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纱卷绕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362212阅读:11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纺纱卷绕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边切换卷绕筒管边卷绕纺出的纱线的纺纱卷绕装置。
背景技术
纺纱卷绕装置在转台上设置有2根筒管支架,纱线卷绕到安装在一个筒管支架上的卷绕筒管上。使接触辊压接在卷绕过程中的卷绕筒管上。在另一个筒管支架上,在变成满卷的卷绕筒管(卷装)落纱后,安装新的卷绕筒管。若进行向新的卷绕筒管的切换,则在变成满卷的卷绕筒管(卷装)的落纱之际,转台旋转约半圈。当卷绕筒管的切换结束时,向新的卷绕筒管的纱线的卷绕被开始。满卷的卷装的落纱由落纱装置来进行。专利文献I中公开了将纺出的纱线卷绕到卷绕筒管上时将接触辊的位置保持大致一定地控制转台的转动的纺纱卷绕装置。专利文献I的纺纱卷绕装置中,由于将接触辊的位置保持大致一定,因此从刚刚切换到新的卷绕筒管开始转台的旋转角度时刻变化。由于转台的旋转角度一直变化,因此变成满卷了的卷装的位置也一直变化。因此,落纱时必须使落纱装置追随卷装的运动,存在落纱装置的结构变得复杂这样的问题。并且,凭借自动进行落纱的自动落纱装置来追随着卷装的运动进行落纱是困难的。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在切换到新的卷绕筒管后到结束变成满卷的卷装的落纱之前不进行转台的转动的纺纱卷绕装置。专利文献2的纺纱卷绕装置中,在结束卷装的落纱之前使接触辊上升来与卷装的卷绕增粗(卷爸太O相对应。因此,在卷装的落纱之际卷装的位置不变化,落纱变得容易。在卷装的落纱完了后,与卷绕筒管的卷绕增粗相对应地控制接触辊的位置和转台的旋转角度,在卷绕筒管变成满卷了的时刻使接触辊下降到下限附近。但是,纺纱卷绕装置中要求构成该纺纱卷绕装置的部件不与卷绕筒管相干涉的设计。但是,凭借专利文献I的纺纱卷绕装置由于从刚刚切换到新的卷绕筒管开始转台的旋转角度时刻变化,因此伴随转台的转动而移动的卷绕筒管的轨迹遍及较宽的范围。凭借专利文献2的纺纱卷绕装置也由于在变成了满卷的卷装的落纱完成后与卷绕筒管的卷绕增粗相对应地转台的旋转角度时刻变化,因此伴随着转台的转动而移动的卷绕筒管的轨迹遍及较宽的范围。因此,如果构成纺纱卷绕装置的部件被配置在卷绕筒管通过的区域的话,则该部件就与卷绕筒管产生干涉。因此,这样的纺纱卷绕装置中存在设计上的自由度被限制这样的问题。[专利文献I]日本特许第2798508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许第4024377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就是要提供一种将卷绕筒管通过的区域收敛在狭小的范围内、提高了设计上的自由度的纺纱卷绕装置。接着说明用来解决该问题的手段。
g卩,第I方案为一种纺纱卷绕装置,边切换卷绕筒管边卷绕纺出的纱线,具备机体;转台,具备保持卷绕筒管的2根筒管支架,并且相对于上述机体转动;接触辊,与卷绕筒管的卷绕增粗及上述转台的转动相对应地保持压接在卷绕筒管上的状态,并且使从上述转台的转动轴起的距离变动地移动;设定部,设定第I转台转动条件和第2转台转动条件;检测部,检测纱线的卷绕状态;判断部,判断由上述检测部检测到的纱线的卷绕状态是否达到了上述第I转台转动条件或上述第2转台转动条件;以及,控制部,控制上述转台的转动和上述接触辊的移动;上述控制部这样进行控制在将上述接触辊配置在第I辊位置上、并且将上述转台配置在了第I转台位置上的状态下,开始向卷绕筒管的纱线的卷绕;在上述判断部从纱线的卷绕开始到判定为达到了上述第I转台转动条件的第I期间,使上述接触辊从上述第I辊位置与卷绕筒管的卷绕增粗相对应地移动到第2辊位置,并且维持在使上述转台停止在上述第I转台位置的状态;在从上述判断部判定达到了上述第I转台转动条件起到判定达到了上述第2转台转动条件的第2期间,使上述转台从上述第I转台位置转动到第2转台位置,并且使上述接触辊与上述转台的转动和卷绕筒管的卷绕增粗相对应地从上述第2辊位置移动到第3辊位置;在从上述判断部判定达到了上述第2转台转动条件起到卷绕筒管达到满卷的第3期间,使上述接触辊从第3辊位置与卷绕筒管的卷绕增粗相对应地移动到第4辊位置,并且使上述转台从上述第2转台位置移动到第3转台位置;从上述转台的转动轴到上述第4辊位置的距离比从上述转台的转动轴到上述第I辊位置的距离长、比从上述转台的转动轴到上述第2辊位置的距离短,并且从上述转台的转动轴到上述第3辊位置的距离比从上述转台的转动轴到上述第I辊位置的距离长、比从上述转台的转动轴到上述第2辊位置的距离短。第2方案在第I方案中,从上述转台的转动轴到上述第4辊位置的距离比从上述转台的转动轴到上述第3辊位置的距离长。第3方案在第I或第2方案中,在从卷绕筒管达到满卷到开始下一个卷绕筒管的卷绕的第4期间,上述接触 辊从第4辊位置移动到第I辊位置。第4方案在第I至第3中的任一方案中,作为上述接触辊的卷绕开始位置的上述第I辊位置以使从上述转台的转动轴到上述第I辊位置的距离比最小停止距离短的方式设定,并且在从上述转台的转动轴到上述接触辊的距离从开始纱线的卷绕起到最初超过上述最小停止距离为止,使保护装置不动作。发明的效果作为本发明的效果,具有以下所述的效果。根据第I方案,从转台的转动轴到第4辊位置的距离比从转台的转动轴到第I辊位置的距离长、比从转台的转动轴到第2辊位置的距离短。而且,从转台的转动轴到第3辊位置的距离比从转台的转动轴到第I辊位置的距离长、比从转台的转动轴到第2辊位置的距离短。因此,伴随转台的转动而移动的卷绕筒管通过的区域收敛在狭窄的范围内。因此,能够确保构成纺纱卷绕装置的部件不与卷绕筒管相干涉的空间,使设计上的自由度提高成为可能。根据第2方案,从转台的转动轴到第4辊位置的距离比从转台的转动轴到第3辊位置的距离长。因此,伴随转台的转动而移动的卷绕筒管通过的区域收敛在更狭窄的范围内。因此,能够确保构成纺纱卷绕装置的部件不与卷绕筒管相干涉的空间,使设计上的自由度进一步提闻成为可能。根据第3方案,接触辊被从第4辊位置移动到第I辊位置。因此能够使接触辊的位置回到第I辊位置,开始向新的卷绕筒管的纱线的卷绕成为可能。根据第4方案,从转台的转动轴到第I辊位置的距离比最小停止距离短地被设定。并且,在此时使保护装置不动作。因此能够较长地确保使接触辊从第I辊位置移动到第2辊位置的时间,更长地确保用于卷装落纱的时间成为可能。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纺纱卷绕装置11的主视图;图2为纺纱卷绕装置11的主视图;图3为纺纱卷绕装置11的主视图;图4为纺纱卷绕装置11的主视图;图5为纺纱卷绕装置11的方框图;图6为表示纺纱卷绕装置11的控制的图;图7为表示卷绕筒管B的轨迹T的图;图8为表示本发明实施例2的纺纱卷绕装置11的控制的图;图9为表示现有技术的纺纱卷绕装置的控制的图;图10为表示卷绕筒管B的轨迹Iw的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用图说明发明的实施形态。用图1至图7说明本发明实施例1的纺纱卷绕装置11。纺纱卷绕装置11为边切换卷绕筒管B边卷绕纺出的纱线Y来形成卷装18的装置。在以下的说明中,有时将卷绕管17和卷装18统称为卷绕筒管B。即,没有形成纱层的卷绕筒管B为卷绕管17,形成了纱层的卷绕筒管B为卷装18。如图1、图5所示,纺纱卷绕装置11主要具备机体12、转台21、滑动箱31和控制部51。转台21和滑动箱31设置在机体12上。转台21为相对于机体12旋转的部件。转台21能够在转台驱动装置24的作用下以转动轴23为中心转动。在转台21的关于转动轴23对称的位置上突设有安装卷绕筒管B的2根筒管支架25。通过用转台驱动装置24使转台21旋转约半圈,能够使筒管支架25的一个成为上方的卷绕位置、另一个成为下方的落纱和待机位置地使2个筒管支架25的位置轮换。设置在转台21上的2根筒管支架25分别被连接在筒管支架驱动装置26上,能够旋转。各筒管支架驱动装置26被电连接在控制部51上。控制部51作为众所周知的微型计算机而构成,具备作为运算装置的CUP和ROM、RAM等储存装置。控制部51根据后述说明的各种传感器产生的信号控制各种驱动装置的驱动。滑动箱31为相对于机体12升降自由地设置的部件,设置有接触辊35和横动装置41。滑动箱31通过作为接触辊35的接触压力调整机构的升降驱动装置33被支承在机体12上。升降驱动装置33用汽缸等构成。通过升降驱动装置33的动作,滑动箱31受到相对于机体12向上的力,接触辊35以规定的接触压力与卷绕筒管B接触。升降驱动装置33与控制部51电连接,被控制驱动。接触辊35为在纱线Y的卷绕过程中从动于卷绕筒管B而旋转,承接被横动装置41横动的纱线Y、将纱线Y转交给卷绕筒管B的外周的部件。并且,接触辊35通过滑动箱31升降与卷绕筒管B的卷绕增粗和转台21的转动相对应地保持着与卷绕筒管B压接的状态并移动。接触辊35的移动方向与滑动箱31相同为上下方向。通过接触辊35移动,从转台21的转动轴23到接触辊35的距离变动。接触辊35位置的检测通过用位置传感器37检测滑动箱31的位置来进行。接触辊35的旋转速度用旋转传感器38检测,由此检测卷绕筒管B的圆周速度。检测信号被发送给控制部51。并且,使旋转传感器38检测的接触辊35的旋转速度一定地控制筒管支架驱动装置26的驱动。具体为,如果旋转传感器38的检测到的值低于与卷绕速度相对应的规定值,控制部51增加筒管支架驱动装置26的旋转速度。反之,如果检测到的值高于规定的值,控制部51减少筒管支架驱动装置26的旋转速度地进行控制。横动装置41相对于接触辊35配置在纱线Y的行进方向的上游一侧,相对于滑动箱31位置固定。横动导纱器22通过在与从图1的上方提供的纱线Y卡合的状态下在横动范围内往复运动而使送往下游方向的纱线Y横动运动。纺纱卷绕装置11还具备设定部53、检测部55、判断部57和保护装置59。设定部53在开始纱线Y的卷绕后能够设定使转台21的转动开始的第I转台转动条件。本实施例1中作为第I转台转动条件设定卷绕筒管B的卷径=Dl。但是,第I转台转动条件并不局限于卷绕筒管B的卷径。第I转台转动条件也可以是从开始某个卷绕筒管B的卷绕起的时间或卷绕到某个卷绕筒管B上的纱线Y的长度。第I转台转动条件考虑落纱所需要的时间而决定。并且,设定部53在经过了第I转台转动条件后能够设定使转台21的转动条件改变的第2转台转动条件。本实施例1中作为第2转台转动条件设定卷绕筒管B的卷径=D2。但是,第2转台转动条件并不局限于卷绕筒管B的卷径。第2转台转动条件也可以是经过第I转台转动条件后的时间或卷绕到某个卷绕筒管B上的纱线Y的长度。第2转台转动条件考虑卷绕筒管B的轨迹T而决定(参照图7)。检测部55为检测纱线Y的卷绕状态的单元。检测部55作为纱线Y的卷绕状态检测卷绕过程中卷绕筒管B的卷径、卷绕过程中卷绕筒管B的卷绕经过时间、卷绕过程中卷绕到卷绕筒管B上的纱线Y的长度。这些检测根据旋转传感器38、未图示的传感器、计时器等的信号进行。由于纱线Y的卷绕状态在判断部57中与上述第I转台转动条件和第2转台转动条件进行比较,因此至少检测能够与第I转台转动条件和第2转台转动条件进行比较的纱线Y的卷绕状态。判断部57判断检测部55检测到的纱线Y的卷绕状态是否达到了第I转台转动条件或第2转台转动条件。纱线Y的卷绕状态是否达到了第I转台转动条件或第2转台转动条件的判断被发送给控制部51。其中,即使达到了第I转台转动条件但落纱没完成的情况下,也使纱线Y的卷绕停止。而且,第I转台转动条件也可以不是卷径或时间等条件的设定,而是落纱完成。即,例如也可以将卷绕筒管B被排出、新的卷绕管17插入并被筒管支架25保持作为触发使转动动作开始。保护装置59为在接触辊35的位置超出规定的范围时使纱线Y的卷绕停止,防范纺纱卷绕装置11的损伤于未然的装置。接触辊35与滑动箱31 —起相对于机体12升降,但滑动箱31的升降范围有机械性上限位置和下限位置,不能够超越它地使滑动箱31升降。如图6所示,将滑动箱31位于机械性上限位置时从转台21的转动轴23到接触辊35的距离作为最大界限距离L (max2)。将滑动箱31位于机械性下限位置时转台21的转动轴23到接触辊35的距离作为最小界限距离L (min2)。在纱线Y的卷绕过程中,当接触辊35达到上述最大界限距离L (max2)或最小界限距离L (min2)的位置时,不仅不能继续纱线Y的卷绕,而且还损伤纺纱卷绕装置11。其中,保护装置59在从转台21的转动轴23到接触辊35的距离达到最大界限距离L (max2)或最小界限距离L (min2)之前使纱线Y的卷绕停止。具体为,将接触辊35上升、在达到最大界限距离L (max2)之前保护装置59动作的位置作为最大停止位置。并且,将接触辊35位于最大停止位置时的从转台21的转动轴23到接触辊35的距离作为最大停止距离L (maxi).并且,将接触辊35下降、达到最小界限距离L (min2)之前保护装置59动作的位置作为最小停止位置。并且,将接触辊35位于最小停止位置时的从转台21的转动轴23到接触辊35的距离作为最小停止距离LUinl)。而且,将从转台21的转动轴23到接触辊35的距离比最小停止距离L (mini)长、比规定的最大停止距离短的范围作为接触辊35的可动范围。在接触辊35的位置超出了可动范围时保护装置59动作,使纱线Y的卷绕停止。接着,说明在本实施例1的纺纱卷绕装置11卷绕纱线Y时转台21的转动和接触辊35的移动的控制。并且,为了进行比较,对进行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控制的情况也进行说明。首先使用图9、图10说明进行专利文献2记载的控制的情况。图9所示的第I辊位置LS ’表示纱线Y的卷绕开始时接触辊35的位置,第2辊位置LI ’表示第I转台转动条件时的接触辊35的位置,第3辊位置LF'表示满卷时的接触辊35的位置。并且,图10所示的卷绕筒管BS'表示纱线Y的卷绕开始时的卷绕筒管B,卷绕筒管BI'表示第I转台转动条件时的卷绕筒管B,卷绕筒管BF'表示满卷时的卷绕筒管B。而且,图10所示的多条假想线(双点划线)表示从卷绕筒管BS ’到卷绕筒管BF ’过程中的卷绕筒管B的外缘。专利文献2的控制在纱线Y的卷绕开始时将接触辊35配置在第I辊位置LS丨,从第I辊位置LS'与卷绕筒管B的卷绕增粗相对应地移动到第2辊位置LI '。接着使转台21与卷绕筒管B的卷绕增粗和接触辊35的移动相对应地转动,使接触辊35从第2辊位置LI ’开始移动到作为卷绕结束位置的第3辊位置LF '。第3辊位置LF丨与卷绕结束时的卷径=DF相对应。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控制中第3辊位置LF丨设定为与第I棍位置LS '相同。进行这样的控制的现有技术的纺纱卷绕装置中,由于在经过第I转台转动条件后与卷绕筒管B的卷绕增粗相对应地转台21的旋转角度时刻变化,因此伴随转台21的旋转而移动的卷绕筒管B的轨迹T '遍及到较宽的范围。具体说明为,由于卷绕筒管B边变粗边移动,因此经过相当于图7所示的空间A的区域。由于在接触辊35的附近配置构成纺纱卷绕装置11的部件,因此想要该部件不与卷绕筒管B相干涉的话,设计上的自由度就受限制。接着使用图6、图7说明本实施例1的纺纱卷绕装置11的控制。图6所示的第I辊位置LS表示纱线Y的卷绕开始时的接触辊35的位置,第2辊位置LI表示第I转台转动条件时的接触辊35的位置,第3辊位置L2表示第2转台转动条件时的接触辊35的位置,第4辊位置LF表示满卷时的接触辊35的位置。并且,图7所示的卷绕筒管BS表示纱线Y的卷绕开始时的卷绕筒管B,卷绕筒管BI表示第I转台转动条件时的卷绕筒管B,卷绕筒管B2表示第2转台转动条件时的卷绕筒管B,卷绕筒管BF表示满卷时的卷绕筒管B。而且,图7所示的多个假想线(双点划线)表示从卷绕筒管BS变成卷绕筒管BF的过程中的卷绕筒管B的外缘。首先,转台21被配置在第I转台位置。并且,接触辊35配置在第I辊位置LS上。并且,纺纱卷绕装置11开始向卷绕筒管B的纱线Y的卷绕(参照图1)。第I辊位置LS与纱线Y的卷绕开始时的卷径=DS=卷绕管17的直径相对应。将从纱线Y的卷绕开始到判断部57判定为达到第I转台转动条件的期间作为第I期间P1。在第I期间Pl内接触辊35从第I辊位置LS与卷绕筒管B的卷绕增粗相对应地移动到第2棍位置LI (参照图2)。此时,转台21停止在第I转台位置。第2棍位置LI与作为第I转台转动条件的卷绕筒管B的卷径=Dl相对应。将从判断部57判定达到了第I转台转动条件起到判定为达到了第2转台转动条件的期间作为第2期间P2。在第2期间P2内,转台21从第I转台位置转动到第2转台位置(参照图3中的箭头)。接触辊35从第2辊位置LI与转台21的转动和卷绕筒管B的卷绕增粗相对应地移动到第3辊位置L2 (参照图3)。第3辊位置L2与作为第2转台转动条件的卷绕筒管B的卷径=D2相对应。将判断部57判定为达到了第2转台转动条件起到卷绕筒管B达到满卷的期间作为第3期间P3。在第3期间P3内,使转台21从第2转台位置移动到第3转台位置,并且使接触辊35从第3辊位置L2与转台21的转动和卷绕筒管B的卷绕增粗相对应地移动到第4辊位置LF (参照图4)。其中,通过使第2转台位置和第3转台位置为非常近的位置或者相同的位置,在第3期间P3内也能够使转台21在第2转台位置实质上停止。第4辊位置LF与卷绕结束时的卷绕筒管B的卷径=DF相对应。并且,本实施例1中,使从转台21的转动轴23到第4辊位置LF的距离比从转台21的转动轴23到第I辊位置LS的距离长、比从转台21的转动轴23到第2辊位置LI的距离短。而且,使从转台21的转动轴23到第3辊位置L2的距离比从转台21的转动轴23到第I辊位置LS的距离长、比从转台21的转动轴23到第2辊位置LI的距离短。通过这样的控制,本纺纱卷绕装置11由于卷绕筒管B —变成规定的卷径(实施例1中为Dl)就使转台21转动到第2转台位置,使卷绕筒管B在第2转台位置与第3转台位置之间卷绕增粗,因此伴随转台21的转动而移动的卷绕筒管B通过的区域收敛在狭窄的范围内。具体说明为,卷绕筒管B由于使卷绕筒管B在第2转台位置与第3转台位置之间卷绕增粗,因此不通过图7所示的空间A。因此,能够确保构成纺纱卷绕装置11的部件不与卷绕筒管B相干涉的空间A,使设计上的自由度提高成为可能。而且,本实施例1的纺纱卷绕装置11的控制使从转台21的转动轴23到第4辊位置L3的距离比从转台21的转动轴23到第3辊位置L2的距离长。
通过这样的控制,本纺纱卷绕装置11由于卷绕筒管B —变成规定的卷径(实施例1中为Dl)就使转台21大幅度地转动到第2转台位置,使卷绕筒管B在第2转台位置与第3转台位置之间卷绕增粗,因此伴随转台21转动而移动的卷绕筒管B通过的区域收敛在更狭窄的范围内。因此,能够大大确保构成纺纱卷绕装置11的部件不与卷绕筒管B相干涉的空间A,进一步使设计上的自由度提闻成为可能。并且,将从卷绕筒管B达到满卷后到开始下一个卷绕筒管B的卷绕的期间作为第4期间P4。在第4期间P4内接触辊35从第4辊位置LF移动到第I辊位置LS。进行这样的动作是因为如果接触辊35变成不与卷绕筒管B抵接的状态的话,则在滑动箱31的自重作用下下降,移动到最小界限距离L (min2)的缘故。如果卷绕筒管B与接触辊35抵接,则接触辊35被卷绕筒管B抬起,从最小界限距离L (min2)移动到第I辊位置LS。在第4期间P4内,即使检测到接触辊35的位置低于最小停止距离L (mini)保护装置59也不动作地进行设定。通过这样的控制,纺纱卷绕装置11能够使接触辊35的位置回到第I辊位置LS,开始向新的卷绕筒管B的纱线Y的卷绕成为可能。接着使用图8说明本发明实施例2的纺纱卷绕装置11。实施例1中使从转台21的转动轴23到第I辊位置LS的距离比最小停止距离L (mini)长地设定(参照图6)。这样设定的理由是因为如果接触辊35的位置低于最小停止距离L (mini)、从可动范围超出的话,则保护装置59动作使纱线Y的卷绕停止的缘故。并且,设置保护装置59的理由是如果接触辊35的位置达到作为机械性下限位置的最小界限距离L (min2)的位置的话,则不能进行正常的卷绕,会损伤纺纱卷绕装置11的缘故。但是,第I辊位置LS与纱线Y卷绕开始时的卷绕筒管B的卷径=DS=卷绕管17的直径相对应,在开始纱线Y的卷绕的时刻及其后不久,卷绕筒管B上几乎没卷绕纱线Y,卷绕筒管B的卷径上不会产生大的不一致。因此,在开始纱线Y的卷绕的时刻及其后不久,即使使接触辊35的位置接近最小界限距离L (min2),也几乎没有损伤纺纱卷绕装置11的危险。并且,通过使接触辊35的位置接近最小界限距离L(min2),能够延长接触辊35的位置达到第2辊位置LI的时间,具有能够延长用于卷装18落纱的时间这样的优点。因此,实施例2中使从转台21的转动轴23到第I辊位置LS的距离比最小停止距离L (mini短地设定。并且,为了不至于保护装置59动作而使纱线Y的卷绕停止,在从转台21的转动轴23到接触辊35的距离从开始纱线Y的卷绕起到最初超过最小停止距离L(mini)为止,使保护装置59不动作。通过这样的控制,本纺纱卷绕装置11能够较长地确保使接触辊35从第I辊位置LS移动到第2辊位置LI的时间,更长地确保用于卷装18落纱的时间成为可能。
权利要求
1.一种纺纱卷绕装置,边切换卷绕筒管边卷绕纺出的纱线,其特征在于,具备机体;转台,具备保持卷绕筒管的2根筒管支架,并且相对于上述机体转动;接触辊,与卷绕筒管的卷绕增粗及上述转台的转动相对应地保持压接在卷绕筒管上的状态,并且使从上述转台的转动轴起的距离变动地移动;设定部,设定第I转台转动条件和第2转台转动条件;检测部,检测纱线的卷绕状态;判断部,判断由上述检测部检测到的纱线的卷绕状态是否达到了上述第I转台转动条件或上述第2转台转动条件;以及,控制部,控制上述转台的转动和上述接触辊的移动; 上述控制部这样进行控制在将上述接触辊配置在第I辊位置上、并且将上述转台配置在了第I转台位置上的状态下,开始向卷绕筒管的纱线的卷绕;在上述判断部从纱线的卷绕开始到判定为达到了上述第I转台转动条件的第I期间,使上述接触辊从上述第I辊位置与卷绕筒管的卷绕增粗相对应地移动到第2辊位置,并且维持在使上述转台停止在上述第I转台位置的状态;在从上述判断部判定达到了上述第I转台转动条件起到判定达到了上述第2转台转动条件的第2期间,使上述转台从上述第I转台位置转动到第2转台位置,并且使上述接触辊与上述转台的转动和卷绕筒管的卷绕增粗相对应地从上述第2辊位置移动到第3辊位置;在从上述判断部判定达到了上述第2转台转动条件起到卷绕筒管达到满卷的第3期间,使上述转台从上述第2转台位置移动到第3转台位置,并且使接触辊从第3辊位置与转台的转动和卷绕筒管的卷绕增粗相对应地移动到第4辊位置; 从上述转台的转动轴到上述第4辊位置的距离比从上述转台的转动轴到上述第I辊位置的距离长、比从上述转台的转动轴到上述第2辊位置的距离短,并且从上述转台的转动轴到上述第3辊位置的距离比从上述转台的转动轴到上述第I辊位置的距离长、比从上述转台的转动轴到上述第2辊位置的距离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纺纱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从上述转台的转动轴到上述第4辊位置的距离比从上述转台的转动轴到上述第3辊位置的距离长。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纺纱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从卷绕筒管达到满卷到开始下一个卷绕筒管的卷绕的第4期间,上述接触辊从第4辊位置移动到第I辊位置。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纺纱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作为上述接触辊的卷绕开始位置的上述第I辊位置以使从上述转台的转动轴到上述第I辊位置的距离比最小停止距离短的方式设定,并且在从上述转台的转动轴到上述接触辊的距离从开始纱线的卷绕起到最初超过上述最小停止距离为止,使保护装置不动作。
全文摘要
本发明要提供一种将卷绕筒管通过的区域收敛到狭小的范围内、提高了设计上的自由度的纺纱卷绕装置。使从转台(21)的转动轴(23)到第4辊位置(LF)的距离比从转台(21)的转动轴(23)到第1辊位置(LS)的距离长、比从转台(21)的转动轴(23)到第2辊位置(L1)的距离短,并且使从转台(21)的转动轴(23)到第3辊位置(L2)的距离比从转台(21)的转动轴(23)到第1辊位置(LS)的距离长、比从转台(21)的转动轴(23)到第2辊位置(L1)的距离短。
文档编号B65H54/40GK103058014SQ201210384210
公开日2013年4月24日 申请日期2012年10月11日 优先权日2011年10月19日
发明者松村浩之, 桂强之 申请人:日本Tmt机械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