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地形车的电子转向辅助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9256255阅读:248来源:国知局
全地形车的电子转向辅助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是有关一种全地形车的电子转向辅助装置,尤指一种可避免电子转向辅助装置与其他部品产生干扰,以及可使转向机构的转向杆下方周围的区域具备平衡且紧致化的空间的全地形车的电子转向辅助装置。
【背景技术】
[0002]按、全地形车I为便利转向时的操控性,如图1、2所示,会于该转向杆11下端侧安装一电子马达转向辅助装置12,藉由该转向杆11下端侧安装一电子马达转向辅助装置12后,当该全地形车I需要做转向动作时,该转向杆11即会触动该电子马达转向辅助装置12上的电子马达121作动,该电子马达转向辅助装置12即可以电子马达121所产生的动力来使与转向杆11连动的转向臂111作动,进而来达到全地形车I转向轻量与简易化的效果。
[0003]再请参阅图1、2所示,该电子马达转向辅助装置12的电子马达121是被设于该避震器13与A形臂14之间的空间上;更具体的说,该电子马达转向辅助装置12的电子马达121由该全地形车I车宽方向安装于该避震器13与A形臂14之间的空间上。然而如众所周知,该避震器13与A形臂14之间的空间上皆为动件,因此当该电子马达转向辅助装置12的电子马达121设置于该全地形车I车宽方向,且位于该避震器13与A形臂14之间的空间,极易与该避震器13与A形臂14产生干扰现象,此一设计方式明显有不佳。
[0004]另如图2所示,该电子马达转向辅助装置12的电子马达121所安装于该全地形车I的位置,其外侧是安装着该避震器13与A形臂14等部品,因此当该电子马达转向辅助装置12需要维修时,必须要先行拆卸该避震器13与A形臂14等部品,所以造成了该电子马达转向辅助装置12维修工程的困难度。
[0005]如上所述,将该电子马达转向辅助装置12的电子马达121由该全地形车I车宽方向设于该避震器13与A形臂14之间的空间的常用技艺,存在着上述的缺失,因此如何提供一种可解决上述常用技艺的缺失的电子马达转向辅助装置12配置构造,已为全地形车制造业者亟待解决的课题。

【发明内容】

[0006]本发明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全地形车的电子转向辅助装置,主要是克服常用全地形车车宽方向,安装于该避震器与A形臂之间安装电子马达转向辅助装置的电子马达,所造成电子马达转向辅助装置的电子马达易与其他部品产生干扰的缺失。
[0007]本发明为达上述目的,所采用的主要技术手段在于:提供一种全地形车的电子转向辅助装置,该全地形车的车架单元具有左右一对上侧管、一对设于上侧管下方的下侧管;该上侧管与下侧管之间的前方连接有一前辅助管组,该上侧管与该下侧管后侧之间设有后辅助管组;该车架单元安装有动力单元,该动力单元是锁设于该下侧管,该车架单元的前端设有可提供该动力单元冷却用的散热构件;该动力单元具有曲轴箱及传动箱,该动力单元设有进气口,该进气口上套设有一可供传动箱冷却用的冷却导管;该散热构件与该动力单元之间、且于上侧管与下侧管所界定的内侧区域设置有一转向机构;该转向机构具有一转向杆、一电子转向辅助装置、以及一转向臂;该转向杆的下方连接着该电子转向辅助装置,该电子转向辅助装置下方连接该转向臂;该电子转向辅助装置具有一本体、一设于该本体旁侧的电子马达、一穿伸出该本体上方的上轴、一穿伸出本体下方的下轴;其中,该上轴是供该转向杆连结,该下轴是连结着该转向臂;该冷却导管是朝车头方向且向上延设,以及该电子马达是朝车尾且向下延设,由俯视观视,该冷却导管及该电子马达分别配设于该转向机构的转向杆中心轴线的两侧。
[0008]本发明藉由上述技术手段所能达成的功效在于:藉由将该冷却导管是朝车头方向且向上延设,以及该电子马达是朝车尾且向下延设,由俯视观看,该冷却导管及该电子马达分别配设于该转向机构的转向杆中心轴线的两侧,可使该转向机构的转向杆下方周围的区域得到充裕的利用,进而使该转向机构的转向杆下方周围的区域具备平衡且紧致化的空间利用效果,使得能提升该全地形车的使用功效。
【附图说明】
[0009]图1、2是常用全地形车电子马达转向辅助装置设置示意图。
[0010]图3是本发明全地形车的侧视示意图。
[0011]图4是本发明全地形车的俯视示意图。
[0012]图5是本发明全地形车的仰视示意图。
[0013]图6是本发明全第形车的锁具组设置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4]为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容易了解本发明的结构及所能达成的功效,在此配合【附图说明】如下;
[0015]首先,请参阅图3、4所示,该全地形车A的车架单元2具有左右一对的上侧管21、一对设于上侧管21下方且成相对应状的下侧管22 ;其中该上侧管21朝车头方向具有下降管部211 (附图中箭头方向为车头方向),该下降管部211的下端连接着该下侧管22,另该上侧管21与该下侧管22的前方(朝车头方向)之间的两侧分别连接有一前辅助管组23,该前辅助管组23是有左右一对,该前辅助管组23具有一成横倒L形状的辅助管231及斜向管232,该辅助管231的一端连接该下降管部211,另一端连接于该下侧管22上,该辅助管231与该上侧管21之间是连接着该斜向管232。
[0016]该车架单元2的后端(车尾)于该上侧管21与该下侧管22之间的两侧分别设有后辅助管组24,该后辅助管组24具有一对,该后辅助管组24与该上侧管21具有三处的连结,该后辅助管组24与下侧管22具有两处的连结。
[0017]如图4、5所示,该一对前辅助管组23之间连接着一横向的补强件25及一支撑座26,该补强件25设有一成凹陷状的凹部251,该支撑座26可供一转向机构5的电子转向辅助装置52安装。
[0018]如图3、4所示,该车架单元2于近中央处安装有动力单元3,该动力单元3是锁设于该下侧管22上;另该车架单元2的前端(车头方向)设有可提供该动力单元3冷却用的散热构件4 ;该动力单元3具有曲轴箱31及传动箱32,该动力单元3的汽缸轴线L的左侧(即驾驶人乘坐于车体上的左侧边)设有一进气口 311,该进气口 311上套设有一可供传动箱32冷却用的冷却导管33 ;更具体的说,该进气口 311是设在该动力单元3的曲轴箱31左侧的前方上。该冷却导管33由该曲轴箱31左侧伸出后是朝上且朝车体前方(车头方向)延设,该冷却导管33具有延伸部331及上升部332,该冷却导管33的上升部332的端头接设有进气箱(附图中未绘出),藉由该外界的空气即可由该进气箱进入该冷却导管33的上升部332,再由延伸部331被导入进气口 311内,外界空气由进气口 311经该曲轴箱31而进入该传动箱32内进行冷却的动作;另该冷却导管33的上升部332向上延伸并凸出于该上侧管21,藉此可防止外界的水分由该冷却导管33进入该传动箱32内。
[0019]如图3、4所示,该散热构件4与该动力单元3之间、且上侧管21与下侧管22所界定的内侧区域设置有一转向机构5,即于该支撑座26上安装着该转向机构5,该转向机构5具有一转向杆51、一电子转向辅助装置52、以及一转向臂53 ;其中,该转向杆51的下方连接着该电子转向辅助装置52,该电子转向辅助装置52下方连接该转向臂53 ;该转向臂53设有一锁孔531及二连接孔532,其中该二连接孔532是可供转向拉杆(附图中未绘出),该转向拉杆是连接轮子(附图中未绘出)。
[0020]如图4所示,该散热构件4与该动力单元3之间、且于上侧管21与下侧管22所界定的内侧区域设置有一转向机构5,其中,该动力单元3的汽缸轴线L是朝该转向杆中心轴线S的左侧偏移,即该转向杆中心轴线S与该动力单元3的汽缸轴线L之间保持一间距D,藉由该转向杆中心轴线S与该动力单元3的汽缸轴线L是成偏移,因此可让该冷却导管33由该曲轴箱31左侧伸出后是朝上且朝车体前方延设具有较佳的延设自由度。
[0021]如图4、5、6所示,该转向机构5的电子转向辅助装置52是安装于该车架单元2的支撑座26上,该电子转向辅助装置52具有一本体521、一设于该本体521旁侧的电子马达522、一穿伸出该本体521上方的上轴523、一穿伸出本体521下方的下轴524 ;其中,该上轴523是供该转向杆51连结,该转向杆51上端是连结一转向把手(附图中未绘出),该下轴524是连结着该转向臂53。藉此当该驾驶人操作该转向把手后,即可藉由该转向杆51来带动该电子转向辅助装置52的上轴523与下轴524,该电子转向辅助装置52即会藉由该上轴523与下轴524之间的角度差,而来使该电子马达522作动,该电子马达522可使该下轴524转动,使下轴524与该上轴5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