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潜快艇的船体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319908阅读:4636来源:国知局
可潜快艇的船体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无人快艇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到一种可潜快艇的船体结构。



背景技术:

无人快艇在海洋中的用途广泛,在民用方面,可用于海洋环境勘查、海况调查、水文信息采集、渔业检测等;在军事方面,可用于情报收集、敌舰定位等,无人艇因体积小、隐形性好,近些年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与发展。但在执行任务中,无人快艇由于体积小,抗海况能力差,遇到风浪大的天气时或产生搁浅时,容易产生倾覆,无法继续执行任务。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无人快艇遇到风浪大的天气时或产生搁浅时,容易产生倾覆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可潜快艇的船体结构。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包括船体,所述船体包括水线以上部分以及水线以下部分,所述水线以上部分为圆筒形,所述水线以下部分为V形状,所述船体的船首为圆锥状,所述水线以下部分的船首部设有分水踵、船中部设有减摇鳍。

所述分水踵上设有使船首保持稳定的平衡板。

所述减摇鳍相互对称在船体的两侧。

所述分水踵与船体底部之间设有调整船体前进方向的首侧推。

所述船体的底部设有不锈钢板层。

还包括设置在船体甲板上设有传感装置以及探测定位装置,所述船体的甲板上设有支架,所述探测定位装置安装在支架上。

所述船体的内部设有升降机构,所述升降机构与传感装置相连。

所述船体的甲板还上设有用于布放与回收船体的吊钩。

所述船体的甲板面为折角面设计。

所述船体的底部、分水踵以及减摇鳍均注有高密度物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圆锥状的船首以及船首上分水踵可以轻松的破开迎面的浪潮,可减少船体的阻力,也不易导致船体正面倾覆,水线以上圆筒形的船体以及水线以下船体中部的减摇鳍可减少船体的摇晃,可防止船体的侧面倾覆;而分水踵以及减摇鳍可以有效防止船体在搁浅时而导致倾覆。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正面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侧面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船体正常航行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船体半潜状态示意图。

船体1、水线以上部分11、水线以下部分12、分水踵3、减摇鳍4、平衡板5、首侧推6、不锈钢板层7、传感装置8、探测定位装置9、支架10、升降机构13、吊钩14。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中,如图1、图2、图3、图4所示,可潜快艇的船体结构,包括船体1,所述船体1包括水线以上部分11以及水线以下部分12,所述水线以上部分11为圆筒形,所述水线以下部分12为V形状,所述船体1的船首为圆锥状,所述水线以下部分12的船首部设有分水踵3、船中部设有减摇鳍4。圆锥状的船首以及船首上的分水踵3可以轻松的破开迎面的浪潮,可减少船体1的阻力,也不易导致船体1正面倾覆,水线以上圆筒形的船体1以及水线以下船体1中部的减摇鳍4可减少船体1的摇晃,可防止船体1的侧面倾覆;而分水踵3以及减摇鳍4可以有效防止船体1在搁浅时而导致倾覆,船体1还加装陀螺减摇仪,提高船舶稳定性。

实施例中,如图1、图2、图3、图4所示,所述分水踵上3设有使船首保持稳定的平衡板5;所述减摇鳍4相互对称在船体1的两侧。当船体搁浅倾斜时,船首的平衡板5以及船体1两侧的减摇鳍4可保证船体1更加稳定,不易因搁浅而导致船体1倾覆。

实施例中,如图2、图3、图4所示,所述分水踵3与船体1底部之间设有调整船体1前进方向的首侧推6。可以使船体1保持较高的机动性,在应急情况下能使船体1迅速调整方向,避免与船舶或礁石碰撞。

实施例中,如图1、图2、图3、图4所示,所述船体1的底部设有不锈钢板层7。提高船体1底部表面的强度,减少底部破损的风险。

实施例中,如图1、图2、图3、图4所示,还包括设置在船体1甲板上设有传感装置8以及探测定位装置9,所述船体1的甲板上设有支架10,所述探测定位装置9安装在支架10上。当船体1处于半潜状态时,支架10上的探测定位装置9还处于海平面上,可进行继续监测以及定位。

实施例中,如图4 所示,所述船体1的内部设有升降机构13,所述升降机构13与传感装置8相连。当船体1需要进行半潜时,升降机构13可使船体甲板上的传感装置8降入到船体1内部,防止传感装置8与船体一同进入海里而导致传感装置8损坏。

实施例中,如图1、图2、图3、图4所示,所述船体1的甲板还上设有用于布放与回收船体1的吊钩14。当船体1进行任务或完成任务时,可通过母船上的仪器将吊钩14进行脱钩与挂钩来布放与回收船体1。

实施例中,如图1、图2、图3、图4所示,所述船体1的甲板面为折角面设计。船体1甲板面为吸波材料制成,可以很好的躲避雷达对其监测,起到隐蔽作业。

实施例中,所述船体1的底部、分水踵3以及减摇鳍4均注有高密度物质。高密度物质可以为铅块,可以降低船体1重心,提高半潜航行稳定性和实现自扶正功能。

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了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他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例。而这些属于本发明的实质精神所引申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