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动二轮车的后叉安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57265阅读:18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机动二轮车的后叉安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机动二轮车的后叉安装结构。
机动二轮车上大多设有这种形式的后轮悬架装置,即在车身构架上能上下自由摆动地安装着后轮用的后叉(相当于摆动臂),同时该后叉由后悬挂装置悬架在车身构架上。已知的这种后轮悬架装置有日本专利公报实开昭62-60491号公开的“机动二轮车的摆动臂安装结构”。
该现有技术,若按照上述公报的

图1则是在宽度一定的车构架的左、右端部1、1’(编号是引自上述公报所记载的。以下情况相同)之间加装着摆动臂的安装部4,左、右端部1、1’和安装部4共同用枢轴螺杆11固紧的。
上述现有技术的结构是在枢轴螺杆11上穿设有与右端部1’的内端面相接的轴环8、轴承9、9、轴环7,与左、右端部1、1’配合并由枢轴螺杆和螺母11、13固紧。由于这些构件7~9和左、右端部1、1’、安装部4具有制造公差,因而在左、右端部1、1’之间必须设有把组装公差计算在内的间隙。为了将多个构件7~9无间隙地安装在左、右端部1、1’之间,用调整轴环10沿枢轴螺杆11的轴线方向进行调整,因为没有间隙,即使将枢轴螺杆和螺母11、13固紧,也不会在左、右端部1、1’上产生由紧固力引起的弯曲扭矩。
虽然在车构架上一体地安装着发动机,但发动机的箱体如公知的那样、是一个刚性极高的构件,如果利用这高刚性的箱体,则能提高车构架的后叉安装部分的刚性。譬如、用发动机的箱体和框架的左右端部支承后叉。因此,与上述现有技术中的只用车构架的左、右端部1、1’支承的场合相比、支持刚性提高了。
但是,一旦将后叉和箱体之间的间隙及后叉和构架之间的间隙全部消除,则在紧固枢轴螺杆和螺母11、13时,在后叉和构架上会产生由紧固力形成的弯曲扭矩,因此必需研究解决这问题的措施。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而作出的,其目的是提供一种在由发动机侧的枢轴部和车身构架的左、右侧的枢轴支承部支承后叉时,不会施加过分的安装负荷就能确实可靠地将后叉的左、右柄安装在枢轴部和左、右侧的枢轴支承部上的机动二轮车的后叉安装结构。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而作出的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明是机动二轮车的后叉安装结构,它是在车身的大致中心设置发动机,在这发动机侧的枢轴部上、从左右加装着后叉的左、右柄,在这左、右柄上、从左右加装着从车身构架垂下的左、右侧的枢轴支承部,上述这些左侧的枢轴支承部、左柄、枢轴部、右柄、右侧的枢轴支承部共同用1根枢轴固紧上的,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左、右侧的枢轴支承部上分别设有调整螺栓,该调整螺栓都带有枢轴插通孔,能用这些调整螺栓调整邻接的左、右柄和左、右侧的枢轴支承部之间的距离。
它是将左、右侧的枢轴支承部的中心与枢轴部的中心重合,再将左、右柄拉到左、右侧的枢轴支承部和枢轴部之间、将左、右安装部的中心与枢轴部的中心重合。
用右侧的调整螺栓调整右柄和右侧的枢轴支承部之间的距离。由此将枢轴部和右柄之间的间隙以及右柄和右侧的枢轴支承部之间的间隙消除。接着、用左侧的调整螺栓调整左柄与左侧的枢轴支承部之间的距离。由此将枢轴部和左柄之间的间隙以及左柄和左侧的枢轴支承部之间的间隙消除。
由于没有间隙,因而即使从左、右侧的枢轴支承部的两侧固紧枢轴,在车身构架和后叉上也不会产生由固紧力形成的弯曲扭矩。这样,就能不会施加过分的安装荷重地、且能确实可靠地将后叉的左、右柄安装到发动机侧的枢轴部和左、右侧的枢轴支承部上。而且不需要对这种后叉安装部分中的各个构件进行特别的尺寸管理。
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明是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动二轮车的后叉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后叉是借助轴承枢支承在枢轴上的,该轴承是限定轴线方向上的位置地设置在左、右柄中的一方上的轴承和不规定轴线方向上的位置地设置在左、右柄中的另一方上的轴承。
若调整左、右柄中任何一方的调整螺栓则能自动地确定后叉相对于车身中心的位置。因此不用注意后叉的对位、仅调整左、右侧的调整螺栓就可以,调整工作是容易进行的。
图1是本发明的机动二轮车的侧视图,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机动二轮车的主要部分的侧视图,图3是沿图2的3-3线取得的断面图,图4是表示本发明后叉安装结构的俯视剖面图,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后叉安装结构的调整原理图,图6是说明本发明的后叉安装结构的组装和调整次序的说明图(其1) 。
图7是说明本发明的后叉安装结构的组装和调整次序的说明图(其2)。
下面,参照着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其中「前」、「后」、「左」、「右」、「上」、「下」都依照从驾驶员看的方向为准,Fr表示前侧、Rr表示后侧、L表示左侧、R表示右侧。而且图面是顺着符号观看的。
图1是本发明的机动二轮车的侧视图。
机动二轮车1由下列一些构件组成,即、车身构架(车身)2、安装在车身构架2的头管3上的前叉4、安装在前叉4上的前轮5、与前叉4相连接的手柄6、在车身构架2的上部前部横跨地安装的燃料缸7、安装在车身构架2的上部后部的座位8、安装在车身构架2的下部前部的动力组件9(前部的发动机11和后部的变速机构12的组合结构)、安装在车身构架2的下部后部的后叉(相当于摆动臂)13、将后叉13的中间悬挂在车身构架2上的后悬架14、安装在后叉13的后端部的后轮15。
发动机11的吸气系统21由吸气导管22、空气滤清器23和化油器24等构成。
发动机11的排气系统26由连接在发动机11的排气口上的4根排气管27…(…表示多个。在本图中只表示着1根。下面作相同处理)、将各根排气管27…的排气加以集合的集合管28和消声器29等构成。
上述机动二轮车1设有覆盖车身构架2的前部上部的上罩31、安装在上罩31的上侧的防风玻璃32、覆盖车身构架2侧部的侧向罩33、覆盖吸气导管22的侧部后侧的导管盖34、覆盖车身构架2后部的座位8下方的座位罩35、覆盖前轮5上部的前挡泥板36、覆盖后轮15的后部上部的后挡泥板37。上述机动二轮车1是全封罩式机动二轮车。
图中,41是前照灯、42是反射镜、43是散热器、44、44是座位导轨、45是驾驶员用的踏板、46是乘员用的踏板。
图2是本发明的机动二轮车的主要部分侧视图,表示在车身构架2上安装着动力组件9和后叉13的具体结构。
车身构架2是一个这样的构件,即以头管3向后下方伸出左、右一对主支架51、51(图2中只表示左边的支架,下面同样处理),这些左右主支架51、51的后端向下垂,在其下端设有左、右的驱轴支承部52L、52R,还在主支架51、51的纵长方向中央部位之间架设横梁53,又在前管3下部和各个主支架51、51纵长方向中央的下部之间架设左右的副支架54、54,该副支架从侧面看大致呈倒“∧”字形。
这样的车身构架2是用螺栓将动力组件9固紧在3个吊架55~57上。
发动机11是以较大角度向前上方倾斜的水冷式4汽缸发动机,它是将下半部的曲轴箱61和上半部的汽缸体62兼用作变速机构用箱体。即、曲轴箱61和汽缸体62同时又是整个动力组件9的箱体。曲轴箱61借助左右支架的安装托架47、47安装着主支架48和侧支架用托架49。63是汽缸头、64是汽缸头盖子。
下面,具体地说明后叉13的悬架结构。
后叉13的悬架结构是在左右的枢轴支承部52L、52R上用枢轴84安装着后叉13的前端部,在左右支架的安装托架47、47上连接着第1连杆17的一端,第1连杆17的另一端部和后叉13的前部上部和后悬架14的后端部等3点由第2连杆18连接,后悬架14的前端部能上下自由摆动地安装在横梁53上,这种结构是所谓的顺序渐进悬挂结构。
枢轴84的中心处在曲轴箱61和汽缸体62的开合面W下方。
图3是沿图2的3-3线取得的剖面图,表示车身构架2和动力组件9的发动机11和后叉13之间的关系。为了便于理解,对动力组件9只表示曲轴箱61的下侧部分。
后叉13是前端部设有左柄13a和右柄13d、后端部设有左脚13h和右脚13i的从顶上看大致呈H形的构件,左、右脚13h、13i上安装着后轮15。
发动机11的曲轴箱61在后端部成一体地形成枢轴部61a,由这枢轴部61a和左、右的枢轴支承部52L、52R能上下自由摆动地安装后叉13的左、右柄13a、13d。
图中、65是动力组件的驱动轴,66是后轮车轴,67是驱动链轮,68是被动链轮,69是驱动用链。
图4是本发明的后叉安装结构的俯视剖面图。
如上所述、动力组件9是借助螺栓固紧而与车身构架2成一体地安装的。作为整个动力组件9的箱体的曲轴箱61如公知的那样是刚性极高的箱体。本发明是用高刚性的曲轴箱(也即发动机箱体)61和车身构架2的左、右枢轴支承部52L、52R支承后叉13。
后叉安装结构是在车身中心CL或大致中心CL处设有发动机11,在这里还设有发动机侧的枢轴部61a,这个枢轴部61a上从左右附设有后叉13的左、右柄13a、13d,在这左、右柄13a、13d上又从左右附设有左、右枢轴支承部52L、52R,这些左侧的枢轴支承部52L、左柄13a、枢轴部61a、右柄13d、右侧的枢轴支承部52R是用1根枢轴84固紧在一起的。左、右侧的框轴支承部52L、52R设有左、右调整螺栓81L、81R。
具体地说,枢轴部61a是幅度确定的构件,左右两端上装有带凸缘的左、右轴衬71L、71R,在这左、右轴衬71L、71R的孔里嵌合着枢轴84。
后叉13的左柄13a在其前端上设有左安装部13b,在这左安装部13b上开有轴承孔13c,在这轴承孔13c里安装着第1轴承72,在这第1轴承72内嵌入配合着宽度比左安装部13b宽的第1轴环73,在这第1轴环73的孔里嵌合着枢轴84。
第1轴承72是对左柄13a在轴线方向上(推力方向、即沿枢轴84的轴线方向)的位置不作限定的轴承,是滚针轴承等结构。换句话说,第1轴承72是以不限定轴线方向上的位置的方式设置在左柄13a上的。第1轴环73是能沿轴线方向滑动地嵌合在第1轴承72内的构件,是与左轴套71L的左端面相接触的。
后叉13的右柄13d在其前端设有右安装部13e、在这右安装部13e上开设着带台阶的轴承孔13f,在这轴承孔13f中从车身中心CL侧开始、依次安装着第2轴环74、第2轴承75、第3轴环76、第3轴承77,用挡圈78阻止从右安装部13e脱落。
第2、第3轴环74、76和第2、第3轴承75、77是与枢轴84嵌合的。第2轴环74的长度尺寸是能使其左端从右安装部13e的左端面突出并与右轴衬71R相接触的尺寸。带台阶的轴承孔13f的台阶部13g是用来设定第2轴承75的外圈位置的。第3轴环76是用来设定第2、第3轴承75、77的各自内圈间距离的。第3轴承77位于右安装部13e的右端面内侧。
由于在右安装部13e上设有台阶部13g和挡圈78,因而第2、第3轴承75、77不会改变相对于右安装部13e的轴线方向(推力方向)的位置。这样的第2、第3轴承75、77是将右柄13d的轴线方向(推力方向)的位置限定在规定位置上的轴承,其是滚针轴承等。换句话说、即,第2、第3轴承75、77是以限定轴线方向上位置的方式设置在右柄13d上的轴承。
左侧的枢轴支承部52L设有左侧的调整螺栓81L,该调整螺栓81L具有枢轴插通孔81a,在这枢轴插通孔81a里嵌合着枢轴84。左侧的调整螺栓81L能在枢轴84的轴线上移动地螺纹配合在左侧的枢轴支承部52L上,前端能与第1轴环73的左端面接触、脱离,设有锁紧螺母82。
右侧的枢轴支承部52R设有右侧的调整螺栓81R,该调整螺栓81R具有枢轴插通孔81a,在这枢轴插通孔81a里也嵌合着枢轴84。右侧的调整螺栓81R能在枢轴84的轴线上移动地螺纹配合在右侧的枢轴支承部52R上,前端能与第3轴承77中的内圈的右端面接触,设有锁紧螺母83。
枢轴84是带头部84a的螺栓,它插入右侧的调整螺栓81R、第3轴承77、第3轴环76、第2轴承75、第2轴环74、左右轴衬71L、71R、第1轴环73和左侧的调整螺栓81L,夹垫着垫圈85、用螺母86紧固。
左右轴衬71L、71R、第1、第2、第3轴环73、74、76、左右的调整螺栓81L、81R全是圆筒体。第3轴环76在其外周面上设有止挡87,该止挡87是在枢轴84被拉脱了的状态下防止第3轴环76偏心的构件。图中91~94是防尘圈。
下面,参照着图5对左、右调整螺栓81L、81R形成的调整原理进行说明。
图5是本发明的后叉安装结构的调整原理图。
将左、右的枢轴支承部52L、52R的中心P2与枢轴部61a的中心P1对合(箭头①),再将左、右柄13a、13d拉到左、右枢轴支承部52L、52R和枢轴部61a之间(箭头②),将左、右安装部13b、13e的中心P3与枢轴部61a的中心P1对合时,下列式(1)和(2)成立。
L4=L1-L2-L3……(1)R4=R1-R2-R3……(2)其中,L1从车身中心CL到左侧的枢轴支承部52L的右端面的距离L2从车身中心CL到左侧的轴衬71L的左端面的距离L3第1轴环73的长度L4左侧的调整余量R1从车身中心CL到右侧的枢轴支承部52R的左端面的距离R2从车身中心CL到右侧的轴衬71R的右端面的距离R3从第2轴环74的左端面到第3轴承77的右端面的距离R4右侧的调整余量所谓左侧的调整余量L4是指左柄13a和左侧枢轴支承部52L之间的距离,即、从第1轴环73的左端面到左侧的枢轴支承部52L的右端面的距离。
而所谓右侧的调整余量R4是指右柄13d和右侧枢轴支承部52R之间的距离,即、从第3轴承77的右端面到右侧的枢轴支承部52R的左端面的距离。
从上述(1)式和(2)式可见,通过用左侧的调整螺栓81L调整左侧的调整余量L4,能调整左柄13a和左侧的枢轴支承部52L之间的距离。
而通过用右侧的调整螺栓81R调整右侧的调整余量R4,能调整右柄13d和右侧的枢轴支承部52R之间的距离。
下面,参照着图6和图7来说明具有上述结构的后叉安装结构的组装和调整顺序。而这里的组装和调整顺序是为了便于理解上述的结构而进行说明的,本发明并不局限于这样的顺序。
图6是说明本发明的后叉安装结构的组装和调整顺序的说明图。图6中,(1)将左、右轴衬71L、71R安装在枢轴部61a上。
(2)将第1轴承72、第1轴环73、防尘圈91、92安装到后叉13的左安装部13b上。这时将第1轴环73靠向外方(左侧)。是为了使组装容易。
(3)将第2轴环74、第2轴承75、第3轴环76、第3轴承77、挡圈78、防尘圈93、94安装到后叉13的右安装部13e上。
(4)将左侧的调整螺栓81L拧入到左侧的枢轴支承部52L里、直到枢轴支承部52L的右端面附近。将右侧的调整螺栓81R拧入到右侧的枢轴支承部52R里,直到枢轴支承部的左端面附近。到此、完成了组装的准备工作。
(5)将左、右侧的枢轴支承部52L、52R的中心P2与枢轴部61a的中心P1重合(箭头①)、如图2所示地将动力组件9安装到车身构架2上。
(6)将左、右安装部13b、13e拉到左、右侧的枢轴支承部52L、52R和枢轴部61a之间(箭头②)。接着将左、右安装部13b、13e的中心P3与枢轴部61a的中心P1重合。
(7)使枢轴84通过右侧的调整螺栓81R、第3轴承77、第3轴环76、第2轴承75、第2轴环74、左、右侧轴衬71L、71R、第1轴环73、左侧的调整螺栓81L(箭头③)。
图7是说明本发明的后叉安装结构的组装和调整顺序的示意图(其2),表示已把枢轴84通入到左侧的调整螺栓81L的途中的状态。若到达这状态则在调整右侧的调整螺栓81R时,枢轴84的头部84a不会带来妨碍。图7中、
(8)用右侧的调整螺栓81R调整右柄13d和右侧的枢轴支承部52R之间的距离。具体地说,将右侧的调整螺栓81R拧入(箭头④)到右侧轴衬71R的右端面至右侧的调整螺栓81R的前端之间到无间隙为止。由此确定后叉与枢轴部61a的相对位置。
(9)用锁紧螺母83锁定右侧的调整螺栓81R的位置(箭头⑤)。
(10)用左侧的调整螺栓81L调整左柄13a和左侧枢轴支承部52L之间的距离。具体地说,将左侧的调整螺栓81L拧入,由此将第1轴环73推入,使第1轴环73与左轴衬71L的左端面相接触(箭头⑥)。
(11)用锁紧螺母82锁定左侧的调整螺栓81L的位置(箭头⑦)。
(12)将枢轴84完全插入(箭头⑧)。
(13)将垫片85套在枢轴84上、拧入螺母86,将左侧的枢轴支承部52L、左柄13a、枢轴部61a、右柄13d、右侧的枢轴支承部52R汇总固紧(箭头⑨)。由此完成后叉安装作业。
由于在右侧安装部13e上设有台阶部13g和挡圈78,因而第2、第3轴环74、76和第2、第3轴承75、77沿轴线方向(推力方向、即沿枢轴84的轴线方向)相对于右侧安装部13e的位置不会改变。另一方面,第1轴环73沿轴线方向相对于左侧的安装部13b的位置可改变。
即、后叉13在左、右柄13a、13d中的一方设有限定轴线方向上位置的轴承75、77,在左、右柄13a、13d中的另一方设有不限定轴线方向上位置的轴承72。因此,如果调整左侧安装部13b和右侧安装部13e中一方侧的调整螺栓,若事先调整任意一方的位置,就能自动地确定后叉13相对于车身中心CL的位置。先调整哪一方是任意的。
譬如,只要先将右侧的调整螺栓81R调整成从枢轴部61a到右侧的枢轴支承部52R无间隙,然后将左侧的调整螺栓81L调整成从枢轴部61a到左侧的枢轴支承部52L无间隙就可以了。这样不用注意后叉13的位置对合,只要单纯地调整左、右的调整螺栓81L、81R就能消除枢轴部61a和左、右柄13a、13d之间的间隙以及左、右柄13a、13d与左、右侧的枢轴支承部52L、52R之间的各个间隙,调整作业是容易进行的。
由于没有间隙,因而即使从左、右两侧的枢轴支承部52L、52R装入并紧固枢轴84和螺母86,车身构架2(参照图2)和后叉13上也不会产生由固紧力形成的弯曲扭矩。
上述实施例中,后轮悬架装置可以是后叉13摆动的形式的装置,并不局限于顺序渐进悬挂结构。
而且,枢轴部61a也不局限于安装有左、右轴衬71L、71R的结构,也可直接嵌合枢轴84。
此外,左柄13a侧的结构和右柄13d侧的结构也可以调换。
具有上述结构的本发明有下述效果。
由于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明是大致在车身的中心设有发动机,后叉的左、右柄以左右装在这发动机侧的枢轴部上,从车身构架垂下的左、右枢轴支承部从左、右加装在上述左、右柄上,这些左侧的枢轴支承部、左柄、枢轴部、右柄、右侧的枢轴支承部共同由1根枢轴固紧,因而能由安装在车身构架上的高刚性的发动机箱和车身构架的左右的枢轴支承部支承后叉。这样,由于利用了高刚性的发动机箱,因而能提高车身构架的后叉安装部分的刚性。
又因为左、右侧的枢轴支承部上分别设有带有枢轴插通孔的调整螺栓,能由这些调整螺栓调整邻接的左、右柄和左、右侧的枢轴支承部之间的距离,所以只要调整左、右的调整螺栓就能消除发动机侧的枢轴部和左、右柄之间的各个间隙,和左、右柄与左、右侧的枢轴支承部之间的各个间隙。由于没有间隙,因而即使从左、右侧的枢轴支承部两侧将枢轴装入固紧,在车身构架和后叉上也不会产生由固紧力形成的弯曲扭矩。
因此能把后叉的左、右柄确实可靠地、又不施加过分的安装载荷地安装到发动机侧的枢轴部和左、右侧的枢轴支承部上。而且,由于不需要进行这种后叉安装部分中的各构件的特殊的尺寸管理,因而还能提高生产性能。又因为后叉是摆动式的后轮悬架装置,所以能发挥稳定的性能,所以能保持机动二轮车的良好的操纵性能。
由于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明中,后叉是借助轴承枢支承在枢轴上的;该轴承是限定轴线方向的位置地设置在左、右柄中的一方上的轴承、和限定轴线方向的位置地设置在左、右柄中的另一方上的轴承。因而如果调整左、右柄中一方的调整螺栓,就能自动地确定后叉的相对于车身中心的位置。这样就不用注意后叉的对置,仅调整左、右的调整螺栓就可以,因而调整作业是容易进行的。
权利要求
1.机动二轮车的后叉安装结构,它是在车身的大致中心设置发动机,在这发动机侧的枢轴部上从左右加装着后叉的左、右柄,在这左、右柄上从左右加装着从车身构架垂下的左、右侧的枢轴支承部,上述这些左侧的枢轴支承部、左柄、枢轴部、右柄、右侧的枢轴支承部共同用1根枢轴固紧,其特征在于上述左、右侧的枢轴支承部上分别设有调整螺栓,该调整螺栓都带有枢轴插通孔,能用这些调整螺栓调整邻接的左、右柄和左、右侧的枢轴支承部之间的距离。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动二轮车的后叉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后叉借助轴承枢支承在枢轴上;该轴承是规定轴线方向上的位置地设置在左、右柄中的一方上的轴承和不规定轴线方向上的位置地设置在左、右柄中的另一方上的轴承。
全文摘要
机动二轮车的后叉安装结构,它不会施加过分的安装荷重就能确实地将后叉的左、右柄安装到枢轴部和左、右侧的枢轴支承部上。它是在车身的大致中心设置发动机,在这发动机侧的枢轴部上、从左右加装着后叉13的左、右柄,在该左、右柄上、从左右装着左、右侧的枢轴支承部,左侧的枢轴支承部、左柄、枢轴部、右柄、右侧的枢轴支承部共同用1根枢轴固紧;左、右侧的枢轴支承部上分别设有带有枢轴插通孔的调整螺栓,能用这些调整螺栓调整邻接的左、右柄和左、右侧的枢轴支承部之间的距离。
文档编号B62K25/20GK1247818SQ99118630
公开日2000年3月22日 申请日期1999年9月8日 优先权日1998年9月11日
发明者伊藤裕之, 丰田秀敏, 平柳智 申请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