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动车防震连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56203阅读:27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机动车防震连杆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机动车防震连杆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用于踏板式或家用小型摩托车等的机动车防震连杆装置。
在车体上,由防震连杆被枢支的摆动式动力单元,与座位之间形成有头罩收容室的摩托车,已为公众所熟知,此种摩托车在动力单元前部搭载水平引擎,其上部也有构成引擎吸气通路的空气清洁器及汽化器,其中防震连杆被配设于汽化器(配置在前)与空气清洁器(配置在后)之间,且与连接两者的吸气导管在侧面视图部分重叠,其中连接左右连杆臂的连接杆在吸气导管的上方。
上述现有的摩托车防震连杆放置于动力单元及置物行李箱之间,由于空间十分窄小,又因防震连杆在吸收动力缓冲时必须前后摆动,使置物空间必须有效地预留一防震连杆的运动空间。然而无法充分利用该空间的是,除必须占用一部分置物空间来容纳防震连杆外,其余的置物空间较窄小,以致在放置与索取安全帽时较困难,由此使座垫无法降低高度,让乘骑者与整车的重心不能有效地下降,而影响乘骑时的稳定性及安全性,不符合人体工程学的标准。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机动车防震连杆装置,使摩托车座垫高度能有效降低,并加大摩托车座垫下的置物空间。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机动车防震连杆装置,使吸气导管能具备更大的口径,增进吸气效率,提升动力性能。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即提供一种机动车防震连杆装置,有用以悬吊动力本体的防震连杆安装于车体梁架置物空间的下方,所述防震连杆包括下列构件一具有一第一端部及一第二端部的主连杆;一接于所述主连杆第一端部并枢接于所述车体梁架上的防震部,所述防震部并具有两个以所述枢接点为支点且抵接于所述框架上的吸震体;一接于所述连杆第二端部并枢接于所述车体梁架上对称部位的支撑部;一固定于所述主连杆上且与之平行的用以悬吊所述动力本体的副连杆;所述防震连杆、防震部及支撑部整体配置成U字形,一吸气导管置于其凹口内。
本实用新型装置的优点在于,其设有一种机动车防震连杆的配置结构,可有效地降低座垫高度,利于乘骑者操作,而且能加大置物空间,且防震连杆的设计简单,制造容易,降低生产成本。
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其中


图1为安装本实用新型防震连杆的摩托车右侧剖面示意图;图2为
图1方框部分的局部放大视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防震连杆另一端安装于摩托车上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防震连杆的立体示意图;图5a为本实用新型防震连杆的前视图;图5b为本实用新型防震连杆的右侧视图;图5c为本实用新型防震连杆的左侧视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防震连杆配置于摩托车上的前视图。
参考
图1,覆盖踏板型摩托车的车体梁架30的外壳25,由前盖21,脚踏板(FLOOR PANEL)26及后车体盖27,座垫28,头部转向把手24头部23所构成,前盖21所覆盖的车体梁架30前部所设的顶管1(HEAD PIPE),也支撑前叉转向机构2,此前叉2上由转向把手24操控行车方向,下连接一连杆3并连接前轮29,及连接一吸震缓冲机构4,通过吸收路面所传来的震动,车体梁架30后,连接一气缸6,再连接一略呈水平方向的动力本体5,此动力单元8,运用皮带式无级变速机构,及齿轮减速机构传出动力至后轮20,通过防震连杆7,将动力单元8框支于车体梁架之间,成上下摆动的自由状态。动力单元8也有一后缓冲器9,以减缓后轮20所传来的路面震动。
座垫28以转动轴12作为转动中心,向上自由开启。由
图1可清楚地看出,在座垫28及动力单元8之间,设有一置物空间22,在此有限空间内,至少可放置一顶安全帽18,安全帽18的下方置放一空气清洁器的吸气导管14,吸气管路的放置图可请参阅图5a及图6,吸气导管放置于置物空间22及U型防震连杆缺口处的空间,此举可有效利用其空间,增加吸气导管的截面积,有助于提高动力性能。
参考图2,此为
图1方框部分的局部放大图,图3为相对于摩托车并位于图2所示防震连杆侧边另一面的防震连杆侧边视图。由图2和图3配合图4立体分解图及图5的前视图及左右侧视图可知,本实用新型防震连杆的立体结构,再配合图6,就可很明确看出,防震连杆7与车体梁架30动力单元8的关系。由图2、图3及图6可看出防震连杆7呈U字型框支于车体梁架上,此防震连杆包括一固定于其一端的防震部71以及一固定于另一端的支撑部72,分别用以枢接于车体梁架30左右对称之处,其更有一连接点15在旋转中心处作上下自由摆动,连接点16为一连接车体梁架30的自由旋转点,旋转点左右方各有一位于防震部71上的吸震体17a及17b,以吸收由动力单元传递来的震动,防止传入车体梁架30,该吸震体为弹簧或橡皮垫。防震连杆上有两连杆7a及7b,即主连杆和副连杆。参考图6,连杆7a位置以垂直吸气导管14并平行连杆7b方向延伸,此连杆7a构成防震连杆7的结构体,而连杆7b中心即为连接点15,此种设计可以有效地预留置物空间22下方的空间19,作为向下延伸的置物空间,以利于安全帽18取付,同时更有效地降低其座垫28的高度。
图6中可明确表示由车头方向(即图2左方和图3右方)所看的各单体相对位置关系,此视图中可看出本实用新型防震连杆7呈U字型,在上开口处有一吸气导管14,在吸气导管上方有一置物空间22,在本防震连杆中,有一连接动力单元8的连接点15,供动力单元作自由摆动的转轴,另一连接点16、框支于车体梁架30之上,U型口上的吸气导管14介于置物空间22与防震连杆7之间的空间19中,有效地增加其截面积,增进进气效率,提升动力性能,又使置物空间22下方至吸气导管14上之间的有限空间能充分利用,有足够的空间供吸气导管及防震连杆的动作,不会因空间问题,提升座垫28的高度或减少置物空间,使安全帽不易取付,或减少吸气导管的截面积,造成动力输出不足。此外置物空间也不限于置放安全帽,也可形成其它物品的收容室,如燃料箱,或混合油箱,或电池收容空间。
由此可知,由于防震连杆配置为图4所示的“U”型,故将U型开口上放置吸气导管,可充分地利用其置物空间22,有效地加大其容积及降低座垫28的高度,达到人们使用需求。另外,防震连杆7将动力单元8框支于车体梁架30中。成为一由图4所示的U型结构,有效地利用其U字形的缺口,加大置物空间22,并同时抑低其座垫28的高度。由于U字形防震连杆结构较为简单,故有效降低制作成本及提高强度。
综合上述,本实用新型的防震连杆的结构在将动力单元8置于座位28下部并向车头前方配置,使之略成水平摆动,动力单元框支于车体梁架30之间,而在此动力单元8上方,设有置物空间22收容部,从车前方向看去,防震连杆成“U”字形,汽化器及其吸气导管14配置于U型的缺口空间,在侧视图汽化器及吸气导管,呈部分重叠状态。这种配置能有效地利用防震连杆7与置物空间22之间的有限空间19,以利于安全帽取付及使连杆构造简单化。此种设计不仅可使安全帽取付更为方便,也可根据所需座垫高度,一方面可有效地利用及确保物品收容部的容积,另一方面也可将座垫高度有效降低,以利于人体工程学,同时连杆的构造较为简单,制作容易,可降低生产成本。
权利要求1.一种机动车防震连杆装置,有用以悬吊动力本体的防震连杆安装于车体梁架置物空间的下方,所述防震连杆包括下列构件一具有一第一端部及一第二端部的主连杆;一接于所述主连杆第一端部并枢接于所述车体梁架上的防震部,所述防震部并具有两个以所述枢接点为支点且抵接于所述框架上的吸震体;一接于所述连杆第二端部并枢接于所述车体梁架上对称部位的支撑部;一固定于所述主连杆上且与之平行的用以悬吊所述动力本体的副连杆;其特征在于所述防震连杆、防震部及支撑部整体配置成U字形,一吸气导管置于其凹口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副连杆以枢接方式悬吊所述动力本体。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震体为弹簧。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震体为橡皮垫。
专利摘要一种机动车防震连杆装置,有悬吊动力本体的防震连杆包括:一具有第一端部及第二端部的主连杆;一接于主连杆第一端部并枢接于车体梁架上的防震部,防震部有两个以枢接点为支点且抵接于框架上的吸震体;一接于连杆第二端部并枢接于车体梁架上对称部位的支撑部;一固定于主连杆上且与之平行的用以悬吊动力本体的副连杆;防震连杆、防震部及支撑部整体配置成U字形,一吸气导管置于其凹口内。能降低座垫高度,并加大座垫下的置物空间。
文档编号B62K25/06GK2340680SQ9821970
公开日1999年9月29日 申请日期1998年8月21日 优先权日1998年8月21日
发明者戴谯致, 吕天福 申请人:三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