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通风盖板以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155096发布日期:2019-07-13 08:52阅读:294来源:国知局
一种通风盖板以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领域,特别是汽车的通风盖板处的结构。



背景技术:

通风盖板是安装在汽车前挡风玻璃的前端,用于将前挡风玻璃上的水流导流出车体前部并落到地面上,避免水流进入车辆发动机舱或汽车内部。通风盖板还作为车内空调设备的进风口,需设置格栅有效防止异物进入。

现有技术的通风盖板整体为PP塑料,设置于机盖的下方,并且通风盖板通常包括外露面、密封遮挡面和内置面,其中密封遮挡面设置于外露面和内置面之间,通过密封遮挡面在机盖后缘形成密封,其中外露面的边缘通常设置有雨刮开孔、喷嘴安装孔等结构,内置面上设置有格栅等组成的风口作为空调进风区。

由于雨刮布置的原因,通风盖板在与机盖后缘密封时,为避开雨刮开孔,需要把密封遮挡面面迁移,从而导致密封遮挡面无法沿机盖后缘布置,由于密封遮挡面几乎与机盖垂直,因此,当机盖受到行人头部的向下冲击时,密封遮挡面阻挡机盖向下运动,导致冲击力无法变形吸收,对人体伤害大。

同样的,通风盖板的内置面的边缘部分会与汽车翼子板连接,当汽车翼子板处发生碰撞时,由于通风盖板的支撑,导致汽车翼子板无法发生较大形变吸能,导致对人体的伤害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通风盖板及车辆,用于解决现有的车辆的机盖受到通风盖板的阻挡,在发生行人头部碰撞时,机盖无法向下变形而导致的行人头部碰撞严重的技术问题。

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通风盖板,包括外露面、密封遮挡面以及内置面,所述通风盖板上与汽车外部壳体之间连接的区域至少部分地为橡胶。

进一步的,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通风盖板上的密封遮挡面至少部分地为橡胶。

进一步的,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通风盖板上位于喷嘴与雨刮开孔一侧的边缘位置之间对应的密封遮挡面为橡胶。

进一步的,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通风盖板上的内置面与翼子板对应连接的位置部分地为橡胶。

进一步的,在本实用新型中,靠近机盖左右两侧后边缘的位置,所述通风盖板的内置面上设置有下凹结构,所述下凹结构相对于通风盖板内置面整体下凹,且下凹结构的底面与内置面整体之间以倾斜面过渡,所述倾斜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小于65°。

进一步的,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倾斜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小于60°。

进一步的,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橡胶为三元乙丙橡胶。

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汽车,包括上述通风盖板。

有益效果:

由以上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通风盖板结构,该通风盖板结构部分地采用橡胶质地,尤其是通风盖板与汽车壳体接触的部位,由于橡胶质地较软,当汽车壳体与行人之间产生碰撞时,通风盖板不会对汽车壳体的变形产生阻挡作用,从而使得汽车壳体易于向车身内部发生形变吸能,从而减轻对人体的伤害。

应当理解,前述构思以及在下面更加详细地描述的额外构思的所有组合只要在这样的构思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都可以被视为本公开的实用新型主题的一部分。

结合附图从下面的描述中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教导的前述和其他方面、实施例和特征。本实用新型的其他附加方面例如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特征和/或有益效果将在下面的描述中显见,或通过根据本实用新型教导的具体实施方式的实践中得知。

附图说明

附图不意在按比例绘制。在附图中,在各个图中示出的每个相同或近似相同的组成部分可以用相同的标号表示。为了清晰起见,在每个图中,并非每个组成部分均被标记。现在,将通过例子并参考附图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各个方面的实施例,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通风盖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通风盖板一侧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车身右视方向观察到的倾斜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翼子板处发生形变时形变方向示意图。

图中,各附图标记的含义如下:

通风盖板1、雨刮开孔11、密封遮挡面12、喷嘴13、翼子板连接材料分界线14、翼子板连接区15、倾斜面16、密封面材料分界线17、机盖2、翼子板3。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特举具体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说明如下。

在本公开中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各方面,附图中示出了许多说明的实施例。本公开的实施例不必定意在包括本实用新型的所有方面。应当理解,上面介绍的多种构思和实施例,以及下面更加详细地描述的那些构思和实施方式可以以很多方式中任意一种来实施,这是因为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构思和实施例并不限于任何实施方式。另外,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些方面可以单独使用,或者与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其他方面的任何适当组合来使用。

C-NCAP为中国的新车评估程序,即China New Car Assessment Programme, 其中包括行人保护评估,而行人保护评估包括头部评估和腿部评估,本文仅涉及头部评估。

头部评估方法如下:即采用3.5kg的儿童头部以与水平面呈50°的角度撞击机盖2的翼子板3区域和采用4.5kg的成人头部以与水平面呈65°的角度撞击机盖2的翼子板3区域。

当头部冲击机盖2区域后,头部冲击器(试验用头部冲击器模拟人体头部进行撞击机盖2区域)会有一个伤害值即HIC值(head impact criteria),而对头部HIC值有一个得分标准,不同的HIC值对应每个点头部碰撞后不同的得分。举例,如果头部HIC值小于650,则这个点的头部碰撞得分为1分。而对于 C-NCAP五星评价的车型,其行人保护总得分最低得分为9.75分及以上。所以为了追求五星评价,就必须提高头部得分。通常来说,头部碰撞靠近机盖2后缘区域的机盖2上以及机盖2与翼子板3分缝区域时其头部伤害值一般会大于 1000,通常单个碰撞点得分为0.5分。所以为了能够把头部碰撞机盖2及翼子板 3分缝区域的得分提高,就需要在通风盖板1设计上进行相应优化。

如图3所示,因通风盖板1上的雨刮开孔11结构,即由于雨刮布置的原因,导致在雨刮开孔11附近的密封遮挡面12与机盖2在垂直方向上有明显重叠,而这密封遮挡面12在设计时不能取消,主要考虑防水以及美观的原因。当头部砸向机盖2后,如果直接与机盖2重叠的密封遮挡面12发生挤压,由于传统的通风盖板1整体是塑料结构,又与机盖2面近似垂直,导致机盖2不容易向下运动,从而产生较高的头部伤害值。如图4所示,密封遮挡面12右侧由于无雨刮开孔11,所以弧度比较圆润,能够避免与机盖2发生重叠。

因此,结合图1至图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通风盖板1,包括外露面、密封遮挡面12以及内置面,所述通风盖板1上与汽车外部壳体之间连接的区域至少部分地为橡胶。

本实用新型的结构,改变了原先通风改变整体为PP塑料的结构,将与汽车外部壳体连接的区域至少部分地设为橡胶材质,从而降低了此处对外部壳体的支撑作用,使得机盖2以及翼子板3部分受到行人头部冲击时能够向车内形变吸能,减少对人体头部的伤害。

在某些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通风盖板1上的密封遮挡面12至少部分地为橡胶。这样设置可以减少机盖2后缘处受到碰撞时对机盖2变形的阻挡作用,从而减少对人体头部的伤害。

在某些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通风盖板1上位于喷嘴13与雨刮开孔11一侧的边缘位置之间对应的密封遮挡面12为橡胶。由于雨刮开孔11一侧的通风盖板1“内缩”较多,因此,此处通风盖板1的密封遮挡面12与机盖2之间在竖直方向的重合最多,对机盖2的形变阻挡作用最为明显,故需减小此处密封遮挡面12的强度,使得机盖2在受到冲击时易向内发生形变。如此,结合图3 所示,在通风盖板1上橡胶材料与塑料之间形成了密封面材料分界线17。

在某些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通风盖板1上的内置面与翼子板3对应连接的位置部分地为橡胶。如此,结合图4所示,在通风盖板1的内置面与翼子板3 对应的翼子板连接区15,其靠近翼子板3的一侧为橡胶,另一侧为塑料,二者形成翼子板连接材料分界线14。

在某些优选的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靠近机盖2左右两侧后边缘的位置,所述通风盖板1的内置面上设置有下凹结构,所述下凹结构相对于通风盖板1内置面整体下凹,且下凹结构的底面与内置面整体之间以倾斜面过渡,该倾斜面主要考虑机盖2向下挤压通风盖板1时,如果该结构与机盖2较为垂直,不容易增加机盖2的向下挤压量,因此考虑采用倾斜面,主要原因为头部撞击机盖2该区域时的运动角度为65°,因此所述倾斜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α小于65°。

在某些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倾斜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α小于60°。

在某些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橡胶为三元乙丙橡胶。该材料具有耐氧化、抗侵蚀的作用,在汽车领域有广泛用途,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具有较佳的工业应用前景。

在某些优选的实施例中,除上述材质为橡胶的区域,其余部分的材质为PP 塑料。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汽车,包括上述所述的通风盖板1。

进一步的,上述汽车的通风盖板1上,与汽车外部壳体之间连接的区域至少部分地为橡胶,优选橡胶为三元乙丙橡胶。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降低头部碰撞机盖2与翼子板3分缝区域以及头部碰撞机盖2与翼子板3重叠区域的伤害值,创新性地利用局部EPDM橡胶结构增加头部碰撞机盖2时的运动量,以此来降低头部伤害值。

本实用新型在头部碰撞机盖2与翼子外表面搭接区域时,通过调整通风盖板1与翼子板3的连接方式,采用EPDM橡胶进行软性连接,增加翼子板3向下及左右晃动的运动量,以此来降低头部伤害值。

本实用新型无新增结构,零件简单,仅通过结构和材料的改动来实现提升行人头部碰撞性能。

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各种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当视权利要求书所界定者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