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二轮车用发动机的启动机构支承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49886阅读:15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自动二轮车用发动机的启动机构支承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下述的自动二轮车用发动机的起动机构的支承装置由发动机和传动机构构成的动力装置可摇动地支承在自动二轮车的车体架上,所说的传动机构具有中间夹有由弹性材料构成的环形密封垫并将壳体零件结合在与该发动机的曲轴箱相连的壳体上的传动箱,上述发动机上附设的起动机构具有安装在上述壳体上的起动电机、与该电机联动回转的支持轴、与发动机曲轴相连的齿轮可啮合或脱开并在支承轴上可沿轴向移动的小齿轮,上述支承轴的一端可自由回转地支承在壳体上,上述支承轴的另一端可自由回转地支承在不能回转地安装于壳体上的支承架上的自动二轮车用发动机起动机构的支承装置。
过去的相关装置,例如,已由实开昭59-196579号公报公开。
但是上述的现有装置中,支承架只是不能回转地安装在传动箱的壳体上,由于允许支承架沿轴方向的微小移动,所以存在着由支轴的回转引起的支承架沿轴方向的振动。
鉴于以上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增加零件数量而又可以防止支承架的轴向振动的自动二轮车用发动机的起动机构的支承装置。
为达到上述目的,在下述的自动二轮车用发动机的起动机构的支承装置中由发动机和传动机构构成的动力装置可摇动地支承在自动二轮车的车体架上,所说的传动机构具有中间夹有由弹性材料构成的环形密封垫、并将壳体零件结合在与该发动机的曲轴箱相连的壳体上的传动箱,上述发动机上附设的起动机构具有安装在上述壳体上的起动电机、与该电机联动回转的支持轴、与发动机曲轴相连的齿轮可啮合或脱开并在支承轴上可沿轴向移动的小齿轮,上述支承轴的一端可自由回转地支承在壳体上,上述支承轴的另一端可自由回转地支承在不能回转地安装于壳体上的支承架上的自动二轮车用发动机起动机构的支承装置;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夹在支承架及壳体零件间的弹性支承部与密封垫为呈一体的设置。下面结合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说明。其中,

图1是踏板型自动二轮车的侧面图。
图2是图1的沿2方向的向视图。
图3是图1的主要部分放大4是图3中沿4-4线的放大剖面图。
图5是图4中沿5-5线的局部纵剖面图。
图6是密封垫的平面图。
图7是图5中沿7-7线的剖面图。
图中的符号分别表示28-曲轴箱、32-曲轴、61-壳体、62-密封垫、63-壳体零件、64-传动箱、100-起动机构、101-起动电机、103-齿轮、104-支承轴、105-小齿轮、110-支承架、112-弹性支承部、E-发动机、F-车体架、M-作为传动机构的无级变速机、P-动力装置、V-自动二轮车。
在图1及图2中,踏板型自动二轮车V的车体架F具有可以控制方向地支承着悬架前轮Wf的前叉7的主管1、从主管1向下方延出的底管2、以及与该底管2的下端连成一体并向后方延伸的后架3等。该后架3具有前端部与底管2的下端连接,向后方大体呈水平延伸的一对前部架3a、3a;从两前部架3a、3a的后方向后上方延伸的一对中间架3b、3b;互相连接两中间架3b、3b的后端的后部架3C。从俯视图上看,后架3大致形成为椭圆状。
车体架F由车体盖C覆盖,此车体盖C具有覆盖主管1的前部及前轮Wf的上部的前盖11、与前盖11连接且覆盖驾驶者脚部前方的护腿板12、与前盖11及护腿板12连接并覆盖前部车体两侧的左右一对的前侧盖13、13、与护腿板12连接并支承驾驶者脚部的脚踏板14、与两前侧板13、13及脚踏板14相连且覆盖后部车体两侧的左右一对的后底盖16、16、以及与两后底盖16、16及脚踏板14相连的后上盖17等。在后上盖17的后部装有覆盖后轮Wr上部的后挡泥板18。后上盖17的上表面开有口,该上表面开口部由驾驶者的座20覆盖。而且,座20可以自由地抬起或放下,并由铰链止动在后上盖17的上端。通过将上部开口的行李箱21收纳、配置在后上盖17的上部内,在座20的下方形成由座20打开或关闭的物品收纳室22。
参照图3,作为驱动轮的后轮Wr可转动支承在动力装置P的后部,而动力装置可摇动地支承在车体架F上。该动力装置P由二循环强制空冷发动机E、及将发动机E的输出传递到上述后轮Wr的无级变速机M构成。而且,该动力装置的前部通过设有与后轮Wr回转轴线平行的支轴的连杆机构24可摇动地支承在上述车体F中的后架的两中间架3b,3b上。在动力装置P的后部及上述后架3之间设有后缓冲架25。
在图4及图5中,二循环强制空冷发动机E的气缸盖配置在上述后架3的两中间架3b、3b之间,该气缸盖2b上连接有轴线大致呈水平的气缸体27的前端,在气缸体27的后端上连接有曲轴箱28。活塞30自由滑动地嵌合在气缸体27的气缸内表面29。该活塞30通过连杆30连接于曲轴32。
从曲轴箱28突出的曲轴32的一端通过发电机33连接有冷却扇34。通过该冷却扇34的周围的形成有涡旋状通路35的护罩36覆盖冷却扇34、气缸盖26及气缸体27。
护罩36由从前方覆盖缸盖26及缸体27的第1零件37及覆盖其余部分的第2零件38结合在一起构成。而且,第1零件37,通过安装固定方向为沿着缸体27的轴线的多个安装螺栓41固定在缸盖26上。即,在缸盖26上,与缸体27的轴线平行地突出设置多个安装凸台42,安装螺栓41穿过凸台和第1零件37之间的橡胶安装垫44而拧在凸台42上。
而且,在与设在缸盖26的多个散热片39的对应部分上,在第1零件37的内表面,设有与各散热片39的前端相向的横断面为半圆形的沟40。火塞45拧在缸盖26上,与火塞45紧密接触的塑料密封47的外周表面嵌合在第1零件37上。覆盖火塞45的外端的帽48可折装地、弹性地嵌合于塑料密封47。
如图1及图3所示,在气缸盖6的前方延长线上;在车体盖C的脚踏板14上,装有可开关的维修用舌片49,在打开该维修用舌片49时可以向油箱注油,燃料箱50固定地配置在上述脚踏板14的下方。
第1零件37和第2零件38互相嵌合在一起,但在沿着气缸体26的轴线对第1部件37进行移动操作时,第1零件37及第2零件38可以相应地嵌合及脱开。
在护罩36的第2零件38上,在大致与冷却扇34的最外缘的回转轨迹51相对应的地方,向内侧即冷却扇34一侧突出地设置有环状的隔壁52,此隔壁52与第2零件38的外周壁之间形成了涡旋状流通路35。而且,该涡旋状通路沿冷却扇34的回转方向逐渐增大其流通面积。在与隔壁52相对应的部分上,第2零件38的外周壁沿着上述回转方向53越靠近气流下游一侧越逐渐远离隔壁52。而且,在第2零件38的对应于涡旋状通路35的部分上,设有从冷却扇34的轴向外侧方向扩出的扩出部38a。该扩出部38a形成为沿冷却扇34回转方向53越靠近下游侧则扩出量越大。
在第2零件38上,设有与曲轴32同轴的而对冷却扇34的圆形孔55。穿过该圆孔55在第2零件38上安装盖58,盖58在隔板57之间有许多吸入口56。在第2零件38和盖58之间填充吸音材料59。而且,在对应吸音材料59的第2零件38的部分上穿有多个孔60,护罩36内产生的噪音通过多个孔60被吸音材料吸收。
图4中,曲轴箱28与延伸到后轮Wr的一侧的壳体61设置成一体结构。此壳体61和通过中间夹有密封垫圈62连接到壳体61上的壳体零件63构成了传动箱64。并且,如图6所示,密封垫圈62由弹性材料如橡胶形成环状。
在从曲轴箱28突出的曲轴32的另一端和可以任意转动地支承于传动箱64后部的后轮Wr的车轴65之间设有无级变速机M。此无级变速机M已是公知技术,故在此对其构成做简单说明。在曲轴32上,设有由固定在该曲轴32的端部的固定带轮半体零件66及沿着曲轴32的轴向可滑动地安装的可动带轮半体零件67构成的驱动侧传动带轮68。在固定及可动带轮半体零件66、67之间形成V字型的环形沟69,在该环形沟内嵌入环形的V型带70。还有,在可动带轮半体零件的背面,在曲轴32上固定引导盘71,在引导盘71和可动带轮半体零件67之间,呈浮动状态地收容多个重量辊。在曲轴32的转数增大时,受到离心力作用的重量辊沿半径方向向外移动,使可动带轮半体零件67向靠近固定带轮半体零件66方向移动,因此,可以增大型带70对两带轮半体零件66、67的接触半径。
另一方面,与曲轴32平行的从动轴73可自由回转地支承于传动箱64上,此从动轴通过一组减速齿轮74与后轮Wr的车轴65相连接。
上述从动轴73通过公知的离心离合器75与和该从动轴同轴的从动侧传动带轮74相接。先从动传动带轮76与驱动传动带轮68为一对带轮,V型带70卷在从动带轮76上。
在传动箱64的上方,配置有气化器80及与该气化器80相连的空气滤清器81。在此空气滤清器81上,覆盖气化器80的外侧的盖80向前方延伸,并与滤清器81设成一体。另一方面,在护罩36的第1零件37中,与气缸缸体27相关地与吸入口56相对的位置上,设有将流入护罩36内的升温空气排到外部的排风口(图中未表示)、以及为将保温用热风引导到上述气化器80的排风口90。上述排风口90与橡胶制接管91连接,然后,该接管与导风通路92的一端连接。
导风通路92由一对半体管93、94相互结合形成在传动箱体64中,导风通路92在收容于壳体零件63上设置的凹部95的同时,在壳体零件63的外侧大致呈两相对平面状延伸到气化器80侧。而且,导风通路92的另一端由螺钉96固定在盖89上。
参照图7,附设在发动机E上的起动机构100由安装在传动箱64的壳体61外侧的起动电机101、以及在电机E起动时将起动电机101的输出扭矩传递到齿轮103的传动机构102构成。齿轮103设置在固定在曲轴32上的固定带轮半体零件66的外圆周上。
传动机构102具有现有的公知结构,由与起动电机101可关动回转的支承轴104、支承在轴104上的可以与齿轮103啮合或脱开并可在轴向移动的小齿轮105、配置在轴104上的控制该小齿轮105的轴向移动的鼓出机构106构成。此外,在支承轴104上设有一直与设置在起动电机101的输出轴上的驱动齿轮107啮合的被动啮轮108。
支承轴104的一端通过轴承109可自由回转地支承在壳体61上。还有,在壳体61上嵌合,安装有不能回转的支承架110,支承轴104的另一端通过轴承111自由回转地支承在支承架110上。而且,夹在支承架110和壳体零件63之间的弹性支承部112设置成与密封垫62为一体。
下面说明本实施例的作用,当发动机E工作时,与曲轴32连接的冷却扇34回转从吸入口56吸入的空气从冷却扇34经涡旋状通路35排出到气缸盖26及缸体27侧。此时,缸盖26的散热法39与护罩36的第1零件37上设置的沟和相对,各散热片39的前端与第1部37之间的气流动阻力增大,所以,冷却空气确实流过各散热片39之间,冷却效率提高。
通过冷却缸盖26及缸体27而升温的空气,一部分排列到外部,同时,残余的升温空气从排风口90经连接管91由导风通路92向气化器80排出。由此,气化器80得到保温。
此外,起动机构100的支承轴104的两端,由壳体61及装在壳体61上的不能回转的支承架110支承并可自由回转,由于在该支承架110及壳体63之间夹有弹性支承部112,故可有效地防止支承轴104的回转引起的支承架110的轴向振动。而且,由于弹性支承部112和夹在壳体61和壳体。零件63之间的密封垫62呈一体结构,故不会增加零件数量。
以上,详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只要不超越本发明权利要求记载的范围,本发明可以进行各种设计上的变更。
根据本发明,由于与密封垫一体地设置夹在支承架及壳体零件之间的弹性支承部,所以,不仅不会增加零件数量,而且可以有效地防止支承架的轴向振动。
权利要求
一种自动二轮车用发动机的起动机构的支承装置,在下述的自动二轮车用发动机的起动机构的支承装置中由发动机(E)和传动机构(M)构成的动力装置(P)可摇动地支承在自动二轮车(V)的,车体架(F)上,所说的传动机构(M)具有中间夹有由弹性材料构成的环形密封垫(62)、并将壳体零件(63)结合在与该发动机(E)的壳体曲轴箱(28相连的壳体(61)上的传动箱64,上述发动机(E)上附设的起动机构(100)具有安装在上述壳体(61)上的起动电机(101)、与该电机(101)联动的支持轴(104)、与发动机(E)和曲轴(32)相连的齿轮(103)可啮合或脱开并在支承轴上可沿轴向移动的小齿轮(105),上述支承轴(104)的一端可自由回转地支承在壳体(61)上,上述支承轴(104)的另一端可自由回转地支承在不能回转地安装于壳体(61)上的支承架(110)上的自动二轮车用发动和起动机构的支承装置;其特征在于,夹在支承架(110)及壳体零件63之间的弹性支承部(112)与密封垫圈(62)为呈一体的设置。
全文摘要
在下述的自动二轮车用发动机的启动机构的支承装置中由发动机和传动机构构成的动力装置可摇动地支承在自动二轮车的车体架上,所说的传动机构具有中间夹有由弹性材料构成的环形密封垫、并将壳体零件结合在与该发动机的曲轴箱相连的壳体上的传动箱,具有发动机上附设的起动机构的支承轴的两端可自由回转地分别支承在上述壳体及不能回转地安装于壳体上的支承架上;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夹在支承架(110)及壳体零件63之间的弹性支承部112与密封垫圈62设成一体。因此,可不增加零件数而防止支承架轴向振动。
文档编号B62M7/06GK1111322SQ9410762
公开日1995年11月8日 申请日期1994年12月27日 优先权日1993年12月28日
发明者高桥勇, 关谷义之 申请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