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向装置的制造方法_5

文档序号:9731324阅读:来源:国知局
溢出。
[0181]若向注入孔20k注射树脂31,则树脂31从第2孔部27e起在槽部27c和内柱3之间流动,如图22B所示那样,树脂31被填充到注入孔20k、第2孔部27e、槽部27c、树脂积存部20m、以及排气孔部201、20j的内部。圆环部件20和内柱3借助由被填充到注入口 20k和第2孔部27e的内部的树脂构成的剪断销固定。通过注入树脂31直到树脂31从排气孔部201、20j溢出,能够切实地填充树脂31。通过填充树脂31,能够在将圆环部件20和支撑部件27结合的同时,填补圆环部件20和内柱3之间的间隙。
[0182]图23是本申请的第6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1的图19所示的截面中的止挡件32周边的放大剖视图。
[0183]止挡件32包括:螺栓35,其穿过以沿着径向贯通的方式形成于内柱3的孔和支撑部件27的第1孔部27b内;贴板34,其配置于内柱3的内部,且形成有供螺栓35螺纹结合的内螺纹;圆环状的树脂间隔件15,其外套于螺栓35的头部,且位于被形成于螺栓35的头部的上部的扩径部和支撑部件27之间。通过由树脂形成树脂间隔件15,能够抑制伸缩调整时的噪音。
[0184]支撑部件27如上所述那样通过螺栓35而固定于内柱3。
[0185]在转向装置1中产生了驾驶员因车辆的碰撞等而与方向盘碰撞的二次碰撞的情况下,在内柱3上产生在轴向上朝向车辆前方侧的冲击力。该冲击力也波及到固定于内柱3的支撑部件27。若支撑部件27受到一定程度以上的冲击力,则填充到形成于圆环部件20的注入口 20k和形成于支撑部件27的第2孔部27e的内侧并构成了剪断销的树脂31会被剪断。由此,支撑部件27从圆环部件20脱离,内柱3仅克服与外柱5的夹紧部之间的摩擦力就能够在轴向上向车辆前方侧移动、即滑移。另外,在本第7实施方式中,通过由加强单元8将内柱3固定,从而无需由外柱5的夹紧部将内柱3牢固地紧固,减轻了外柱5的上述夹紧部的紧固。由此,设置成使在二次碰撞时在内柱3和外柱5的夹紧部处产生的摩擦力小,减小了内柱3的脱离载荷。
[0186]根据包括以上结构的本第6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1,即使在体重轻的乘客发生了二次碰撞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稳定的低的脱离载荷来吸收冲击。
[0187]另外,根据本第6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1,即使在吸收二次碰撞的冲击之后,转向柱也不脱落,因此,能够进行操舵。
[0188]另外,根据本第6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1,在内柱3和圆环部20的结合中,无需在内柱3上加工孔,因此,能够防止内柱3的变形,通过维持圆度,能够使脱离时的滑移顺畅。
[0189]另外,根据本第6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1,通过加强单元8将内柱3牢固地固定,能够提尚转向柱的振动刚性,确保操航稳定性。
[0190]另外,根据本第6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1,内侧摩擦板23和外侧摩擦板24a、24b利用圆环部件20构成为一体,因此,能够防止由摩擦形成的固定力在左右不同的情况,能够防止在二次碰撞时转向柱歪扭而导致脱离载荷升高的情况。
[0191 ]另外,根据本第6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1,即使在由于二次碰撞而对转向柱施加使其向上方移动的载荷的情况下,树脂31介于圆环部件20和内柱3之间,因此,也能够防止脱离载荷升高,脱离载荷不产生偏差,能够获得稳定的脱离载荷。
[0192]图24是表示本申请的第6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转向装置的支撑部件127周边的放大剖视图。本变形例仅支撑部件的形状与上述第6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1不同,因此,对本变形例的支撑部件127的形状进行说明,对于转向装置的其他部分,使用了与上述第6实施方式相同的参照附图标记,省略说明。
[0193]本变形例的支撑部件127呈与上述支撑部件27大致相同的结构,但在支撑部件127的下表面具有从第2孔部127e向左右两侧延伸的树脂积存部127f这一点与上述支撑部件27不同。
[0194]本变形例的支撑部件127形成有从第2孔部127e向左右两侧延伸的树脂积存部127f,在树脂积存部127f的左右两侧形成有槽部127c,该槽部127c使形成于树脂积存部127f和内柱3之间的内部空间沿着内柱3向左右两侧连续。
[0195]在槽部127c的外侧配置有形成于圆环部件20的树脂积存部20m,在比树脂积存部20m更靠外侧的位置形成有排气孔201、20 j。
[0196]在本变形例中,也与上述第6实施方式同样地,将树脂向注入孔20k、第2孔部127e、树脂积存部127f、槽部127c、树脂积存部20m、以及排气孔201、20j的内部注塑成形。
[0197]根据本变形例,除了与上述第6实施方式的转向装置1同样的效果之外,通过被填充到形成于支撑部件127的树脂积存部127f的树脂,能够使在支撑部件127和内柱3之间产生的摩擦降低,能够在二次碰撞时实现更稳定的低的脱离载荷。
[0198]以上为了说明本申请发明,示出【具体实施方式】而进行了说明,但本申请发明不限定于上述第6实施方式,能够进行各种变更、改良。
[0199]例如,支撑部件27未必需要与止挡件32紧固在一起,而只要固定于内柱3即可。另夕卜,圆环部件20和支撑部件27也可以设于车辆前方侧。
[0200]另外,可以代替通过注塑成形得到的树脂来将圆环部件20和支撑部件27固定,而使用在一定程度的剪断力的作用下会发生剪断的部件。例如,也可以将由树脂预成形而得到的剪断销插入注入孔20k和第2孔部27e。
[0201]另外,摩擦板的张数也不限于隔着中间摩擦板地在单侧各设置两张摩擦板,也可以不设置中间摩擦板并在单侧设置1张摩擦板,或者设置两张以上的中间摩擦板并在单侧设置3张以上的摩擦板。另外,摩擦板的配置也可以设于任一侧,另外,也可以配置于车体侧托架6的侧板部6b、6c的外侧。
[0202]如以上那样,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能够更稳定地获得低的脱离载荷的转向装置。
[0203]附图标记说明
[0204]1、200转向装置;2转向轴;2a上轴;2b下轴;3内柱;3a、3b贯通孔;5外柱;5d长孔部;6车体侧托架;6a上板部;6b、6c侧板部;7操作杆;8加强单元;9倾斜枢轴;10紧固螺栓;11后方侧轴承;12前方侧轴承;13止挡件;14a、14b长孔;15间隔件;16螺母;17推力轴承;18可动凸轮;19固定凸轮;20圆环部件;20a、20b贯通孔;20c、20d螺纹孔;20e、20f凹部;20g、20h凸部;201、20 j排气孔部;20k注入孔;20m树脂积存部;20n避让部;20p凹部;21销;21a、21b剪断销;22a、22b螺纹;23内侧摩擦板;23a安装部;23b、23c立起部;23d、23e开放槽;23f、23g长孔部;23h下表面部;24a、24b外侧摩擦板;25a、25b长孔部;26a、26b长孔部;27支撑部件;27a下表面;27b第1孔部;27c、127c槽部;27d上表面;27e第2孔部;28支撑部件收纳部;29树脂;30中间摩擦板;30a、30b摩擦部;30c结合部;30d、30e圆孔;31树脂;32止挡件;33树脂垫;33a基体;33b、33c固定部;33d突起;33e、33f爪;34贴板;35螺栓;127f树脂积存部;227树脂垫;227a圆弧部;227b、227c固定部;227d、227e半圆柱部;227f、227g回弹部;227h微小突起。
【主权项】
1.一种转向装置,具有: 转向轴,其传递操舵力; 内柱,其将所述转向轴的车辆后方侧部分支承为旋转自如; 外柱,其将所述转向轴的车辆前方侧部分支承为旋转自如,并且将所述内柱滑动自如地嵌合,所述外柱具备:夹紧部,其进行所述内柱的紧固和所述内柱的紧固的解除;和倾斜枢轴,其配置于车辆前方侧,且以能够旋转的方式安装于车体; 车体侧托架,其将所述夹紧部的车宽方向的两侧夹持而向车体固定,且通过解除该固定,能够使所述内柱和所述外柱以所述倾斜枢轴为中心进行摆动;以及 紧固螺栓,其根据使用者的操作而将所述夹紧部和所述车体侧托架沿着车宽方向紧固、或者解除该紧固,所述转向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 摩擦板,其具有沿着轴向延伸且供所述紧固螺栓穿过的长孔,且与所述夹紧部件和所述车体侧托架一起通过所述紧固螺栓进行紧固,所述摩擦板在轴向上向车体后方侧延伸;和 保持部件,其外套于所述内柱,且与所述摩擦板的车辆后方侧部分结合, 所述保持部件和所述内柱经由剪断销结合, 所述剪断销会因受到预定的冲击力而发生剪断破坏。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将所述保持部件和所述内柱结合的第2剪断销, 所述剪断销和所述第2剪断销配置成在车宽方向上相对。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持部件呈内嵌所述内柱的圆环状,且在所述保持部件的上部和所述内柱之间介入有树脂。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树脂,在将所述保持部件安装于所述内柱之后通过注塑成型而成。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树脂,具有利用了其弹性的固定部,所述树脂在成形了之后通过该固定部固定于所述保持部件。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部与沿着径向贯通地形成于所述保持部件的孔卡合。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部从所述保持部件的径向内侧包夹所述保持部件的上部。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支撑部件,该支撑部件固定于所述内柱,且该支撑部件的至少一部分介于所述保持部件和内柱之间, 所述剪断销收纳于贯通地形成于所述支撑部件和所述保持部件的贯通孔部。
【专利摘要】具有:摩擦板(23、24a、24b),其与夹紧部和车体侧托架(6)一起由紧固螺栓(10)紧固,在轴向上向车体后方侧延伸;保持部件(20),其外套于内柱(3),且与摩擦板(23、24a、24b)的车辆后方侧部分结合,保持部件(20)和内柱(3)通过剪断销(21a、21b)结合,通过使剪断销(21a、21b)由于受到预定的冲击力而发生剪断破坏,能够更稳定地获得低的脱离载荷。
【IPC分类】B62D1/19, F16F7/12
【公开号】CN105492295
【申请号】CN201480047968
【发明人】萩原涉, 丈田雅也, 小岛秀树
【申请人】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公开日】2016年4月13日
【申请日】2014年10月10日
【公告号】EP2990300A1, EP2990300A4, US20160167694, WO2015064345A1
当前第5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