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纸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07575阅读:166来源:国知局
供纸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供纸装置。



背景技术:

在读取原稿图像进行电处理的图像读取装置或进行图像打印的打印装置中,多数情况下会具备供纸装置,将要读取的原稿或要打印的纸张等片材提供给图像读取部或者打印部侧。在这样的供纸装置中,为了能够可靠地提供在原稿载置台上载置的原稿,存在进行如下动作的装置:使所载置的原稿堆对齐、调节原稿与搓纸辊相接触的状态、或者根据原稿重量来改变使原稿移动到供纸位置的速度(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至专利文献3)。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242102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7-137526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8-30939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然而,如果是在原稿载置台上载置的原稿通过自重而移动到搓纸辊的位置的供纸装置,在原稿页数较多等而原稿重量较大的情况下,有时原稿堆会将分离部件推起来,该分离部件用于分离除了由搓纸辊传送的原稿之外的其它原稿。在这种情况下,难以通过分离部件可靠地分离原稿,有时会传送多张原稿,发生所谓的重叠传送。重叠传送是卡纸的原因,需要使其不发生,但是仅通过使原稿堆对齐或者调节原稿与搓纸辊的接触状态,难以抑制发生重叠传送,而使抑制重叠传送的发生变得非常困难。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原稿发生重叠传送的供纸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实现目的,本发明涉及的供纸装置具备:原稿载置台,其载置原稿;原稿重量检测单元,其检测在上述原稿载置台上载置的上述原稿的重量;以及传送机构,其具有通过旋转来将上述原稿送出的搓纸辊,将在上述原稿载置台上载置的上述原稿中最下部的上述原稿传送到上述原稿的传送方向上的下游侧,其中,上述原稿载置台包括:第一部件,其具有载置上述原稿的第一载置面,在上述传送机构传送上述原稿的传送方向上位于上述传送机构侧,并且上述第一载置面被配设成向随着靠近上述传送机构而趋向下方的方向倾斜;以及第二部件,其具有载置上述原稿的第二载置面,被配设在上述第一部件的、存在有上述传送机构的一侧的相反侧,上述第二部件以与上述搓纸辊的旋转轴平行的转动轴为中心能够转动地与上述第一部件连结,并且根据由上述原稿重量检测单元检测出的上述原稿的重量以上述转动轴为中心转动,由此来改变与上述第一部件的角度。

本发明涉及的供纸装置发挥能够抑制原稿发生重叠传送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具备实施方式涉及的供纸装置的扫描仪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原稿载置台以及传送机构的详细图。

图3是关于构成图1所示的原稿载置台的各部分的位置关系的说明图。

图4是具备实施方式涉及的供纸装置的扫描仪的功能框图。

图5是关于读取多张原稿时发生重叠传送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6是关于避免重叠传送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7是关于从原稿按压分离部件的按压力的说明图。

图8是关于相对于原稿载置台的倾斜角的、按压分离部件的按压力的说明图。

图9是关于改变第二部件的角度时按压分离部件的按压力的说明图。

图10是根据原稿重量使第二部件转动由此来降低按压分离部件的按压力时的说明图。

图11是关于原稿的不送纸状态的说明图。

图12是关于消除不送纸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13是表示通过具备实施方式涉及的供纸装置的扫描仪来读取原稿图像时的处理步骤的流程图。

图14是表示关于原稿载置台上的重量检测和原稿载置台的角度调整的处理步骤的流程图。

图15是表示关于原稿的不送纸检测和原稿载置台的角度调整的处理步骤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明涉及的供纸装置的实施方式。另外,本发明不限于该实施方式。此外,下述实施方式中的结构要素包含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替换并且容易想到的或实质上相同的结构要素。

实施方式

图1是具备实施方式涉及的供纸装置的扫描仪的示意图。图1所示的扫描仪1所具备的供纸装置5构成为如下装置:使层叠的多张被输送体即原稿S逐张地分离,并将分离出的原稿S输送到对原稿S的图像进行读取的图像读取部60侧。供纸装置5具有原稿载置台10,载置要传送到图像读取部60侧的原稿S。原稿载置台10以如下方式安装在扫描仪1的扫描仪主体2上,并且其上表面侧形成载置原稿S的载置面15,其安装方式是:在使用扫描仪1时,沿着原稿S的输送方向从上游侧朝向下游侧,即从上方朝向下方的方向倾斜。

此外,供纸装置5具有传送机构40,将在原稿载置台10上载置的原稿S传送到原稿S的传送方向上的下游侧,扫描仪主体2还作为支承传送机构40的基部而设置。即,构成传送机构40的各部件直接地或间接地安装在作为基部的扫描仪主体2上。这样,安装在扫描仪主体2上的传送机构40具有:搓纸辊41,其通过旋转来送出原稿S;以及分离部件45,其能够将由搓纸辊41传送的原稿S分离,并且将仅将其中一张传送到图像读取部60侧。

其中,搓纸辊41的形状呈大致圆柱状,通过橡胶等摩擦系数相对较高的部件来形成外周面,旋转轴43与原稿S的输送方向正交,沿着大致水平方向的朝向形成且旋转自如。该搓纸辊41设置成通过从传送驱动马达55传递来的驱动力,外周面的上端侧能够沿着原稿S的传送方向朝向下游侧的方向,以旋转轴43为中心旋转。

此外,分离部件45在搓纸辊41上端附近靠下游的位置,紧挨着搓纸辊41配设。该分离部件45具有弹性并与搓纸辊41相接触,通过旋转的搓纸辊41,来限制在输送方向上朝向下游侧的原稿S中除了与搓纸辊41相接触的原稿S以外的其它原稿S的移动,由此能够仅将其中一张传送到图像读取部60侧。由此,传送机构40能够将在原稿载置台10上载置的原稿S中最下部的原稿S传送到原稿S的传送方向上的下游侧。

在扫描仪主体2上安装的原稿载置台10具有第一部件11和第二部件12。其中,第一部件11具有载置原稿S的第一载置面16,在传送机构40传送原稿S的传送方向上,位于传送机构40侧。此外,第一部件11配设成第一载置面16向随着靠近传送机构40而趋向下方的方向倾斜,第一部件11的在传送机构40传送原稿S的传送方向上下游侧的端部通过第一转动轴21转动自如地与扫描仪主体2连结,其中,第一转动轴21是与搓纸辊41的旋转轴43平行的转动轴。

此外,第二部件12具有载置原稿S的第二载置面17,配设在第一部件11的、存在有传送机构40的一侧的相反侧,与存在有该传送机构40的一侧的相反侧的端部连结。该第二部件12的在传送机构40传送原稿S的传送方向上下游侧的端部通过第二转动轴22转动自如地与第一部件11连结,其中,第二转动轴22是与搓纸辊41的旋转轴43平行的转动轴。

该第一部件11和第二部件12在扫描仪1通常使用时,它们的上表面侧均成为载置原稿S的载置面15。即,第一部件11的原稿S的载置面15亦即第一载置面16和第二部件12的原稿S的载置面15亦即第二载置面17均形成在扫描仪1通常使用时第一部件11和第二部件12的上表面侧。

这样,在包括第一部件11和第二部件12的原稿载置台10由于载置台驱动马达35所产生的驱动力的传递,第二部件12能够相对于第一部件11转动。即,原稿载置台10具有传递由载置台驱动马达35产生的驱动力的传动机构(省略图示),由此,在原稿载置台10中,第二部件12能够相对于第一部件11以第二转动轴22为中心转动。

此外,在第二部件12上,在第一部件11侧的端部的相反侧的端部侧,设有伸出部25,能够增加原稿载置台10在传送机构40传送原稿S的传送方向上的全长。该伸出部25在原稿S的传送方向上的上游侧,具有从第二载置面17延伸出的平面,由第一伸出部26和第二伸出部27构成。其中,第一伸出部26与第二部件12中第一部件11侧的端部的相反侧的端部侧连结,相对于第二部件12在原稿S的传送方向上的上游侧伸缩自如地设置。此外,第二伸出部27与第一伸出部26中第二部件12侧的端部的相反侧的端部侧连结,相对于第一伸出部26在原稿S的传送方向上的上游侧伸缩自如地设置。

此外,在扫描仪主体2内,在传送机构40传送原稿S的传送方向上传送机构40的下游侧,配设有输送辊51。并且,在输送辊51输送原稿S的输送方向上输送辊51的下游侧且在原稿S的排出口3的附近,配设有排出辊52。图像读取部60配设在原稿S的输送方向上输送辊51与排出辊52之间,即图像读取部60配设在传送机构40传送原稿S的传送方向上传送机构40的下游侧。由此,图像读取部60能够读取由传送机构40传送来的原稿S的图像。

图2是图1所示的原稿载置台以及传送机构的详细图。在原稿载置台10上,设置有重量检测传感器30,是对在载置面15上载置的原稿S的重量进行检测的原稿重量检测单元。该重量检测传感器30分别设置在第一部件11和第二部件12上,作为重量检测传感器30,设置有在第一部件11上设置的第一重量检测传感器31和在第二部件12上设置的第二重量检测传感器32。其中,第一重量检测传感器31设置在面对第一载置面16的位置,第二重量检测传感器32设置在面对第二部件12的第二载置面17的位置。

另外,第一重量检测传感器31也可以设置在除了面对第一载置面16的位置以外的其它位置,例如,可以在第一部件11上设置在第一部件11的下方与扫描仪主体2接触并支承第一部件11的第一部件支承部11s,将第一重量检测传感器31设置在该第一部件支承部11s上。详细而言,支承第一部件11的第一部件支承部11s设置在以第一转动轴21为中心转动自如地配设的第一部件11的下表面侧。该第一部件支承部11s其一端与第一部件11连结,另一端侧以因第一部件11的自重而趋向第一部件11的转动方向的状态与扫描仪主体2接触,由此来限制第一部件11转动,并支承第一部件11。第一重量检测传感器31还可以通过配设在该第一部件支承部11s的与扫描仪主体2接触的部分,来检测第一部件11的转动方向的力,借由该转动方向的力,来检测在载置面15上载置的原稿S的重量。

此外,在传送机构40上设置有施力弹簧46,当分离部件45从搓纸辊41离开时,对该分离部件45施加将分离部件45向搓纸辊41的方向按压的方向的力。该施力弹簧46由压缩弹簧构成,配设在分离部件45的存在有搓纸辊41的一侧的面的相反侧的面侧。由此,施力弹簧46能够对分离部件45施加将分离部件45向搓纸辊41按压的方向的力。

此外,在传送机构40传送原稿S的传送方向上的传送机构40的下游侧,配设有原稿检测传感器48,是检测有没有原稿S的原稿检测单元。该原稿检测传感器48通过与从传送机构40传送到图像读取部60侧的原稿S接触,能够检测原稿S。另外,原稿检测传感器48也可以通过除了与原稿S直接接触以外的其它方法来检测原稿S,例如可以通过利用红外线来检测原稿S。

图3是关于构成图1所示的原稿载置台的各部分的位置关系的说明图。关于构成原稿载置台10的各部分的位置关系,说明的是原稿S的尺寸为A4尺寸且沿着A4的长边方向传送原稿S时的原稿载置台10以及传送机构40。首先,优选原稿载置台10的倾斜角θ为50°左右,以使得所载置的原稿S通过自重而向传送机构40的方向可靠地移动,其中,倾斜角θ是第一部件11的第一载置面16向随着趋向传送方向而高度变低的方向倾斜的倾斜角θ。即,优选第一部件支承部11s(参照图2)设置成在第一载置面16的倾斜角θ为50°左右的位置处且限制第一部件11转动。

此外,优选原稿S的传送方向上的第一部件11的长度设定成如下长度:第一部件11在第二部件12侧的端部的位置、能位于比在原稿载置台10上载置的最大尺寸的原稿S的传送方向上的中央位置靠上方侧。例如,当第一部件11在搓纸辊41侧的端部与搓纸辊41的旋转轴43之间的距离L5例如是50mm时,优选原稿S的传送方向上的第一部件11的长度L1是130mm左右。即,因为A4的长边方向的长度是297mm,所以优选第一部件11的长度L1是程度比从297mm的一半即148.5mm减去50mm的98.5mm稍长的长度,例如优选是130mm左右。

优选原稿S的传送方向上的第二部件12的长度L2是如下长度:第二部件12的位于第一部件11侧的端部的相反侧的一侧的端部的位置、能位于在原稿载置台10上载置的最大尺寸的原稿S的上方侧端部附近,例如优选长度L2是120mm左右。由此,在与搓纸辊41的旋转轴43之间的距离L5是50mm,并且第一部件11的长度L1是130mm的情况下,50mm+130mm+120mm=300mm,从搓纸辊41的旋转轴43附近的位置到第二部件12的下游侧端部的长度成为程度与A4的长度(297mm)相同的长度。

此外,在第一重量检测传感器31配设在面对第一载置面16的位置的情况下,优选第一重量检测传感器31配设在第一部件11的第二部件12侧的端部附近。例如,在第一部件11的长度L1是130mm的情况下,优选该第一重量检测传感器31配设在距离第一部件11的搓纸辊41侧的端部的长度L3为110mm左右的位置。此外,第二重量检测传感器32也同样地,优选配设在第二部件12的第一部件11侧的端部附近。第二重量检测传感器32例如优选配设在距离第二部件12的第一部件11侧的端部的长度L4为20mm左右的位置。

图4是具备实施方式涉及的供纸装置的扫描仪的功能框图。扫描仪1具有控制扫描仪1的各部分的控制部70。该控制部70的硬件结构主要由进行运算处理的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单元)、存储程序和信息的存储器(RAM,ROM)、输入输出接口等构成,因为与已知的个人计算机、扫描装置相同,而省略详细说明。载置台驱动马达35和传送驱动马达55与控制部70电连接,能够通过控制部70来进行控制。此外,产生使输送辊51和排出辊52旋转的驱动力的输送驱动马达56也与控制部70电连接,能够通过控制部70来进行控制。

此外,原稿检测传感器48和第一重量检测传感器31、第二重量检测传感器32也与控制部70电连接,这些传感器的检测结果传递给控制部70,能够由控制部70来获取。此外,图像读取部60也与控制部70电连接,能够通过控制部70来进行控制,并且能够将由图像读取部60读取到的图像数据传递给控制部70。

并且,扫描仪1具有切换电源的接通和断开的电源按钮65和使扫描仪1开始扫描的扫描按钮66,它们也与控制部70电连接。这些电源按钮65和扫描按钮66配设在扫描仪1的表面,扫描仪1的使用者能够对它们进行操作。

本实施方式涉及的供纸装置5包括以上那样的结构,下面对其作用进行说明。在要利用扫描仪1来读取原稿S的图像时,将原稿S载置在原稿载置台10上。因为原稿载置台10沿着传送机构40传送原稿S的传送方向从上游侧朝向下游侧,即从上方侧朝向下方侧的方向倾斜,所以在原稿载置台10的载置面15上载置的原稿S会由于自重而向传送方向上的下游侧移动。由此,原稿S的传送方向上的前端到达传送机构40的位置,从搓纸辊41的上侧与搓纸辊41的上端附近的外周面接触。

若在该状态下使搓纸辊41旋转,则原稿S由于与搓纸辊41之间的摩擦力,而向搓纸辊41的上端附近的移动方向即传送方向上的下游方向移动,并传送到输送辊51侧。传送到输送辊51侧的原稿S一边被图像读取部60读取图像,一边通过输送辊51和排出辊52输送到排出口3侧。通过将由图像读取部60读取到的图像传递至控制部70而被控制部70适当存储,同时输送到排出口3侧的原稿S从排出口3排出。

图5是关于读取多张原稿时发生重叠传送的状态的说明图。在利用扫描仪1读取多张原稿S的图像时,将包括多张原稿S的原稿S的堆载置在原稿载置台10的载置面15上。该情况下,对于原稿S,原稿S的堆整体由于自重而向传送机构40侧移动,位于最下部的原稿S的下表面侧与搓纸辊41的外周面接触。若在该状态下使搓纸辊41旋转,则由于与搓纸辊41之间的摩擦力,而与搓纸辊41接触的原稿S被向传送方向上的下游侧传送。

在此,原稿S因为载置在倾斜的原稿载置台10的载置面15上,所以由于自重而产生向传送机构40侧移动的方向的力,该方向为与传送机构40传送原稿S时的传送方向相同的方向。此外,在多张原稿S重叠载置在原稿载置台10上的状态下,若最下部的原稿S向传送方向上的下游侧被传送,则在该原稿S上层叠的原稿S也会由于原稿S彼此之间的摩擦力,而被传递有向传送方向上的下游侧移动的方向的力。因为这些原因,除了最下部的原稿S以外的其它原稿S会产生向传送方向上的下游侧移动的方向较大的力,该力成为按压分离部件45的按压力,并施加给分离部件45。

分离部件45通过限制除了与搓纸辊41接触的原稿S以外的其它原稿S的移动,能够仅将其中一张原稿S传送到图像读取部60侧,但是因为分离部件45具有弹性,所以在被施加较大力的情况下,该力会导致分离部件45向与搓纸辊41分离的方向大幅翘曲。若分离部件45大幅翘曲,则分离部件45与搓纸辊41之间空开较大间隙,所以分离部件45难以限制除了与搓纸辊41接触的原稿S以外的其它原稿S的移动。该情况下,多张原稿S被传送到传送方向上的下游侧,发生所谓的重叠传送,从而发生卡纸等。

图6是关于避免重叠传送的状态的说明图。在本实施方式涉及的供纸装置5中,根据由重量检测传感器30检测出的原稿S的重量,第二部件12以第二转动轴22为中心转动,以使相对于第一部件11的第二部件12的角度发生变化,由此来避免原稿S的重叠传送。即,原稿S的重叠传送容易因在原稿载置台10上载置的原稿S整体的重量较重而发生,所以在由重量检测传感器30检测出的原稿S的重量较重的情况下,通过使第二部件12转动,来使得原稿S的自重难以施加给分离部件45。

具体地,第二部件12朝向与假想面18相比靠下方离开的方向,以第二转动轴22为中心转动,其中,假想面18是使第一载置面16向第二部件12侧延伸的面。即,使第二部件12以第二转动轴22为中心转动,以使随着趋向传送方向上的下游而趋向下方的方向倾斜的第二载置面17,趋向接近水平的方向,或传送方向上的上游侧比下游侧更趋向下方侧的方向。该情况下,原稿S以使原稿S的在第二载置面17上载置的部分成为与第二载置面17相同的倾斜角度的方式缓慢倾斜。

由此,对于原稿S在第二载置面17上载置的部分的重量,朝向第二载置面17侧的比例增大,朝向分离部件45侧的比例减小。因此,作用于分离部件45侧的原稿S的重量减少,并且因原稿S整体的自重而由原稿S施加给分离部件45的按压分离部件45的按压力减小。由此,因为分离部件45难以翘曲,所以在分离部件45与搓纸辊41之间难以产生较大间隙,难以从分离部件45与搓纸辊41之间的间隙传送多张原稿S,因此能够避免原稿S的重叠传送。

图7是关于从原稿按压分离部件的按压力的说明图。下面,说明由在原稿载置台10上载置的原稿S施加给分离部件45的按压力。在该说明中,将在原稿载置台10上载置的原稿S中与搓纸辊41接触而被搓纸辊41传送的一张原稿S作为传送原稿Sf,将除了传送原稿Sf以外的其它原稿S即在传送原稿Sf的上方层叠的原稿S作为原稿堆Sb。该情况下,根据原稿堆Sb的质量M和重力加速度g,由于原稿堆Sb的自重而沿着铅直方向作用的力F9成为下述的式(1)关系。

F9=M×g···(1)

此外,由于原稿载置台10以其在原稿S的传送方向上的下游侧靠下方的朝向倾斜,所以因原稿堆Sb的自重而沿着铅直方向作用的力F9相对于原稿S的传送方向和原稿S载置在原稿载置台10上的载置方向均倾斜。因此,作用于铅直方向的力F9能够分解成朝向原稿S的传送方向的力F10和朝向原稿载置台10的载置方向的F11。在将原稿载置台10的倾斜角设为θsh1时,朝向该原稿S的传送方向的力F10和朝向原稿载置台10的载置方向的F11成为下述的式(2)和(3)关系。

F10=F9×sinθsh1···(2)

F11=F9×cosθsh1···(3)

这样,因为在原稿堆Sb与传送原稿Sf之间,朝向原稿载置台10的载置方向的方向的力F11发挥作用,所以若将它们二者之间的摩擦系数设为μp-p,则传送原稿Sf与原稿堆Sb之间产生的摩擦力F12成为下述的式(4)关系。

F12=F11×μp-p···(4)

在传送原稿Sf与原稿堆Sb之间产生的摩擦力F12成为原稿堆Sb朝向原稿S的传送方向的力F10的阻力,所以原稿堆Sb实际朝向传送方向的方向的力F13,即从原稿S按压分离部件45的按压力F13成为下述的式(5)关系。

F13=F10-F12···(5)

图8是关于相对于原稿载置台的倾斜角的、按压分离部件的按压力的说明图。原稿S按压分离部件45的按压力F13是基于原稿S因自重而要向传送方向移动的力F10的力,向该传送方向移动的力F10根据原稿载置台10的倾斜角θsh1而变化。即,使原稿S沿着传送方向移动的力F10随着原稿载置台10的倾斜角θsh1增大而增大。因此,基于使原稿S沿着传送方向移动的力F10的力亦即原稿S按压分离部件45的按压力F13也随着原稿载置台10的倾斜角θsh1增大而增大。

然而,若原稿载置台10的倾斜角θsh1变得过小,则原稿S难以从原稿载置台10向传送机构40侧移动。因此,在本实施方式涉及的供纸装置5中,根据原稿S的重量来改变第二部件12的角度。

图9是关于改变第二部件的角度时按压分离部件的按压力的说明图。第一载置面16向第二部件12侧延伸而形成假想面18,朝向与该假想面18相比靠下方离开的方向使第二部件12相对于第一部件11转动,若改变此时第二载置面17相对于假想面18的角度θsh2(参照图6),则原稿S在第二载置面17上载置的部分的使其沿着传送方向上移动的力F10发生变化。即,随着第二载置面17相对于假想面18的角度θsh2增大,原稿S在第二载置面17上载置的部分因原稿堆Sb的自重而朝向原稿载置台10的载置方向的F11增大,而使其沿着传送方向上移动的力F10则减小。因此,从原稿S整体而言,使其沿着传送方向上移动的力F10也随着第二载置面17相对于假想面18的角度θsh2增大而减小,与此同时,原稿S按压分离部件45的按压力F13也随着第二载置面17的角度θsh2增大而减小。

此外,根据式(1)至(5)明显可知,原稿S按压分离部件45的按压力F13受到原稿S的质量M的影响,即受到原稿S的重量影响,根据原稿S的重量而发生变化。因此,在本实施方式涉及的供纸装置5中,根据原稿S的重量来改变第二部件12的角度,来减小从原稿S按压分离部件45的按压力F13。即,第二部件12,随着由重量检测传感器30检测出的原稿S的重量变重而朝向与假想面18相比靠下方离开的方向,以第二转动轴22作为中心转动,该假想面18是第一载置面16向第二部件12侧延伸而形成的。由此,即便在重量检测传感器30检测出的原稿S的重量较重的情况下,也减小了原稿S按压分离部件45的按压力F13

在根据重量检测传感器30检测出的原稿S的重量来改变第二部件12的角度的控制中,针对重量检测传感器30的检测值,设定关于能够避免原稿S重叠传送的重量的阈值,以该阈值为基准来改变第二部件12的角度。此时,作为与阈值相比较的用来检测原稿S重量的重量检测传感器30的检测值,使用第一重量检测传感器31的检测值,其中,第一重量检测传感器31检测原稿S的重量中对原稿S按压分离部件45的按压力F13的影响较大的部分即在第一载置面16上载置的原稿S的重量。

即,第二部件12,在由第一重量检测传感器31检测出的原稿S的重量小于规定阈值的情况下,使第二载置面17成为与第一载置面16位于同一平面上的状态。与此相对,在由第一重量检测传感器31检测出的原稿S的重量在阈值以上的情况下,第二部件12,朝向与假想面18相比靠下方离开的方向,以第二转动轴22为中心转动,该假想面18是第一载置面16向第二部件12侧延伸而形成的。由此,在由第一重量检测传感器31检测出的原稿S的重量较大,有可能发生原稿S的重叠传送的状态时,减小原稿S按压分离部件45的按压力F13,以避免原稿S的重叠传送。

这样,用于避免原稿S的重叠传送的、针对由第一重量检测传感器31检测出的原稿S的重量的阈值,分等级地设定为不同大小。此外,第二部件12的转动角度与分等级地设定的阈值对应地,在随着阈值的值变大而朝向下方的方向,分等级地设定。该情况下,第二部件12,在由第一重量检测传感器31检测出的原稿S的重量小于分等级地设定的阈值中最小阈值的情况下,使第二载置面17转动以其成为与第一载置面16位于同一同平面上的状态。此外,在由第一重量检测传感器31检测出的原稿S的重量在分等级地设定的阈值中最小阈值以上的情况下,使第二部件12转动以成为在原稿S的重量以下且最接近原稿S的重量的阈值所对应的转动角度。

图10是根据原稿的重量使第二部件转动由此来降低按压分离部件的按压力时的说明图。在本实施方式涉及的传送装置5中,针对原稿S的重量的阈值,具体而言是设定第一阈值和值比第一阈值大的第二阈值,并将它们保存在控制部70的存储器中。在这些第一阈值与第二阈值之间,设定有与按压力F13的边界值即F13边界值对应的重量。该F13边界值被设定为原稿S按压分离部件45的按压力F13为原稿S有可能发生重叠传送的大小的值,并作为不会发生重叠传送的传送时的按压力F13的上限值来设定。

此外,作为第二部件12的转动角度的第一载置面16与第二载置面17之间的角度θsh3(参照图6),被设定为第一角度至第四角度这四个等级,第一角度是最小角度,第四角度是最大角度。例如,第一角度被设定为155°,第二角度被设定为180°,第三角度被设定为205°,第四角度被设定为230°,它们分别存储在控制部70的存储器中。

对于这些阈值与角度之间的关系,第二角度是第一重量检测传感器31的检测值亦即第一重量检测传感器输出值W小于第一阈值时的角度。此外,第三角度是第一重量检测传感器输出值W大于等于第一阈值并小于第二阈值时的角度。此外,第四阈值是第一重量检测传感器输出值W大于等于第二阈值时的角度。另外,第一角度是后述的原稿S的不送纸时所使用的角度。

如此设定的情况下,在第一重量检测传感器31的检测值亦即第一重量检测传感器输出值W小于第一阈值的情况下,第二部件12的第一载置面16与第二载置面17之间的角度θsh3成为第二角度的180°。此外,在第一重量检测传感器输出值W大于等于第一阈值的情况下,根据第一重量检测传感器输出值W是小于第二阈值还是大于等于第二阈值,来改变第一载置面16与第二载置面17之间的角度θsh3

例如,在第一重量检测传感器输出值W小于第二阈值的情况下,小于等于第一重量检测传感器输出值W且最接近第一重量检测传感器输出值W的阈值成为第一阈值。与该第一阈值对应的转动角度是第三角度,因此该情况下,第二部件12使得第一载置面16与第二载置面17之间的角度θsh3成为第三角度的205°。

此外,在第一重量检测传感器输出值W为大于等于第二阈值的情况下,小于等于第一重量检测传感器输出值W且最接近第一重量检测传感器输出值W的阈值成为第二阈值。与该第二阈值对应的转动角度是第四角度,因此该情况下,第二部件12使得第一载置面16与第二载置面17之间的角度θsh3成为第四角度的230°。

由此,在第一重量检测传感器输出值W是有可能发生重叠传送的大小的情况下,使第二部件12向原稿S按压分离部件45的按压力F13会减小的方向转动。由此,原稿S按压分离部件45的按压力F13变得小于F13边界值,以防止发生原稿S的重叠传送。

图11是关于原稿的不送纸状态的说明图。在通过传送机构40来传送在原稿载置台10上载置的原稿S的情况下,根据原稿S在原稿载置台10上的载置状态或原稿S与搓纸辊41接触的接触状态,有时会由于搓纸辊41与原稿S之间发生滑动而原稿S不被传送机构40传送。这样,在传送机构40传送原稿S的动作中传送机构40不送纸的情况下,原稿S没有被传送到图像读取部60侧,所以无法通过图像读取部60读取原稿S的图像。于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也通过使第二部件12以第二转动轴22为中心转动,来消除原稿S的不送纸。即,在原稿S发生了不送纸的情况下,位于传送机构40下游侧的原稿检测传感器48检测不到原稿S,所以在传送机构40的传送动作中原稿检测传感器48检测不到原稿S的情况下,通过使第二部件12转动来消除原稿S的不送纸。

图12是关于消除不送纸的状态的说明图。具体而言,在传送机构40传送原稿S的动作中原稿检测传感器48检测不到原稿的情况下,第二部件12在使第二载置面17位于与假想面18相比靠上方的方向,以第二转动轴22为中心转动,该假想面18是使第一载置面16向第二部件12侧延伸而形成的。例如,在第二部件12的转动角度是第一载置面16与第二载置面17之间的角度θsh3为180°的第二角度的情况下,使其以第二转动轴22为中心转动,由此变为第一载置面16与第二载置面17之间的角度θsh3为155°的第一角度。

由此,因为与转动前相比,第二部件12变成了随着朝向传送方向的上游而越位于上方的状态,所以在原稿载置台10上载置的原稿S也变成其传送方向上的上游端侧与转动前相比位于上方的状态。并且,原稿S也因为其整体相对于水平方向的倾斜角增大,而原稿S的自重沿着传送方向作用的比例增大,基于在该传送方向作用的力,原稿S容易移动到传送机构40。由此,原稿S由传送机构40传送到下游侧,解决了不送纸问题。

图13是表示通过具备实施方式涉及的供纸装置的扫描仪读取原稿图像时的处理步骤的流程图。在通过具备实施方式涉及的供纸装置5的扫描仪1来读取原稿S的图像的情况下,首先,将要读取图像的原稿S载置在原稿载置台10的载置面15上,由此来放置要读取的原稿S(步骤ST11)。通常时,原稿载置台10处于第二角度的状态,即处于第一载置面16与第二载置面17之间的角度θsh3为180°、第二载置面17与第一载置面16位于同一平面上的状态,使用者在这样成为平面的载置面15上载置原稿S。在原稿载置台10上载置了原稿S后,按下扫描按钮66(步骤ST12)。由此,对扫描仪1输入开始扫描的指示。按下了扫描按钮66后,调出原稿载置台10上的重量检测和原稿载置台10的角度调整的程序(步骤ST13)。

图14是表示关于原稿载置台上的重量检测和原稿载置台的角度调整的处理步骤的流程图。在原稿载置台10上的重量检测和原稿载置台10的角度调整的程序中,首先,通过控制部70来判定有没有第二重量检测传感器32的输出(步骤ST21)。在通过该判定判定为有第二重量检测传感器32的输出的情况下(步骤ST21,判定为“是”),接着判定是否原稿S的重量<第一阈值(步骤ST22)。即,在判定为有第二重量检测传感器32的输出的情况下,意味着原稿S的尺寸是涉及至第二部件12的大小,且根据原稿S的量而整体重量会较重,因此有可能发生重叠传送。于是在这种情况下,由控制部70通过比较第一重量检测传感器31的输出值与第一阈值,来判定由第一重量检测传感器31检测出原稿S的重量是否小于第一阈值。

在通过该判定判定为由第一重量检测传感器31检测出的原稿S的重量小于第一阈值的情况下(步骤ST22,判定“是”),结束原稿载置台10的角度调整(步骤ST23),退出本程序。即,由第一重量检测传感器31检测出的原稿S的重量小于第一阈值,这表示在原稿载置台10上载置的原稿S的重量是不会发生因原稿S的重量而导致的重叠传送的程度。于是在这种情况下,不进行以改变在原稿载置台10上载置的原稿S的姿势为目的的原稿载置台10的角度调整,并退出该程序。

此外,在步骤ST21中判定为没有第二重量检测传感器32的输出的情况(步骤ST21,判定为“否”)也同样地,结束原稿载置台10的角度调整(步骤ST23),退出本程序。即,在判定为没有第二重量检测传感器32的输出的情况下,意味着原稿S的尺寸是不涉及至第二部件12的程度的大小,因为原稿S较小,所以其大小是不会发生因原稿S的重量而导致的重叠传送的程度。于是在这种情况下也同样地,不进行以改变载置在原稿载置台10上的原稿S的姿势为目的原稿载置台10的角度调整,并退出该程序。

与此相对,在判定为由第一重量检测传感器31检测出的原稿S的重量大于等于第一阈值的情况下(步骤ST22,判定为“否”),接着判定是否是第一阈值≤原稿重量<第二阈值(步骤ST24)。即,在判定为由第一重量检测传感器31检测出的原稿S的重量大于等于第一阈值的情况下,意味着该重量是有可能因原稿S的重量而导致发生重叠传送的重量,于是在这种情况下,由控制部70进行针对原稿S重量的进一步判定,以进行与原稿S的重量对应的角度调整。

在通过该判定判定为由第一重量检测传感器31检测出的原稿S的重量大于等于第一阈值且小于第二阈值的情况下(步骤ST24,判定为“是”),将原稿载置台10之间的角度设为第三角度(步骤ST25)。即,通过控制部70来控制载置台驱动马达35,使载置台驱动马达35动作,将载置台驱动马达35产生的驱动力传递给第二部件12,使第二部件12以第二转动轴22为中心转动。由此,使第一载置面16与第二载置面17之间的角度θsh3成为第三角度的205°,以使得原稿S按压分离部件45的按压力F13减小,成为难以发生原稿S的重叠传送的状态。使原稿载置台10之间的角度成为第三角度后,结束原稿载置台10的角度调整(步骤ST23),退出本程序。

与此相对,在判定为不是第一阈值≤原稿重量<第二阈值的情况下(步骤ST24,判定为“否”),即判定为由第一重量检测传感器31检测出的原稿S的重量大于等于第二阈值的情况下,将原稿载置台10之间的角度设为第四角度(步骤ST26)。即,在判定为由第一重量检测传感器31检测出的原稿S的重量大于等于第二阈值的情况下,意味着原稿S的重量较重,由于该重量发生重叠传送的可能性较高。于是在这种情况下,通过使第一载置面16与第二载置面17之间的角度θsh3成为第四角度的230°,由此使得原稿S的重量中作为原稿S按压分离部件45的按压力F13发挥作用的比例进一步减小,成为原稿S难以发生重叠传送的状态。使稿载置台10之间的角度成为第四角度后,结束原稿载置台10的角度调整(步骤ST23),退出本程序。

由此,在由第一重量检测传感器31检测出的原稿S的重量小于第一阈值的情况下,将第一载置面16与第二载置面17之间的角度θsh3维持在第二角度,在原稿S的重量大于等于第一阈值并小于第二阈值的情况下,将角度θsh3设为第三角度,在原稿S的重量大于等于第二阈值的情况下,将角度θsh3设为第四角度。这样,将第一载置面16与第二载置面17之间的角度θsh3调整为原稿S难以发生重叠传送的角度后,回到原来的流程。

原稿载置台10上的重量检测和原稿载置台10的角度调整(步骤ST13)结束后,开始搓纸辊41和输送辊51的旋转(步骤ST14)。即,通过控制部70,控制传送驱动马达55和输送驱动马达56,通过驱动它们来使搓纸辊41和输送辊51旋转。开始这些辊的旋转后,调出原稿S的不送纸检测和原稿载置台10的角度调整的程序(步骤ST15)。

图15是表示关于原稿的不送纸检测和原稿载置台的角度调整的处理步骤的流程图。在原稿S的不送纸检测和原稿载置台10的角度调整的程序中,首先,通过控制部70来判定是否在某段时间内原稿检测传感器48检测不到原稿S(步骤ST31)。这种情况下,某段时间作为用于判定在传送机构40的传送动作中原稿S是否被从传送机构40可靠地传送到下游侧的时间,预先存储在控制部70的存储器中。即,当搓纸辊41正在旋转时,配设在传送机构40下游侧的原稿检测传感器48在规定时间内未检测到原稿S的情况下,能够判断为原稿S未被传送机构40传送,所以在控制部70的存储器中存储的时间是用于进行该判断的时间。通过该判定,控制部70判定为在某段时间内原稿检测传感器48检测到原稿S的情况下(步骤ST31,判定为“否”),结束原稿载置台10的角度调整(步骤ST32),退出本程序。

与此相对,判定为在某段时间内原稿检测传感器48未检测到原稿S的情况下(步骤ST31,判定“是”),判定是否原稿载置台10之间的角度=第一角度(步骤ST33)。即,通过控制部70来判定第一载置面16与第二载置面17之间的角度θsh3是否是作为在发生原稿S的不送纸时的对策用角度而设定的第一角度即155°。通过该判定,在判定为原稿载置台10之间的角度是第一角度的情况(步骤ST33,判定“是”),对使用者进行不送纸的通知(步骤ST34)。

该不送纸的通知,例如在扫描仪1与个人计算机(图示省略)连接的情况下,利用个人计算机所使用的显示器,来显示不送纸的发生。此外,在扫描仪1上设置有显示各种信息的显示部(图示省略)或者指示器(图示省略)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该显示部或指示器,来进行不送纸的通知。此外,不送纸的通知不仅可以通过使用者的视认方式来通知,还可以通过警告音等声音的方式来通知。进行了原稿S的不送纸通知后,退出本程序。

与此相对,在判定为原稿载置台10之间的角度不是第一角度的情况下(步骤ST33,判定“否”),将原稿载置台10的角度降低一个等级(步骤ST35)。即,因为第一载置面16与第二载置面17之间的角度θsh3设定有第一角度至第四角度这四个等级,所以在该角度θsh3不是第一角度的情况下,通过使第二部件12转动,来使之成为降低了一个等级的角度。例如,在当前的角度θsh3是第三角度的情况下,使之降低一个等级来成为第二角度。

使原稿载置台10的角度降低了一个等级后,返回步骤ST31,再次判定是否在某段时间内原稿检测传感器48检测不到原稿S。在原稿S的不送纸检测和原稿载置台10的角度调整的程序中,如此地反复进行判定,直到原稿S判定为不是不送纸为止(步骤ST31,判定“否”),或者直到进行了原稿S的不送纸通知为止(步骤ST34)。判定为不是不送纸或者进行了不送纸通知后,退出本程序,返回原来的流程。

原稿S的不送纸检测和原稿载置台10的角度调整(步骤ST15)结束后,通过图像读取部60读取由搓纸辊41和输送辊51传送到图像读取部60的位置的原稿S的图像(步骤ST16)。由图像读取部60读取的图像发送给控制部70并保存在存储器中,或者发送给个人计算机由个人计算机保存。

下面,判定是否原稿载置台10上已没有原稿S(步骤ST17)。该判定基于第一重量检测传感器31的检测结果,由控制部70进行。在通过控制部70的判定判定为原稿载置台10上有原稿S的情况下(步骤ST17,判定“否”),返回步骤ST13,调出原稿载置台10上的重量检测和原稿载置台10的角度调整的程序。即,在将多张原稿S载置在原稿载置台10上来读取原稿S的图像时,随着读取的进行而原稿载置台10上的原稿S的张数减小,原稿S的重量变轻。因此,在判定为在原稿载置台10上还有原稿S的情况下,这样调出原稿载置台10上的重量检测和原稿载置台10的角度调整的程序,通过反复进行这样的控制,随着原稿S的张数减少,使得第二部件12的角度靠近作为初始状态的第二角度。由此,一边确保传送机构40传送原稿S的传送性,一边使得从原稿S按压分离部件45的按压力F13不超过F13边界值(参照图10)。

与此相对,在判定为在原稿载置台10上已没有原稿S的情况下(步骤ST17,判定“是”),将原稿载置台10之间的角度设为第二角度(步骤ST18)。即,通过控制部70控制载置台驱动马达35,使得第二部件12的转动角度成为原稿载置台10之间的角度是作为初始状态的第二角度的转动角度。即,进行第二部件12的转动控制,使得第一载置面16与第二载置面17之间的角度θsh3变成180°,成为第二载置面17与第一载置面16位于同一平面上的状态。

使原稿载置台10之间的角度成为第二角度后,结束扫描仪1的扫描(步骤ST19)。即,通过停止传送驱动马达55和输送驱动马达56来停止搓纸辊41和输送辊51等,来使扫描时工作的各部分停止,以原稿载置台10之间的角度成为第二角度的状态,为下次扫描做好准备。

上面的实施方式涉及的供纸装置5使原稿载置台10由第一部件11和第二部件12构成,根据由重量检测传感器30检测出的原稿S的重量来使第二部件12转动,通过改变其相对于第一部件11的角度,来改变在原稿载置台10上载置的原稿S按压分离部件45的按压力F13。由此,能够抑制由于原稿S按压分离部件45的按压力F13变得过大而导致分离部件45大幅翘曲,多张原稿S从分离部件45与搓纸辊41之间向下游侧移动。其结果,能够抑制原稿S重叠传送的发生。

此外,在原稿S的重量小于规定的第一阈值的情况下,第二部件12因为处于第二载置面17与第一载置面16位于同一平面上的状态,能够确保在原稿载置台10上载置原稿S的载置性。此外,第二部件12,在原稿S的重量大于等于第一阈值的情况下,因为朝向与假想面18相比靠下方离开的方向转动,该假想面18是第一载置面16向第二部件12侧延伸而形成的,所以在原稿S堆比较重情况下,能够防止该原稿S堆的重量作用于分离部件45。由此,能够更可靠地防止原稿S按压分离部件45的按压力F13变得过大。此外,在原稿S的重量大于等于第一阈值的情况下,不使第一部件11转动而仅使第二部件12转动,所以能够一边维持原稿S与传送机构40接触的接触角度,一边减小按压力F13。由此,能够维持传送机构40传送原稿S的传送性。其结果,能够一边维持在原稿载置台10上载置原稿S的载置性和传送机构40传送原稿S的传送性,一边抑制原稿S重叠传送的发生。

此外,对原稿S的重量的阈值和第二部件12的转动角度分别分等级地设定,在原稿S的重量小于分等级地设定的阈值中最小阈值的情况下,第二部件12处于第二载置面17与第一载置面16位于同一平面上的状态,所以能够使原稿S顺畅地移动到传送机构40侧。此外,在原稿S的重量大于等于分等级地设定的阈值中最小阈值的情况下,因为第二部件12以小于等于检测出的原稿S的重量且最靠近原稿S的重量的阈值所对应的转动角度转动,所以不会使第二部件12过度转动,能够可靠地减轻原稿S堆作用于分离部件45的重量。其结果,能够一边确保原稿S从原稿载置台10向传送机构40侧移动的移动性,一边抑制原稿S重叠传送的发生。

此外,因为第二部件12随着由重量检测传感器30检测出的原稿S的重量变重而朝向与假想面18相比靠下方离开的方向转动,所以当减轻作用于分离部件45的原稿S的重量时,能够根据在原稿载置台10上载置的原稿S的重量,来更加可靠地减轻。其结果,能够根据原稿S的重量更可靠地抑制原稿S重叠传送的发生。

此外,在传送机构40传送原稿S的动作中原稿检测传感器48检测不到原稿S的情况下,在使第二载置面17位于与假想面18相比靠上方的方向地,使第二部件12转动,该假想面18是使第一载置面16向第二部件12侧延伸而形成的,所以能够使之成为在原稿载置台10上载置的原稿S容易移动到传送机构40侧的状态。其结果,在发生原稿S的不送纸时,能够解决不送纸的问题。

变形例

另外,在实施方式涉及的供纸装置5中,决定第二部件12的转动角度时所利用的原稿S的重量的阈值为第一阈值与第二阈值这两个等级,但是该阈值也可以是非两个等级的其它值。原稿S的阈值可以是一个等级,根据是否为大于等于阈值,来决定是否使第二部件12转动,或者也可以使阈值为三个等级以上,根据原稿S的重量,来决定第二部件12的转动角度。即,在实施方式涉及的供纸装置5中,第二部件12的转动角度为包含作为不送纸时所利用的角度的第一角度的四个等级,但是在使阈值为两个等级以外的情况下,该转动角度也可以为四个等级以外的其它角度。此外,在实施方式涉及的供纸装置5中,第一载置面16和第二载置面17之间的角度θsh3也可以设定为除了155°、180°、205°、230°以外的其它角度。

此外,该第二部件12也可以不以预先设定的多个等级转动角度转动,而是构成为无等级地转动。这种情况下,第二部件12根据由重量检测传感器30检测出的原稿S的重量,无等级地转动。这样,在使第二部件12的转动角度为无等级时,可以与在原稿载置台10上载置的原稿S的重量无关地进行无等级控制,或者,若设定原稿S的重量的阈值,若重量检测传感器30的检测值大于等于该阈值,则也可以根据重量检测传感器30的检测值使第二部件12无等级地转动。这样,通过使第二部件12的转动角度为无等级,能够根据原稿S的重量更可靠地控制成不发生重叠传送。

此外,原稿载置台10的第一部件11、第二部件12的长度、重量检测传感器30的配设位置等各尺寸也可以是实施方式所示的尺寸以外的其它尺寸。各尺寸优选根据由扫描仪1读取的原稿S的尺寸、在原稿载置台10上允许载置的原稿S的允许张数而设定。

符号说明

1 扫描仪

5 供纸装置

10 原稿载置台

11 第一部件

12 第二部件

15 载置面

16 第一载置面

17 第二载置面

18 假想面

21 第一转动轴

22 第二转动轴

25 伸出部

30 重量检测传感器(原稿重量检测单元)

31 第一重量检测传感器

32 第二重量检测传感器

35 载置台驱动马达

40 传送机构

41 搓纸辊

43 旋转轴

45 分离部件

48 原稿检测传感器(原稿检测单元)

51 输送辊

52 排出辊

55 传送驱动马达

60 图像读取部

70 控制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