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材输送装置及具备它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12515阅读:222来源:国知局
片材输送装置及具备它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请求基于2015年10月14日在日本提交的特愿2015-203176号的优先权。通过在此提及而将其全部内容并入本申请。

本发明涉及片材输送装置以及具备它的复印机、复合一体机、传真装置等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在片材输送装置之中存在如下片材输送装置:具备用于对片材进行输送的接触分离辊对、以使接触分离辊对接触分离自如的方式对该接触分离辊对进行支承的接触分离机构、以及使接触分离机构工作的螺线管,该片材输送装置一方面驱动螺线管而利用接触分离机构使接触分离辊对压接,另一方面解除对螺线管的驱动而利用接触分离机构使接触分离辊对分离。

作为上述片材输送装置,例如能够举出如下片材输送装置:具备使作为片材的原稿移动来读取原稿图像的原稿移动读取结构,原稿移动读取结构具备接触分离辊对,接触分离辊对在原稿的输送方向上设置于比原稿的读取位置靠下游侧的位置。

在这样的片材输送装置中,以往,在将多张片材一张一张隔开间隔地依次输送的情况下,为了抑制由对螺线管通电而引起的螺线管自身的温度上升,形成为如下结构:仅在应该使接触分离辊对压接的期间(例如各片材通过接触分离辊对的片材通过期间)(压接期间)驱动螺线管,在除此之外的期间(例如在接触分离辊对中输送的一张原稿与接着输送的另一张原稿之间的原稿之间的非通过期间)(非压接期间)不驱动螺旋管。

即,在现有的控制结构中,在将多张片材一张一张隔开间隔地依次输送的情况下,反复进行如下动作:螺线管驱动动作,其在片材通过期间内的应该使接触分离辊对压接的压接期间,驱动螺旋管而使接触分离辊对处于压接状态;以及螺线管驱动解除动作,其在除此之外的非压接期间,解除对螺线管的驱动而使接触分离辊对处于分离状态。

然而,在将多张片材一张一张隔开间隔地依次输送的情况下,在反复进行螺线管驱动动作与螺线管驱动解除动作的现有的控制结构中,每次进行一张片材的通过时,接触分离辊对重复一次压接状态与分离状态,因此,在反复进行螺线管驱动动作与螺线管驱动解除动作时,不连续地产生由螺线管引发的动作音(具体而言为接触分离辊对的动作音),由此,存在由螺线管产生的动作音给用户带来不适的不良状况。

此外,作为与本发明相关的技术,存在日本特开2004-123354号公报所记载的技术。即,在日本特开2004-123354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片材输送装置,其具备使作为片材的原稿移动来读取原稿图像的原稿移动读取结构,原稿移动读取结构具备接触分离辊对,接触分离辊对在原稿的输送方向上设置于比原稿的读取位置靠下游侧的位置,在上述片材输送装置中,在原稿的后端通过读取位置之前,开始进行针对螺线管的第1脉冲的驱动,在原稿的后端通过读取位置之后,开始进行针对螺线管的第2脉冲的驱动。

但是,日本特开2004-123354号公报所记载的片材输送装置,无法既抑制由对螺线管通电引起的螺线管自身的温度上升、又避免反复进行螺线管驱动动作与螺线管驱动解除动作时的由螺线管引发的间断的动作音的产生。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片材输送装置以及具备它的图像形成装置,能够抑制由对螺线管通电而引起的螺线管自身的温度上升,并能够避免反复进行螺线管驱动动作与螺线管驱动解除动作时产生由螺线管引发的间断的动作音,由此,能够有效地防止由螺线管产生的动作音给用户带来不适的不良状况。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所涉及的片材输送装置具备:接触分离辊对,其用于对片材进行输送;接触分离机构,其以使所述接触分离辊对接触分离自如的方式对该接触分离辊对进行支承;以及螺线管,其使所述接触分离机构工作,该片材输送装置一方面使所述螺线管驱动而利用所述接触分离机构使所述接触分离辊对压接,另一方面解除对所述螺线管的驱动而利用所述接触分离机构使所述接触分离辊对分离,所述片材输送装置的特征在于,在将多张所述片材一张一张隔开间隔地依次输送的情况下,在使所述接触分离辊对压接时,对所述螺线管进行脉冲宽度调制的占空比控制。另外,本发明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所述本发明所涉及的片材输送装置。

在本发明中,能够例示出如下方式,即,所述占空比控制包括既定通断控制,该既定通断控制是如下控制:在所述接触分离辊对成为压接状态的压接期间,反复进行以预先决定的既定的第1接通时间进行接通的第1接通控制和以预先决定的既定的第1断开时间进行断开的第1断开控制。

在本发明中,能够例示出如下方式,即,所述第1接通时间比所述第1断开时间长。

在本发明中,能够例示出如下方式,即,还具备输送辊对,该输送辊对在所述片材的输送方向上,配置于在比所述接触分离辊对靠上游侧、与所述接触分离辊对一起输送所述片材的位置,所述既定通断控制包括第2接通控制,该第2接通控制在所述输送辊对对所述片材进行输送的片材输送期间,以预先决定的规定的第2接通时间进行接通。

在本发明中,能够例示出如下方式,所述第2接通时间比所述第1接通时间长。

在本发明中,能够例示出如下方式,即,具备使作为所述片材的原稿移动来读取原稿图像的原稿移动读取结构,所述原稿移动读取结构具备:所述接触分离辊对,其在所述原稿的输送方向上,设置于比所述原稿的读取位置靠下游侧的位置;以及所述输送辊对,其在所述原稿的输送方向上,设置于比所述原稿的读取位置靠下游侧且比所述接触分离辊对靠上游侧的位置,在所述输送辊对对作为所述片材的所述原稿进行输送的原稿输送期间内的、由所述输送辊对输送的所述原稿的所述输送方向上的上游侧端位于所述原稿的读取位置与所述输送辊对的夹持位置之间的特定期间,进行所述第2接通控制。

在本发明中,能够例示出如下方式,即,在所述接触分离辊对从分离状态向压接状态转移的分离压接转移期间和所述接触分离辊对从压接状态向分离状态转移的压接分离转移期间中的至少一个期间,进行所述脉冲宽度调制的占空比控制。

在本发明中,能够例示出如下方式,即,在所述分离压接转移期间和所述压接分离转移期间中的至少一个期间,进行分阶段通断控制,该分阶段通断控制是如下控制:反复进行以使预先决定的规定的第3接通时间分阶段变化的方式以该第3接通时间进行接通的第3接通控制和以预先决定的既定的第2断开时间进行断开的第2断开控制。

在本发明中,能够例示出如下方式,即,在所述分离压接转移期间进行的所述分阶段通断控制是使所述第3接通时间逐渐拉长的控制。

在本发明中,能够例示出如下方式,即,在比所述第1接通时间短的预先决定的规定的最短开始时间与比所述第1接通时间长的预先决定的规定的最长结束时间之间,进行使所述第3接通时间逐渐拉长的控制。换言之,使所述第3接通时间逐渐拉长的控制,是以使所述第3接通时间从比所述第1接通时间短的预先决定的规定的最短开始时间增大到比所述第1接通时间长的预先决定的规定的最长结束时间的方式进行的。

在本发明中,能够例示出如下方式,即,在所述压接分离转移期间进行的所述分阶段通断控制是使所述第3接通时间逐渐变短的控制。

在本发明中,能够例示出如下方式,即,在比所述第1接通时间长的预先决定的规定的最长开始时间与比所述第1接通时间短的预先决定的规定的最短结束时间之间,进行使所述第3接通时间逐渐变短的控制。换言之,使所述第3接通时间逐渐变短的控制,是以使所述第3接通时间从比所述第1接通时间长的预先决定的规定的最长开始时间减小到比所述第1接通时间短的预先决定的规定的最短结束时间的方式进行的。

在本发明中,能够例示出如下方式,即,使所述第3接通时间逐渐变短的控制包括:在所述最长开始时间之前,紧挨着所述最长开始时间,以预先决定的规定的第3断开时间进行断开的第3断开控制。

在本发明中,能够例示出如下方式,即,所述第3断开时间比所述最长开始时间长。

根据本发明,能够抑制由对螺线管通电而引起的螺线管自身的温度上升,并能够避免反复进行螺线管驱动动作与螺线管驱动解除动作时产生由螺线管引起的间断的动作音,由此,能够有效地防止由螺线管产生的动作音给用户带来不适的不良状况。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概略结构的概略主视图。

图2是示意地表示图1所示的图像读取装置中的原稿传送装置及原稿读取装置的概略结构的概略主视图。

图3是从上方观察原稿传送装置的局部的内部结构的概略俯视图。

图4是从斜上方观察原稿传送装置的局部的内部结构的概略立体图。

图5是从斜上方观察图3及图4所示的接触分离机构的概略立体图,并且是表示接触分离辊对的压接状态的图。

图6是表示图3及图4所示的接触分离机构的概略侧视图,并且是表示接触分离辊对的压接状态的图。

图7是表示图3及图4所示的接触分离机构的概略侧视图,并且是表示接触分离辊对的分离状态的图。

图8是表示与接触分离机构连结的螺线管的内部结构的概略剖视图。

图9是用于对原稿传送装置中输送原稿的原稿输送动作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图10是表示原稿传送装置的原稿输送动作结构的系统框图。

图11是表示现有的控制结构下的针对螺线管的驱动的时序图。

图12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控制结构下的针对螺线管的驱动的时序图。

图13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控制结构下的针对螺线管的驱动的时序图。

图14是用于对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原稿输送动作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图15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控制结构下的针对螺线管的驱动的时序图。

图16是表示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控制结构下的针对螺线管的驱动的时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所涉及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像形成装置]

图1是示意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100的概略结构的概略主视图。

如图1所示,图像形成装置100具备图像读取装置200及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该图像形成装置100基于由图像读取装置200读取的图像数据、或者从外部设备送来的图像数据,利用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将单色图像或者彩色图像以图像形式形成于记录用纸等记录片材p。

图像读取装置200搭载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的上表面。图像读取装置200具备原稿传送装置300(片材输送装置的一个例子)及原稿读取装置400,该图像读取装置200利用原稿读取装置400来读取由原稿传送装置300输送的原稿g(片材的一个例子)、或者利用原稿读取装置400来读取载置于原稿载置台410的原稿g,并将所读取的原稿g的图像作为图像数据来输出。

图像形成装置100是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其形成为将多个图像载体(具体而言感光体)沿规定方向(本例中为左右方向y)排列设置的结构、即所谓的串列式的彩色图像形成装置。在本例中,图像形成装置100是能够形成全彩色图像的中间转印方式的彩色复合一体机。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将图像形成装置100形成为串列式的彩色图像形成装置,但也可以形成为其他形式的彩色图像形成装置。另外,虽然将图像形成装置100形成为彩色图像形成装置,但也可以形成为单色图像形成装置。

在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设置有:感光体11(具体而言为感光鼓)、除电装置12、作为带电装置而发挥作用的带电器13、曝光装置14、显影装置15、作为一次转印装置而发挥作用的中间转印带装置16、鼓清洁装置17、二次转印装置18、带清洁装置19、定影装置20、片材输送路r1(具体而言为记录片材p的输送路)、供纸托盘31以及排出托盘32。

在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中,利用带电器13使感光体11的表面带电,利用曝光装置14对其带电区域进行图像曝光来形成静电潜像,利用显影装置15使该静电潜像可视图像化(显影)为调色剂图像,将该可视图像化后的调色剂图像向中间转印带装置16静电转印,利用二次转印装置18将转印至中间转印带装置16的调色剂图像向记录片材p转印,进而利用定影装置20使调色剂图像定影于转印了调色剂图像的记录片材p。即,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作为在记录片材p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部而发挥作用。

彩色图像通过使黑色(k)、青色(c)、品红色(m)以及黄色(y)的各种颜色的调色剂图像重叠而形成。因此,感光体11、除电装置12、带电器13、显影装置15以及鼓清洁装置17分别各设置有4个,用以形成与各种颜色对应的4种类型的调色剂图像,并且它们分别与黑色、青色、品红色以及黄色建立起对应关系,构成4个图像形成站pa、pb、pc、pd。

在各图像形成站pa、pb、pc、pd中的任一个,都进行以下所示的相同的动作。

即,除电装置12~12对被沿规定的旋转方向b旋转驱动的感光体11~11的表面照射光,从而将感光体11~11的表面上的电荷(残留电荷)除去(除电)。

带电器13~13使被除电装置12~12进行过除电的感光体11~11的表面以规定的电位均匀带电。

曝光装置14使由带电器13~13一样地进行过带电处理的感光体11~11的表面曝光,从而在感光体11~11的表面形成静电潜像。

显影装置15~15对感光体11~11的表面的由曝光装置14形成的静电潜像进行显影,从而在感光体11~11的表面形成调色剂图像。

在各图像形成站pa、pb、pc、pd,通过上述一系列的动作,从而在感光体11~11的表面形成各种颜色的调色剂图像。

中间转印带装置16具备一次转印辊16a、中间转印带16b、转印驱动辊16c、转印从动辊16d以及张力辊16e。一次转印辊16a以形成与各种颜色对应的4种类型的调色剂图像的方式,在中间转印带16b的内侧分别各设置有4个。一次转印辊16a~16a将形成于感光体11~11的表面的各种颜色的调色剂图像转印至向箭头c的方向做环形移动的中间转印带16b。中间转印带16b挂绕于转印驱动辊16c、转印从动辊16d、以及张力辊16e。

鼓清洁装置17~17对感光体11~11的表面上的未向中间转印带16b转印而残留下来的残留调色剂进行除去和回收。

二次转印装置18具备二次转印辊18a。二次转印辊18a以在其与中间转印带16b之间形成夹持区域的方式设置。二次转印辊18a将通过片材输送路r1输送来的记录片材p夹入于夹持区域来进行输送,并且在记录片材p通过夹持区域时,将形成于中间转印带16b的表面的调色剂图像(例如彩色调色剂图像)转印至记录片材p上。

带清洁装置19对未向记录片材p转印而残留于中间转印带16b的表面的残留调色剂进行除去和回收。

定影装置20具备加热辊21及加压辊22,该定影装置20在加热辊21与加压辊22之间夹持转印有调色剂图像的记录片材p并对该记录片材p进行加热及加压,从而使调色剂图像定影于记录片材p。

供纸托盘31装载记录片材p。在供纸托盘31的记录片材p的供给侧设置有拾取辊33。拾取辊33将记录片材p从供纸托盘31一张一张地抽出并向片材输送路r1输送。

另外,在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设置有:具有拾取辊33的片材供给装置111;以及对从片材供给装置111送来的记录片材p进行输送的片材输送装置112。

片材输送装置112具备定位辊34、各输送辊35~35、排出辊36以及驱动它们的驱动部(未图示)。

片材输送装置112在片材输送路r1中将记录片材p经由二次转印装置18、定影装置20而向排出辊36输送。在片材输送路r1的记录片材p的排出侧设置有排出辊36。排出辊36将通过片材输送路r1输送来的记录片材p向排出托盘32排出。在片材输送路r1设置有定位辊34及各输送辊35~35。定位辊34在使记录片材p暂时停止而将记录片材p的前端对齐后,迎合中间转印带16b与二次转印辊18a之间的夹持区域中的调色剂图像的转印定时来输送记录片材p。各输送辊35~35是促进记录片材p的输送的辊。

另外,片材输送路r1具备翻转路径rr。当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不仅在记录片材p的正面、还在反面进行图像形成的情况下,将记录片材p从排出辊36向翻转路径rr沿着反方向输送,使记录片材p的正反面翻转而将记录片材p再次向定位辊34引导,并且与记录片材p的正面相同地使调色剂图像定影于记录片材p的反面而向排出托盘32排出。

此外,在图1、后述的图2~图9以及图14中,附图标记x表示宽度方向(进深方向),附图标记y表示与宽度方向x正交的左右方向y,附图标记z表示上下方向(高度方向)。另外,在后面对图1中未做说明的附图标记的部件进行说明。

[图像读取装置的整体结构]

接下来,对图1所示的图像读取装置200中的原稿传送装置300及原稿读取装置400进行说明。

图2是示意地表示图1所示的图像读取装置200中的原稿传送装置300及原稿读取装置400的概略结构的概略主视图。

图像读取装置200形成为缩小光学系统类型的图像读取装置。图像读取装置200具备:原稿固定读取结构,其基于原稿固定方式而将原稿g载置于原稿载置台410来读取原稿图像;原稿移动读取结构,其基于原稿移动方式使原稿g移动来读取原稿图像。

在原稿固定读取结构中,利用作为照明装置而发挥作用的光源单元420,经由构成原稿载置台410的原稿台玻璃411,对在原稿台玻璃411上载置的原稿g进行照明,并且一边使光源单元420向副扫描方向(左右方向y)的一侧移动,一边沿着与副扫描方向正交的主扫描方向(宽度方向x)对来自被光源单元420照明的原稿g的反射光进行扫描,来读取原稿图像。

在原稿移动读取结构中,一边利用原稿读取装置400中的位于固定位置v的光源单元420,经由构成原稿载置台410的原稿读取玻璃412,对被原稿传送装置300以在原稿读取玻璃412(参照图3)上通过的方式向预先决定的规定的输送方向y1(参照图3)进行输送的原稿g进行照明,一边沿着主扫描方向(宽度方向x)对来自被光源单元420照明的原稿g的反射光进行扫描来读取原稿图像。

详细而言,原稿读取装置400除了具备原稿台玻璃411、原稿读取玻璃412以及光源单元420之外,还具备使光源单元420移动的光学系统驱动部(未图示)、反射镜单元430、聚光透镜440以及光电转换元件(这里为ccd)450,这些部件收容在框体400a内。光源单元420具有:向原稿g照射光的光源421;以及将来自原稿g的反射光向反射镜单元430引导的第1反射镜422。

原稿台玻璃411以及原稿读取玻璃412由透明的玻璃板构成,其主扫描方向(宽度方向x)的两端部载置于框体400a。此外,原稿传送装置300能够在宽度方向x的另一侧(具体而言为背面侧),绕沿着副扫描方向(左右方向y)的轴线(具体而言被铰链(省略图示)轴支承)相对于原稿读取装置400进行开闭,原稿传送装置300的下表面兼作从上方对载置于原稿读取装置400的原稿台玻璃411上的原稿g进行按压的原稿按压部件。由此,图像读取装置200能够通过将原稿传送装置300打开而将原稿读取装置400的原稿台玻璃411敞开,从而将原稿g载置在原稿台玻璃411上。

反射镜单元430具备第2反射镜431、第3反射镜432以及支承部件(未图示)。反射镜单元430中的支承部件以对来自光源单元420中的第1反射镜422的光进行反射并将该光向第3反射镜432引导的方式,对第2反射镜431进行支承。另外,反射镜单元430中的支承部件以对来自第2反射镜431的光进行反射并将该光向聚光透镜440引导的方式,对第3反射镜432进行支承。聚光透镜440使来自反射镜单元430中的第3反射镜432的光在光电转换元件450的受光面451上聚光。光电转换元件450将来自聚光透镜440的光(原稿图像光)转换为电信号而作为图像数据。

另外,原稿读取装置400中的光学系统驱动部构成为,使光源单元420以既定的速度沿副扫描方向(左右方向y)移动,并使反射镜单元430以光源单元420的移动速度的1/2的移动速度同样地沿副扫描方向(左右方向y)移动。

原稿传送装置300具备:载置一张或者多张原稿g以便对原稿g进行输送的原稿托盘301;配置于原稿托盘301的下方的排出托盘302;将原稿托盘301与排出托盘302之间连接的片材输送路303及片材排出输送路304;具有拾取辊321的片材供给装置320;对从片材供给装置320送来的原稿g进行输送的片材输送装置330;以及将从片材输送装置330送来的原稿g向排出托盘302排出的片材排出装置340。原稿托盘301作为载置一张或者多张原稿g的片材载置部而发挥作用。片材输送路303由片材输送引导部310形成。拾取辊321形成为能够升降的结构,并且用于从上升位置下降来一张一张地输送载置于原稿托盘301的一张或者多张原稿g。

(片材输送引导部)

片材输送引导部310在输送原稿g时对所输送的原稿g进行引导。片材输送引导部310具备第1输送引导部件311及第2输送引导部件312。从提高原稿g的拥堵(jam)等时的原稿的除去作业、各构成部件的清洁等维护作业等作业的作业性的观点考虑,使第1输送引导部件311能够相对于原稿传送装置主体300a进行开闭。在第1输送引导部件311设置有拾取辊321。第1输送引导部件311在相对于原稿传送装置主体300a关闭的状态下构成片材输送路303(具体而言为原稿g的输送路)。

第2输送引导部件312设置于原稿传送装置主体300a。第2输送引导部件312在第1输送引导部件311关闭时被第1输送引导部件311覆盖,从而在第2输送引导部件312与第1输送引导部件311之间形成供原稿g通过的片材输送路303。

(片材供给装置)

片材供给装置320将来自原稿托盘301的原稿g一张一张地向片材输送路303供给。

详细而言,片材供给装置320除了具备拾取辊321之外,还具备片材供给辊322、分离辊或分离垫等分离部件(本例中为分离辊323)。

拾取辊321将载置于原稿托盘301上的原稿g沿着输送方向y1从原稿托盘301向片材供给辊322及分离辊323送出。片材供给辊322配设于比拾取辊321靠输送方向y1的下游侧的位置,其与分离辊323一起夹持由拾取辊321送来的原稿g,同时将该原稿g进一步向输送方向y1的下游侧输送。

分离辊323在与片材供给辊322对置的状态下对原稿g进行分离,以使得在分离辊323与片材供给辊322之间输送的原稿g为一张。

拾取辊321及片材供给辊322设置于第1输送引导部件311,分离辊323设置于第2输送引导部件312。因此,在第1输送引导部件311关闭而由第1输送引导部件311及第2输送引导部件312形成片材输送路303时,拾取辊321位于原稿托盘301的上方,片材供给辊322及分离辊323相互压接。

(片材输送装置)

片材输送装置330将从片材供给装置320供给来的原稿g向排出托盘302输送。

详细而言,片材输送装置330具备定位辊对331(331a、331b)、上游侧的输送辊对332(332a、332b)、以及下游侧的输送辊对333(333a、333b)(输送辊对的一个例子)。

定位辊对331使从片材供给装置320起、受片材输送路303引导而输送来的原稿g暂时停止,并以预先决定的规定的定时,再次开始原稿g的输送。

在定位辊对331中,一方面驱动侧定位辊331a设置于原稿传送装置主体300a的第2输送引导部件312,另一方面从动侧定位辊331b设置于第1输送引导部件311。驱动侧定位辊331a及从动侧定位辊331b在由第1输送引导部件311及第2输送引导部件312形成片材输送路303的状态下相互压接,从而构成定位辊对331。

上游侧的输送辊对332在原稿g的输送方向y1上设置于比定位辊对331靠下游侧且比原稿读取玻璃412靠上游侧的位置,其在比原稿读取玻璃412靠上游侧的位置对原稿g进行输送。下游侧的输送辊对333在输送方向y1上设置于比后述接触分离辊对341靠上游侧且比原稿读取玻璃412靠下游侧的位置,其在比原稿读取玻璃412靠下游侧的位置对原稿g进行输送。即,上游侧的输送辊对332、原稿读取玻璃412以及下游侧的输送辊对333在片材输送路303上以该顺序配设。另外,原稿读取玻璃412以构成片材输送路303的引导壁的局部的方式大致水平地设置。

在本例中,原稿传送装置300构成为,在以能够读取原稿g的一个面(正面)的方式进行了输送后,使原稿g以正反翻转的方式翻转,然后以能够读取原稿g的另一个面(反面)的方式进行输送。

详细而言,片材输送引导部310形成为使原稿g的正反面翻转的结构。

片材输送路303边使从片材供给装置320送来的原稿g通过边使原稿g的正反翻转。片材输送路303以将原稿g从片材供给辊322起、经由定位辊对331、上游侧的输送辊对332、原稿读取玻璃412以及下游侧的输送辊对333而向片材排出装置340引导的方式,形成为环状。

片材输送引导部310还具备设置于原稿传送装置主体300a的上游侧引导部313、下游侧引导部314以及原稿读取引导部315。原稿读取引导部315对在其与上游侧引导部313、下游侧引导部314以及原稿读取玻璃412之间输送的原稿g进行引导。上游侧引导部313及下游侧引导部314分别与原稿读取引导部315一起对由上游侧的输送辊对332及下游侧的输送辊对333输送的原稿g进行引导。

详细而言,上游侧引导部313在输送方向y1上配设于原稿读取玻璃412的上游侧。下游侧引导部314在输送方向y1上配设于原稿读取玻璃412的下游侧。原稿读取引导部315以其与上游侧引导部313、下游侧引导部314以及原稿读取玻璃412隔着规定的间隔对置的方式设置。而且,片材输送路303形成在原稿读取引导部315与上游侧引导部313、原稿读取玻璃412以及下游侧引导部314之间。

(片材排出装置)

片材排出装置340将来自片材输送路303的原稿g向外部排出。

在本实施方式中,图像读取装置200形成为读取原稿g的双面的结构。

片材排出装置340还使来自片材输送路303的原稿g在排出的中途后退。

详细而言,片材排出装置340具备接触分离辊对341(341a、341b)(本例中为翻转辊对)与排出辊对342(342a、342b)。

接触分离辊对341在输送方向y1上设置于比下游侧的输送辊对333靠下游侧的位置,具体而言,设置在下游侧的输送辊对333与排出辊对342之间。接触分离辊对341除了将从下游侧的输送辊对333输送来的原稿g向排出辊对342输送外,还将从下游侧的输送辊对333输送来的原稿g以后端(输送方向y1上的上游侧端)在前的方式向与输送方向y1相反的输送方向反方向y2输送。而且,下游侧的输送辊对333在原稿g的输送方向y1上设置于接触分离辊对341的上游侧的紧邻处且设置于与接触分离辊对341一起输送原稿g的位置。

排出辊对342在输送方向y1上设置于比接触分离辊对341靠下游侧的位置,具体而言,设置在接触分离辊对341与排出托盘302之间。排出辊对342除了将从接触分离辊对341输送来的原稿g向排出托盘302排出之外,还将从接触分离辊对341输送来的原稿g以后端在前的方式向输送方向反方向y2输送。

片材排出输送路304设置在片材输送路303与排出辊对342之间。

原稿传送装置300还具备转向(switch-back)输送路305,该转向输送路305形成于构成第2输送引导部件312的两个引导部件312a、312b之间,并因助片材排出装置340而后退了的原稿g通过。

在本例中,片材输送装置330还具备分支部件334。分支部件334设置在片材输送路303的出口侧与转向输送路305的入口侧之间。

片材排出输送路304除了是通过接触分离辊对341及排出辊对342的正向的旋转来输送的原稿g的正向输送路之外,还是通过接触分离辊对341及排出辊对342的反向的旋转来输送的原稿g的反向输送路。

转向输送路305将利用排出辊对342以后端在前的方式进行输送并被分支部件334进行了分支处理的原稿g向片材输送路303的比定位辊对331靠输送方向y1的上游侧的部分引导。由此,图像读取装置200能够读取原稿g的两面。

分支部件334绕沿着与原稿g的输送方向y1正交或者大致正交的原稿g的宽度方向x的转动轴线转动自如。

详细而言,分支部件334以绕沿着宽度方向x的旋转轴333c转动自如的方式设置。具体而言,分支部件334在正面观察时具有近似三角形状。分支部件334能够设置为相对于旋转轴330a自由拆装并且绕旋转轴330a转动自如。

此外,在后面对图2中未做说明的附图标记的部件进行说明。

[原稿传送装置的局部的内部结构]

接下来,参照图3及图4对原稿传送装置300的局部的内部结构进行以下说明。

图3是从上方观察原稿传送装置300的局部的内部结构的概略俯视图。另外,图4是从斜上方观察原稿传送装置300的局部的内部结构的概略立体图。此外,在图3及图4中,示出了从原稿传送装置300取下盖部件及第1输送引导部件311等的状态,并省略了片材供给辊322的旋转轴322a的靠片材供给辊322侧部分及排出辊对342中的从动侧排出辊342b的图示。另外,图3及图4表示从动侧接触分离辊341b与驱动侧接触分离辊341a压接的状态。

如图3及图4所示,在第2输送引导部件312的内侧,设置有构成定位辊对331的多个(本例中为3个)驱动侧定位辊331a~331a,驱动侧定位辊331a~331a的局部从设置于第2输送引导部件312的开口部312c~312c突出。开口部312c~312c分别与驱动侧定位辊331a~331a对应地设置于第2输送引导部件312。另外,在第1输送引导部件311(在图3及图4中未做图示,参照图2),设置有构成定位辊对331的多个(本例中为3个)从动侧定位辊331b~331b,从动侧定位辊331b~331b分别与驱动侧定位辊331a~331a压接。

在第2输送引导部件312的内侧,设置有构成输送辊对332、333的多个(本例中为两个)驱动侧输送辊(332a、332a)、(333a、333a)(在图3及图4中未做图示,参照图2),驱动侧输送辊(332a、332a)、(333a、333a)的局部从设置于第2输送引导部件312的开口部(未图示)突出。开口部分别与驱动侧输送辊(332a、332a)、(333a、333a)对应地设置于第2输送引导部件312。另外,在上游侧引导部313及下游侧引导部314(在图3及图4中未做图示,参照图2),分别设置有多个(本例中为两个)从动侧输送辊(332b、332b)、(333b、333b),从动侧输送辊(332b、332b)、(333b、333b)分别与驱动侧输送辊(332a、332a)、(333a、333a)压接。

接触分离辊对341配设于比下游侧的输送辊对333靠输送方向y1上的下游侧的位置。接触分离辊对341由多个(本例中为两个)驱动侧接触分离辊341a与多个(本例中为两个)从动侧接触分离辊341b构成。

排出辊对342配设于比接触分离辊对341靠输送方向y1上的下游侧的位置(参照图2)。排出辊对342由多个(本例中为两个)驱动侧排出辊342a与多个(本例中为两个)从动侧排出辊342b(在图3及图4中未做图示,参照图2)构成。

(驱动系统)

原稿传送装置300具备用于对输送原稿g的输送系统进行驱动的驱动系统350。

驱动系统350设置于第2输送引导部件312的宽度方向x上的另一侧(具体而言为反面侧)。

驱动系统350具备供给马达351、输送马达352、定位辊用电磁离合器353、接触分离辊用电磁离合器354、接触分离机构360以及螺线管370。

供给马达351对拾取辊321(在图3及图4中未做图示,参照图2)以及片材供给辊322(在图3及图4中未做图示,参照图2)进行旋转驱动。

驱动系统350还具备将来自供给马达351的输出轴351a的旋转驱动力传递至片材供给辊322的驱动传递机构356。驱动传递机构356具备驱动侧带轮356a、从动侧带轮356b以及环形带356c。

驱动侧带轮356a固定于供给马达351的输出轴351a。从动侧带轮356b固定于片材供给辊322的旋转轴322a。旋转轴322a旋转自如地支承于原稿传送装置主体300a的省略了图示的主体框架。环形带356c架设在驱动侧带轮356a与从动侧带轮356b之间。由此,驱动传递机构356能够将来自供给马达351的输出轴351a的旋转驱动力经由驱动侧带轮356a、从动侧带轮356b以及环形带356c传递至片材供给辊322的旋转轴322a,从而使片材供给辊322旋转。

驱动系统350还具备将来自片材供给辊322的旋转轴322a的旋转驱动力传递至拾取辊321的驱动传递机构357(在图3及图4中未做图示,参照图2)。驱动传递机构357具备带轮(未图示)及环形带(未图示)。

拾取辊321被经由驱动传递机构357传递来自片材供给辊322的旋转驱动力,从而拾取辊321旋转。

另外,拾取辊321被支承为能够以片材供给辊322的旋转轴322a为中心旋转移动。由此,若片材供给辊322及拾取辊321被旋转驱动,则拾取辊321绕片材供给辊322的旋转轴322a旋转而按压于原稿托盘301上的原稿g,从而能够将原稿一张一张地抽出。

另外,输送马达352对定位辊对331、上游侧的输送辊对332、下游侧的输送辊对333、接触分离辊对341以及排出辊对342进行旋转驱动。

驱动系统350还具备将来自输送马达352的输出轴352a的旋转驱动力传递至驱动侧定位辊331a、驱动侧输送辊332a、333a以及驱动侧接触分离辊341a的驱动传递机构358。驱动传递机构358具备多个带轮(局部未做图示)以及多个环形带(局部未做图示)。

通过将来自输送马达352的输出轴352a的旋转驱动力经由驱动传递机构358而向驱动侧定位辊331a的旋转轴331c、驱动侧输送辊332a的旋转轴332c、驱动侧输送辊333a的旋转轴333c以及驱动侧接触分离辊341a的旋转轴341c传递,从而使驱动侧定位辊331a、驱动侧输送辊332a、333a以及驱动侧接触分离辊341a旋转。

定位辊对331始终相互压接,若驱动侧定位辊331a被旋转驱动,则从动侧定位辊331b从动旋转。上游侧的输送辊对332、下游侧的输送辊对333以及排出辊对342也始终相互压接,若驱动侧输送辊332a、333a以及驱动侧排出辊342a被驱动旋转,则从动侧输送辊332b、333b以及从动侧排出辊342b从动旋转。

接触分离辊对341在接触分离机构360及螺线管370带动下相互压接或者分离。若在接触分离辊对341相互压接时,驱动侧接触分离辊341a被驱动旋转,则从动侧接触分离辊341b从动旋转。

驱动系统350还具备将来自驱动侧接触分离辊341a的旋转轴341c的旋转驱动力传递至驱动侧排出辊342a的旋转轴342c的驱动传递机构359。驱动传递机构359具备齿轮359a、齿形带轮359b、带轮359c、环形带359d以及张力辊359e。齿轮359a固定于驱动侧接触分离辊341a的旋转轴341c。齿形带轮359b与齿轮359a啮合。带轮359c固定于驱动侧排出辊342a的旋转轴342c。环形带359d架设于齿形带轮359b及带轮359c。张力辊359e对架设于齿形带轮359b及带轮359c的环形带359d施加张力。

通过将来自驱动侧接触分离辊341a的旋转轴341c的旋转驱动力经由驱动传递机构359向驱动侧排出辊342a的旋转轴342c传递,从而使驱动侧排出辊342a旋转。旋转轴341c、342c旋转自如地支承于原稿传送装置主体300a的省略了图示的主体框架。

定位辊用电磁离合器353将驱动侧定位辊331a的旋转轴331c与输送马达352的输出轴352a经由驱动传递机构358而连结。定位辊用电磁离合器353能根据来自后述控制部120(参照图10)的指示信号成为如下状态:从输送马达352的输出轴352a向驱动侧定位辊331a的旋转轴331c传递旋转驱动力的驱动传递状态;以及将从输送马达352的输出轴352a向驱动侧定位辊331a的旋转轴331c的旋转驱动力的传递切断的驱动切断状态。定位辊用电磁离合器353在控制部120的指示下,一方面在驱动传递状态时借助来自输送马达352的输出轴352a的旋转驱动力使驱动侧定位辊331a旋转,另一方面在驱动切断状态时停止驱动侧定位辊331a的旋转。

另外,接触分离辊用电磁离合器354将驱动侧接触分离辊341a的旋转轴341c与输送马达352的输出轴352a经由驱动传递机构358而连结。接触分离辊用电磁离合器354能根据来自控制部120的指示信号成为如下状态:从输送马达352的输出轴352a向驱动侧接触分离辊341a的旋转轴341c传递旋转驱动力的驱动传递状态;以及将从输送马达352的输出轴352a向驱动侧接触分离辊341a的旋转轴341c的旋转驱动力的传递切断的驱动切断状态。接触分离辊用电磁离合器354在控制部120的指示下,一方面在驱动传递状态时借助来自输送马达352的输出轴352a的旋转驱动力使驱动侧接触分离辊341a的旋转轴341c旋转,另一方面在驱动切断状态时使驱动侧接触分离辊341a的旋转停止。

(接触分离机构)

接触分离机构360以使接触分离辊对341接触分离自如的方式支承接触分离辊对341。接触分离机构360使驱动侧接触分离辊341a及从动侧接触分离辊341b中至少一者(在本例中,使从动侧接触分离辊341b相对于驱动侧接触分离辊341a)进行接触分离。

接触分离机构360形成为如下结构:以使从动侧接触分离辊341b相对于驱动侧接触分离辊341a接触分离自如的方式,绕沿着宽度方向x的轴线摆动。

接触分离机构360具备:与驱动侧接触分离辊341a的旋转轴341c平行或者大致平行的转动轴361;设置于转动轴361并将驱动侧接触分离辊341a支承为旋转自如的第1摆动部件362;以及设置于转动轴361并在螺线管370带动下使转动轴361绕轴线旋转的第2摆动部件363。

此外,在后面对图3及图4中未做说明的附图标记的部件进行说明。

图5是表示从斜上方观察图3及图4所示的接触分离机构360的概略立体图。另外,图6及图7是表示图3及图4所示的接触分离机构360的概略侧视图。图5及图6表示接触分离辊对341的压接状态。图7表示接触分离辊对341的分离状态。

在接触分离机构360中,转动轴361设置于比驱动侧接触分离辊341a靠从动侧接触分离辊341b从驱动侧接触分离辊341a分离的一侧。转动轴361旋转自如地支承于原稿传送装置主体300a的省略了图示的主体框架。

第1摆动部件362形成为使从动侧接触分离辊341b与驱动侧接触分离辊341a弹力压接的结构。

在本例中,接触分离机构360还具备将转动轴361与第1摆动部件362连结的施力部件364。

第1摆动部件362旋转自如地支承于转动轴361的与接触分离辊对341对应的部位。在第1摆动部件362中,基端部362a旋转自如地支承于转动轴361,并且前端部362b旋转自如地支承于从动侧接触分离辊341b。第1摆动部件362形成为如下结构:一方面若沿朝向驱动侧接触分离辊341a侧的压接方向w1(图5~图7中的顺时针方向)摆动,则使从动侧接触分离辊341b与驱动侧接触分离辊341a接触,另一方面若沿朝向与驱动侧接触分离辊341a侧相反的一侧的分离方向w2(图5~图7中的逆时针方向)摆动,则使从动侧接触分离辊341b从驱动侧接触分离辊341a分离。在本例中,第1摆动部件362形成为从转动轴361向径向外侧突出并在中途向驱动侧接触分离辊341a弯曲的近似l字状的部件。

施力部件364形成为相对于转动轴361将第1摆动部件362朝向在转动轴361的绕轴线的转动方向上的驱动侧接触分离辊341a侧施力的结构。在本例中,施力部件364形成为扭转螺旋弹簧(所谓的反冲弹簧)。在施力部件364中,一端部卡止(插通)于在转动轴361上设置并沿径向延伸的卡止孔(未图示),并且另一端部卡止于在第1摆动部件362上设置的卡止部362c。由此,在第1摆动部件362因转动轴361的绕轴线的转动而朝向压接方向w1的摆动,使从动侧接触分离辊341b与驱动侧接触分离辊341a接触时,能够利用施力部件364使从动侧接触分离辊341b与驱动侧接触分离辊341a弹力压接。

此外,也可以代替施力部件364地,使第1摆动部件362由具有挠性的部件构成,并将其固定于转动轴361。

第2摆动部件363固定于转动轴361的宽度方向x上的另一侧(具体而言为反面侧)。在本例中,第2摆动部件363形成为从转动轴361向径向外侧突出的棒状的部件。

在具备上述结构的接触分离机构360中,若使第2摆动部件363向压接方向w1摆动,则能够经由转动轴361使第1摆动部件362也向压接方向w1摆动,而使从动侧接触分离辊341b与驱动侧接触分离辊341a压接。另一方面,若使第2摆动部件363向分离方向w2摆动,则能够经由转动轴361使第1摆动部件362也向分离方向w2摆动,而使从动侧接触分离辊341b从驱动侧接触分离辊341a分离。

(螺线管)

螺线管370设置于在原稿传送装置主体300a的省略了图示的主体框架上固定的支承部件306。螺线管370定位于相对于支承部件306预先决定的规定位置。

螺线管370具有:构成可动铁芯的柱塞371;以及供柱塞371在沿着左右方向y的吸引方向s1及突出方向s2上插通的螺线管主体372。

柱塞371相对于螺线管主体372的插通孔372a(参照后述图8)沿着吸引方向s1及突出方向s2自由移动。由此,柱塞371一方面向吸引方向s1移动而被螺线管主体372吸引,另一方面向突出方向s2移动而从螺线管主体372突出。

在支承部件306设置有限制柱塞371向突出方向s2过度突出的第1限制部件306a(具体而言是限位器)。第1限制部件306a设置于柱塞371的向突出方向s2移动的直线上。由此,即使柱塞371向突出方向s2移动,第1限制部件306a也通过与柱塞371的前端371a抵接,从而能够限制柱塞371向突出方向s2过度突出。

在柱塞371设置有限制柱塞371被向吸引方向s1过度吸引的第2限制部件371b(具体而言为e环)。第2限制部件371b设置于比柱塞371的前端371a向螺线管主体372侧偏置预先决定的规定量的位置。由此,即使柱塞371向吸引方向s1移动,第2限制部件371b也通过与螺线管主体372抵接,从而能够限制柱塞371被向吸引方向s1过度吸引。

(接触分离机构与螺线管的连结)

接触分离机构360形成为以拆装自如的方式与螺线管370连结的结构。详细而言,接触分离机构360形成为以绕沿着宽度方向x的轴线转动自如的方式与螺线管370连结的结构。

在本例中,在螺线管370中的柱塞371的前端部,设置有前端敞开并在沿着第2摆动部件363的方向上贯通的第1卡合槽365(参照图5及图8)。在第1卡合槽365贯通有沿着宽度方向x的卡合部件366(具体而言为销)。

在第2摆动部件363的前端部,设置有前端敞开并沿宽度方向x贯通的第2卡合槽367。

而且,对于第2摆动部件363而言,在其前端部插通于柱塞371的前端部上的第1卡合槽365的状态下,柱塞371的前端部上的卡合部件366卡止于第2卡合槽367。

在具备上述结构的接触分离机构360中,若螺线管370中的柱塞371被向吸引方向s1吸引,则能够借助柱塞371的前端部上的卡合部件366,使第2摆动部件363向压接方向w1摆动。另一方面,若螺线管370中的柱塞371向突出方向s2突出,则能够借助柱塞371的前端部上的卡合部件366,使第2摆动部件363向分离方向w2摆动。

此外,在本例中,在支承部件306设置有沿着螺线管370中的柱塞371的移动方向延伸而对卡合部件366进行引导的引导孔368。另外,引导孔368能够限制柱塞371的绕轴线的转动。

图8是表示与接触分离机构360连结的螺线管370的内部结构的概略剖视图。此外,在图8中,示出了螺线管370中的柱塞371被吸引至螺线管主体372内的状态。

如图8所示,螺线管主体372具备线轴372b、卷绕于线轴372b的线圈372c、以及覆盖线轴372b和线圈372c的轭部372d。螺线管主体372中的插通孔372a供柱塞371沿吸引方向s1及突出方向s2移动自如地插通,其形成于宽度方向x及上下方向z的中央。

(相对于接触分离辊对的压接动作及分离动作)

在具备上述结构的原稿传送装置300中,在将向螺线管主体372的线圈372c的通电接通(通电状态)时,借助线圈372c的电磁力,使柱塞371沿着插通孔372a向吸引方向s1移动而被吸引至螺线管主体372内(参照图6)。这样,第2摆动部件363绕转动轴361向压接方向w1摆动。伴随于此,第1摆动部件362也绕转动轴361向压接方向w1摆动,从而第1摆动部件362的前端部362b上的从动侧接触分离辊341b被抬起而与驱动侧接触分离辊341a抵接。而且,在从动侧接触分离辊341b与驱动侧接触分离辊341a抵接后,转动轴361克服施力部件364的作用力而进一步相对于第1摆动部件362向压接方向w1转动。由此,施力部件364产生作用力,借助施力部件364的作用力,将第1摆动部件362的前端部362b上的从动侧接触分离辊341b向压接方向w1施力,而使从动侧接触分离辊341b与驱动侧接触分离辊341a压接。在该状态下,若驱动侧接触分离辊341a被驱动旋转,则从动侧接触分离辊341b从动旋转。

另外,在将向螺线管主体372的线圈372c的通电断开(通电解除状态)时,柱塞371成为不受线圈372c的电磁力影响的状态。这里,在向线圈372c的通电接通时,如图6所示,利用施力部件364的作用力,将第1摆动部件362的前端部362b上的从动侧接触分离辊341b相对于转动轴361向压接方向w1施力,因此,若将向线圈372c的通电从接通切换至断开,则从动侧接触分离辊341b抛开驱动侧接触分离辊341a而向分离方向w2移动(参照图7)。这样,第1摆动部件362因其自重而向绕转动轴361的分离方向w2进一步摆动,由此从动侧接触分离辊341b从驱动侧接触分离辊341a分离。伴随于此,第2摆动部件363也向绕转动轴361的分离方向w2摆动,从而柱塞371沿着插通孔372a向突出方向s2移动而从螺线管主体372内突出。

此外,接触分离机构360还可以具备将柱塞371朝向突出方向s2施力的施力部件(例如直卷弹簧)。这样,能够可靠地使从动侧接触分离辊341b从驱动侧接触分离辊341a分离。

[原稿传送装置中的原稿的输送动作]

接下来,参照图9及图10对在原稿传送装置300中输送原稿g的原稿输送动作进行以下说明。

图9是用于对原稿传送装置300中输送原稿g的原稿输送动作进行说明的说明图。图10是表示原稿传送装置300的原稿输送动作结构的系统框图。

图像形成装置100还具备承担图像形成装置100整体的控制的控制部120(参照图10)。此外,控制部120还可以装备于图像读取装置200。

另外,原稿传送装置300还具备对原稿g的输送定时进行检测的多个检测开关(本例中为第1检测开关sw1~第4检测开关sw4)。

第1检测开关sw1在输送方向y1上配设于比片材供给辊322靠下游侧且比片材输送路303的与转向输送路305汇合的汇合部303a靠上游侧的位置。第1检测开关sw1对从片材供给装置320送来的原稿g的前端g1进行检测。第1检测开关sw1与控制部120的输入系统电连接,并且将表示从片材供给装置320送来的原稿g的前端g1的定时的第1定时信号发送至控制部120。由此,控制部120基于第1定时信号而能够检测出(识别出)原稿g已被从片材供给装置320送出。

第2检测开关sw2在输送方向y1上配设于比汇合部303a靠下游侧且比定位辊对331靠上游侧的位置。第2检测开关sw2对到达定位辊对331的原稿g的前端g1进行检测。第2检测开关sw2与控制部120的输入系统电连接,并且将表示到达定位辊对331的原稿g的前端g1的定时的第2定时信号发送至控制部120。由此,控制部120基于第2定时信号而能够检测出(识别出)原稿g已到达定位辊对331。

第3检测开关sw3在输送方向y1上配设于比定位辊对331靠下游侧且比上游侧的输送辊对332靠上游侧的位置。第3检测开关sw3对到达上游侧的输送辊对332的原稿g的前端g1进行检测。第3检测开关sw3与控制部120的输入系统电连接,并且将表示到达上游侧的输送辊对332的原稿g的前端g1的定时的第3定时信号发送至控制部120。由此,控制部120基于第3定时信号而能够检测出(识别出)原稿g已到达上游侧的输送辊对332。

第4检测开关sw4在输送方向y1上配设于比下游侧的输送辊对333靠下游侧且比接触分离辊对341靠上游侧的位置。第4检测开关sw4对到达接触分离辊对341的原稿g的前端g1进行检测。第4检测开关sw4与控制部120的输入系统电连接,并且将表示到达接触分离辊对341的原稿g的前端g1的定时的第4定时信号发送至控制部120。由此,控制部120基于第4定时信号而能够检测出(识别出)原稿g已到达接触分离辊对341。

控制部120(参照图10)具有:由cpu(centralprocessingunit)等微电脑构成的处理部121;以及包括rom(readonlymemory)等非易失性存储器、ram(randomaccessmemory)等易失性存储器的存储部122。对于控制部120而言,处理部121将预先储存于存储部122的rom的控制程序加载在存储部122的ram上来执行,从而进行各种构成要素的动作控制。存储部122的ram针对处理部121提供作业用的工作区域及储存图像数据的作为图像存储器的区域。

在控制部120的输出系统电连接有供给马达351、输送马达352、螺线管370、定位辊用电磁离合器353以及接触分离辊用电磁离合器354。控制部120对供给马达351、输送马达352、螺线管370、定位辊用电磁离合器353以及接触分离辊用电磁离合器354进行动作控制。

在原稿传送装置300中,首先,控制部120使供给马达351旋转,利用片材供给装置320中的片材供给辊322及拾取辊321将原稿托盘301上的原稿g抽出而向片材输送路303送出。此时,控制部120基于来自第1检测开关sw1的第1定时信号而识别出原稿g已被片材供给装置320送出。而且,控制部120虽然使输送马达352正转,但却使定位辊用电磁离合器353处于驱动切断状态,从而使定位辊对331暂时停止。

接下来,控制部120基于来自第2检测开关sw2的第2定时信号而识别出原稿g已到达定位辊对331。控制部120在从检测到第2定时信号起经过规定时间后停止原稿g的输送,以使原稿g的前端g1触碰定位辊对331而对齐。

接下来,控制部120使定位辊用电磁离合器353处于驱动传递状态,并使定位辊对331旋转来开始进行原稿g的输送,然后基于来自第3检测开关sw3的第3定时信号而识别出原稿g已到达上游侧的输送辊对332。

接下来,控制部120利用上游侧的输送辊对332以及下游侧的输送辊对333来输送原稿g,使该原稿g通过原稿读取玻璃412上的读取位置,在从检测到第3定时信号起经过规定时间后开始进行原稿g的一个面(正面)的图像读取。

接下来,控制部120将向螺线管370的线圈372c的通电接通而使从动侧接触分离辊341b与驱动侧接触分离辊341a压接(螺线管驱动动作),并使接触分离辊用电磁离合器354处于驱动传递状态而使接触分离辊对341以及排出辊对342旋转,从而利用接触分离辊对341将原稿g向排出辊对342输送。此时,控制部120基于来自第4检测开关sw4的第4定时信号而识别出原稿g已到达接触分离辊对341。接下来,控制部120利用排出辊对342将原稿g向排出托盘302输送而向排出托盘302排出原稿g。

另外,在使原稿g的正反翻转而读取原稿g的另一个面(反面)的图像的情况下,控制部120在使原稿g通过接触分离辊对341以及排出辊对342而向排出托盘302排出的中途,从检测到第4定时信号起经过规定时间后使输送马达352停止,从而停止接触分离辊对341以及排出辊对342。紧接着,控制部120使输送马达352反转,而使接触分离辊对341以及排出辊对342向反方向旋转,并通过转向输送路305将原稿g再次向定位辊对331输送。此时,控制部120与读取原稿g的一个面(正面)的情况相同,使定位辊用电磁离合器353处于驱动切断状态而使定位辊对331暂时停止,并将进行过正反翻转的原稿g的前端g1触碰定位辊对331而对齐。

并且,控制部120与读取原稿g的一个面(正面)的情况相同,使输送马达352暂时停止,然后使输送马达352再次正转。而且,控制部120在从输送马达352的停止到再次正转的期间,将定位辊用电磁离合器353接合而能够进行定位辊对331的旋转驱动。另外,控制部120紧接着输送马达352的再次正转的开始,将向螺线管370的线圈372c的通电断开而使从动侧接触分离辊341b从驱动侧接触分离辊341a分离(螺线管驱动解除动作),并使接触分离辊用电磁离合器354处于驱动切断状态而使接触分离辊对341以及排出辊对342旋转自如。由此,控制部120对定位辊对331进行旋转驱动而将原稿g向输送方向反方向y2输送。

以下,与读取原稿g的一个面(正面)的情况相同,控制部120利用上游侧的输送辊对332以及下游侧的输送辊对333来输送原稿g,并使原稿g通过原稿读取玻璃412上的读取位置。另外,控制部120将向螺线管370的线圈372c的通电接通而使从动侧接触分离辊341b与驱动侧接触分离辊341a压接(螺线管驱动动作),并将接触分离辊用电磁离合器354接合而使接触分离辊对341以及排出辊对342朝向正向旋转,从而利用接触分离辊对341将原稿g向排出辊对342输送,进而利用排出辊对342将原稿g向排出托盘302输送而向排出托盘302排出原稿g。

图11是表示现有的控制结构下的针对螺线管370的驱动的时序图。

然而,如图11所示,在原稿传送装置300中,以往,在读取原稿g的一个面(正面)的情况下,在将多张原稿g~g一张一张隔开间隔地依次输送时,为了抑制由向螺线管370通电引起的螺线管370自身的温度上升,形成为如下结构:仅在应该使接触分离辊对341压接的期间(例如各原稿g~g通过接触分离辊对341的原稿通过期间t1)(压接期间ta),驱动螺线管370,在除此之外的期间(例如在接触分离辊对341中输送的一张原稿g与接着输送的另一张原稿g之间的原稿间非通过期间t2)(非压接期间tb),不驱动螺线管370。这里,应该使接触分离辊对341压接的压接期间ta是至少包含接触分离辊对341单独输送原稿g的期间的期间。

即,在现有的控制结构中,在将多张原稿g~g一张一张隔开间隔地依次输送时,反复进行如下动作:螺线管驱动动作,其在原稿通过期间t1内的应该使接触分离辊对341压接的压接期间ta,驱动螺线管370,而使接触分离辊对341处于压接状态;以及螺线管驱动解除动作,其在除此之外的非压接期间tb,解除对螺线管370的驱动,而使接触分离辊对341处于分离状态。

然而,在将多张原稿g~g一张一张隔开间隔地依次输送的情况下,在反复进行螺线管驱动动作与螺线管驱动解除动作的现有的控制结构中,每次进行一张原稿g通过时,接触分离辊对341重复一次处于压接状态与分离状态,因此,在反复进行螺线管驱动动作与螺线管驱动解除动作时,间断地产生由螺线管37引发的动作音(具体而言为接触分离辊对341的动作音),由此,存在由螺线管370产生的动作音给用户带来不适的不良状况。

关于这一点,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后述图12及图13所示,控制部120形成为如下结构:在将多张原稿g~g一张一张隔开间隔地依次输送的情况下,在使接触分离辊对341压接时,对螺线管370进行脉冲宽度调制(pwm:pulsewidthmodulation)的占空比控制。这样,能够通过脉冲宽度调制的占空比控制来驱动螺线管370而使接触分离辊对341始终压接(不论是在原稿通过期间t1还是在原稿间非通过期间t2均始终压接)。

(第1实施方式)

图12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控制结构下的针对螺线管370的驱动的时序图。此外,在图12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的时序图中,例示出了将3张原稿g~g一张一张隔开间隔地依次以400mm/s的输送速度输送的情况。这对于后述图13所示的第2实施方式的时序图也是相同的。

在第1实施方式中,如图12所示,占空比控制包括既定通断控制,该既定通断控制是如下控制:在接触分离辊对341成为压接状态的压接期间ta,反复进行以预先决定的既定的第1接通时间ton1进行接通的第1接通控制和以预先决定的既定的第1断开时间toff1进行断开的第1断开控制。这里,第1接通时间ton1比第1断开时间toff1长。具体而言,第1接通时间ton1为3ms,第1断开时间toff1为1ms。

(第2实施方式)

图13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控制结构下的针对螺线管370的驱动的时序图。图14是用于对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原稿输送动作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在第2实施方式中,既定通断控制包括第2接通控制,该第2接通控制在下游侧的输送辊对333对原稿g进行输送的原稿输送期间α(参照图14)(片材输送期间的一个例子),以预先决定的规定的第2接通时间ton2进行接通(参照图13)。

第2接通时间ton2形成为比第1接通时间ton1长的值。具体而言,第2接通时间ton2为50ms。

详细而言,在原稿输送期间α内的、由下游侧的输送辊对333输送的原稿g的后端g2位于原稿g的读取位置β1(参照图14)与下游侧的输送辊对333的夹持位置β2(参照图14)之间的特定期间β(参照图14)的全部期间或者部分期间,进行第2接通控制。

在本例中,特定期间β能够形成为从原稿g的后端g2即将通过下游侧的输送辊对333的夹持位置β2之前的预先决定的规定的时间到原稿g的后端g2通过下游侧的输送辊对333的夹持位置β2为止的这段时间。这里,特定期间β是下一张原稿g的前端g1未到达原稿g的读取位置β1的期间。特定期间β能够形成为第2接通时间ton2(具体而言为50ms)以上的期间。特定期间β能够设定作为从第3检测开关sw3检测到原稿g的前端g1起经过预先决定的规定的时间后这段期间。具体而言,特定期间β(图14所示的βa)为120ms,若以距离来衡量,则下游侧的输送辊对333的夹持位置β2与原稿g的后端g2的距离为48mm。

(第3实施方式及第4实施方式)

图15以及图16分别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及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控制结构下的针对螺线管370的驱动的时序图。

在第3实施方式及第4实施方式中,在接触分离辊对341从分离状态向压接状态转移的分离压接转移期间ts(参照图15)和接触分离辊对341从压接状态向分离状态转移的压接分离转移期间te(参照图16)中至少一个期间(本例中为分离压接转移期间ts和压接分离转移期间te这两个期间),进行脉冲宽度调制的占空比控制。

详细而言,在分离压接转移期间ts和压接分离转移期间te中至少一个期间(本例中为分离压接转移期间ts和压接分离转移期间te这两个期间),进行分阶段通断控制,该分阶段通断控制是如下控制:反复进行以使预先决定的规定的第3接通时间ton3分阶段变化的方式以该第3接通时间ton3进行接通的第3接通控制和以预先决定的既定的第2断开时间toff2进行断开的第2断开控制。

(第3实施方式)

如图15所示,在第3实施方式中,在分离压接转移期间ts进行的分阶段通断控制是使第3接通时间ton3逐渐拉长的控制。

详细而言,在预先决定的规定的最短开始时间t1min与预先决定的规定的最长结束时间t1max之间,进行使第3接通时间ton3逐渐拉长的控制。在本例中,最短开始时间t1min形成为比第1接通时间ton1短的值。最长结束时间t1max形成为比第1接通时间ton1长的值。

在第3实施方式中,在将螺线管370中的柱塞371向螺线管主体372内吸引时,对线圈372c进行基于分阶段通断控制的通电。

若开始进行基于分阶段通断控制对螺线管主体372中的线圈372c通电,则开始进行柱塞371的吸引动作,而使接触分离辊对341从分离状态向压接状态转移。

即,在分离压接转移期间ts时,使对线圈372c进行通电的第3接通时间ton3,在从最短开始时间t1min到最长结束时间t1max的范围,分多个阶段(本例中为8个阶段),以每个阶段扩大预先决定的规定的第1增量递增。

具体而言,最短开始时间t1min是比3ms的第1接通时间ton1短的2ms,最长结束时间t1max是比3ms的第1接通时间ton1长的9ms,第1增量是1ms,第2断开时间toff2是1ms。

更具体而言,在第1阶段,反复进行5次以2ms(最短开始时间t1min)的第3接通时间ton3进行接通和以1ms的第2断开时间toff2进行断开的通断控制。在第2阶段,反复进行4次以3ms的第3接通时间ton3进行接通和以1ms的第2断开时间toff2进行断开的通断控制。在第3阶段,反复进行3次以4ms的第3接通时间ton3进行接通和以1ms的第2断开时间toff2进行断开的通断控制。在第4阶段,反复进行2次以5ms的第3接通时间ton3进行接通和以1ms的第2断开时间toff2断开的通断控制。在第5阶段~第8阶段,分别进行1次以6ms、7ms、8ms、9ms(最长结束时间t1max)的第3接通时间ton3进行接通和以1ms的第2断开时间toff2进行断开的通断控制。

此外,也可以是,在从最短开始时间t1min到最长结束时间t1max之间,在不超出最短开始时间t1min与最长结束时间t1max的范围内,使第3接通时间ton3随机地变更,而整体上看(尝试划分为彼此相邻的多个阶段并在各阶段间平均地)逐渐拉长。例如,可以在第3阶段与第4阶段替换第3接通时间ton3的时间,也可以在第5阶段与第6阶段替换第3接通时间ton3的时间。

(第4实施方式)

如图16所示,在第4实施方式中,在压接分离转移期间te进行的分阶段通断控制是使第3接通时间ton3逐渐变短的控制。

详细而言,在预先决定的规定的最长开始时间t2max与预先决定的规定的最短结束时间t2min之间,进行使第3接通时间ton3逐渐变短的控制。在本例中,最长开始时间t2max形成为比第1接通时间ton1长的值。最短结束时间t2min形成为比第1接通时间ton1短的值。

在本例中,使第3接通时间ton3逐渐变短的控制包括:在最长开始时间t2max之前,紧挨着最长开始时间t2max,以预先决定的规定的第3断开时间toff3进行断开的第3断开控制。这里,第3断开时间toff3比最长开始时间t2max长。

在第4实施方式中,在使螺线管370中的柱塞371从螺线管主体372内突出时,对线圈372c进行基于分阶段通断控制的通电。

若开始进行基于分阶段通断控制对螺线管主体372中的线圈372c通电,则开始进行柱塞371的突出动作而将接触分离辊对341从压接状态向分离状态转移。

即,在压接分离转移期间te时,使对线圈372c进行通电的第3接通时间ton3,在从最长开始时间t2max到最短结束时间t2min的范围,分多个阶段(本例中为6个阶段),以每个阶段缩短预先决定的规定的第2增量递减。

具体而言,最长开始时间t2max是比3ms的第1接通时间ton1长的7ms,最短结束时间t2min是比3ms的第1接通时间ton1短的2ms,第2增量是1ms,第2断开时间toff2是1ms。

更具体而言,在第1阶段,进行1次以7ms(最长开始时间t2max)的第3接通时间ton3进行接通和以1ms的第2断开时间toff2进行断开的通断控制。在第2阶段,进行1次以6ms的第3接通时间ton3进行接通和以1ms的第2断开时间toff2进行断开的通断控制。在第3阶段,进行1次以5ms的第3接通时间ton3进行接通和以1ms的第2断开时间toff2进行断开的通断控制。在第4阶段,进行1次以4ms的第3接通时间ton3进行接通和以1ms的第2断开时间toff2进行断开的通断控制。在第5阶段,进行1次以3ms的第3接通时间ton3进行接通和以1ms的第2断开时间toff2进行断开的通断控制。在第6阶段,反复进行20次以2ms(最短结束时间t2min)的第3接通时间ton3进行接通和以1ms的第2断开时间toff2进行断开的通断控制。

另外,在7ms的最长开始时间t2max之前,紧挨着该最长开始时间t2max,以比最长开始时间t2max长的10ms的第3断开时间toff3进行断开。

此外,也可以是,在从最长开始时间t2max到最短结束时间t2min之间,在不超出最长开始时间t2max与最短结束时间t2min的范围内,使第3接通时间ton3随机地变更,而整体上看(尝试划分为彼此相邻的多个阶段并将在各阶段间平均地)逐渐变短。例如,可以在第1阶段与第2阶段替换第3接通时间ton3的时间,也可以在第3阶段与第4阶段替换第3接通时间ton3的时间。

(其他实施方式)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片材输送装置应用为原稿传送装置300,但也可以将片材输送装置应用为对作为片材的记录片材p进行输送的片材输送装置112,详细而言,应用为将排出辊36作为接触分离辊对的片材输送装置112。

(关于本实施方式)

根据本实施方式(第1实施方式~第4实施方式),在使接触分离辊对341压接时,通过脉冲宽度调制的占空比控制来驱动螺线管370。这样,能够调整将螺线管370接通的接通时间(即,使上述螺线管通电的通电时间)与将螺线管370断开的断开时间(即,不使上述螺线管通电的非通电时间),由此,能够抑制由向螺线管370通电引起的螺线管370自身的温度上升。并且,在将多张片材(本例中为原稿g)一张一张隔开间隔地依次输送的情况下,在使接触分离辊对341压接时,对螺线管370进行脉冲宽度调制的占空比控制。这样,能够通过脉冲宽度调制的占空比控制驱动螺线管370而使接触分离辊对341始终压接,不像以往那样每次进行一张片材通过时接触分离辊对341重复一次压接状态与分离状态,因此,能够避免反复进行螺线管驱动动作与螺线管驱动解除动作时的由螺线管370形成的间断的动作音(具体而言为接触分离辊对341的间断的动作音)的产生,由此,能够有效地防止由螺线管370产生的动作音给用户带来不适的不良状况。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占空比控制包括既定通断控制,该既定通断控制是如下控制:在接触分离辊对341成为压接状态的压接期间ta,反复进行以既定的第1接通时间ton1(参照图12以及图13)进行接通的第1接通控制和以既定的第1断开时间toff1(参照图12以及图13)进行断开的第1断开控制。这样,能够在接触分离辊对341的压接状态下,利用简单的控制结构,可靠地调整将螺线管370接通的接通时间(即,使螺线管370通电的通电时间)与将螺线管370断开的断开时间(即,不使螺线管370通电的非通电时间),因此,既能够维持由向螺线管370通电引起的螺线管370自身的温度上升的抑制效果,又能够可靠地保持通过螺线管370压接的接触分离辊对341的压接力。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接通时间ton1比第1断开时间toff1长。这样,能够进一步可靠地保持通过螺线管370压接的接触分离辊对341的压接力。

然而,由于螺线管370通过占空比控制来驱动(即,由于在接触分离辊对341的压接状态中包括断开控制),所以不可否认在螺线管370通过占空比控制而被驱动时,接触分离辊对341会出于某些原因而无意间从压接状态变成分离状态。在该情况下,会导致无法利用接触分离辊对341来输送片材(本例中为原稿g)的局面。

关于这一点,在本实施方式中,具备输送辊对(本例中为下游侧的输送辊对333,以下,简称为输送辊对333),其在片材(本例中为原稿g)的输送方向y1上,设置于比接触分离辊对341靠上游侧且与接触分离辊对341一起输送片材的位置。这样,能够在片材通过输送辊对333的期间,输送该片材。而且,即使接触分离辊对341出于某些原因而无意间变成分离状态,也在输送辊对333输送片材(本例中为原稿g)的片材输送期间(本例中为原稿输送期间α)(参照图14)进行接通控制。这样,能够可靠地使接触分离辊对341从分离状态恢复至压接状态。

即,在第2实施方式中,既定通断控制包括第2接通控制,该第2接通控制在片材输送期间(本例中为原稿输送期间α),以第2接通时间ton2(参照图13)进行接通。这样,即使接触分离辊对341出于某些原因而无意间变成分离状态,也能够在片材输送期间(本例中为原稿输送期间α)可靠地使接触分离辊对341从分离状态恢复至压接状态,由此,能够利用接触分离辊对341来可靠地输送通过了接触分离辊对341的片材。

另外,在第2实施方式中,第2接通时间ton2比第1接通时间ton1长。这样,能够使接触分离辊对341进一步可靠地从分离状态恢复至压接状态,由此,能够利用接触分离辊对341进一步可靠地输送通过了接触分离辊对341的片材。

然而,在片材输送期间(本例中为原稿输送期间α)内的、由输送辊对333输送的原稿g(特别是原稿图像区域)的后端g2(输送方向y1上的上游侧端)位于比原稿g的读取位置β1(参照图14)靠上游侧的期间,进行第2接通控制的情况下,若接触分离辊对341出于某些原因而无意间变成分离状态,则可能会因接触分离辊对341从分离状态向压接状态恢复时的冲击而给在读取位置β1读取的原稿g的读取图像带来影响。

关于这一点,在第2实施方式中,在片材输送期间(本例中为原稿输送期间α)内的、由输送辊对333输送的原稿g的后端g2(输送方向y1上的上游侧端)位于原稿g的读取位置β1与输送辊对333的夹持位置β2(参照图14)之间的特定期间β,进行第2接通控制。这样,即使是在使接触分离辊对341从分离状态向压接状态恢复时,由输送辊对333输送的原稿g的后端g2会越过原稿g的读取位置β1,例如接触分离辊对341出于某些原因而无意间变成分离状态,也能够避免由接触分离辊对341从分离状态向压接状态恢复时的冲击产生的对读取位置β1上的原稿g的读取图像的影响。

另外,在第3实施方式及第4实施方式中,在分离压接转移期间ts(参照图15)和压接分离转移期间te(参照图16)中的至少一个期间,进行脉冲宽度调制的占空比控制。这样,能够抑制使接触分离辊对341从分离状态变成压接状态时的螺线管370的动作音,以及/或者能够抑制使接触分离辊对341从压接状态变成分离状态时的螺线管370的动作音。

详细而言,在分离压接转移期间ts和压接分离转移期间te中的至少一个期间,进行分阶段通断控制,在该分阶段通断控制中,反复进行以使第3接通时间ton3(参照图15以及图16)分阶段变化的方式以该第3接通时间ton3进行接通的第3接通控制和以既定的第2断开时间toff2(参照图15以及图16)进行断开的第2断开控制。这样,能够进一步抑制使接触分离辊对341从分离状态变成压接状态时的螺线管370的动作音,以及/或者能够进一步抑制使接触分离辊对341从压接状态变成分离状态时的螺线管370的动作音。

另外,在第3实施方式中,在分离压接转移期间ts(参照图15)进行的分阶段通断控制是使第3接通时间ton3(参照图15)逐渐拉长的控制。这样,能够进一步抑制使接触分离辊对341从分离状态变成压接状态时的螺线管370的动作音。

另外,在第3实施方式中,在比第1接通时间ton1短的最短开始时间t1min(参照图15)与比第1接通时间ton1长的最长结束时间t1max(参照图15)之间,进行使第3接通时间ton3逐渐拉长的控制。这样,能够可靠地抑制使接触分离辊对341从分离状态变成压接状态时的螺线管370的动作音。

另外,在第4实施方式中,在压接分离转移期间te(参照图16)进行的分阶段通断控制是使第3接通时间ton3(参照图16)逐渐变短的控制。这样,能够进一步抑制使接触分离辊对341从压接状态变成分离状态时的螺线管370的动作音(特别是柱塞371的前端371a触碰第1限制部件306a(参照图5~图7)时的动作音)。

另外,在第4实施方式中,在比第1接通时间ton1长的最长开始时间t2max(参照图16)与比第1接通时间ton1短的最短结束时间t2min(参照图16)之间,进行使第3接通时间ton3逐渐变短的控制。这样,能够可靠地抑制使接触分离辊对341从压接状态变成分离状态时的螺线管370的动作音。

另外,在第4实施方式中,使第3接通时间ton3逐渐变短的控制包括:在最长开始时间t2max之间,紧挨着最长开始时间t2max,以第3断开时间toff3(参照图16)进行断开的第3断开控制。这样,能够在第3断开时间toff3顺利地开始针对螺线管370的驱动解除,由此,能够可靠地进行针对螺线管370的驱动解除动作。

另外,在第4实施方式中,第3断开时间toff3比最长开始时间t2max长。这样,能够在第3断开时间toff3进一步顺利地开始针对螺线管370的驱动解除,由此,能够进一步可靠地进行针对螺线管370的驱动解除动作。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能够以其他各种形式来实施。因此,上述实施方式在所有方面只是单纯的例示,并不做限定性解释。本发明的范围是由权利要求书示出的,不受说明书正文的任何约束。并且,属于权利要求书的等同范围内的变形、变更也全部处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