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件装夹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154221阅读:15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工件装夹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装夹装置,尤其涉及一种操作简便的工件装夹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工业空调生产线多为手工作业状态,通过若干离散的工作台进行空调的装配、焊接、检漏、组装及包装等工序之间的衔接和转换,产品在各个工作台之间的移动完全通过人工执行,工作效率很低,影响生产效率,且人工操作会存在一些误差,导致产品的不良率上升。自动化生产线可以很好的解决上述问题,通过设置有若干传送装置及吊夹装置的各种辅助工具,实现产品在各个工位之间的组装、传输,节省人力,提高效率。例如,组装过程中,需要将待组装工件装载至装夹装置上,并可以被转动,以实现各种操作。通常,装夹装·置结构复杂,装夹工件不够简便,效率低,可靠性不足,而且还容易对工件表面造成损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工件装夹装置以解决以上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工件装夹装置,其结构简单,操作简便。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工件装夹装置可用于装夹工件,其包括第一承载部、第二承载部及夹持工件的夹持装置。第二承载部可相对于第一承载部移动,夹持装置枢接于第二承载部,并在第二承载部的带动下转动以夹持或松开工件。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其中第一承载部与第二承载部通过枢轴沿上下方向连接,第二承载部可沿枢轴相对于第一承载部沿上下方向移动。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其中第二承载部形成有安装部,其内穿设有水平放置的转轴,夹持装置具有枢接于转轴的主体部。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其中夹持装置还具有形成于主体部下部末端的扣持部,用来夹持工件。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夹持装置还具有自主体部弯折延伸形成的连接部,其抵靠于第一承载部的上表面,并可沿该上表面滑动。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其中夹持装置具有四个上述夹持元件,分别枢接连接于第二承载部的四角,其中相对两个夹持元件的连接部由复位机构连接于第一承载部的上表面。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其中该复位机构为弹簧,当空载时,弹簧处于拉伸状态,主体部大致竖直,连接部彼此远离;当装夹工件时第二承载部向第一承载部移动,带动主体部向外旋转,且连接部彼此靠近,弹簧处于压缩状态。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其中当第二承载部向下移动时,带动夹持装置复位。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其中第二承载部底面设置有缓冲件,缓冲工件与第二承载部的撞击。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其中缓冲件为一对塑胶材质的长条,嵌设于第二承载部的底面。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可相互移动的第一、第二承载部,实现夹持装置的装夹及松开,提高工作效率。

图I是本实用新型工件装夹装置的立体视图;图2是图I所示工件装夹装置的另一角度的立体视图;图3是图I本实用新型工件装夹装置准备装夹工件的立体视图;图4是图3所示工件装夹装置的侧视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工件装夹装置装夹好工件的立体视图;图6是图5所示工件装夹装置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I至图2,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应用于自动化流水生产线的工件装夹装置100,其可以但不限于装夹工业空调的工件完成相应的组装操作。该工件装夹装置100可旋转地组装于一承载轴9,其包括固定的第一承载部I、可相对于第一承载部I上下移动的可动的第二承载部2、将第一承载部I及第二承载部2枢接连接的枢轴4及组装于第一承载部I及第二承载部2的夹持装置3。枢轴4穿设于第一承载部I及第二承载部2之间,并具有固定于第一承载部I的固定轴套40供其上下运动。枢轴4另一端锁合于第二承载部2的底面,当第二承载部2相对于第一承载部I沿上下方向运动时,枢轴4被第二承载部2带动也沿固定轴套40上下移动。第一承载部I呈平板状,其可旋转的组装于承载轴9。第二承载部2呈平板状,其四个角部分别向外突伸形成有安装部21,用来与夹持装置3枢接连接。每一安装部21为一对凸耳211,其中部形成有可供转轴23通过的通孔210。第二承载部2还于底面开设有两条平行的纵长狭槽212,每一狭槽212内嵌设有一缓冲件22,其为塑胶材质用来保护工件表面不被第二承载部2损伤。缓冲件22也可以为其他材质,只要起到保护工件的作用即可。夹持装置3为四个设置于第一、第二承载部1、2四角的爪形夹持元件31。夹持元件31两两组合,通过弹簧/复位机构32将二者在第一承载部I的上表面相连并提供回复力。每一夹持元件31枢接连接于上述第二承载部2的转轴23,其呈L形,具有与上述弹簧/复位机构32连接的连接部310、自该连接部310垂直延伸的主体部312及自主体部312末端相向弯折形成的扣持部314。主体部312枢接连接于第二承载部2的转轴23,并可带动连接部310及扣持部314绕转轴23摆动。主体部312中部突伸出与转轴23枢接配合的枢转部313。图I及图2示出的夹持装置3为空载状态,此时每一夹持元件31的主体部312大体呈竖直状态,通过弹簧32相连的连接部310抵靠于第一承载部I的上表面靠外的位置,弹簧32呈拉伸状态。[0028]请参阅图3及图4,当本实用新型工件装夹装置100需要装夹工件200时,工件200的上端为壳体上盖201,其向上顶靠第二承载部2,推动第二承载部2沿枢轴4向第一承载部I方向移动,即向上移动。上移的第二承载部2带动加持装置3的四个夹持元件31向外运动,即每一夹持元件31的连接部310沿第一承载部I的上表面向内移动(向彼此移动),弹簧32逐渐呈压缩状态,扣持部314向外转动,此时工件200的上盖201进入扣持部314之间。当工件200不再顶靠第二承载部2时,由于重力作用第二承载部2沿枢轴4向下移动,并带动夹持装置3复位,即连接部310沿第一承载部I上表面向外滑移,扣持部314向内转动,并扣持于工件200的上盖201下端缘,此时工件200被本实用新型工件装夹装置100装夹完成。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
中仅以该工件装夹装置100作为示例,在实际应用中其他类型的工件装夹装置均适用本实用新型揭示的原理。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本实用新型的教导下所作的针对本实用新型的等效变化,仍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主张的范围中。·
权利要求1.一种工件装夹装置可用于装夹工件,其包括第一承载部、第二承载部及夹持工件的夹持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二承载部可相对于第一承载部移动,夹持装置枢接于第二承载部,并在第二承载部的带动下转动以夹持或松开工件。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工件装夹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第一承载部与第二承载部通过枢轴沿上下方向连接,第二承载部可沿枢轴相对于第一承载部沿上下方向移动。
3.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工件装夹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第二承载部形成有安装部,其内穿设有水平放置的转轴,夹持装置具有枢接于转轴的主体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工件装夹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夹持装置还具有形成于主体部下部末端的扣持部,用来夹持工件。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工件装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装置还具有自主体部弯折延伸形成的连接部,其抵靠于第一承载部的上表面,并可沿该上表面滑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工件装夹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夹持装置具有四个上述夹持元件,分别枢接连接于第二承载部的四角,其中相对两个夹持元件的连接部由复位机构连接于第一承载部的上表面。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工件装夹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复位机构为弹簧,当空载时,弹簧处于拉伸状态,主体部大致竖直,连接部彼此远离;当装夹工件时第二承载部向第一承载部移动,带动主体部向外旋转,且连接部彼此靠近,弹簧处于压缩状态。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工件装夹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当第二承载部向下移动时,带动夹持装置复位。
9.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工件装夹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第二承载部底面设置有缓冲件,缓冲工件与第二承载部的撞击。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工件装夹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缓冲件为一对塑胶材质的长条,嵌设于第二承载部的底面。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关于一种工件装夹装置可用于装夹工件,其包括第一承载部、第二承载部及夹持工件的夹持装置。第二承载部可相对于第一承载部移动,夹持装置枢接于第二承载部,并在第二承载部的带动下转动以夹持或松开工件。本实用新型工件装夹装置可以实现工件的装夹,从而节省人力,提高工作效率。
文档编号B65G47/90GK202704552SQ20122042721
公开日2013年1月30日 申请日期2012年8月27日 优先权日2012年8月27日
发明者沈成宝, 刘明国 申请人:苏州昆拓热控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