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贴附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173360阅读:19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带贴附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将从剥离材料上剥离的带状粘合带沿形成于工件中的带粘合面进行贴附的带贴附装置。
背景技术
期望将汽车的门框内侧和外侧变为消光的黑色,以抑制从车外、尤其是从车体侧向观察时门框的光反射,确保不仅车厢内、而且车的整体有整洁的外观。
因此,以往是向门框上喷涂消光的黑色涂料。但是,喷涂具有很多缺点,例如为保持作业环境良好所需的附加设备费用高,在涂料的干燥需要较长时间等。因此,作为替代的技术,在特开昭51-135015号公报或特开昭62-46780号公报等中提议在门框上贴附耐气候性或耐磨损性等良好的消光黑色粘合带。此时,众所周知,汽车的门框中三维曲面部分占大部分,所以上述贴附装置非常大,在实际生产线中组装的情况下,生产线的设备成本高,对门框的设计变化的适应性差,缺乏通用性。
在操作者不使用任何夹具类工具而仅用手工作业来进行该贴附作业的情况下,要与汽车制造线的速度相适应并且正确地进行操作,就需要有很高的操作熟练程度。为了使非熟练的操作人员都能容易且迅速地进行上述作业,在例如特开平5-338627号公报等中提出了带贴附装置。通过使用该带贴附装置,非熟练的操作人员也可以容易且迅速地将粘合带正确地贴附在门框的规定位置上。
另外,可以采用将挡风雨条自动组装在门框上的装置,例如特开平2-221582号公报、特开平3-166068号公报或特公平5-65298号公报中公开的装置。
特开平5-338627号公报中公开的现有带贴附装置对应于汽车右门和左门分别存在便于右手和便于左手的情况。因此,必须对例如轿车类型的汽车使用前、后、左、右四种带贴附装置,非常麻烦。并且存在构造复杂,部件个数多,制造成本高的缺点。
在将特开平2-221582号公报、特开平3-166068号公报或特公平5-65298号公报中公开的挡风雨条装配装置应用于带贴附装置的情况下,除门镶板的保持或定位装置外,必须设置操纵装置用的空间,如果改变汽车的生产线,则存在不能与之相适应的缺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以低成本来提供一种带贴附装置,即使非熟练的操作人员也可以容易且迅速地将粘合带分别正确地贴附在左右门框的规定位置上。
本发明的带贴附装置可以可拆装的方式安装于工件上,用于在工件中形成的带贴附面上粘合剥离了剥离材料后的粘合带,其特征在于包括主体;与主体相间隔地设置的副件(subbody);第一压紧辊,以可自由转动的方式被支撑在上述主体与上述副件之间,用于卷绕粘合带;第二压紧辊,与第一压紧辊平行地设置,可相对于上述主体和上述副件改变其装配位置,以定位于所述粘合带的贴附方向上该第一压紧辊的下游侧;第一引导辊,以可围绕与第一、第二压紧辊的旋转轴线基本平行的轴线旋转的方式装配在上述主体上;第二引导辊,以可分别围绕与第一引导辊的旋转轴线和上述第一、第二压紧辊的旋转轴线交叉的轴线旋转的方式装配在上述主体上,与上述第一引导辊配合支撑上述主体,使主体可沿工件的带贴附面移动并与之接合,以使上述第一、第二压紧辊在被压紧在带贴附面上的状态下运动;第三引导辊,与第二引导辊平行地设置,与该第二引导辊和上述第一引导辊配合支撑上述主体,使该主体可沿工件的带贴附面移动并与之接合,以使上述第一、第二压紧辊在被压紧在带贴附面上的状态下运动,并可相对于上述主体改变装配位置,以便在以上述第一压紧辊为基准时,在偏移状态下设置在粘合带的贴附方向的上游侧;带引导板,其末端以枢轴方式安装在上述副件上,从而可绕与上述第一、第二压紧辊和上述第二、第三引导辊的旋转轴线垂直的轴线转动;和保持装置,设置在所述带引导板的末端部分与上述主体之间,用于支承该带引导板,从而在上述第二引导辊的相对侧形成间隙部分,使得上述压紧辊位于上述第二引导辊和上述间隙部分之间,以便由上述引导板和上述压紧辊引导具有剥离材料的粘合带。
在本发明的带贴附装置中,在将粘合带的末端部分贴附在工件的带贴附面的规定位置上后,通过第一~第三引导辊,使主体与工件接合,以通过第一、第二压紧辊来将粘合带压紧在带贴附面上。另外,在将粘合带卷于绕在第一压紧辊上并导向第二压紧辊后,由保持装置使带引导板使相对于主体固定,在压紧辊与带引导板之间形成间隙部分,使带剥离材料的粘合带位于该间隙部分中。若使主体从该状态沿带贴附面移动,则通过第一、第二压紧辊将剥去剥离材料的粘合带压在带贴附面上,从而贴合在带贴附面上。
根据本发明的带贴附装置,因为可根据粘合带的贴附方向来切换第二压紧辊和第三引导辊的装配位置,所以无论在例如左手还是右手侧的工件中都可使用,因为机构简单,所以可以低成本地制造。因为以第一压紧辊为基准,在偏移状态下将第三引导辊配置在粘合带的贴附方向的上游侧,所以容易沿工件限制带贴附装置的移动方向,可使带贴附装置总是无晃动地相对于工件接合。结果,非熟练的操作人员都可以正确地将粘合带贴附在工件的带贴附面上。尤其是在沿工件移动带贴附装置时,因为构造成第一和第二压紧辊或第一和第二引导辊相对于工件滚动,所以带贴附装置对工件移动时的摩擦阻力变小,可以小的操作力来容易地进行带贴附作业,不会发生粘合带表面摩擦所带来的损伤。
在本发明的带贴附装置中,也可以在主体和副件中设定用于安装第二压紧辊的两个装配位置,可以在这两个装配位置的任一个中装配第二压紧辊。此时,第一压紧辊可位于用于安装第二压紧辊的两个装配位置之间。
也可以通过第二压紧辊相对于主体和副件拆下和装上来进行第二压紧辊的装配位置的改变。
或者,也可通过以第一压紧辊的旋转轴线为中心的第二压紧辊的旋转动作来进行第二压紧辊的装配位置切换。此时,还可设置连接主体与副件并且贯通第一压紧辊的、以可自由旋转的方式支持第一压紧辊的枢轴部件、和相对该枢轴部件以可自由转动的方式连接基座部分、在末端部分以可自由旋转的方式装配第二压紧辊的转动臂。此时,可在主体和副件的至少一方以及转动臂上设置规定转动臂相对于枢轴部件的两个转动位置的两组止动器。因此,可迅速进行第二压紧辊的装配位置切换作业,可以大幅度提高操作的方便性。
还可以在主体内设置用于安装第三引导辊的两个装配位置,在这两个装配位置的任一位置上装配第三引导辊。此时,可使第二引导辊位于用于安装第三引导辊的两个装配位置之间。也可以通过该第三引导辊从主体拆下和装上主体来进行第三引导辊的装配位置改变。
还可以在带引导板中设置分别向第一压紧辊旋转方向上两侧的间隙部分内突出的突起部。此时,一侧的突起部也可以在第一压紧辊与第二压紧辊之间突出。
还可以由橡胶状弹性体来形成第一和第二压紧辊的外周面。此时,可防止混入空气,并对于带贴附面均匀地贴附粘合带。
还可以设置多个第二引导辊。
保持装置也可以利用磁力。此时,保持装置的尺寸可以形成得很紧凑,可以迅速且容易地进行带引导板的开闭操作。
参照附图,从以下对实施例的说明中可以进一步明白本发明的上述和其它目的、效果、特征及优点。
附图的简要说明

图1是表示将本发明的带贴附装置应用于客用车门外框上的一个实施例的外观透视图。
图2是图1所示实施例的局部剖切的侧视图。
图3是与表示图1所示实施例内部构造的图2相对应的截面图。
图4是图2中的IV-IV箭头方向的截面图。
图5是将图1所示实施例的带贴附夹具连接在门外框上的状态斜视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带贴附装置其它实施例的示意构造的透视图。
图7是图6所示实施例的主要部分的正视截面图。
最佳实施方式参照图1-图7来详细说明将本发明的带贴附装置应用于客用汽车的前门外框或后门外框的实施例。但是,本发明不限于该实施例,也可将其组合后,应用于包含同样问题的其它技术领域中。
图1表示打开带引导板后状态下的本实施例外观,图2表示其侧面形状,图3表示其截面构造,图4表示图2中IV-IV箭头方向的截面形状,图5表示将本实施例的带贴附装置连接在作为工件的前门外框或后门外框(以下简称为门外框)上的状态外观。
在构成主体10一部分的压紧辊支架11和副件12中,以规定的间隔排列的方式分别设置三组螺栓贯通孔13a、13b、13c。在压紧辊支架11和副件12的中央部的螺栓贯通孔13b中插入一个用于支持辊的连接螺栓14。该用于支撑辊的连接螺栓14以可自由旋转的方式贯通由橡胶状弹性体15包住外周部的辅助压紧辊(第一压紧辊)16,通过拧入该末端部分的锁紧螺母17,经用于支撑辊的连接螺栓14和辅助压紧辊16将压紧辊支架11和副件12连为一体。必须适当设定压紧辊支架11与副件12的间隔,以与辅助压紧辊16的长度和粘合带A的宽度尺寸相一致。因此,用于支撑辊的连接螺栓14的中央部分、即与辅助压紧辊16的嵌合部分变为设定得比螺栓贯通孔13b的内径大的阶梯,将压紧辊支架11与副件12的间隔设定成基本对应于该大直径部分长度的间隔。
辅助压紧辊16如后所述,通过卷绕粘合带A,从剥离材料B上剥离粘合带A。从良好地保持粘合带A对剥离材料B的剥离性的观点来看,最好尽可能地减小辅助压紧辊16的外径。
在剩余的两组螺栓贯通孔13a、13c内,以辅助压紧辊16为基准,也向粘合带A的贴附方向下游侧的压紧支架11和副件12的螺栓贯通孔13c中插入用于支撑辊的连接螺栓14。该用于支撑辊的连接螺栓14以可自由旋转的方式穿过由橡胶状弹性体15包覆着外周面的主压紧辊(第二压紧辊)19,通过拧入该两个末端部分的锁紧螺母17,经用于支撑辊的连接螺栓14和主压紧辊19将压紧辊支架11和副件12连接为一体。本实施例中的主压紧辊19虽然基本构造与辅助压紧辊16相同,但其外径设定得比辅助压紧辊16的外径大些。因此,对门外框20的带贴附面21的压紧力比辅助压紧辊16大。这样,即使在门外框20的带贴附面21在与辅助压紧辊16和主压紧辊19相对的方向上有一定弯曲的情况下,也可使粘合带A密实地与门外框20的带贴附面21相接触的优点。
如下文所述,在带贴附装置1的使用状态下,在辅助压紧辊16的大致半周上卷绕粘合带A,使对着辅助压紧辊16和主压紧辊19的接合面向着外侧。相反,用于支承粘合带A的剥离材料B变为沿门外框21从带贴附装置1撤出的状态。
经连接用螺钉24,将构成主体10一部分的引导辊支架23与压紧辊支架11固定为一体。在该引导辊支架23与压紧辊支架11之间夹持压板25,该压板25具有挠曲性,以通过辅助压紧辊16和主压紧辊19来夹持构成门外框20的带贴附面21的面板部件。在引导辊支架23中,以可自由旋转的方式装配对接在与门外框20的带贴附面21相反的内侧面上的一对第一引导辊26、和接合在门外框20的挡风雨条装配部分上的多个(图示例中为3个)第二引导辊27。
在沿第二引导辊27排列方向的引导辊支架23的两侧,分别设置辅助支架28a、28c。在这些辅助支架28a、28c中形成用于装配与第二引导辊27平行排列的第三引导辊29的螺钉孔30。第三引导辊29经装配螺钉31,以可更换的方式拧入位于粘合带A的贴附方向上游侧的辅助支架28a的螺钉孔30中。
为了降低伴随带贴附装置1相对于门外框20移动产生的转动磨损,在由高分子树脂材料等形成引导辊26、27、29的同时,还装配有轴承32(参照图3)。在本实施例中,压紧辊支架11、引导辊支架23、辅助支架28a、c构成本发明的主体10(参照图4)。
第一引导辊26的旋转轴线设定成与辅助压紧辊16和主压紧辊19的旋转轴线基本平行。第二引导辊27的旋转轴线设定成相对第一引导辊26、辅助压紧辊16和主压紧辊19的旋转轴线基本垂直。但是,可根据门外框20的形状来适当变更其布置。或者,在门外框20的宽度或形状随车种类不同等而不同的情况下,通过将第一引导辊26或第二引导辊27置换为其它形状或其它尺寸的辊,从而可以具有一定程度的通用性。
在本实施例中,当带贴附装置1如图2所示以正确的状态被设置在门外框20中时,在将门外框20夹持在辅助压紧辊16、主压紧辊19与第一引导辊26之间的同时,构成门外框20的带贴附面21的面板部件夹在辅助压紧辊16、主压紧辊19与压板25之间,辅助压紧辊16和主压紧辊19变为紧压带贴附面21的状态。
在上述副件12中,枢轴33垂直于用于支撑辊的连接螺栓14,并且与带贴附面21基本平行,其两端部以可自由旋转的方式嵌合入副件12中。固定在枢轴33上并横贯其基座部分的带引导板34以可相对于副件12以枢轴33为中心在图1所示的打开位置和图2所示的闭合位置之间自由转动的方式被支承。带引导板34将辅助压紧辊16和主压紧辊19夹在中间,配置在与第二引导辊27的相对的一侧。在带引导板34的闭合位置,在辅助压紧辊16和主压紧辊19之间形成使带有剥离材料的粘合带C通过的间隙部分35。当带贴附装置1如图2所示以正确的状态被设置在门外框20上时,引导板34的位置与带贴附面21基本平行。
在引导板34的闭合位置,在带引导板34中设置向辅助压紧辊16的旋转方向的相对侧上的间隙部分35内突出的一对突起部36a、36c。通过使一侧突起部36c位于辅助压紧辊16和主压紧辊19之间,可以对粘合带A施加适当的张力。
为了保持图2所示带引导板34的闭合位置,在带引导板34的末端部分埋设永久磁铁37(参照图3)。与带引导板34相向地将软钢板38埋设在压紧辊支架11中,由永久磁铁37和软钢板38来构成本发明的保持装置。其间由磁力产生的吸引力仍能使操作人员容易地将它们分开。作为保持装置,除本实施例那样使用磁力外,当然也可以采用将带引导板34保持在闭合位置的其它类型的保持装置。
在实际操作时,根据带贴附装置1相对于门外框20的带贴附面21的移动方向,改变主压紧辊19和第三引导辊29的装配位置。例如,在图5所示的状态下,在使带贴附装置1相对于门外框20的带贴附面21移动到该侧(图5中箭头F方向)的情况下,仍可采用上述布置。在需要反向移动的情况下,在从用于支撑辊的连接螺栓14中取出锁紧螺母17(参照图3)的同时,从压紧辊支架11和副件12中取出用于支撑辊的连接螺栓14和主压紧辊19,装配有主压紧辊19的用于支撑辊的连接螺栓14插入未使用的螺栓贯通孔13a中,再次用锁紧螺钉17固定。同时,与第三引导辊29一起从装配有第三引导辊29(参照图4)的辅助支架28a中取出装配螺钉31,将其安装在未装配第三引导辊29的辅助支架28c中。
从带有剥离材料的粘合带C中剥离剥离材料B的末端部分,将粘合带A的末端部分贴附在门外框20的平坦的带贴附面21的规定位置(通常为贴附开始位置)上。之后,使预先如上所述那样重新定位在一个适当位置的带贴附装置1的带引导板34为图1所示的打开状态,使第一引导辊26和第二引导辊27与在门外框20接合,使辅助压紧辊16和主压紧辊19将粘合带A的末端部分压接在带贴附面21上。
接着,对辅助压紧辊16和主压紧辊19施压,以将粘合带A卷绕在辅助压紧辊16的半周上,使剥离材料B与带贴附面21基本平行。同时将带引导板34固定在闭合位置,如图2和图5所示。
此时,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将枢轴33装配在副件12上,使打开位置上的带引导板34从副件12垂向下方,在将粘合带A卷绕在辅助压紧辊16和主压紧辊19上时,操作人员不必将带引导板34保持在打开位置,由此,可以良好维持上述的操作性。
由此状态,从带剥离材料的粘合带C中剥离粘合带A,同时,沿带粘附面21向图5中左方向移动带贴附装置1。通过间隙部分35来限制粘合带A相对于带贴附面21的偏离,粘合带A随着辅助压紧辊16和主压紧辊19的弹性变形而被压接在带贴附面21上,贴合在带贴附面21上。同时,将使用完的剥离材料B向带贴附装置1移动方向的前方推出。
此时,在本实施例中,为了将辅助压紧辊16的外径限制到允许的最小限度,所以可以确实从剥离材料B剥离粘合带A。另外,因为主压紧辊19的外径尺寸设定得比辅助压紧辊16的外形尺寸大,所以即使在门外框20的带贴附面21在与辅助压紧辊16和主压紧辊19相对方向上有一定程度弯曲的情况下,也可以使粘合带A在相对于带贴附面21正确定位的状态下附着在辅助压紧辊16上,接着,可以通过主压紧辊19将粘合带A强力且确实地压附到带贴附面21上。
在装配有主压紧辊19的用于支撑辊的连接螺栓14所用的螺栓贯通孔13a、13c的位置比用于辅助压紧辊16的螺栓贯通孔13b更靠近门外框20的带贴附面21时,即使将主压紧辊19的外径设定得比辅助压紧辊16的外径小,也可以得到同样的效果。
主体10通过第一引导辊26、第二引导辊27和第三引导辊29而跟随着门外框20,与之无松动地接合。并且,因为由低摩擦系数的部件构成引导辊26、27、29,所以使带贴附装置1沿门外框20的带贴附面21移动时的摩擦阻力变小,可以顺畅地进行贴附操作。尤其是,由于第三引导辊29的存在,便于将带贴附装置1的移动方向限制为符合带贴附面21,这改善了带贴附装置1的移动操作性能。
因此,在将粘合带A粘着在门外框20的带贴附面21上后,从门外框20上取下带贴附装置1,使用图中未示出的挤压装置,将粘合带A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贴附在门外框20的剩余部分。在该状态下,因为已经相对于门外框20将粘合带A精确地定位了,所以可以无任何问题地进行该操作。
在上述的实施例中,通过将锁紧螺母17取出来改变主压紧辊19的装配位置,但是,也可以采用通过单次接触改变主压紧辊19的装配位置的机构。
图6示出本发明的带贴附装置的其它实施例的外观,图7示出了其主要部分的截面构造。但是,对与先前实施例相同功能的部件标以相同的符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在辅助压紧辊16长度方向的两端部与压紧辊支架11和副件12之间的用于支撑辊的连接螺栓14上,以枢轴方式支撑一对转动臂39的基座部分。主压紧辊19以可自由旋转的方式与销40配合,销40的两端以可以自由旋转的方式与一对转动臂39的末端部分连接。
为了通过转动臂39来限制主压紧辊19的位置,在压紧辊支架11和副件12中可以分别埋设两组球塞42a、42c,它们分别安装有可以借助于弹力出没的球41。将球塞42a、42c的末端部分的球41偏压成从压紧辊支架11和副件12表面突出的状态。对应于球塞42a、42c,在转动臂39中形成可与球塞42a、42c末端部分的球41相接合的一对凹部43。
这两组球塞42a、42c和一对凹部43用作本发明的两组止动器。即,在需要切换主压紧辊19的位置的情况下,在从图7所示状态与转动臂39一起以用于支撑辊的连接螺栓14为中心将主压紧辊19旋转180度,使另一侧的球塞42a的末端部分与转动臂39的凹部43结合。从而可以非常容易且迅速地切换主压紧辊19的装配位置。
在上述两个实施例中,第三引导辊29的装配位置相对于一对辅助支架28a、28c而改变。但是,对于粘合带A的贴附方向的改变,通过使第二引导辊27和第三引导辊29整体沿其排列方向偏位。总之,可以采用任何结构来改变各辊19、29的装配位置。
以上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了详细描述,本领域的熟练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做出各种变更或修正,还可进行更宽的解释。因此,在所附权利要求限定范围内的本发明应包含属于本发明本质精神的所有变更或修正。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本发明的带贴附装置在从剥离材料中剥离出带状粘合带后贴附在汽车门框等上的应用场合,可以容易且迅速地进行贴附操作。
权利要求
1.一种带贴附装置,可以以可拆卸的方式安装在工件上,用于把剥离了剥离材料后的粘合带粘合在工件的带贴附面上,其特征在于包括主体;与主体相间隔地设置的副件;第一压紧辊,以可自由转动的方式被支撑在上述主体与上述副件之间,用于卷绕粘合带;第二压紧辊,与第一压紧辊平行地设置,可相对于上述主体和上述副件改变其装配位置,以定位于所述粘合带的贴附方向上该第一压紧辊的下游侧;第一引导辊,以可围绕与第一、第二压紧辊的旋转轴线基本平行的轴线旋转的方式装配在上述主体上;第二引导辊,以可分别围绕与第一引导辊的旋转轴线和上述第一、第二压紧辊的旋转轴线交叉的轴线旋转的方式装配在上述主体上,与上述第一引导辊配合支撑上述主体,使主体可沿工件的带贴附面移动并与之接合,以使上述第一、第二压紧辊在被压紧在带贴附面上的状态下运动;第三引导辊,与第二引导辊平行地设置,与该第二引导辊和上述第一引导辊配合支撑上述主体,使该主体可沿工件的带贴附面移动并与之接合,以使上述第一、第二压紧辊在被压紧在带贴附面上的状态下运动,并可相对于上述主体改变装配位置,以便在以上述第一压紧辊为基准时,在偏移状态下设置在粘合带的贴附方向的上游侧;带引导板,其末端以枢轴方式安装在上述副件上,从而可绕与上述第一、第二压紧辊和上述第二、第三引导辊的旋转轴线垂直的轴线转动;和保持装置,设置在所述带引导板的末端部分与上述主体之间,用于支承该带引导板,从而在上述第二引导辊的相对侧形成间隙部分,使得上述压紧辊位于上述第二引导辊和上述间隙部分之间,以便由上述引导板和上述压紧辊引导具有剥离材料的粘合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贴附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主体和上述副件中设定用于上述第二压紧辊的两个装配位置,在这两个装配位置的任一个上装配上述第二压紧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带贴附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压紧辊位于用于安装上述第二压紧辊的两个装配位置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带贴附装置,其特征在于,通过上述第二压紧辊在上述主体和上述副件上的拆装,来进行上述第二压紧辊的装配位置改变。
5.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带贴附装置,其特征在于,通过上述第二压紧辊以上述第一压紧辊的旋转轴线为中心的转动,来进行上述第二压紧辊的装配位置改变。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带贴附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接上述主体与上述副件的枢轴部件,和末端以自由转动的方式与该枢轴部件连接的转动臂,上述枢轴部件穿过上述第一压紧辊并以可自由旋转的方式支持第一压紧辊,在该转动臂的末端部分以可自由旋转的方式装配上述第二压紧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带贴附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两组止动器,设置在上述主体和上述副件的至少一方与上述转动臂中,以限定上述转动臂相对于上述枢轴部件的两个转动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带贴附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主体中设置用于安装上述第三引导辊的两个装配位置,在这两个装配位置的任一位置上装配上述第三引导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带贴附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二引导辊位于用于安装上述第三引导辊的两个装配位置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带贴附装置,其特征在于通过该第三引导辊在主体上的拆装来进行上述第三引导辊的装配位置的改变。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带贴附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上述带引导板中的突起部,分别向上述第一压紧辊的旋转方向两侧的上述间隙部分突出。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带贴附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突起部之一在上述第一压紧辊与上述第二压紧辊之间突出。
13.根据权利要求1-12任一项所述的带贴附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和第二压紧辊的外周面由橡胶状弹性体形成。
14.根据权利要求1-13任一项所述的带贴附装置,其特征在于,设置有多个上述第二引导辊。
15.根据权利要求1-14任一项所述的带贴附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保持装置利用了磁力。
全文摘要
本发明的带贴附装置包括第一压紧辊16;第二压紧辊19,其装配位置可被改变以置于粘合带的贴附方向上第一压紧辊16的下游侧;第二引导辊27,可绕与平行于第一、第二压紧辊16、19装配的一对第一引导辊26的旋转轴线和第一、第二压紧辊16、19的旋转轴线交叉的轴线旋转;和第三引导辊29,它在偏移状态下将装配位置切换到粘合带的贴附方向的上游侧;带引导板34,其基座部分被以可自由转动的枢轴方式支撑;和保持装置37、38,确定了带引导板34的转动位置,可以容易、迅速且准确地将粘合带粘贴在左右门框的规定位置上。
文档编号B65H37/00GK1501873SQ0081992
公开日2004年6月2日 申请日期2000年9月26日 优先权日2000年9月26日
发明者前田毅 申请人:琳得科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