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踏两用电动滑板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282522阅读:524来源:国知局
骑踏两用电动滑板车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滑板车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骑踏两用电动滑板车。



背景技术:

滑板车是继传统滑板之后的又一滑板运动的新型产品形式,速度可以达到20公里/时,是由一位德国工人发明的,风靡于欧美和东南亚,是一种简单的省力运动机械。经过多年的发展,滑板车有折叠滑板车、大轮滑板车、四轮滑板车、电动滑板车多种形式,越来越受到成年人的欢迎,是一种绿色简单的代步工具。

电动滑板车十分节省能源,充电快速且航程能力长。整车造型美观、操作方便,驾驶更安全。滑板车的款式繁多,以满足人们玩耍娱乐需要。目前的电动滑板车一般包括:踏板、斜梁、安装在所述斜梁上的方向组件、及安装在所述方向组件底部的前轮和安装在所述踏板底部的后车轮,所述踏板和所述斜梁通过折叠机构连接。也就是说,现有的电动滑板车功能单一,并且使用不方便,只具有站立踩踏功能,而不具有坐骑功能,特别是长时间使用会比较累。因此,市场上急需要一种即可以站立踩踏,又可以坐骑的电动滑板车。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向社会提供一种功能多和使用方便的骑踏两用电动滑板车。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骑踏两用电动滑板车,包括设置有套管的车头、车身、前轮和后轮,在所述前轮和/或所述后轮上安装有轮毂电机,所述前轮安装在所述车头上,所述车身包括坐骑结构和一端与所述坐骑结构的另一端连接的踩踏结构,所述后轮安装在所述踩踏结构的另一端上;还包括旋转中轴向下倾斜的旋转连接装置,所述坐骑结构的一端通过所述旋转连接装置与所述套管连接;

所述坐骑结构与所述踩踏结构成预定夹角,通过所述旋转连接装置旋转所述车身,当旋转到上定位位置时,所述踩踏结构支撑所述坐骑结构的另一端,所述坐骑结构成坐骑状态;当旋转到下定位位置时,所述坐骑结构抬拉所述踩踏结构的一端,所述踩踏结构成踩踏状态。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改进,所述预定夹角是固定角度或可调节角度。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改进,还包括折叠结构,所述坐骑结构的另一端通过所述折叠结构与所述踩踏结构的一端连接。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改进,所述旋转连接装置包括一端与所述套管连接的第一连接结构、另一端与所述坐骑结构的一端连接的第二连接结构、旋转中轴向下倾斜的旋转结构和定位结构,所述第一连接结构的另一端通过所述旋转结构与所述第二连接结构的一端连接,所述定位结构定位所述旋转结构旋转的角度。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改进,所述旋转结构是转动螺杆,所述转动螺杆的转动端与所述第一连接结构的另一端连接,所述转动螺杆的固定端与所述第二连接结构的一端连接;或者所述转动螺杆的固定端与所述第一连接结构的另一端连接,所述转动螺杆的转动端与所述第二连接结构的一端连接。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改进,还包括限位结构,所述第一连接结构或/和所述第二连接结构成中空状,所述限位结构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结构或所述第二连接结构的空腔中,所述转动螺杆的转动端贯穿所述限位结构上的穿孔。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改进,所述定位结构是伸缩定位柱结构,所述伸缩定位柱结构的一端设置在所述限位结构上,在所述第二连接结构的一端上对称地设置有上定位孔和下定位孔;所述第二连接结构旋转前,将所述伸缩定位柱结构的另一端收缩并离开所述上定位孔或所述下定位孔,然后旋转所述第二连接结构,使所述下定位孔或所述上定位孔与所述伸缩定位柱结构对应,将所述伸缩定位柱结构的另一端伸入到所述下定位孔或所述上定位孔中进行定位。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改进,还包括移动调节结构,所述移动调节结构与所述伸缩定位柱结构连接,所述移动调节结构控制所述伸缩定位柱结构的另一端伸长或收缩。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改进,所述旋转结构是转动杆和轴承,所述轴承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结构的另一端上,所述转动杆的一端与所述轴承的内圈连接,所述转动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结构的一端连接;或者,所述轴承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结构的一端上,所述转动杆的一端与所述轴承的内圈连接,所述转动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结构的另一端连接。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改进,所述第一连接结构和所述套管是一体成型或分体设置;所述第二连接结构和所述坐骑结构的一端是一体成型或分体设置。

本实用新型中的车身采用了坐骑结构和踩踏结构,坐骑结构的一端通过旋转连接装置与套管连接,旋转连接装置的旋转中轴向下倾斜,坐骑结构与踩踏结构成预定夹角,车身以旋转中轴为转动轴进行转动;当需要坐骑在车身上时,则将车身转动到上定位位置,坐骑结构成坐骑状态,当需要站立踩踏在车身上时,则将车身转动到下定位位置,踩踏结构成踩踏状态,也就是说,人们可以根据需要转动车身,使车身处于坐骑状态或踩踏状态,具有使用方便、功能多和满足不同人的需求等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处于骑坐状态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处于踩踏状态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旋转连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其中:1.车头;11.把手杆;12.上转动管;13.下转动管;14.套管;15.前叉;16.左把手;17.右把手;18.手刹;19.调速器;2.车身;21.坐骑结构;211.坐骑本体;212.坐骑垫;22.踩踏结构;221.踩踏本体;222.脚撑;3.前轮;4.后轮;5.旋转连接装置;51.第一连接结构;52.第二连接结构;53.转动螺杆;531.外螺纹;532.螺母;54.限位结构;541.穿孔;542.盲孔;55.伸缩定位柱结构;551.弹性件;552.定位柱;56.移动穿孔部;57.转动结构;571.侧孔;572.中孔;573.凸起卡合结构;58.锁紧套;581.调节固定孔;582.调节帽;100.锁紧箍。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组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连接”、“相连”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组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含义。

请参见图1至图4,图1至图4所揭示的是一种骑踏两用电动滑板车。所述电动滑板车包括设置有套管14的车头1、车身2、前轮3和后轮4,在所述前轮3上安装有轮毂电机(未标识),所述前轮3安装在所述车头1上。所述车身2包括坐骑结构21和一端与所述坐骑结构21的另一端连接的踩踏结构22,所述后轮4安装在所述踩踏结构22的另一端上;还包括旋转中轴向下倾斜的旋转连接装置5,所述坐骑结构21的一端通过所述旋转连接装置5与所述套管14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虽然轮毂电机设置在所述前轮3上,但是在所述后轮4上也可以安装有轮毂电机(未画图),也就是说,可以在所述前轮3和/或所述后轮4上安装有轮毂电机(未画图)。

本实施例中,所述车头1包括把手杆11、中管、上转动管12、下转动管13、前叉15、所述套管14、左把手16和右把手17。

所述左把手16与所述把手杆11上端的左侧转动连接,并且在所述左把手16上设置有手刹18。所述右把手17与所述把手杆11上端的右侧转动连接,并且在所述右把手17上设置有调速器19,所述调速器19是通过所述右把手17旋转调速。所述左把手16和所述右把手17可以相对所述把手杆11折叠,所述把手杆11的上端也可以进行折叠。使用状态时,所述左把手16和所述右把手17均呈横向状态,当需要进行折叠时,可以分别朝向内侧转动所述左把手16和所述右把手17,使得所述左把手16和所述右把手17呈纵向状态,并且对所述把手杆11的上端进行折叠,从而使得整车折叠后的体积变小,方便携带和收存。

在所述把手杆11的下端上设置有定位滑动凹槽(图中不可见),所述中管的上端套设在所述把手杆11的下端上。一锁紧箍100设在所述把手杆11的下端上,所述锁紧箍100与所述中管的上端固定连接,所述锁紧箍100内壁上的定位凸起(图中不可见)位于所述定位滑动凹槽中。需要调节所述把手杆11的高度时,松开所述锁紧箍100,向上或向下调节所述把手杆11的高度,当将所述把手杆11调节到适合的高度时,锁紧所述锁紧箍100即可,这样就完成了对所述把手杆11的高度调节。关于所述锁紧箍100的结构在这里没有详细说明,原因是所述锁紧箍100是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并没有对其结构进行改进,在市场上都可以买到所述锁紧箍100。

所述中管的下端与所述前叉15连接,所述前轮3安装在所述前叉15的底部,一碟刹装置(图中不可见)安装在所述前叉15的前端并正对所述前轮3,所述手刹18与所述碟刹装置连接,所述手刹18控制所述电动滑板车的刹停。

所述上转动管12和所述下转动管13分别套设在所述中管的上部和下部上,所述套管14套设在所述中管的中部上。所述套管14的上端与所述上转动管12的下端套接,所述套管14的下端与所述下转动管13的上端套接。在所述中管的中部上套设有至少一个套管轴承,所述套管轴承位于所述套管14和所述中管之间,即所述套管轴承的外圈与所述套管14的内壁连接,所述套管14通过所述套管轴承相对所述中管转动。还包括减震结构,所述减震结构设置在所述下转动管13和所述前叉15之间。

本实施例中,所述旋转连接装置5的旋转中轴向下倾斜,倾斜角度在大于零度到小于九十度之间。所述旋转连接装置5的一端与所述套管14连接,所述旋转连接装置5的另一端与所述坐骑结构21的一端连接。

所述旋转连接装置5包括一端与所述套管14连接的第一连接结构51、另一端与所述坐骑结构21的一端连接的第二连接结构52、旋转中轴向下倾斜的旋转结构和定位结构,所述第一连接结构51的另一端通过所述旋转结构与所述第二连接结构52的一端连接,所述定位结构定位所述旋转结构旋转的角度。

在所述旋转连接装置5中,所述旋转结构是转动螺杆53,所述转动螺杆53向下倾斜,所述转动螺杆53的转动端与所述第一连接结构51的另一端连接,所述转动螺杆53的固定端与所述第二连接结构52的一端连接。还包括限位结构54,所述第一连接结构51成中空状,所述限位结构54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结构51的空腔中,所述转动螺杆53的转动端贯穿所述限位结构54上的穿孔541。

在所述第一连接结构51的空腔中设置有限位孔板(图中不可见),所述转动螺杆53的转动端穿过所述限位孔板上的转动孔(图中不可见),并且所述转动螺杆53的转动端上设置外螺纹531,一螺母532与所述外螺纹531配合并套设在所述转动螺杆53的转动端上,所述螺母532的尺寸大于所述转动孔的直径。这样就使得所述转动螺杆53不会从所述限位孔板中滑脱,并且所述转动螺杆53在所述第一连接结构51中自由转动,即所述第二连接结构52相对于所述第一连接结构51转动。

所述限位结构54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结构51的空腔中,在所述限位结构54上设置有所述穿孔541和盲孔542。需要说明的是,所述限位结构54和所述限位孔板可以分别和所述第一连接结构51是一体成型设置的,也可以是分体设置的。

在所述旋转连接装置5中,对所述旋转结构的连接方式进行改进,改进的结构一如下(未画图):所述转动螺杆53的固定端与所述第一连接结构51的另一端连接,所述转动螺杆53的转动端与所述第二连接结构52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连接结构51和所述第二连接结构52成中空状,所述限位结构54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结构51的空腔中,所述转动螺杆53的转动端贯穿所述限位结构54上的穿孔541。在所述第二连接结构52的空腔中设置有所述限位孔板,所述转动螺杆53的转动端穿过所述限位孔板上的转动孔,并且所述转动螺杆53的转动端上设置外螺纹531,一螺母532与所述外螺纹531配合并套设在所述转动螺杆53的转动端上,所述螺母532的尺寸大于所述转动孔的直径。这样就使得所述转动螺杆53不会从所述限位孔板中滑脱,并且所述转动螺杆53在所述第二连接结构52中自由转动,即所述第一连接结构51相对于所述第二连接结构52转动。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限位结构54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结构51的空腔中,在所述限位结构54上设置有所述穿孔541和盲孔542。所述限位结构54可以和所述第一连接结构51是一体成型设置的,也可以是分体设置的;所述限位孔板可以和所述第二连接结构52是一体成型设置的,也可以是分体设置的。

改进的结构二如下(未画图):所述转动螺杆53的固定端与所述第一连接结构51的一端连接。还包括限位结构54,所述第二连接结构52成中空状,所述限位结构54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结构52的空腔中,所述转动螺杆53的转动端贯穿所述限位结构54上的穿孔541。在所述第二连接结构52的空腔中设置有限位孔板,所述转动螺杆53的转动端穿过所述限位孔板上的转动孔,并且所述转动螺杆53的转动端上设置外螺纹531,一螺母532与所述外螺纹531配合并套设在所述转动螺杆53的转动端上,所述螺母532的尺寸大于所述转动孔的直径。这样就使得所述转动螺杆53不会从所述限位孔板中滑脱,并且所述转动螺杆53在所述第二连接结构52中自由转动,即所述第一连接结构51相对于所述第二连接结构52转动。

所述限位结构54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结构52的空腔中,在所述限位结构54上设置有所述穿孔541和盲孔542。需要说明的是,所述限位结构54和所述限位孔板可以分别和所述第二连接结构52是一体成型设置的,也可以是分体设置的。

在所述旋转连接装置5中,所述定位结构是伸缩定位柱结构55,所述伸缩定位柱结构55的一端设置在所述限位结构54上。在所述第二连接结构52的一端上对称地设置有上定位孔(图中不可见)和下定位孔(图中不可见),即所述上定位孔和所述下定位孔成直线分布在所述转动螺杆53的两侧。所述第二连接结构52旋转前,即旋转所述车身2前,所述伸缩定位柱结构55将所述第二连接结构52固定不动,需要将所述伸缩定位柱结构55的另一端收缩并离开所述上定位孔或所述下定位孔。然后旋转所述第二连接结构52,即旋转所述车身2,使所述下定位孔或所述上定位孔与所述伸缩定位柱结构55对应,最后将所述伸缩定位柱结构55的另一端伸入到所述下定位孔或所述上定位孔中进行定位,即将旋转后的所述车身2锁住。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二连接结构52的旋转角度是180度,即所述车身2的旋转角度是180度。

所述伸缩定位柱结构55包括弹性件551和定位柱552,所述弹性件551设置在所述盲孔542中,所述定位柱552的一端位于所述盲孔542中并抵靠在所述弹性件551上。由于所述限位结构54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结构51的空腔中,因此,在所述第一连接结构51上设有移动穿孔部56,在所述定位柱552对应所述移动穿孔部56的位置上设置有拨动凸起(图中不可见),所述拨动凸起可以在所述移动穿孔部56中来回移动,从而控制所述定位柱552的另一端伸长或收缩,即控制所述定位柱552的另一端伸入到所述上定位孔或所述下定位孔中,或控制所述定位柱552的另一端从所述上定位孔或所述下定位孔中收缩。如果所述限位结构54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结构52的空腔中,则在所述第二连接结构52上设置有移动穿孔部56(未画图)。

在所述旋转连接装置5中,在所述第一连接结构51和所述第二连接结构52之间设置有转动结构57,在所述转动结构57上设置有中孔572和两个侧孔571,两个所述侧孔571对称地分布在所述中孔572的两侧,并且两个所述侧孔571分别与所述上定位孔和所述下定位孔对应。所述转动螺杆53穿过所述中孔572,定位时,所述定位柱552的另一端穿过其中一个所述侧孔571,并伸入到与其对应的所述上定位孔或所述下定位孔中。需要旋转所述车身2时,所述定位柱552的另一端先从所述上定位孔或所述下定位孔收缩,然后在从与其对应的其中一个所述侧孔571中收缩,转动所述第二连接结构52。在所述转动结构57上设置有凸起卡合结构573,在所述第二连接结构52的一端上设置有凹陷卡合结构,所述凸起卡合结构573与所述凹陷卡合结构配合,从而使所述转动结构57与所述第二连接结构52卡合在一起,所述转动结构57与所述第二连接结构52同步转动。

在所述旋转连接装置5中,所述拨动凸起可以是拨动螺杆(未画图),即在所述定位柱552上设置有拨动螺孔,所述拨动螺杆的一端设置在所述拨动螺孔中,所述拨动螺杆的另一端凸出与所述定位柱552的表面。或者所述拨动凸起可以是拨动杆,即在所述定位柱552上设置有拨动孔(未标识)或拨动盲孔(未画图),所述拨动杆的一端设置在所述拨动孔或所述拨动盲孔中,所述拨动杆的另一端凸出与所述定位柱552的表面。或者所述拨动凸起是凸出于所述定位柱552表面的凸起结构,所述凸起结构是与所述定位柱552一体成型的。

在所述旋转连接装置5中,还包括移动调节结构,所述移动调节结构与所述伸缩定位柱结构55连接,所述移动调节结构控制所述伸缩定位柱结构55的另一端伸长或收缩。所述移动调节结构是锁紧套58,所述锁紧套58套设在所述第一连接结构51和所述第二连接结构52的连接位置上,在所述锁紧套58上设置有调节固定孔581,一调节帽582套设在所述拨动凸起上,并且所述调节帽582设置在所述调节固定孔581中。当需要拨动所述拨动凸起时,松开所述锁紧套58,然后移动所述锁紧套58,所述锁紧套58带动所述调节帽582移动,所述调节帽582带动所述拨动凸起移动,从而控制所述定位柱552另一端的伸长或收缩。还可以对所述锁紧套58进行改进,即在所述锁紧套58上设置有拨动槽孔(未画图),可以直接拨动所述调节帽582在所述拨动槽孔中来回移动,从而控制所述定位柱552另一端的伸长或收缩,这样设计的好处是,在拨动的过程中,不需要松开所述锁紧套58。

在所述旋转连接装置5中,可以对所述旋转结构进行改进,所述旋转结构改进后的结构一(未画图):所述旋转结构是转动杆和轴承,所述轴承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结构51的另一端上,所述转动杆的一端与所述轴承的内圈连接,所述转动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结构52的一端连接,所述转动杆向下倾斜。或者所述轴承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结构52的一端上,所述转动杆的一端与所述轴承的内圈连接,所述转动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结构51的另一端连接,所述转动杆向下倾斜。

所述旋转结构改进后的结构二(未画图):所述旋转结构是一字转轴,所述一字转轴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结构51的另一端连接,所述一字转轴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结构52的一端连接,所述一字转轴向下倾斜。

在所述旋转连接装置5中,对所述定位结构进行改进,所述定位结构可以是定位插销(未画图),在所述转动螺杆53上设置有第一插销孔,所述第一插销孔贯穿所述转动螺杆53。如果所述转动螺杆53的转动端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结构51中,在所述第一连接结构51上设置有第二插销孔,所述第一插销孔和所述第二插销孔对应设置。如果所述转动螺杆53的转动端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结构52中,则在所述第二连接结构52上设置有第二插销孔,所述第一插销孔和所述第二插销孔对应设置。

需要旋转所述车身2时,将所述定位插销从所述第一插销孔和所述第二插销孔中拔出后,然后转动所述转动螺杆53,当所述转动螺杆53转动的角度是180度后,再将所述定位插销插入所述第一插销孔和所述第二插销孔中,所述定位插销将所述转动螺杆53定位在所述第一连接结构51或所述第二连接结构52中。

在所述旋转连接装置5中,所述第一连接结构51和所述套管14是一体成型或分体设置;所述第二连接结构52和所述坐骑结构21的一端是一体成型或分体设置。如果所述第一连接结构51与所述套管14一体成型,则所述第一连接结构51可以看成是所述第一连接结构51的侧分支,并且其远离所述套管14的一端向下倾斜。需要说明的是,不管所述第一连接结构51成什么样的形状,只要其远离所述套管14的一端向下倾斜,那么就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如果所述第二连接结构52与所述坐骑结构21的一端一体成型,则所述第二连接结构52可以看成是将所述坐骑结构21的一端弯折后的结构,并且其靠近所述第一连接结构51的一端向上倾斜,其向上倾斜的角度和所述第一连接结构51远离所述套管14的一端向下倾斜的角度基本相同,这样设计的好处是方便旋转所述第二连接结构52。需要说明的是,不管所述第二连接结构52成什么样的形状,只要其靠近所述第一连接结构51的一端向上倾斜,那么就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需要强调的是,不管怎么旋转所述旋转连接装置5,所述旋转连接装置5的旋转中轴始终向下倾斜,也可以说,所述旋转连接装置5向下倾斜设置。满足本实用新型需求的所述旋转连接装置5有很多种结构,本实用新型中只是例举了其中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结构,并且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只要所述旋转连接装置5的旋转中轴向下倾斜,并且两端分别与所述套管14和所述坐骑结构21的一端连接,那么就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本实施例中,所述车身2包括所述坐骑结构21和所述踩踏结构22,所述坐骑结构21的一端与所述旋转连接装置5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坐骑结构21的另一端与所述踩踏结构22的一端连接,所述后轮4安装在所述踩踏结构22的另一端上。

在所述车身2中,所述坐骑结构21与所述踩踏结构22成预定夹角,通过所述旋转连接装置5旋转所述车身2,当旋转到上定位位置时,所述踩踏结构22支撑所述坐骑结构21的另一端,所述坐骑结构21成坐骑状态;当旋转到下定位位置时,所述坐骑结构21抬拉所述踩踏结构22的一端,所述踩踏结构22成踩踏状态。

在所述车身2中,不管是坐骑所述电动滑板车时,还是踩踏所述电动滑板车时,所述坐骑结构21与所述踩踏结构22都必须成预定夹角,所述预定夹角是固定角度或可调节角度。需要说明的是,当既不坐骑所述电动滑板车,也不踩踏所述电动滑板车时,所述坐骑结构21与所述踩踏结构22可以不成所述预定夹角。

当所述预定夹角是固定角度时,所述坐骑结构21的坐骑部和所述踩踏结构22的长度基本相同,所述坐骑结构21与旋转中轴的夹角基本等于所述踩踏结构22与旋转中轴的夹角。关于所述预定夹角的角度范围,在这里没有具体举例说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决定设计,只要满足如下条件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条件是:当所述车身2位于旋转中轴的上方时,所述坐骑结构21位于高位并成坐骑状态;当所述车身2位于旋转中轴的下方时,所述踩踏结构22位于低位并成踩踏状态。

当所述预定夹角是可调节角度时,还包括折叠结构,所述坐骑结构21的另一端通过所述折叠结构与所述踩踏结构22的一端连接。所述坐骑结构21和所述踩踏结构22通过所述折叠结构调节角度,不管怎么调节所述坐骑结构21和所述踩踏结构22之间的所述预定角度,只要满足如下条件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条件是:当所述车身2位于旋转中轴的上方时,所述坐骑结构21位于高位并成坐骑状态;当所述车身2位于旋转中轴的下方时,所述踩踏结构22位于低位并成踩踏状态。关于所述折叠结构,本实用新型没有详细解释说明,因为所述折叠结构是现有技术,在很多折叠滑动板车中都用运用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参考相关技术资料。

在所述车身2中,在所述第二连接结构52的一端上对称地设置有所述上定位孔和所述下定位孔,所述伸缩定位柱结构55位于旋转中轴的上方位置,当所述上定位孔位于旋转中轴的上方位置时,意味着所述车身2成坐骑状态,此时所述下定位孔位于旋转中轴的下方位置。当所述上定位孔位于旋转中轴的下方位置时,意味着所述车身2成踩踏状态,此时所述下定位孔位于旋转中轴的上方位置。

将所述车身2旋转到上定位位置的过程是:先将所述伸缩定位柱结构55的另一端收缩并离开所述下定位孔,旋转所述车身2,使所述上定位孔位于旋转中轴的上方位置,所述下定位孔位于旋转中轴的下方位置,然后将所述伸缩定位柱结构55的另一端伸入到所述上定位孔中进行定位。这时所述坐骑结构21位于坐骑的位置上并成坐骑状态,即所述坐骑结构21位于较高的位置上,而所述踩踏结构22向上或倾斜向上支撑所述坐骑结构21的另一端。

将所述车身2旋转到下定位位置的过程是:先将所述伸缩定位柱结构55的另一端收缩并离开所述上定位孔,旋转所述车身2,使所述下定位孔位于旋转中轴的上方位置,所述上定位孔位于旋转中轴的下方位置,然后将所述伸缩定位柱结构55的另一端伸入到所述下定位孔中进行定位。这时所述踩踏结构22位于踩踏的位置上并成踩踏状态,即所述踩踏结构22结构位于较低的位置上,而所述坐骑结构21向上或倾斜向上抬拉所述踩踏结构22的一端。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还可以使所述伸缩定位柱结构55位于旋转中轴的下方位置,所述坐骑结构21成坐骑状态时,所述上定位孔位于旋转中轴的上方位置时,所述下定位孔位于旋转中轴的下方位置,所述伸缩定位柱结构55的另一端伸入到所述下定位孔中进行定位。所述踩踏结构22成踩踏状态时,所述上定位孔位于旋转中轴的下方位置时,所述下定位孔位于旋转中轴的上方位置,所述伸缩定位柱结构55的另一端伸入到所述上定位孔中进行定位。或者可以在旋转中轴的下方位置上或上方位置上,都设置有所述伸缩定位柱结构55。

在所述车身2中,所述坐骑结构21包括坐骑本体211,在所述坐骑本体211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两个坐骑侧翼(图中不可见),并且在所述坐骑本体211和两个所述坐骑侧翼上设置有坐骑垫212。所述踩踏结构22包括踩踏本体221,在所述踩踏本体221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两个踩踏侧翼(未标识),所述踩踏本体221和两个所述踩踏侧翼构成踩踏面。在所述踩踏本体221上设置有脚撑222,所述踩踏本体221的另一端成后叉状,所述后轮4安装在所述后叉(未标识)上。

在本实施例中,还包括驱动轮毂电机工作的动力电池(图中不可见),所述动力电池设置在所述坐骑结构21或/和所述折叠结构的内部。也就是说,所述坐骑本体211和/或所述踩踏本体221成中空状,所述动力电池设置在所述坐骑本体211和/或所述踩踏本体221中。

本实用新型中的所述车身采用了所述坐骑结构和所述踩踏结构,所述坐骑结构的一端通过所述旋转连接装置与所述套管连接,所述旋转连接装置的旋转中轴向下倾斜,所述坐骑结构与所述踩踏结构成预定夹角,所述车身以旋转中轴为转动轴进行转动;当需要坐骑在所述车身上时,则将所述车身转动到上定位位置,所述坐骑结构成坐骑状态,当需要站立踩踏在所述车身上时,则将所述车身转动到下定位位置,所述踩踏结构成踩踏状态,也就是说,人们可以根据需要转动所述车身,使所述车身处于坐骑状态或踩踏状态,具有使用方便、功能多和满足不同人的需求等优点。

需要说明的是,针对上述各实施方式的详细解释,其目的仅在于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解释,以便于能够更好地解释本实用新型,但是,这些描述不能以任何理由解释成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特别是,在不同的实施方式中描述的各个特征也可以相互任意组合,从而组成其他实施方式,除了有明确相反的描述,这些特征应被理解为能够应用于任何一个实施方式中,而并不仅局限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