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水艇水舱新型进排水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132127阅读:196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潜水艇水舱新型进排水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潜水艇或潜水器,具体涉及一种观光娱乐型潜水艇的水舱进排水装置。
依据阿基米德定律任何物体在液体中都会受到浮力的作用,浮力的大小等于这个物体所排开的液体的重量,物体重量大于浮力时下沉,物体重量小于浮力时上浮,物体重量等于浮力时,物体就会在液体中悬浮着,基于这个定律,潜水艇的设计依赖其压载水舱的进排水来改变压载力矩,以达到潜艇上浮下潜的目的,现在通常的作法是潜艇水舱的进排水由电机、水泵在电能的驱动下来实现,这样就存在一个问题潜水艇内需设置柴油机、发电机、水泵、电机等轮机系统,设备庞大、笨重、成本造价昂贵、维修操作技术难度大,辅助人员多,这些使潜水艇的民用化和观光娱乐设计成为难以解决的技术难题。
本实用新型之目的旨在研制一种无需配置柴油机、发电机、水泵、电机等庞大笨重设备、同样能实现潜水艇潜浮、工作可靠、便于实施机、电、气一体自动化、且结构简单、轻巧方便、成本价格低廉的潜水艇水舱新型进、排水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在潜水艇水舱的底端开有进出水孔或进出水孔在水舱内连接进出水管道,在水舱的上端开有进出气孔和与之连接连通的进出气管,进出气管连接阀体,阀体再连接至储气瓶和向艇内外排气的管道。
本实用新型将进出水孔设计在水舱底端,这就相当于将一个重量小于浮力、底端开孔的密闭容器倒扣置于水中,密闭容器内的空气不能排出,且容器的空间被空气所占据,根据阿基米德定律任何物体在液体中都会受到浮力的作用,浮力的大小等于这个物体所排开的液体的重量,物体重量大于浮力时下沉,物体重量小于浮力时上浮,物体重量等于浮力时,物体就会在液体中悬浮着,所以上述的密闭容器是不会下沉的,如果在这个容器的上端开有进出气孔,并进行人为的操纵,容器的上浮、下沉才得以实现即容器上端出气孔的阀门开启,置于水中容器内的空气在水的压力下排出容器,随着容器内空气的逐渐排出和水的逐渐进入,容器的重量增加,当容器所受的浮力小于容器和容器内的水的重量之和时,容器下沉;当容器的出气阀门关闭,开启进气阀门,如进气的气压大于水压,容器内的水被大于水压的空气挤占而逐渐排出,容器所受的浮力大于容器和容器内的水的重量之和时,容器就由水底上浮。依据该工作原理,本实用新型将水舱上部的进出气管连接连通至一个五位三通电磁换向阀,通过电磁换向阀后再分别连接连通至储气瓶和艇体内,艇体内再将余气外排,构思巧妙、结构简单、控制容易。当五位三通电磁换向阀将储气瓶与水舱进气孔连通时,储气瓶向水舱内充气,水舱内的水从底端排出,潜水艇上浮,当五位三通电磁换向阀使水舱出气孔与艇体或外界连通时,水舱内气体排出,底端进水,潜水艇下潜。因此,本实用新型无需配置柴油机、发电机、水泵、电机等庞大笨重的设备、极大地降低了成本造价,运行费用低,控制简单、也无需专门配置操作人员、维修维护人员,使潜水艇的民用化、观光娱乐型设计成为现实,很多疑难技术问题迎刃而解。本实用新型设计合理、构思巧妙、操作简便,工作可靠,是潜水艇的一项重大革新。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参见
图1,本实用新型的水舱1具有左水舱和右水舱,在水舱1的底端开有进出水孔2或进出水孔2连接安装进出水管,在水舱1的上部开有进气孔3和出气孔4,进气孔3连接安装进气管5,出气孔4连接安装出气管6,上述的进气孔3和出气孔4可以设计为一个进出气孔,进气管5和出气管6可以设计为一个进出气管,进气管5和出气管6都连接至五位三通电磁换向阀7的其中两个接头,该五位三通电磁换向阀7即前面技术解决方案一段文中所述的阀体,五位三通电磁换向阀7的另两个接头分别通过管路8、9连接至储气瓶10和艇体内或外界排气管道,艇体内多余的气体再外排,也就是说,水舱1的进气孔3通过进气管5、五位三通电磁换向阀7、管路8连接连通至储气瓶10,水舱1的出气孔4通过出气管6、五位三通电磁换向阀7、管路连接连通至艇体内,艇体内多余的气体再外排。
权利要求1.一种潜水艇水舱新型进排水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水舱底端开有进出水孔或进出水孔在水舱内连接进出水管道,在水舱的上端开有进出气孔和与之连接连通的进出气管,进出气管连接阀体,阀体再连接至储气瓶和向艇内外排气的管道。
专利摘要一种潜水艇水舱新型进排水装置,在水舱底端开有进出水孔或进出水孔在水舱内连接进出水管,在水舱上端开有进出气孔,进出气孔通过进出气管与阀体连接,阀体再通过管路连接至储气瓶和连接至向艇体内外排气的管道。本实用新型构思巧妙、设计合理、结构简单、成本低廉,为潜水艇的民用化和观光旅游设计提供了一项最重要的技术革新。
文档编号B63G8/00GK2422236SQ0022408
公开日2001年3月7日 申请日期2000年1月21日 优先权日2000年1月21日
发明者王惠安, 王晓荡 申请人:王晓荡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