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后悬架纵臂的加强结构及机动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156698发布日期:2018-12-05 19:01阅读:244来源:国知局
一种后悬架纵臂的加强结构及机动车辆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后纵梁连接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后悬架纵臂的加强结构及机动车辆。



背景技术:

对于机动车辆,其后悬架纵臂通常安装在后纵梁底部,并且有后悬架纵臂的端部与后纵梁底部铰接,如图1和图5所示;由于在车辆行驶中后悬架纵臂受力是多方向并且时刻处于动态振动,这需要对后悬架纵臂与后纵梁连接处进行结构上的加强,以保证其连接强度。

而现有技术中对该连接处的结构加强并不显著,使该连接处强度差,导致该连接处附近的结构容易开裂,易失稳,并且NVH性能降低;尤其是机动车辆行驶在不平路面上就容易发出嘎吱嘎吱的响声,情况严重会导致后悬架脱落,出现安全事故。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是要提供一种后悬架纵臂的加强结构及机动车辆。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进一步的目的是在后悬架纵臂与后纵梁连接处固定加强结构,以提高该连接处的连接处强度。

本实用新型另一个进一步的目的是使所述加强结构便于固定在后悬架纵臂与后纵梁连接处。

特别地,本实用新型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后悬架纵臂的加强结构,所述后悬架纵臂与机动车的后纵梁连接,所述后纵梁顶面向下凹陷形成凹槽,所述凹槽沿着所述后纵梁长度方向延伸,所述后悬架纵臂与所述后纵梁的连接处位于所述后纵梁底面;

所述加强结构安装于所述后悬架纵臂与所述后纵梁连接处的所述凹槽内;

所述加强结构包括有相对的两侧,所述加强结构的两侧均与所述凹槽的内壁固定;

所述加强结构包括有沿着所述凹槽的延伸方向设置的相对两端,所述加强结构的两端均与所述凹槽的底面固定;

所述加强结构与所述凹槽的底面呈间距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加强结构的两侧向上凸起形成侧檐,所述侧檐与所述凹槽的侧壁固定。

进一步地,所述加强结构的两端分别固定有支撑臂,所述支撑臂底端形成有底臂,所述底臂沿着所述凹槽的延伸方向同时向远离所述加强结构的方向延伸,所述底臂与所述凹槽的底面固定。

进一步地,所述后纵梁的所述凹槽内固定有纵梁加强板,所述加强结构的两端与所述纵梁加强板固定。

进一步地,所述后纵梁的所述凹槽内安装有横向加强板,所述横向加强板具有相对的两侧,所述横向加强板的两侧与所述凹槽的内壁固定,所述横向加强板置于所述加强结构与所述凹槽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横向加强板的顶部向上凸起形成凸起部,所述凸起部与所述加强结构固定。

进一步地,所述凸起部为螺母并具有多个,所述后悬架纵臂与所述后纵梁通过多个螺栓连接,所述凸起部与所述螺栓螺纹配合。

进一步地,所述凸起部呈圆柱体,所述加强结构开设有通孔,所述凸起部置于所述通孔中,所述凸起部与所述加强结构焊接固定。

进一步地,所述加强结构呈板状,所述加强结构的板面沿着所述凹槽的延伸方向展开。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机动车辆,所述车辆包括有相连接的悬架纵臂与后纵梁,所述后悬架纵臂与所述后纵梁连接处设置有所述的加强结构。

由于加强结构固定在凹槽内,并且加强结构相对凹槽底面悬空设置,而加强结构的相对两侧及相对两端均与凹槽相固定,使得对该连接处的后纵梁从多个不同方向进行了整体结构加强,并同时形成密闭的腔体结构,从而充分提高该连接处的强度,使得该连接处附近的结构不容易开裂,不容易失稳,同时提高NVH性能;尤其是机动车辆行驶在不平路面上更不会容易发出嘎吱嘎吱的响声,从而保证机动车辆行驶安全。

进一步地,由于加强结构要同时与凹槽的两个侧壁及凹槽的底面固定,使得加强结构在凹槽内的安装固定十分费事,而通过加强结构的两侧向上凸起形成侧檐,使得侧檐与凹槽的侧壁非常容易固定,如通过焊接方式固定。从而非常方便的实现加强结构的固定。

同理,可以在加强结构的两侧固定之后,再通过使底臂与凹槽底面固定,尤其是焊接固定,来实现加强结构与凹槽底面的固定,从而快速实现加强结构的固定。需要说明的是,加强结构的两端中的每个端部均固定有一个底臂。

根据下文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更加明了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优点和特征。

附图说明

后文将参照附图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了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这些附图未必是按比例绘制的。附图中:

图1是所述后悬架纵臂与所述后纵梁的连接处上方观察的示意性立体图;

图2是所述加强结构安装在所述凹槽中的示意性立体图;

图3是在所述横向加强板安装在所述凹槽中的示意性立体图;

图4是所述加强结构的示意性立体图;

图5是所述后悬架纵臂与所述后纵梁的连接处底部翻转至上方后的示意性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所述后悬架纵臂与所述后纵梁的连接处上方观察的示意性立体图;参见图1,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后悬架纵臂100的加强结构300,后悬架纵臂100与机动车的后纵梁200连接,后纵梁200顶面向下凹陷形成凹槽201,凹槽201沿着后纵梁200长度方向延伸,后悬架纵臂100与后纵梁200的连接处位于后纵梁200底面;加强结构300安装于后悬架纵臂100与后纵梁200连接处的凹槽201内;加强结构300包括有相对的两侧301,加强结构300的两侧301均与凹槽201的内壁固定;加强结构300包括有沿着凹槽201的延伸方向设置的相对两端302,加强结构300的两端302均与凹槽201的底面固定;加强结构300与凹槽201的底面呈间距设置。

由于加强结构300固定在凹槽201内,并且加强结构300相对凹槽201底面悬空设置,而加强结构300的相对两侧301及相对两端302均与凹槽201相固定,使得对该连接处的后纵梁200从多个不同方向进行了整体结构加强,并同时形成密闭的腔体结构,从而充分提高该连接处的强度,使得该连接处附近的结构不容易开裂,不容易失稳,同时提高NVH性能;尤其是机动车辆行驶在不平路面上更不会容易发出嘎吱嘎吱的响声,从而保证机动车辆行驶安全。

图2是所述加强结构安装在所述凹槽中的示意性立体图;图4是所述加强结构的示意性立体图;参见图2和图4;进一步地,加强结构300的两侧301向上凸起形成侧檐,侧檐与凹槽201的侧壁固定。

由于加强结构300要同时与凹槽201的两个侧壁及凹槽201的底面固定,使得加强结构300在凹槽201内的安装固定十分费事,而通过加强结构300的两侧301向上凸起形成侧檐,使得侧檐与凹槽201的侧壁非常容易固定,如通过焊接方式固定。从而非常方便的实现加强结构300的固定。

参见图4,进一步地,加强结构300的两端302分别固定有支撑臂303,支撑臂303底端形成有底臂304,底臂304沿着凹槽201的延伸方向同时向远离加强结构300的方向延伸,底臂304与凹槽201的底面固定。

同理,可以在加强结构300的两侧301固定之后,再通过使底臂304与凹槽201底面固定,尤其是焊接固定,来实现加强结构300与凹槽201底面的固定,从而快速实现加强结构300的固定。需要说明的是,加强结构300的两端302中的每个端部均固定有一个底臂304。

参见图2,进一步地,后纵梁200的凹槽201内固定有纵梁加强板202,加强结构300的两端302与纵梁加强板202固定。

纵梁加强板202通常用于加强后纵梁200整体强度,加强结构300与纵梁加强板202相配合,实现对后纵梁200及该连接处的整体强度提高。

需要说明的是,纵梁加强板202可以是沿着凹槽201的延伸方向展开。并且纵梁加强板202的板面形状可以与凹槽201底面的形状相一致。

图3是在所述横向加强板安装在所述凹槽中的示意性立体图;参见图3,进一步地,后纵梁200的凹槽201内安装有横向加强板203,横向加强板203具有相对的两侧301,横向加强板203的两侧301与凹槽201的内壁固定,横向加强板203置于加强结构300与凹槽201之间。

通过横向加强板203来加固后纵梁200的横向强度,并且横向加强板203置于加强结构300与凹槽201之间,使加强结构300与横向加强板203相配合来综合提高该连接处的强度。

优选地,横向加强板203可以是两块,并依次沿着凹槽201的延伸方向固定在凹槽201中。

参见图3,进一步地,横向加强板203的顶部向上凸起形成凸起部204,凸起部204与加强结构300固定。

当然,还可以是凹槽201的底面向上凸起形成凸起部204,凸起部204与加强结构300固定。

通过凸起部204同时与横向加强板203及加强结构300连接,而加强结构300和横向加强板203同时与后纵梁200连接,从而更加充分的对该连接处实现加强固定。

优选地,凸起部204可以是柱状螺母,使得凸起部204通过螺纹连接方式与横向加强板203连接固定。

优选地,每个横向加强板203顶部形成有两个凸起部204,两个凸起部204沿着凹槽201的横向互呈间距布置。

进一步地,凸起部204为螺母并具有多个,后悬架纵臂100与后纵梁200通过多个螺栓连接,凸起部204与螺栓螺纹配合,以对后悬架纵臂100与后纵梁200连接处进行固定。

这样,将后悬架纵臂100与后纵梁200连接处的主要结构进行充分整合,使得凸起部204既能够对后悬架纵臂100与后纵梁200连接处进行固定,又能够对加强结构300中央的悬空位置进行固定并加强。从而充分发挥凸起部204的作用。

参见图2,进一步地,凸起部204呈圆柱体,加强结构300开设有通孔306,凸起部204置于通孔306中,凸起部204与加强结构300焊接固定。

优选地,可以通过二氧化碳焊接。

使得凸起部204与加强结构300连接固定方便。

参见图4,进一步地,加强结构300呈板状,加强结构300的板面沿着凹槽201的延伸方向展开。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加强结构300可以是高强度钢板,如Q460钢;并且该加强结构300可以是冲压成型。该加强结构300与凹槽201焊接固定。

同时,在凹槽201内固定有纵梁加强板202的情况下,可以在加强结构300顶部开设长条状通孔307,使长条状通孔307与纵梁加强板202的设定部件对接,以使得在加强结构300固定在凹槽201后,通过该长条状通孔307来调整设定部件。

图5是所述后悬架纵臂与所述后纵梁的连接处底部翻转至上方后的示意性立体图;参见图5,并且,通过减震弹簧400将后纵梁200和后悬架纵臂100连接。

另外,本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机动车辆,车辆包括有相连接的悬架纵臂100与后纵梁200,后悬架纵臂100与后纵梁200连接处设置有前述加强结构300,其效果如前所述,在此不再绕述。

至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认识到,虽然本文已详尽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多个示例性实施例,但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仍可根据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内容直接确定或推导出符合本实用新型原理的许多其他变型或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应被理解和认定为覆盖了所有这些其他变型或修改。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