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辆及其后悬架用导流扣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319574发布日期:2018-09-01 02:46阅读:11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辆及其后悬架用导流扣件。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行业竞争的日益激烈以及燃油限值标准的不断提高,如何降低车辆行驶时的油耗,提高车辆行驶时的燃油经济性成为汽车领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在影响车辆油耗的众多因素中,汽车风阻是一个较为重要的因素,尤其是随着车辆行驶速度的增加,汽车风阻对车辆油耗的影响越来越重。

对现有车辆来说,车辆底部设置的悬架、变速箱等底盘件一般凸出于车辆地板,导致气流在通过车辆地板和地面之间的气流通道时,会直接冲击悬架、变速箱等底盘件,在这些地方形成涡流,导致汽车风阻增加。针对这一问题,汽车领域的技术人员提出在车辆底部设置导流板来降低汽车风阻的解决方案。例如,一项申请公布号为CN102826123A,名称为一种汽车底部结构的中国专利即公开了一种底部设置有导流板的车辆,该车辆的两个后轮及后悬架的前侧设置有导流板,通过导流板对冲向后轮以及后悬架的气流进行引导,避免气流直接冲击后悬架。但是,该结构主要是针对乘用车,只对后车轮和后车轮附件的部分悬架结构进行导流。对于商用车,整个后悬部位都不平整,气流对悬架中间部分的冲击甚至比两侧更大,更需要设计导流结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后悬导流结构,能对车辆后悬进行导流的车辆;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在提供一种上述车辆中使用的后悬架用导流扣件。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一种车辆的技术方案1是:一种车辆,包括车身,车身的底部在后悬架的前侧设置有导流扣件,所述导流扣件包括底板,所述底板前端高后端低以将流经导流扣件的气流向导流扣件的后下方引导,所述导流扣件还包括位于底板左右两侧用于将流经导流扣件的气流向导流扣件的两侧引导的左侧板和右侧板。

本实用新型中的车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在车身底部后悬架的前侧设置导流扣件,导流扣件将流向后悬架的气流全部引导走,对于后悬架中部不平整的车辆来说,可以降低因气流冲击后悬架导致汽车风阻增大的现象发生,此外,导流扣件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导流扣件通过底板和左、右侧板可以将气流同时向导流扣件的后下方以及两侧等三个方向引导,增加了气流可流经的路径,减小了从导流扣件下方流过的气流量,进一步降低汽车风阻。

本实用新型一种车辆的技术方案2是在技术方案1的基础上做进一步改进:导流扣件的左侧板从前端至后端逐渐向左侧倾斜,右侧板从前端至后端逐渐向右侧倾斜,使得左、右侧板的外侧面形状与气流流动路径更加的贴合,提高左、右侧板的导流效果。

本实用新型一种车辆的技术方案3是在技术方案1的基础上做进一步改进:导流扣件的底板为倾斜设置的平板,该形状的底板结构简单,制造方便。

本实用新型一种车辆的技术方案4是在技术方案3的基础上做进一步改进:所述底板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15°~75°。

本实用新型一种车辆的技术方案5是在技术方案1的基础上做进一步改进:导流扣件的左、右侧板为与底板光滑过渡的弧形板,以减小气流在经过左、右侧板时的流动阻力。

本实用新型一种车辆的技术方案6是在技术方案1-5中任一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做进一步改进:所述左、右侧板的上端设置有水平延伸的连接板,所述导流扣件通过所述连接板与车辆地板连接。

本实用新型一种车辆的技术方案7是在技术方案6的基础上做进一步改进:所述连接板位于导流扣件的内侧,与连接板设置在导流扣件外侧相比,避免连接板处外表面的不平整形导致汽车风阻增加的现象发生。

本实用新型一种车辆的技术方案8是在技术方案1-5中任一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做进一步改进:所述导流扣件的上端还具有用于实现导流扣件与车辆地板之间密封进而防止气流进入导流扣件与地板之间间隙中的密封结构,避免气流进入导流扣板和车辆地板之间的间隙中,增大气流阻力。

本实用新型一种车辆的技术方案9是在技术方案8的基础上做进一步改进:所述密封结构为设置在底板前端以及左、右侧板上端的用于与地板连接的竖向密封板。

本实用新型一种车辆的技术方案10是在技术方案1-5中任一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做进一步改进:所述底板的外侧设置有加强筋,所述加强筋沿前后方向延伸且朝底板的侧边倾斜,加强筋的这种设置方式,在提高底板强度的情况下,可以将流经底板表面的气流朝底板两侧引导,进一步提高了导流扣件对气流的引导效果,进一步降低了风阻。

本实用新型一种车辆的技术方案11是在技术方案10的基础上做进一步改进:所述加强筋为空心结构。

本实用新型一种车辆的技术方案12是在技术方案11的基础上做进一步改进:所述加强筋的截面为在远离底板的方向上横向尺寸逐渐减小的梯形,加强筋在靠近底板部位处横向尺寸大,可以减小气流在流经加强筋和底板相交处的局部阻力。

本实用新型一种车辆的技术方案13是在技术方案10的基础上做进一步改进:所述加强筋与前后方向的夹角为10°~75°。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一种后悬架用导流扣件的技术方案1是: 一种后悬架用导流扣件,包括底板,所述底板前端高后端低以将流经后悬架用导流扣件的气流向后悬架用导流扣件的后下方引导,所述后悬架用导流扣件还包括位于底板左右两侧用于将流经后悬架用导流扣件的气流向后悬架用导流扣件的两侧引导的左、右侧板。

本实用新型的后悬架用导流扣件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导流扣件通过底板和左、右侧板可以将气流同时向导流扣件的后下方以及两侧等三个方向引导,增加了气流可流经的路径,减小了从导流扣件下方流过的气流量,进一步降低汽车风阻。

本实用新型一种后悬架用导流扣件的技术方案2是在技术方案1的基础上做进一步改进:后悬架用导流扣件的左侧板从前端至后端逐渐向左侧倾斜,右侧板从前端至后端逐渐向右侧倾斜,使得左、右侧板的外侧面形状与气流流动路径更加的贴合,提高左、右侧板的导流效果。

本实用新型一种后悬架用导流扣件的技术方案3是在技术方案1的基础上做进一步改进:后悬架用导流扣件的底板为倾斜设置的平板,该形状的底板结构简单,制造方便。

本实用新型一种后悬架用导流扣件的技术方案4是在技术方案3的基础上做进一步改进:所述底板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15°~75°。

本实用新型一种后悬架用导流扣件的技术方案5是在技术方案1的基础上做进一步改进:后悬架用导流扣件的左、右侧板为与底板光滑过渡的弧形板,以减小气流在经过左、右侧板时的流动阻力。

本实用新型一种后悬架用导流扣件的技术方案6是在技术方案1-5中任一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做进一步改进:所述左、右侧板的上端设置有水平延伸的连接板,所述后悬架用导流扣件通过所述连接板与车辆地板连接。

本实用新型一种后悬架用导流扣件的技术方案7是在技术方案6的基础上做进一步改进:所述连接板位于后悬架用导流扣件的内侧,与连接板设置在后悬架用导流扣件外侧相比,避免连接板处外表面的不平整形导致汽车风阻增加的现象发生。

本实用新型一种后悬架用导流扣件的技术方案8是在技术方案1-5中任一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做进一步改进:所述后悬架用导流扣件的上端还具有用于实现后悬架用导流扣件与车辆地板之间密封进而防止气流进入后悬架用导流扣件与地板之间间隙中的密封结构,避免气流进入导流扣板和车辆地板之间的间隙中,增大气流阻力。

本实用新型一种后悬架用导流扣件的技术方案9是在技术方案8的基础上做进一步改进:所述密封结构为设置在底板前端以及左、右侧板上端的用于与地板连接的竖向密封板。

本实用新型一种后悬架用导流扣件的技术方案10是在技术方案1-5中任一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做进一步改进:所述底板的外侧设置有加强筋,所述加强筋沿前后方向延伸且朝底板的侧边倾斜,加强筋的这种设置方式,在提高底板强度的情况下,可以将流经底板表面的气流朝底板两侧引导,进一步提高了后悬架用导流扣件对气流的引导效果,进一步降低了风阻。

本实用新型一种后悬架用导流扣件的技术方案11是在技术方案10的基础上做进一步改进:所述加强筋为空心结构。

本实用新型一种后悬架用导流扣件的技术方案12是在技术方案11的基础上做进一步改进:所述加强筋的截面为在远离底板的方向上横向尺寸逐渐减小的梯形,加强筋在靠近底板部位处横向尺寸大,可以减小气流在流经加强筋和底板相交处的局部阻力。

本实用新型一种后悬架用导流扣件的技术方案13是在技术方案10的基础上做进一步改进:所述加强筋与前后方向的夹角为10°~75°。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车辆具体实施例1中车辆导流扣件安装处的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车辆具体实施例1中导流扣件的立体图;

图中:1、导流扣件;11、底板;12、左侧板、13、右侧板;14、连接板;15、竖向密封板;16、加强筋;2、后悬架;3、后轮;4、后轮前阻风板;5、地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车辆的具体实施例1,如图1至图2所示,包括车身,车身下方设置有前轮和后轮3,后轮3的前侧设置有后轮前阻风板4,两后轮之间设置有后悬架2,车辆地板5上在后悬架2的前侧中部连接有用于将流经车身下方的气流导走避免气流直接冲击后悬架等车身底部部件的导流扣件1。

导流扣件1的具体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底板11,底板11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左侧板12和右侧板13,底板11的前端高后端低以将流经导流扣件的气流向导流扣件的后下方引导,左侧板12从前端至后端逐渐向左侧倾斜,右侧板13从前端至后端逐渐向右侧倾斜,用于将流经导流扣件的气流向导流扣件的两侧引导。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底板11为倾斜设置的平板,底板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15°~75°,左、右侧板为与底板光滑过渡的弧形板,以减小气流在经过左、右侧板时的流动阻力。

此外,左、右侧板的上端均设置有水平延伸的连接板14,导流扣件通过连接板与车辆地板5焊接固定;连接板14有设置在导流扣件的内侧,与连接板设置在导流扣件外侧相比,避免连接板处外表面的不平整形导致汽车风阻增加的现象发生。

底板11前端、左、右侧板的上方还设置有竖向密封板15,导流扣件通过竖向密封板15与车辆地板焊接固定,一方面,竖向密封板构成导流扣件与车辆地板之间的密封结构,避免气流进入导流扣板和车辆地板之间的间隙中,增大气流阻力,另一方面,导流扣件通过竖向密封板与车辆地板进一步连接,提高了导流扣件与车辆地板之间的连接强度。

底板11的外侧还设置有四个加强筋16,四个加强筋均沿前后方向延伸且朝导流扣件的侧边倾斜,每一个加强筋与前后方向的夹角为10°~75°,加强筋的这种设置方式,在提高底板强度的情况下,可以将流经底板表面的气流朝底板侧边引导,进一步提高了导流扣件对气流的引导效果,进一步降低了风阻。另外,四个加强筋成对设置,每一对加强筋左右对称,同一对的两个加强筋呈“八”字形布置,可以将气流朝导流扣件的两侧引导。此外,加强筋设置为空心状,加强筋的截面为在远离底板的方向上横向尺寸逐渐减小的梯形,加强筋在靠近底板部位处横向尺寸大,可以减小气流在流经加强筋和底板相交处的局部阻力。

另外,所述导流扣件的长度大于200mm(车长方向),宽度大于800mm(车宽方向)。所述导流扣件在制造时,底板以及左、右侧板采用冲压成型,底板、竖向密封板、连接板、左侧板、右侧板之间均通过焊接固定。

本实用新型中的车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在车身底部后悬架的前侧设置导流扣件,导流扣件将流向后悬架的气流全部引导走,对于后悬架中部不平整的车辆来说,可以降低因气流冲击后悬架导致汽车风阻增大的现象发生,此外,该导流扣件的设置可以与车辆两侧后轮前阻风板配合,在车辆后侧底部形成一个整体的导流结构,增强整个车辆底部的导流效果。

此外,导流扣件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导流扣件通过底板和左、右侧板可以将气流同时向导流扣件的后下方以及两侧等三个方向引导,增加了气流可流经的路径,减小了从导流扣件下方流过的气流量,进一步降低汽车风阻。

左、右侧板自前端至后端逐渐向左、右两侧倾斜,使得左、右侧板的外侧面形状与气流流动路径更加的贴合,提高左、右侧板的导流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车辆的具体实施例2与具体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所述底板可以由自前向后的多个板段构成,多个板段中可以有水平板,也可以全部是向后下方延伸的平板,此外,所述底板也可以是弧形板,只要底板的整体延伸方向是朝后下方延伸即可。

本实用新型的车辆的具体实施例3与具体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左、右侧板可以不向左、右两侧倾斜。

本实用新型的车辆的具体实施例4与具体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所述左、右侧板可以是平板,只要左、右侧板与底板之间通过圆弧面光滑过渡即可。

本实用新型的车辆的具体实施例5与具体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所述连接板可以位于导流扣件的外侧。

本实用新型的车辆的具体实施例6与具体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可以在导流扣件内设置连接杆,导流扣件通过其内部连接杆与车辆底板焊接或通过螺栓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车辆的具体实施例7与具体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导流扣件也可以不通过竖向密封板实现与车辆地板的密封,而是在底板的前端和左、右侧板的上端设置密封条,通过密封条实现导流扣件与车辆地板之间的密封。

本实用新型的车辆的具体实施例8与具体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所述加强筋可以位于底板的内侧。

本实用新型的车辆的具体实施例9与具体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所述加强筋的截面也可以是矩形或圆形。

本实用新型的后悬架用导流扣件的具体实施例,其具体结构与上述一种车辆各实施例中导流扣件的结构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