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前部构造

文档序号:9228120阅读:956来源:国知局
车身前部构造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汽车等车辆的车身前部构造,尤其是涉及抑制从斜前方侧碰撞障碍物时的动力装置的损伤的车身前部构造。
【背景技术】
[0002]一般的汽车的车身前部构造,具有从车厢前部的隔壁即搁脚板向车辆前方侧突出的左右一对前侧车架。
[0003]左右的前侧车架成为安装有前悬架等的子框架、横梁或安装有各种外装零件等的基部。
[0004]另外,在左右的前侧车架的间隔中形成有发动机室,其中搭载有发动机、传动装置等的动力装置。
[0005]在这种车身前部构造中,要求对碰撞时的各种变形进行控制,提高对撞性能。
[0006]例如在专利文献I中记载了一种技术,即,为了提高对比前侧车架更靠外侧的前面碰撞(小偏置碰撞)的性能,使用从前侧车架向车宽方向外侧分支的支架或设置于其后方的脆弱部等,控制车身的变形方式。
[0007]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记载有一种技术,即,为了控制偏置碰撞时的前侧车架的折断方式,在前侧车架上重合地焊接加强杆,该加强杆配置为在前后方向上跨越具有台阶的前端缘的折断假想线。
[0008]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 - 214211号公报
[0009]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9 - 12703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10]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0011]近年来,障碍物从车辆的斜前方侧碰撞时,由于前侧车架的轴压坏,缓冲梁或限制钩等坚固的零件相对于车身主体相对地后退,成为给发动机等动力装置等带来损伤的问题。
[0012]期待在这种倾斜碰撞的情况下,不会给动力装置带来严重的损伤的车身前部构造。
[0013]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的课题是提供一种抑制了从斜前方侧碰撞障碍物时的动力装置的损伤的车身前部构造。
[0014]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0015]本发明通过如下的解决方案解决上述课题。
[0016]第一方面的发明为一种车身前部构造,具备:前侧车架,其从车厢前部向车辆前方侧突出形成,沿车宽方向分开配置;连结部件,其连结所述前侧车架的前端部间;动力装置,其配置于左右的所述前侧车架之间且在所述连结部件的后方侧的区域,其特征在于,在左右的所述前侧车架的一方的中间部形成有增强部,该增强部对于前方侧的区域,强化对前后方向的压缩负荷及从车宽方向外侧推压前端部时的弯曲负荷引起的变形的强度,在左右的所述前侧车架的另一方的中间部形成有脆弱部,其使对于从车宽方向内侧推压前端部时的弯曲负荷引起的变形的强度局部性地降低。
[0017]根据第一方面的发明,在一前侧车架侧,从斜前方侧碰撞了障碍物时,防止前侧车架的轴压坏的缓冲梁或限制钩等强度高的零件相对于动力装置进行后退,以防止给动力装置带来损伤,同时,在增强部的前方,通过使前侧车架向车宽方向内侧弯曲变形,能够进行能量的吸收。
[0018]此时,通过在相反侧的前侧车架形成脆弱部而促进向车宽方向外侧的弯曲变形,由此不容易妨碍碰撞侧的前侧车架的变形,能够稳定地获得上述的变形方式。
[0019]另外,这种结构对正面碰撞时的前侧车架的轴压坏几乎没有影响,因此,能够兼备正面碰撞时的性能和倾斜碰撞时的性能。
[0020]第二方面的发明为如第一方面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脆弱部相对于所述增强部配置于车辆后方侧。
[0021]根据第二方面的发明,能够更加可靠地获得上述的变形方式。
[0022]第三方面的发明为如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连结部件是横跨左右的所述前侧车架的前端部间而设置的缓冲梁,在所述缓冲梁上的比所述前侧车架更靠车宽方向外侧的区域,设置有负荷传递部件,该负荷传递部件相对于所述缓冲梁向车辆后方侧突出形成,在从斜前方侧与障碍物发生碰撞而所述缓冲梁弯曲变形时,推压所述前侧车架的侧面部。
[0023]根据第三方面的发明,通过在碰撞时积极地推压前侧车架的侧面部,能够可靠地获得上述的变形方式。
[0024]另外,通过负荷传递部件的变形破坏,也能够实现能量吸收。
[0025]发明效果
[0026]如以上说明,根据本发明,可以提供抑制了从斜前方侧碰撞障碍物时的动力装置的损伤的车身前部构造。
【附图说明】
[0027]图1是从左斜前方侧观察具有应用了本发明的车身前部构造的实施例的白色车身(未装配车身)的外观立体图;
[0028]图2是从左斜前方侧观察实施例的车身前部构造的右侧前侧车架的立体图;
[0029]图3是从右斜后方侧观察实施例的车身前部构造的右侧前侧车架的立体图;
[0030]图4是从左斜前方侧观察实施例的车身前部构造的左侧前侧车架的立体图;
[0031]图5是图2的V — V部向视剖视图;
[0032]图6是表示在实施例的车身前部构造中,从车辆的右斜前方碰撞了障碍物时的变形的示意图。
[0033]符号说明
[0034]10 地板
[0035]20 A 柱
[0036]30搁脚板
[0037]31横隔板部
[0038]40前侧车架
[0039]40a 外板
[0040]40b 内板
[0041]41增强部
[0042]41a衬板{八V千、
[0043]42凹型腔
[0044]43凹型腔
[0045]50支撑壳
[0046]51加固件
[0047]60箔挡板
[0048]70散热器面板
[0049]80 顶架
[0050]90缓冲梁
[0051]91负荷传递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0052]本发明通过在前侧车架的一中间部形成增强部,且在另一中间部的比增强部更靠车辆后方侧形成脆弱部,而解决提供车身前部构造的课题,该车身前部构造抑制了从斜前方侧碰撞障碍物时的动力装置的损伤。
[0053]实施例
[0054]下面,对应用了本发明的车身前部构造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0055]实施例的车身前部构造设置于在形成于容纳乘客的车厢的前部的发动机室内搭载汽油发动机等动力装置的轿车。
[0056]图1是从左斜前方侧观察实施例的车身前部构造的白色车身(未装配车身)的外观立体图。
[0057]图2是从左斜前方侧观察实施例的车身前部构造的右侧前侧车架的立体图。
[0058]图3是从右斜后方侧观察实施例的车身前部构造的右侧前侧车架的立体图。
[0059]图4是从左斜前方侧观察实施例的车身前部构造的左侧前侧车架的立体图。
[0060]车身前部构造具有地板10、A柱20、搁脚板30、前侧车架40、支撑壳50、箔挡板60、散热器面板70、顶架80、缓冲梁90等而构成。
[0061]地板10是构成容纳乘客等的车厢(客舱)的床面部的部件。
[0062]地板10例如是对钢板进行冲压加工而形成。
[0063]A柱20为从地板10的左右前端部向上方立设的柱状的部件。
[0064]A柱20是通过将多个对钢板进行冲压加工而成的面板进行集成,利用点焊等搭起来,形成为具有封闭截面的柱状。
[0065]A柱20的下半部沿着搁脚板30的左右侧端部配置,成为可摆动地安装未图示的前门的基部。
[0066]A柱20的上半部向后倾斜地配置,并且沿着未图示的挡风玻璃的左右侧边部配置。
[0067]搁脚板30为车厢的前部隔壁,设置于左右的A柱20的下半部之间。
[0068]搁脚板30从地板10的前端部向上方立起形成。
[0069]在搁脚板30的上端部,形成有横隔板部31 ( /《少夕?、y卜'' ),该横隔板部31沿着挡风玻璃的下边部延长,并且配置有刮水器装置等。
[0070]前侧车架40为从搁脚板30的下部向车辆前方侧突出形成的梁状的构造部件。
[0071]前侧车架40成为安装有前悬架、子框架、横梁或各种外装零件等的基部。
[0072]前侧车架40在车宽方向分开地左右设置有一对。
[0073]前侧车架40例如通过将对钢板进行冲压成型而成的一对面板进行集成,并利用所谓前倾法兰进行焊接,构成实质上具有矩形的封闭截面。
[0074]关于前侧车架40的截面形状将在后文详细地说明。
[0075]在左右的前侧车架40之间形成有发动机室,该发动机室搭载有包括作为车辆的行驶用动力源的发动机E (参照图6)在内的动力装置。
[0076]支撑壳50为容纳麦弗逊柱式前悬架的支柱的部分。
[0077]支撑壳50形成为向下方开口的容器状,在上端部设置有支柱顶架。
[0078]支撑壳50在搁脚板30的正前部,从前侧车架40向车宽方向外侧且上方侧伸出地形成。
[0079]在支撑壳50的前端部,如图3所示设置有加固件51。
[0080]加固件51沿着支撑壳50的前端部,形成从顶架80伸长到前侧车架40的侧面部的封闭截面部。
[0081]箔挡板60为构成容纳前轮的轮罩的一部分的部分。
[0082]箔挡板60从支撑壳50的前端部向前方侧伸出地形成。
[0083]箔挡板60的下端部与前侧车架40的上端部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连接。
[0084]箔挡板60的上端部与顶架80连接。
[0085]散热器面板70为安装有对发动机的冷却水进行冷却的散热器芯部、空调的电容器、电风扇等各种冷却系零件的部分。
[0086]散热器面板70形成为从车辆前方侧看的形状实质上为矩形状的框体,配置于左右的前侧车架40的前端部之间。
[0087]散热器面板70的上端部、下端部相对于前侧车架40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