绕线生产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295853阅读:238来源:国知局
绕线生产线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绕线生产线,包括绕线组件、捆扎组件、夹线组件以及控制器,其中,绕线组件用于将电线自动缠绕成易包装的形状,捆扎组件用于将绕线组件缠绕成型的电线自动捆扎,夹线组件用于将缠绕成型的电线由绕线组件自动搬运至捆扎组件,并将捆扎好的电线由捆扎组件自动搬运至电线装箱的位置。本实用新型的绕线生产线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的优点,其通过自动对电线进行缠绕和扎紧,减少了操作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
【专利说明】绕线生产线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线生产【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绕线生产线。
【背景技术】
[0002]电线在生产完成后通常需要缠绕成一定形状,以便于后期的装配和运输。现有的电线绕线大多采用全人工操作,将电线缠绕后利用扎线带将缠绕成一定形状的电线扎紧,以免电线松开。采用全人工操作不仅使操作工人的劳动强度增大,整个生产效率也非常低,严重影响电线的生产周期。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绕线生产线,其能自动对电线进行缠绕和扎紧,减少了操作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
[0004]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5]一种绕线生产线,包括:
[0006]绕线组件,用于将电线缠绕成易包装的形状,所述绕线组件包括转盘,所述转盘上设置两根相互平行的绕线杆,其中一个所述绕线杆的一侧设置用于将所述电线的一端卡住的第一卡线块,所述转盘的底部设置用于使所述转盘匀速转动的第一电机,所述转盘的一侧设置用于启停所述第一电机的开关;
[0007]捆扎组件,用于将缠绕成型的所述电线自动捆扎,所述捆扎组件设置在所述绕线组件的一侧,所述捆扎组件包括带有第一动力装置的捆装卡爪,所述捆装卡爪的开口朝上,所述捆装卡爪的开口处设置柔性导线杆,所述柔性导线杆上设置扎线带用导槽,所述捆装卡爪的一侧设置所述扎线带用出线器,所述出线器的出线孔对齐所述导槽;
[0008]夹线组件,所述夹线组件设置在所述绕线组件和所述捆扎组件的正上方,所述夹线组件包括支架,所述支架一侧滑动设置导台,所述导台远离所述支架的一侧设置第一气缸和第二气缸,所述第一气缸的活塞杆端部设置带有第二动力装置的第一卡爪,所述第二气缸的活塞杆端部设置带有第三动力装置的第二卡爪,所述第一卡爪和第二卡爪的开口均朝向所述绕线组件的一侧,所述第一卡爪与所述第二卡爪之间的距离等于所述绕线杆与所述捆装卡爪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二动力装置上设置用于将所述扎线带封合的扎线装置;
[0009]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分别与所述第一动力装置、所述第二动力装置、所述第三动力装置、所述第一气缸以及所述第二气缸连接。
[0010]通过设置绕线组件可以将电线自动缠绕成易包装的形状,设置捆扎组件可以将缠绕成易包装的形状的电线用扎线带自动扎紧,而设置夹线组件是为了将绕线组件处的电线在缠绕完成后自动搬运至捆扎组件处进行捆扎,并将捆扎好的电线再搬运至电线装箱的位置,便于操作工人装箱,控制器与各个组件中的动力装置或者气缸连接,可以实现整个生产线的自动化,减少操作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
[0011]优选的,所述第一动力装置、第二动力装置以及第三动力装置为液压装置或者气压装置。
[0012]进一步的,所述支架靠近所述导台的一侧设置沿所述导台运动轨迹开设的滑槽,所述导台靠近所述支架的一侧设置与所述滑槽相匹配的滑块。
[0013]进一步的,所述支架上并位于所述导台的一侧设置第三气缸,所述第三气缸的活塞杆端部与所述导台固定连接,用于推动所述导台沿所述绕线组件和所述捆扎组件的连线做直线往复运动,所述第三气缸与所述控制器连接。
[0014]作为绕线生产线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绕线组件还包括设置在转盘一侧的入线平台,所述入线平台上设置两个第二卡线块,两个所述第二卡线块之间具有所述电线通过的通槽,所述入线平台远离所述第二卡线块的一侧设置用于使所述入线平台沿竖直方向做往复直线运动的第四气缸,所述第四气缸与所述控制器连接。
[0015]作为绕线生产线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绕线杆的一侧设置两个所述第一卡线块,两个所述第一卡线块之间具有第一卡线槽,所述第一卡线槽的宽度不小于所述电线的直径,所述第一卡线槽的宽度小于所述电线端部设置的插头的尺寸,两个所述第二卡线块之间具有第二卡线槽,所述第二卡线槽的宽度不小于所述电线的直径,所述第一卡线槽和第二卡线槽位于同一水平面上。
[0016]优选的,其中一个所述第二卡线块固定在所述入线平台上,另一个所述第二卡线块活动设置在所述入线平台上,活动设置的所述第二卡线块的一侧设置第五气缸,所述第五气缸的活塞杆末端与活动设置的所述第二卡线块固定连接,以使所述活动设置的第二卡线块能远离或者靠近所述固定设置的所述第二卡线块,进一步使所述第二卡线槽的宽度发生变化,所述第五气缸与所述控制器连接。
[0017]作为绕线生产线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气缸的活塞杆端部设置第一支板,所述第一支板远离所述第一气缸的一侧设置所述第二动力装置,所述第二动力装置远离所述第一支板的一侧设置两个所述第一卡爪,所述捆装卡爪位于两个所述第一卡爪之间。
[0018]作为绕线生产线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导台与所述第一支板之间设置第一导向杆,所述第一支板上对应所述第一导向杆设置第一导向孔,所述第一导向杆的一端与所述导台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导向杆的另一端穿过所述第一导向孔延伸至所述第一支板远离所述导台的一侧,且所述第一导向杆与所述第一支板之间不固定连接。
[0019]进一步的,所述导台与所述第一支板之间至少设置两个所述第一导向杆。
[0020]优选的,两个所述第一导向杆对称设置在所述第一气缸的活塞杆的两侧。
[0021]作为绕线生产线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二气缸的活塞杆端部设置第二支板,所述第二支板远离所述第二气缸的一侧设置所述第三动力装置,所述第三动力装置远离所述第二支板的一侧设置一个所述第二卡爪,所述第二卡爪位于两个所述绕线杆之间。
[0022]作为绕线生产线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导台与所述第二支板之间设置第二导向杆,所述第二支板上对应所述第二导向杆设置第二导向孔,所述第二导向杆的一端与所述导台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导向杆的另一端穿过所述第二导向孔延伸至所述第二支板远离所述导台的一侧,且所述第二导向杆与所述第二支板之间不固定连接。
[0023]进一步的,所述导台与所述第二支板之间至少设置两个所述第二导向杆。
[0024]优选的,两个所述第二导向杆对称设置在所述第二气缸的活塞杆的两侧。
[0025]作为绕线生产线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捆扎组件远离所述绕线组件的一侧设置传送组件,所述传送组件与所述捆扎组件之间的距离不大于所述第一卡爪与所述第二卡爪之间的距离。
[0026]作为绕线生产线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传送组件包括主动轮、从动轮以及主动轮和从动轮上的传送带,所述主动轮与主动轮动力装置连接,所述主动轮动力装置与所述控制器连接。
[0027]优选的,所述主动轮动力装置为电机。
[0028]作为绕线生产线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出线器上设置出线按钮,所述出线按钮与所述捆装卡爪可接触设置。
[0029]当捆装卡爪张开时,捆装卡爪与出线按钮接触,触动出线按钮,使出线器出线,以将新的扎线带送入到柔性导线杆的导槽内待用。
[0030]进一步的,还包括工作台,所述绕线组件和所述捆扎组件均设置在所述工作台上,所述工作台上设置立柱,所述立柱远离所述工作台的一端与所述支架固定连接。
[0031]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的绕线生产线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的优点,其通过自动对电线进行缠绕和扎紧,减少了操作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32]图1为实施例所述的绕线生产线的结构示意图;
[0033]图2为实施例所述 的绕线生产线中的绕线组件的俯视示意图;
[0034]图3为绕线组件中转盘、绕线杆、第一卡线块以及第一电机的组装示意图;
[0035]图4为绕线组件中入线平台、第二卡线块、第四气缸以及第五气缸的组装示意图;
[0036]图5为图1中A向结构示意图;
[0037]图6为图1中B向结构示意图。
[0038]图中:
[0039]1、工作台;2、立柱;3、电线;301、插头;
[0040]4、绕线组件;401、转盘;402、绕线杆;403、第一^^线块;404、第一电机;405、入线平台;406、第二卡线块;407、第四气缸;408、第一卡线槽;409、第二卡线槽;410、第五气缸;
[0041]5、捆扎组件;501、捆装卡爪;502、第一动力装置;503、柔性导线杆;504、扎线带;505、出线器;5051、出线孔;5052、出线按钮;506、扎线装置;
[0042]6、夹线组件;601、支架;602、导台;603、第一气缸;604、第二气缸;605、第一^^爪;606、第二卡爪;607、第二动力装置;608、第三动力装置;609、第一支板;610、第一导向杆;611、第二支板;612、第二导向杆;613、第三气缸;
[0043]7、传送组件;701、主动轮;702、传动轮;703、传送带。
【具体实施方式】
[0044]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0045]如图1至6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绕线生产线包括工作台1,工作台I上设置绕线组件4和捆扎组件5。
[0046]其中,绕线组件4用于将电线3缠绕成易包装的形状,绕线组件4包括转盘401,转盘401上设置两根相互平行的绕线杆402,其中一个绕线杆402的一侧设置用于将电线3的一端卡住的第一卡线块403,转盘401的底部设置用于使转盘401匀速转动的第一电机404,转盘401的一侧并位于工作台I上设置用于启停第一电机401的开关。转盘401的一侧设置入线平台405,入线平台405上设置两个第二卡线块406,两个第二卡线块406之间具有电线3通过的通槽,入线平台405远离第二卡线块406的一侧设置用于使入线平台405沿竖直方向做往复直线运动的第四气缸407。
[0047]绕线杆402的一侧设置两个第一^^线块403,两个第一^^线块403之间具有第一卡线槽408,第一^^线槽408的宽度不小于电线3的直径,第一^^线槽408的宽度小于电线3端部设置的插头301的尺寸,两个第二卡线块406之间具有第二卡线槽409,第二卡线槽409的宽度不小于电线3的直径,第一卡线槽408和第二卡线槽409位于同一水平面上。
[0048]其中一个第二卡线块406固定在入线平台405上,另一个第二卡线块406活动设置在入线平台405上,活动设置的第二卡线块406的一侧设置第五气缸410,第五气缸410的活塞杆末端与活动设置的第二卡线块406固定连接,以使活动设置的第二卡线块406能远离或者靠近固定设置的第二卡线块406,进一步使第二卡线槽409的宽度发生变化。
[0049]捆扎组件5用于将缠绕成型的电线3自动捆扎,捆扎组件5设置在绕线组件4的一侧,捆扎组件5包括带有第一动力装置502的捆装卡爪501,捆装卡爪501的开口朝上,捆装卡爪501的开口处设置柔性导线杆503,柔性导线杆503上设置扎线带504用导槽,捆装卡爪501的一侧设置扎线带504用出线器505,出线器505的出线孔5051对齐导槽,出线器505上设置出线按钮5052,出线按钮5052与捆装卡爪501可接触设置,当捆装卡爪501张开时,捆装卡爪501与出线按钮5052接触,触动出线按钮5052,使出线器505出线,以将新的扎线带504送入到柔性导线杆503的导槽内待用。 [0050]夹线组件6设置在绕线组件4和捆扎组件5的正上方,夹线组件6包括支架601,支架601通过立柱2固定在工作台I上,支架601 —侧滑动设置导台602,支架601靠近导台602的一侧设置沿导台运动轨迹开设的滑槽,导台602靠近支架601的一侧设置与滑槽相匹配的滑块,支架601上并位于导台602的一侧设置第三气缸613,第三气缸613的活塞杆端部与导台602固定连接,用于推动导台602沿绕线组件4和捆扎组件5的连线做直线往复运动。
[0051]导台602远离支架601的一侧设置第一气缸603和第二气缸604,第一气缸603的活塞杆端部设置带有第二动力装置607的第一卡爪605,第二气缸604的活塞杆端部设置带有第三动力装置608的第二卡爪606,第一^^爪605和第二卡爪606的开口均朝向绕线组件4的一侧,第一卡爪605与第二卡爪606之间的距离等于绕线杆402与捆装卡爪501之间的距离,第二动力装置607上设置用于将扎线带504封合的扎线装置506。
[0052]第一气缸603的活塞杆端部设置第一支板609,第一支板609远离第一气缸603的一侧设置第二动力装置607,第二动力装置607远离第一支板609的一侧设置两个第一^^爪605,捆装卡爪501位于两个第—^爪605之间。
[0053]导台602与第一支板609之间设置两个第一导向杆610,两个第一导向杆610对称设置在第一气缸603的活塞杆的两侧,第一支板609上对应第一导向杆610设置第一导向孔,第一导向杆610的一端与导台602固定连接,第一导向杆610的另一端穿过第一导向孔延伸至第一支板609远离导台602的一侧,且第一导向杆610与第一支板609之间不固定连接。
[0054]第二气缸604的活塞杆端部设置第二支板611,第二支板611远离第二气缸604的一侧设置第三动力装置608,第三动力装置608远离第二支板611的一侧设置一个第二卡爪606,第二卡爪606位于两个绕线杆402之间。
[0055]导台602与第二支板611之间设置两个第二导向杆612,两个第二导向杆612对称设置在第二气缸604的活塞杆的两侧,第二支板611上对应第二导向杆612设置第二导向孔,第二导向杆612的一端与导台602固定连接,第二导向杆612的另一端穿过第二导向孔延伸至第二支板611远离导台602的一侧,且第二导向杆612与第二支板611之间不固定连接。
[0056]绕线生产线还包括控制器,控制器分别与第一动力装置502、第二动力装置607、第三动力装置608、第一气缸603、第二气缸604、第三气缸613、第四气缸407以及第五气缸410连接,以通过控制器实现整个绕线生产线的自动运作。
[0057]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动力装置502、第二动力装置607以及第三动力装置608均为液压装置,当然,第一动力装置502、第二动力装置607以及第三动力装置608不限于采用液压装置,还可以为气压装置。
[0058]捆扎组件5远离绕线组件4的一侧设置传送组件7,传送组件7与捆扎组件5之间的距离不大于第一卡爪605与第二卡爪606之间的距离,传送组件7包括主动轮701、从动轮702以及主动轮701和从动轮702上的传送带703,主动轮701与主动轮动力装置连接,主动轮动力装置与控制器连接。
[0059]在本实施例中,主动轮动力装置为电机。
[0060]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仅仅用于在描述上加以区分,
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0061]需要声明的是,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仅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在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技术范围内,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所容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绕线生产线,其特征在于,包括: 绕线组件,用于将电线自动缠绕成易包装的形状,所述绕线组件包括转盘,所述转盘上设置两根相互平行的绕线杆,其中一个所述绕线杆的一侧设置用于将所述电线的一端卡住的第一卡线块,所述转盘的底部设置用于使所述转盘匀速转动的第一电机,所述转盘的一侧设置用于启停所述第一电机的开关; 捆扎组件,用于将所述绕线组件缠绕成型的所述电线自动捆扎,所述捆扎组件设置在所述绕线组件的一侧,所述捆扎组件包括带有第一动力装置的捆装卡爪,所述捆装卡爪的开口朝上,所述捆装卡爪的开口处设置柔性导线杆,所述柔性导线杆上设置扎线带用导槽,所述捆装卡爪的一侧设置所述扎线带用出线器,所述出线器的出线孔对齐所述导槽; 夹线组件,所述夹线组件设置在所述绕线组件和所述捆扎组件的正上方,所述夹线组件包括支架,所述支架一侧滑动设置导台,所述导台远离所述支架的一侧设置第一气缸和第二气缸,所述第一气缸的活塞杆端部设置带有第二动力装置的第一卡爪,所述第二气缸的活塞杆端部设置带有第三动力装置的第二卡爪,所述第一卡爪和第二卡爪的开口均朝向所述绕线组件的一侧,所述第一卡爪与所述第二卡爪之间的距离等于所述绕线杆与所述捆装卡爪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二动力装置上设置用于将所述扎线带封合的扎线装置; 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分别与所述第一动力装置、所述第二动力装置、所述第三动力装置、所述第一气 缸以及所述第二气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绕线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绕线组件还包括设置在转盘一侧的入线平台,所述入线平台上设置两个第二卡线块,两个所述第二卡线块之间具有所述电线通过的通槽,所述入线平台远离所述第二卡线块的一侧设置用于使所述入线平台沿竖直方向做往复直线运动的第四气缸,所述第四气缸与所述控制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绕线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绕线杆的一侧设置两个所述第一卡线块,两个所述第一卡线块之间具有第一卡线槽,所述第一卡线槽的宽度不小于所述电线的直径,所述第一卡线槽的宽度小于所述电线端部设置的插头的尺寸,两个所述第二卡线块之间具有第二卡线槽,所述第二卡线槽的宽度不小于所述电线的直径,所述第一卡线槽和第二卡线槽位于同一水平面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绕线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气缸的活塞杆端部设置第一支板,所述第一支板远离所述第一气缸的一侧设置所述第二动力装置,所述第二动力装置远离所述第一支板的一侧设置两个所述第一卡爪,所述捆装卡爪位于两个所述第一卡爪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绕线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台与所述第一支板之间设置第一导向杆,所述第一支板上对应所述第一导向杆设置第一导向孔,所述第一导向杆的一端与所述导台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导向杆的另一端穿过所述第一导向孔延伸至所述第一支板远离所述导台的一侧,且所述第一导向杆与所述第一支板之间不固定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绕线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气缸的活塞杆端部设置第二支板,所述第二支板远离所述第二气缸的一侧设置所述第三动力装置,所述第三动力装置远离所述第二支板的一侧设置一个所述第二卡爪,所述第二卡爪位于两个所述绕线杆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绕线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台与所述第二支板之间设置第二导向杆,所述第二支板上对应所述第二导向杆设置第二导向孔,所述第二导向杆的一端与所述导台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导向杆的另一端穿过所述第二导向孔延伸至所述第二支板远离所述导台的一侧,且所述第二导向杆与所述第二支板之间不固定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绕线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捆扎组件远离所述绕线组件的一侧设置传送组件,所述传送组件与所述捆扎组件之间的距离不大于所述第一卡爪与所述第二卡爪之间的距离。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绕线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传送组件包括主动轮、从动轮以及主动轮和从动轮上的传送带,所述主动轮与主动轮动力装置连接,所述主动轮动力装置与所述控制器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绕线生产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出线器上设置出线按钮,所述出线按钮与 所述捆装卡爪可接触设置。
【文档编号】B65B65/00GK203740241SQ201420091284
【公开日】2014年7月30日 申请日期:2014年2月28日 优先权日:2014年2月28日
【发明者】詹勋浩 申请人:正裕电器配件(昆山)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