纱线卷绕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227510阅读:10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纱线卷绕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纱线卷绕装置。
背景技术
在纱线卷绕装置中,一边去除绕在喂纱纱管上的纺织纱线的缺陷,一边通过对多个喂纱纱管的纺织纱线进行接合而卷绕到锥体状或筒子状的卷装上。通过该纱线卷绕装置进行的卷绕动作是在对从喂纱纱管退绕的纺织纱线赋予张力的同时,使该纺织纱线经过多个导纱器等并一边通过横动卷筒横动一边卷绕在旋转的卷装上,在进行了当上述喂纱纱管变空时供给新的喂纱纱管的纱管更换后进行接纱,一边反复进行上述纱管更换一边继续卷绕,直到形成规定形状的卷装。这样,纱线卷绕装置将多个喂纱纱管的纺织纱线接合而成为一个卷装。在上述的纱线卷绕装置中,在纱管更换时或纱线断头时、纱线切断时,使已经卷绕了的卷装停转并反转,在将一定量的纺织纱线从卷装引出后进行接纱,然后使卷装正转而再次开始卷绕。通过这样地反复正转、停转及反转而完成卷绕的卷装中的一部分纱线层有可能发生紊乱。另外,在上述的纱管更换时或纱线断头时、纱线切断时,卷装侧的纱线端暂且被卷绕在卷装上,但是该纱线端会从卷装的端面落下而发生缠绕,这需要操作者进行特别的作业。作为这种技术,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供给装置,该供给装置用于在对将纱线作为纬纱来处理的织机等的纱线消耗机械供给纱线的工序中实现预先蓄留纱线的作用。 但是,由于该供给装置所蓄留的纱线原本就是已经通过纱线卷绕装置去除了纱疵(纱线缺陷)的纱线,所以不存在接纱这一概念,在与后述的本申请的技术问题解决手段中的纱线蓄留部之间具有完全不同的功能。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涉及在纤维机械等中对向着用于连续进行纱线卷绕的纱线卷绕机的纱库的、纱线的输送进行空气控制的技术。但是,该文献中的纱库是为了使上游侧的纱线张力的变动不向下游侧传递而使纱线松弛的程度的部件,与上述专利文献1 同样,在功能方面与后述的本申请的技术问题解决手段中的纱线蓄留部之间完全不同。专利文献1 日本特表2001-516691号公报专利文献2 日本特公昭48-20455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如上所述,接下来说明用于解决该技术问题的手段及其效果。根据本发明的观点,提供如下构成的纱线卷绕装置。即,纱线卷绕装置包括喂纱部,将纺织纱线从喂纱纱管退绕;卷绕部,将该纺织纱线卷绕为卷装;纱线蓄留部,设在所述喂纱部与所述卷绕部之间,并具有缠绕并蓄留纺织纱线的纱线蓄留体;接纱部,进行将所述喂纱部侧的纺织纱线的纱线端与所述纱线蓄留部侧的纺织纱线的纱线端连接起来的接纱作业;和纱线端引出机构,在通过所述接纱部进行接纱作业时,将缠绕在所述纱线蓄留体上的纺织纱线的纱线端引出至所述喂纱部侧。这样,通过在所述接纱部与所述卷绕部之间设置能够蓄留即使在所述喂纱纱管的纱管更换时、纱线切断时或者纱线断头时也能够使由所述卷绕部进行的纺织纱线的卷绕继续的、充足的纱线量的纺织纱线的纱线蓄留部,从而即使在所述喂纱纱管的纱管更换时、纱线切断时或者纱线断头时也能够使由所述卷绕部进行的纺织纱线的卷绕继续。即,当在所述喂纱纱管的纱管更换时、纱线切断时或者纱线断头时进行接纱时,能够从所述纱线蓄留部将纺织纱线继续供给至所述卷绕部,上述的“所述卷绕部侧的纺织纱线”只要通过所述纱线端引出机构的动作从所述纱线蓄留部被引出以代替从所述卷装引出即可。因此,能够消除由于为了从卷装将纺织纱线引出而反复进行卷装的正转、停转及反转所导致的卷装的纱线层发生紊乱的问题,并且不会发生由于从所述接纱部看来的所述卷装部侧的纺织纱线的纱线端留在所述纱线蓄留部内而需要操作者进行上述的特别的作业的问题。此外,还能够实现以下效果。S卩,由于反复进行卷装的正转、停转及反转的次数减少,所以,相应地在削减消耗电力方面是优秀的,并且还能够采用制动力比较弱的构造简单的制动机构。上述的纱线卷绕装置进一步如下构成。即,所述纱线端引出机构通过空气流而将缠绕在所述纱线蓄留体上的纺织纱线的纱线端引出至所述喂纱部侧。根据以上的构成,由于通过空气流将纱线端引出,所以能够在不给其他纱线带来损伤的情况下将纱线端引出。上述的纱线卷绕装置进一步如下构成。即,所述纱线端引出机构具有导纱部,所述导纱部在内部具有能够供纱线行走的纱线路径,并用于将所述喂纱部侧的纺织纱线引导至所述纱线蓄留体的规定的缠绕位置。根据以上的构成,由于纱线端引出机构一体地具有导纱部,所以能够在最佳场所实施纱线卷绕时的导纱作业和接纱作业时的纱线引出作业。上述的纱线卷绕装置进一步如下构成。即,纺织纱线被所述导纱部引导的、纱线蓄留体的所述规定的缠绕位置,与所述纱线端引出机构通过空气流将缠绕在所述纱线蓄留体上的纺织纱线的纱线端向所述喂纱部侧引出的位置,在所述纱线蓄留体的旋转轴方向上是相同的位置。根据以上的构成,由于在纱线蓄留体的旋转轴方向上在相同位置处进行缠绕和纱线端的引出,所以切断了的纱线端存在于缠绕位置,因此能够将纱线端确实地弓I出。上述的纱线卷绕装置进一步如下构成。即,还包括气流产生部,该气流产生部用于在所述导纱部产生从所述纱线蓄留体侧向所述喂纱部侧流动的气流。所述纱线蓄留部还具有使所述导纱部绕着所述纱线蓄留体的缠绕中心轴旋转的驱动部,所述纱线卷绕装置还设有控制部,所述控制部控制所述驱动部,使得在通过所述纱线端引出机构将位于所述纱线蓄留体的外周上的纺织纱线的纱线端向所述接纱部侧引出时,所述导纱部向与蓄留时相反的方向旋转。根据以上的构成,在由所述接纱部进行接纱时,位于所述纱线蓄留体的外周上的纺织纱线的纱线端通过所述气流被吸入到所述导纱部的所述纱线路径内,并被向所述喂纱部侧引出。这样,由于使所述导纱部兼具有将所述喂纱部侧的纺织纱线引导至所述纱线蓄留体的外周上的作用,和构成所述纱线端引出机构的一部分的作用,所以能够实现结构简单的纱线卷绕装置。另外,因为纱线蓄留时的纱道与接纱时的纱道为同一纱道,所以在接纱完成的时刻纺织纱线也已经被置于了蓄留时的纱道中,由此能够在接纱后迅速地再次开始纱线蓄留。
上述的纱线卷绕装置进一步如下构成。即,所述纱线蓄留部还具有使所述导纱部绕着所述纱线蓄留体的缠绕中心轴旋转的驱动部,所述纱线卷绕装置还设有控制部,所述控制部控制所述驱动部,使得在通过所述纱线端引出机构将位于所述纱线蓄留体的外周上的纺织纱线的纱线端向所述接纱部侧引出时,所述导纱部向与蓄留时相反的方向旋转。根据以上的构成,位于所述纱线蓄留体的外周上的纺织纱线的纱线端更容易被吸入到所述导纱部的纱线路径内。上述的纱线卷绕装置进一步如下构成。即,还包括引出检测部,所述引出检测部能够检测出缠绕在所述纱线蓄留部上的纺织纱线的纱线端被引出至所述喂纱部侧的情况。S卩,当不清楚由所述纱线端引出机构进行的所述引出是否成功时,通过估计时间上的空档能够使由所述纱线端引出机构进行的所述引出成功。对于该想法,能够通过设置所述引出检测部来获知由所述纱线端引出机构进行的所述引出已成功的情况,由此能够缩短用于将纺织纱线的纱线端从所述纱线蓄留部引出至所述接纱部侧所需的时间。另外,上述的效果还连锁地发挥如下的其他效果。即,若缩短所述引出所需时间, 则能够缩短使由所述纱线蓄留部进行的纺织纱线的蓄留中断的时间。这样,能够抑制在一次接纱中对蓄留在所述纱线蓄留部上的纺织纱线的蓄留量的消耗。因此,容易地避免了接纱时所述纱线蓄留部的纺织纱线的缺乏。另外,能够留出采用纺织纱线的可蓄留量少的、紧凑的纱线蓄留部的余地,这大大有助于纱线卷绕装置自身的紧凑化。上述的纱线卷绕装置进一步如下构成。即,所述引出检测部设于所述纱线蓄留部。 这样,由于将所述引出检测部设在所述纱线蓄留部上,所以,蓄留在所述纱线蓄留部上的纺织纱线的纱线端被所述纱线端引出机构引出至所述接纱部侧的情况能够在该纱线端被实际交接给所述接纱部之前先被检测出。上述的纱线卷绕装置进一步如下构成。即,所述纱线蓄留部构成为,能够蓄留在从所述喂纱纱管的纱管更换开始时到至少执行了一次所述接纱部的接纱动作期间所述卷绕部以通常的卷绕速度所卷绕的纱线量以上的纱线量。根据以上的构成,在从所述喂纱纱管的纱管更换开始时到所述接纱部完成接纱期间,能够使由所述卷绕部以通常的卷绕速度进行的卷绕继续。因此,实现高生产性能的纱线卷绕装置。此外,假设所述卷绕部的通常的卷绕速度为1200[m/min],并且从所述纱管更换开始时到所述接纱部接纱完成期间需要 6 [sec],则根据上述的解决手段,所述纱线蓄留部被构成为能够蓄留120 [m]的纱线量。上述的纱线卷绕装置进一步如下构成。即,还包括能够检测出从所述喂纱部供给的纺织纱线的纱疵的纱疵检测部、和将相比检测出的纱疵位于上游侧的纱线切断的切断装置,所述纱线蓄留部构成为,能够蓄留在从通过所述纱疵检测部检测出纱疵时所述切断装置所执行的纱线切断开始到至少执行了一次所述接纱部的接纱动作期间所述卷绕部以通常的卷绕速度所卷绕的纱线量以上的纱线量。根据以上的构成,在从通过所述纱疵检测部检测出纱疵时所进行的纱线切断时到所述接纱部完成接纱期间,能够使由所述卷绕部以通常的卷绕速度进行的卷绕继续。因此,实现高生产性能的纱线卷绕装置。此外,假设所述卷绕部的通常的卷绕速度为1200[m/min],并且从所述纱线切断时到所述接纱部接纱完成期间需要3 [sec],则根据上述的解决手段,所述纱线蓄留部被构成为能够蓄留60 [m]的纱线量。上述的纱线卷绕装置进一步如下构成。即,所述纱线蓄留体构成为,能够蓄留在从纱线断头发生时到至少执行了一次所述接纱部的接纱动作期间所述卷绕部以通常的卷绕速度所卷绕的纱线量以上的纱线量。根据以上的构成,在从纱线断头时到所述接纱部完成接纱期间,能够使由所述卷绕部以通常的卷绕速度进行的卷绕继续。因此,实现高生产性能的纱线卷绕装置。此外,假设所述卷绕部的通常的卷绕速度为1200 [m/min],并且从所述纱线断头时到所述接纱部接纱完成期间需要3 [sec],则根据上述的解决手段,所述纱线蓄留部被构成为能够蓄留60[m]的纱线量。上述的纱线卷绕装置进一步如下构成。即,所述纱线蓄留部构成为,能够以比在所述卷绕部卷绕纺织纱线时的通常的卷绕速度快的纱线速度蓄留纺织纱线。即,在基于所述接纱部接纱时,由于基于所述纱线蓄留部的纺织纱线的蓄留发生中断,并且在该蓄留部上蓄留的纺织纱线卷绕到所述卷绕部,所以基于所述纱线蓄留部的纺织纱线的蓄留量暂时减少。因此,根据以上的构成,在由所述纱线蓄留部进行的纺织纱线的蓄留再次开始后,能够使上述蓄留量恢复到中断前的水平。因此能够使所述纱线蓄留部的纺织纱线的所述蓄留量停留在所需要的最低限度(例如,允许三次接纱的量),由此能够实现紧凑的纱线蓄留部。上述的纱线卷绕装置进一步如下构成。即,在所述纱线蓄留部设有检测纺织纱线的蓄留量的蓄留量检测部,所述纱线卷绕装置还包括控制部,所述控制部在检测出通过该蓄留量检测部检测出的蓄留量成为规定值以下时,使所述卷绕部卷绕纺织纱线的卷绕速度减速。根据以上的构成,能够通过简单的控制来避免所述纱线蓄留部中的纺织纱线的蓄留量用尽。上述的纱线卷绕装置进一步如下构成。即,所述控制部为了不会在卷装的纱线层中发生紊乱而使所述卷绕速度减速。即,当使所述卷绕速度减速时,根据该减速的方式有可能在卷装的纱线层发生紊乱。因此,通过如上述那样地构成所述控制部,能够抑制在卷装的纱线层发生紊乱。上述的纱线卷绕装置进一步如下构成。即,所述纱线蓄留体具有所述喂纱部侧的第一端和所述卷绕部侧的第二端,通过形成为从该第一端向着第二端使外周变短,从而形成从第一端到第二端的倾斜部,所述导纱部将所述喂纱部侧的纺织纱线引导至所述纱线蓄留体的外周上的所述第一端侧。根据以上的构成,在所述纱线蓄留体的外周上的所述第一端侧缠绕所述喂纱部侧的纺织纱线,该缠绕了的纺织纱线因缠绕力而想要在所述纱线蓄留体的外周上从所述第一端向第二端侧自发地移动。因此,禁止了在由所述导纱部实现的纺织纱线的所述引导位置处纺织纱线彼此发生重叠,因此,能够实现所述纱线蓄留体上的纺织纱线的顺畅的退绕。上述的纱线卷绕装置进一步如下构成。即,所述纱线蓄留体的外周的所述倾斜部由至少两种倾斜构成,所述第一端侧的倾斜被设定成比所述第二端侧的倾斜大。根据以上的形状,在所述纱线蓄留体的外周上的所述第一端侧缠绕的纺织纱线在缠绕后立即迅速地开始向所述第二端侧移动,不久当倾斜变缓时该移动变得难以进行。其结果是,纺织纱线在所述纱线蓄留体的外周上紧密地并列,由此能够同时实现所述纱线蓄留体上的纺织纱线的顺畅的退绕性和高蓄留量。上述的纱线卷绕装置进一步如下构成。即,所述纱线蓄留体具有所述喂纱部侧的第一端和所述卷绕部侧的第二端。所述纱线蓄留部还包括将缠绕在所述纱线蓄留体的外周上的纺织纱线从所述第一端向所述第二端强制地搬运的搬运部。所述导纱部将所述喂纱部侧的纺织纱线引导至所述纱线蓄留体的外周上的所述第一端侧。根据以上的构成,纺织纱线缠绕到所述纱线蓄留体的外周上的所述第一端侧,该缠绕了的纺织纱线在所述纱线蓄留体的外周上从所述第一端向第二端侧被强制地移动。因此,禁止了在由所述导纱部实现的纺织纱线的所述引导位置处纺织纱线彼此发生重叠,由此能够实现所述纱线蓄留体上的纺织纱线的顺畅的退绕。上述的纱线卷绕装置进一步如下构成。即,所述纱线蓄留部具有多个罗拉、将纺织纱线缠绕到所述多个罗拉上的纱线缠绕机构、和使所述多个罗拉中的至少一个作为驱动罗拉旋转的罗拉驱动电机,所述多个罗拉以使所述多个罗拉的轴位于假想圆周上的方式并列且能够旋转地配置,并且以各个罗拉的旋转轴在所述假想圆周方向上倾斜的方式配置。根据以上的构成,由于缠绕有纺织纱线的多个罗拉倾斜地配置,所以当使罗拉旋转时,通过纱线缠绕机构缠绕到罗拉上的纺织纱线被依次搬运而向垂直于假想圆周所包围的面的方向 (以下称为进给方向)移动。此时,由于通过罗拉搬运纺织纱线,所以能够减轻向纺织纱线施加的负担(摩擦力),从而能够减少纺织纱线的品质降低。上述的纱线卷绕装置进一步如下构成。即,所述纱线蓄留部包括通过旋转而缠绕纺织纱线的旋转蓄留卷筒;使所述旋转蓄留卷筒向两个方向旋转的电机;和将纺织纱线从所述喂纱部侧引导至所述旋转蓄留卷筒的引导部件。根据以上的构成,在接纱时,能够通过使旋转蓄留卷筒与纺织纱线缠绕时相反地旋转,而将缠绕在旋转蓄留卷筒上的纺织纱线引出至喂纱部侧。上述的纱线卷绕装置进一步如下构成。即,在所述喂纱部设有纱线退绕辅助装置,所述纱线退绕辅助装置通过与纺织纱线从喂纱纱管的退绕动作连动地使覆盖在喂纱纱管的芯管上的限制部件下降来对纺织纱线从喂纱纱管的退绕进行辅助。根据以上的构成, 由于在喂纱纱管与卷绕部之间配置纱线蓄留部来阻断纱线的张力传递,所以能够防止卷绕部的横动变动所造成的张力变动传递至喂纱纱管的退绕张力部分。而且,由于通过在喂纱纱管上安装退绕辅助装置能够使纱线从喂纱纱管的退绕稳定地进行,所以能够防止纱线断头,还能够使从喂纱纱管的退绕速度变快。因此,能够提高从喂纱纱管的退绕效率。


图1是卷绕单元的主视图。图2是蓄存器的主视图。图3是表示卷绕单元的电气构成的图。图4是表示蓄存器的外周上的纺织纱线的动作的图。图5是表示纺织纱线的引出开始时的图。图6是表示纺织纱线的引出完成时的图。图7是表示纺织纱线的纱疵的弓丨出的图。图8是通常卷绕时的控制流程。图9是纱线断头时的控制流程。图10是用于防止纱线缺乏的控制流程。图11是纱线切断时的控制流程。图12是纱管更换时的控制流稈。
图13是本申请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图。图14是本申请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图。图15是本申请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图。图16是本申请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的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第一实施方式>以下参照

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纱线卷绕装置。自动络纱机1(纤维机械)由例如60锭等多个图1所示的卷绕单元2 (纱线卷绕装置)在纸面左右方向上并列而构成。各卷绕单元2的主要构成包括喂纱部3,将纺织纱线Y从喂纱纱管B上退绕并进行供给;清纱器4 (纱疵检测部),能够检测出从该喂纱部3供给的纺织纱线Y的纱疵(纱线缺陷);卷绕部5,将该纺织纱线Y卷绕为卷装P ;和接纱部6,设在喂纱部3与卷绕部5之间,在上述喂纱纱管B的纱管更换时、当通过清纱器4检测出纱疵时所进行的纱线切断时或者纱线断头时,将喂纱部3侧的纺织纱线Y与卷绕部5侧的纺织纱线Y接纱。而且,在各卷绕单元2中,在接纱部6与卷绕部5之间设有蓄存器7 (纱线蓄留部),该蓄存器7以在接纱部6进行接纱期间会卷绕到卷绕部5上的纱线量以上的量来蓄留纺织纱线Y,使得即使在接纱部6进行接纱时也能够继续进行基于卷绕部5的纺织纱线Y的卷绕。在图1中示出对卷绕单元2的上述各构成部件进行支承的机架8,在该机架8中容纳有用于控制各构成部件的控制部9 (同时参照图3)。上述的喂纱部3由插锭10、纱线退绕辅助装置11和纱线探测器12构成,该插锭 10从未图示的纱库(喂纱纱管保持部)接收喂纱纱管B,并将该喂纱纱管B以适当的姿势支承,该纱线退绕辅助装置11对纺织纱线Y从喂纱纱管B的退绕进行辅助,该纱线探测器 12用于检测纱线退绕辅助装置11与接纱部6之间的纺织纱线Y的存在。该纱线探测器12 与上述的控制部9电连接,并能够在检测不到纺织纱线Y时向控制部9发送空纱管信号。上述的清纱器4是对纺织纱线Y的粗节和异物等纱疵进行检测的装置,其能够选择通过将纺织纱线Y的质量与基准值比较以检测出纱疵的静电容式,和通过将纺织纱线Y 的直径与基准值比较以检测出纱疵的光电式中的任一种。该清纱器4具有纱疵运算部4b, 该纱疵运算部4b基于通过上述静电容式或者光电式得到的检测结果(例如输出电压值等) 而对纺织纱线Y的纱疵的长度和粗度进行运算。而且,在清纱器4上附设有用于切断纺织纱线Y的刀具如(切断装置)。刀具如当从清纱器4接收到纱线切断信号后立即切断纺织纱线Y。通过该构成,一旦清纱器4检测出纺织纱线Y的纱疵,纱疵运算部4b就开始累计该纱疵所连续的长度,并运算取得该纱疵的粗度。清纱器4从各种观点综合地评价纱疵运算部4b的运算结果(纱疵的长度及粗度),当判断为上述运算结果不在由操作者另行设定的评价基准范围内的情况下,通过向刀具如发送纱线切断信号来切断纺织纱线Y,并且向控制部9发送纱疵检测信号。在该纱疵检测信号中包含有纱疵运算部4b所累计的纱疵的长度信息和根据纱疵运算部4b所运算的纱疵的粗度信息而判断的纱疵的种类信息。控制部9将从清纱器4取得的纱疵的长度信息和种类信息保存到RAM中。另外,上述的清纱器 4构成为能够基于纱疵运算部4b所运算的纱疵的粗度信息来检测纺织纱线Y的纱线断头,清纱器4当检测出纺织纱线Y的纱线断头时相对于控制部9发送纱线断头信号。上述的卷绕部5具有把持卷绕纱管Bf的摇架13和使纺织纱线Y往复横动的横动卷筒14。上述的摇架13被构成为以能够在卷装P相对于横动卷筒14的接触状态与非接触状态之间切换的方式自由摆动,摇架13根据卷装P的卷绕粗度而转动,由此能够得到卷装 P与横动卷筒14的合适的接触状态。在上述的摇架13上设有使制动力作用于卷绕纱管Bf 的旋转的卷装制动器15 (参照图幻,在横动卷筒14上连接有使横动卷筒14旋转的作为驱动源的横动卷筒电机16 (参照图幻。这些卷装制动器15和横动卷筒电机16如图3所示地与控制部9电连接,由此,控制部9能够使卷绕部5的卷绕纺织纱线Y的卷绕速度Va自如地增减。如图1所示,在卷绕单元2上还设有纱线端引出机构W。该纱线端引出机构W用于在上述喂纱纱筒B的纱筒更换时、在通过清纱器4检测出纱疵时所进行的纱线切断时或者纱线断头时、换言之在需要通过接纱部6进行接纱时将卷绕在蓄存器7上的纺织纱线Y的纱线端引出至接纱部6侧。详细说明后述。上述的接纱部6由接纱执行部17、上侧转接管18 (上侧纱线端引导部)和下侧转接管19 (下侧纱线端引导部)构成,该接纱执行部17执行喂纱部3侧的纺织纱线Y与卷绕部5侧的纺织纱线Y的接纱作业,该上侧转接管18从纱线端引出机构W接收卷绕部5侧的纺织纱线Y并将其置于接纱执行部17,该下侧转接管19将喂纱部3侧的纺织纱线Y置于接纱执行部17。上述的上侧转接管18以能够绕着轴18a转动的方式被支承,并由图2所示的负压源20供给负压,在该上侧转接管18的前端形成有用于吸引纺织纱线Y的吸引口 18b。 而且,在该吸引口 18b设有省略图示的夹紧部18c,该夹紧部18c通过封闭吸引口 18b来夹紧被吸入到吸引口 18b中的纺织纱线Y。而且,使该上侧转接管18转动的作为驱动源的上管电机21 (参照图幻与控制部9电连接,由此控制部9能够使上侧转接管18自如地转动。 同样地,上述的下侧转接管19以能够绕着轴19a转动的方式被支承,并由图2所示的负压源20供给负压,在该下侧转接管19的前端形成有用于吸引纺织纱线Y的吸引口 19b,在该吸引口 19b设有夹紧部19c。而且,使该下侧转接管19转动的作为驱动源的下管电机22 (参照图幻与控制部9电连接,由此控制部9能够使下侧转接管19自如地转动。另外,在接纱执行部17中设有用于执行接纱的作为驱动源的捻接电机23,该捻接电机23 (参照图3)也与控制部9电连接,由此控制部9能够自由地开始由接纱执行部17进行的接纱作业。如图1所示,在纱线探测器12与接纱部6之间设有用于对纺织纱线Y赋予所希望张力的门式张力器对,在蓄存器7与卷绕部5之间,从纺织纱线Y的上游向着下游依次设有用于对纺织纱线Y赋予所希望张力的门式张力器25、用于对纺织纱线Y涂蜡的上蜡装置 26。在以上的构成中,从喂纱纱管B退绕的纺织纱线Y依次经过纱线退绕辅助装置11、 纱线探测器12、门式张力器M和清纱器4并蓄留在蓄存器7上,另外,蓄留在蓄存器7上的纺织纱线Y依次经过门式张力器25和上蜡装置沈并一边通过横动卷筒14横动一边通过卷绕部5卷绕为卷装P。而且,在上述喂纱纱管B的纱管更换时、在通过清纱器4检测出纱疵时所进行的纱线切断时或者纱线断头时,从蓄存器7来看喂纱部3侧的纺织纱线Y暂时卷入到蓄存器7上,在之后的接纱时通过上述的纱线端引出机构W将卷入到蓄存器7上的纺织纱线Y的纱线端引出至接纱部6侧。
接下来,参照图2详细说明蓄存器7的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蓄存器7的主要构成包括纱线蓄留体27,形成为圆筒状,供纺织纱线Y卷绕在外周上;缠绕臂四(导纱部),在内部具有能够供纺织纱线Y行走的纱线路径观,并能够绕着纱线蓄留体27的轴C旋转,用于将喂纱部3侧的纺织纱线Y引导至该纱线蓄留体27的外周上;和缠绕臂电机30 (驱动部),使该缠绕臂四绕着纱线蓄留体27的轴C旋转。上述的纱线蓄留体27具有喂纱部3侧的第一端31和卷绕部5侧的第二端32,并构成为从该第一端31向着第二端32而外周越来越细的筒体,在该纱线蓄留体27的外周, 在圆周方向上等间隔地形成有与轴C平行延伸的槽33。详细地是,如图4(a)所示,纱线蓄留体27的外周中的、位于第一端31侧的下端部34的倾斜α比位于上述第二端32侧的上端部35的倾斜β设定得大。具体地说,下端部34的倾斜α相对于轴C在2 6°之间平缓地变化,上端部35的倾斜β相对于轴C被设定为2。,下端部34与上端部35平滑地连接。而且,如图2所示,上述的纱线蓄留体27经由省略图示的轴承而被支承在缠绕臂电机 30的输出轴36的前端(上端),并通过磁体38与磁体40之间的磁性耦合力来限制纱线蓄留体27相对于缠绕臂电机30的旋转,上述磁体38贴附在固定于该纱线蓄留体27的第一端31侧的第一磁体支承体37上,上述磁体40贴附在设置于缠绕臂电机30上的第二磁体支承体39上。上述的缠绕臂四并由直线部41和弯曲部42构成,该直线部41与输出轴36的外周面连结,并从输出轴36的外周面向径向外侧延伸,该弯曲部42迂回过第一磁体支承体37 并到达纱线蓄留体27的下端部34附近,在弯曲部42的前端形成有与下端部34相对的开口 43。在该构成中,缠绕臂四能够在上述的第一磁体支承体37与第二磁体支承体39之间绕着纱线蓄留体27的轴C旋转,这样,由于缠绕臂四绕着纱线蓄留体27的轴C在俯视观察时顺时针旋转,所以被引导到缠绕臂四的纱线路径28内的喂纱部3侧的纺织纱线Y 能够缠绕到纱线蓄留体27的外周上。更详细地说,由于缠绕臂四的开口 43与纱线蓄留体 27的第一端31侧的下端部34相对,所以喂纱部3侧的纺织纱线Y能够由缠绕臂四引导至纱线蓄留体27的外周上的第一端31侧的下端部34并缠绕于此。该缠绕臂四的纱线路径观与在上述的输出轴36的内部形成的流路44连通。另外,在夹着输出轴36而与缠绕臂四相反的一侧设有与输出轴36 —体形成的平衡配重(balancer) 45。缠绕臂电机30在本实施方式中为DC无刷电机,其与控制部9电连接,由此控制部 9能够自如地控制缠绕臂四的旋转速度,也就是向纱线蓄留体27缠绕的纺织纱线Y的纱线速度,即缠绕速度Vb。在该缠绕臂电机30的清纱器4侧设有具有纱线流路46和下吹流路47的下吹喷嘴48,该纱线流路46与输出轴36的流路44连通,该下吹流路47在该纱线流路46中开口并且从缠绕臂四侧向着上侧转接管18侧倾斜地形成。而且,在下吹流路47上经由连接管 49和连接管50连接有压力空气源51,在连接管49与连接管50之间设有与控制部9电连接的电磁阀52。在该构成中,当控制部9打开电磁阀52从而压力空气源51的压力空气依次经由连接管50、连接管49和下吹流路47而向纱线流路46吹出时,在缠绕臂四的纱线路径观、缠绕臂电机30的输出轴36的流路44及下吹喷嘴48的纱线流路46中能够形成从纱线蓄留体27侧朝向上侧转接管18侧的空气流。在本实施方式中,空气流产生部X(气流产生部)用于在缠绕臂四的上述纱线路径观内产生从上述纱线蓄留体27侧朝向上述接纱部6侧流动的空气流(气流),该空气流产生部X(气流产生部)至少包括下吹喷嘴48 和压力空气源51而构成。另外,上述的纱线端引出机构W构成为包括上述的缠绕臂四和空气流产生部X。即,纱线端引出机构W通过由空气流产生部X在缠绕臂四内形成的空气流而将在蓄存器7上蓄留的纺织纱线Y的纱线端吸入并引出至接纱部6侧(喂纱部3侧)。 详细地说,纱线端引出机构W构成为,通过由空气流产生部X在缠绕臂四内形成的空气流而将在蓄存器7上蓄留的纺织纱线Y的纱线端吸入,一边在保持继续吸入的状态下使缠绕臂四向与蓄留时相反的方向旋转,一边将纱线蓄留体27的外周上的纺织纱线Y经由缠绕臂四的纱线路径28引出至接纱部6侧。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通过空气流将纱线端引出,所以能够在不给纱线Y带来损伤的情况下将纱线端引出。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纱线蓄留体27的轴方向上的相同位置处进行纱线Y的缠绕和纱线端的引出,因此,由于被切断的纱线端存在于缠绕位置处,所以能够将纱线端确实地弓I出。另外,在上述的缠绕臂电机30上设有能够检测缠绕臂四的旋转角度的旋转编码器53 (旋转角度检测部),该旋转编码器53与控制部9电连接。而且,旋转编码器53将与缠绕臂四的旋转角度对应的角度信号发送给控制部9。另外,在上述的下吹喷嘴48的下端设有引出传感器54(引出检测部),该引出传感器54(引出检测部)能够检测出在蓄存器 7上卷入的纺织纱线Y的纱线端通过纱线端引出机构W而被确实地引出至接纱部6侧的情况。该引出传感器M与控制部9电连接,当检测出纺织纱线Y的纱线端被引出至接纱部6 侧时,向控制部9发送引出检测信号。在以卷绕单元2整体来看时,本实施方式中的引出传感器M经由下吹喷嘴48而设置在蓄存器7的缠绕臂电机30上,根据这一点也可以说是设在蓄存器7上。而且,在蓄存器7上设有用于检测纺织纱线Y的蓄留量的蓄留上限传感器55、蓄留下限传感器56和蓄留最下限传感器57。这些传感器55 57被支承在用于将蓄存器7固定到机架8上的蓄存器安装架58上,并如图3所示分别与控制部9电连接。蓄留上限传感器阳被定位于与蓄存器7的蓄留量M为300m时的、缠绕在纱线蓄留体27的外周上的纺织纱线Y的纱线束的上端相对的位置处。同样地,蓄留下限传感器56被定位于与蓄存器7的蓄留量M为200m时的、纺织纱线Y的纱线束的上端相对的位置处。同样地,蓄留最下限传感器57被定位于与蓄存器7的蓄留量M为40m时的、纺织纱线Y的纱线束的上端相对的位置处。在该构成中,蓄留上限传感器55在检测出相对位置处有纺织纱线Y存在的期间,向控制部9发送蓄留量上限信号。同样地,蓄留下限传感器56在检测出相对位置处有纺织纱线Y存在的期间,向控制部9发送蓄留量下限信号。同样地,蓄留最下限传感器57在检测出相对位置处有纺织纱线Y存在的期间,向控制部9发送蓄留量最下限信号。在本实施方式中,对蓄存器7中的纺织纱线Y的蓄留量进行检测的蓄留量检测部包括蓄留上限传感器阳、蓄留下限传感器56和蓄留最下限传感器57而构成。在此,300m是指,在反复进行例如三次(最少一次)后述的接纱期间通过卷绕部6 卷绕的纱线Y的长度以上的长度,如后所述,即使在进行接纱期间继续在卷绕部6上进行纱线Y的卷绕,也不容易在蓄存器7中发生纱线Y的缺乏。接下来,说明卷绕单元2的控制部9的构成。即,如图3所示的控制部9包括作为运算处理装置的CPU (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单元)、存储有CPU所执行的控制程序及控制程序所使用的数据的ROM (Read 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和用于在程序执行时临时存储数据的上述的RAM (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储器)。而且,存储在ROM 中的上述控制程序被CPU读取并由CPU执行,由此,控制程序使CPU等硬件作为横动卷筒电机控制部60、缠绕臂电机控制部61、引出纱线长度运算部63和上管控制部64而发挥作用。当通过上述的蓄留量检测部检测出的蓄留量低于规定值时,横动卷筒电机控制部 60使上述卷绕部5卷绕纺织纱线Y的卷绕速度Va减速。具体地是,横动卷筒电机控制部 60在来自蓄留下限传感器56的蓄留量下限信号的接收中断时,以在卷装P的纱线层上不会发生紊乱的程度使上述卷绕速度Va平稳地减速。进一步地,横动卷筒电机控制部60在来自蓄留最下限传感器57的蓄留量最下限信号的接收中断时,使卷绕速度Va迅速地减速并使由卷绕部5进行的卷绕停止。这样,横动卷筒电机控制部60在蓄存器7的纺织纱线Y的蓄留量变少时使卷绕速度Va减速,并进一步在蓄存器7的纺织纱线Y的蓄留量变得极少时使卷绕部5的卷绕停止,因此,能够事先防止蓄存器7中的纺织纱线Y的缺乏。缠绕臂电机控制部61对缠绕臂电机30进行控制,使得在通过纱线端引出机构W 将位于纱线蓄留体27的外周上的纺织纱线Y的纱线端引出至接纱部6侧时、缠绕臂四向与蓄留时相反的方向旋转。引出纱线长度运算部63根据从引出传感器M检测到纺织纱线Y的时刻开始的、 由旋转编码器53检测出的缠绕臂四的旋转角度来运算引出纱线长度,该引出纱线长度作为由纱线端引出机构W从蓄存器7引出至接纱部6侧的纺织纱线Y的纱线长度。即,引出纱线长度运算部63根据预先存储在ROM中的纱线蓄留体27的直径Φ和从引出传感器M 检测到纺织纱线Y的时刻开始的缠绕臂四的旋转角度来运算引出纱线长度,并将作为运算结果的引出纱线长度保存到RAM中。上管控制部64将从纱疵检测信号取得的纱疵长度和通过引出纱线长度运算部63 运算出的引出纱线长度进行比较,若引出纱线长度达到纱疵长度,则使上侧转接管18在夹紧状态下旋转,将卷绕部5侧的纺织纱线Y引导至接纱执行部17并置于此。下面,参照图4 图15说明卷绕单元2的动作。(卷绕开始时)图1所示的自动络纱机1的操作者将纺织纱线Y从喂纱纱管B退绕,并将该纺织纱线Y置于纱线退绕辅助装置11、纱线探测器12、清纱器4、蓄存器7、门式张力器25和上蜡装置沈上,且固定在卷绕纱管Bf上。蓄存器7中的纺织纱线Y的纱道如图2所示。艮口, 操作者将纺织纱线Y依次穿过引出传感器M、下吹喷嘴48的纱线流路46、输出轴36的流路44和缠绕臂四的纱线路径28。在该状态下,操作者在缠绕臂四的开口 43侧将纺织纱线Y引出,并在纱线蓄留体7上缠绕例如5 20次左右,然后置于上蜡装置沈上。此外,为了便于说明而将图2中的纺织纱线Y描粗,但在实际中在纱线蓄留体27上始终蓄留着600 卷左右的纺织纱线Y的纱线束。(通常卷绕时)在该状态下,如图8所示,当接通卷绕单元2的电源(S300)时,控制部9使横动卷筒14开始旋转使得基于卷绕部5的纺织纱线Y的卷绕速度Va为1200m/min,并且使缠绕臂 29开始旋转使得基于蓄存器7的纺织纱线Y的缠绕速度Vb为1500m/min(S310)。于是,如图1和图2所示,在纱线蓄留体27的外周上缠绕的纺织纱线Y的纱线束从上端依次通过卷绕部5退绕并一边通过横动卷筒14横动一边卷绕到卷装P上。与此同时,如图2所示,喂纱部3侧的纺织纱线Y通过缠绕臂四而被引导至纱线蓄留体27的下端部34,并且通过缠绕臂四绕着纱线蓄留体27的轴C在俯视下顺时针旋转而被缠绕在纱线蓄留体27的第一端31侧的下端部34。详细地说,如图4(a)所示,通过缠绕臂四实现的纺织纱线Yl的引导位置A被确定为与下端部34相对,在引导至该引导位置A并卷绕在下端部34的纺织纱线Yl上,向着接近蓄留体27的轴C的方向产生有附图标记F所示的缠绕力F。该缠绕力F 由于与下端部34的锐角倾斜α卡合而产生附图标记fl所示的作为分解力的上升力Π, 通过该上升力Π,纺织纱线Yl如图4(b)中粗线箭头所示,想要在纱线蓄留体27的外周上从第一端31侧向第二端32侧自发地移动。因此,如图4(c)所示,即使通过缠绕臂四实现的纺织纱线Yl的引导位置A被固定成与下端部34相对,被引导至该引导位置A的纺织纱线Yl也会随时从第一端31侧向第二端32侧移动,因此禁止了在该引导位置A上纺织纱线 YUYO彼此发生重叠的情况,由此能够实现纱线蓄留体27上的纺织纱线TO的顺畅的退绕。 在此,第一端31侧的下端部34的倾斜α比第二端32侧的上端部35的倾斜β设定得大。 因此,缠绕到纱线蓄留体27的外周上的、与上述第一端31侧的下端部34相对的引导位置 A上的纺织纱线Yl在缠绕后立刻迅速地开始向上述第二端32侧移动,当不久后到达上端部35而倾斜变缓时该移动变得难以进行。另一方面,已经缠绕在纱线蓄留体27的外周上的纺织纱线Υ2留在下端部34与上端部35的边界上。因此,残留有微小的上升力fl的纺织纱线Yl与该纺织纱线Y2抵接,如图4 (c)所示地将纺织纱线Y2和纺织纱线TO向第二端 32侧推挤,其结果是,纺织纱线Yl TO紧密地排列在上述纱线蓄留体27的外周上,因此, 能够同时实现上述纱线蓄留体27上的纺织纱线Y的顺畅的退绕性和高蓄留量。当在从喂纱部3到卷绕部5纺织纱线Y都连接的状态下使纺织纱线Y卷绕在卷装 P上的通常卷绕时,如图8所示,控制部9确认是否收到纱线断头信号(S320),确认是否收到纱疵检测信号(S330),确认是否收到空纱管信号(S340),确认是否收到蓄留量上限信号 (S350)。控制部9若收到纱线断头信号(S320:是),则在执行图9所示的控制流程(S325) 后恢复到图8的控制流程。同样地,控制部9若收到纱疵检测信号(S330:是),则在执行图 11所示的控制流程(S335)后恢复到图8的控制流程,若收到空纱管信号(S340:是),则在执行图12所示的控制流程(S34Q后恢复到图8的控制流程。另外,由于从卷绕开始不久缠绕速度Vb高于卷绕速度Va,所以蓄存器7的蓄留量 M增加,不久当蓄留量M到达300m时,蓄留上限传感器55向控制部9发送蓄留量上限信号。 如图8所示,当控制部9从蓄留上限传感器55收到蓄留上限信号(S350:是)时,将缠绕速度Vb从1500m/min变更为1200m/min (S360)。因此,使卷绕速度Va与缠绕速度Vb —致,从而蓄存器7的蓄留量M稳定。(纱线断头时)假设纺织纱线Y由于图1所示的门式张力器M而发生纱线断头。在该情况下,比门式张力器M位于下游侧的纺织纱线Y全部缠绕到纱线蓄留体27上,纺织纱线Y的纱线端成为缠绕到纱线蓄留体27的下端部34的外周上的状态。与此同时,清纱器4检测出纱线断头并向控制部9发送纱线断头信号。如图8所示,控制部9当从清纱器4接收到纱线断头信号(S320:是)时,执行图9所示的控制流程(S325)。即,控制部9使图10所示的用于防止纱线缺乏的控制流程(详细后述)通过公知的多任务(multitask)技术并行执行(S400),并首先使缠绕臂四的旋转停止(S410)。接下来,控制部9将图5所示的电磁阀 52切换为打开状态,由此如附图标记a及b所示的粗线箭头那样,在缠绕臂四的纱线路径观等中形成从纱线蓄留体27侧向上侧转接管18侧的空气流(S420)。与此同时,控制部9 通过使图5所示的上侧转接管18稍微转动而操作夹紧部18c,从而将吸引口 18b从封闭状态切换为开放状态,由此如附图标记b及c所示的粗线箭头那样,在上侧转接管18中形成从吸引口 18b侧向负压源20侧的空气流(S420)。接下来,缠绕臂电机控制部61控制缠绕臂电机30以使得缠绕臂四向与蓄留时相反的方向、即在图5中俯视时逆时针地低速旋转 (S430),并成为等待接收来自引出传感器M的引出检测信号的状态(S440:否)。于是,存在于下端部;34上的纺织纱线Y的纱线端被吸入到缠绕臂四的开口 43中,并如图6所示, 经由缠绕臂四的纱线路径28等而到达上侧转接管18的吸引口 18b。此时,由于纺织纱线 Y通过引出传感器M,所以引出传感器M向控制部9发送引出检测信号。如图9所示,当从引出传感器M接收到引出检测信号(S440:是)时,控制部9在继续使缠绕臂四低速旋转的状态下通过使上侧转接管18稍微旋转而操作夹紧部18c,从而将吸引口 18b从开放状态切换为封闭状态并且通过夹紧部18c夹紧纺织纱线Y,通过进一步地使上侧转接管18从上向下地旋转而将从蓄存器7引出的纺织纱线Y引导至比蓄存器7位于喂纱部3侧的接纱部6的接纱执行部17 (S450)。此时,由于上侧转接管18的旋转,纺织纱线Y从蓄存器7被重新引出大概60cm左右,此时,为了使纺织纱线Y不会在夹紧部18c与纱线蓄留体27之间发生纱线断头,控制部9使上侧转接管18的旋转与缠绕臂四的旋转同步进行。若通过上侧转接管18实现的、纺织纱线Y向接纱执行部17的引导完成(S450),则控制部9使缠绕臂 29的旋转停止(S460)。另一方面,图1所示的下侧转接管19与上侧转接管18同样地对存在于纱线探测器12周边的纺织纱线Y的纱线端进行吸引捕捉,并将该纺织纱线Y引导至接纱执行部17。而且,当蓄存器7侧的纺织纱线Y与喂纱部3侧的纺织纱线Y被置于接纱执行部17之后,控制部9驱动图3所示的捻接电机23,执行由接纱执行部17实现的接纱作业 (S470)。然后,控制部9如图2所示地使缠绕臂四的俯视下为顺时针的旋转开始(S480), 从而从图5的纱线断头状态恢复到图2的通常卷绕状态(S490)。此外,此时的缠绕臂四的转速被设定成使缠绕速度Vb为1500m/min(S480)。(纱疵检测时)在图8所示的通常卷绕时,当从清纱器4收到纱疵检测信号(S330:是)时,控制部9执行图11所示的控制流程(S335)。S卩,控制部9使图10所示的用于防止纱线缺乏的控制流程(详细后述)以公知的多任务技术并行地执行(S500),且使缠绕臂四的旋转停止 (S530),并且与纱线断头时同样地,控制电磁阀52和上管电机21从而如图5的附图标记a 及b、c、d所示的粗线箭头那样,在纱线路径观等中形成空气流(SM0)。接下来,缠绕臂电机控制部61控制缠绕臂电机30使得缠绕臂四向与蓄留时相反的方向、即在图5中俯视时为逆时针地低速旋转(S550),并成为等待接收来自引出传感器M的引出检测信号的状态 (S560 否)。于是,存在于下端部34上的纺织纱线Y的纱线端被吸入到缠绕臂四的开43 中,并如图6所示地经由缠绕臂四的纱线路径观等而到达上侧转接管18的吸引口 18b。 此时,由于纺织纱线Y通过引出传感器M,所以引出传感器M向控制部9发送引出检测信号。如图11所示,当从引出传感器M收到引出检测信号(S560:是)时,引出纱线长度运算部63取得从引出传感器M检测到纺织纱线Y的时刻开始的、由旋转编码器53检测出的上述缠绕臂四的旋转角度(S570),并基于该旋转角度运算上述的引出纱线长度(S580)。而且,上管控制部64将从纱疵检测信号取得的纱疵长度与由引出纱线长度运算部63运算出的引出纱线长度进行比较(S590)。而且,上管控制部64在引出纱线长度达到纱疵长度之前待机(S590 否),当如图7所示达到后(S590 是),控制部9在继续使缠绕臂四低速旋转的状态下通过使上侧转接管18稍微旋转而操作夹紧部18c,从而将吸引口 18b从开放状态切换为封闭状态并且通过夹紧部18c夹紧纺织纱线Y,通过进一步地使上侧转接管18从上向下地旋转而将从蓄存器7引出的纺织纱线Y引导至接纱部6的接纱执行部17(S600)。图 7的附图标记Y6所示的双点划线是想象的具有纱疵的纺织纱线。此时,通过上侧转接管18 的旋转而将纺织纱线Y从蓄存器7重新引出大概60cm左右,此时,为了使纺织纱线Y不会在夹紧部18c与纱线蓄留体27之间发生纱线断头,控制部9使上侧转接管18的旋转与缠绕臂四的旋转同步进行。若由上侧转接管18实现的、纺织纱线Y向接纱执行部17的引导完成(S600),则控制部9使缠绕臂四的旋转停止(S610)。另一方面,图1所示的下侧转接管19与上侧转接管18同样地对存在于纱线探测器12周边的纺织纱线Y的纱线端进行吸引捕捉,并将该纺织纱线Y引导至接纱执行部17。然后,当蓄存器7侧的纺织纱线Y与喂纱部3侧的纺织纱线Y被置于接纱执行部17之后,控制部9驱动图3所示的捻接电机23,执行通过接纱执行部17进行的接纱作业(S620)。然后,控制部9如图2所示使缠绕臂四的在俯视时为顺时针的旋转开始(S630),从而从图5的纱线断头状态恢复到图2的通常卷绕状态(S640)。此外,此时的缠绕臂四的转速被设定成使缠绕速度Vb为1500m/min(S630)。(纱管更换时)假设喂纱纱管B变空。在该情况下,比门式张力器对位于下游侧的纺织纱线Y全部缠绕到纱线蓄留体27上,纺织纱线Y的纱线端成为卷绕到纱线蓄留体27的下端部34的外周上的状态。与此同时,纱线探测器12向控制部9发送空纱管信号。如图8所示,当控制部9从纱线探测器12接收到空纱管信号(S340 是)时,执行图12所示的控制流程(S345)。 即,控制部9使图10所示的用于防止纱线缺乏的控制流程以公知的多任务技术并行地执行 (S700),并将现在的喂纱纱管B排出而将新的喂纱纱管B装填到插锭10上,并对该喂纱纱管B的纺织纱线Y进行引导,从而成为能够被下侧转接管19捕捉吸引的状态(S710),在此前后使缠绕臂四的旋转停止(S720)。接下来,与纱线断头时同样地,控制部9控制电磁阀 52和上管电机21,从而如图5的附图标记a及b、c、d所示的粗线箭头那样,在纱线路径28 等中形成空气流(S730)。接下来,缠绕臂电机控制部61控制缠绕臂电机30使得缠绕臂四向与蓄留时相反的方向、即在图5中当俯视时为逆时针地低速旋转(S740),从而成为等待接收来自引出传感器M的引出检测信号的状态(S750 否)。于是,存在于下端部34上的纺织纱线Y的纱线端被吸入到缠绕臂四的开43中,并如图6所示经由缠绕臂四的纱线路径观等而到达上侧转接管18的吸引18b。此时,由于纺织纱线Y通过引出传感器M,所以引出传感器M向控制部9发送引出检测信号。如图12所示,当从引出传感器M收到引出检测信号(S750 是)时,控制部9在继续使缠绕臂四低速旋转的状态下通过使上侧转接管 18稍微旋转而操作夹紧部18c,从而将吸引18b从开放状态切换为封闭状态并且通过夹紧部18c夹紧纺织纱线Y,通过进一步使上侧转接管18从上向下地旋转而将从蓄存器7引出的纺织纱线Y引导至接纱部6的接纱执行部17 (S760)。此时,通过上侧转接管18的旋转使纺织纱线Y从蓄存器7重新引出大概60cm左右,此时,为了使纺织纱线Y在夹紧部18c与纱线蓄留体27之间不发生纱线断头,控制部9使上侧转接管18的旋转与缠绕臂四的旋转同步进行。若由上侧转接管18实现的、纺织纱线Y向接纱执行部17的引导完成(S760),则控制部9使缠绕臂四的旋转停止(S770)。另一方面,图1所示的下侧转接管19与上侧转接管18同样地对存在于纱线探测器12周围的纺织纱线Y的纱线端进行吸引捕捉,并将该纺织纱线Y引导到接纱执行部17。而且,当蓄存器7侧的纺织纱线Y与喂纱部3侧的纺织纱线Y被置于接纱执行部17之后,控制部9驱动图3所示的捻接电机23,执行通过接纱执行部17进行的接纱作业(S780)。而且,控制部9如图2所示使缠绕臂四的在俯视下为顺时针的旋转开始(S790),从而从图5的纱线断头状态恢复到图2的通常卷绕状态(S800)。 此外,此时的缠绕臂四的转速被设定成使缠绕速度Vb为1500m/min(S790)。接下来,说明用于防止纱线缺乏的控制流程。在该控制流程中,如图10所示,若来自蓄留下限传感器56的蓄留量下限信号的接收中断(S900 否),则在卷绕速度Va低于 500m/min之前(S910 是),以不会在卷装P的纱线层中发生紊乱的程度平稳地、例如以每 0. 5秒lOOm/min使上述卷绕速度Va减速(S920)。这样,横动卷筒电机控制部60在由蓄存器7蓄留的纺织纱线Y的蓄留量变少时使卷绕速度Va减速,因此,能够事先防止蓄存器7中的纺织纱线Y的缺乏。另外,若由蓄存器7进行的纺织纱线Y的蓄留再次开始(S960:是), 则控制部9在卷绕速度Va为1200m/min之前(S971 否)以不会在卷装P的纱线层中发生紊乱的程度平稳地、例如以每0. 5秒lOOm/min使上述卷绕速度Va增速(S980)。而且,若卷绕速度Va到达1200m/min (S970 是),则控制部9结束用于防止纱线缺乏的图13的控制流程(S990)。另一方面,若来自蓄留最下限传感器57的蓄留量最下限信号的接收中断(S930 否),则在卷绕速度Va为零之前(S940:是)使卷绕速度Va迅速地、例如以每0.5秒800m/ min减速,从而使卷绕停止(S950)。该控制能够通过中止卷绕而防止纱线缺乏。(总结)(技术事项1)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卷绕单元2例如图1所示如下这样构成。即, 该卷绕单元2具有喂纱部3,将纺织纱线Y从喂纱纱管B上退绕并进行供给;清纱器4,能够检测出由该喂纱部3供给的纺织纱线Y的纱疵;卷绕部5,将该纺织纱线Y卷绕为卷装P ; 和接纱部6,设在上述喂纱部3与卷绕部5之间,用于将上述喂纱部3侧的纺织纱线Y与上述卷绕部5侧的纺织纱线Y接纱。在上述接纱部6与上述卷绕部5之间设有蓄存器7,能够以在上述接纱部6接纱期间卷绕到上述卷绕部5上的纱线量以上的量来蓄留纺织纱线Y; 和纱线端引出机构W,在上述接纱部6接纱时,将在蓄存器7上卷绕的纺织纱线Y的纱线端引出至上述接纱部6侧(喂纱部3侧)。 这样,在上述接纱部6与上述卷绕部5之间设置蓄存器7,该蓄存器能够蓄留充足的纱线量的纺织纱线Y,使得即使在上述接纱部6接纱时也能够使由上述卷绕部5进行的纺织纱线Y的卷绕继续,由此,即使在上述喂纱纱管的纱管更换时、纱线切断时或者纱线断头时,也能够使由上述卷绕部5进行的纺织纱线Y的卷绕继续。即,在接纱时能够从蓄存器7 向上述卷绕部5继续供给纺织纱线Y,关于上述的“上述卷绕部5侧的纺织纱线Y”,如图5 和图6所示,只要通过上述纱线端引出机构W从蓄存器7引出以代替从上述卷装P引出即可。因此,能够消除由于为了从卷装P引出纺织纱线Y而反复进行卷装P的正转、停转及反转以致卷装P的纱线层发生紊乱的问题,并且不会因为从上述接纱部6看来的上述卷装部 5侧的纺织纱线Y的纱线端留在蓄存器7内而需要由操作者进行上述的特别的作业。而且,还能够起到以下效果。S卩,由于能够减少反复进行正转、停转及反转的次数, 所以,相应地在消耗电量的削减方面是优秀的,并且还能够应用制动力比较弱的简单构造的制动机构。(技术事项2)另外,上述的卷绕单元2进一步如下构成。即,纱线端引出机构W通过空气流将缠绕在纱线蓄留体27上的纱线Y的纱线端引出至喂纱部3侧。根据以上的构成,由于通过空气流将纱线端引出,所以能够在不给其他纱线带来损伤的情况下将纱线端引出。(技术事项3)另外,上述的卷绕单元2进一步如下构成。即,纱线端引出机构W具有导纱部,该导纱部在内部具有能够供纱线Y行走的纱线路径,并用于将喂纱部3侧的纱线Y引导至纱线蓄留体27的规定的缠绕位置。根据以上的构成,由于纱线端引出机构W—体地具有导纱部,所以能够在最佳场所实施纱线卷绕时的导纱作业和接纱作业时的纱线引出作业。(技术事项4)另外,上述的卷绕单元2进一步如下构成。g卩,蓄存器7具有纱线蓄留体27,供纺织纱线Y缠绕在外周上;缠绕臂四,在内部具有能够供纺织纱线Y行走的纱线路径观,并能够绕着上述纱线蓄留体27的轴C旋转,用于将上述喂纱部3侧的纺织纱线Y引导至该纱线蓄留体27的外周上;和空气流产生部X,用于在缠绕臂四中产生从上述纱线蓄留部27侧向上述接纱部6侧流动的空气流。上述的纱线端引出机构W包括上述的缠绕臂四和空气流产生部X而构成。根据以上的构成,在上述接纱部6接纱时,位于上述纱线蓄留体27的外周上的纺织纱线Y的纱线端通过上述空气流而被吸入到缠绕臂四的上述纱线路径28内, 并被向上述接纱部6侧引出。这样,由于使缠绕臂四兼具有将上述喂纱部3侧的纺织纱线 Y引导至上述纱线蓄留体27的外周上的作用、和构成上述纱线端引出机构W的一部分的作用,所以能够实现结构简单的卷绕单元2。另外,因为纱线蓄留时的纱道与接纱时的纱道为同一纱道,所以在接纱完成的时刻已经将纺织纱线Y置于纱线蓄留时的纱道中,由此能够在接纱后迅速地再次开始纱线蓄留。(技术事项5)另外,上述的卷绕单元2进一步如下构成。即,蓄存器7还具有使缠绕部四绕着上述纱线蓄留体27的轴C旋转的缠绕臂电机30。还设有缠绕臂电机控制部61,该缠绕臂电机控制部61对缠绕臂电机30进行控制,使得在通过纱线端引出机构W将位于上述纱线蓄留体27的外周上的纺织纱线Y的纱线端引出至接纱部6侧时,缠绕臂四向与蓄留时相反的方向旋转。根据以上的构成,使位于上述纱线蓄留体27的外周上的纺织纱线Y的纱线端更易于被吸入到缠绕臂四的纱线路径28内。(技术事项6)另外,上述的卷绕单元2优选进一步如下构成。即,蓄存器7被构成为,能够蓄留在从上述喂纱纱管B的纱管更换开始时到上述接纱部6完成接纱期间上述卷绕部5以通常的卷绕速度Va所卷绕的纱线量以上的纱线量。根据以上的构成,在从上述喂纱纱管B的纱管更换开始时到上述接纱部6完成接纱期间,能够使由上述卷绕部5以通常的卷绕速度Va进行的卷绕继续。因此,能够实现高生产性能的卷绕单元2。此外,若假设上述卷绕部5的通常的卷绕速度Va为1200 [m/min],且从上述纱管更换开始时到上述接纱部6完成接纱期间需要6 [sec],则根据上述的解决手段,蓄存器7构成为能够蓄留120 [m]的纱线量。此外, 以棉支数30的纺织纱线为对象的本实施方式的蓄存器7构成为能够蓄留300m的纱线量。(技术事项7)另外,上述的卷绕单元2优选进一步如下构成。即,蓄存器7被构成为,能够蓄留在从通过清纱器4检测出纱疵时所进行的纱线切断时到上述接纱部6完成接纱期间上述卷绕部5以通常的卷绕速度Va所卷绕的纱线量以上的纱线量。根据以上的构成,在从通过清纱器4检测出纱疵时所进行的纱线切断时到上述接纱部6完成接纱期间,能够使由上述卷绕部5以通常的卷绕速度Va进行的卷绕继续。因此,能够实现高生产性能的卷绕单元2。 此外,若假设上述卷绕部5的通常的卷绕速度Va为1200 [m/min],且从上述纱线切断时到上述接纱部6完成接纱期间需要3 [sec],则根据上述的解决手段,蓄存器7构成为能够蓄留 60[m]的纱线量。此外,以棉支数30的纺织纱线为对象的本实施方式的蓄存器7构成为能够蓄留300m的纱线量。(技术事项8)另外,上述的卷绕单元2进一步如下构成。即,蓄存器7构成为,能够蓄留在从纱线断头时到上述接纱部6完成接纱期间上述卷绕部5以通常的卷绕速度Va所卷绕的纱线量以上的纱线量。根据以上的构成,在从纱线断头时到上述接纱部6完成接纱期间,能够使上述卷绕部5以通常的卷绕速度Va进行的卷绕继续。因此,能够实现高生产性能的卷绕单元2。此外,若假设上述卷绕部5的通常的卷绕速度Va为1200 [m/min],且从上述纱线断头时到上述接纱部6完成接纱期间需要3 [sec],则根据上述的解决手段,蓄存器7构成为能够蓄留60[m]的纱线量。而且,在以棉支数30的纺织纱线为对象的上述实施方式中,蓄存器 7构成为能够蓄留300m的纱线量。(技术事项9)另外,上述的卷绕单元2进一步如下构成。即,例如如图8的S310所示,蓄存器7 被构成为,能够以比上述卷绕部5卷绕纺织纱线Y时的通常的卷绕速度Va快的纱线速度 (缠绕速度Vb)蓄留纺织纱线Y。即,在上述接纱部6接纱时,由于通过蓄存器7进行的纺织纱线Y的蓄留发生中断,并且蓄留在该蓄存器7上的纺织纱线Y被卷绕到上述卷绕部5, 所以蓄存器7的纺织纱线Y的蓄留量M暂时减少。因此,根据以上的构成,在由蓄存器7进行的纺织纱线Y的蓄留再次开始后,能够使上述蓄留量M恢复到中断前的水平。因此能够使蓄存器7的纺织纱线Y的上述蓄留量M停留在所需要的最低限度(例如,允许三次接纱的量),由此能够实现紧凑的蓄存器7。(技术事项10)另外,上述的卷绕单元2进一步如下构成。即,例如如图2和图3所示,在蓄存器 7上设有对纺织纱线Y的蓄留量M进行检测的蓄留量检测部(蓄留上限传感器55、蓄留下限传感器56、蓄留最下限传感器57)。例如如图10所示,还具有横动卷筒电机控制部60,该横动卷筒电机控制部60在由该蓄留量检测部检测出的蓄留量M低于规定值时使上述卷绕部5卷绕纺织纱线Y的卷绕速度Va减速。根据以上的构成,能够通过简单的控制来避免蓄存器7中的纺织纱线Y的蓄留量M用尽。
(技术事项11)另外,上述的卷绕单元2进一步如下构成。S卩,例如图10所示,横动卷筒电机控制部60以不会在卷装P的纱线层发生紊乱的程度平稳地使上述卷绕速度Va减速。S卩,当使上述卷绕速度Va减速时,根据该减速的方式有可能在卷装P的纱线层发生紊乱。因此,通过上述那样构成横动卷筒电机控制部60,能够抑制在卷装P的纱线层中发生紊乱。(技术事项12)另外,上述的卷绕单元2进一步如下构成。即,例如图2所示,上述纱线蓄留体27 具有上述喂纱部3侧的第一端31和上述卷绕部5侧的第二端32,并形成为从该第一端31 向着第二端32而外周越来越细。缠绕臂四将上述喂纱部3侧的纺织纱线Y引导至上述蓄留体27的外周上的上述第一端31侧。根据以上的构成,在上述纱线蓄留体27的外周上的上述第一端31侧缠绕有上述喂纱部3侧的纺织纱线Y,该缠绕了的纺织纱线Y如图4所示因缠绕力F而想要在上述纱线蓄留体27的外周上从上述的第一端31向着第二端32侧自发地移动。因此,禁止了在由上述缠绕臂四实现的纺织纱线Y的上述引导位置A处纺织纱线Y彼此发生重叠,因此,能够实现上述纱线蓄留体27上的纺织纱线Y的顺畅的退绕。(技术事项13)另外,上述的卷绕单元2进一步如下构成。即,例如图4所示,上述纱线蓄留体27 的外周的、上述第一端31侧的倾斜α比上述第二端32侧的倾斜β设定得大。根据以上的形状,在上述纱线蓄留体27的外周上的上述第一端31侧缠绕的纺织纱线Y在缠绕后立即迅速地开始向上述第二端32侧移动,不久当倾斜变缓时该移动变得难以进行。其结果是, 纺织纱线Y在上述纱线蓄留体27的外周上紧密地并列,由此能够同时实现上述纱线蓄留体 27上的纺织纱线Y的顺畅的退绕性和高蓄留量。(技术事项14)另外,上述的卷绕单元2进一步如下构成。即,在上述接纱部6与上述卷绕部5之间设有能够蓄留纺织纱线Y的蓄存器7。设有纱线端引出机构W,该纱线端引出机构W在上述接纱部6接纱时将缠绕在蓄存器7上的纺织纱线Y的纱线端引出至上述接纱部6侧。还设有引出传感器54,该引出传感器M能够检测出卷绕在蓄存器7上的纺织纱线Y的纱线端被纱线端引出机构W实际引出至接纱部6侧的情况。S卩,当不清楚由上述纱线端引出机构W进行的上述引出是否成功时,通过估计时间上的空档能够使由上述纱线端引出机构W进行的上述引出成功。对于该想法,能够通过设置上述的引出传感器M来获知由上述纱线端引出机构W进行的上述引出已成功的情况, 由此能够缩短用于将纺织纱线Y的纱线端从蓄存器7引出至上述接纱部6侧所需的时间。另外,上述的效果还连锁地发挥如下的其他效果。即,若缩短上述的引出所需时间,则能够缩短使由蓄存器7进行的纺织纱线Y的蓄留中断的时间。这样,能够抑制在一次接纱中对蓄留在蓄存器7上的纺织纱线Y的蓄留量M的消耗。因此,容易地避免了接纱时蓄存器7的纺织纱线Y的缺乏。另外,能够留出采用纺织纱线Y的可蓄留量少的、紧凑的蓄存器7的余地,这大大有助于卷绕单元2自身的紧凑化。(技术事项15)另外,上述的卷绕单元2进一步如下构成。即,例如图2所示,上述的引出传感器 54设在蓄存器7上。这样,由于将上述的引出传感器M设在蓄存器7上,所以,蓄留在蓄存器7上的纺织纱线Y的纱线端被上述纱线端引出机构W引出至上述接纱部6侧的情况能够在该纱线端被实际交接给上述接纱部6之前先被检测出。(技术事项16)另外,上述的卷绕单元2进一步如下构成。即,蓄存器7包括纱线蓄留体27,供纺织纱线Y卷绕在外周上;缠绕臂四,在内部具有能够供纺织纱线Y行走的纱线路径观, 并能够绕着上述纱线蓄留体27的轴C旋转,用于将上述喂纱部3侧的纺织纱线Y引导至该纱线蓄留体27的外周上;和缠绕臂电机30,使缠绕臂四绕着上述纱线蓄留体27的轴C旋转。上述纱线端引出机构W构成为,一边使缠绕臂四向与蓄留时相反的方向旋转,一边将上述纱线蓄留体27的外周上的纺织纱线Y经由缠绕臂四的纱线路径观引出至上述接纱部6侧。设有能够检测出上述缠绕臂四的旋转角度的旋转编码器53。还具有引出纱线长度运算部63,该引出纱线长度运算部63基于从引出传感器M检测出纺织纱线Y时刻开始的、通过旋转编码器53检测出的缠绕臂四的旋转角度来运算被纱线端引出机构W从蓄存器7引出至接纱部6侧的纺织纱线Y的纱线长度。通过如上那样设置引出纱线长度运算部 63,能够在不产生过量及不足的情况下从上述纱线蓄留体27的外周上的纺织纱线Y中引出希望的纱线长度。因此,例如图11所示,能够从上述纱线蓄留体27只引出与通过清纱器4 检测出的纱疵长度相当的纱线长度量。另外,在以上说明的纱线卷绕单元2中,由于在喂纱纱管B与卷绕部5之间配置蓄存器7来阻断纱线Y的张力传递,所以能够防止因卷绕部5的横动变动造成的张力变动传递至喂纱纱管B的退绕张力部分。而且,由于在喂纱纱管B上安装退绕辅助装置11,所以能够使从喂纱纱管B的纱线退绕稳定地进行,因此能够防止发生纱线断头,还能够使从喂纱纱管B的退绕速度变快。因此,能够提高从喂纱纱管B的退绕效率。(技术事项17)另外,上述的纱线卷绕装置进一步如下构成。即,在喂纱部3上设有纱线退绕辅助装置11,该纱线退绕辅助装置11与纱线Y从喂纱纱管B的退绕动作连动地使覆盖在喂纱纱管B的芯管上的限制部件下降,由此对纱线Y从喂纱纱管B的退绕进行辅助。根据以上的构成,由于在喂纱纱管B与卷绕部5之间配置蓄存器7来阻断纱线的张力传递,所以能够防止因卷绕部5的横动变动造成的张力变动传递至喂纱纱管B的退绕张力部分。进一步地, 由于在喂纱纱管B上安装退绕辅助装置11,所以能够使从喂纱纱管B的纱线退绕稳定地进行,因此能够防止纱线断头,还能够使从喂纱纱管B的退绕速度变快。因此,能够提高从喂纱纱管B的退绕效率。〈第二实施方式〉下面,基于图13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以下,以本实施方式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省略重复的说明。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引出传感器M设在蓄存器7上。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3所示,引出传感器M设在接纱部6。具体地说,引出传感器M设在接纱部6的上侧转接管18上。(总结)(技术事项18)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卷绕单元2如下构成。即,上述的引出传感器54设在上述接纱部6。根据这样的配置,上述的引出传感器M除了能够检测出蓄留在蓄存器7上的纺织纱线Y的纱线端被上述纱线端引出机构W引出至上述接纱部6侧的情况,还能够一并检测出进行了从上述纱线端引出机构W向上述接纱部6的、纺织纱线Y的正常交接的情况。(技术事项19)另外,上述的卷绕单元2进一步如下构成。即,上述接纱部6构成为包括接纱执行部17和上侧转接管18,该接纱执行部17执行上述喂纱部3侧的纺织纱线Y与上述卷绕部 5侧的纺织纱线Y的接纱作业,该上侧转接管18从上述纱线端引出机构W接收上述卷绕部 5侧的纺织纱线Y并将其置于接纱执行部17上。上述的引出传感器M设在上述的上侧转接管18上。这样,在构成上述接纱部6的部件中的、最先接收纺织纱线Y的部件上设置上述的引出传感器M是合理的。〈第三实施方式〉下面,基于图14说明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以下,以本实施方式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省略重复的说明。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引出传感器M设在蓄存器7上。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上述清纱器4作为引出传感器M来利用。详细地说,如图6所示,上侧转接管 18从纱线端引出机构W接收纺织纱线Y的纱线端,并如图14所示使上侧转接管18从上向下旋转,将蓄存器7侧的纺织纱线Y置于接纱部6的接纱执行部17上以进行由接纱部6实现的接纱,此时,能够通过清纱器4检测出卷绕部5侧的纺织纱线Y的存在。换言之,通常卷绕时的接纱执行部17与蓄存器7之间的纺织纱线Y的纱道、和接纱时的接纱执行部17 与蓄存器7之间的纺织纱线Y的纱道为重叠的关系。因此,纱线端引出机构W以规定时间试行对缠绕在纱线蓄留体27上的纺织纱线Y的纱线端的引出,不管纺织纱线Y从蓄存器7 的引出是否成功,只要执行上侧转接管18的旋转,就对清纱器4的输出信号进行监视,由此能够检测出蓄留在蓄存器7上的纺织纱线Y的纱线端是否被纱线端引出机构W实际地引出至接纱部6侧。(总结)(技术事项20)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卷绕单元2如下构成。即,在进行上述接纱部 6的接纱时,能够通过上述清纱器4检测出上述卷绕部5侧的纺织纱线Y的存在。从而能够将该清纱器4作为上述的引出传感器M来利用。〈第四实施方式〉下面,说明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以下,以本实施方式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省略重复的说明。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如图4(a)所示,对纱线蓄留体的第二端侧的上端部付与倾斜β。而在本实施方式的纱线蓄留体的第二端侧的上端部上没有付与倾斜。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纱线蓄留体构成为具有在圆周上隔开规定间隔并列的多个梁部件,和配置在相邻的一对梁部件之间的能够在纱线蓄留体的径向上进退自如的摆动部件。摆动部件具有例如由偏心凸轮和凸轮电机构成的摆动机构。通过该摆动机构的动作, 上端部上的纺织纱线Y的纱线束Υ2不管与相邻的纺织纱线Y彼此有无接触,都以将相邻的纺织纱线Y的分离距离大概保持恒定的状态被向第二端侧搬运。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缠绕在上述纱线蓄留体的外周上的纺织纱线Y从上述第一端向上述第二端强制性地搬运的搬运部由在圆周上隔开规定间隔并列的多个梁部件、 配置在相邻的一对梁部件之间并能够在纱线蓄留体的径向上进退自如的摆动部件、和使摆动部件以在上述的动作状态与非动作状态之间往返的方式摆动的摆动机构构成。(总结)(技术事项21)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卷绕单元如下构成。即,上述蓄留体具有上述喂纱部侧的第一端和上述卷绕部侧的第二端。蓄存器还具有将缠绕在上述纱线蓄留体的外周上的纺织纱线Y从上述第一端向上述第二端强制性地搬运的搬运部。缠绕臂将上述喂纱部侧的纺织纱线Y引导至上述纱线蓄留体的外周上的上述第一端侧。根据以上的构成,纺织纱线Y缠绕到上述纱线蓄留体的外周上的上述第一端侧,该缠绕了的纺织纱线Y在上述纱线蓄留体的外周上被强制地从上述的第一端向第二端侧移动。因此,禁止了在由缠绕臂实现的纺织纱线Y的上述引导位置处的纺织纱线Y彼此发生重叠,由此能够实现纱线蓄留体上的纺织纱线Y的顺畅的退绕。另外,根据上述的构成,由于纱线蓄留体的上端部上的纺织纱线Y的纱线束Y2以将相邻的纺织纱线Y的分离距离大概保持恒定的状态被向第二端侧搬运,所以根据该点能够更准确地探知蓄存器的纺织纱线Y的蓄留量Mo〈第五实施方式〉下面,基于图15说明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以下,以本实施方式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省略重复的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蓄存器161来代替第一实施方式中的蓄存器7。蓄存器161 具有作为纱线蓄留体的六根罗拉171、基座172、转动板173、三个缠绕辅助部件174和与蓄存器7同样的缠绕臂四及缠绕臂电机30等。基座172为大致圆形的板状体,经由未图示的轴承被支承在缠绕臂电机30的输出轴36的前端(上端),并配置在第一磁体支承体137的上表面上。六根罗拉171沿着圆周 (假想圆周的圆周方向,以下称为假想圆周方向)配置在基座72的上表面上,这六根罗拉 171的下端被枢轴支承在基座172的上表面上,并且其上端被支承在转动板173上。转动板 173能够以缠绕臂电机76的旋转轴C为中心转动,当转动板173转动时,支承在转动板173 上的罗拉171的上端在假想圆周方向上只移动相当于彼此相同的中心角的距离。而且,由于转动板173转动,所以当罗拉171的上端在圆周方向上移动时罗拉171向假想圆周方向倾斜。另外,在转动板173上以环绕其外周面的方式配置有橡胶环181,缠绕在罗拉171 上的纱线Y从转动板173与橡胶环181之间的间隙通过,向卷绕部5输送。另外,在罗拉171的下表面安装有带轮182,带轮182经由将缠绕臂电机30的旋转以规定减速比减速并传递的减速器177、与减速器177连接的带轮178a、与带轮178a连接的带轮178b,与带轮182连接的带轮178c以及将带轮178b与带轮178c连结的轴179而与缠绕臂电机30的输出轴36连接。因此,当缠绕臂电机30旋转时,该旋转经由减速器177、 带轮178a 178c及轴179传递至带轮182,由此使安装有带轮182的罗拉旋转。
S卩,在本实施方式中,缠绕臂电机30兼用作用于使罗拉171旋转的罗拉驱动电机。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全部的罗拉171可以都是通过缠绕臂电机30而旋转的驱动罗拉,也可以仅一部分的罗拉171为驱动罗拉,而其他的罗拉为从动罗拉。三个缠绕辅助部件174以围绕罗拉171的下端部的方式相互离开大约120°地安装在基座172上。缠绕辅助部件174在位于相邻的罗拉171之间的部分上具有用于使罗拉 171的外周面彼此平滑地连接的缠绕辅助面174a,罗拉171的下端部与缠绕辅助面17 形成沿着圆周方向大致连续地延伸的面。另外,缠绕辅助面17 以越是上方的部分越位于径向内侧的方式倾斜。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当通过缠绕臂电机30使缠绕臂四在俯视下逆时针旋转时,如图15所示,纱线Y被缠绕臂四引导至罗拉171的下端部,并且缠绕在罗拉171的下端部上。此时,虽然罗拉171相互分离地配置,但由于如上所述,以环绕罗拉171的下端部的方式配置有缠绕辅助部件174,并且罗拉171的下端部与缠绕辅助面17 形成沿着圆周方向大致连续地延伸的面,所以纱线Y跨着罗拉171和缠绕辅助面17 而缠绕。因此,能够顺畅地将纱线Y缠绕到罗拉171上。另外,此时罗拉171也旋转,通过缠绕臂四缠绕到罗拉171上的纱线Y通过罗拉 171搬运。在此,由于如上所述罗拉171在假想圆周方向上倾斜,所以被搬运至罗拉171的纱线Y向上方(搬运方向)移动。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纱线Y通过被搬运至罗拉 171而向上方移动,所以能够减轻向纱线Y施加的负担(摩擦力)。另外,此时通过使纱线 Y在罗拉171上搬运而使纱线Y的绒毛放平。而且,此时,处于跨着罗拉171的下端部及缠绕辅助部件174而缠绕的状态下的纺织纱线Y不仅通过罗拉171的旋转向上方移动,而且沿着缠绕辅助部件174的缠绕辅助面 17 的倾斜向上方移动。(总结)(技术事项22)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卷绕单元2如下构成。g卩,蓄存器161具有多个罗拉171、将纱线Y缠绕到多个罗拉171上的纱线缠绕机构、和使多个罗拉171中的至少一个作为驱动罗拉旋转的、作为罗拉驱动电机的缠绕臂电机30,多个罗拉171以使其轴位于假想圆周上的方式并列并能够旋转地配置,各个罗拉171的旋转轴在上述假想圆周的圆周方向上倾斜地配置。根据以上的构成,由于缠绕有纺织纱线的多个罗拉171倾斜地配置, 所以当使罗拉171旋转时,通过纱线缠绕机构缠绕到罗拉171上的纺织纱线被依次输送而向上述搬运方向移动。此时,由于通过罗拉171输送纱线Y,所以能够减轻向纱线Y施加的负担(摩擦力),减少纱线Y的品质降低。〈第六实施方式〉下面,基于图16说明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以下,以本实施方式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省略重复的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蓄存器261来代替第一实施方式中的蓄存器7。蓄存器具有旋转蓄留卷筒271、旋转蓄留卷筒电机272、导纱部件273、下吹喷嘴274和纱线路径形成部件275等。
旋转蓄留卷筒271是通过旋转蓄留卷筒电机272而以轴E为中心旋转的卷筒,其两端部分别为越接近相反侧的端部其直径变得越小的锥形部271a、271b,并且锥形部271a 与锥形部271b之间的部分为其直径大致恒定的直筒部271c。 导纱部件273为呈直线状延伸的管,并被配置成图16中的左上端部与锥形部271a 相对。因此,从喂纱部3侧行走到导纱部件273的纱线Y被导纱部件273引导至锥形部271a。下吹喷嘴274安装在导纱部件273的右端。下吹喷嘴274具有与下吹喷嘴74 (参照图2)同样的构成,并具有与纱线流路46 (参照图2)同样的纱线流路246和与下吹流路 47(参照图2)同样的、经由连接管49、50而连接有压力空气源51的下吹流路M7。而且, 纱线流路M6的图中左上端部与导纱部件273的内部空间相连接。纱线路径形成部件275是形成纱线路径2 的部件,配置在上纱线引导管18的吸引口 18b与下吹喷嘴274之间。纱线路径2 从其下端向大致正上方延伸,其下端位于上纱线引导管18的吸引口 18b的上方紧挨处,并且该纱线路径2 在其上端部向图16的左上方弯曲,其上端与纱线流路246的右下端部相对。另外,在纱线路径形成部件275的下端设有纱线引出传感器讨。而且,在蓄存器中,当通过导纱部件273将纱线Y弓丨导至锥形部271a时,纱线 Y通过旋转蓄留卷筒271的旋转而缠绕到锥形部271a上,并且沿着锥形部271a的倾斜面向右上方移动,从而蓄留在旋转蓄留卷筒271上。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只通过将纱线Y引导至锥形部271a的一点上就能够使纱线Y蓄留到旋转蓄留卷筒271上,所以,导纱部件273只要是能够将纱线Y引导至锥形部271a的一点上的部件即可,从而能够不考虑旋转蓄留卷筒271的位置、朝向而比较容易地配置。因此,能够根据卷绕单元2的空余空间等比较自由地配置旋转蓄留卷筒271。另外,在纱线断头时、纱疵发生时和喂纱纱管更换时,通过将电磁阀52切换为开放状态,在导纱部件273的内部空间和纱线路径2 等中形成从旋转蓄留卷筒271侧向上纱线引导管18侧的空气流,并且使旋转蓄留卷筒271向与纱线Y缠绕时相反的方向旋转, 由此将存在于旋转蓄留卷筒271上纱线Y的纱线端吸入到导纱部件273的开口中,并经由纱线路径228等引导至上纱线引导管18的吸引口 18b。在此,如上述那样,由于导纱部件273将纱线Y引导至锥形部271a,所以,从导纱部件273引导至旋转蓄留卷筒271的纱线Y的移动方向是关于旋转蓄留卷筒271的轴方向从其右上方侧向左下端侧的方向。因此,引导至锥形部271a的纱线Y不会因从导纱部件273 移动到旋转蓄留卷筒271时的惯性而向旋转蓄留卷筒271的右上端侧移动。因此,在纱线断头时、纱疵发生时和喂纱纱管更换时,纱线Y的纱线端能够确实地到达旋转蓄留卷筒271 的锥形部271a的附近,严密地说,是到达直筒部271c的左下端部上,由此能够确实地从导纱部件273的开口将纱线Y吸入。(技术事项23)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卷绕单元2如下构成。即,蓄存器具有旋转蓄留卷筒271,通过旋转而缠绕纱线Y ;电机272,使旋转蓄留卷筒271向两个方向旋转; 和导纱部件273,将纱线Y从喂纱部3侧引导至旋转蓄留卷筒271。根据以上的构成,在接纱时,通过使旋转蓄留卷筒271向与缠绕纱线Y时相反地旋转,能够将缠绕在旋转蓄留卷筒 271上的纱线Y引出至喂纱部3侧。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但上述的实施方式还能够进行如下的变更地实施。(第一变形例)在上述第四实施方式中,输送部由在圆周上隔开规定间隔并列的多个梁部件、配置在相邻的一对梁部件之间并能够在纱线蓄留体的径向上进退自如的摆动部件、和使摆动部件以在上述的动作状态与非动作状态之间往返的方式摆动的摆动机构构成。但是,也可以取而代之,上述的输送部还可以是设有配置在相邻的一对梁部件之间且沿着梁部件的长度方向行走的带状体的构成。(第二变形例)(技术事项另外,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引出传感器M设在上侧转接管18上。但是,也可以取而代之,考虑将引出传感器M设在蓄存器7与接纱部6之间的结构。(第三变形例)而且,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在纱线断头时、纱疵检测时和纱管更换时,下游侧的纺织纱线Y为全部缠绕在纱线蓄留体27上的状态。但是,在纱线断头时、纱疵检测时和纱管更换时,还能够实施这样的方式,即对这些情况的发生预先进行探知并在下游侧的纺织纱线Y全部缠绕到纱线蓄留体27上之前使缠绕臂四的驱动停止。例如,在纱疵检测时, 在刀具如切断纺织纱线Y的同时使缠绕臂四的驱动停止。另外,在纱管更换时,在纱线退绕辅助装置11上安装对喂纱纱管B的剩余纱线量进行检测的传感器,从而对喂纱纱管B的剩余纱线量进行监视。而且,还能够实施对喂纱纱管B的空状态的发生预先进行探知并在下游侧的纺织纱线Y全部缠绕到纱线蓄留体27上之前使缠绕臂四的驱动停止的方式。这样,由于在纺织纱线Y全部缠绕到纱线蓄留体27上之前使缠绕臂四的驱动停止,所以能够使纺织纱线Y的纱线端以向蓄存器7的下吹喷嘴48的下方垂下的状态停止。因此,由于上侧转接管18能够对处于向蓄存器7的下方垂下的状态的纱线端进行捕捉,所以能够削减由纱线端引出机构W实现的纺织纱线Y的引出工序,提高接线作业的效率。在该方式中,由于在下吹喷嘴48的下端设有引出传感器M,所以能够检测出蓄留在蓄存器7上的纺织纱线Y的纱线端停止在被上侧转接管18接收的位置的状态,即纱线端以向蓄存器7的下方垂下的状态确实地停止了的状态。因此,能够缩短用于将纺织纱线Y的纱线端从上述纱线蓄留部引出至上述接纱部侧所需的时间。(第四变形例)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纱线端引出机构W为通过由空气流产生部X在缠绕臂四内形成的空气流来将蓄留在蓄存器7的纺织纱线Y的纱线端吸入并引出至接纱部6侧(喂纱部3侧)的机构,但纱线端引出机构W并不限于此,还能够通过如机械手那样的能够操作的臂部件将蓄留在蓄存器7上的纺织纱线Y的纱线端握住取出。
权利要求
1.一种纱线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设有喂纱部,将纺织纱线从喂纱纱管退绕;卷绕部,将该纺织纱线卷绕为卷装;纱线蓄留部,设在所述喂纱部与所述卷绕部之间,并具有缠绕并蓄留纺织纱线的纱线蓄留体;接纱部,进行将所述喂纱部侧的纺织纱线的纱线端与所述纱线蓄留部侧的纺织纱线的纱线端连接起来的接纱作业;和纱线端引出机构,在通过所述接纱部进行接纱作业时,将缠绕在所述纱线蓄留体上的纺织纱线的纱线端引出至所述喂纱部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纱线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纱线端引出机构通过空气流而将缠绕在所述纱线蓄留体上的纺织纱线的纱线端引出至所述喂纱部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纱线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纱线端引出机构具有导纱部,所述导纱部在内部具有能够供纱线行走的纱线路径,并用于将所述喂纱部侧的纺织纱线引导至所述纱线蓄留体的规定的缠绕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纱线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纺织纱线被所述导纱部引导的、纱线蓄留体的所述规定的缠绕位置,与所述纱线端引出机构通过空气流将缠绕在所述纱线蓄留体上的纺织纱线的纱线端向所述喂纱部侧引出的位置,在所述纱线蓄留体的旋转轴方向上是相同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纱线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气流产生部,该气流产生部用于在所述导纱部产生从所述纱线蓄留体侧向所述喂纱部侧流动的气流。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纱线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纱部能够绕着所述纱线蓄留体的缠绕中心轴旋转,并将所述喂纱部侧的纺织纱线引导至该纱线蓄留体的外周上,所述纱线端引出机构包括所述导纱部和气流产生部而构成。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纱线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纱线蓄留部还具有使所述导纱部绕着所述纱线蓄留体的缠绕中心轴旋转的驱动部,所述纱线卷绕装置还设有控制部,所述控制部控制所述驱动部,使得在通过所述纱线端引出机构将位于所述纱线蓄留体的外周上的纺织纱线的纱线端向所述接纱部侧引出时, 所述导纱部向与蓄留时相反的方向旋转。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纱线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引出检测部,所述引出检测部能够检测出缠绕在所述纱线蓄留部上的纺织纱线的纱线端被引出至所述喂纱部侧的情况。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纱线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出检测部设于所述纱线蓄留部。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纱线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纱线蓄留部构成为,能够蓄留在从所述喂纱纱管的纱管更换开始时到至少执行了一次所述接纱部的接纱动作期间所述卷绕部以通常的卷绕速度所卷绕的纱线量以上的纱线量。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纱线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能够检测出从所述喂纱部供给的纺织纱线的纱疵的纱疵检测部、和将相比检测出的纱疵位于上游侧的纱线切断的切断装置,所述纱线蓄留部构成为,能够蓄留在从通过所述纱疵检测部检测出纱疵时所述切断装置所执行的纱线切断开始到至少执行了一次所述接纱部的接纱动作期间所述卷绕部以通常的卷绕速度所卷绕的纱线量以上的纱线量。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纱线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纱线蓄留体构成为,能够蓄留在从纱线断头发生时到至少执行了一次所述接纱部的接纱动作期间所述卷绕部以通常的卷绕速度所卷绕的纱线量以上的纱线量。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纱线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纱线蓄留部构成为,能够以比所述卷绕部卷绕纺织纱线时的通常的卷绕速度快的纱线速度蓄留纺织纱线。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纱线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纱线蓄留部设有检测纺织纱线的蓄留量的蓄留量检测部,所述纱线卷绕装置还包括控制部,所述控制部在检测出通过该蓄留量检测部检测出的蓄留量成为规定值以下时,使所述卷绕部卷绕纺织纱线的卷绕速度减速。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纱线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部为了不会在卷装的纱线层中发生紊乱而使所述卷绕速度减速。
16.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纱线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纱线蓄留体具有所述喂纱部侧的第一端和所述卷绕部侧的第二端,通过形成为从该第一端向着第二端使外周变短,从而形成从第一端到第二端的倾斜部,所述导纱部将所述喂纱部侧的纺织纱线引导至所述纱线蓄留体的外周上的所述第一端侧。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纱线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纱线蓄留体的外周的所述倾斜部由至少两种倾斜构成,所述第一端侧的倾斜被设定成比所述第二端侧的倾斜大。
18.根据权利要求5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纱线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纱线蓄留部具有多个罗拉、将纺织纱线缠绕到所述多个罗拉上的纱线缠绕机构、 和使所述多个罗拉中的至少一个作为驱动罗拉旋转的罗拉驱动电机,所述多个罗拉以使所述多个罗拉的轴位于假想圆周上的方式并列且能够旋转地配置, 并且以各个罗拉的旋转轴在所述假想圆周方向上倾斜的方式配置。
19.根据权利要求5、16或17所述的纱线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纱线蓄留部包括通过旋转而缠绕纺织纱线的旋转蓄留卷筒;使所述旋转蓄留卷筒向两个方向旋转的电机;和将纺织纱线从所述喂纱部侧引导至所述旋转蓄留卷筒的引导部件。
20.根据权利要求1至19中任一项所述的纱线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喂纱部设有纱线退绕辅助装置,所述纱线退绕辅助装置通过与纺织纱线从喂纱纱管的退绕动作连动地使覆盖在喂纱纱管的芯管上的限制部件下降来对纺织纱线从喂纱纱管的退绕进行辅助。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纱线卷绕装置,是在接纱时也能够继续进行卷绕的技术。该纱线卷绕装置设有喂纱部(3),将纺织纱线(Y)从喂纱纱管(B)退绕;卷绕部(5),将该纺织纱线(Y)卷绕为卷装(P);蓄存器(7),设在所述喂纱部(3)与所述卷绕部(5)之间,用于蓄留纺织纱线(Y);和纱线端引出机构(W),在所述喂纱纱管(B)的纱管更换时、纱线切断时或者纱线断头时,将蓄留的纺织纱线(Y)的纱线端引出至所述喂纱部(3)侧。
文档编号B65H63/08GK102548884SQ20108004410
公开日2012年7月4日 申请日期2010年9月30日 优先权日2009年9月30日
发明者曾根善太, 木野义浩, 福田功 申请人: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