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膜卷绕装置以及使用薄膜卷绕装置的薄膜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4356045阅读:30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薄膜卷绕装置以及使用薄膜卷绕装置的薄膜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转塔(turret)式的薄膜卷绕装置以及使用薄膜卷绕装置的薄膜的制造方法,本发明特别涉及一种将空气推压(air press)方式应用于转塔式的薄膜卷绕装置时的装置改良。
背景技术
例如,保护薄膜、或者光学补偿薄膜、以及抗反射薄膜等的光学薄膜需要高度的面状性能,所述保护膜将已制造的三乙酰纤维素(Triacetyl Cellulose, TAC)等的薄膜本身用于保护液晶显示装置的偏光板,所述光学补偿薄膜是经由对已制造的薄膜进行涂布、干燥等的处理步骤而制造的薄膜。薄膜一般是由溶液制膜法或熔融制膜法来制造,且制造的薄膜会卷绕于卷绕装置。因此,卷绕时的卷绕偏差、卷绕皱褶、擦伤(包含50 μ m IOOym左右的微小擦痕)、薄膜中央部的凹陷变形、薄膜端部(通称为耳部)的变形(凹陷或塌陷)等的卷绕故障成为品质上的大问题。薄膜的卷绕故障与接下来的涂布故障或干燥故障相关联,因此,使用者(user)会对产品薄膜进行更严格的检查。尤其因近年来的薄膜的宽阔化(例如2000mm以上),在卷绕时卷入的空气难以被排出,因此,难以不使卷绕过程产生卷绕故障。一般而言,当将前进的薄膜卷绕于卷绕轴而形成缠绕卷(roll)时,在薄膜的前进过程中所携带的携带空气会卷入至薄膜层彼此之间。借此,卷变得松弛,从而会产生卷绕偏差等的卷绕故障。所述凹陷或塌陷是如下的现象,即,在卷绕时卷入至缠绕卷内的携带空气会随着时间的经过而从缠绕卷中排出,携带空气已被排出的部分会下沉。因此,为了获得不会产生卷绕偏差的卷绕硬度,在卷绕时,必须将携带空气予以排除。尤其近年来,随着薄膜宽度变大,在卷绕时卷入至缠绕卷的携带空气难以从缠绕卷的两端部排出,因此,容易产生卷绕故障。将携带空气予以排除的以往的一般的卷绕方法,是使卷绕张力(tension)提高的方法。然而,使卷绕张力提高的方法存在如下的缺陷,即,对于(尤其对于薄膜宽度方向中央部的)携带空气的排除性低,且会因应力集中于薄膜宽度方向的耳部而产生耳部变形 (滚纹(knurling)部的凹陷或伸展)。因此,已开发出如下的卷绕装置,该卷绕装置即使不提高卷绕张力,也可将携带空气予以排除,例如存在专利文献I 专利文献2。专利文献I的卷绕装置是一面利用挤压辊(roller)来对卷绕开始点的缠绕卷面进行空气推压,一面进行卷绕,借此来将卷入至缠绕卷的携带空气予以排除。然而,对于专利文献I的卷绕装置而言,由于挤压辊与薄膜面发生接触,因此,无法防止由打滑(slip)等产生的擦伤。尤其若灰尘等的异物附着于缠绕卷的表面,则容易因介于挤压辊与缠绕卷之间的异物而产生大擦痕。因此,尤其对于光学薄膜用的卷绕装置而言,在多数情况下,采用不与缠绕卷表面发生接触的空气推压方式的例如专利文献2的卷绕装置。专利文献2的卷绕装置是将空气从空气喷嘴(air nozzle)喷射至缠绕卷表面且进行空气推压,借此,能够以不与缠绕卷发生接触的状态,将卷入至缠绕卷的携带空气予以排除。[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I]日本专利特开2002-220143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2005-096915号公报然而,当转塔式的卷绕装置采用空气推压方式时,如图8所示,必须使处于卷绕已结束的卷满状态的缠绕卷I从卷绕位置起移动,且使接下来进行卷绕的卷绕轴2移动至卷绕位置,所述转塔式的卷绕装置包括多个卷绕轴,且不使生产线停止而连续地对薄膜进行卷绕。因此,必须以旋转轴3A为中心而使转塔3旋转180度。在此情况下会产生如下的问题,即,当转塔3旋转时,空气喷嘴4成为阻碍,必须使空气喷嘴4暂时退避至转塔3的旋转轨道5之外。此处,所谓转塔3的旋转轨道,如图8所示,是指如下的缠绕卷I的最外缘所描绘的轨迹(点划线),所述缠绕卷I与转塔的旋转轴3A的中心O相隔的距离最长。由于所述空气喷嘴4退避,当在卷绕已结束的缠绕卷I的外周侧进行卷绕时,不会对缠绕卷I的表面进行空气推压,因此,会导致在外周侧产生所述卷绕偏差等的卷绕故障。 作为所述卷绕故障的对策,以往,当在外周侧进行卷绕时,使卷绕张力提高,从而应对所述卷绕故障。然而,当在外周侧进行卷绕时,即使提高卷绕张力,也无法解决卷绕故障。尤其在薄膜宽度为2000mm以上的大宽度薄膜的情况下,无法充分地将携带空气予以排除,因此, 导致产生凹陷或塌陷的卷绕故障。另外,即使对于薄膜宽度为2000mm以下的薄膜而言,当使卷绕张力提高时,也频繁地产生了卷绕偏差故障。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如上所述的情况而成的发明,目的在于提供如下的薄膜卷绕装置以及使用该装置的薄膜的制造方法,即使在将空气推压方式应用于转塔方式的薄膜卷绕装置的情况下,当转塔旋转时,也无需使空气喷嘴退避,且可从卷绕开始,对缠绕卷进行空气推压,直至卷绕结束为止,因此,可有效率地将携带空气予以排除,最适合于对需要高度的面状性能的薄膜进行卷绕。为了实现所述目的,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薄膜卷绕装置是一种薄膜卷绕装置,将前进的带状的薄膜卷绕于卷绕轴而形成缠绕卷,使设置有多个所述卷绕轴的转塔以旋转轴为中心而旋转,借此来使卷满状态的缠绕卷从卷绕位置移动,使接下来进行卷绕的卷绕轴移动至所述卷绕位置,该转塔式的薄膜卷绕装置的特征在于针对每个所述卷绕轴,所述空气喷出单元(unit)与所述转塔成一体地设置,所述空气喷出单元随着所述转塔的旋转而一起旋转,所述空气喷出单元至少包括空气喷嘴,将空气喷射至所述缠绕卷的表面,对所述缠绕卷的表面进行空气推压;空气导入管路,中空地形成所述旋转轴,并且经由该旋转轴而将空气导入至所述空气喷嘴;以及移动机构,一面将所述空气喷嘴的喷出口与所述缠绕卷表面的距离维持为规定距离,一面追随着所述缠绕卷的卷绕直径的变化而使所述空气喷嘴移动。此处,所谓经由旋转轴而将空气导入至所述空气喷嘴,除了是将旋转轴本身用作空气推压用的配管之外,还包含将空气软管(hose)配设在旋转轴内的意思。根据所述方式的薄膜卷绕装置,空气喷出机构随着转塔的旋转而一起旋转,所述空气喷出机构包括空气喷嘴,将空气喷射至缠绕卷的表面,对该缠绕卷的表面进行空气推压;移动机构,使空气喷嘴移动;以及空气导入管路,将空气导入至空气喷嘴。借此,无需如以往那样,为了对薄膜进行卷绕切换,当使转塔旋转时,使空气喷嘴暂时退避至转塔的旋转轨道之外。因此,当然可从开始对薄膜进行卷绕起,对缠绕卷的表面进行空气推压,即使在使转塔旋转而对薄膜进行卷绕切换的缠绕卷外周侧的卷绕过程中,也可确实地对缠绕卷表面进行空气推压。因此,即使在将空气推压方式应用于转塔方式的薄膜卷绕装置的情况下,当转塔旋转时,也无需如以往那样,使空气喷嘴退避,且可从开始将所述薄膜卷绕于卷绕轴起至卷绕结束为止,对缠绕卷进行空气推压。借此,可有效果地防止由携带空气引起的卷绕故障。根据本发明,所述空气喷出单元优选配置在所述转塔的旋转轨道内。借此,当转塔旋转时,空气喷出单元不会与配置在转塔周围的各类设备发生接触,并且可使装置实现紧凑化。根据本发明,优选将旋转接头(rotary joint)设置于所述旋转轴,所述旋转接头转动自如地连结着直至所述转塔的外部所设置的空气源为止的空气配管。借此,空气导入管路不会因转塔的旋转而扭曲。本发明优选为如下的构成,S卩,设置有引导辊(guide roller),该引导辊在所述转塔旋转时,与转塔一起旋转,且由卷绕于所述缠绕卷的薄膜所包裹(wrap),并且在包裹于所述引导辊的薄膜的前进路径内,配置有所述空气喷出单元。借此,引导辊可对薄膜的前进路径进行限制,使得当转塔旋转时,卷绕过程中的薄膜不会与空气喷出单元发生接触,因此,不会使薄膜与空气喷出单元发生接触而致使薄膜受损。在本发明中,所述移动机构优选一面将所述空气喷嘴的喷出口与所述缠绕卷表面的距离维持为2mm 15mm,一面使所述空气喷嘴移动。若所述距离不足2mm,则空气喷嘴的喷出口有可能会与缠绕卷表面发生接触,并且若所述距离超过15mm,则对缠绕卷的表面进行空气推压时的压力并不足以确实地将携带空气予以排除。另外,即使缠绕卷的卷绕直径发生改变,移动机构仍能够以适当的压力,使对于缠绕卷的表面的空气推压压力维持固定。在本发明中,所述空气导入管路优选从所述旋转轴,分支至针对每个所述空气喷嘴而设置的总管(header pipe),并且从所述总管经由多根柔性软管(flexible hose),沿着所述空气喷嘴的宽度方向而均等地将所述空气予以导入。借此,即使空气喷嘴宽度对应于卷绕的薄膜宽度而变大,也可沿着宽度方向,均等地对缠绕卷的表面进行空气推压。在本发明中,优选将切换机构设置于所述各总管,所述切换机构能够在3秒以内, 对从旋转轴流向各卷绕轴用空气喷嘴的空气进行切换。借此,在多个卷绕轴彼此之间的薄膜卷绕切换结束的同时,可迅速地切换至对缠绕卷的表面进行空气推压。因此,在卷绕切换时,不会产生由携带空气引起的卷绕故障。在本发明中,一对所述移动机构优选以不使驱动部的尘埃落下至所述薄膜上的方式,设置于所述空气喷嘴宽度方向的两端部位置。借此,移动机构的驱动部所产生的尘埃不易附着于薄膜上。尤其当薄膜为光学薄膜时,附着于薄膜的尘埃等的异物会对品质产生影响,因此,当与转塔成一体地设置空气喷出单元时,重要的是防止移动机构的驱动部所产生的尘埃附着于缠绕卷。所谓驱动部,例如是指滚珠螺杆(ball screw)或线性引导件(linear guide)ο在本发明中,优选在所述移动机构的驱动部设置有外罩(cover)。借此,可确实地防止移动机构的驱动部所产生的尘埃向外部飞散。在本发明中,所述薄膜的宽度优选为2000mm以上。若薄膜宽度为2000mm以上的大宽度,则当卷绕时的携带空气被卷入至缠绕卷时, 该携带空气不易从缠绕卷的两端排出。因此,对于本发明而言,薄膜的宽度为2000mm以上时尤其有效。再者,即使当薄膜的宽度为2000_以下时,也会有效地防止卷绕偏差。为了实现所述目的,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薄膜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包括制造薄膜的制膜步骤;以及薄膜卷绕步骤,利用所述方式的薄膜卷绕装置来对所述已制造的薄膜进行卷绕。制膜步骤例如可采用溶液制膜法或熔融制膜法,所述溶液制膜法是使涂料(dope) 在支撑体上流延成薄膜状的方法,所述涂料是将原料树脂溶解或分散于溶剂而成,所述熔融制膜法是将熔融树脂从模具(die)中,呈薄膜状地挤出至冷却圆筒(cooling drum)上的方法,所述熔融树脂是利用挤出机来使原料树脂熔融而成。根据所述方式的薄膜的制造方法,利用所述薄膜卷绕装置来进行已制造的薄膜的卷绕步骤,因此,不会产生卷绕时的卷绕偏差、卷绕皱褶、擦伤(包含50μπι 100 μ m左右的微小擦痕)、薄膜中央部的凹陷变形、以及薄膜端部(通称为耳部)的变形(滚纹部凹陷或伸展)等的卷绕故障。借此,可制造面状的高品质的薄膜。为了实现所述目的,本发明的其他方式的光学薄膜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至少包括薄膜卷绕步骤,利用所述方式的薄膜卷绕装置来对制造光学薄膜的薄膜进行卷绕;涂布步骤,对所述已卷绕的薄膜进行逆卷绕,涂布光学用涂布液;以及干燥步骤,对所述已涂布的涂布层进行干燥。根据所述方式的薄膜的制造方法,利用所述薄膜卷绕装置来进行薄膜的卷绕步骤,因此,不会产生卷绕时的卷绕偏差、卷绕皱褶、擦伤(包含50 μ m 100 μ m左右的微小擦痕)、薄膜中央部的凹陷变形、以及薄膜端部(通称为耳部)的变形(滚纹部凹陷或伸展) 等的卷绕故障。借此,在涂布步骤或干燥步骤中,不会产生由卷绕故障引起的涂布故障或干燥故障,因此,可制造高品质的光学薄膜。在所述方式中,优选包括产品薄膜卷绕步骤,该产品薄膜卷绕步骤是利用所述方式的薄膜卷绕装置来对所述已制造的光学薄膜进行卷绕。即使当对作为产品的光学薄膜进行卷绕时,只要使用本发明的薄膜卷绕装置,则可制造更高品质的光学薄膜。在所述方式中,所述光学薄膜优选为液晶显示装置的偏光板保护薄膜、光学补偿薄膜、以及抗反射薄膜中的任一种薄膜。原因在于此种光学薄膜需要极高度的面状性能。[发明的效果]根据本发明的薄膜卷绕装置,即使在将空气推压方式应用于转塔方式的卷绕装置的情况下,当转塔旋转时,也无需使空气喷嘴退避,且可从卷绕开始,对缠绕卷进行空气推压,直至卷绕结束为止,因此,可使整个卷绕长度确保高品质。因此,根据使用所述卷绕装置的光学薄膜的制造方法,可制造需要高度的面状性能的光学薄膜。


图I是将本发明的薄膜卷绕装置组装至薄膜的制膜生产线的概念图。
图2是本发明的转塔式的薄膜卷绕装置的立体图。
图3是本发明的转塔式的薄膜卷绕装置的侧视图。
图4A是使本发明的转塔式的薄膜卷绕装置的空气喷嘴移动的移动机构的说明图。
图4B是使本发明的转塔式的薄膜卷绕装置的空气喷嘴移动的移动机构的说明图。
图5A是对本发明的转塔式的薄膜卷绕装置的作用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图5B是对本发明的转塔式的薄膜卷绕装置的作用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图5C是对本发明的转塔式的薄膜卷绕装置的作用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图6是本发明的转塔式的薄膜卷绕装置的其他方式的侧视图。
图7是将本发明的转塔式的薄膜卷绕装置组装至光学补偿薄膜的制造生产线的概念图。
图8是对以往的转塔式的薄膜卷绕装置的实例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符号的说明]
I、34 :缠绕卷
2、32 :卷绕轴
3、22 :转塔
3A :旋转轴
4、36 :空气喷嘴
5、S :旋转轨道
10 :薄膜卷绕装置
IOA :卷绕驱动控制部
12 :薄膜
13 :光学补偿薄膜
14 :制膜生产线
16 :薄膜卷绕切换装置
16A :卷绕切换驱动控制部
18 :控制器
20 :架台
20A :底板
20B :侧板
24 :空气喷出单元0076 26:旋转轴/转动轴
0077 28 :臂状板
0078 28A :延设板
0079 30:凸台
0080 31:卷芯 0081 32A :第一卷绕轴/卷绕轴 0082 32B:第二卷绕轴/卷绕轴
0083 36A:喷出口
0084 38 :空气导入管路
0085 38A:空气获取口
0086 38B :柔性软管
0087 38C:总管
0088 38D :旋转接头0089 40 :移动机构
0090 42 :空气配管
0091 44 :线性运动(Linear Motion,LM)轨道
0092 46 LM块体
0093 48 :滑块/螺母构件
0094 50 :滚珠螺杆
0095 52马达
0096 54/116引导辊
0097 56支撑臂
0098 112送出机
0099 114薄膜接合装置
0100 117上游引导辊 0101 118摩擦处理装置 0102 119下游引导辊
0103 120摩擦辊
0104 122除尘机
0105 124凹版涂布装置
0106 126凹版辊
0107 128盛液盘
0108 129刀片
0109 130初始干燥区域
0110 132干燥区域0111 134中间区域 0112 136硬化区域
0113138卷绕张力控制装置 0114 138A跳动辊
L:距离O:中心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详细地对本发明的薄膜卷绕装置以及使用该装置的光学薄膜的制造方法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I是将本发明的转塔式的薄膜卷绕装置10组装至薄膜12的制膜生产线14的概念图。如图I所示,制膜生产线14所制造的薄膜12经由薄膜卷绕切换装置16而卷绕于转塔式的薄膜卷绕装置10。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具有两根卷绕轴的双轴转塔式的薄膜卷绕装置的例子来进行说明,但所述卷绕轴也可为两根以上。制膜生产线14例如可采用溶液制膜法或熔融制膜法,所述溶液制膜法是使涂料在支撑体上流延成薄膜状的方法,所述涂料是将原料树脂溶解或分散于溶剂而成,所述熔融制膜法是将熔融树脂从模具中,呈薄膜状地挤出至冷却圆筒上的方法,所述熔融树脂是利用挤出机来使原料树脂熔融而成。另外,薄膜卷绕切换装置16是如下的装置,即,两个轴中的一个卷绕轴卷满之后, 转塔旋转,当空的卷绕轴位于卷绕位置时,将对于薄膜12的卷绕从卷满的卷绕轴切换至空的卷绕轴。薄膜卷绕切换装置16的详细说明并非为本发明的宗旨,因此省略,但例如可较佳地使用日本专利特开2008-230723号公报所揭示的薄膜卷绕切换装置。对薄膜卷绕装置10的卷绕进行驱动控制的卷绕驱动控制部10A、以及对薄膜卷绕切换装置16的卷绕切换进行驱动控制的卷绕切换驱动控制部16A是根据来自控制器 (controller) 18的指令来进行控制。如图2以及图3所示,双轴转塔式的薄膜卷绕装置10包括转塔22,转动自如地设置于架台20 ;以及空气喷出单元24,与转塔22—起旋转。再者,在图2以及图3中,与图 I的水平状态相比较,薄膜卷绕过程中的转塔22的姿势倾斜,但转塔22的姿势并无特别的限定。架台20是剖面呈凹形状地由底板20A与一对侧板20B、20B形成,所述一对侧板 20B、20B隔开比薄膜12的宽度更大的宽度而相向地配置。另外,旋转轴(转动轴)26转动自如地支撑于一对轴承(未图示),该一对轴承(未图示)设置于一对侧板20B、20B的上端部。转塔22包含呈平行地相向的一对臂状板28、28,并且一对臂状板28、28的中心部支撑于旋转轴26。该旋转轴26连结于未图示的转动驱动源。借此,转塔22因旋转轴26转动而旋转。在本实施方式中,以臂状的转塔的例子来对转塔22进行说明,但也可使用包含平行的一对圆板的圆板状的转塔。在呈平行地相向的一对臂状板28、28的两端部内侧,凸台(boss) 30、30突起,中空的卷芯31嵌合支撑于所述一对凸台30、30。借此来形成卷绕轴32,该卷绕轴32卷绕着薄膜12。再者,将如下的卷绕轴32称为第一卷绕轴32A,该卷绕轴32处于靠近薄膜卷绕切换装置16的卷绕位置且进行卷绕。另外,将空的卷绕轴32称为第二卷绕轴32B,该空的卷绕轴32为了进行下一次的卷绕而在远离薄膜卷绕切换装置16的待机位置处待机。而且,卷绕驱动控制部IOA基于来自控制器18的指令,分别对转塔22的间歇转动 (每次转动180度)以及卷绕轴32A、32B的转动进行驱动控制。
另外,在卷绕位置附近设置有卷绕直径传感器(sensor)(未图示),该卷绕直径传感器(未图示)对卷绕于第一卷绕轴32A的缠绕卷34的卷绕直径进行测量,检测信号被发送至控制器18。该控制器18根据卷绕直径传感器的检测信号,随时对缠绕卷34的卷绕直径进行运算,并且若卷绕直径已卷满,则将卷绕切换指令输出至薄膜卷绕装置10以及薄膜卷绕切换装置16。与转塔22成一体地设置的空气喷出单元24对缠绕卷34的表面进行空气推压,从而防止被卷绕的薄膜12所携带的携带空气卷入至缠绕卷34,针对每个第一卷绕轴32A以及第二卷绕轴32B而设置空气喷出单元24。即,空气喷出单元24包括空气喷嘴36,将空气喷射至缠绕卷34的表面,对该缠绕卷34的表面进行空气推压;空气导入管路38,中空地形成旋转轴26,并且经由该旋转轴26而将空气导入至空气喷嘴36 ;以及移动机构40,追随着缠绕卷34的卷绕直径的变化而使空气喷嘴36移动。所述空气喷出单元24是以随着转塔22的旋转而一起旋转的方式,与转塔22成一体地设置。以所述方式构成的空气喷出单元24优选设置在转塔22的旋转轨道S内。所谓转塔22的旋转轨道S,如图3所示,是指如下的缠绕卷34的最外缘所描绘的轨迹(双点划线),所述缠绕卷34与转塔22的旋转轴26 的中心O相隔的距离最长。空气喷嘴36包括狭缝(slit)状的喷出口 36A,该狭缝状的喷出口 36A形成为与薄膜12的宽度同等的宽度。空气导入管路38所供给的空气从喷出口 36A向缠绕卷34的表面喷射。空气导入管路38包括多根柔性软管38B,其一端连接于沿着空气喷嘴36的宽度方向而形成的多个空气获取口 38A ;总管38C,连接着多根柔性软管38B的另一端;以及中空的旋转轴26,与总管38C连通。而且,直至空气的空气产生装置(未图示)为止的空气配管42连接于旋转接头38D,该旋转接头38D设置于旋转轴26。借此,即使空气喷出单元24 随着转塔22的旋转而一起旋转,也不会导致空气导入管路38扭曲。针对每个空气喷嘴36而设置多根柔性软管38B以及总管38C,并且在各个总管 38C内设置有开闭阀(valve)(未图示)。各开闭阀根据来自控制器18的指示而进行开闭动作。即,将空气输送至薄膜卷绕过程中的空气喷嘴36的总管38C的开闭阀打开,另一个总管38C的开闭阀关闭。借此,来自空气产生装置的空气通过空气配管42、旋转接头38D、中空的旋转轴 26、开闭阀已打开的总管38C以及多根柔性软管38B而供给至空气喷嘴36。利用来自空气喷嘴36的空气来对缠绕卷34的表面进行空气推压时的压力优选处于5kPa 30kPa的范围。若进行空气推压时的压力不足5kPa,则将携带空气予以排除的效果小,且会成为卷绕故障的原因。另一方面,若进行空气推压时的压力超过30kPa,则空气推压的压力过强,会卷绕得过硬,因此,有可能会导致黑带等的卷绕故障。移动机构40 —面将空气喷嘴36与缠绕卷34的表面之间的距离维持为规定距离, 一面使空气喷嘴36相对于缠绕卷34的表面而进行进退移动,所述移动机构40是以如下的方式构成。即,在相向的一对臂状板28、28处,从该一对臂状板28、28的两端部向彼此相反的方向延伸设置有延设板28A、28A,臂状板28形成为N字形状。而且,在相向的延设板28A、 28A的内侧,沿着与第一卷绕轴32A或第二卷绕轴32B的轴芯正交的方向,分别呈平行地铺设有两根线性引导件的轨道(rail)44。另外,空气喷嘴36的两端部经由块体(block) 46以及滑块(slide block)(螺母(nut)构件)48而支撑于相向的轨道44。另外,滚珠螺杆50螺合于滑块48,并且滚珠螺杆50的一端连结于马达(motor) 52的转动轴,该马达(motor) 52 支撑于延设板28A。而且,控制器18基于缠绕卷34的卷绕直径来对马达52的转速进行控制,所述缠绕卷34的卷绕直径是根据来自卷绕直径传感器的检测信号而运算出的卷绕直径。借此,如图4A、图4B所示,可一面将空气喷嘴36的喷出口 36A与缠绕卷34的表面的距离L维持为规定距离,一面追随着缠绕卷34的卷绕直径的变化而使空气喷嘴36移动。图4A是卷绕直径细的状态,图4B是卷绕直径粗的状态。空气喷嘴36的喷出口 36A与缠绕卷34的表面的距离L优选处于2mm 15mm的范围。当距离L不足2mm时,喷出口 36A有可能会与缠绕卷34的表面发生接触。另一方面, 当距离L超过15mm时,对缠绕卷34的表面进行空气推压时的压力,无法充分地将携带空气予以排除。另外,优选将防尘外罩(未图示)设置于线性引导件(轨道44与块体46)与滚珠螺杆50,以使产生的灰尘不会飞散。另外,如图3所示,优选在转塔22中包括引导辊54,该引导辊54对薄膜12的前进路径进行限制,使得当所述转塔22旋转时,即将卷绕于缠绕卷34的薄膜12不会与空气喷出单元24发生接触,尤其不会与空气导入管路38的柔性软管38B或移动机构40发生接触。即,如图3所示,从延设板28A向柔性软管38B的外侧,呈弯曲状地延伸设置有支撑臂 56。引导辊54自如转动地分别支撑于所述支撑臂56的前端部与中央部。借此,形成如下的构成,即,设置有引导辊54,并且在包裹于所述引导辊54的薄膜12的前进路径内配置有空气喷出单元24,所述引导辊54在转塔22旋转时,与转塔22 —起旋转,且由卷绕于缠绕卷 34的薄膜12所包裹。再者,引导辊54的数量并不限定于两个。另外,在图3中,将引导辊54支撑于从延设板28A延伸设置的支撑臂56,但也可采用所述圆板状的转塔来形成引导辊54的支撑部分。总之,只要是使引导辊54也随着转塔22的旋转而一起旋转的构成即可。借此,当转塔22旋转时,可不使即将卷绕于缠绕卷34的薄膜12与空气喷出单元24发生接触,因此, 薄膜12的面不会因接触而受损。接着,对以所述方式构成的薄膜卷绕装置10的作用进行说明。如图5A所示,在卷绕位置,薄膜12卷绕于第一卷绕轴32A,并且缠绕卷34的表面因从空气喷嘴36喷出的空气而受到空气推压。借此,防止在薄膜12的前进过程中所携带的携带空气卷入至缠绕卷34而产生所述卷绕故障。接着,根据来自未图示的卷绕直径传感器的侦测信号,控制器18侦测出卷绕的薄膜12的卷绕直径已卷满之后,控制器18将卷绕切换指令发送至薄膜卷绕装置10的卷绕驱动控制部10A、与薄膜卷绕切换装置16的卷绕切换驱动控制部16A。例如,当将4000m的薄膜12卷绕于第一卷绕轴32A时,控制器18利用已卷绕了 3800m时的卷绕直径来判断出已卷满,且发出卷绕切换指令。如图5C所示,卷绕驱动控制部10A基于卷绕切换指令来使转塔22旋转180度,使位于待机位置的第二卷绕轴32B移动至卷绕位置。另一方面,已卷满的缠绕卷34移动至待机位置,直至由薄膜卷绕切换装置16对薄膜12进行的卷绕切换结束为止(直至卷绕4000m 为止),才继续对薄膜12进行卷绕。
12
在所述用以实现薄膜卷绕切换的转塔22的旋转过程中,由于包含空气喷嘴36的空气喷出单元24是与转塔22成一体地设置,因此,该空气喷出单元24会随着转塔22的旋转而一起旋转。借此,即使当将空气推压方式应用于转塔方式的薄膜卷绕装置10时,也无需在转塔旋转时,使空气喷嘴36退避至旋转轨道S之外。因此,可从开始将薄膜卷绕于第一卷绕轴32A至卷绕结束为止,持续地对缠绕卷34的表面进行空气推压。尤其,即使在从利用转塔的旋转的卷绕切换开始至结束为止(从3800m至4000m的期间)的期间,仍利用来自空气喷嘴36的空气来对缠绕卷34的表面进行空气推压,因此,不会如以往的转塔式的卷绕装置那样,在卷绕切换开始之后(即,在卷绕辊的外周部)产生卷绕故障。而且,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由于设置有与转塔22 —起旋转的引导辊54,因此, 即将卷绕于缠绕卷34的薄膜12不会与空气喷出单元24发生接触而产生擦痕等的故障。利用图5A至图5C来对所述情况进行说明。若从图5A的状态起,转塔22旋转90 度,则会成为图5B的状态。根据图5B可知在柔性软管38B或移动机构40与即将卷绕的薄膜12发生接触之前,引导辊54被薄膜12包裹而进行从动转动。而且,如图5C所示,若转塔22旋转180度,则以使薄膜12在柔性软管38B或移动机构40的外侧前进的方式来形成前进路径。借此,当转塔22旋转时,可防止即将卷绕于缠绕卷34的薄膜12与空气喷出单元24发生接触。另一方面,在转塔22旋转而使第二卷绕轴32B移动至卷绕位置之后,卷绕切换驱动控制部16A将卷绕于第一卷绕轴32A的薄膜12予以切断,并将已切断的薄膜12的前端部粘着于第二卷绕轴32B。在进行粘着的同时,借由卷绕驱动控制部IOA来使第二卷绕轴 32B转动,开始将所述薄膜12卷绕于第二卷绕轴32B。借此,前进的薄膜12从第一卷绕轴 32A卷绕切换至第二卷绕轴32B,从而连续地对薄膜12进行卷绕。大致在所述卷绕切换结束的同时,控制器18将第一卷绕轴32A侧的总管38C的开闭阀关闭,且将第二卷绕轴32B侧的总管38C打开。借此,将空气从空气喷嘴36喷射至卷绕于第二卷绕轴32B的缠绕卷34的表面,从而将薄膜12所携带的携带空气予以排除。开闭阀的切换时机越早越好,优选若所述切换时机在从卷绕切换结束算起的3秒以内,则可防止产生卷绕故障,且无问题。如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薄膜卷绕装置10,即使在将空气推压方式应用于转塔方式的卷绕装置的情况下,当转塔旋转时,也无需使空气喷嘴36退避,且可从卷绕开始,对缠绕卷34进行空气推压,直至卷绕结束为止,因此,可有效率地将携带空气予以排除。借此, 可确实地防止卷绕故障。在所述已说明的薄膜卷绕装置10中,以如下的方式配置有空气喷出单元24,所述方式是指向上地将空气喷射至卷绕过程中的缠绕卷34,从而对该缠绕卷34进行空气推压。 然而,也可如图6那样,以横向地将空气喷射至缠绕卷34的方式来配置空气喷出单元24,虽未图示,但也可向下地喷射出所述空气。如此,横向或向下地将空气喷射至缠绕卷,借此,卷绕时所产生的尘埃不易飞扬,因此,可抑制尘埃再次附着于缠绕卷表面。以由所述薄膜卷绕装置10直接对制造的薄膜进行卷绕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例如, 以制造偏光板的保护薄膜等时的卷绕的例子来进行了说明。接着,根据图7来对如下的制造方法的一例进行说明,所述制造方法是进一步对以所述方式卷绕于薄膜卷绕装置10的薄膜12实施涂布、干燥等的处理,从而制造光学薄膜的方法。作为光学薄膜的一例,以光学补偿薄膜的例子来进行说明。再者,当然,本发明的薄膜卷绕装置对于将所述已说明的薄膜本身用作偏光板的保护薄膜时的卷绕有效,此外,对于将功能性涂布液涂抹于所述薄膜而成的光学薄膜的卷绕也有效。此处,作为涂抹有功能性涂布液的光学薄膜的例子,对光学补偿薄膜的情况进行说明,但光学薄膜并不限于光学补偿薄膜,也可适用于各种光学薄膜例如防眩薄膜、抗反射薄膜等的制造方法,所述各种光学薄膜是将硬化性涂布液涂布至带状的薄膜上之后,在干燥区域(zone)中,借由加热风来使涂布层干燥,接着在硬化区域中使经干燥的涂布层硬化 。图7是表示光学补偿薄膜的制造装置100的整体构成的概略图。如图7所示,带状的薄膜12被从转塔式的送出机112送出,该带状的薄膜12预先形成有配向膜形成用的透明树脂层。再者,符号114为薄膜接合装置,该薄膜接合装置自动地将旧卷的薄膜12的后端部、与新卷的薄膜12的前端部予以接合。经由薄膜接合装置114而从送出机112送出的薄膜12 —面被引导辊116引导,一面被送入至配置于下游侧的摩擦(rabbing)处理装置118,借由摩擦棍(rubbing roller) 120来对透明树脂层进行摩擦处理。借此,形成配向膜。在摩擦处理装置118中,摩擦辊120配置在薄膜12的连续搬送步骤内的两个搬送用卷之间。而且,薄膜12包裹于转动的摩擦辊120而被搬送,借此,连续地受到摩擦处理。 在此情况下,也可以如下的方式来配置摩擦辊120,即,使该摩擦辊120的转动轴相对于薄膜12的搬送方向而倾斜。在摩擦处理装置118的下游侧配置有除尘机122,将附着于薄膜12的面的灰尘予以除去。而且,在除尘机122的下游侧配置有凹版(gravure)涂布装置124,将包含液晶性化合物的涂布液涂布至薄膜12的配向膜上。优选使用具有交联性官能基的液晶性盘状化合物(discotic compound)作为液晶性化合物。凹版涂布装置124包括凹版棍(gravure roller) 126与盛液盘(pan) 128,该盛液盘128配置在所述凹版辊126的下方,且充满着包含液晶性化合物的涂布液。凹版辊126的约下半部分浸溃于涂布液。另外,在凹版辊126的约10点钟的位置配置有刀片(blade) 129。 借此,涂布液被供给至凹版辊126的面的胞状部(cell),利用刀片129来将多余的涂布液刮落之后,所述涂布液被涂布至薄膜12的配向膜面。涂布液的涂布量优选为10mL/m2以下。以与凹版辊126大致呈平行的状态,配置有上游引导辊117以及下游引导辊119。 另外,对于上游引导辊117以及下游引导辊119而言,优选两端部转动自如地被未图示的轴承构件(滚珠轴承等)支撑,且不包括驱动机构。凹版涂布装置124优选设置在无尘室 (clean room)等的洁净的环境中。洁净度优选为1000级以下,更优选为100级以下,进而优选为10级以下。作为涂布装置,在图7中表示了凹版涂布装置124的例子,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可适当地使用浸溃涂布法(dip coating method)、气刀涂布法(air knife coating method)、幕式涂布法(curtain coating method)、棍式涂布法(roller coating method)、 拉丝锭涂布法(wire bar coating method)、微凹版(microgravure)法或挤出涂布法 (extrusion coating method)等的方法。薄膜12的搬送速度优选为5m/分钟 200m/分钟。另外,薄膜12上所形成的涂布层的宽度优选为O. 5m 3m。借由设置于最近的下游侧的初始干燥区域130来对薄膜12进行干燥,该薄膜12 形成有包含液晶性化合物的涂布层。此外,在初始干燥区域130的下游侧设置有干燥区域 132,经干燥的薄膜12的涂布层进一步被干燥。而且,在干燥区域132的下游侧设置有硬化区域136,使经干燥的薄膜12的涂布层硬化。在所述情况下,优选将中间区域134设置在干燥区域132与硬化区域136之间,所述中间区域134是温度低于干燥区域132的温度与硬化区域136的温度的方式而受到控制。若不设置中间区域134,将涂布层从干燥区域132直接搬送至硬化区域136,则有时低分子量化合物会在温度比干燥区域132的温度更低的硬化区域136中冷凝,所述低分子量化合物是从在干燥区域132中被加热的薄膜12及涂布层蒸发出的化合物。因冷凝而析出的析出物(冷凝物)会附着于薄膜12的背面以及涂布层面,从而造成污染。另外,因硬化区域136的壁面等而冷凝的冷凝物,会落下并附着于带状薄膜12的背面以及涂布膜面,从而造成污染。再者,此处,所谓低分子量化合物,是指分子量为1000以下的化合物。在光学补偿薄膜的制造过程中,作为所述低分子量化合物,例如存在作为塑化剂的憐酸三苯酯(Triphenyl Phosphate, TPP)、联苯二苯基憐酸酯(Biphenyl Diphenyl Phosphate, BDP);作为硬膜剂的IRGACURE(长濑产业股份有限公司(NAGASE & Co.,Ltd.) 的日本注册商标)184 ;以及作为娃烧偶联剂(silane coupling agent)的丙烯酰氧基丙基二甲氧基娃烧等。而且,经由硬化区域136而制造的光学补偿薄膜13经过卷绕张力控制装置138,接着经由所述已说明的薄膜卷绕切换装置16而卷绕于转塔式的薄膜卷绕装置10。再者,符号 138A 为跳动棍(dancer roller) 如此,使用本发明的转塔式的薄膜卷绕装置10,对薄膜12进行卷绕,且对光学补偿薄膜13进行卷绕,该光学补偿薄膜13是对薄膜12进行涂布、干燥等的处理而制造的薄膜,借此,可制造如下的光学薄膜,该光学薄膜无卷绕时的卷绕偏差、卷绕皱褶、擦伤(包含 50μπι IOOym左右的微小擦痕)、薄膜中央部的凹陷变形、薄膜端部(通称为耳部)的变形(滚纹部凹陷或伸展)等的卷绕故障且具有高度的面状性能。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光学薄膜的制造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材料进行说明。作为本实施方式中所使用的盘状化合物(液晶性化合物),可使用日本专利特开平7-267902号、日本专利特开平7-281028号、以及日本专利特开平7-306317号的各公报所揭示的化合物。根据所述公报,光学各向异性层(包含液晶性化合物的涂布层)是由具有盘状构造单位的化合物形成的层。即,光学各向异性层是单体(monomer)等的低分子量的液晶性盘状化合物层、或藉由聚合性的液晶性盘状化合物的聚合(硬化)而获得的聚合物(polymer)层。作为盘状(圆盘状)化合物,例如可列举《分子晶体》(Mol. Cryst.)第71卷第111 页(1981年)的C. Destrade等人的研究报告所揭示的苯衍生物;《分子晶体》(Mol. Cryst.) 第122卷第141页(1985年)、《物理快报A》(Physicslett,A)第78卷第82页(1990) 的C. Destrade等人的研究报告所揭示的三聚却(truxene)衍生物;《应用化学》(Angew. Chem.)第96卷第70页(1984年)的B. Kohne等人的研究报告所揭示的环己烷衍生物;以及《化学会志》(J. Chem. Co mmun.)第1794页(1985年)的J. M. Lehn等人的研究报告、《美国化学会志》(J. Am. Chem. Soc.)第116卷第2655页(1994年)的J. Zhang等人的研究报告所揭示的氮杂冠醚Oaza crown)系或苯乙炔系大环(macrocycle)化合物等。所述盘状(圆盘状)化合物为如下的构造,即,一般将所述化合物作为分子中心的母核,且呈射线状地对直链的烷基或烷氧基、置换苯甲酸基等进行置换而作为其直链,所述盘状(圆盘状)化合物表现出液晶性。所述盘状(圆盘状)化合物中,一般包含被称为盘状液晶的化合物。然而,只要分子自身具有负的单轴性,且可形成固定的配向,则并不限定于所述已揭示的盘状(圆盘状)化合物。另外,在所述公报中,所谓由圆盘状化合物形成, 最终形成的物质无需为所述化合物,例如也包含如下的情况,即,所述低分子盘状液晶具有因热、光等而发生反应的基,结果,因热、光等,借由反应而进行聚合或交联,分子量变高,液晶性消失。而且,优选使用如下的化合物,该化合物含有可形成盘状向列相或单轴性的柱状相的至少一种圆盘状化合物,且具有光学各向异性。另外,圆盘状化合物优选为三亚苯衍生物。此处,三亚苯衍生物优选为日本专利特开平7-306317号公报所揭示的(化2)所表示的化合物。作为成为配向膜层的支撑体的薄膜12,优选使用TAC等的酰化纤维素(cellulose acylate)薄膜。具体而言,可使用日本专利特开平9-152509号公报所详细揭示的薄膜。 即,配向膜设置在酰化纤维素薄膜上,或设置在该酰化纤维素薄膜上所涂设的底涂层上。配向膜是以对液晶性盘状化合物的配向方向进行规定的方式来发挥功能,所述液晶性盘状化合物设置在该配向膜上。此处,配向膜只要可将配向性给予光学各向异性层,则可为任意的层。作为配向膜的优选例子,可列举有机化合物(优选为聚合物)的经摩擦处理的层、无机化合物的斜方蒸镀层、以及具有细微纹沟(miciOgroove)的层,而且可列举ω-二十三烷酸、双十八烷基甲基氯化铵以及硬脂酸甲酯等的由朗缪尔布洛节塔法 (Langmuir Blodgett method) (LB膜)形成的叠层膜、或者借由施加电场或磁场来使介电体配向的层。作为配向膜用的有机化合物,例如可列举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甲基丙烯酸共聚物、苯乙烯/马来酰亚胺共聚物、聚乙烯醇、聚(N-羟甲基丙烯酰胺)、苯乙烯/甲基苯乙烯共聚物、氯磺化聚乙烯、硝化纤维素、聚氯乙烯、氯化聚烯烃、聚酯、聚酰亚胺、乙酸乙烯酯/氯乙烯共聚物、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羧甲基纤维素、聚乙烯、聚丙烯以及聚碳酸酯等的聚合物以及硅烷偶联剂等的化合物。作为优选的聚合物的例子,可列举聚酰亚胺、 聚苯乙烯、苯乙烯衍生物的聚合物、明胶、聚乙烯醇以及具有烷基(碳原子数优选为6以上) 的烷改性聚乙烯醇。所述聚合物中,尤其优选烷改性聚乙烯醇,该烷改性聚乙烯醇的使液晶性盘状化合物均一地配向的能力优异。推测原因在于配向膜面的烷基链与盘状液晶的烷基侧链之间的强烈的相互作用。另外,对于烷基而言,碳原子数优选为6 14,而且烷基优选经由-S-、- (CH3)C(CN)-或- (C2H5)N-CS-S-而键结于聚乙烯醇。所述烷改性聚乙烯醇优选在末端具有烷基,皂化度为80%以上,且聚合度为200以上。另外,所述在侧链上具有烷基的聚乙烯醇可利用可乐丽(股)(KURARAY Co. ,Ltd.)制造的MP103、MP203、以及R1130 (商品名)等的商品。另外,作为液晶显示装置(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的配向膜而被广泛使用的聚酰亚胺膜(优选为含有氟原子的聚酰亚胺)也优选作为有机配向膜。将聚酰胺酸(例如日立化成(股)(Hitachi Chemical Co. ,Ltd.)制造的LQ/LX系列(商品名)、日产化学 (股)(Nissan Chemical Industries,Ltd.)制造的SE系列(商品名)等)涂布于网状面, 以100°C 300°C来煅烧O. 5小时 I小时之后,进行摩擦,借此来获得所述聚酰亚胺膜。而且,适用于酰化纤维素薄膜的配向膜优选为如下的硬化膜,将反应性基导入至所述聚合物,或者与异氰酸酯化合物及环氧化合物等的交联剂一起使用所述聚合物,使这些聚合物硬化,借此来获得所述硬化膜。配向膜中所使用的聚合物、与光学各向异性层的液晶性化合物优选隔着各自的层的界面而化学键结。配向膜的聚合物优选由如下的聚乙烯醇形成,该聚乙烯醇是利用包括乙烯基部分、环氧乙烷基部分或氮丙啶基部分的基,将至少一个羟基予以置换而成。包括乙烯基部分、环氧乙烷基部分或氮丙啶基部分的基,优选经由芳醚键、氨基甲酸酯键、缩醛键或酯键而键结于聚乙烯醇衍生物的聚合物链。包括乙烯基部分、环氧乙烷基部分或氮丙啶基部分的基优选不具有芳香环。所述聚乙烯醇优选为日本专利特开平9-152509号公报所揭示的(化22) ο所述摩擦处理可利用作为IXD的液晶配向处理步骤而被广泛采用的处理方法。 即,可使用如下的方法,该方法是使用纸或纱布(gauze)、毛毡(felt)、橡胶或者尼龙、聚酯纤维等,朝固定方向来对配向膜的面进行擦拭,借此来获得配向。一般而言,使用平均地布植有长度及粗细度均一的纤维的布等来进行数次左右的摩擦,借此来实施所述摩擦处理。另外,作为无机斜方蒸镀膜的蒸镀物质,以氧化硅(SiO)为代表,可列举二氧化钛 (TiO2)、二氧化锌(ZnO2)等的金属氧化物、或氟化镁(MgF2)等的氟化物、金(Au)、铝(Al)等的金属。再者,金属氧化物只要为高介电常数的金属氧化物,则可用作斜方蒸镀物质。再者, 所述蒸镀物质的种类并不限定于所述种类。可使用蒸镀装置来形成无机斜方蒸镀膜。将网状面予以固定而进行蒸镀,或使长条网状面移动而连续地进行蒸镀,借此,可形成无机斜方蒸镀膜。作为不使用配向膜而使光学各向异性层配向的方法,可列举如下的方法,即,一面将网状面上的光学各向异性层加热至可形成盘状液晶层的温度,一面施加电场或磁场。作为将光学补偿薄膜应用于液晶显示装置的应用方法,优选经由粘着剂来将所述光学补偿薄膜贴合于偏光板的单侧,或者经由粘接剂,将所述光学补偿薄膜作为保护薄膜而贴合于偏光元件的单侧,所述光学补偿薄膜在酰化纤维素薄膜上形成有光学各向异性层。光学各向异性元件优选至少具有盘状构造单位(优选为盘状液晶)。另外,优选所述盘状构造单位的圆盘面相对于酰化纤维素薄膜面而倾斜,且盘状构造单位的圆盘面与酰化纤维素薄膜所成的角度会在光学各向异性层的深度方向上发生变化。另外,所述光学补偿薄膜尤其优选使用于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该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包含液晶单元(liquid crystal cell)以及配置在该液晶单元的两侧的两块偏光板。液晶单元在两块电极基板之间承载着液晶。一块光学补偿薄膜配置在液晶单元与一个偏光板之间,或两块光学补偿薄膜配置在液晶单元与两块偏光板之间。液晶单元的模式 (mode)优选为垂直排列(Vertical Alignment,VA)模式、扭曲向列(Twisted Nematic,TN) 模式、或光学补偿弯曲(Optically Compensated Bend, 0CB)模式。[实例I]
借由转塔式的薄膜卷绕装置,将4000m的在图I的制膜生产线中制造的宽度为 2000mm且厚度为80 μ m的三乙酰纤维素薄膜卷绕于卷绕轴,并且当已卷绕了 3800m时,使转塔旋转,从而进行薄膜的卷绕切换。接着,当在下述实验I 实验3的卷绕条件下,对薄膜进行卷绕时,对卷绕薄膜的品质进行调查。(卷绕条件)实验I采用以往的薄膜卷绕装置,且在转塔旋转之前以及旋转之后,均以550(N) 的卷绕张力来进行卷绕,所述以往的薄膜卷绕装置不进行空气推压,而是使薄膜卷绕张力提高,借此来将卷入至缠绕卷的携带空气予以排除。实验2采用以往的薄膜卷绕装置,所述以往的薄膜卷绕装置是借由空气推压来将携带空气予以排除的方式的薄膜卷绕装置,但由于空气喷嘴并未与转塔成为一体,因此,当转塔旋转时,必须使空气喷嘴退避至旋转轨道之外。因此,在所述转塔旋转之后,使卷绕张力提高,从而将携带空气予以排除。即,将转塔旋转之前的卷绕张力设为400 (N),且使旋转之后的卷绕张力提高至550 (N)。另外,转塔旋转之前的空气推压压力为8. O(kPa),但在旋转之后,为了使空气喷嘴退避,所述空气推压压力为O. O(kPa)。实验3采用本发明的薄膜卷绕装置,所述本发明的薄膜卷绕装置是借由空气推压来将携带空气予以排除的方式的薄膜卷绕装置,将空气喷出单元与转塔成一体地设置,借此,在转塔旋转之前以及旋转之后,均可进行空气推压。即,在转塔旋转之前以及旋转之后, 均将卷绕张力设为400 (N),且将空气推压压力设为8. O (kPa)。(卷绕薄膜的品质评价方法)针对在所述实验I、实验2、以及实验3的卷绕条件下所卷绕的各薄膜,对卷绕品质进行评价。作为卷绕评价的方法,以目视来对整个缠绕卷的“卷绕偏差”、“黑带”这两个项目进行评价。另外,分别针对直至转塔旋转之前为止的卷绕(卷绕长度直至3800m为止的缠绕卷。以下标记为内周侧)与旋转之后(卷绕长度直至3800m 4000m为止。以下标记为外周侧)的卷绕,利用目视来对“龟壳状凹陷”、“卷角”、以及“耳部凹陷”这三个项目进行评价。(评价项目的评价基准)〈卷绕偏差〉以〇、Λ、以及X这三个级别(level)来对缠绕卷的端面(侧面)的整齐度或混乱度进行评价。〇缠绕卷端面的偏差量(最大凸部与最大凹部之差)不足3mm,卷绕姿态美观。Λ缠绕卷端面的偏差量(最大凸部与最大凹部之差)为3mm 10mm,可看到卷绕偏差。X缠绕卷端面的偏差量(最大凸部与最大凹部之差)超过10mm,卷绕姿态差。<黑带 > 也称为结块(blocking),是指如下的卷绕故障,即,缠绕卷内的薄膜层彼此密着,结果,薄膜彼此贴紧而出现了外观通透的部分。当卷绕半径方向的应力过大时,所述卷绕故障会变差,由于完全无卷入至缠绕卷的空气,因此,当卷绕得过硬时,会产生所述卷绕故障。也以〇、Λ、以及X这三个级别来对黑带故障进行评价。〇在缠绕卷表面上完全未产生黑带。Λ在缠绕卷表面的一部分产生了黑带。
X在缠绕卷表面的大致整个区域产生了黑带。<龟壳状凹陷 > 是如下的卷绕故障,即,在缠绕卷表面产生了类似龟壳花纹的凹陷变形(下陷、凹入变形),由于卷入至缠绕卷的携带空气会随着时间的经过而排出,因此,缠绕卷表面塌陷,借此,产生所述卷绕故障。也以〇、Λ、以及X这三个级别来对龟壳状凹陷故障进行评价。〇在缠绕卷表面上完全未产生龟壳状凹陷。Λ在缠绕卷表面的一部分产生了微弱的龟壳状凹陷。X在缠绕卷表面的大范围中产生了强烈的龟壳状凹陷。〈卷角〉是指如下的卷绕故障,S卩,缠绕卷的直径方向剖面并非为美观的圆形,且到处可见有角的变形部位,以〇、Λ、以及X这三个级别来进行评价。〇缠绕卷的直径方向剖面为美观的圆形,且未产生卷角。Λ在缠绕卷的直径方向剖面的一部分产生了微弱的卷角。X在缠绕卷的直径方向剖面的大范围中产生了强烈的卷角。<耳部伸展 > 也称为“耳部凹陷”,是指如下的卷绕故障,即,薄膜宽度方向两端部的滚纹部附近成为起伏的状态。若卷绕张力过高,则容易产生所述卷绕故障,以〇、Λ、以及X这三个级别来进行评价。〇在缠绕卷表面的两端部未产生耳部伸展。Λ在缠绕卷表面的两端部产生了微弱的耳部伸展。X在缠绕卷表面的两端部产生了强烈的耳部伸展。(测试结果)结果,如表I所示,对于使用以往的薄膜卷绕装置的实验I而言,缠绕卷的“卷绕偏差”以及“黑带”为〇评价。然而,缠绕卷的内周侧的“龟壳状凹陷”、“卷角”、“耳部伸展”均为Λ评价,并且外周侧均为X评价。另外,对于使用以往的空气推压型的薄膜卷绕装置的实验2而言,缠绕卷的“卷绕偏差”为Λ评价,“黑带”为〇评价。另外,缠绕卷的内周侧的“龟壳状凹陷”、“卷角”、“耳部伸展”均为〇评价。然而,对于经如下的处理的缠绕卷的外周侧而言,“龟壳状凹陷”、“卷角” 为X评价,“耳部伸展”为Λ评价,所述处理是指不进行空气推压而使卷绕张力提高,借此来将携带空气予以排除。相对于此,对于使用本发明的空气推压型的薄膜卷绕装置的实验3而言,缠绕卷的“卷绕偏差”以及“黑带”的评价为〇。而且,对于缠绕卷的内周侧以及外周侧而言,“龟壳状凹陷”、“卷角”、“耳部伸展”均为〇评价。表一
权利要求
1.一种薄膜卷绕装置,将薄膜卷绕于卷绕轴而形成缠绕卷,使设置有多个所述卷绕轴的转塔以旋转轴为中心而旋转,借此使所述缠绕卷从卷绕位置移动,使接下来进行卷绕的卷绕轴移动至所述卷绕位置,所述薄膜卷绕装置包括空气喷出单元,所述空气喷出单元包括空气喷嘴,将空气喷射至所述缠绕卷的表面,借由喷射出的所述空气来将已卷绕的所述薄膜推压至所述表面;空气导入管路,经由中空地形成的所述旋转轴,将所述空气导入至所述空气喷嘴;以及移动机构,一面将所述空气喷嘴的喷出口与所述缠绕卷表面的距离维持于规定的范围,一面追随着所述缠绕卷的卷绕直径的变化而使所述空气喷嘴移动,针对每个所述卷绕轴,所述空气喷出单元与所述转塔成一体地设置,所述空气喷出单元随着所述转塔的旋转而一起旋转。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薄膜卷绕装置,其中所述空气喷出单元配置在所述转塔的旋转轨道内。
3.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薄膜卷绕装置,更包括旋转接头,其设置于所述旋转轴, 且所述旋转接头转动自如地将直至所述转塔的外部所设置的空气源为止的空气配管与所述旋转轴予以连结。
4.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薄膜卷绕装置,其中设置有引导辊,所述引导辊在所述转塔旋转时,与所述转塔一起旋转,且由卷绕于所述缠绕卷的薄膜所包裹,并且在包裹于所述引导辊的薄膜的前进路径内,配置有所述空气喷出单元。
5.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薄膜卷绕装置,其中所述移动机构一面将所述空气喷嘴的喷出口与所述缠绕卷表面的距离维持为2mm 15mm,一面使所述空气喷嘴移动。
6.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薄膜卷绕装置,其中所述空气导入管路从所述旋转轴,分支至针对每个所述空气喷嘴而设置的总管,并且从所述总管经由多根柔性软管,沿着所述空气喷嘴的宽度方向而均等地将所述空气予以导入。
7.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薄膜卷绕装置,更包括切换机构,其设置于所述各总管, 且所述切换机构能够在3秒以内,对从所述旋转轴流向各所述空气喷嘴的空气进行切换。
8.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薄膜卷绕装置,其中一对所述移动机构是以不使驱动部的尘埃落下至所述薄膜上的方式,设置于所述空气喷嘴宽度方向的两端部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薄膜卷绕装置,其中在所述移动机构的驱动部设置有外罩。
10.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薄膜卷绕装置,其中所述薄膜的宽度为2000mm以上。
11.一种薄膜的制造方法,包括制造薄膜的制膜步骤;以及薄膜卷绕步骤,利用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薄膜卷绕装置来对所述已制造的薄膜进行卷绕。
12.一种光学薄膜的制造方法,包括薄膜卷绕步骤,利用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薄膜卷绕装置来对制造光学薄膜的薄膜进行卷绕;涂布步骤,对所述已卷绕的薄膜进行逆卷绕,涂布光学用涂布液;以及干燥步骤,对所述已涂布的涂布层进行干燥。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光学薄膜的制造方法,包括产品薄膜卷绕步骤,利用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薄膜卷绕装置来对所述已制造的光学薄膜进行卷绕。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光学薄膜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光学薄膜为液晶显示装置的偏光板保护薄膜、光学补偿薄膜、以及抗反射薄膜中的任一种薄膜。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薄膜卷绕装置以及使用薄膜卷绕装置的薄膜的制造方法,所述薄膜卷绕装置使设置有多个所述卷绕轴的转塔以旋转轴为中心而旋转,借此来使缠绕卷从卷绕位置起移动,使接下来进行卷绕的卷绕轴移动至所述卷绕位置,薄膜卷绕装置包括空气喷出单元,空气喷出单元包括空气喷嘴、空气导入管路以及移动机构。移动机构一面将空气喷嘴的喷出口与缠绕卷表面的距离维持于规定的范围,一面追随着缠绕卷的卷绕直径的变化而使空气喷嘴移动,其中针对每个卷绕轴,空气喷出单元与转塔成一体地设置,空气喷出单元随着转塔的旋转而一起旋转。
文档编号B65H18/26GK102583079SQ20121000183
公开日2012年7月18日 申请日期2012年1月5日 优先权日2011年1月7日
发明者松村善仁, 远藤广宣, 铃木良明 申请人: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