的车辆后方上的后差速器热交换器,从而改善重量分布并因此改良机动车辆操作。

有利的是,安装在后方的后差速器热交换器还受物理保护,由此减少了来自石头、碎片以及其他道路障碍物的撞击的可能性或风险。

在如下的说明书中,示出和描述了车身面板系统以及相关方法的若干优选的实施例。然而应当意识到,在不背离以上所述的车身面板系统和方法以及以下所述的权利要求的情况下,该车身面板系统和方法能够是其他不同的实施例并且它的细节能够在各种、明显的方面修改。因此,附图和描述在性质上应该被认为是示例性的而非限制性的。

附图说明

结合于此并且形成为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车身面板系统的若干方面并与文字说明一起用于解释其中的特定原理。在附图中:

图1是示出了没有后裙板(valance)的车身面板的详细立体图,其用于增加下压力、减少空气动力学阻力并为位于机动车辆的后差速器的车辆后方的后差速器热交换器提供冷却空气。

图2是车身面板系统的后立体图,示出了包括用于排出空气的通风口的后裙板、以及包括用于将空气引入第一和第二空气通道或管道(其将空气引导至后差速器热交换器)的第一和第二空气入口的后扩散器。

图3是没有后裙板的车身面板系统的顶部平面图。

图4是没有后裙板的车身面板系统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5是车身面板系统的示意性截面图,其示出了空气如何被引导通过后差速器热交换器并且然后通过车身面板系统从机动车辆中排出。

现详细地参照附图以描述车身面板系统的当前优选实施例,其实例在附图中示出。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参照图1至图5,其示出了空气动力学车身面板系统10。该车身面板系统10包括后扩散器12,其包括用于产生下压力的扰流器14、第一空气入口16和第二空气入口18。

车身面板系统10还包括固定到后扩散器12的上表面22的下车身面板20。如在图3至图5中最佳示出,第一空气通道或管道24形成在后扩散器12的上表面22和下车身面板20之间。同样地,第二空气通道或管道26形成在后扩散器12的上表面22和下车身面板20之间。如图所示,这两个空气通道24和26并排设置。

如在图4中最佳示出,第一空气通道24从后扩散器12中的第一空气入口16延伸至后扩散器上方的第一空气通道出口28。如在图5中最佳示出,第二空气通道26从后扩散器中的第二空气入口18延伸至后扩散器上方的第二空气通道出口30。

第一空气通道24在第一空气入口16处具有第一横截面面积A1,并且在第一空气通道出口28处具有第二横截面面积A2,其中,A1<A2。因此,应了解,当空气从第一空气入口16移向第一空气通道出口28时,第一空气通道24的横截面面积增加。

第二空气通道26在第二空气入口18处具有第三横截面面积A3,并且在第二空气通道出口30处具有第四横截面面积A4,其中,A3<A4。因此,当空气从第二空气入口18移向第二空气通道出口30时,第二空气通道的横截面面积增加。横截面面积改变的功能将在下面加以描述。

空气动力学车身面板系统10还包括后裙板32。参见图2和图5。在所示的实施例中,后裙板32包括第一通风口34和第二通风口36,用于排出从第一和第二空气通道24和26接收的空气。如图所示,第一和第二通风口34和36与第一和第二空气通道出口28和30隔开。此外,后裙板32中的第一通风口34与第一空气通道出口28对齐,而后裙板中的第二通风口36与第二空气通道出口30对齐。

热交换器38设置在第一和第二通风口34和36(在一侧)以及第一和第二空气通道出口28和30(在另一侧)之间的空间中。更具体地,可在第一和第二空气通道出口28和30上方提供热交换器38。热交换器38可通过供给线40连接到机动车辆的后差速器42。参见图1。在这样的实施例中,热交换器38为后差速器42提供了冷却功能。如图所示,在后差速器42和机动车辆的后轴(未示出)的机动车辆后方提供了热交换器38。应了解,在后差速器42和这种向后定位的热交换器38之间的供给线40比如果热交换器位于机动车辆的前方部分的它们之间的供给线短得多。有利的是,较短供给线40减少了重量、冷却系统中需要较少的冷却流体并且仅需要较低稳健性且更轻质的泵。此外,将热交换器38从机动车辆的前方重新安置到后差速器42后方的机动车辆后部改善了机动车辆的重量分布,由此提升了机动车辆的操作。

从观察图3至图5可了解,在机动车辆下方流动的空气的一部分将通过设置在后扩散器12中的第一和第二空气入口16和18向上引入各自的第一和第二空气通道24和26中。空气将在后扩散器12的上表面22和下车身面板20之间通过第一和第二空气通道24和26流动至第一和第二空气通道出口28和30。

如上所述,当第一和第二空气通道24和26在第一和第二空气入口16和18之间延伸至第一和第二空气通道出口28和30时,两者均提供增加的横截面面积。因此,空气通过第一和第二空气通道24和26向热交换器38流动速度有所减缓,从而更加平顺地并且以最小化的湍流流动通过热交换器38,由此冷却在热交换器38和后差速器42之间的供给线40中循环的冷却剂。在空气经过热交换器38之后,其通过设置在后裙板32中的第一和第二通风口34和36从机动车辆排出。

很明显地还应了解,设置在后扩散器12上方的第一和第二空气通道24和26的端部处的热交换器38得到充分保护以远离岩石和道路碎片。为此,如果需要,第一和第二空气入口16和18还可覆盖有网格以防止物体侵入第一和第二空气通道24和26。当然,还应了解,当机动车辆行驶在公路上时,后扩散器12还保护热交换器38不与减速带以及较陡地倾斜的车道挡板直接接触。

与上面的描述保持一致,还提供了一种方法,其不仅减少了后差速器冷却系统的总重量,还改善了配有前部安装发动机的机动车辆中的重量分布。改善的操作和跑道性能是这些优点的结果。

这一方法大体上可描述为包括如下步骤:(a)将后差速器热交换器38安装在机动车辆的后差速器42的机动车辆后方,(b)引导空气穿过机动车辆的后扩散器12中的空气入口16和18并且然后通过后差速器热交换器,以及(c)将空气通过机动车辆的后裙板32排放或排出。在一些实施例中,该方法还可包括通过空气通道24和26将空气从空气入口16和18传送到后差速器热交换器38的步骤。此外,该方法还可包括在空气通道接近后差速器热交换器38时,增加空气通道24和26的横截面面积。

提供上述内容的目的在于说明和描述。其意不在于穷尽说明或将实施方式限制在已公开的确定形式上。在上述教导下的多种修改和变型都是可能的。例如,虽然未示出,但是应了解,如若需要,还可利用被引入第一和第二空气入口16和18以及第一和第二空气通道24和26的空气来冷却后差速器42后方的机动车辆的其他操作部件。当根据权利要求的公平的、合法的、公正的宽度解释时,所有这些修改和变型落在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