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取单元以及纱线卷取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152232阅读:12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卷取单元以及纱线卷取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卷取单元以及纱线卷取机技术领域[0001]本实用新型主要涉及从供纱管退绕纱线并将其卷取于卷取筒管的卷取单元。
背景技术
[0002]一直以来,公知有以如下方式构成的纱线卷取机,S卩将多个卷取单元并排配置, 并在各卷取单元中,将从供纱管退绕的纱线卷取到卷取筒管从而形成卷装。在该纱线卷取机中,从使纱线的张力稳定来制作高品质的卷装的观点出发,将退绕纱线的供纱管根据其与下游侧的导纱器的关系而保持在正确的位置是非常重要的。[0003]在这种纱线卷取机中,作为用于保持供纱管的结构,例如日本特开2006-89284号公报公开一种保持供纱管的芯管的内壁的筒管保持装置。日本特开2006-89284号公报的筒管保持装置形成如下的结构,即利用多个爪部件(紧固爪组)以多个支点对供纱管的内周进行支承,从而即使对于不同的芯管内径也能不改变筒管与卷取装置的位置关系而进行卷取操作。[0004]然而,上述那样的筒管保持装置,例如为了进行维护操作而需要从卷取单元取下。 作为该维护操作例如考虑是对筒管保持装置所具有的可动部分重新涂敷润滑脂等。[0005]然而,如上所述,为了利用纱线卷取机生产高品质的卷装,需要将供纱管根据其与下游侧的导纱器的关系而保持在正确的位置。因此,当暂时将筒管保持装置从卷取单元取下时,则在再次安装时必须严格调整其位置,因而操作上花费时间。因此从使维护操作等高效化的观点出发,希望进一步的改进。[0006]在这方面,日本特开2006-89284号公报则完全没有公开如何将筒管保持装置安装于卷取单元。实用新型内容[0007]本实用新型是鉴于以上情况所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在为了进行维护操作等而将筒管保持装置取下的情况下,也能够在再次安装筒管保持装置时容易地再现取下前的位置关系的卷取单元。[0008]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课题如上所述,下面说明用于解决该课题的手段及其效果O[0009]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技术方案,提供一种以下结构的卷取单元。即该卷取单元具备下游侧单元,该下游侧单元将从供纱管退绕的纱线向纱线前进方向的下游引导并卷取成卷装;基准部件,该基准部件相对于支承上述下游侧单元的部件亦即基体安装;以及筒管保持装置,该筒管保持装置安装于上述基准部件,用于保持上述供纱管,上述基准部件经由能够调整位置的调整安装机构而相对于上述基体安装,上述筒管保持装置经由定位机构而相对于上述基准部件安装,该定位机构规定只设定一个安装位置。[0010]由此,在将基准部件定位并固定于基体的基础上,将筒管保持装置固定于该基准部件,所以即使在将筒管保持装置取下的情况下,只要再次将其安装于基准部件就能容易地再现取下前的位置关系。因此,位置调整只要进行最初的一次即可,而不需要每次取下筒管保持装置时都进行再调整,所以能够使操作大幅度地高效化。另外,由于基准部件的定位,实际上能够实现作为通常比该基准部件大而重的装置的筒管保持装置的定位,所以定位操作本身也能够实现高效化。[0011]在上述的卷取单元中,优选以下的结构。即在上述基体以及上述基准部件中的至少一方设置孔,通过将螺栓插入该孔从而将上述基准部件安装于上述基体。在上述螺栓的轴部与上述孔之间设置有间隙部。[0012]由此,利用松动或紧固螺栓的简单的结构,就能够在基准部件的调整状态与固定状态之间进行切换。另外,利用在螺栓的轴部的周围形成的间隙,能够简单地实现能够调整基准部件的位置的结构。[0013]在上述的卷取单元中,优选以下的结构。即上述下游侧单元具备对纱线从上述供纱管的退绕进行辅助的退绕辅助装置。上述基准部件具有与保持于上述筒管保持装置的上述供纱管的位置对应的标记。上述标记与保持于上述筒管保持装置的上述供纱管的中心位置对应地设置。[0014]由此,在将基准部件安装于基体时,通过调整标记与退绕辅助装置的位置关系,由此之后在将筒管保持装置安装到基准部件时,能够使保持于该筒管保持装置的供纱管的中心根据其与退绕辅助装置的关系而位于适宜位置。另外,操作者不使用筒管保持装置本身进行对位而是使用基准部件的标记进行对位,所以容易在视觉上把握位置关系。其结果是, 能够实现对位操作的高效化。[0015]在上述的卷取单元中,优选地,上述标记是形成于上述基准部件的凹部或贯通孔。[0016]由此,能够以简单的结构获得标记,所以能够实现卷取单元的低成本化。[0017]在上述的卷取单元中,优选以下的结构。即上述退绕辅助装置具备圆筒形状的气圈限制部,该气圈限制部用于对在上述供纱管的纱线退绕的退绕位置形成的气圈的大小进行调整。在上述调整状态下,上述基准部件的位置被调整为使上述标记位于上述气圈限制部的轴线的延长线上。[0018]由此,在将筒管保持装置安装到基准部件时,能够使保持于该筒管保持装置的供纱管的中心位于气圈限制部的轴线的延长线上。其结果是,能够防止在从供纱管退绕时气圈的大小因周围位置而不均匀,并能够对退绕的纱线赋予稳定的张力从而形成高品质的卷装。[0019]在上述的卷取单元中,也能够形成以下的结构。即上述下游侧单元具备对纱线从上述供纱管的退绕进行辅助的退绕辅助装置。上述基准部件能够在与保持于上述筒管保持装置的上述供纱管的中心位置对应的位置安装作为标记的基准夹具。[0020]由此,在将基准部件安装于基体时,对作为标记的基准夹具与退绕辅助装置的位置关系进行调整,由此之后在将筒管保持装置安装到基准部件时,能够使保持于该筒管保持装置的供纱管的中心根据其与退绕辅助装置的关系而位于适宜位置。另外,操作者使用基准部件的标记而不是筒管保持装置来进行对位,所以容易在视觉上把握位置关系。其结果是,能够实现对位操作的高效化。[0021]在上述卷取单元中,优选以下的结构。即上述退绕辅助装置具备圆筒形状的气圈限制部,该气圈限制部用于对在上述供纱管的纱线退绕的退绕位置形成的气圈的大小进行调整。上述基准夹具形成为笔直且细长。在上述调整状态下,上述基准部件的位置被调整为在将上述基准夹具安装于上述基准部件的基础上,使该基准夹具的中心与上述气圈限制部的轴线一致。[0022]由此,在将筒管保持装置安装到基准部件时,能够使保持于该筒管保持装置的供纱管的中心位于气圈限制部的轴线的延长线上。其结果是,能够防止在从供纱管退绕时气圈的大小因周围位置而不均匀,并能够对退绕的纱线赋予稳定的张力从而形成高品质的卷装。[0023]在上述的卷取单元中,上述基准部件优选形成为板状。[0024]由此,能够使用于筒管保持装置的定位的结构简单化。[0025]在上述的卷取单元中,优选地,上述基准部件具有暂时支承部,该暂时支承部暂时支承上述筒管保持装置。[0026]由此,通常能够一边利用暂时支承部支承作为重物的筒管保持装置,一边将该筒管保持装置固定于基准部件。因此,与操作者自身一边用手支持筒管保持装置的重量一边进行固定操作的结构比较,能够大幅度减少操作者的负担,并能够提高操作效率。[0027]在上述卷取单元中,优选地,上述筒管保持装置的一端以悬臂状相对于上述基准部件安装。[0028]由此,在将筒管保持装置固定于基准部件时,该筒管保持装置由暂时支承部来支承,所以能够防止该筒管保持装置落下或倾斜。因此能够提高操作效率。[0029]在上述卷取单元中,优选地,在上述筒管保持装置中配置有供给动力的驱动源,以便进行所供给的上述供纱管的对位、上述供纱管的保持、以及上述供纱管的排出中的至少任意一方。[0030]由此,实现筒管保持装置不从外部的装置(例如,下游侧单元)接受驱动力的供给的结构。因此使筒管保持装置包括驱动源而单元化并容易一体地使用,所以能实现维护操作等的闻效化。[0031]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技术方案,提供一种将上述多个卷取单元并排配置所形成的纱线卷取机。[0032]由此,在各卷取单元中,在取下/安装筒管保持装置时不需要进行位置的再调整操作。因此,在结束筒管保持装置的维护等后,能够提前再次进行卷取单元的卷取,所以能够提闻纱线卷取机的运转效率。[0033]在上述纱线卷取机中,优选以下的结构。即上述基体以跨越多个卷取单元的方式配置从而支承各个上述卷取单元的上述下游侧单元。在一个上述基体上安装有多个上述卷取单元的上述基准部件。[0034]由此,能够实现纱线卷取机的结构的简单化。[0035]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技术方案,提供一种以下的结构的筒管保持装置的安装方法。即应用该筒管保持装置的安装方法的卷取单元具备筒管保持装置、下游侧单元以及基准部件。上述筒管保持装置能够保持供纱管。上述下游侧单元将从上述供纱管退绕的纱线向纱线前进方向的下游引导并卷取成卷装。上述基准部件相对于支承上述下游侧单元的部件亦即基体安装。而且,该筒管保持装置的安装方法包括第一工序、第二工序以及第三工序。在上述第一工序中,在将上述基准部件形成为相对于上述基体能够移动的状态亦即调6整状态的基础上,使该基准部件的位置与上述下游侧单元一致。在上述第二工序中,将上述 基准部件切换到相对于上述基体不能移动的状态亦即固定状态。在上述第三工序中,将上 述筒管保持装置相对于上述基准部件固定。由此,在将基准部件定位并固定于基体的基础上,将筒管保持装置固定于该基准 部件,所以即使在取下了筒管保持装置的情况下,只将其再次安装到基准部件就能够容易 地再现取下前的位置关系。因此,位置调整(第一工序以及第二工序)只进行最初的一次即 可,而不需要每次取下筒管保持装置时都进行再调整,所以能够使操作大幅度地高效化。另 外,由于基准部件的定位,实际上能够实现作为通常比该基准部件大而重的装置的筒管保 持装置的定位,所以定位操作本身也能够实现高效化。[0037]


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自动络纱机的整体的结构的外 观立体图。图2是络纱机单元的示意性的侧视图。图3是表示络纱机单元的主要结构的框图。图4是表示退绕辅助装置的结构的放大立体图。图5是表示筒管保持装置的结构的立体图。图6是表示动力传递部所具备的凸轮的形状的侧视图。图7是表示主芯部件处于接收姿势时的动力传递部的状态的侧视图。图8是表示主芯部件处于退绕姿势时的动力传递部的状态的侧视图。图9是表示主芯部件处于排出姿势时的动力传递部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10是表示发生了断纱等时络纱机单元进行的处理的流程图。
图11是表示调整供纱管的退绕侧端部的位置的状态的前半部分的侧视图。
图12是表示调整供纱管的退绕侧端部的位置的状态的后半部分的侧视图。
图13是表示调整供纱管的退绕侧端部的位置的处理的流程图。
图14是表示将基准板安装于机体框架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5是表示使基准板相对于退绕辅助装置对位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16是表示将筒管保持装置固定于基准板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7是表示将基准夹具安装于基准板并进行对位的状态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首先,参照
图1,对本实施方 式的自动络纱机1的概要进行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自动络纱机1的 外观立体图。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络纱机单元4的正面侧简单地称为“正面侧”,将络 纱机单元4的背面侧简单地称为“背面侧”。另外,将络纱机单元4中纱线卷取时的纱线的 前进方向的上游及下游简单地称为“上游”及“下游”。本实施方式的自动络纱机(纱线卷取机)1具备并排配置的多个络纱机单元(卷取 单元)4、和配置在多个络纱机单元4排列的方向的一端的机体控制装置7。各络纱机单元4具备配置于下部的作为上游侧单元的筒管保持装置10、和配置于上部的下游侧单元6。下游侧单元6具备从正面观察时在左右一侧设置的单元框架5。在单元框架5的内部配置有控制筒管保持装置10和下游侧单元6的各部分的单元控制部50 (参照图3)。[0057]单元框架5具备能够输入筒管保持装置10和下游侧单元6的设定等的单元输入部18、和能够显示卷取操作的状况等的单元显示部19。该单元输入部18例如构成为键或按钮。[0058]机体控制装置7构成为能够与该单元控制部50通信,所以利用机体控制装置7能够对多个络纱机单元4的动作集中进行管理。另外,机体控制装置7具备用于对各络纱机单元4进行各种设定(用于各络纱机单元4的卷取操作的供纱管的种类输入等)的机体输入部8、和能够显示各络纱机单元4的卷取操作的状况等的机体显示部9。[0059]接下来,参照图2和图3,对络纱机单元4进行详细地说明。图2是络纱机单元4 的示意性的侧视图。图3是表示络纱机单元4的主要结构的框图。络纱机单元4是用于将供纱管21的纱线20卷取到卷取筒管22从而形成卷装29的装置。以下,对该络纱机单元 4的各部进行说明。[0060]如图I和图2所示,下游侧单元6具备筒管供给装置60,该筒管供给装置配置于络纱机单元4的正面侧,用于操作人员供给供纱管21。筒管供给装置60具备从络纱机单元 4的下部向正面上方延伸的纡库保持部61、安装于该纡库保持部61的前端的纡库转盘62、 设置于纡库转盘62的下方的供纱管引导部64以及开闭部68。[0061]在纡库转盘62上以排列为圆状的方式形成有多个收纳孔,在各收纳孔中能够以倾斜姿势放置供纱管21。另外,该纡库转盘62构成为能够利用省略图示的电机进行间断性的旋转输送驱动。而且,利用该纡库转盘62的间歇驱动和纡库转盘62所具备的省略图示的控制阀的开闭动作,能够使规定的供纱管21朝斜下方落下。[0062]供纱管引导部64构成为使从纡库转盘62落下来的供纱管21倾斜地滑落,并将其引导到筒管保持装置10的筒管保持部110。[0063]筒管保持装置10具备外壳115。如图5所示,在该外壳115上支承有筒管保持部 110、和用于将完成了纱线20的退绕的供纱管21 (芯管21a)排出的跳板40。筒管保持装置10还具备使筒管保持部110以及跳板40动作的驱动部200。此外,筒管保持装置10的详细结构详见后述。[0064]筒管供给装置60的开闭部68由能够在正面侧(图2中的近前侧)与背面侧(图2 中的里侧)之间摆动的一对开闭部件68a、68b构成,一对开闭部件68a、68b能够在关闭的状态(图2所示的状态)和打开的状态之间进行切换。在开闭部68关闭的状态下,该开闭部68 的内表面构成供纱管引导部64的一部分。即开闭部68的内表面与从纡库转盘62落下来的供纱管21接触,并将该供纱管21引导到斜下方的筒管保持装置10。另一方面,在开闭部 68打开的状态下,将完成卷取而未卷绕纱线20的状态下的供纱管21向正面侧排出。此外, 在开闭部68的正面侧配设有输送机3 (参照
图1),所以自动络纱机I利用输送机3能够将从开闭部68排出的供纱管21输送到未图示的供纱管回收箱,该供纱管回收箱配置在输送机3的输送方向端部。[0065]另外,筒管保持部110构成为通过驱动图2和图3所示的步进电机(电机)100, 由此能够向正面侧以及背面侧摆动。此外,该步进电机100由图3所示的步进电机控制部(控制部)102控制。另外,在筒管保持装置10的适宜的位置安装有原点传感器101,以该原点传感器101检测出的步进电机100的旋转状态为基准,进行该步进电机100的旋转控制。 此外,安装该原点传感器101的位置以及部件详见后述。[0066]另外,筒管保持部110从背面侧向正面侧摆动,由此能够接收由供纱管引导部64 引导的供纱管21。而且,筒管保持部110向背面侧摆动,由此能够使接收的供纱管21成为大致直立状态。此外,借助步进电机100的驱动而使筒管保持部110摆动的机构、以及步进电机控制部102所进行的控制等详细情况详见后述。[0067]如上所述,在筒管保持装置10的筒管保持部110放置的供纱管21,利用下游侧单元6所具备的卷取部16进行卷取。如图2所示,该卷取部16具备以能够安装卷取筒管 22的方式构成的摇架23、和用于使纱线20横动并且驱动上述卷取筒管22的往复横动滚筒 24。[0068]另外,上述下游侧单元6具备在筒管保持装置10与往复横动滚筒24之间的纱线前进路径中由单元框架5支承的各种装置。具体地说明,作为配置于上述纱线前进路径的主要的装置,按照从筒管保持装置10侧朝向往复横动滚筒24侧的顺序配置有防纽结装置 11、退绕辅助装置12、张力赋予装置13、接头装置14以及清纱器(纱线品质测定器)15。[0069]如图4所示,退绕辅助装置12具备固定部件71、可动部件(气圈限制部)72、升降部件73以及追踪部检测传感器74。图4是表示了退绕辅助装置12的结构的放大立体图。[0070]固定部件71经由适宜的部件而固定于单元框架5。在该固定部件71的下部形成有用于控制气圈的缩颈部(省略图示)。可动部件72形成为筒状,以覆盖固定部件71的外侧的方式配置。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该结构为筒状的可动部件72的中心轴线以及将该中心轴线延长的线称为假想线LI。[0071]升降部件73与该可动部件72 —体地形成。而且,升降部件73构成为能够沿铅直方向移动,所以能够使该可动部件72沿铅直方向移动。该升降部件73具备用于检测供纱管21的追踪部21b(参照图4)的追踪部检测传感器74。其中,追踪部21b是指随着卷取动作的进行的供纱管21的纱层端部。另外,追踪部检测传感器74构成为具有投光部74a和感光部74b的透过式的光电传感器(photosensor)。如图3所示,追踪部检测传感器74检测出的检测信号被输入到单元控制部50。[0072]利用该结构,基于追踪部检测传感器74的检测信号而使升降部件73动作,从而能够使可动部件72位于距离追踪部21b规定距离的位置。而且,供纱管21退绕并随着追踪部21b位置的下降而使升降部件73下降,从而能够将追踪部21b与可动部件72的距离总是保持为恒定。由此,在供纱管21退绕时,能够对在纱线20从追踪部21b分离的位置所产生的气圈进行适宜地限制,并能够一边将从供纱管21退绕的纱线20的张力保持为恒定、一边进行卷取操作。[0073]这里,退绕辅助装置12为了适宜进行上述那样的退绕辅助操作,需要使供纱管21 的退绕侧端部与假想线LI上的位置(退绕基准位置)良好地一致。这是因为当供纱管21的退绕侧端部从退绕基准位置偏离时,则在纱线20从供纱管21退绕时,气圈的大小会因纱线 20的周围位置而变化,由此产生张力的不均匀。在这方面,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对供纱管 21的退绕侧端部的位置进行调整的控制、以及筒管保持装置10本身的严格的定位,由此满足上述要求,并实现纱线20从供纱管21良好的退绕。此外,上述的详细情况详见后述。[0074]在退绕辅助装置12的背面侧配置有用于防止纱线20发生卷曲的防纽结装置11。 这里所谓的纱线卷曲是指纱线产生的不良情况的一种,是纱线卷曲并互相缠绕成螺旋状的状态。上述防纽结装置11具备电刷臂11a、和形成在电刷臂Ila的前端的电刷部lib。该电刷臂Ila构成为能够转动,通过转动而能够使电刷部Ilb与供纱管21的上端部分接触。 由此,在进行接头操作时等能够对纱线20赋予适宜的张力,并能够防止纱线发生卷曲。[0075]张力赋予装置13是对前进的纱线20赋予规定的张力的装置。本实施方式的张力赋予装置13构成为与固定的梳齿相对地配置可动的梳齿的栅式张力赋予装置。可动侧的梳齿构成为借助旋转式的螺线管而能够转动,以使梳齿彼此成为啮合状态或分离状态。[0076]在退绕辅助装置12与张力赋予装置13之间配置有下纱线检测传感器31。下纱线检测传感器31构成为能够检测纱线20是否在配置的位置前进。[0077]清纱器15构成为通过监视纱线20的纱线粗细来检测扁盘形纱等纱线缺陷(纱线缺点)。另外,在比清纱器15更靠近纱线通道的上游侧(下方)配置有切刀39,该切刀39用于在该清纱器15检测出纱线缺陷时立即切断纱线20。[0078]接头装置14是在清纱器15检测出纱线缺陷并利用切刀39将纱线20切断的剪纱时、纱线20从供纱管21的退绕过程中断纱时、或者更换供纱管21时等,将供纱管21侧的下纱线与卷装29侧的上纱线进行接头的装置。作为上述接头装置14能够采用压缩空气等流体的装置、或使用机械式装置。[0079]在接头装置14的下侧及上侧设置有捕捉供纱管21侧的下纱线并进行引导的下导纱管25、和捕捉卷装29侧的上纱线并进行引导的上导纱管26。在下导纱管25的前端形成有吸引口 32,在上导纱管26的前端具备吸入口 34。在下导纱管25以及上导纱管26分别连接有适宜的负压源,从而能够使上述吸引口 32以及吸入口 34产生吸引力。[0080]利用该结构,在更换供纱管时等,下导纱管25的吸引口 32向下方转动来吸引捕捉下纱线,之后以轴33为中心而朝上方转动从而将下纱线引导至接头装置14。另外,几乎与此同时,络纱机单元4使上导纱管26从图2的位置以轴35为中心而朝上方转动并且使卷装29反转,利用吸入口 34捕捉从该卷装29退绕的上纱线。接着,络纱机单元4使上导纱管26以轴35为中心而朝下方转动,从而将上纱线引导至接头装置14。然后,在接头装置 14中进行下纱线与上纱线的接头。[0081]另外,如图2及图3所示,在单元框架5配置有警报灯56。如图3所示,该警报灯 56与单元控制部50连接,能够通知操作人员在下游侧单元6的各部产生的异常。此外,该警报灯56是使用光来向操作人员通知发生异常的结构,但可以代替该结构而采用利用蜂鸣器等进行警报的结构。[0082]利用以上结构,自动络纱机I的各络纱机单元4能够将从供纱管21退绕的纱线20 卷取到卷取筒管22从而形成规定长度的卷装29。[0083]接下来,参照图5 图9对筒管保持装置10进行详细地说明。图5是表示筒管保持装置10的结构的立体图。图6是表示动力传递部120所具备的凸轮的形状的侧视图。图7 是表示主芯部件80处于接收姿势时动力传递部120的状态的侧视图。图8是表示主芯部件80处于退绕姿势时的动力传递部120的状态的侧视图。图9是表示主芯部件80处于排出姿势时的动力传递部120的状态的侧视图。[0084]如上所述,筒管保持装置10具备用于保持供给来的供纱管21的筒管保持部110、用于将完成纱线20的退绕后的供纱管21 (芯管21a)排出的跳板40、以及使筒管保持部110和跳板40动作的驱动部200。另外,驱动部200构成为包括步进电机(驱动源)100 和动力传递部120,该动力传递部120将该步进电机100的动力传递到跳板40以及筒管保持部110。[0085]筒管保持装置10具有中空状的外壳115,在该外壳115上安装有筒管保持部110、 跳板40以及步进电机100。另外,在外壳115的内部收容有上述动力传递部120。[0086]筒管保持部110能够如图T图9所示那样进行摆动,从而改变供纱管21的退绕侧端部的位置。另外,筒管保持部110构成为包括主芯部件(规定部件)80和辅助芯部件 (固定部件)90。如图7所示,该主芯部件80和辅助芯部件90在供给供纱管21时成为关闭的状态,以便进入芯管21a的内部。而且,辅助芯部件90从该状态向远离主芯部件80的方向摆动,从而主芯部件80以及辅助芯部件90成为打开的状态,能够保持供纱管21 (参照图8)。另外,在解除了该筒管保持部110对供纱管21的保持的状态下,使跳板40摆动,由此能够将芯管21a的底部推出而从主芯部件80和辅助芯部件90拔下,从而排出供纱管21 (参照图9)。[0087]接下来,说明动力传递部120。动力传递部120作为用于使主芯部件80摆动的结构,具备主芯部件驱动凸轮81、轴承82、摆动臂83、定位臂84a、接触臂84b、传递轴85以及推顶弹簧86。另外,动力传递部120作为用于将步进电机100的动力向主芯部件驱动凸轮81等传递的结构,具备传递带103、带轮104以及凸轮轴105。[0088]带轮104固定于凸轮轴105,该带轮104经由传递带103而与步进电机100的输出轴连结。在图5中简略描绘了传递带103,但传递带103构成为带齿的同步带,能够将步进电机100的输出轴的旋转不打滑地传递到凸轮轴105。[0089]在上述带轮104上安装有原点传感器101 (图5中未图示),该原点传感器101构成为在带轮104以及凸轮轴105处于规定的旋转相位时发送检测信号。而且,将该原点传感器101发送检测信号时的旋转状态作为步进电机100的原点,步进电机100的旋转控制以该原点为基准来进行。[0090]主芯部件驱动凸轮81固定于上述凸轮轴105,与该凸轮轴105—体地旋转。而且, 在比主芯部件驱动凸轮81更靠近背面侧配置有摆动臂83,在该摆动臂83的中途部安装有能够旋转的轴承82。该轴承82构成为一边与主芯部件驱动凸轮81的外周面接触、一边适宜地旋转。[0091]摆动臂83的前端部经由棒状的连杆而与在动力传递部120的适宜的位置被支承为能够摆动的定位臂84a的下端部连结。在定位臂84a的上端部支承有能够旋转的旋转部件87。[0092]在比定位臂84a更靠正面侧配置有接触臂84b。该接触臂84b的前端构成为能够与安装于上述定位臂84a的上述旋转部件87接触。传递轴85的一端固定在接触臂84b 的基部,传递轴85的另一端固定于主芯部件80。即构成为传递轴85与主芯部件80连动。 因此主芯部件80与接触臂84b —体地旋转。另外,在上述接触臂84b上安装有扭转弹簧状的推顶弹簧86,将接触臂84b向图5的箭头方向施力。[0093]利用以上的结构,推顶弹簧86的弹力作用于接触臂84b,所以该突出部与旋转部件87接触,并推压定位臂84a。进而定位臂84a的下端部经由连杆而拉动摆动臂83,所以摆动臂83的轴承82被推碰于主芯部件驱动凸轮81。这样,推顶弹簧86使主芯部件驱动凸轮81与轴承82接触,并且产生用于使接触臂84b与定位臂84a接触的弹力。[0094]在该状态下,当主芯部件驱动凸轮81旋转,主芯部件驱动凸轮81的周缘部(后述的鼓起部)按压轴承82时,则摆动臂83向远离凸轮轴105的方向转动,该摆动臂83的前端经由连杆而拉动定位臂84a的下端部。其结果是,定位臂84a的上端的旋转部件87按压接触臂84b,所以能够使主芯部件80与接触臂84b —起向正面侧摆动(参照图8)。[0095]另外,动力传递部120作为将步进电机100的动力向辅助芯部件90传递的结构, 具备辅助芯部件驱动凸轮91、轴承92、摆动臂93、传递臂94、传递轴95以及保持弹簧96。[0096]辅助芯部件驱动凸轮91与主芯部件驱动凸轮81同样被固定于上述凸轮轴105。 在比辅助芯部件驱动凸轮91更靠背面侧配置有摆动臂93,在该摆动臂93的中途部安装有能够旋转的轴承92。该轴承92构成为能够一边与辅助芯部件驱动凸轮91的外周面接触、 一边适宜地旋转。[0097]摆动臂93的前端部经由棒状的连杆而与在动力传递部120的适宜的位置被支承为能够摆动的定位臂94的下端部连结。传递轴95的一端安装在传递臂94的基部,传递轴 95的另一端固定于辅助芯部件90。即构成为传递轴95与辅助芯部件90连动。因此,辅助芯部件90能够与传递臂94 一体地旋转。另外,在上述传递臂94上安装有扭转弹簧状的保持弹簧96,将传递臂94朝图5的虚线箭头方向施力。[0098]利用以上的结构,保持弹簧96将使辅助芯部件90朝背面侧摆动的方向(远离主芯部件80的方向)的弹力,经由传递臂94以及传递轴95而作用于该辅助芯部件90。同时, 作用有保持弹簧96的弹力的传递臂94的前端部经由连杆而拉动摆动臂93,所以摆动臂93 的轴承92被推碰于辅助芯部件驱动凸轮91。这样,保持弹簧96产生用于使辅助芯部件驱动凸轮91与轴承92接触的弹力。[0099]在该状态下,若辅助芯部件驱动凸轮91旋转,辅助芯部件驱动凸轮91的周缘部 (后述的鼓起部)按压轴承92,则摆动臂93朝远离凸轮轴105的方向摆动,该摆动臂93的前端经由连杆而拉动传递臂94的下端部。其结果是,能够使辅助芯部件90朝正面侧(接近主芯部件80的方向)摆动。[0100]此外,在辅助芯部件90朝正面侧摆动而超过了规定的角度的情况下,该辅助芯部件90与主芯部件80的省略图示的部分接触,之后构成为辅助芯部件90以按压主芯部件80 的方式与主芯部件80 —体地摆动(在该情况下,接触臂84b的前端部与旋转部件87适宜地分离)。即在辅助芯部件90超过规定的角度而朝正面侧摆动的状态下,主芯部件80不是由主芯部件驱动凸轮81驱动,而是由辅助芯部件驱动凸轮91驱动。[0101]接下来,对用于驱动跳板40的结构进行说明。动力传递部120作为用于将步进电机100的动力向跳板40传递的结构,具备跳板驱动凸轮41、轴承42、摆动臂43、传动臂 44、传递轴45以及复位弹簧46。[0102]跳板驱动凸轮41与辅助芯部件驱动凸轮91以及主芯部件驱动凸轮81同样被固定于上述凸轮轴105。在比跳板驱动凸轮41更靠近背面侧配置有摆动臂43,在该摆动臂43 的中途部安装有能够旋转的轴承42。该轴承42构成为能够一边与跳板驱动凸轮41的外周面接触、一边适宜地旋转。[0103]摆动臂43的前端部经由棒状的连杆而与在动力传递部120的适宜的位置被支承12为能够摆动的定位臂44的下端部连结。传递轴45的一端固定在传动臂44的基部,传递轴 45的另一端固定于跳板40。即构成为传递轴45与跳板40连动。因此跳板40与传动臂 44 一体地旋转。另外,在上述传动臂44上安装有扭转弹簧状的复位弹簧46,将传动臂44 朝图5的箭头方向施力。[0104]利用以上结构,作用有复位弹簧46的弹力的传动臂44的前端部经由连杆而拉动摆动臂43,所以摆动臂43的轴承42被推碰于跳板驱动凸轮41。这样,复位弹簧46产生用于使跳板驱动凸轮41与轴承42接触的弹力。[0105]在该状态下,当跳板驱动凸轮41旋转,跳板驱动凸轮41的周缘部(后述的鼓起部) 按压轴承42时,则摆动臂43向远离凸轮轴105的方向移动,该摆动臂43的前端经由连杆而拉动传动臂44的下端部。其结果是,能够使跳板40朝正面侧跳起(参照图9)。[0106]接下来,对络纱机单元4进行供纱管21的接收、供纱管21在纱线20退绕的规定的位置的保持以及排出的结构进行说明。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跳板驱动凸轮41,主芯部件驱动凸轮81以及辅助芯部件驱动凸轮91构成为固定于共同的凸轮轴105的凸轮连结机构130,从而能够一体地驱动三个凸轮41、81、91。另外,如图6所示,三个凸轮41、81、 91分别形成有鼓起部,利用该鼓起能够使跳板40、主芯部件80、辅助芯部件90的姿势改变。 辅助芯部件驱动凸轮91的鼓起部以及跳板驱动凸轮41的鼓起部平缓地形成,但主芯部件驱动凸轮81的鼓起部可以稍微尖锐地形成。另外,辅助芯部件驱动凸轮91的鼓起部与跳板驱动凸轮41的鼓起部在大致相同的相位形成,另一方面,在与它们相差大致180°的相位处,形成有主芯部件驱动凸轮81的鼓起部。[0107]在以上结构中,在进行供纱管21的接收时,适宜地驱动步进电机100而使三个凸轮41、81、91旋转,摆动臂93所具有的轴承92成为与辅助芯部件驱动凸轮91中稍稍通过鼓起部的最高部分的位置接触的状态,并在该状态下使凸轮41、81、91的旋转停止。由此如图7所示,辅助芯部件90成为从直立状态向正面侧稍微倾倒的姿势。[0108]在该状态下,辅助芯部件90超过规定的角度进行摆动,所以如上所述,主芯部件 80以被辅助芯部件90按压的方式而朝正面侧摆动,其姿势与辅助芯部件90同样,从直立状态向正面侧稍微倾倒。而且,在该状态下,当从纡库保持部61供给供纱管21时,则筒管保持部110 (主芯部件80和辅助芯部件90)进入芯管21a的内部。此外,在本说明书中,将进行供纱管21的接收时的主芯部件80的姿势(图7的姿势)称为接收姿势。[0109]而且,在对接收的供纱管21进行纱线20的退绕时,再次驱动步进电机100,并使凸轮轴105朝图7的箭头所示的方向旋转。由此,摆动臂43、93具有的轴承42、92完全从跳板驱动凸轮41以及辅助芯部件驱动凸轮91中的鼓起部通过并与非鼓起部接触。另外,摆动臂83具有的轴承82与主芯部件驱动凸轮81中的鼓起部接触。[0110]如图8所示,伴随与此,跳板40从图7的状态向背面侧摆动而成为水平,并且辅助芯部件90以向背面侧稍微倾倒的方式摆动。另外,如上所述,被辅助芯部件90向正面侧按压的主芯部件80也随着辅助芯部件90向背面侧摆动而同样地向背面侧摆动,但接触臂84b 马上就与定位臂84a的旋转部件87接触,从而阻止主芯部件80的摆动,之后只有辅助芯部件90因保持弹簧96的弹力而向背面侧摆动。即辅助芯部件90以从主芯部件80相对离开的方式进行移位,所以利用筒管保持部110能够从内侧保持供纱管21的芯管21a。[0111]此时的主芯部件80的摆动被阻止的姿势由定位臂84a所具有的旋转部件87的位置决定。另外,该定位臂84a经由连杆而与摆动臂83连结,所以主芯部件80的姿势能够根据上述摆动臂83的轴承82与上述主芯部件驱动凸轮81的鼓起部中的哪个部分接触(是与鼓起部的立起部分接触还是与最高部分接触等)而改变。即通过改变主芯部件驱动凸轮 81的旋转相位,就能够调整主芯部件80的姿势。此外,即使在这样改变主芯部件80的姿势的情况下,辅助芯部件90借助保持弹簧96的弹力也能够毫无问题地保持供纱管21的保持状态。[0112]此外,在本说明书中,将进行供纱管21的退绕时的主芯部件80的姿势称为退绕姿势。另外,如图8所示,上述原点传感器101检测主芯部件80成为大致直立的姿势的状态下的带轮104的旋转相位,并将该状态设定为步进电机100的旋转控制中的原点。此外,主芯部件80的退绕姿势根据供纱管21的种类等而变化,所以原点传感器101检测的原点与上述退绕姿势未必一致。[0113]接下来,在进行供纱管21的排出时,适宜地驱动步进电机100而使三个凸轮41、 81、91旋转。由此,摆动臂43、93具有的轴承42、92与跳板驱动凸轮41以及辅助芯部件驱动凸轮91的鼓起部接触。因此如图9所示,跳板40向正面侧进行较大摆动。另外,与此连动地,辅助芯部件90向正面侧摆动从而解除对供纱管21的保持,并且该辅助芯部件90 — 边按压主芯部件80、一边向正面侧进行较大摆动。由此,跳板40推顶供纱管21的芯管21a 的下端,从而能够排出该供纱管21。此外,在本说明书中,将进行供纱管21的排出时的主芯部件80的姿势称为排出姿势。[0114]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只驱动作为单独的驱动源的步进电机100,就能够进行供纱管21的接收、退绕姿势下的供纱管21的保持(以及该退绕姿势的调整)以及供纱管 21的排出。[0115]接下来,参照
图10
图12,对自动络纱机I更换供纱管21并且进行卷取的一系列的流程进行说明。
图10是表示产生了断纱等时络纱机单元4所进行的处理的流程图。图 11是表示调整供纱管21的退绕侧端部的位置的情况的前半部分的侧视图。
图12是表示调整供纱管21的退绕侧端部的位置的情况的后半部分的侧视图。[0116]在络纱机单元4的卷取动作中存在以下情况清纱器15检测出纱线缺陷并利用切刀39切断纱线20、或纱线20从供纱管21的退绕过程中发生断纱、或结束供纱管21的纱线 20的退绕且纱线20用完。络纱机单元4监视该断纱等(S101),在发生断纱等时,使卷取动作停止(S102)。[0117]而且,当卷取动作停止时,则利用位于下方的下导纱管25的吸引口 32对下纱线进行吸引捕捉、以及利用上导纱管26对上纱线进行吸引捕捉,并开始利用接头装置14进行接头(S102)。之后,单元控制部50基于下纱线检测传感器31的检测结果,判断接头后是否存在下纱线(S103)。[0118]在利用切刀39对纱线20进行切断或者退绕中的纱线20发生了断纱的情况下,纱线20残留于供纱管21,若不发生机械式的错误等则结束接头。因此,利用下纱线检测传感器31检测下纱线。在该情况下,单元控制部50控制筒管保持装置10和下游侧单元6的各结构,并再次开始纱线20的卷取。[0119]另一方面,在供纱管21的纱线20全部退绕结束且纱线20用完的情况下,由于无法进行接头,所以利用下纱线检测传感器31检测不到下纱线。此时,单元控制部50判断为供纱管21的纱线20的退绕结束,并使筒管保持部110和跳板40动作来进行芯管21a的排出处理(S104)。之后,单元控制部50重新进行向筒管供给装置60供给供纱管21 (S105)。 此时,步进电机控制部102使步进电机100驱动,并使主芯部件80预先移动到接收姿势。[0120]如
图11 (a)所示,重新供给的供纱管21被引导到筒管保持装置10。而且,步进电机控制部102使筒管保持部110向背面侧摆动。[0121]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络纱机单元4中,考虑筒管保持部110的布局等,以便在使筒管保持部110向背面侧摆动时,供基于该追踪部检测传感器74的检测结果,判断是否重新供给供纱管21(S106)。具体而言,对于在单元控制部50指示重新进行供纱管21的供给之后,利用追踪部检测传感器74检测到供纱管21的情况下,判断为已重新供给供纱管21。 另一方面,对于在规定时间以内利用追踪部检测传感器74未检测到供纱管21的情况下,判断为供纱管21未重新供给。[0122]在判断为供纱管21已重新供给的情况下,单元控制部50捕捉被重新供给的供纱管21的纱线端和卷装29侧的纱线端,并开始利用接头装置14进行接头(S110)。[0123]在判断为供纱管21未重新供给的情况下,单元控制部50不开始接头操作,并对警报灯56发送适宜的信号。接收到该信号的警报灯56使用预先设定的显示色等,通知操作人员供纱管21未重新供给的情况(S107)。[0124]而且,本实施方式的单元控制部50构成为在判断为供纱管21未重新供给并向警报灯56发送适宜的信号后,在消除该不良情况之前不进行下纱线的捕捉动作、上纱线的捕捉动作以及接头。另外,操作人员能够根据警报灯56的通知而得知未向筒管供给装置60 供给供纱管21。然后,操作人员向筒管供给装置60供给供纱管21 (S108),并操作错误解除按钮(S109),由此停止警报灯56的通知。之后,根据单元控制部50的指示,筒管供给装置60重新进行供纱管21的供给(S105)。[0125]单元控制部50与上述同样,再次判断供纱管21是否被供给(S106)。在判断为供纱管21已被供给的情况下,单元控制部50捕捉重新被供给的供纱管21的纱线端和卷装29 侧的纱线%5,并开始接头(SI 10)。[0126]接着,单元控制部50在进行接头的同时进行供纱管21的退绕侧端部的位置的调整(S111)。以下参照图If
图13,对调整该供纱管21的退绕侧端部的位置的控制进行说明。
图13是表示调整供纱管21的退绕侧端部的位置的处理的流程图。[0127]在本实施方式的络纱机单元4中,使筒管保持部110实际上进行摆动,以使供纱管 21横贯退绕辅助装置12所具备的追踪部检测传感器74后,基于追踪部检测传感器74检测到供纱管21的时刻来调整该供纱管21的位置。由此,本实施方式的络纱机单元4构成为 能够使供纱管21的退绕侧端部高精度地定位在退绕基准位置。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络纱机单元4为如下结构通过使退绕辅助装置12的可动部件72移动,从而覆盖于供纱管21,但如上所述,通过将供纱管21的退绕侧端部准确定位,从而能够可靠地防止可动部件72与供纱管21接触。[0128]以下,进行具体地说明。即步进电机控制部102控制步进电机100,由此使处于接收姿势的主芯部件80向背面侧转动来使供纱管21暂时直立。此时如
图11 (b)所示,单元控制部50使防纽结装置11的电刷部Ilb与供纱管21的上端部分接触,对纱线20赋予适宜的张力,从而防止纱线发生卷曲(S201)。之后,步进电机控制部102使筒管保持部110摆动,以使供纱管21再次向正面侧稍微倾倒(S202)。而且,在由追踪部检测传感器74检测到供纱管21时,单元控制部50使筒管保持部110的摆动停止(S203,
图12 (a))。[0129]单元控制部50具备作为存储部的存储器,该存储器与使用的供纱管21的种类等建立对应关系,对从由追踪部检测传感器74开始检测到供纱管21的位置开始使步进电机 100驱动多少脉冲而能够使供纱管21位于适宜的位置(调整距离)进行存储。另外,操作人员在开始卷取操作前,将使用的供纱管21的种类输入到单元输入部18。由此,在单元控制部50设定有当前的卷取操作中应该使用的调整距离。然后,单元控制部50基于该设定的调整距离,向步进电机100输出规定的脉冲数,从而使筒管保持部110向背面侧摆动(S204, 图 12 (b))。[0130]由此,能够使供纱管21的退绕侧端部与退绕基准位置一致。因此,能够适宜地发挥退绕辅助装置12的功能,并且能够防止可动部件72与供纱管21接触。[0131]此外,在使用的供纱管21的种类改变了的情况下,通过对单元输入部18进行适宜的输入,由此能够在单元控制部50中设定适宜的调整距离。另外,也可以取代对单元输入部18进行该输入,而对机体输入部8进行该输入。在该情况下,机体控制装置7将输入到机体输入部8的内容向各络纱机单元4发送。由此,能够对各络纱机单元4的单元控制部 50统一设定适宜的调整距离。[0132]接下来,主要参照
图14
图17,对上述的筒管保持装置10的自动络纱机I的组装进行说明。
图14是表示在机体框架的第一框架构件151安装基准板141的情况的立体图。
图15是表示将基准板141相对于退绕辅助装置12对位的情况的侧视图。
图16是表示将筒管保持装置10固定于基准板141的情况的立体图。
图17是表示将基准夹具143x安装于基准板141并进行对位的情况的侧视图。[0133]如上所述,络纱机单元4具备筒管保持装置10和下游侧单元6,但它们被共同的机体框架(基体)支承。具体而言,自动络纱机I具备在络纱机单元4排列的方向上细长的机体框架,如图2所示,该机体框架具备第一框架构件151、第二框架构件152以及第三框架构件153。这些的框架构件15广153由未图示的连结构件相互连结。[0134]第一框架构件151构成为方管状且配置于机体的下部。第二框架构件152构成为圆管状且配置在比第一框架构件151更靠上方的高度。第三框架构件153构成为剖面呈矩形状且配置于比第二框架构件152略靠上方。[0135]如图2所示,利用以上的机体框架的结构,筒管保持装置10被固定于第一框架构件151。另一方面,下游侧单元6被固定于第二框架构件152和第三框架构件153。这样, 筒管保持装置10与下游侧单元6相互分离,相对于机体框架而分别安装,所以能够与下游侧单元6无关地调整筒管保持装置10的安装位置。[0136]而且,筒管保持装置10不是直接安装于第一框架构件151,而是以夹装作为板状部件的基准板(基准部件)141的方式安装。
图14表示了将基准板141安装于第一框架构件151的情况。[0137]基准板141形成为具有规定的厚度的俯视观察时大致为L字状的板。在该基准板 141上形成有调整孔(孔)142、位置确认孔(标记、贯通孔)143、筒管保持装置固定孔144以及卡挂孔(暂时支承部)145。[0138]调整孔142是以贯通状形成的圆形孔,且隔开适宜的间隔而设置有两个。在该调整孔142中能够插入用于将基准板141安装于第一框架构件151的固定件亦即紧固螺栓 (螺栓)161的轴部。将该紧固螺栓161拧入固定在第一框架构件151侧的螺母162,从而能够将基准板141安装于第一框架构件151。[0139]将调整孔142的直径设定为比紧固螺栓161的轴部的直径大一定程度,利用这样形成的间隙(间隙部),能够在将紧固螺栓161松动时,使基准板141在一定程度的范围进行移位。[0140]位置确认孔143形成为形成于基准板141的贯通孔。该位置确认孔143形成于如下位置,即在筒管保持装置10被安装到该基准板141时,与该筒管保持装置10所具有的筒管保持部110的轴对应的位置。[0141]筒管保持装置固定孔144是以贯通状形成的螺纹孔,且隔开适宜的间隔而设置有两个。在该筒管保持装置固定孔144中,使用
图16所示的固定螺栓171,而能够将筒管保持装置10固定于基准板141。[0142]如
图14所示,卡挂孔145构成为以贯通状形成的圆形孔。该卡挂孔145构成为 能够供
图16所示的筒管保持装置10所具备的插入突起118插入。[0143]此外,如
图14所示,在第一框架构件151上除了形成有用于使上述紧固螺栓161 的轴部通过的贯通孔之外,在与筒管保持装置固定孔144以及卡挂孔145对应的部位也形成有贯通孔。与筒管保持装置固定孔144以及卡挂孔145对应的贯通孔形成得略大,以便即使在如后述那样使基准板141移位的情况下,也不会堵塞筒管保持装置固定孔144以及卡挂孔145。[0144]利用该调整安装机构,在将筒管保持装置10组装于自动络纱机I的情况下,如图 14所示的那样,操作者将基准板141安装于第一框架构件151。但此时,操作者不将紧固螺栓161完全拧紧,而是成为具有一定程度松动的状态。这样,基准板141能够在相当于形成在调整孔142与紧固螺栓161的轴部之间的间隙的量的行程的范围内,在第一框架构件151 上移动(调整状态)。[0145]在该状态下,操作者一边从上方确认位置确认孔143,一边移动基准板141的位置进行调整,以使该位置确认孔143位于上述退绕辅助装置12所具有的可动部件72的轴线的延长线(上述假想线LI)上(参照
图15)。此外,
图15中用箭头表示了使基准板141向背面侧或正面侧移动来进行调整的状态,但上述调整孔142的间隙是环绕整周而设置的,所以调整的方向是任意的。因此也能够使基准板141向与上述方向垂直的方向(即络纱机单元4排列的方向,沿着第一框架构件151的长边方向的方向)移动来进行调整。操作者在完成了上述对位之后,将紧固螺栓161牢固地拧紧,从而将基准板141无法移动地固定(固定状态)。[0146]接下来,如
图16所示,如上所述操作者将筒管保持装置10相对于定位的基准板 141固定。该筒管保持装置10所具备的外壳115在与第一框架构件151垂直的方向上形成得细长,在靠近该部分的端部的位置,具有规定的厚度的安装板116被固定于外壳115的下表面。[0147]在该安装板116上形成有两个贯通状的安装孔117。该安装孔117配置于外壳115 的两侧,并且配置在与形成于基准板141的筒管保持装置固定孔144对应的位置。另外,在安装板116的下表面具备向下突出的圆柱状的插入突起118。[0148]利用上述定位机构,操作者首先以将筒管保持装置10的下表面的插入突起118相对于形成于基准板141的卡挂孔145插入的方式,将筒管保持装置10载置于基准板141上。 另外,由此筒管保持装置10 —端成为悬臂支承的状态,但由于以在插入突起118与卡挂孔 145之间形成稍许的间隙的方式来设定尺寸,所以插入突起118成为卡挂于卡挂孔145的状态,从而能够支承筒管保持装置10使其不落下。其中,上述筒管保持装置10具有外壳115、 步进电机100、凸轮连结机构130等,整体具有相当大的重量,但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结构,能够在支承筒管保持装置10的重量的状态下进行安装操作,所以能够大幅度地减轻操作者的负担。[0149]接下来,操作者将固定螺栓171插入刀各个安装孔117,并拧入筒管保持装置固定孔144。其中,在固定螺栓171与安装孔117以及筒管保持装置固定孔144之间,设定严格的公差以防产生晃动等。因此通过将两个固定螺栓171拧紧,由此能够以使筒管保持装置 10相对于基准板141的位置只设定为一个的方式,将筒管保持装置10固定于基准板141。[0150]通过以上方式,完成筒管保持装置10的设置,并成为能够进行卷取操作的状态, 但如上所述,基准板141所具有的位置确认孔143配置在与筒管保持装置10的筒管保持部 110的轴对应的位置。因此,使位置确认孔143与退绕辅助装置12的可动部件72的轴线一致的方式固定基准板141,在此基础上将筒管保持装置10固定于该基准板141,从而筒管保持部110的轴成为与退绕辅助装置12的可动部件72的轴线一致的状态。因此使上述的供纱管21的退绕侧端部的位置控制相互作用,从而能够适宜地进行退绕辅助装置12的退绕辅助操作。[0151]然而,根据需要重新涂覆上述的润滑脂等一些情况,有时需要从自动络纱机I取下筒管保持装置10来进行维护操作。在该情况下,操作者可以只拆下固定螺栓171 (不拆下紧固螺栓161),以将基准板141保留在第一框架构件151侧的状态将筒管保持装置10取下即可。在完成了筒管保持装置10的维护之后,只将筒管保持装置10安装于基准板141, 就能够再现将筒管保持装置10适宜定位的状态。因此,能够立刻再次开始卷取操作。[0152]接下来,参照
图17,对调整基准板141的位置的操作的变形例进行说明。此外,在
图17的变形例中,存在对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或者类似的部件在附图中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说明的情况。[0153]在
图17的例子中,操作者准备能够相对于基准板141的位置确认孔143装卸的基准夹具143x,并以将该基准夹具143x插入位置确认孔143而立起的状态进行对位操作。由此,对位的基准(轴)在视觉上明确,所以能够实现更严格的定位。对位完成后,为了不妨碍筒管保持装置10的安装而将基准夹具143x从基准板141取下。[0154]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本实施方式的络纱机单元4具备筒管保持装置10、下游侧单元6以及基准板141。筒管保持装置10能够保持供纱管21。下游侧单元6将从供纱管21 退绕的纱线20向纱线前进方向的下游引导,并卷取成卷装29。基准板141相对于支承下游侧单元6的部件亦即机体框架(具体而言,构成该机体框架的第一框架构件151)安装。基准板141构成为通过将紧固螺栓161松动或紧固,从而能够在相对于第一框架构件151能够移动的状态亦即调整状态、和相对于第一框架构件151不能移动的状态亦即固定状态之间切换。筒管保持装置10能够相对于基准板141安装以及取下。而且,在该筒管保持装置 10被安装于基准板141时,以相对于基准板141的位置只设定一个的方式被固定于基准板141。[0155]由此,在将基准板141定位于第一框架构件151并固定的基础上,将筒管保持装置10固定于该基准板141,因此即使在取下了筒管保持装置10的情况下,也能够将其再次安装于基准板141,从而容易地再现取下前的位置关系。因此,位置调整只进行最初的一次即可,而不需要每次取下筒管保持装置10时都进行再调整,所以能够使操作大幅度地高效化。另外,通过基准板141的定位,实际上能够实现作为通常比该基准板141大而重的装置亦即筒管保持装置10的定位,所以定位操作本身也能够高效化。[0156]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络纱机单元4中,在基准板141上设置调整孔142,并通过将紧固螺栓161插入到该调整孔142而将基准板141安装于第一框架构件151。在紧固螺栓 161的轴部与调整孔142之间设置有间隙(间隙部)。[0157]由此,利用将紧固螺栓161松动或紧固的简单的结构,就能够对基准板141的调整状态与固定状态进行切换。另外,利用形成在紧固螺栓161的轴部的周围的间隙,能够简单地实现能够调整基准板141的位置的结构。[0158]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络纱机单元4中,下游侧单元6具备对纱线20从供纱管21 的退绕进行辅助的退绕辅助装置12。基准板141具有作为与保持于筒管保持装置10的供纱管21的中心位置对应的标记的位置确认孔143。[0159]由此,在将基准板141向第一框架构件151安装时,通过调整标记与退绕辅助装置 12的位置关系,由此之后在将筒管保持装置10安装于基准板141时,能够使保持于该筒管保持装置10的供纱管21的中心根据其与退绕辅助装置12的关系而位于适宜的位置。另外,操作者使用基准板141的标记进行对位而不是使用筒管保持装置10本身进行对位,所以容易在视觉上把握位置关系。其结果是,能够实现对位操作的高效化。[0160]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络纱机单元4中,作为形成于基准板141的贯通孔的位置确认孔143是作为上述标记来使用。[0161]由此,能够以简单的结构获得标记,所以能够实现络纱机单元4的低成本化。[0162]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络纱机单元4中,退绕辅助装置12具备圆筒形状的可动部件72,该可动部件72对在供纱管21的纱线20退绕的退绕位置形成的气圈的大小进行调整。而且,在将紧固螺栓161松动了的状态(上述的调整状态)下,基准板141的位置被调整为使位置确认孔143位于上述可动部件72的轴线的延长线上。[0163]由此,在将筒管保持装置10安装到基准板141时,能够使保持于该筒管保持装置 10的供纱管21的中心位于可动部件72的轴线的延长线上。其结果是,能够防止在从供纱管21退绕时气圈的大小因周围位置而不均匀,并能够对从供纱管21退绕的纱线20赋予稳定的张力,从而形成闻品质的卷装29。[0164]另外,在
图17的变形例的结构中,基准板141能够将作为标记的基准夹具143x安装到与保持在筒管保持装置10的供纱管21的中心位置对应的位置。[0165]由此,在将基准板141向第一框架构件151安装时,通过调整作为标记的基准夹具 143x与退绕辅助装置12的位置关系,由此之后在将筒管保持装置10安装到基准板141时, 能够使保持于该筒管保持装置10的供纱管21的中心根据其与退绕辅助装置的关系而位于适宜的位置。另外,操作者使用基准夹具143x进行对位,而不是使用筒管保持装置10本身进行对位,所以容易在视觉上把握位置关系。其结果是,能够实现对位操作的高效化。19[0166]另外,在上述的变形例的结构中,在将紧固螺栓161松动的状态(上述的调整状态) 下,基准板141的位置被调整为使该基准夹具143x的中心与上述可动部件72的轴线一致。[0167]由此,在将筒管保持装置10安装到基准板141时,能够使保持于该筒管保持装置 10的供纱管21的中心位于可动部件72的轴线的延长线上。其结果是,能够防止在从供纱管21退绕时气圈的大小因周围位置而不均匀,并能够对退绕的纱线20赋予稳定的张力,从而形成闻品质的卷装29。[0168]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络纱机单元4中,基准板141是形成为板状的部件。[0169]由此,能够将用于筒管保持装置10的定位的结构简单化。[0170]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络纱机单元4中,基准板141具有在将筒管保持装置10固定于该基准板141期间,暂时支承筒管保持装置10的重量的卡挂孔145。[0171]由此,能够一边利用卡挂孔145部支承筒管保持装置10的较大的重量,一边将该筒管保持装置10固定于基准板141。因此,与操作者自身一边用手支持筒管保持装置10的重量一边进行固定操作的结构相比,能够大幅度减轻操作者的负担,能够提高操作效率。[0172]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络纱机单元4中,筒管保持装置10的一端侧以悬臂状相对于基准板141安装。[0173]由此,在将筒管保持装置10向基准板141固定时,该筒管保持装置10的重量由卡挂孔145支承,所以能够防止该筒管保持装置落下或倾斜。因此能够提高操作效率。[0174]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络纱机单元4中,在筒管保持装置10配置有步进电机100。 该步进电机100供给驱动力,以便进行所供给的供纱管21的对位(退绕姿势的调整)、供纱管21的保持以及供纱管21的排出。[0175]由此,筒管保持装置10能够实现不从外部的装置(例如,下游侧单元6)接受驱动力的供给的结构。因此,使筒管保持装置10包含驱动源而单元化,使一体地使用变得容易, 所以能够实现维护操作等的高效化。[0176]另外,本实施方式的自动络纱机I成为将多个上述结构的络纱机单元4并排配置的结构。[0177]由此,在各个络纱机单元4中,在筒管保持装置10的取下/安装时不需要进行位置的再调整操作。因此在筒管保持装置10的维护等结束后,能够提前再次开始络纱机单元 4进行的卷取,所以能够提高自动络纱机I的运转效率。[0178]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自动络纱机I中,安装有基准板141的机体框架,以跨越多个络纱机单元4的方式配置。而且,在一个机体框架(第一框架构件151)上安装有多个络纱机单元4的基准板141。[0179]由此,能够实现自动络纱机I的结构的简单化。[0180]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上述的结构例如能够进行如下改变。[0181]可以代替形成为板状的基准板141,例如将块状的部件安装于第一框架构件151来使用。[0182]具有间隙的调整孔142可以不形成于基准板141,而是形成于第一框架构件151 侧。[0183]作为基准板141带有的标记,不局限于位置确认孔143那样的贯通孔,例如可以是在基准板141的上表面开口的凹部、或从上表面突出的凸部、或刻印于上表面的刻度、十字记号等。[0184]可以进行如下变更代替在基准板141上形成卡挂孔145,而是在该基准板141上设置插入突起,并在筒管保持装置10的外壳115侧设置凹部或贯通孔。[0185]筒管保持装置10的结构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所示的结构,还能够进行适宜地变更。例如,步进电机100可以不对所供给的供纱管21的对位(退绕姿势的调整)、供纱管 21的保持以及供纱管21的排出全部供给动力,而是只对一部分供给动力的结构。
权利要求1.一种卷取单元,其特征在于,具备 下游侧单元,该下游侧单元将从供纱管退绕的纱线向纱线前进方向的下游引导并卷取成卷装; 基准部件,该基准部件相对于支承所述下游侧单元的部件亦即基体安装;以及 筒管保持装置,该筒管保持装置安装于所述基准部件,用于保持所述供纱管, 所述基准部件经由能够调整位置的调整安装机构而相对于所述基体安装, 所述筒管保持装置经由定位机构而相对于所述基准部件安装,该定位机构规定只设定一个安装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卷取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调整安装机构的构成包括 设置在所述基体和所述基准部件中至少一方的孔; 插入到所述孔的螺栓;以及 形成在所述螺栓的轴部与所述孔之间的间隙部。
3.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卷取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游侧单元具备对纱线从所述供纱管的退绕进行辅助的退绕辅助装置, 所述基准部件具有与保持于所述筒管保持装置的所述供纱管的位置对应的标记。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卷取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标记与保持于所述筒管保持装置的所述供纱管的中心位置对应地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卷取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标记是形成于所述基准部件的凹部或贯通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卷取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退绕辅助装置具备圆筒形状的气圈限制部,该气圈限制部用于对在所述供纱管的纱线退绕的退绕位置形成的气圈的大小进行调整, 在所述调整状态下,所述基准部件的位置被调整为使所述标记位于所述气圈限制部的轴线的延长线上。
7.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卷取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游侧单元具备退绕辅助装置,该退绕辅助装置对纱线从所述供纱管的退绕进行辅助, 所述基准部件能够在与保持于所述筒管保持装置的所述供纱管的中心位置对应的位置安装作为标记的基准夹具。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卷取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退绕辅助装置具备圆筒形状的气圈限制部,该气圈限制部用于对在所述供纱管的纱线退绕的退绕位置形成的气圈的大小进行调整, 所述基准夹具形成为笔直且细长,在所述调整状态下,所述基准部件的位置被调整为在将所述基准夹具安装于所述基准部件的基础上,使该基准夹具的中心与所述气圈限制部的轴线一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卷取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准部件形成为板状。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卷取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准部件具有暂时支承部,该暂时支承部暂时支承所述筒管保持装置。
11.根据权利要求8 10中任一项所述的卷取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筒管保持装置的一端以悬臂状相对于所述基准部件安装。
12.根据权利要求8 10中任一项所述的卷取单元,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筒管保持装置中配置有供给动力的驱动源,以便进行所供给的所述供纱管的对位、所述供纱管的保持、以及所述供纱管的排出中的至少任意一方。
13.—种纱线卷取机,其特征在于, 是将权利要求12所述的多个卷取单元并排配置所形成的。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纱线卷取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体以跨越多个卷取单元的方式配置,从而支承各个所述卷取单元的所述下游侧单元, 在一个所述基体上安装有多个所述卷取单元的所述基准部件。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卷取单元以及纱线卷取机。基准板(141)相对于支承络纱机单元的下游侧单元的部件亦即机体框架的结构部件进行安装(具体而言,第一框架构件(151))。基准板(141)构成为通过将紧固螺栓(161)松动或紧固,从而能够在相对于第一框架构件(151)能够移动的调整状态、和相对于第一框架构件(151)无法移动的固定状态之间进行切换。筒管保持装置(10)能够相对于基准板(141)安装及取下。而且,在该筒管保持装置(10)安装于基准板(141)时,以相对于基准板(141)的位置只设定为一个的方式相对于基准板(141)固定。
文档编号B65H67/02GK202808068SQ201220391039
公开日2013年3月20日 申请日期2012年8月8日 优先权日2011年9月21日
发明者梅冈利成 申请人: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