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台结构的辅助翻转装置及翻转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174阅读:19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转台结构的辅助翻转装置及翻转系统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转台结构的辅助翻转装置及翻转系统,其中,转台结构的辅助翻转装置包括装卡板、第一支撑架和第二支撑架,所述装卡板设置在底板上的一侧,所述第一支撑架设置在所述底板的另一侧,所述第二支撑架设置在所述底板上所述装卡板与所述第一支撑架之间,所述第一支撑架和所述第二支撑架用于支撑所述转台结构,所述装卡板用于与所述转台结构铰接。本实用新型通过装卡板与转台结构铰接,通过第一支撑架和第二支撑架支撑转台结构,可满足转台结构的翻转需求,有效避免了现有技术中转台结构起吊后因侧滑、转动造成的安全隐患,且能够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装配效率。
【专利说明】转台结构的辅助翻转装置及翻转系统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工程机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转台结构的辅助翻转装置及翻转系统。

【背景技术】
[0002]转台结构作为起重机产品上车的主要部件,属于起重机产品回转系统,其需要通过回转支承与车架进行连接并实现回转作业。而回转支承是一种能够承受综合载荷的大型轴承,可以同时承受较大的轴向、径向负荷和倾覆力矩,是两物体之间需作相对回转运动,又需同时承受轴向力、径向力、倾覆力矩的机械所必须的重要传动部件。回转支承作为工程机械行业起重机产品的关键部件,其装配工序及质量至关重要。
[0003]如图1所示,在转台结构与车架连接时,通常需要使用内齿圈螺栓I’和外齿圈螺栓2’分别将回转支承3’与转台结构和车架连接,以实现转台结构与车架的相对运动。其中,在回转支承3’与转台结构连接时,主要使用内齿圈螺栓I’。目前,在行业内连接回转支承3’与转台结构时,有翻转转台结构进行连接和不翻转转台结构进行连接两种方式。
[0004]如图2所示,现有转台结构4’的翻转方式主要利用惯性实现,操作中使用行车及吊具吊挂转台结构4’的后端,然后以图2中转台结构4’的前端支撑点5’为虚拟转轴,待转台结构4’起吊并停止摆动后,缓缓落下,依靠惯性将转台结构4’翻转。
[0005]通过使用和观察发现,现有转台结构的翻转方式成本较低,但在使用过程中存在以下缺点:
[0006]I)由于转台结构重心位置与转台结构中轴线不重合,属于偏心结构,造成转台结构起吊后在力偶矩的作用下旋转摆动,存在安全隐患。
[0007]2)翻转过程中,支撑点空间位置无法固定,与地面接触摩擦,易发生工件侧滑、扭转,发生安全事故,并造成支撑点漆膜磕碰划伤严重,影响产品外观质量。
[0008]3)如图3所示,翻转后,转台结构4’的底板平面处于倾斜状态,转台结构4’的底板法线方向LI与竖直方向L2存在夹角Θ,无法满足定扭设备使用需求,存在装配质量隐串
■/Q1、O
[0009]如果采用不翻转转台结构的方式进行回转支承装配,则需要采用工装台架紧固回转支承,然后将转台结构支撑于回转支承上并呈水平状态,从转台结构底部装配各螺栓。此种装配方式具有工装简单,场地占用面积小、资源利用率高的特点。但是,在实际作业过程中,由于需要操作人员处在转台结构底部作业,并托举气动扳手进行装配,造成工人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的问题。
[0010]因此,引进一种安全、高效的转台结构翻转方式并设置一种简洁实用的翻转设备是起重机转台结构装配工艺设置的关键内容,也是工艺装配开发的重要课题。
实用新型内容
[001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出一种转台结构的辅助翻转装置及翻转系统,其能够安全翻转转台结构,提高生产效率。
[001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转台结构的辅助翻转装置,其包括装卡板、第一支撑架和第二支撑架,所述装卡板设置在底板上的一侧,所述第一支撑架设置在所述底板的另一侧,所述第二支撑架设置在所述底板上所述装卡板与所述第一支撑架之间,所述第一支撑架和所述第二支撑架用于支撑所述转台结构,所述装卡板用于与所述转台结构铰接。
[0013]在一优选或可选实施例中,所述装卡板上用于与所述转台结构进行铰接的位置距离地面的高度为第一高度,所述转台结构翻转放平后,所述转台结构上的铰接位置距离地面的高度为第二高度,所述第一高度等于所述第二高度。
[0014]在一优选或可选实施例中,所述装卡板与所述转台结构之间采用芯轴进行铰接。
[0015]在一优选或可选实施例中,所述装卡板为曲颈装卡板,其包括竖向板,所述竖向板顶部一体设置有一横向板,所述横向板向所述第一支撑架方向延伸,所述横向板上设置有用于与所述转台结构铰接的铰接孔。
[0016]在一优选或可选实施例中,所述横向板上还设置有用于避免与所述转台结构内部相互干涉的U形凹槽。
[0017]在一优选或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架和所述第二支撑架均采用可调节高度的结构。
[0018]在一优选或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架包括对称设置的两根第一调节杆,两根所述第一调节杆的顶部共同连接第一支撑板,所述第一调节杆包括外杆,以及插设在所述外杆中的内杆,所述外杆和内杆上均设置有至少两个调节孔,所述内杆上的任一调节孔能够与所述外杆上的任一调节孔对正,且在对正后可插入销轴。
[0019]在一优选或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支撑架包括对称设置的两根第二调节杆,两根所述第二调节杆的顶部共同连接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二调节杆包括外杆,以及插设在所述外杆中的内杆,所述外杆和内杆上均设置有至少两个调节孔,所述内杆上的任一调节孔能够与所述外杆上的任一调节孔对正,且在对正后可插入销轴。
[0020]在一优选或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底板上所述第一支撑架与所述第二支撑架之间还设置有第三支撑架。
[0021]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转台结构的翻转系统,其包括行车,以及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转台结构的辅助翻转装置。
[0022]基于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2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转台结构的辅助翻转装置为直立式结构形式,前端设置有装卡板,用于与转台结构铰接,第一支撑架和第二支撑架的配合使用,用于支撑转台结构,可满足起重机转台结构翻转需求,有效避免了现有技术中转台结构起吊后因侧滑、转动造成的安全隐患,以及避免了翻转过程中存在的诸多影响产品装配质量的因素,且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了装配效率。

【附图说明】

[0024]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25]图1为现有技术中回转支承螺栓装配工艺示意图;
[0026]图2为现有技术中转台结构的翻转方式示意图;
[0027]图3为现有技术中转台结构翻转后其底板平面倾斜状态的示意图;
[0028]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转台结构的辅助翻转装置的主视示意图;
[0029]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转台结构的辅助翻转装置的侧视示意图;
[0030]图6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转台结构的辅助翻转装置中的曲颈装卡板的结构示意图;
[0031]图7为保持转台结构底板翻转后水平的示意图;
[0032]图8为采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转台结构的辅助翻转装置在翻转转台结构前的示意图;
[0033]图9为采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转台结构的辅助翻转装置在翻转转台结构后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4]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35]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围的限制。
[0036]首先对本实用新型中涉及到的技术术语进行解释。
[0037]驱动芯轴:连接转台结构与装卡板的驱动部件。
[0038]曲颈卡装板:连接驱动芯轴与转台结构的过渡结构件。
[0039]如图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转台结构的辅助翻转装置的示意性实施例,在该示意性实施例中,转台结构的辅助翻转装置包括装卡板3、第一支撑架I和第二支撑架2,装卡板3设置在底板上的一侧,第一支撑架I设置在底板的另一侧,第二支撑架2设置在底板上,且位于装卡板3与第一支撑架I之间,第一支撑架I和第二支撑架2用于支撑通过行车吊运过来的转台结构6,装卡板3用于与转台结构6的前端进行铰接,将转台结构6与装卡板3铰接后进行翻转,有效避免了现有技术中转台结构6起吊后因侧滑、转动造成的安全隐患。
[0040]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转台结构的辅助翻转装置在装卡板3与转台结构6的前端铰接完成后,可以通过行车将转台结构6的尾端吊起,实现转台结构6的翻转。
[004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转台结构的辅助翻转装置结构简单,操作简单方便,机械式操作、行车辅助起吊的翻转模式,能够实现产品范围全覆盖,达到转运灵活、翻转平稳、便于现场存放管控的目的,相比原有的翻转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消除安全隐患。
[0042]如图5所示,上述示意性实施例中,转台结构6的前端可以使用驱动芯轴4将转台结构6与装卡板3进行铰接,转台结构6的后端可以使用半门吊进行吊装,在空中实现转台结构6翻转。
[0043]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转台结构的辅助翻转装置的示意性实施例中,将装卡板3上用于与转台结构6进行铰接的位置距离地面的高度作为第一高度Hl (如图6所示);将转台结构6翻转放平后,转台结构6上的铰接位置距离地面的高度作为第二高度H2(如图7所示),将第一高度Hl设置为等于第二高度H2。在转台结构6翻转后,转台结构6平放在地面上时,由于第一高度Hl等于第二高度H2,该合理的机构尺寸设置,能够保证翻转后的转台结构6的底板平面保持水平状态,为定扭设备的使用创造了条件,进而为装配质量的保障创造了条件。
[004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转台结构的辅助翻转装置,能够实现对转台结构6的正负180°连续翻转,并使翻转后,转台结构6的底板平面保持水平状态,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提升了操作安全等级与装配效率。
[0045]如图6所示,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转台结构的辅助翻转装置的示意性实施例中,装卡板3可以采用曲颈装卡板,曲颈装卡板作为固定支架,用于连接转台结构6的前端。曲颈装卡板可以包括竖向板,竖向板顶部可以一体设置有一横向板,横向板向第一支撑架I方向延伸,横向板上设置有用于与转台结构6铰接的铰接孔,铰接孔内用于设置驱动芯轴4,通过驱动芯轴4实现曲颈装卡板与转台结构6的铰接。且横向板上还设置有用于避免与转台结构6内部相互干涉的U形凹槽31。
[0046]上述示意性实施例中,第一支撑架I和第二支撑架2均可以采用可调节高度的结构。第一支撑架I和第二支撑架2用于支撑转台结构6后端,通过调节第一支撑架I和第二支撑架2的高度,能够使转台结构6的底板保持水平,便于后续回转支承装配完成后,进行卷扬减速机的装配。
[0047]在一优选或可选实施例中,第一支撑架I可以包括对称设置的两根第一调节杆,两根第一调节杆的顶部共同连接第一支撑板,第一支撑板上用于放置转台结构6。如图4所示,第一调节杆包括外杆11,以及插设在外杆11中的内杆12,外杆11上可以设置至少一个调节孔,内杆12上可以设置有至少两个调节孔,内杆12上的任一调节孔能够与外杆11上的任一调节孔对正,且在内杆12上的调节孔与外杆11上的调节孔对正后,可插入销轴5 (如图5所示),实现对第一支撑架I的高度的调节。
[0048]在一优选或可选实施例中,第二支撑架2可以包括对称设置的两根第二调节杆,两根第二调节杆的顶部共同连接第二支撑板,第二支撑板上用于放置转台结构6。第二调节杆包括外杆,以及插设在外杆中的内杆,外杆上可以设置至少一个调节孔,内杆上可以设置有至少两个调节孔,内杆上的任一调节孔能够与外杆上的任一调节孔对正,且在内杆上的调节孔与外杆上的调节孔对正后,可插入销轴5,实现对第二支撑架2的高度的调节。
[0049]上述实施例中,外杆上可以设置至少一个调节孔,内杆上可以设置有至少两个调节孔,或者,内杆上可以设置至少一个调节孔,外杆上可以设置有至少两个调节通孔,且通过调节销轴5配合其使用,能够调节支承架的整体高度,实现产品型号全覆盖。
[0050]上述实施例中,由于转台结构6的类型不同,因此,可以在底板上第一支撑架I与第二支撑架2之间再设置可调节高度的第三支撑架、第四支撑架、或者其他支撑架,以便于使转台结构6支撑后,转台结构6的底板保持水平。
[0051]上述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转台结构的辅助翻转装置与转台结构6相接触的部位设置有防护材料,因此,能够使转台结构6的表面漆膜不会在翻转过程中遭到破坏。
[005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转台结构的辅助翻转装置的一具体实施例的操作过程,具体如下:
[0053]在实际工作时,如图8所示,可以通过行车将转台结构6吊装到第一支撑架I和第二支撑架2上,通过第一支撑架I和第二支撑架2进行支撑,然后通过驱动芯轴4将转台结构6与曲颈装卡板铰接,使用行车吊挂转台结构6的后尾箱,然后以驱动芯轴4的中轴线为虚拟转轴,将转台结构6由图8所示的状态翻转为图9所示的状态。
[0054]在翻转后,通过两种措施保证转台结构6翻转后,其底板面保持水平:第一,由于前期设置过程中对曲颈装卡板的结构尺寸进行了严格限制,即:如图7所示,转台结构6在翻转状态下,变幅铰点孔距地面高度为H2,如图6所示,曲颈卡装板上的铰点孔距地面高度Hl = H2 ;第二,在设置时在曲颈卡装板顶部预留U形凹槽31,避免卡装板与转台结构6内侧干涉,可以保证翻转后,转台结构6底板平面保持水平。
[0055]因此,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转台结构的辅助翻转装置可以满足定扭设备使用条件(在定扭设备使用时,必须保证螺栓端面保持水平,从而要求转台结构6底板面保持水平状态,现有技术中的翻转方式在翻转后无法达到此目的)。
[0056]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转台结构的翻转系统,其包括行车,以及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转台结构的辅助翻转装置。
[0057]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转台结构的辅助翻转装置为直立式结构形式,前端设置有曲颈装卡板,配合驱动芯轴4用于与转台结构6铰接,中间和后端的可调节支撑架配合使用,用于支撑转台结构6,可满足起重机转台结构6翻转需求。当使用驱动芯轴4将转台结构6与曲颈装卡板铰接后,使用行车辅助吊装转台结构6的尾端,即可实现转台结构6以驱动芯轴4的中轴线为虚拟转轴的空中在线翻转。
[0058]通过上述各个实施例的描述,可以推导出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59]I)转台结构的辅助翻转装置与转台结构6的装卡方式使用销轴连接,简单的销接方式便于装配操作。
[0060]2)装卡板3的结构尺寸通过设置保证转台结构6翻转后,转台结构6的底板处于水平状态,为定扭设备的使用创造了条件,进而为装配质量的保障创造了条件。
[0061]3)将转台结构6与装卡板3铰接后进行翻转,有效避免了现有技术中转台结构6起吊后因侧滑、转动造成的安全隐患。
[0062]4)接触部位防护材料的设置配备,使工件表面漆膜不会在翻转过程中遭到破坏。
[0063]5)所有连接采用销轴连接,较为安全、快捷。
[0064]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使用“第一”、“第二”、“第三”等词语来限定零部件,仅仅是为了便于对上述零部件进行区别,如没有另行声明,上述词语并没有特殊含义,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0065]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依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修改或者对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范围当中。
【权利要求】
1.一种转台结构的辅助翻转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装卡板(3)、第一支撑架(I)和第二支撑架(2),所述装卡板(3)设置在底板上的一侧,所述第一支撑架(I)设置在所述底板的另一侧,所述第二支撑架(2)设置在所述底板上所述装卡板(3)与所述第一支撑架(I)之间,所述第一支撑架(I)和所述第二支撑架(2)用于支撑转台结构(6),所述装卡板(3)用于与所述转台结构(6)铰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台结构的辅助翻转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卡板(3)上用于与所述转台结构(6)进行铰接的位置距离地面的高度为第一高度(Hl),所述转台结构(6)翻转放平后,所述转台结构(6)上的铰接位置距离地面的高度为第二高度(H2),所述第一高度(Hl)等于所述第二高度(H2)。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台结构的辅助翻转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卡板(3)与所述转台结构(6)之间采用芯轴进行铰接。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转台结构的辅助翻转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卡板(3)为曲颈装卡板,其包括竖向板,所述竖向板顶部一体设置有一横向板,所述横向板向所述第一支撑架(I)方向延伸,所述横向板上设置有用于与所述转台结构(6)铰接的铰接孔。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转台结构的辅助翻转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向板上还设置有用于避免与所述转台结构(6)内部相互干涉的U形凹槽。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台结构的辅助翻转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架(I)和所述第二支撑架(2)均采用可调节高度的结构。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转台结构的辅助翻转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架(I)包括对称设置的两根第一调节杆,两根所述第一调节杆的顶部共同连接第一支撑板,所述第一调节杆包括外杆(11),以及插设在所述外杆(11)中的内杆(12),所述外杆(11)和所述内杆(12)上均设置有至少两个调节孔,所述内杆(12)上的任一调节孔能够与所述外杆(11)上的任一调节孔对正,且在对正后可插入销轴。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转台结构的辅助翻转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架(2)包括对称设置的两根第二调节杆,两根所述第二调节杆的顶部共同连接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二调节杆包括外杆,以及插设在所述外杆中的内杆,所述外杆和所述内杆上均设置有至少两个调节孔,所述内杆上的任一调节孔能够与所述外杆上的任一调节孔对正,且在对正后可插入销轴。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台结构的辅助翻转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上所述第一支撑架(I)与所述第二支撑架(2)之间还设置有第三支撑架。10.一种转台结构的翻转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行车,以及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转台结构的辅助翻转装置。
【文档编号】B66C13-08GK204281089SQ201420622400
【发明者】李连成, 薛伟, 魏亮, 张静, 杨猛 [申请人]徐州重型机械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