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涌流式气力输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175802阅读:42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涌流式气力输送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粉状颗粒输送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涌流式气力输送装置。
背景技术
粉体气力输送是一项利用气体能量输送粉状颗粒的有效的装置。目前粉状物料输送多采用稀相悬浮装置,稀相悬浮式气力输送的应用水平已达到了较高的层次,并在建材、化工、电力等行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稀相悬浮式气力输送的主要原理是通过气体将发送罐内的物料在一定压力下送入输灰管道,即在发送罐的出口处由电磁阀控制用大量的压缩空气通过管道对物料输送,每隔一段时间向输送管中注入一定量的压缩空气将物料分割成若干个料栓与气栓,依靠料栓两端的气体静压差推动料栓沿着管道向前移动,物料在气流中呈悬浮状态。它的基本结构包括储料仓和发送罐,稀相悬浮式气力输送装置目前所存在的问题是1、能耗大输送物料时需气量大,电耗高,气固分离量大;2、生产成本高对管道磨损严重,增加生产设备成本;3、易出故障输送过程不稳定,容易产生输送管道堵塞现象;4.输送能力小、输送效率低由于输送过程靠大量的气体来实现,气灰混合物中粉料量较少,相同时间的输送能力低。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涌流式气力输送装置,以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能耗大、生产成本高和输送效率低的问题。
为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涌流式气力输送装置,包括储料仓1和发送罐12,所述储料仓1的出口通过阀组件与发送罐12的进料口连接;发送罐12上、中部分别设置有两个通过阀组件与气源相连接的进气口,所述发送罐12的出料口通过输送管道20与料库22相连接,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减压组件,所述减压组件包括插板阀9和另一个阀门,阀门与储料仓1相连接,插板阀9与发送罐12的上部相连接;所述发送罐12出料口上依次连接阀门和三通的一端,三通的另两端分别与气源管道和输送管道相连接。
上述发送罐12内部设置有气化喷嘴15,该气化喷嘴15与发送罐12的中部进气口连接。
上述减压组件中的阀门是气动蝶阀10。
上述储料仓1的出口上的阀组件是依次串接的插板阀、膨胀节4和气动陶瓷落料阀5。
上述插板阀为两个,分别是插板阀2、3。
上述发送罐12上部进气口通过压力表8、止回阀7、气动蝶阀6与气源相连接,发送罐12中部进气口通过止回阀14和气动蝶阀13与气源相连接,发送罐12出料口上的阀门是插板阀16,三通19一端通过蝶阀与压缩空气气源相连接。
上述三通19上与压缩空气气源相连接一端上依次设置有两个气动蝶阀17、18。
上述输送管道20是具有辅助内管的管道。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1、能耗小在设置有辅助内管的输送管道中,粉状物料改变传统输送方式中的紊流状态形成以涌流输送的方式移动,输送管的料气比高,气固分离量小,因此耗气量小,减少电耗;2、生产成本降低对管道磨损减少,生产设备成本降低;3、故障率极低本实用新型中,储料仓内的物料在重力作用下进入压力发送罐,当发送罐内物料达到设定料位时,气动陶瓷落料阀关闭,有两路压缩空气分别从发送罐上部和中部进入发送罐,一路气体进入发送罐顶部,形成一定压力推动物料进入输送管;另一路气体进入发送罐中部,对发送罐内的物料进行气化,形成具有一定比例的气灰混合物,以利于物料输送,在设置有辅助内管的输送管道中,物料以涌流输送的方式移动,整个输送过程稳定,不容易产生输送管道堵塞现象。
4、输送效率高本实用新型输送物料时,各灰斗输送灰气比≥25kg/kg,输送速度为6~14m/s,平均输送用气量为6m3/min,最大输送用气量为9m3/min,每台库顶排气过滤器布袋清扫用气量为1.6m3/min,输送功率为58kw,一般输送距离可达到1000m以上,.输送距离长,在相同时间内输送量大,输送效率高。
5、可保证连续作业将两组以上的设备的输送管道进行连接,交替输送,就可保证供料的连续性,同时设置了旁路调节系统,在输送系统各支管输灰停止后,打开旁路调节系统,启动旁路阀,以清扫输送总管。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图2是多组设备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如下1-储料仓,2-插板阀,3-插板阀,4-膨胀节,5-气动陶瓷落料阀,6-气动蝶阀,7-止回阀,8-压力表,9-气动插板阀,10-气动蝶阀,11-料位计,12-发送罐,13-气动蝶阀,14-止回阀,15-气化喷嘴,16-插板阀,17-气动蝶阀,18-气动蝶阀,19-三通,20-输送管道,21-袋式过滤器,22-料库,23-输送总管,24-旁路调节系统。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原理及工作原理作进一步说明。
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包括储料仓1、发送罐12和料仓22。所说储料仓1的出料口通过出料管插板阀2、3、膨胀节4和气动陶瓷落料阀5与发送罐12的进料口相连接,发送罐12的上部通过气动插板阀9和气动蝶阀10与储料仓1相连接。发送罐12上部进气口通过压力表8、止回阀7、气动蝶阀6与压缩空气气源相连接,发送罐12中部进气口通过止回阀14和蝶阀13与压缩空气气源相连接;发送罐12外部设有料位计11,发送罐12内部设置有气化喷嘴15,该气化喷嘴15与中部进气口连接。发送罐12的出料口上依次设有插板阀16和一出料三通19,该三通管19一端通过气动蝶阀17、18与压缩空气气源相连接,另一端与具有辅助内管的输送管道20相连接,输送管道20与料库22连接,在料库22上设置有袋式过滤器21。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如下如图1所示,正常输送时插板阀2和插板阀3处于常开状态,打开气动陶瓷落料阀5,储料仓1中的灰在重力作用下进入压力发送罐12,当发送罐12内物料达到设定料位时,气动陶瓷落料阀5关闭,有两路压缩空气分别从发送罐12上部和中部进入发送罐12,一路气体经由气动蝶阀6和止回阀7进入发送罐12上部,形成一定压力推动物料进入输送管20;另一路气体经由气动蝶阀13和止回阀14进入发送罐12中部,对发送罐12内的物料进行气化,形成具有一定比例的气灰混合物,以利于物料松动、输送。打开发送罐12出口处的插板阀16,打开气动蝶阀17、18,压缩空气通过出料三通19和输送管道20将物料输送到指定的料库,直到发送罐12的灰输完为止。
在下一次进料之前,先打开气动蝶阀10和插板阀9,以排出发送罐12内的气体,便于进料。蝶阀10与储料仓1连接,保持储料仓1与发送罐12之间的压力平衡,便于进料。
参见图2为保证物料输送的连续工作,输送系统可设置成两组装置,每组装置均包括两套储料仓1和发送罐12,其中前一级的输送管道即为后一级的气源管道。两组装置中的后一级输送管道连接为输送总管23,所说的输送总管23与料库22连接。在气源与输送总管23之间还设置有旁路调节系统24。
两组装置交替工作,A组装置输灰时,B组在进料;A组输送结束进料时,B组开始输送,往复循环进行,靠气力将物料输送到一定距离的料库。
本实用新型的整个输送过程根据压力和时间来控制。在输送系统各支管输灰停止后,打开旁路调节系统24上的启动旁路阀,以打扫输送总管。输送物料的余气经料库顶部的袋式过滤器过滤后排放。
权利要求1.一种涌流式气力输送装置,包括储料仓(1)和发送罐(12),所述储料仓(1)的出口通过阀组件与发送罐(12)的进料口连接;发送罐(12)上、中部分别设置有两个通过阀组件与气源相连接的进气口,所述发送罐(12)的出料口通过输送管道(20)与料库(22)相连接,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减压组件,所述减压组件包括插板阀(9)和另一个阀门,阀门与储料仓(1)相连接,插板阀(9)与发送罐(12)的上部相连接;所述发送罐(12)出料口上依次连接阀门和三通的一端,三通的另两端分别与气源管道和输送管道相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涌流式气力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罐(12)内部设置有气化喷嘴(15),该气化喷嘴(15)与发送罐(12)的中部进气口连接。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涌流式气力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减压组件中的阀门是气动蝶阀(10)。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涌流式气力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料仓(1)的出口上的阀组件是依次串接的插板阀、膨胀节(4)和气动陶瓷落料阀(5)。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涌流式气力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板阀为两个,分别是插板阀(2、3)。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涌流式气力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罐(12)上部进气口通过压力表(8)、止回阀(7)、气动蝶阀(6)与气源相连接,发送罐(12)中部进气口通过止回阀(14)和气动蝶阀(13)与气源相连接,发送罐(12)出料口上的阀门是插板阀(16),三通(19)一端通过蝶阀与压缩空气气源相连接。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涌流式气力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三通(19)上与压缩空气气源相连接一端上依次设置有两个气动蝶阀(17、18)。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涌流式气力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管道(20)是具有辅助内管的管道。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粉状颗粒输送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涌流式气力输送装置。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涌流式气力输送装置,以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能耗大、生产成本高和输送效率低的问题。其技术方案是包括储料仓和发送罐,所述储料仓的出口通过阀组件与发送罐的进料口连接;发送罐上、中部分别设置有两个通过阀组件与气源相连接的进气口,所述发送罐的出料口通过输送管道与料库相连接,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减压组件,所述减压组件包括插板阀和另一个阀门,阀门与储料仓相连接,插板阀与发送罐的上部相连接;所述发送罐出料口上依次连接阀门和三通的一端,三通的另两端分别与气源管道和输送管道相连接。
文档编号B65G53/04GK2764742SQ20042008639
公开日2006年3月15日 申请日期2004年12月16日 优先权日2004年12月16日
发明者吴伟利, 张宝泉, 郗江, 吴健, 林逸平 申请人:吴伟利, 张宝泉, 郗江, 吴健, 林逸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