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尾门立柱组件和具有其的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574159发布日期:2019-05-03 19:41阅读:129来源:国知局
一种尾门立柱组件和具有其的车辆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尾门立柱组件和具有其的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国内外安保需求越来越大,民用防弹车已成为安保车辆的首选要求,也是安保机制中必要的装备手段,在此背景下,基于原型车,开发一款能够满足防弹要求的高强度防弹车越来越迫切。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尾门立柱组件。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具有该尾门立柱组件的车辆。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尾门立柱组件包括:

第一立柱,所述第一立柱设在尾门框的一侧且与车身相连;

第二立柱,所述第二立柱设在所述尾门框的另一侧且与车身相连;

第一加强板,所述第一加强板设在所述第一立柱内;

第二加强板,所述第二加强板设在所述第二立柱内。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立柱包括:

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平行于尾门设置且与车辆底板相连;

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二连接板垂直于所述第一连接板设置且一端和一侧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板的一端和一侧相连;

第三连接板,所述第三连接板垂直于所述第一连接板设置且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板的另一端相连,所述第三连接板沿长度方向的两边朝向所述第二连接板一侧翻折以形成翻边;

第四连接板,所述第四连接板平行于所述第一连接板设置且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连接板和所述第三连接板相连;

第五连接板,所述第五连接板设在所述第一连接板的另一侧,所述第五连接板的一侧与所述第一连接板的另一侧相连,所述第五连接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三连接板的一侧相连,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板之间形成缺口。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加强板包括:

第一安装板,所述第一安装板形成为与所述第一连接板相对间隔设置的矩形板,所述第一安装板沿长度方向上的一条边向一侧翻折以形成第一翻折部,所述第一安装板沿宽度方向上的一条边向另一侧翻折以形成第二翻折部;

第二安装板,所述第二安装板形成为直角三角形板,所述第二安装板与所述第一安装板之间形成的夹角为直角,所述第二安装板的一条直角边与所述第一安装板沿长度方向上的另一条边相连,另一条直角边朝向所述第二翻折部一侧翻折以形成第三翻折部。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安装板内部设有椭圆形减重孔。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安装板与所述第五连接板相对间隔设置,所述第二翻折部与所述第三翻折部分别设在所述第一连接板上且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板焊接相连。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安装板与所述第三连接板相对间隔设置,所述第一翻折部上设有阶梯状弯折部以与一个所述翻边焊接相连。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立柱包括:

第六连接板,所述第六连接板平行于所述尾门设置且与车辆底板相连;

第七连接板,所述第七连接板垂直于所述第六连接板设置且一端和一侧分别与所述第六连接板的一端和一侧相连;

第八连接板,所述第八连接板垂直于所述第六连接板设置且一端与所述第六连接板的另一端相连;

第九连接板,所述第九连接板平行于所述第六连接板设置且两端分别与所述六七连接板和第八连接板相连;

第十连接板,所述第十连接板设在所述第六连接板的另一侧,所述第十连接板的一侧与所述第六连接板的另一侧相连,所述第十连接板的一端与所述第八连接板的一侧相连,另一端与所述第七连接板之间形成缺口。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加强板形成为直角三角形板,所述第二加强板的一条直角边朝向一侧翻折以形成第四翻折部,所述第四翻折部与所述第六连接板焊接相连。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加强板的另一条直角边朝向一侧翻折以形成第五翻折部,所述第五翻折部上设有台阶状弯折部以与所述第八连接板焊接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车辆包括根据上述实施例所述的尾门立柱组件。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如下: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尾门立柱组件,通过在第一立柱和第二立柱内分别设置第一加强板和第二加强板,该尾门立柱组件强度高,效果显著,便于加工。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尾门立柱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尾门立柱组件的第一立柱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尾门立柱组件的第一加强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尾门立柱组件的第一立柱和第一加强板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尾门立柱组件的第二立柱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尾门立柱组件的第二加强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尾门立柱组件的第二立柱和第二加强板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尾门立柱组件100;

第一立柱10;第一连接板11;第二连接板12;第三连接板13;第四连接板14;第五连接板15;翻边16;第一壳体17;

第二立柱20;第六连接板21;第七连接板22;第八连接板23;第九连接板24;第十连接板25;第二壳体18;

第一加强板30;第一安装板31;第二安装板32;第一翻折部33;第二翻折部34;第三翻折部35;

第二加强板40;第四翻折部41;第五翻折部42。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除非另作定义,本实用新型中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实用新型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同样,“一个”或者“一”等类似词语也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是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相应地改变。

下面首先结合附图具体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尾门立柱组件100。

如图1至图7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尾门立柱组件100包括第一立柱10、第二立柱20、第一加强板30和第二加强板40。

具体而言,第一立柱10设在尾门框的一侧且与车身相连,第二立柱20设在尾门框的另一侧且与车身相连,第一加强板30设在第一立柱10内,第二加强板40设在第二立柱20内。

也就是说,尾门立柱组件100主要由第一立柱10、第二立柱20、第一加强板30和第二加强板40组成,其中,如图1所示,第一立柱10设在车身上且位于尾门框的一侧(左侧),第二立柱20设在车身上且位于尾门框的另一侧(右侧),第一立柱10内设有第一加强板30,第二立柱20内设有第二加强板40,第一加强板30和第二加强板40分别用于增加第一立柱10和第二立柱20的强度,该尾门立柱组件100强度提高效果显著。

由此,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尾门立柱组件100,通过在第一立柱10和第二立柱20内分别设置第一加强板30和第二加强板40,该尾门立柱组件100强度高,加强效果显著,便于加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地实施例,第一立柱10包括第一连接板11、第二连接板12、第三连接板13、第四连接板14和第五连接板15。

具体地,第一连接板11平行于尾门设置且与车辆底板相连,第二连接板12垂直于第一连接板11设置且一端和一侧分别与第一连接板11的一端和一侧相连,第三连接板13垂直于第一连接板11设置且一端与第一连接板11的另一端相连,第三连接板13沿长度方向的两边朝向第二连接板12一侧翻折以形成翻边16,第四连接板14平行于第一连接板11且两端分别与第二连接板12和第三连接板13相连,第五连接板15设在第一连接板11的另一侧且一侧与第一连接板11的另一侧相连,第五连接板15的一端与第三连接板13的一侧相连,另一端与第二连接板12之间形成缺口。

换言之,第一立柱10主要由第一连接板11、第二连接板12、第三连接板13、第四连接板14和第五连接板15组成,第一连接板11设在车辆底板上,第二连接板12与第一连接板11的一端和一侧相连,第三连接板13与第一连接板11的另一端相连,第四连接板14的两端分与第二连接板12和第三连接板13相连,第五连接板15设在第一连接板11的另一侧且与第一连接板11垂直相连,第五连接板15的一端与第三连接板13相连,另一端与第二连接板12之间形成缺口,第三连接板13与第二连接板12相对的一侧设有翻边16,第三连接板13与第一连接板11相连的根部翻边16形成“U”型开口,该第一立柱10结构简单,易于装配。

优选地,第一加强板30包括第一安装板31和第二安装板32。

具体而言,第一安装板31形成为与第一连接板11相对间隔设置的矩形板,第一安装板31沿长度方向上的一条边向一侧翻折以形成第一翻折部33,第一安装板31沿宽度方向上的一条边像另一侧翻折以形成第二翻折部34,第二安装板32形成为直角三角形板,第二安装板32与第一安装板31之间形成的夹角为直角,第二安装板32的一条直角边与第一安装板31沿长度方向上的另一条边相连,另一条直角边朝向第二翻折部34一侧翻折以形成第三翻折部35。

换言之,第一加强板30主要由长方形的第一安装板31和三角形的第二安装板32相连而成,第一安装板31上设有第一翻折部33和第二翻折部34,第二安装板32上设有第三翻折部35,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加强板30可以由一个板体通过弯折以及胎膜敲制成型,加工工艺简单。

优选地,第一安装板31内部设有椭圆形减重孔,减重孔不仅可以减轻重量同时可以提高强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安装板32与第五连接板15相对间隔设置,第二翻折部34与第三翻折部35分别设在第一连接板11上且分别与第一连接板11焊接相连。

也就是说,第二安装板32与第五连接板15分别设在第一安装板31的两侧,第二安装板32上的第三翻折部35和第一安装板31上的第二翻折部34分别与第一连接板11焊接相连,结构简单。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实施例,第一安装板31与第三连接板13相对间隔设置,第一翻折部33上设有阶梯状弯折部以与一个翻边16焊接相连。

具体而言,第一安装板31上的第一翻折部33与第三连接板13的翻边16相连,第一加强板30可通过补焊的连接方式与第一立柱10相连,将第三连接板13根部的“U”型开口结构封闭,提高局部强度。

可选地,第二立柱20包括第六连接板21、第七连接板22、第八连接板23、第九连接板24和第十连接板25。

具体地,第六连接板21平行于尾门设置且与车辆底板相连,第七连接板22垂直于第六连接板21设置且一端和一侧分别与第六连接板21的一端和一侧相连,第八连接板23垂直于第六连接板21设置且一端与第六连接板21的另一端相连,第九连接板24平行于第六连接板12设置且两端分别与第七连接板22和第八连接板23相连,第十连接板25设在第六连接板21的另一侧且一边与第六连接板21的另一侧相连,第十连接板25的一端与第八连接板23的一侧相连,另一端与第七连接板22之间形成缺口。

换言之,第二立柱20主要由第六连接板21、第七连接板22、第八连接板23、第九连接板24和第十连接板25组成,第二立柱20的结构与第一立柱10的整体结构相似,但由于第二立柱20与第一立柱10设置在车辆不同位置,其具体的内部结构有差别,第八连接板23与第六连接板21相连的根部只有一条搭接边。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加强板40形成为直角三角形板,第二加强板40的一条直角边朝向一侧翻折以形成第四翻折部41,第四翻折部41与第六连接板21焊接相连。

可选地,第二加强板40的另一条直角边朝向一侧翻折以形成第五翻折部42,第五翻折部42上设有台阶状弯折部以与第八连接板23焊接相连。

需要说明的是,第六连接板21与第八连接板23相连的根部仅有一条搭接边,连接处强度差,需通过安装第二加强板40进行加强。第二加强板40可以通过简单的胎模敲制成型,易于加工,第二加强板40补焊在第二立柱20内使根部搭接区域增大,提升连接处的强度。

总而言之,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尾门立柱组件100,通过在第一立柱10和第二立柱20内分别设置第一加强板30和第二加强板40,该尾门立柱组件100强度高,加强效果显著,便于加工。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包括根据上述实施例的尾门立柱组件100,由于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尾门立柱组件100具有上述技术效果,因此,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也具有相应的技术效果,强度高。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的构成和操作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可以理解并且容易实现的,因此不再详细描述。

以上所述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所述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