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乘型车辆的电装品安装构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316343发布日期:2020-09-23 01:43阅读:92来源:国知局
鞍乘型车辆的电装品安装构造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鞍乘型车辆的电装品安装构造,特别涉及能够在靠车体中央的位置集中配置多个电装品的鞍乘型车辆的电装品安装构造。



背景技术:

目前,已知有用于在鞍乘型车辆的靠车体中央的位置集中配置多个电装品的电装品安装构造。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一种电装品安装构造,其设为在具有左右一对座椅架的机动二轮车中,通过在固定于座椅架的单个支承件上固定abs调节器及惯性传感器,将abs调节器及惯性传感器相邻配置于左右的座椅架之间。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47711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在专利文献1的构造中,许多abs调节器及惯性传感器的表面向外露出,在提高保护电装品不受水分或飞石、第三方的介入等外部因素影响的效果、或者将更多的电装品集中配置上仍然有改进的余地。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问题,提供鞍乘型车辆的电装品安装构造,能够将多个电装品配置于靠车体中央的位置,同时提高电装品的保护效果。

用于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

为了实现所述目的,本发明的鞍乘型车辆的电装品安装构造的第一特征在于,在由支承鞍乘型车辆(1)的动力单元(p)的车体架(f)、利用所述动力单元(p)的驱动力旋转的后轮(wr)以及供乘员落座的座椅(33)包围的位置配设有进行车辆的控制的控制装置(92、94),具备配设所述控制装置(92、94)的壳体部件(60),所述壳体部件(60)为将收纳驱动装置(50)的下壳体(80)和覆盖该下壳体(80)的上部的上壳体(70)结合而成的结构,在所述壳体部件(60)的车体前方端部形成有收纳传感器(90)的传感器收纳部(71),所述控制装置(92、94)安装于所述上壳体(70)。

另外,第二特征在于,所述传感器收纳部(71)由收纳所述传感器(90)的容器部(71b)和覆盖该容器部(71b)的上部的盖部(71a)构成,所述盖部(71a)形成于所述上壳体(70)的车体前方端部,所述容器部(71b)形成于所述下壳体(80)的车体前方端部。

另外,第三特征在于,在所述传感器收纳部(71)的车体前下方配设有后减震器(34),所述后减震器(34)吸收旋转自如地轴支承所述后轮(wr)的摆臂(24)的振动。

另外,第四特征在于,在所述传感器收纳部(71)的车体上方配设有燃料箱(2)。

另外,第五特征在于,在安装了所述上壳体(70)和所述下壳体(80)的状态下,在所述上壳体(70)和所述下壳体(80)之间形成有侧部开口(58)。

另外,第六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装置(92、94)由收纳于所述上壳体(70)的收纳凹部(70a)的第一控制装置(92)和在该第一控制装置(92)的上方相邻配置的第二控制装置(94)构成。

另外,第七特征在于,在所述上壳体(70)的车体后方端部一体形成有以所述上壳体(70)的车体后端部为轴且能够弯曲的第一锁定板(74)及第二锁定板(73),所述第一锁定板(74)向车体前方侧弯曲,按压收纳于所述收纳凹部(70a)的所述第一控制装置(92)的上表面,所述第二控制装置(94)隔着所述第一锁定板(74)在所述第一控制装置(92)的上部相邻配置,所述第二锁定板(73)向车体前方侧弯曲,按压所述第二控制装置(94)的上表面,所述第一锁定板(74)及所述第二锁定板(73)的前端部分别与所述上壳体(70)的上表面卡合。

另外,第八特征在于,在所述壳体部件(60)的底面安装有调节器(53)。

另外,第九特征在于,在所述壳体部件(60)的车体后端部形成有用于接近配置圆筒状的罐(51)的圆筒凹部(70b)。

进而,第十特征在于,在所述壳体部件(60)的车体后端下部安装有覆盖所述后轮(wr)的前方上方的后挡泥板(42)。

发明效果

根据第一特征,在鞍乘型车辆的电装品安装构造中,在由支承鞍乘型车辆(1)的动力单元(p)的车体架(f)、利用所述动力单元(p)的驱动力旋转的后轮(wr)以及供乘员落座的座椅(33)包围的位置配设有进行车辆的控制的控制装置(92、94),具备配设所述控制装置(92、94)的壳体部件(60),所述壳体部件(60)为将收纳驱动装置(50)的下壳体(80)和覆盖该下壳体(80)的上部的上壳体(70)结合而成的结构,在所述壳体部件(60)的车体前方端部形成有收纳传感器(90)的传感器收纳部(71),所述控制装置(92、94)安装于所述上壳体(70),因此,通过在收纳驱动装置的壳体部件上配设传感器及控制装置,能够将多个电装品集中配置而实现质量的集中,且能够废弃用于将传感器及控制装置安装于车体的专用支承件等而减少零件数量。另外,通过在壳体部件的车体前方端部设置传感器收纳部,能够保护传感器不受动力单元产生的热或飞石等影响,同时特别是能够在适于车体的加速度的测量的靠近车体中心的位置配设传感器。

根据第二特征,所述传感器收纳部(71)由收纳所述传感器(90)的容器部(71b)和覆盖该容器部(71b)的上部的盖部(71a)构成,所述盖部(71a)形成于所述上壳体(70)的车体前方端部,所述容器部(71b)形成于所述下壳体(80)的车体前方端部,因此通过在下壳体的上部安装上壳体,能够得到在容器部的上部盖上盖的构造。由此,能够不设置其他零件而在容器部盖上盖来保护传感器不受水分或尘埃等影响,并且能够简化壳体部件的组装作业。

根据第三特征,在所述传感器收纳部(71)的车体前下方配设有后减震器(34),所述后减震器(34)吸收旋转自如地轴支承所述后轮(wr)的摆臂(24)的振动,因此通过后减震器位于传感器收纳部的车体前下方,能够保护传感器收纳部不受在行驶中从车体前下方飞来的水分或石头等影响。

根据第四特征,在所述传感器收纳部(71)的车体上方配设有燃料箱(2),因此,通过燃料箱能够保护传感器收纳部不受从车体上方飞来的水分或石头等影响。

根据第五特征,在安装了所述上壳体(70)和所述下壳体(80)的状态下,在所述上壳体(70)和所述下壳体(80)之间形成有侧部开口(58),因此,使用形成于上壳体和下壳体之间侧部开口,能够容易地配置与例如由abs调节器构成的驱动装置连接的液压配管或电源线束。另外,能够将在驱动装置中产生的热从侧部开口散热。

根据第六特征,所述控制装置(92、94)由收纳于所述上壳体(70)的收纳凹部(70a)的第一控制装置(92)和在该第一控制装置(92)的上方相邻配置的第二控制装置(94)构成,因此,通过将两个控制装置以上下重叠的方式配设,能够抑制壳体部件的高度尺寸。

根据第七特征,在所述上壳体(70)的车体后方端部一体形成有以所述上壳体(70)的车体后端部为轴且能够弯曲的第一锁定板(74)及第二锁定板(73),所述第一锁定板(74)向车体前方侧弯曲,按压收纳于所述收纳凹部(70a)的所述第一控制装置(92)的上表面,所述第二控制装置(94)隔着所述第一锁定板(74)在所述第一控制装置(92)的上部相邻配置,所述第二锁定板(73)向车体前方侧弯曲,按压所述第二控制装置(94)的上表面,所述第一锁定板(74)及所述第二锁定板(73)的前端部分别与所述上壳体(70)的上表面卡合,因此,能够通过第一锁定板及第二锁定板分别稳定地保持第一控制装置及第二控制装置。另外,通过在第一控制装置和第二控制装置之间夹持第一锁定板,能够将控制装置彼此的间隔抑制为最小,同时确保防振性及散热性。而且,通过将第一锁定板及第二锁定板一体形成于上壳体,能够减少上壳体的零件数量。

根据第八特征,在所述壳体部件(60)的底面安装有调节器(53),因此,能够在散热效率高的位置配设调节器,并且能够废弃用于安装调节器的专用支承件等而减少零件数量。

根据第九特征,在所述壳体部件(60)的车体后端部形成有用于接近配置圆筒状的罐(51)的圆筒凹部(70b),因此,能够减少壳体部件和罐之间的间隙而减少剩余空间。

根据第十特征,在所述壳体部件(60)的车体后端下部安装有覆盖所述后轮(wr)的前方上方的后挡泥板(42),因此,能够废弃用于将后挡泥板安装于车体的专用支承件等而减少零件数量。

附图说明

图1是应用了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电装品安装构造的机动二轮车的左侧视图。

图2是图1的局部放大左侧视图。

图3是从图2的状态拆下后罩的左侧视图。

图4是表示壳体部件及其周围部件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5是安装了后挡泥板的状态的壳体部件的左侧视图。

图6是从车体右前方上方观察壳体部件的立体图。

图7是壳体部件的主视图。

图8是从车体左前方上方观察拆下了第一控制装置及第二控制装置的状态的壳体部件的立体图。

图9是从车体左后方上方观察壳体部件的立体图。

图10是从车体右前方上方观察壳体部件的立体图。

图11是从车体左前方上方观察收纳第一控制装置及第二控制装置的上壳体的立体图。

图12是从图11的状态展开第二锁定板的上壳体的立体图。

图13是从图12的状态拆下了第二控制装置的上壳体的立体图。

图14是从图13的状态展开第一锁定板的上壳体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优选的实施方式详细地进行说明。图1是应用了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电装品安装构造的机动二轮车1的左侧视图。机动二轮车1为将一体构成四冲程发动机和变速器的动力单元p的驱动力通过传动链条23传递到后轮wr而行驶的两用型的鞍乘型车辆。在构成车体架f的左右一对主架f2的车体前方端部设置有摆动自如地轴支承未图示的转向轴的前管f1。旋转自如地轴支承前轮wf的左右一对前叉13在前管f1的上下被固定于转向轴的顶桥9及底桥12支承。在固定于顶桥9的转向把手3上安装有左右一对后视镜4及手把护罩5。

转向把手3的前方由支承前灯10及屏幕6的前罩7覆盖。在前罩7和转向把手3之间配设有左右一对前侧信号装置8。在前灯10的下方配设有在机动二轮车1转弯时根据其倾斜角度点亮而照射转弯方向的转向灯11。在前叉13上固定有覆盖前轮wf的上部的前挡泥板14。

动力单元p配设于主架f2的下部,在动力单元p的下部配设有曲轴箱17或保护排气管15的前部及下部的下罩16。动力单元p的燃烧气体经由排气管15从车宽方向右侧的消声器26排出。

在主架f2的后端下部连结有支承枢轴18的左右一对枢轴架f3,所述枢轴18旋转自如地轴支承后轮wr的摆臂24。枢轴18摆动自如地轴支承摆臂24的前端部。摆臂24在枢轴18的后方的位置通过吸收摆臂24的振动的后减震器34悬挂于枢轴架f3。在枢轴架f3的下端部安装有左右一对脚踏板19。在车宽方向左侧的脚踏板19的后方可摆动地支承侧支架20。在摆臂24的上部安装有覆盖传动链条23的上方的链条罩25。在枢轴架f3的前方,在主架f2和动力单元p之间的位置配设有收纳车载电池等的电装品箱的盖35。

在主架f2的上部配设有燃料箱2,在主架f2的后部连结有向车体后上方延伸的座椅架sf。在座椅架sf的下部安装有左右一对支承后座脚踏板22的后座脚踏板支架21。

在燃料箱2的后方配设有由座椅架sf支承的前侧座椅33及后侧座椅32。座椅架sf的车宽方向外侧由后罩31覆盖,在后侧座椅32的车宽方向外侧配设有由座椅架sf支承的后托架30。在后罩31的后方配设有尾灯装置29及后部挡泥板27,在后部挡泥板27的基部配设有左右一对后侧信号装置28。

图2是图1的局部放大左侧视图。在该图中,示出了从图1所示的机动二轮车1拆下动力单元p或摆臂24等的状态。本发明的电装品安装构造主要由配设有多个电动件的壳体部件60构成。从车体侧面看,壳体部件60配设于由后端部向车体后下方延伸的燃料箱2、位于燃料箱2后方的座椅33、相对于垂直方向前倾配设的后减震器34、以及后轮wr的外周部包围的空间内。另外,壳体部件60在大致车宽方向中央的位置收纳于枢轴架f3的后方上方且左右一对座椅架sf之间。

配设于车宽方向左侧的主架f2的下部的盖35覆盖收纳车载电池等的电装品箱36的车宽方向左侧。在盖35的上方,在主架f2的内侧的位置配设有成具有厚度的板状的ecu37。由此,能够有效利用无用空间配设ecu37,并且能够通过在ecu37的下方配设电装品箱36,保护ecu37不受动力单元p产生的热影响。

在左右一对枢轴架f3之间固定有安装部件39,该安装部件39形成有支承后减震器34的上端轴的贯通孔38,在枢轴架f3的下端部安装有脚踏板19及侧支架20的支承轴41。燃料箱2的后端下部向后方延伸到壳体部件60上方的位置,壳体部件60的侧方的大部分由后罩31覆盖。

在支承后座脚踏板22的后座脚踏板支架21的后部设置有在展开中央支架时支承车体的夹紧部件43。在壳体部件60的车体前方配设有储液罐40,该储液罐40贮存向后制动器的主缸补充的制动液。在后轮wr的前方配设有挡住后轮wr卷起的泥等的后挡泥板42。

图3是从图2的状态拆下了后罩31的左侧视图。在壳体部件60的靠下方的位置收纳有作为控制制动液压的驱动装置的abs调节器50,在壳体部件60的后方接近配置有圆筒状的罐51。罐51例如能够设为吸附在燃料箱2的内部产生的气化燃料的碳罐。

在枢轴架f3的车体前方设置有支承电装品箱36的支承件36a。支承后减震器34的上端部的安装部件39设置于能够从形成于枢轴架f3的开口44看到的位置。位于壳体部件60的车宽方向左右的座椅架sf为利用左右一对横管46及加强板48将上侧管45和下侧管47连结的结构,上侧管45及下侧管47的前端部分别固定于枢轴架f3的后部。在左右的上侧管45的上表面架设有支承燃料箱2及座椅33的板状的横梁49。

根据上述结构,壳体部件60(点剖面线部)的上方由燃料箱2及横梁49保护,另外,壳体部件60的侧方由座椅架sf保护,壳体部件60的前方由后减震器34及枢轴架f3保护,而且,壳体部件60的后方由后挡泥板42保护,能够保护壳体部件60的周围不受行驶中的飞石或第三方的介入等影响。

图4是表示壳体部件60及其周围部件的结构的剖视图。由硬质树脂等形成的壳体部件60由收纳abs调节器50的下壳体80和安装于下壳体80的上部的上壳体70构成。在下壳体80的底面安装有在车体后方侧设置有连接器54的调节器53。由此,能够高效地冷却作为发热元件的调节器53。在下壳体80的后端部形成有从上方与设置于后挡泥板42的卡合管55卡合的宽度宽的弯曲板81。卡合管55被从后挡泥板42延伸的支承板56从下方支承。

根据本发明的电装品安装构造,壳体部件60为将收纳abs调节器50的下壳体80和覆盖该下壳体80的上部的上壳体70结合而成的结构,在壳体部件60的车体前方端部形成有收纳陀螺仪传感器90的传感器收纳部71,第一控制装置92及第二控制装置94安装于上壳体70,因此通过在收纳abs调节器50的壳体部件60配设陀螺仪传感器90及两个控制装置,能够将多个电装品集中配置而实现质量的集中,且能够废弃用于将陀螺仪传感器90及控制装置安装于车体的专用支承件等而减少零件数量。另外,通过在壳体部件60的车体前方端部设置传感器收纳部71,能够保护陀螺仪传感器90不受动力单元p产生的热或飞石等影响,并且特别是能够在适于车体的角速度的测量的靠近车体中心的位置配设陀螺仪传感器90。

在壳体部件60的前端上部设置有箱状的传感器收纳部71,该传感器收纳部71收纳具有连接器91的陀螺仪传感器90。燃料箱2的后端部延伸到比该传感器收纳部71靠车体后方的位置。

支承后减震器34的上端部的安装部件39固定于沿车宽方向连结左右的枢轴架f3的横管52。传感器收纳部71配设于靠近安装部件39及后减震器34的上端部的位置。这样,通过将传感器收纳部71配置于靠近车体中心的位置,能够在适于在车体中产生的角速度的测量的位置配设陀螺仪传感器90。

在位于传感器收纳部71的后方的上壳体70上通过上下两段重叠而配置有作为dcu(驱动控制单元)的第一控制装置92和作为bmu(电池管理单元)的第二控制装置94。详细来说,在具有连接器93的第一控制装置92的靠后方的上部接近配置有具有连接器95的第二控制装置94。在第二控制装置94的上部还配设有其它电装品的连接器59。

在形成于上壳体70和下壳体80之间的侧部开口58中穿过由与abs调节器50连结的制动器配管或线束等构成的管体57。另外,在上壳体70的后端部形成有用于接近配置圆筒状的碳罐51的圆筒凹部70b。

图5是安装有后挡泥板42的状态的壳体部件60的左侧视图。另外,图6是从车体右前方上方观察壳体部件60的立体图,图7是壳体部件60的主视图。

如上所述,壳体部件60为在收纳abs调节器50的下壳体80的上部安装收纳第一控制装置92及第二控制装置94的上壳体70的结构。在图5~7中示出将制动器配管57a穿过形成于上壳体70和下壳体80之间的侧部开口58的状态。在碳罐51的车宽方向左侧的下端部连结的排气软管51a以被引导至设置于下壳体80的导向孔80b中的方式配置于车体前下方。由硬质树脂等形成的后挡泥板42由固定于下壳体80的箱状部42a和从箱状部42a的后端部向下方延伸的板状的挡泥部42b构成。

参照图6,后挡泥板42经由固定部件82(图示的灰色部分)固定于下壳体80。在碳罐51的车宽方向右侧安装有与燃料箱2连接的气化燃料管51b,该气化燃料管51b穿过上壳体70的车宽方向右侧,配置于车体前方。在上壳体70的上端部形成有左右一对支承件部件72,其固定于座椅架sf的上侧管45(参照图3)的上表面并用于悬挂壳体部件60。

参照图7,设置于下壳体80的abs调节器50的收纳部分形成于车宽方向靠左。设置于壳体部件60的前端部的传感器收纳部71由收纳陀螺仪传感器90的容器部71b和覆盖该容器部71b的上部的盖部71a构成。容器部71b一体形成于下壳体80的前端部,盖部71a一体形成于上壳体70的前端部。

图8是从车体左前方上方观察拆下了第一控制装置92及第二控制装置94的状态的壳体部件60的立体图。另外,图9是从车体左后方上方观察壳体部件60的立体图,图10是从车体右前方上方观察壳体部件60的立体图。

下壳体80为在为了收纳abs调节器50而开放上部的容器体的前端部一体设置传感器收纳部71的容器部71b的结构。另一方面,上壳体70为在形成有收纳第二控制装置94的收纳凹部70a的容器体的前端部一体形成传感器收纳部71的盖部71a的结构。由此,通过在下壳体80的上部安装上壳体70,能够得到在容器部71b的开口盖上盖的结构。另外,通过设置带有盖的传感器收纳部71,能够有效保护陀螺仪传感器90不受水分或尘埃、动力单元p的热等影响。

而且,在上壳体70的后端部设置有以上壳体70的后端部为轴且能够弯曲的第一锁定板74(细点剖面线部)及第二锁定板73(粗点剖面线部)。如图所示,第一锁定板74及第二锁定板73具有向车体前方侧弯曲而按压第一控制装置92及第二控制装置94的上表面的功能。

参照图9,在传感器收纳部71的盖部71a的背面形成有供陀螺仪传感器90的连接器91穿过的开口71c。收纳abs调节器50的收纳部80a形成于下壳体80的车宽方向靠左,而且通过将车宽方向左侧的壁设定得低,使配管向abs调节器50的连接或维护变得容易,且提高abs调节器50的冷却效果。另外,形成于上壳体70的后表面的圆筒凹部70b能够进行圆筒形状的碳罐51的接近配置,能够削减无用空间而将壳体部件60周围小型化。

参照图10,下壳体80构成为通过将abs调节器50的收纳部80a形成于车宽方向靠左来确保在车宽方向右侧支承后挡泥板42的固定部件82(参照图6)的配设空间。形成于上壳体70和下壳体80之间的侧部开口58形成于支柱83和在车体前方侧容器部71b竖立设置的部分之间,上述支柱83形成于下壳体80的靠车体后方的车宽方向右侧。

图11是从车体左前方上方观察收纳第一控制装置92及第二控制装置94的上壳体70的立体图。第一控制装置92(图示中灰色部分)收纳于设置于上壳体70的收纳凹部70a的靠前方的底部。而且,向前方侧弯曲的第一锁定板74与第一控制装置92的上表面相接,在第一锁定板74的上部配设有第二控制装置94,而且具有阶梯形状的第二锁定板73覆盖第二控制装置94的上表面,由此第一控制装置92及第二控制装置94保持于规定位置。这样,通过将第一控制装置92及第二控制装置94上下接近配置,能够减小上壳体70的高度尺寸,实现壳体部件60的小型化。

在第一锁定板74上形成有与设置于第二锁定板73的卡合缝隙卡合的卡合板74a和与第二控制装置94的前端面抵接的定位板74b。另外,第二锁定板73的前端部通过设置于上壳体70的钩部件75保持于上壳体70的上表面。

图12是从图11的状态展开第二锁定板73的上壳体70的立体图。在第二锁定板73上形成有供上壳体70的钩部件75卡合的左右一对卡合孔73b和位于该卡合孔73b之间的卡合缝隙73a。在解除卡合孔73b和钩部件75的卡合及定位板74b和卡合缝隙73a的卡合且将第二锁定板73展开至后方时,第二控制装置成为能够拆下94的状态。

图13是从图12的状态拆下了第二控制装置94的上壳体70的立体图。另外图14是从图13的状态展开第一锁定板74的上壳体70的立体图。位于车宽方向中央的宽度窄的第一锁定板74为收纳于设为大致u字形状的第二锁定板73之间的形状。设置于第一锁定板74的下方突出部74c具有在使第一锁定板74向前方弯曲时与第一控制装置92的后端面抵接而进行第一控制装置92的定位的功能。通过将该第一锁定板74向后方展开,而第一控制装置92成为能够拆下的状态。

如上所述,在上壳体70上一体形成有以上壳体70的车体后端部为轴且能够弯曲的第一锁定板74及第二锁定板73,第一锁定板74向车体前方侧弯曲,按压收纳于收纳凹部70a的第一控制装置92的上表面,第二控制装置94隔着第一锁定板74在第一控制装置92的上部相邻配置,第二锁定板73向车体前方侧弯曲按压第二控制装置94的上表面,第一锁定板74及第二锁定板73的前端部为分别与上壳体70的上表面卡合的结构。由此,能够通过第一锁定板74及第二锁定板73分别稳定地保持第一控制装置92及第二控制装置94。另外,通过在第一控制装置92和第二控制装置94之间夹持第一锁定板74,能够将控制装置彼此的间隔抑制为最小,同时确保防振性及散热性。而且,通过将第一锁定板74及第二锁定板73一体形成于上壳体70,能够减少上壳体70的零件数量。

此外,机动二轮车的形态、第一控制装置及第二控制装置的形状或种类、abs调节器的形状或构造、壳体部件的形状或构造、上壳体及下壳体的形状或构造、传感器收纳部或锁定板的形状或构造、上壳体及下壳体的结合构造等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进行各种变更。收纳于传感器收纳部的传感器不限于陀螺仪传感器,也可以是加速度传感器或倾斜传感器。另外,收纳于下壳体的电装品不限于abs调节器,也可以是ecu或牵引力控制单元等。本发明的电装品安装构造不限于机动二轮车,能够应用于鞍乘型的三轮车或四轮车等。

附图标记说明

1:鞍乘型车辆

2:燃料箱

24:摆臂

33:座椅

34:后减震器

42:后挡泥板

50:abs调节器(驱动装置)

51:罐

53:调节器

58:侧部开口

60:壳体部件

70:上壳体

70a:收纳凹部

70b:圆筒凹部

71:传感器收纳部

71b:容器部

71a:盖部

73:第二锁定板

74:第一锁定板

80:下壳体

90:传感器

92:第一控制装置(控制装置)

94:第二控制装置(控制装置)

p:动力单元

f:车体架

wr:后轮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