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材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47299阅读:205来源:国知局
片材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基于并要求享有于2015年6月8日提交的在先日本专利申请No.2015-115805的优先权权益,其全部内容结合于此作为参考。

技术领域

在此说明的实施方式整体涉及片材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已知有对从图像形成装置输送来的片材进行后处理的后处理装置。

该后处理装置具有后处理将在此进行的处理托盘和设于处理托盘上方的待机托盘。待机托盘用于在处理托盘上对片材进行后处理的期间使后续的片材暂时性地滞留。当处理托盘空置时,待机托盘使滞留的片材向处理托盘下落。

另外,后处理装置具有在片材从待机托盘向处理托盘移动的情况下朝着处理托盘按压片材的按压机构。通过按压机构朝着处理托盘按压片材,从而能够使片材从待机托盘迅速地移动至处理托盘。

可是,输送至待机托盘的片材有时会有卷曲。在片材卷曲的情况下,根据上述按压机构的构成,具有向无意的方向推出片材的可能性。如果向无意的方向推出片材,则片材的移动可能变得不稳定。



技术实现要素:

根据一个实施方式,片材处理装置具有第一托盘、第二托盘以及按压部件。第一托盘支承输送来的片材。第二托盘设于上述第一托盘的下方,用于收容从上述第一托盘移动来的片材。按压部件具有在上述片材的输送方向上位于支承于上述第一托盘的片材的上游侧的端部的下游侧的转动轴。在上述片材从上述第一托盘向上述第二托盘移动的情况下,按压部件以上述转动轴为中心旋转。按压部件通过以上述转动轴为中心旋转,从而在上述转动轴的上游侧的位置处朝着上述第二托盘按压上述片材。

附图说明

图1为示出根据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系统的整体构成例的主视图。

图2是示出图1中所示的图像形成系统的整体构成例的框图。

图3为示出根据实施方式的后处理装置的构成例的截面图。

图4为示出图3中所示的待机单元及处理单元的立体图。

图5为示出图3中所示的待机单元及处理单元的截面图。

图6为示出图5中所示的输送引导件的俯视图。

图7为图6中所示的输送引导件沿F7-F7线的截面图。

图8为示出根据实施方式的后处理装置的动作的截面图。

图9为示出根据实施方式的后处理装置的动作的截面图。

图10为示出根据实施方式的后处理装置的动作的截面图。

图11为示出根据实施方式的后处理装置的动作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来说明实施方式的片材处理装置。需要注意的是,在以下的说明中,对具有相同或类似的功能的构成标注相同的符号。而且,有时会省略这些构成的重复说明。

参照图1至图11说明实施方式的片材处理装置。首先,图1及图2示出图像形成系统1的整体构成例。图像形成系统1包括:图像形成装置2和后处理装置3。图像形成装置2将图像形成于纸张等片状的介质(以下称为“片材”)上。后处理装置3对从图像形成装置2输送来的片材进行后处理。后处理装置3是“片材处理装置”的一例。

图像形成装置2具有:控制面板11、扫描器12、打印机13、供纸单元14、排纸单元15、以及图像形成控制单元16。

控制面板11具有接收用户的操作的各种键。例如,控制面板11接收关于片材的后处理的种类的输入。控制面板11将输入的关于后处理的种类的信息送至后处理装置3。

扫描器12具有读取复印对象物的图像信息的读取部。扫描器12将读取的图像信息送至打印机13。

打印机13根据从扫描器12或外部设备发送来的图像信息,用色调剂等显影剂形成输出图像(以下称为“色调剂像”)。打印机13将色调剂像转印至片材的表面上。打印机13向转印至片材的色调剂像施加热和压力,将色调剂像定影于片材。

供纸单元14配合打印机13形成色调剂像的时机,将片材逐张地供给至打印机13。

排纸单元15将从打印机13排出的片材向后处理装置3输送。

图像形成控制单元16控制图像形成装置2的整体的动作。即,图像形成控制单元16控制:控制面板11、扫描器12、打印机13、供纸单元14、以及排纸单元15。图像形成控制单元16例如为包括CPU、ROM、以及RAM的控制电路。

接下来,对后处理装置(片材处理装置)3进行说明。

首先,说明后处理装置3的整体构成。如图1所示,后处理装置3与图像形成装置2相邻配置。后处理装置3对从图像形成装置2输送来的片材执行通过控制面板11指定的后处理。上述后处理例如包括装订处理或分页处理。后处理装置3具有:待机单元21、处理单元22、排出单元23、以及后处理控制单元24。

待机单元21用于使从图像形成装置2输送来的片材S(参照图3)暂时性地滞留(缓冲)。例如,待机单元21在先行的片材S的后处理正在处理单元22中进行的期间使后续的多张片材S待机。待机单元21设于处理单元22的上方。当处理单元22空置时,待机单元21使滞留的片材S朝着处理单元22落下。

处理单元22对片材S进行后处理。例如,处理单元22整合多张片材S。处理单元22对整合的多张片材S进行装订处理。由此,多张片材S被装订在一起。处理单元22将进行了后处理的片材S向排出单元23排出。

排出单元23具有固定托盘23a和可动托盘23b。固定托盘23a设于后处理装置3的上部。可动托盘23b设于后处理装置3的侧部。固定托盘23a及可动托盘23b例如保持被分页处理而排出的片材S。

后处理控制单元24控制后处理装置3的整体动作。即,后处理控制单元24控制待机单元21、处理单元22、以及排出单元23。另外,如图2所示, 后处理控制单元24控制后述的入口辊32a、出口辊33a、桨单元34、以及驱动机构90。后处理控制单元24例如为包括CPU、ROM、以及RAM的控制电路。

接下来,对后处理装置3的各部构成进行详细说明。

需要注意的是,在以下的实施方式的说明中,“片材输送方向”是指片材S向待机单元21的待机托盘41输送的输送方向D(片材S进入待机托盘41的进入方向)。另外,在以下的实施方式的说明中,“上游侧”及“下游侧”分别是指片材输送方向D上的上游侧及下游侧。另外,在以下的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前端部”及“后端部”分别是指片材输送方向D上的“下游侧的端部”及“上游侧的端部”。进而,在以下的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将与待机托盘41的上表面(输送面)45b大致平行的方向且与片材输送方向D大致正交的方向称为片材宽度方向W。

图3示意性示出后处理装置3的构成。如图3所示,后处理装置3具有:片材S的输送通道31、一对入口辊32a、32b、一对出口辊33a、33b、待机单元21、桨单元34、以及处理单元22。

输送通道31设于后处理装置3的内部。输送通道31具有片材供给口31p和片材排出口31d。片材供给口31p面向图像形成装置2。片材S从图像形成装置2供给至片材供给口31p。另一方面,片材排出口31d位于待机单元21附近。通过了输送通道31的片材S从片材排出口31d排出至待机单元21。

入口辊32a、32b设于片材供给口31p附近。入口辊32a、32b将供给至了片材供给口31p的片材S朝着输送通道31的下游侧输送。例如,入口辊32a、32b将供给至了片材供给口31p的片材S输送至出口辊33a、33b。

出口辊33a、33b设于片材排出口31d附近。出口辊33a、33b接收由入口辊32a、32b输送来的片材S。出口辊33a、33b将片材S从片材排出口31d输送至待机单元21。

接下来,对待机单元21进行说明。

待机单元21具有待机托盘(缓冲托盘)41、开闭驱动单元42(参照图4)、输送引导件43以及排出辊44a、44b。

待机托盘41是“第一托盘”的一例。待机托盘41的后端部位于出口辊33a、33b附近。待机托盘41的后端部位于输送通道31的片材排出口31d的下方一点。待机托盘41以随着往片材输送方向D的下游侧而逐渐变高的方式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在处理单元22对先行的片材进行后处理的期间,为了使后续的片材S待机,待机托盘41重叠地保持后续的多张片材S。

待机托盘41具有底壁45和未图示的侧壁。底壁45具有下表面45a和上表面(输送面)45b。底壁45从下方支承片材S。侧壁支承片材S的片材宽度方向W的侧部。

对底壁45进行详细说明的话,例如,底壁45的下表面45a大致形成为平面状。另一方面,底壁45的上表面45b具有第一区域45ba和第二区域45bb。第一区域45ba与待机托盘41的后端部相邻设置。第一区域45ba以随着往片材输送方向D的下游侧而离下表面45a的距离逐渐变大的方式相对于下表面45a倾斜。另一方面,第二区域45bb设于待机托盘41的前端部与第一区域45ba之间。即使往片材输送方向D前进,第二区域45bb离下表面45a的距离也不发生变化或者离下表面45a的距离变小。上表面45b在第一区域45ba与第二区域45bb之间具有边界部45bc。底壁45在边界部45bc处厚度最大。

图4示意性示出待机托盘41。如图4所示,待机托盘41具有第一托盘部件46a和第二托盘部件46b。第一托盘部件46a和第二托盘部件46b在片材宽 度方向W上彼此分开。第一托盘部件46a及第二托盘部件46b能在相互靠近的方向和相互分离的方向上移动。

开闭驱动单元42能在相互靠近的方向和相互分离的方向上驱动第一托盘部件46a及第二托盘部件46b。当片材S在待机托盘41上待机时,开闭驱动单元42驱动第一托盘部件46a及第二托盘部件46b,以使第一托盘部件46a与第二托盘部件46b变为相互靠近的状态。由此,通过第一托盘部件46a及第二托盘部件46b来支承片材S。另一方面,在片材S从待机托盘41上朝处理单元22的处理托盘61移动的情况下,开闭驱动单元42驱动第一托盘部件46a及第二托盘部件46b,以使第一托盘部件46a与第二托盘部件46b相互分开。由此,由待机托盘41支承着的片材S从第一托盘部件46a与第二托盘部件46b之间的间隙朝处理托盘61下落。由此,片材S从待机托盘41移动至处理托盘61。

输送引导件43(辅助引导件)是“第一部件(第一按压部件、第一施力部件)”的一个例子。如图3所示,输送引导件43设于待机托盘41的上方。例如,输送引导件43在片材输送方向D上具有待机托盘41的大致一半以上的长度。在本实施方式中,输送引导件43在片材输送方向D上具有与待机托盘41大致相同的长度。输送引导件43是在待机托盘41的上方扩展的板状部件(参照图6)。从出口辊33a、33b排出的片材S进入输送引导件43与待机托盘41之间的间隙。进入待机单元21的片材S由输送引导件43和待机托盘41引导而朝着待机单元21的里侧前进。关于输送引导件43将在后面详细说明。

如图3所示,排出辊44a、44b设于待机托盘41的前端部附近。在片材S从待机托盘41直接排出至排出单元23的情况下,排出辊44a、44b朝着排出单元23的可动托盘23b输送片材S。

接下来,对桨单元34进行说明。

如图3所示,桨单元34设于待机托盘41与处理托盘61之间。即,桨单元34设于待机托盘41的下方。在片材S从待机托盘41向处理托盘61移动的情况下,桨单元34通过旋转而朝着处理托盘61按压片材S。进而,桨单元34使已落下至处理托盘61上的片材S朝着后述的装订器62移动。详细而言,桨单元34具有:旋转轴49、旋转体50、多个第一桨51、以及多个第二桨52。

旋转轴49是桨单元34的旋转体50的旋转中心。旋转轴49位于待机托盘41的下方。旋转轴49在片材宽度方向W上延伸。桨单元34以旋转轴49为中心,沿图3中的箭头A方向旋转。旋转体50具有圆筒状的形状。旋转体50以旋转轴49为中心旋转。在旋转体50上安装有第一桨51以及第二桨52。

第一桨51以及第二桨52从旋转体50向旋转体50的径向突出。第一桨51以及第二桨52例如由橡胶这样的弹性材料形成。例如,第一桨51配合片材S从待机托盘41向处理托盘61移动的时机而旋转,从而朝着处理托盘61按压片材S。由此,即使在片材S粘贴在输送引导件43上的情况下,也可以从输送引导件43上可靠地剥离片材S。

在桨单元34的旋转体50的旋转方向上,第二桨52位于第一桨51的后方。在旋转体50的径向上,第二桨52的长度大于第一桨51的长度。第二桨52随着旋转而与已落下至处理托盘61上的多张片材S中位于最上面的片材S的上表面接触。第二桨52通过在与片材S的上表面接触的状态下进一步旋转而使片材S向装订器62移动。关于桨单元34的详细动作将于后述。

接下来,对处理单元22进行说明。

处理单元22具有:处理托盘61、装订器62、输送辊63a、63b、以及输送带64。

处理托盘61是“第二托盘”的一个例子。处理托盘61设于待机托盘41的下方。处理托盘61以随着往片材输送方向D的下游侧而逐渐变高的方式 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例如,处理托盘61与待机托盘41大致平行地倾斜。处理托盘61通过整合板等在片材宽度方向W及片材输送方向D上整合从待机托盘41移动而来的多张片材S。

装订器62设于处理托盘61的端部。装订器62对位于处理托盘61上的规定张数的片材S的摞进行装订(订在一起)处理。

输送辊63a、63b在片材输送方向D上隔开规定的间隔而配置。输送带64架设于输送辊63a、63b上。输送带64与输送辊63a、63b同步地旋转。输送带64在装订器62与排出单元23之间输送片材S。

接下来,对输送引导件43及桨单元34进行详细说明。

图5将输送引导件43放大示出。本实施方式的输送引导件43在片材S从待机托盘41向处理托盘61移动的情况下具有向处理托盘61按压(施力)片材S的功能。具体而言,输送引导件43能在待机位置(参照图8)与突出位置(参照图9)之间移动。上述待机位置是“第一位置”的一个例子。在上述待机位置上,输送引导件43整体位于待机托盘41的上方,与待机托盘41相对。进而,在上述待机位置上,输送引导件43将输送来的片材S引导至待机托盘41。即,上述待机位置是输送引导件43引导片材S的引导位置。上述突出位置是“第二位置”的一个例子。在上述突出位置上,输送引导件43的至少一部分突出至待机托盘41的下表面45a的下方。在片材S从待机托盘41向处理托盘61移动的情况下,输送引导件43通过从上述待机位置移动至上述突出位置而能朝着处理托盘61按压片材S。

详细说明的话,如图5所示,输送引导件43在片材输送方向D上具有第一端部43a和第二端部43b。第一端部43a为片材输送方向D上的下游侧的端部。第二端部43b为片材输送方向D上的上游侧的端部。

第一端部43a具有转动轴81。转动轴81是输送引导件43的转动支点(转动中心)。本实施方式的转动轴81在片材输送方向D上设于与待机托盘41的前端部大致相同的位置。为此,转动轴81与收容于待机托盘41的片材S的后端部Sa(参照图8)相比,位于片材输送方向D的下游侧。在本实施方式中,转动轴81配置在位于待机托盘41上方的排出辊44a附近。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转动轴81与待机托盘41的上表面45b的边界部45bc(具有最大厚度的部分)相比,位于片材输送方向D的下游侧。从又一另外的角度来看,转动轴81与后述的驱动部件91相比,位于片材输送方向D的下游侧。

第二端部43b包括与片材S接触的按压部82。本实施方式中,按压部82与转动轴81相比,位于片材输送方向D的上游侧。在片材S从待机托盘41向处理托盘61移动的情况下,通过输送引导件43以转动轴81为中心旋转,从而按压部82在比转动轴81更上游侧的位置上朝着处理托盘61按压片材S。

如图5所示,按压部82位于输送通道31的片材排出口31d附近。例如,按压部82在竖直方向上与桨单元34的旋转轴49的至少一部分重叠(参照图5中的假想线L0)。本实施方式中,按压部82延伸至比在竖直方向上通过桨单元34的旋转轴49的假想线L0更靠近片材排出口31d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按压部82位于收容于待机托盘41上的片材S的后端部Sa的上方(参照图8)。按压部82朝着处理托盘61按压片材S的后端部Sa。按压部82在尽量靠近片材S的后端缘Se的位置上按压片材S的后端部Sa。例如,按压部82按压片材S的离后端缘Se不到20mm的区域。

例如,按压部82在与处理托盘61的上表面61a大致平行的方向上,下降至与桨单元34的旋转轴49的至少一部分并排(並ぶ)的位置(参照图9中的假想线L1)。即,按压部82在与处理托盘61的上表面61a大致平行的方向上,将片材S的后端部Sa按压至与桨单元34的旋转轴49的至少一部分并排的位置。需要注意的是,处理托盘61的上表面61a是承载片材S的“片材承载面”的一个例子。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按压部82在与处理托盘61的上表面61a大致平行的方向上,下降至至少一个桨51、52的基部54的下方。需要注意的是,桨51、52的基部54是指桨51、52与旋转体50的交界部。换句话说,按压部82在与处理托盘61的上表面61a大致平行的方向上,下降至旋转体50的上端部(参照图9中的假想线L2)的下方。

图6为输送引导件43的俯视图。第二端部43b在片材宽度方向W上的宽度比第一端部43a在片材宽度方向W上的宽度大。例如,第二端部43b具有大小能够覆盖多种规格(例如明信片尺寸、B5尺寸以及A4尺寸)的片材S的后端部的宽度。

在此,如图6所示,桨单元34具有多个第一桨51及多个第二桨52。多个第一桨51被设置为在片材宽度方向W上彼此分离。同样地,多个第二桨52被设置为在片材宽度方向W上彼此分离。例如,分别将多个第一桨51及第二桨52分开配置在对应于多种规格的片材S在片材宽度方向W上的两端部的位置。

如图6所示,在第二端部43b上设有多个切口部83。多个切口部83在片材宽度方向W上分开设置。多个切口部83分别设于与多个第一桨51及第二桨52对应的位置。各切口部83从第二端部43b的后端缘向片材输送方向D延伸。多个第一桨51及第二桨52通过各自对应的切口部83,从而能够在不干涉输送引导件43的情况下旋转。换句话说,输送引导件43与多个第一桨51及第二桨52具有梳齿状的形状。

如图6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输送引导件43延伸至比第一桨51及第二桨52的旋转轨迹(旋转路径)的至少一部分更靠片材输送方向D的上游侧的位置。为此,本实施方式的输送引导件43能够朝着处理托盘61按压片材S的后端缘Se或片材S的后端缘Se附近的部分。

本实施方式的第一桨51由于通过切口部83,因此能够按压处于被输送引导件43按压的状态的片材S。即,第一桨51能够在输送引导件43朝着下方压片材S的后端部Sa的状态下进一步向下方按压片材S的后端部Sa。

接下来,对切口部83的形状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6所示,各切口部83具有相对于片材输送方向D倾斜的第一倾斜面83a。通过设置第一倾斜面83a,从而切口部83在片材宽度方向W上的宽度随着往片材输送方向D的下游侧而变窄。如果设置第一倾斜面83a,则进入到切口部83中的片材S将被第一倾斜面83a引导而易于从切口部83中抽出。

图7为图6中所示的输送引导件43的沿F7-F7线的截面图。如图7所示,输送引导件43具有:上表面43f、下表面43g以及第二倾斜面43h。第二倾斜面43h设于输送引导件43的后端部。第二倾斜面43h设于上表面43f与下表面43g之间。第二倾斜面43h以随着往片材输送方向D的下游侧而靠近下表面43g的方式倾斜。第二倾斜面43h在输送引导件43中既设于切口部83也设于脱离切口部83的部分。如果设置这样的第二倾斜面43h,则已接触于输送引导件43的片材S被第二倾斜面43h引导,从而易于朝向输送引导件43与待机托盘41之间的间隙。

接下来,对驱动输送引导件43的驱动机构90进行说明。

如图5所示,驱动机构90具有:驱动部件91、驱动源92(参照图6)、动力传递机构93(参照图6)以及弹簧94。

驱动部件91是使输送引导件43从上述待机位置移动至上述突出位置的部件。如图5所示,例如,驱动部件91为凸轮。驱动部件91具有位于待机托盘41上方的旋转中心C。驱动部件91是具有相对于旋转中心C偏心的外周面的凸轮。驱动部件91通过以旋转中心C为中心旋转,从而与输送引导件43的上表面43f接触。驱动部件91通过在该驱动部件91接触于输送引 导件43的上表面43f的状态下进一步旋转,从而朝下方压输送引导件43。由此,驱动部件91使输送引导件43从上述待机位置向上述突出位置移动。如图6所示,驱动部件91经由动力传递机构93而与驱动源92连接。驱动源92例如为电机。驱动源92经由动力传递机构93而使驱动部件91旋转。

如图5所示,弹簧94设于输送引导件43的上方。弹簧94向上方对输送引导件43施力。为此,当解除了驱动部件91的下压时,移动至上述突出位置的输送引导件43由于弹簧94的施力而返回至上述待机位置。

接下来,对使片材S从待机托盘41朝着处理托盘61落下的动作流程进行说明。

图8示出片材S进入待机托盘41的状态。在片材S进入待机托盘41的情况下,输送引导件43位于待机托盘41的上方。片材S被待机托盘41和输送引导件43引导而输送至待机托盘41的里侧。

图9示出片材S从待机托盘41向处理托盘61移动的状态。在片材S从待机托盘41向处理托盘61移动的情况下,后处理控制单元24控制驱动源92的驱动而使驱动部件91旋转。当驱动部件91旋转时,向下方压输送引导件43。被压向下方的输送引导件43以转动轴81为中心旋转而朝着处理托盘61按压片材S的后端部Sa。本实施方式的输送引导件43在片材输送方向D上的转动轴81的上游侧的位置处朝着处理托盘61按压片材S。

进而,后处理控制单元24在输送引导件43按压着片材S的状态下使桨单元34旋转。换句话说,后处理控制单元24在输送引导件43的至少一部分突出至待机托盘41的下方的状态下使桨单元34旋转。例如,桨单元34在输送引导件43已移动至最下方的状态下,以第一桨51通过切口部83的方式旋转。由此,第一桨51按压被输送引导件43按压着的状态的片材S的后端部Sa。

在此,如果在输送引导件43按压着片材S的状态下旋转桨单元34,则第一桨51接触片材S的接触方向T不易朝向与装订器62相反的方向。例如,在输送引导件43在与处理托盘61的上表面61a大致平行的方向上,下降至与桨单元34的旋转轴49并排的位置的状态下,第一桨51按压片材S。当像这样地使第一桨51按压片材S时,第一桨51接触片材S的接触方向T将成为与处理托盘61的上表面61a大致正交的方向。为此,可以抑制片材S被桨单元34压向与装订器62相反的方向。

图10示出片材S刚被第一桨51按压后的状态。如图10所示,第一桨51边以旋转轴49为中心旋转,边与下落过程中的片材S接触。由此,第一桨51对下落过程中的片材S作用朝向装订器62的力。

图11示出将处理托盘61上的片材S送向装订器62的状态。如图11所示,桨单元34的第二桨52相对于落下至了处理托盘61上的片材S旋转。由此,通过第二桨52将处理托盘61上的片材S送向装订器62。另外,在这种情况下,驱动处理托盘61的输送辊63a、63b以及输送带64,以向装订器62输送片材S。由此,处理托盘61上的片材S被送向装订器62。

根据如以上那样的构成的后处理装置3,能够实现片材S的移动稳定性的提高。

在此,为了作对比,考虑相对于转动轴使按压片材S的按压部位于片材输送方向D的下游侧的按压机构。在这样的构成中,按压机构的转动轴在片材输送方向D上容易位于待机托盘41上所收容的片材S的后端部Sa的上方。为此,上述按压机构的按压部在片材输送方向D上容易位于片材S的比后端部Sa更靠下游侧的部分上方。为此,在上述按压机构的按压部中,难以按压片材S的后端部Sa的后端缘Se附近。

在此,如图8所示,片材S的后端部Sa大都具有朝向上方的卷曲Ca。例如,片材S的后端部Sa有时也会具有较大的卷曲Ca。在片材S具有这样的卷 曲Ca的情况下,在上述比较例的按压机构中,由于难以按压片材S的后端缘Se附近,因此难以恰当地按住卷曲Ca。如果在无法恰当按住卷曲Ca的状态下通过桨单元34拍打片材S的后端部Sa,则与没有卷曲Ca的情况相比,桨单元34将在较高的位置处接触片材S。如果桨单元34在较高的位置处接触片材S,则桨单元34接触片材S的接触方向易于朝向与装订器62相反的方向。为此,在片材S具有卷曲Ca的情况下,桨单元34存在将片材S推向与装订器62相反的方向的可能性。如果片材S被推向与装订器62相反的方向,则片材S的移动变得不稳定。进而,为将落下至处理托盘61上的片材S输送至装订器62所需的时间增加。

另外,期待着后处理装置3的处理高速化。在此,当输送通道31的片材排出口31d与待机托盘41之间的落差大时,片材S从输送通道31移动至待机托盘41需要一定的时间。并且,当输送通道31的片材排出口31d与待机托盘41之间的落差大时,收容在待机托盘41上的片材S的卷曲Ca可能大地蜷曲。一旦片材S的卷曲Ca大地蜷曲,则有可能阻碍后续片材S的输送。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后处理装置3中,为了缩小输送通道31的片材排出口31d与待机托盘41之间的落差,将待机托盘41配置于片材排出口31d的下方一点。根据这样的构成,能够缩短片材S从输送通道31移动至待机托盘41的时间。由此,能够实现后处理装置3的高速化。并且,根据上述构成,待机托盘41与输送引导件43之间的间隙较小。为此,能够抑制收容于待机托盘41上的片材S的卷曲Ca大地蜷曲。

不过,根据上述构成,相对于桨单元34,待机托盘41配置于更高的位置。为此,在片材S具有卷曲Ca的情况下,桨单元34在较高的位置处接触片材S的可能性增高。即,向与装订器62相反的方向推出片材S的可能性增高。

因此,本实施方式的后处理装置3具有待机托盘41、处理托盘61以及输送引导件43。处理托盘61设于待机托盘41的下方。输送引导件43具有在 片材输送方向D上位于待机托盘41上所收容的片材S的后端部Sa的下游侧的转动轴81。在片材S从待机托盘41向处理托盘61移动的情况下,输送引导件43以转动轴81为中心旋转,从而在转动轴81的上游侧的位置处朝着处理托盘61按压片材S。

根据这样的构成,由于能够将输送引导件43的按压部82配置于片材S的后端部Sa的上方,因而能够通过输送引导件43的按压部82按住片材S的后端部Sa。为此,即使在片材S具有较大的卷曲Ca的情况下,输送引导件43的按压部82也能够恰当地按住片材S的卷曲Ca。为此,能够减小在片材S从待机托盘41向处理托盘61移动的情况下桨单元34在较高位置处接触片材S的可能性。即,能够抑制向与装订器62相反的方向推出片材S。由此,能够实现片材S的移动稳定性的提高。

在本实施方式中,输送引导件43能在位于待机托盘41上方的第一位置与向待机托盘41的下方突出的第二位置之间移动。

根据这样的构成,能够通过输送引导件43将片材S可靠地引导至待机托盘41的下方。由此,能够进一步减小桨单元34在较高位置处接触片材S的可能性。由此,能够实现片材S的移动稳定性的更进一步的提高。

在本实施方式中,后处理装置3具有桨单元34。桨单元34设于待机托盘41的下方。在片材S从待机托盘41向处理托盘61移动的情况下,桨单元34朝着处理托盘61按压片材S。桨单元34在输送引导件43的至少一部分已突出至待机托盘41的下方的状态下进行旋转。由此,桨单元34在输送引导件43的至少一部分已突出至待机托盘41的下方的状态下朝着处理托盘61按压片材S。

根据这样的构成,桨单元34能够在片材S被输送引导件43按压的状态下进一步向下方按压片材S。即,即使在片材S具有卷曲Ca的情况下,桨单元34也能够在卷曲Ca被输送引导件43按住的状态下按压片材S。为此,能 够进一步减小桨单元34在较高位置处接触片材S的可能性。由此,能够实现片材S的移动稳定性的更进一步的提高。

例如,驱动桨单元34,使得在输送引导件43移动至最下方的时机按压片材S。不过,桨单元34按压片材S的时机不局限于上述例子。例如,桨单元34也可以在输送引导件43移动至最下方之前的时机或者其它时机拍打片材S。

在本实施方式中,处理托盘61具有用于承载片材S的片材承载面(上表面61a)。桨单元34具有旋转轴49。输送引导件43在与上述片材承载面大致平行的方向上,下降至与桨单元34的旋转轴49的至少一部分并排的位置。

根据这样的构成,能够通过输送引导件43将片材S可靠地引导至桨单元34的旋转轴49附近。当通过输送引导件43将片材S引导至桨单元34的旋转轴49附近时,桨单元34能够在较低位置处接触片材S。若桨单元34在较低位置处接触片材S,则桨单元34接触片材S的接触方向T易于朝向与处理托盘61的上表面61a大致正交的方向、或朝着装订器62的方向。为此,易于将落下至处理托盘61上的片材S高效地送向装订器62。当易于将落下至处理托盘61上的片材S高效地送向装订器62时,能够实现后处理装置3的高速化。

不过,输送引导件43不限于下降至与上述片材承载面大致平行的方向上的、与桨单元34的旋转轴49并排的位置。例如,输送引导件43也可以下降至与上述片材承载面大致平行的方向上的、至少一个桨51、52的基部54的下方。另外,输送引导件43也可以下降至与上述片材承载面大致平行的方向上的、旋转体50的上端部的下方。在这些构成中,也能够通过输送引导件43将片材S引导至较低位置。由此,能够抑制片材S被桨单元34强推向与装订器62相反的方向。

在本实施方式中,桨单元34具有在片材宽度方向W上彼此分开地设置的多个桨51、52。输送引导件43在对应于多个桨51、52的位置上具有能让多个桨51、52通过的多个切口部83。

根据这样的构成,能够设置在片材输送方向D上延伸至桨51、52的旋转轨迹(旋转路径)的至少一部分的上游侧的输送引导件43。根据这样的输送引导件43,能够按压收容在待机托盘41上的片材S的后端部Sa的后端缘Se的更近处。若能按压片材S的后端部Sa的后端缘Se附近,则即使在片材S具有卷曲Ca的情况下,也能够使卷曲Ca的弯曲进一步变小。由此,能够进一步减小桨单元34在较高位置处接触片材S的可能性。由此,能够实现片材S的移动稳定性的更进一步的提高。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的话,输送引导件43的按压部82位于输送通道31的片材排出口31d附近。输送引导件43的按压部82延伸至在竖直方向上与桨单元34的旋转轴49的至少一部分重叠的位置。根据这样的构成,按压部82能够按压收容于待机托盘41上的片材S的后端部Sa的后端缘Se的更近处。

在本实施方式中,输送导引件43在片材输送方向D上具有待机托盘41的大致一半以上的长度。转动轴81设于输送引导件43的前端部。按压部82设于输送引导件43的后端部。即,根据上述构成,转动轴81与按压部82之间的距离较大。

当转动轴81与按压部82之间的距离较大时,输送引导件43描画比较平缓的圆弧状轨迹地在上述待机位置与上述突出位置之间移动。当输送引导件43以比较平缓的圆弧状轨迹移动时,能够抑制输送引导件43对片材S作用朝向与装订器62相反的方向的强的力。

在本实施方式中,输送导引件43在片材输送方向D上具有与待机托盘41大致相同的长度。根据这样的构成,转动轴81与按压部82之间的距离进 一步增大。为此,根据上述构成,能够进一步抑制输送引导件43对片材S作用朝向与装订器62相反的方向的强的力。

并且,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的话,在本实施方式中,输送引导件43的转动轴81在片材输送方向D上位于与待机托盘41的前端部大致相同的位置。并且,输送引导件43的转动轴81在片材输送方向D上位于待机托盘41的上表面45b的边界部45bc的下游侧。并且,输送引导件43的转动轴81在片材输送方向D上位于驱动部件91的下游侧。

根据这些构成,转动轴81与按压部82之间的距离变得较大。为此,根据这些构成,能够进一步抑制输送引导件43对片材S作用朝向与装订器62相反的方向的强的力。

片材处理装置的构成不限于上述例。例如,片材处理装置的一例也可以是在壳体内具有主体内后处理器的图像形成装置。

根据以上说明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后处理装置3具有待机托盘41、处理托盘61以及输送引导件43。处理托盘61设于待机托盘41的下方。输送引导件43具有在片材输送方向D上位于待机托盘41上所收容的片材S的后端部Sa的下游侧的转动轴81。在片材S从待机托盘41向处理托盘61移动的情况下,输送引导件43以转动轴81为中心旋转而在转动轴81的上游侧的位置上朝着处理托盘61按压片材S。由此,能够实现片材S的移动稳定性的提高。

虽然说明了几个实施方式,但这些实施方式只是作为示例而提出的,并非旨在限定发明的范围。这些实施方式能够以其他各种方式进行实施,能够在不脱离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省略、替换、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及其变形被包括在发明的范围和宗旨中,同样地被包括在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发明及其均等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