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船舶坞墩拆卸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81094发布日期:2018-09-18 22:40阅读:80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船用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船舶坞墩拆卸的装置。



背景技术:

在现有的船舶使用过程中,坞墩设计均为不可调节高度的设计。当船舶座墩不准确,需要调节坞蹲布置时,需要人力敲打坞蹲上垫木来拆卸重新布置,不能实时调节拆墩工装的高度,需要将拆墩工装拆卸下来,然后对下一个坞墩进行拆卸,这样每一个坞墩的拆卸会比较不方便,而且拆卸对于放置在比较靠船中位置的坞蹲时,工作难度将大大增加。而且船底部工作环境差,有时候多条船进坞时还会使布墩位置偏差更大,不及时调整,会导致船舶外底板变形,导致非常麻烦的后果。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船舶坞墩拆卸的装置,使其解决现有技术中拆墩工装中移动不方便和高度不可调节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船舶坞墩拆卸的装置,包括支撑架和设置在所述支撑架上部的撞锤装置,所述支撑架包括四个第一导向装置、四根立柱和与所述立柱垂直连接的底板,所述第一导向装置包括第一连接装置、第二连接装置和与所述第二连接装置连接的第一导轮,所述第一连接装置的一端套设于所述第二连接装置;

所述底板上设有允许所述第二连接装置穿过的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二连接装置通过紧固件与所述底板固定连接。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二连接装置为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一端与所述导轮连接,所述连接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装置连接。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连接装置为螺柱,所述底板通过紧固件与所述螺柱紧固连接。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支撑架上还包括第一横梁和设于所述第一横梁上方的第二横梁,所述第一横梁与所述立柱连接,所述第二横梁与所述立柱连接。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撞锤装置包括碰撞装置、加强装置、把手、第二导向装置和第三导向装置,所述加强装置的一侧与所述碰撞装置的一侧连接,所述碰撞装置的上部连接所述把手,所述碰撞装置的中部连接所述第二导向装置,所述碰撞装置的下部连接所述第一导向装置。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碰撞装置由第一连接板和与所述第一连接板连接的第二连接板组成,所述加强装置有第三连接板和与所述第三连接板连接的第四连接板组成;

所述第二连接板和所述第三连接板连接。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二导向装置为第二导轮,所述第二导轮在所述第二横梁上滚动。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三导向装置为第三导轮,所述第三导轮在第三横梁上滚动。

作为优选方案,还包括用于在所述支撑架做运动时进行限位作用的限位装置。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二横梁的下部连接有加固装置,所述加固装置的另一端与所述底板连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用于船舶坞墩拆卸的装置,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本实施例的用于船舶坞墩拆卸的装置,包括支撑架,支撑架包括四个第一导向装置、四根立柱和与立柱垂直连接的底板,第一导向装置包括第一连接装置、第二连接装置和与第二连接装置连接的第一导轮,通过设置导轮,使得使用者能将船舶坞墩拆卸装置移动至需要拆卸的船舶坞墩位置处;

第二连接装置穿过设在底板上的第一连接孔,使用者可根据需要拆卸的船舶坞墩位置,通过底板在第二连接装置上下移动,从而调节至船舶坞墩装置与需要拆卸的船舶坞墩的位置一样,在通过紧固件将第二连接装置与底板固定连接,从而解决现有技术中船舶坞墩装置高度不可调节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船舶坞墩拆卸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支撑架的正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导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撞锤装置的俯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撞锤装置的主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撞锤装置的侧视图。

其中,1、支撑架;11、第一导向装置;111、第一连接装置;112、第二连接装置;113、第一导轮;12、立柱;13、底板;14、第一横梁;15、第二横梁;2、撞锤装置;21、碰撞装置;211、第一连接板; 212、第二连接板;22、加强装置;221、第三连接板;222、第四连接板;23、把手;24、第二导向装置;241、第二导轮;242、第一托架;25、第三导向装置;251、第三导轮;252、第二托架;3、限位装置;4、紧固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如图1、2、3、4、5和6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用于船舶坞墩拆卸的装置,其包括支撑架1和设置在支撑架1上部的撞锤装置2,支撑架1包括四个第一导向装置11、四根立柱12和与立柱12垂直连接的底板13,第一导向装置11包括第一连接装置111、第二连接装置112和与第二连接装置112连接的第一导轮113,第一连接装置111 的一端套设于第二连接装置112;

底板13上设有允许第二连接装置112穿过的第一连接孔,第二连接装置112通过紧固件4与底板13固定连接。

基于上述设置,使用者通过设置在支撑架1上的第一导轮113,将船舶坞墩拆卸装置移动至需要拆卸的船舶坞墩位置处,从而解决现有技术中船舶坞墩拆卸装置移动不方便的问题;第二连接装置112穿过设在底板13上的第一连接孔,使用者可根据需要拆卸的船舶坞墩位置,通过底板13在第二连接装置112上下移动,从而调节至船舶坞墩装置与需要拆卸的船舶坞墩的位置一样,在通过紧固件4将第二连接装置112与底板13固定连接,从而解决现有技术中船舶坞墩装置高度不可调节的问题。

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第二连接装置112为连接杆,本方案中,连接杆为圆管,连接杆的一端与导轮连接,连接杆的另一端开设有第一螺纹孔,第一连接装置111的一端开设有与第一螺纹孔贯通的第二螺纹孔,螺栓穿过第一螺纹孔和第二螺纹孔,从而将连接杆与第一连接装置111进行连接;由此可得,第二连接装置112的两端分别连接着第一连接装置111和导轮,具有结构简单的特点。

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一连接装置111为螺柱,设在底板13上的第一连接孔设有螺纹,第一连接装置111穿过第一连接孔,且通过紧固件4与与螺柱紧固连接,紧固件4为螺母,通过紧固件4 的连接,从而将距离地面高度调整后的船舶坞墩拆卸装置固定,且通过紧固件4的连接,不需要焊接等方式,具有结构简单和工作效率高等特点。

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支撑架1上还包括第一横梁14和设于第一横梁14上方的第二横梁15,第一横梁14与立柱12连接,第二横梁15与立柱12连接,第一横梁14和第二横梁15对撞锤装置2 起着支撑的作用。

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第二横梁15的下部连接有加固装置 16,加固装置16的另一端与底板13连接;由此可得,由于撞锤装置 2具有一定的重量,为了避免船舶坞墩装置在长时间工作后,第二横梁15发生变形现象,在第二横梁15的下部连接有四个加固装置16,第二横梁15的中间位置与四个加固装置16的一端连接,四个加固装置16的另一端分别与底板13的端角处连接,加固装置16是由角钢组成的斜撑。

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支撑架1还包括用于在支架做运动时进行限位作用的限位装置3,支架在固定好与需要拆卸的船舶坞墩装置后,为了避免由于导轮的偏移,而导致船舶坞拆卸装置与需要拆卸的船舶坞墩装置的位置发生偏移,在需要拆卸的船舶坞墩装置与一侧的导轮组之间设置限位装置3,在另一侧的导轮组也设置限位装置3,限位装置3的长度应比导轮组之间的长度要长,防止船舶坞墩拆卸装置从限位装置3中移动出去,限位装置3的类型可为长条铁板或者长条木板,本方案不以为限,可根据需要进行设计。

本实施例中,如图4、5和6所示,撞锤装置2包括碰撞装置 21、加强装置22、把手23、第二导向装置24和第三导向装置25,加强装置22的一侧与碰撞装置21的一侧连接,其中,碰撞装置21 由第一连接板211和与第一连接板211连接的第二连接板212组成,加强装置22由第三连接板221和与第四连接板222连接的第四连接组成,第二连接板212与第三连接板221连接,连接板的类型选为钢板,钢板的强度大,在与船舶坞墩进行碰撞过程中,可承受的压力较大,以提高其使用寿命。

本实施例中,如图4和5所示,碰撞装置21的一侧与加强装置 22的一侧连接,具体是第二连接板212与第三连接板221连接;由此可得,在碰撞装置21与需要拆卸的船舶坞墩进行碰撞时,通过设置加强装置22,可增大碰撞装置21发生碰撞时的强度,以提高其工作效率。

本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碰撞装置21的上部连接把手23,把手23由第一圆管、第二圆管和第三圆管组成类凹字形形状,把手23 的宽度比碰撞装置21的宽度要宽,从而使使用者更加容易触碰到把手23。

本实施例中,如图4、5和6所示,碰撞装置21的中部连接两个第二导向装置24,第二导向装置24为第二导轮241和两个第一托架 242,两个第一托架242设置在第二导轮241的两侧,第二导轮241 在第二横梁15上滚动;由此可得,在碰撞装置21工作过程中,其中一个第二导向装置24与第二横梁15的侧壁接触,当需要调整碰撞装置21的工作位置时,将另一个第二导向装置24与第二横梁15的另一侧壁接触,因此,第二导向装置24对碰撞装置21起着导向的作用;

第一托架242的一侧连接有肘板,以增强第一托架242的强度,防止碰撞过程中第一托架242受到撞击而产生摇摆,进而影响碰撞的稳定性。

本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碰撞装置21的下部连接第三导向装置25,第三导向装置25为第三导轮251和两个第二托架252,两个第二托架252设置在第三导轮251的两侧,第三导轮251在第三横梁上滚动;由此可得,在碰撞装置21工作过程中,第三导向装置25沿着碰撞装置21的碰撞方向来回在第三横梁上来回滚动,为碰撞装置 21的工作提供导向作用。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