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骑型车辆的前部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770240发布日期:2019-01-29 18:16阅读:195来源:国知局
跨骑型车辆的前部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跨骑型车辆的前部结构。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例如日本国特开2000-168667号公开那样的跨骑型车辆。该跨骑型车辆在车辆前部且转向臂的后方具备前减振器。在日本国特开2000-168667号的跨骑型车辆中,转向节从车轴支架部件一体地伸出,将转向臂连结于该转向节,由此进行前轮的转向。在日本国特开2000-168667号的跨骑型车辆中,将前减振器配置于转向臂的后方且车身下方,利用前挡泥板及护腿板等进行覆盖,由此确保外观性及空气动力性能。

此外,在将悬架配置于转向轴的后方且车身上方的情况下,悬架的周围的外观性及空气动力性能可能产生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转向轴的后方且车身上方配置有悬架的跨骑型车辆的前部结构中,提高外观性及空气动力性能。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1)本发明的一方案的跨骑型车辆的前部结构具备:悬架,其配置于所述跨骑型车辆的转向轴的后方且动力源的上方的位置,并且支承于在所述跨骑型车辆的左右一对臂之间设置的支承轴;以及罩,其在所述转向轴与所述悬架之间将左右一对所述臂之间覆盖。

(2)在上述(1)的方案的基础上,也可以是,所述罩的前部被第一固定构件固定于筒状的支架,该支架将所述转向轴支承为能够转动。

(3)在上述(2)的方案的基础上,也可以是,所述罩的前部被左右一对所述第一固定构件从后方固定于所述支架。

(4)在上述(1)~(3)中任一项的方案的基础上,也可以是,在所述罩上设有供所述悬架穿过的悬架插通孔。

(5)在上述(1)~(4)中任一项的方案的基础上,也可以是,所述罩的后部被第二固定构件固定于所述悬架。

(6)在上述(5)的方案的基础上,也可以是,所述罩的后部被所述第二固定构件从后方固定于所述悬架。

(7)在上述(1)~(6)中任一项的方案的基础上,也可以是,所述罩具有挠性,在所述罩上设有以沿着所述臂和筒状的支架的方式弯折的弯折部,该支架将所述转向轴支承为能够转动。

(8)在上述(1)~(7)中任一项的方案的基础上,也可以是,所述悬架是具有连接部的电子控制式悬架,在所述罩上设有供所述连接部穿过的连接部插通孔。

(9)在上述(1)~(8)中任一项的方案的基础上,也可以是,所述罩具备:第一扩宽部,其以沿着筒状的支架的后部的方式上下延伸,并且在车宽方向上扩展,该支架将所述转向轴支承为能够转动;第二扩宽部,其从所述第一扩宽部的下端向后方伸出,并且以覆盖左右一对所述臂的上表面的方式在车宽方向上扩展;以及后方伸出部,其从所述第二扩宽部的后端向所述悬架的下部后端伸出。

(10)在上述(9)的方案的基础上,也可以是,所述后方伸出部具备:第一伸出部,其从所述第二扩宽部的后端向后下方伸出;以及第二伸出部,其从所述第一伸出部的后端向前下方伸出,所述第二伸出部沿所述悬架的轴线方向延伸。

(11)在上述(1)~(10)中任一项的方案的基础上,也可以是,所述臂是与筒状的支架的下部连接并且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下臂,该支架将所述转向轴支承为能够转动。

发明效果

根据上述(1)的方案,在转向轴与悬架之间设有将左右一对臂之间覆盖的罩,由此在悬架的前方位置处左右一对臂之间的部分被隐藏起来,因此能够提高外观性。此外,利用罩将左右一对臂之间的间隙封堵,因此能够抑制来自前方的风经由左右一对臂之间向下方逃散。通过抑制风向下方逃散,能够抑制阻力的增加,因此能够提高空气动力性能。因此,在转向轴的后方且车身上方配置有悬架的跨骑型车辆的前部结构中,能够提高外观性及空气动力性能。

根据上述(2)的方案,罩的前部被第一固定构件固定于将转向轴支承为能够转动的筒状的支架,由此能够抑制由行驶风引起罩的前部发生卷曲。

根据上述(3)的方案,罩的前部被左右一对第一固定构件从后方固定于支架,从而实现以下的效果。在假设罩的前部被左右一对第一固定构件从前方固定于支架的情况下,位于支架的前部的第一固定构件的安装部分会对来自前方的风的流动产生影响,空气动力性能可能产生问题。与此相对,在罩的前部被左右一对第一固定构件从后方固定于支架的情况下,位于支架的后部的第一固定构件对来自前方的风的流动产生影响的可能性低。此外,由于能够从罩侧固定第一固定构件,因此能够提高作业性。此外,与罩的前部仅被一个固定构件固定的情况相比,能够将罩的前部牢固地固定于支架,因此,能够更有效地抑制由行驶风引起罩的前部发生卷曲。

根据上述(4)的方案,在罩上设有供悬架穿过的悬架插通孔,由此通过使悬架穿过悬架插通孔,能够尽可能地减小悬架的周围的间隙。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外观性及空气动力性能。

根据上述(5)的方案,罩的后部被第二固定构件固定于悬架,由此能够抑制由行驶风导致罩发生晃动。

根据上述(6)的方案,罩的后部被第二固定构件从后方固定于悬架,由此能够从罩侧固定第二固定构件,因此能够提高作业性。

根据上述(7)的方案,罩具有挠性,在罩上设有以沿着臂和筒状的支架的方式弯折的弯折部,该支架将转向轴支承为能够转动,由此使罩追随臂的动作,因此能够利用罩将在臂的摆动时产生的间隙封堵。因此,即使臂摆动,也能够提高外观性及空气动力性能。

根据上述(8)的方案,悬架是具有连接部的电子控制式悬架,在罩上设有供连接部穿过的连接部插通孔,由此通过使连接部穿过连接部插通孔,能够尽可能地减小连接部的周围的间隙。因此,即使是具有连接部的电子控制式悬架,也能够提高外观性及空气动力性能。

根据上述(9)的方案,罩具备:第一扩宽部,其以沿着筒状的支架的后部的方式上下延伸,并且在车宽方向上扩展,该支架将转向轴支承为能够转动;第二扩宽部,其从第一扩宽部的下端向后方伸出,并且以覆盖左右一对臂的上表面的方式在车宽方向上扩展;以及后方伸出部,其从第二扩宽部的后端向悬架的下部后端伸出,由此能够利用第一扩宽部、第二扩宽部及后方伸出部尽可能地减小悬架的周围的间隙,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外观性。此外,利用第二扩宽部将左右一对臂的上表面及车宽方向之间的间隙封堵,因此能够使来自前方的风沿着第二扩宽部顺畅地流动,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空气动力性能。

根据上述(10)的方案,后方伸出部具备:第一伸出部,其从第二扩宽部的后端向后下方伸出;以及第二伸出部,其从第一伸出部的后端向前下方伸出,第二伸出部沿着悬架的轴线方向延伸,由此能够不受悬架的伸缩影响地安装罩。

根据上述(11)的方案,臂是与筒状的支架的下部连接并且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下臂,该支架将转向轴支承为能够转动,由此能够提高下臂的周围的外观性及空气动力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机动二轮车的左侧视图。

图2是上述机动二轮车的车辆前部的左侧视图。

图3是从左后方观察上述机动二轮车的前部结构所得到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在图3中取下罩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5是上述机动二轮车的前部结构的仰视图。

图6是从左后方观察上述罩所得到的立体图。

图7是上述罩的俯视图。

图8是上述罩的前视图。

图9是上述罩的左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以下的说明中的前后左右等朝向,只要没有特别的记载就是与以下进行说明的对于车辆而言的朝向相同。另外,在以下的说明所使用的图中适当位置,示出了表示车辆前方的箭头fr、表示车辆左方的箭头lh及表示车辆上方的箭头up。

<车辆整体>

图1表示作为跨骑型车辆的一例的在前轮2与后轮3之间具备水平对置六气缸的发动机4(动力源)的大型的机动二轮车1。以下,有时将机动二轮车简称为“车辆”。

发动机4支承于车架10。车架10具备:主框架11,其将车把转向轴5a支承为转动自如,通过车把5使车把转向轴5a转动;下框架12,其安装于主框架11的前下部,且在主框架11的下方沿前后延伸;左右一对枢轴板13,它们沿上下方向延伸地跨于主框架11与下框架12的后端部之间;左右一对座椅导轨14,它们从主框架11的后端部向后方延伸;以及左右一对副框架15,它们从枢轴板13向后上方延伸,且与座椅导轨14的后端部结合。

发动机4配置于主框架11的下方。发动机4支承于主框架11及下框架12。发动机4具备曲轴箱4a和从曲轴箱4a向左右分别突出的左右气缸4b。在左右气缸4b分别形成有沿前后方向排列的三个缸筒,活塞以滑动自如的方式嵌插在各缸筒内。

在主框架11的上方配置有燃料箱6。燃料箱6沿着主框架11的倾斜从前方朝向后下方延伸。燃料箱6支承于主框架11。在燃料箱6的后方配置有供乘客就座的座椅7。座椅7支承于座椅导轨14。在左右主框架11的车宽方向之间且在发动机4的上方配置有空气滤清器壳(未图示)。

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后摆臂19的前端部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枢轴板13。后摆臂19能够沿上下方向摆动。

在后摆臂19的后端部支承有后轮3。后摆臂19配置于在车辆下部侧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排气消声器9的车宽方向内侧。在后轮3的左右侧方设有左右行李箱16。左右气缸4b的上方由前侧壳罩17从车宽方向外侧覆盖。

<前悬架机构>

在主框架11的前部支承有前悬架机构20。

前悬架机构20具备上连杆21、下连杆22、前叉支承部23(支架)、前缓冲单元24(悬架)及前摆臂25。

如图2所示,上连杆21及下连杆22以彼此上下隔开间隔的方式分别配置在主框架11的前部。上连杆21及下连杆22分别经由支轴21a、22a以能够上下摆动的方式支承于主框架11的前部。上连杆21及下连杆22分别沿前后方向延伸并且实质上平行地配置。

前叉支承部23呈筒状并且后倾。上连杆21的前端部经由支轴21b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连结于前叉支承部23的前上部。

下连杆22的前端部经由支轴22b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连结于前叉支承部23的后下部。

前缓冲单元24的上端部经由支轴24a以能够摆动的方式支承于主框架11。前缓冲单元24的下端部经由支轴24b(支承轴)以能够摆动的方式支承于下连杆22。

前摆臂25配置成后倾。前摆臂25具备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于前叉支承部23的前轮转向轴26(转向轴)和与前轮转向轴26的下端部一体连接的前叉部27。

前轮转向轴26穿过在前叉支承部23形成的前叉轴插通孔。前轮转向轴26在穿过所述前叉轴插通孔的状态下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于前叉支承部23。

前叉部27具备以后倾的方式沿上下延伸的左右一对臂部28和将左右臂部28的上端部连接成一体的桥接部29。

在左右臂部28的下端部安装有前轮车轴2a,该前轮车轴2a将前轮2支承为能够旋转(参照图1)。前轮转向轴26的下端部安装于桥接部29。

如图1所示,臂部28以下端部侧变得尖细的方式形成为锥形状。在臂部28的下端部的后部设有前制动钳支承部31。在臂部28安装有对前轮2的上部进行覆盖的前挡泥板33。

如图2所示,在前叉支承部23的后下部以向后下方突出的方式形成有下连接部23a,该下连接部23a与下连杆22的前端部连接。在前叉支承部23的左右侧面形成有用于加强下连接部23a的肋23b。肋23b在侧视下呈向前上方打开的v字状,以越靠下连接部23a侧则肋高度变得越大的方式从下连接部23a向前上方分支并延伸。

如图3所示,上连杆21一体地具有沿前后延伸的左右一对上臂21c和将左右的上臂21c的后端部之间连结的横梁21d。左右的上臂21c配置于前叉支承部23的上部的左右两侧。

下连杆22一体地具有沿前后延伸的左右一对下臂22c、将左右的下臂22c的前端部之间连结的前横梁22d(参照图5)、以及将左右的下臂22c的后端部之间连结的后横梁22e。左右的下臂22c配置于前缓冲单元24的下部的左右两侧。

如图4所示,前缓冲单元24具备以越靠上侧则越位于后侧的方式倾斜的杆式的减振器24i、卷绕在减振器24i的周围的螺旋弹簧24j、以及与缓冲控制用配线(未图示)连接的连接部24k。前缓冲单元24是具有连接部24k的电子控制式悬架。连接部24k从前缓冲单元24的下端部前部指向左上方地突出。例如,连接部24k经由缓冲控制用配线与未图示的马达驱动器及蓄电池等连接。

在图2的侧视下,前缓冲单元24配置于发动机4的前上方且前轮2的后上方。前缓冲单元24的上部被主框架11从车宽方向外侧覆盖。如图5所示,前缓冲单元24支承于在左右一对下臂22c之间设置的支轴24b。

在图2中,附图标记35表示固定有车把5的车把柱,附图标记36表示后端部与车把柱35连接的转向系连杆,附图标记37表示支承于前轮转向轴26的上端部并且与转向系连杆36的前端部连接的转向臂。

<置>

如图2所示,在前轮转向轴26与前缓冲单元24之间设有将左右一对臂22c之间覆盖的罩40。罩40具有挠性。例如,罩40由橡胶等弹性体形成。如图3所示,罩40的前部被左右一对第一螺栓51(第一固定构件)固定于筒状的前叉支承部23,该筒状的前叉支承部23将前轮转向轴26支承为能够转动。具体而言,罩40的前部被左右一对第一螺栓51从后方固定于前叉支承部23。在图2的侧视下,罩40的前部沿着肋23b的形状地被固定。

如图5所示,在罩40设有供前缓冲单元24穿过的悬架插通孔44h。罩40的后部被第二螺栓52(第二固定构件)固定于前缓冲单元24。具体而言,罩40的后部被第二螺栓52从后方固定于前缓冲单元24。

如图3所示,在罩40设有以沿着前叉支承部23和臂22c的方式弯折的弯折部40a。在罩40设有供前缓冲单元24的连接部24k穿过的连接部插通孔42h。

罩40具备:第一扩宽部41,其以沿着前叉支承部23的后部的方式上下延伸,并且在车宽方向上扩展;第二扩宽部42,其从第一扩宽部41的下端向后方伸出,并且以覆盖左右一对臂22c的上表面的方式在车宽方向上扩展;以及后方伸出部43,其从第二扩宽部42的后端向前缓冲单元24的下部后端伸出。

如图6所示,罩40由同一构件形成为一体。在图7的俯视下,罩40的外形为左右对称。例如,罩40是采用了橡胶材料的成型件。

在图7的俯视下,第一扩宽部41的上端部以沿着支架的后部的方式弯曲。在图8的前视下,在第一扩宽部41的上端部设有向内侧(下侧)弯曲地凹陷的凹部41a。如图6所示,在第一扩宽部41的车宽方向外端部设有呈筒状的第一凸起部41b,该第一凸起部41b以使第一螺栓51(参照图3)能够穿过的方式开口。如图7所示,第一凸起部41b从第一扩宽部41的后表面向后方鼓出。

例如,如图3所示,使第一螺栓51的轴部穿过第一凸起部41b的开口,并与设于肋23b的内螺纹部(未图示)螺纹接合,由此能够将罩40的前部从后方固定于前叉支承部23。

在图9的侧视下,第一扩宽部41和第二扩宽部42共同呈l字状。在图7的俯视下,第二扩宽部42的车宽方向外端缘以越靠后侧则越位于车宽方向内侧的方式倾斜。如图9所示,在第二扩宽部42设有用于避开前缓冲单元24(参照图3)的下端部的避让凹部42a。连接部插通孔42h与避让凹部42a连通。在图7的俯视下,连接部插通孔42h配置于相对于第二扩宽部42的车宽方向中央靠左的位置。

在图9的侧视下,后方伸出部43具备:第一伸出部44,其从第二扩宽部42的后端向后下方伸出;以及第二伸出部45,其从第一伸出部44的后端向前下方伸出。在图9的侧视下,第一伸出部44和第二伸出部45呈朝前方开放的l字状。在图9的侧视下,在第二扩宽部42与第一伸出部44之间设有向上方凸出地弯曲的弯曲部40b。在图2的侧视下,第二伸出部45沿着前缓冲单元24的轴线方向延伸。

如图3所示,第一伸出部44具有能够收容在左右一对臂22c的车宽方向之间的大小。在图7的俯视下,第一伸出部44的车宽方向外端缘位于比第二扩宽部42的车宽方向外端缘靠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在图7的俯视下,第一伸出部44的车宽方向外端缘以越靠后侧则越位于车宽方向内侧的方式倾斜。

在第一伸出部44的中央部设有圆形状的悬架插通孔44h。在第二扩宽部42与第一伸出部44之间的弯曲部40b上设有将悬架插通孔44h与连接部插通孔42h相连的狭缝40s。

如图8所示,在第二伸出部45的下端部设有以能够使第二螺栓52(参照图5)穿过的方式开口的一个下部开口45h。例如,如图5所示,使第二螺栓52的轴部穿过第二伸出部45的下部开口45h,并与前缓冲单元24的下端部的内螺纹部(未图示)螺纹连接,由此能够将罩40的后部从后方固定于前缓冲单元24的下端部。

如以上所说明那样,上述实施方式涉及一种机动二轮车1的前部结构,在该机动二轮车1的前部结构中,在前轮转向轴26的后方且发动机4的上方的位置配置有前缓冲单元24,其中,前缓冲单元24支承于在左右一对臂22c之间设置的支轴24b,在前轮转向轴26与前缓冲单元24之间设有将左右一对臂22c之间覆盖的罩40。

根据该结构,在前轮转向轴26与前缓冲单元24之间设有将左右一对臂22c之间覆盖的罩40,由此在前缓冲单元24的前方位置处左右一对臂22c之间的部分被隐藏起来,因此能够提高外观性。此外,由罩40将左右一对臂22c之间的间隙封堵,因此能够抑制来自前方的风经由左右一对臂22c之间向下方逃散。通过抑制风向下方逃散,能够抑制阻力的增加,因此能够提高空气动力性能。因此,对于在前轮转向轴26的后方且车身上方配置有前缓冲单元24的机动二轮车1的前部结构,能够提高外观性及空气动力性能。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罩40的前部被第一螺栓51固定于筒状的前叉支承部23,该筒状的前叉支承部23将前轮转向轴26支承为能够转动,由此能够抑制由行驶风引起罩40的前部发生卷曲。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罩40的前部被左右一对第一螺栓51从后方固定于前叉支承部23,从而实现以下的效果。在假设罩40的前部被左右一对第一螺栓51从前方固定于前叉支承部的情况下,位于前叉支承部的前部的第一螺栓51的安装部分会对来自前方的风的流动产生影响,空气动力性能可能产生问题。与此相对,在罩40的前部被左右一对第一螺栓51从后方固定于前叉支承部23的情况下,位于前叉支承部23的后部的第一螺栓51对来自前方的风的流动产生影响的可能性低。此外,由于从罩40侧固定第一螺栓51,因此能够提高作业性。此外,与罩40的前部仅由一个螺栓固定的情况相比,能够将罩40的前部牢固地固定于前叉支承部23,因此,能够更有效地抑制由行驶风引起罩40的前部发生卷曲。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罩40设有供前缓冲单元24穿过的悬架插通孔44h,由此通过使前缓冲单元24穿过悬架插通孔44h,能够尽可能地减小前缓冲单元24的周围的间隙。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外观性及空气动力性能。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罩40的后部被第二螺栓52固定于前缓冲单元24,从而能够抑制由行驶风导致罩40发生晃动。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罩40的后部被第二螺栓52从后方固定于前缓冲单元24,从而能够从罩40侧固定第二螺栓52,因此能够提高作业性。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罩40具有挠性,在罩40设有以沿着前叉支承部23和臂22c的方式弯折的弯折部40a,由此罩40追随臂22c的动作,因此能够利用罩40将在臂22c的摆动时产生的间隙封堵。因此,即使臂22c摆动,也能够提高外观性及空气动力性能。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前缓冲单元24是具有连接部24k的电子控制式悬架,在罩40设有供连接部24k穿过的连接部插通孔42h,由此通过使连接部24k穿过连接部插通孔42h,能够尽可能地减小连接部24k的周围的间隙。因此,即使是具有连接部24k的电子控制式悬架,也能够提高外观性及空气动力性能。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罩40具备:第一扩宽部41,其以沿着前叉支承部23的后部的方式上下延伸,并且在车宽方向上扩展;第二扩宽部42,其从第一扩宽部41的下端向后方伸出,并且以覆盖左右一对臂22c的上表面的方式在车宽方向上扩展;以及后方伸出部43,其从第二扩宽部42的后端向前缓冲单元24的下部后端伸出,由此能够利用第一扩宽部41、第二扩宽部42及后方伸出部43尽可能地减小前缓冲单元24的周围的间隙,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外观性。此外,利用第二扩宽部42将左右一对臂22c的上表面及车宽方向之间的间隙封堵,因此能够使来自前方的风沿着第二扩宽部42顺畅地流动,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空气动力性能。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后方伸出部43具备:第一伸出部44,其从第二扩宽部42的后端向后下方伸出;以及第二伸出部45,其从第一伸出部44的后端向前下方伸出,第二伸出部45沿着前缓冲单元24的轴线方向延伸,从而能够不受前缓冲单元24的伸缩影响地安装罩40。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臂22c是与前叉支承部23的下部连接并且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下臂22c,由此能够提高下臂22c的周围的外观性及空气动力性能。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举出罩40的前部被左右一对第一螺栓51固定于前叉支承部23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不限定于此。例如,罩40的前部也可以被正中间的一个螺栓或者三个以上的多个螺栓固定于前叉支承部23。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举出罩40的后部被一个第二螺栓52固定于前缓冲单元24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不限定于此。例如,罩40的后部也可以被两个以上的多个螺栓固定于前缓冲单元24。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举出第一固定构件及第二固定构件是螺栓(紧固连结构件)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不限定于此。例如,第一固定构件及第二固定构件中的至少一方可以是胶带、铆钉及夹持件等其他的构件。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举出前缓冲单元24是具有连接部24k的电子控制式悬架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不限定于此。例如,前缓冲单元24也可以是不具有连接部24k的通常的悬架。在前缓冲单元24是通常的悬架的情况下,可以不在罩40设置连接部插通孔42h。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举出罩40具备以沿着前叉支承部23的后部的方式上下延伸并且在车宽方向上扩展的第一扩宽部41、从第一扩宽部41的下端向后方伸出并且以覆盖左右一对臂22c的上表面的方式在车宽方向上扩展的第二扩宽部42、以及从第二扩宽部42的后端向前缓冲单元24的下部后端伸出的后方伸出部43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是,第二扩宽部42从第一扩宽部41的下端向后方伸出并且以将左右一对臂22c的车宽方向之间的间隙封堵的方式在车宽方向上扩展。即,罩40可以采用在前轮转向轴26与前缓冲单元24之间将左右一对臂22c之间覆盖的各种形状。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举出前叉是构成前悬架机构的前摆臂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不限定于此。例如,前叉也可以是伸缩式的前叉悬架(前叉)。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举出发动机是水平多气缸发动机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不限定于此。例如,发动机也可以是并列多气缸发动机或单气缸发动机。即,发动机可以采用各种形式的发动机。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所述跨骑型车辆包括驾驶员跨车身地乘车的全部车辆,不仅包括机动二轮车(包括带原动机的自行车及小型摩托车型车辆),还包括三轮(除了前一轮后二轮之外,还包括前二轮后一轮的车辆)的车辆。另外,本发明不仅适用于机动二轮车,还能够适用于机动车等四轮的车辆。

而且,上述实施方式中的结构是本发明的一例,能够将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替换成周知的构成要素等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的变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