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前部构造_2

文档序号:9228120阅读:来源:国知局
别向上方、下方伸出地形成。
[0088]如图3所示,在散热器面板70的下端部的侧端部,设置有被用于车辆的运输时等的约束的限制钩71 (夕Y久' 々V 7、;/夕)。
[0089]顶架80为从支撑壳50的车宽方向外侧的上端部横跨散热器面板70的上端部配置的构造部件。
[0090]顶架80从支撑壳50的上端部旁边向车辆前方侧延伸,前端部附近向车宽方向内侧弯曲地形成。
[0091]顶架80成为安装有未图示的前护板或照明灯单元等的基部。
[0092]缓冲梁90为配置于散热器面板70的前方侧,大致沿着车宽方向配置的梁状的构造部件。
[0093]缓冲梁90将向后方侧突出形成的托架紧固于左右的前侧车架40的前端部。
[0094]缓冲梁90为向车辆后方侧传递车辆碰撞时所输入的负荷的部件。
[0095]在缓冲梁90上的比前侧车架40更靠车宽方向外侧的区域,设置有从缓冲梁90的后面部向车辆后方侧突出形成的负荷传递部件91。
[0096]负荷传递部件91在车辆从斜前方与障碍物碰撞、在缓冲梁90上的比前侧车架40更靠车宽方向外侧的区域向突端部后退的方向弯曲变形时,与邻接的前侧车架40的侧面部抵接,对其进行推压而传递负荷。
[0097]此时,负荷传递部件91在传递负荷的同时压坏,由此也发挥吸收能量的效果。
[0098]例如在车辆为右侧通行方式的情况下,与护栏、标识或信号器的支柱、电线杆、建筑物、停止车辆等各种障碍物碰撞的风险,右侧比左侧高。
[0099]于是,在实施例的车身前部构造中,如以下说明,通过设定为左右非对称的构造,来减小从右斜前方与障碍物碰撞时的对动力传动系的损害性。
[0100]在右侧的前侧车架40设置有以下说明的增强部41。
[0101]增强部41对于前侧车架40的比其更靠前方侧的区域,将对前后方向的压缩负荷及从车宽方向外侧推压前端部时的弯曲负荷引起的变形的强度局部性地强化。
[0102]增强部41设置于前侧车架40的中间部且支撑壳50的前方侧的区域。
[0103]如图6所示,增强部41优选配置于作为动力装置的发动机E的前端部附近或比其更靠前方侧。
[0104]图5是图2的V — V部向视剖视图。
[0105]前侧车架40的基本截面如下构成,例如,通过将构成车宽方向外侧的侧面部的外板40a、车宽方向内侧的侧面部、上面部、构成下面部的实质上为3字状的截面形状的内板40b,在设置于各面板的上端部、下端部的法兰部(所谓前倾法兰)进行点焊,实质上具有矩形的封闭截面。
[0106]另外,在上侧的法兰部,箔挡板60的下端部的法兰也与外板40a、内板40b的法兰部重叠地实施焊接。
[0107]另外,在增强部41,将上侧的法兰部上缘通过电弧焊连续地进行焊接,抑制负荷输入时的法兰部的开放,另外,在封闭截面部的内部追加衬板41a。
[0108]衬板41a例如是对钢板进行冲压加工形成的面板,从前侧车架40的上面部一直到车宽方向外侧的侧面部的上部,重叠配置成双料状,通过点焊被接合。
[0109]如图3所示,在右侧的前侧车架40的比车宽方向外侧的侧面部的增强部41更靠前方侧的区域,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延长的槽状的凹部即凹型腔42( If —卜'' )。
[0110]凹型腔42在车辆的前面碰撞时,在右侧的前侧车架40被输入前后方向的压缩负荷时,在比增强部41更靠前方侧诱发轴压坏。
[0111]由于增强部41发挥将能量隔开的作用,因此如果是通常假定的输入,这种轴压坏就会在比增强部41更靠前方侧的区域结束。
[0112]另外,如图4所示,在左侧的前侧车架40的车宽方向外侧的面部形成有凹型腔43。
[0113]凹型腔43为上下方向延长的槽状的凹部。
[0114]凹型腔43配置于支撑壳50的加固件51的正前,且比右侧的前侧车架40的增强部41更靠车辆后方侧。
[0115]凹型腔43为在左侧的前侧车架40的前端部被输入向车宽方向外侧的负荷时,成为诱发左侧的前侧车架40的弯曲变形的起点的脆弱部。
[0116]下面,对上述的实施例的效果进行说明。
[0117]图6是表示在实施例的车身前部构造中,从车辆的右斜前方碰撞了障碍物时的变形的示意图。
[0118]在图6中,用虚线表示碰撞前的状态,用实线表示碰撞后的状态。
[0119]首先,缓冲梁90的右侧的端部被障碍物按压而弯曲变形,负荷传递部件91推压右侧的前侧车架40的前端部附近的车宽方向外侧的侧面部。
[0120]另外,缓冲梁90作为整体对于车身的其它部分相对地后退,对前侧车架40施加前后方向的压缩负荷。
[0121]根据上述结构,碰撞侧(右侧)的前侧车架40在比增强部41更靠前方侧局部压坏,而在增强部41以后实质上未压坏。
[0122]另外,前侧车架40通过在增强部41使弯曲刚性骤变,以增强部41的正前为起点,向前端部向车宽方向内侧进行位移的方向弯曲变形。
[0123]此时,由于缓冲梁90向车宽方向左侧被按压,左侧的前侧车架40受到前端部向车宽方向外侧(左侧)被按压的方向的弯曲负荷。
[0124]通过该弯曲负荷,左侧的前侧车架40以凹型腔43为起点,向前端部向车宽方向外侧进行位移的方向弯曲变形。
[0125]根据以上说明的实施例,能够获得以下的效果。
[0126](I)通过在右侧的前侧车架40形成增强部41,在右侧的前侧车架40侧从右斜前方侧碰撞障碍物时,防止前侧车架40的轴压坏且缓冲梁90或限制钩71等强度高的零件相对发动机E而后退,能够防止对发动机E造成损伤,并且,通过在增强部41的前方使前侧车架40向车宽方向内侧弯曲变形而能够进行能量的吸收。
[0127]此时,通过在相反侧的前侧车架40形成凹型腔43,促进其向车宽方向外侧的弯曲变形,所以不易妨碍碰撞侧的前侧车架40的变形,能够稳定地获得上述的变形方式。
[0128](2)通过将凹型腔43相对于增强部41配置在车辆后方侧,能够更加可靠地获得上述的变形方式。
[0129](3)通过在缓冲梁90上设置负荷传递部件91,在碰撞时积极地推压前侧车架40的侧面部,由此,能够可靠地获得上述的变形方式。
[0130]另外,通过负荷传递部件91的变形破坏,也能实现能量吸收。
[0131](变形例)
[0132]本发明不限定于以上说明的实施例,可以进行各种变形或变更,这些变形或变更也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
[0133](I)构成车身前部构造的各部件的形状、构造、材质、制法、配置等,不限于上述的实施例的结构,可以进行适宜变更。
[0134](2)在实施例中,通过电弧焊及双料状的衬板的追加构成增强部,但不限于此,也可以通过其他形状的补强部件的追加或截面形状的变更而构成增强部。
[0135]另外,脆弱部的结构也不限定于实施例那样的凹型腔。
[0136](3)在实施例中,为了对应右侧通行的来自右侧的倾斜碰撞,在右侧的前侧车架形成增强部,在左侧的前侧车架形成脆弱部,但在例如来自左侧的倾斜碰撞成为问题的左侧通行用的车辆的情况下,也可以在左侧的前侧车架形成增强部,在右侧的前侧车架形成脆弱部。
[0137](4)在实施例中,作为一个例子,动力装置为汽油发动机,但不限于此,也可以是电动机及变换器等辅助器件、或发动机和电动系统组合在一起的混合动力系统。
【主权项】
1.一种车身前部构造,具备: 前侧车架,其从车厢前部向车辆前方侧突出形成,沿车宽方向分开配置; 连结部件,其连结所述前侧车架的前端部间; 动力装置,其配置于左右的所述前侧车架之间且在所述连结部件的后方侧的区域, 其特征在于, 在左右的所述前侧车架的一方的中间部形成有增强部,其对于前方侧的区域,强化对前后方向的压缩负荷及从车宽方向外侧推压前端部时的弯曲负荷引起的变形的强度, 在左右的所述前侧车架的另一方的中间部形成有脆弱部,其使对于从车宽方向内侧推压前端部时的弯曲负荷引起的变形的强度局部性地降低。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脆弱部相对于所述增强部配置于车辆后方侧。3.如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连结部件是横跨左右的所述前侧车架的前端部间而设置的缓冲梁, 在所述缓冲梁上的比所述前侧车架更靠车宽方向外侧的区域,设置有负荷传递部件,该负荷传递部件相对于所述缓冲梁向车辆后方侧突出形成,在所述缓冲梁从斜前方侧与障碍物碰撞而发生了弯曲变形时,推压所述前侧车架的侧面部。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身前部构造,其抑制从斜前方侧碰撞障碍物时的动力装置的损伤。车身前部构造具备:前侧车架(40),其从车厢前部向车辆前方侧突出地形成,在车宽方向分开配置;连结部件(80),其连结前侧车架的前端部间;动力装置(E),其配置于左右的前侧车架之间且在连结部件的后方侧的区域,车身前部构造设定为如下结构,即,在左右的前侧车架的一方的中间部形成增强部(41),该增强部(41)对于前方侧的区域强化对前后方向的压缩负荷及从车宽方向外侧推压前端部时的弯曲负荷引起的变形的强度,在左右的前侧车架的另一方的中间部形成脆弱部(43),该脆弱部(43)使对于从车宽方向内侧推压前端部时的弯曲负荷引起的变形的强度局部性地降低。
【IPC分类】B62D25/08
【公开号】CN104943751
【申请号】CN201510136333
【发明人】濑川贵弘, 绫部俊宏, 赉宽海, 渡森孝有
【申请人】富士重工业株式会社
【公开日】2015年9月30日
【申请日】2015年3月26日
【公告号】DE102015205258A1, US20150274208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