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材折叠装置、片材处理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和片材折叠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091129阅读:911来源:国知局
片材折叠装置、片材处理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和片材折叠方法与制造工艺

本发明涉及将从复印机、各种打印机等图像形成装置排出的片材折叠的片材折叠装置,特别涉及小型紧凑的能够执行折叠的片材折叠装置、片材处理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以及片材的折叠方法。



背景技术:

一般,众所周知对从图像形成装置搬出的片材在规定的位置进行折叠处理的折叠装置。

然而近年来,也提供了与图像形成装置相连设置地配置在后处理装置、例如装订装置之前来进行片材的折叠处理的装置。

例如,日本特许第5218836号公报示出了如下的折叠装置:该折叠装置位于图像形成部与后处理装置之间,并配置有对从图像形成部搬送的已形成图像的片材进行引导的搬送路、位于搬送路的相互压接的3个折叠辊、对片材前端进行限制的前端止动件、将限制的片材压入到3个折叠辊之间的折刀。而且,该折叠装置示出了对片材依次反复进行转向搬送,使其依次通过3个折叠辊来进行折叠处理的片材折叠装置。

另外,日本特许第5595009号公报也示出了如下的片材折叠装置,该片材折叠装置配置在进行片材的装订的后处理装置之前,将从图像形成部排出的已形成图像的片材暂时搬送到弯曲的搬送路,通过偏向构件将该弯曲搬送的片材按压到相互压接的3个折叠辊来进行折叠处理。

上述的日本特许第5218836号公报和日本特许第5595009号公报所示的片材折叠装置需要设置对进行折叠处理的片材长度进行保持的比较长的搬送路。另外,无论哪个片材折叠装置都是反复将片材沿一个方向输送并转向搬送并且搬入3个辊的动作来进行折叠处理。

另外,上述日本特许第5595009号公报所示的折叠装置在3个辊的上下由弯曲的搬送路构成,因此,与由直线的搬送路构成的专利文献1的折叠装置相比能够构成得比较小型,但是需要在弯曲的片材的长度的整个区域设置搬送路。

然而,由于具有基本上与片材搬送长度相当的搬送路径,另外,将片材转向搬送并且进行折叠处理,因此产生了搬送过程中的片材偏移、需要复杂的搬送路径。

特别是,没有使装置实现小型化,以达到为了应对近年来的将处理片材的装置设置在配置于图像形成部上方的读取装置之间的排纸空间的所谓的体内型的装置而配置在该空间的程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是基于上述课题而完成的,其课题在于提供一种片材折叠装置,不需要沿着进行折叠处理的片材的搬送长度的搬送路,另外,不对片材进行转向搬送的复杂的搬送,能够比较小型紧凑且简单地进行折叠处理。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根据本发明的第1公开,采用如下的结构。一种折叠片材的片材折叠装置,其中,该片材折叠装置具备:将片材保持为大致筒状的保持构件;按压被该保持构件保持的大致筒状片材的外周面而使大致筒状片材变为大致扁平状的移位构件;以及对通过该移位构件而成为大致扁平状的片材再进行按压并且向片材的外周缘方向排出的排出部。

根据第2公开,采用如下的结构。一种折叠片材的片材折叠装置,其中,该片材折叠装置具备:搬送片材的搬送辊;使由该搬送辊搬送的片材的前端和后端相互叠合并保持为大致筒状的、由能够变形的挠性片材构成的保持构件;位于该保持构件的片材端部、与由上述保持构件保持为大致筒状的片材压接地旋转并且能够相互分离的折叠辊;以及从片材外周面的两侧按压而与保持构件一同使被上述保持构件保持的大致筒状的片材变形成大致扁平状、并且向上述折叠辊侧移动的移位构件。

根据第3公开,采用如下的结构。一种对被排出的片材进行处理的片材处理装置,其中,该片材处理装置具有:具有从向下游侧搬送片材的搬送路分支并对片材进行折叠处理的折叠处理部的折叠单元;将从上述折叠单元搬送的片材暂时载置并具有对成为束的片材进行装订处理的装订处理部的装订单元;具有将由该装订单元进行了装订处理的片材束集聚的升降自如的集聚托盘的托盘单元,上述折叠处理部具备:将从上述搬送路分支的片材保持为大致筒状的保持构件;以及将通过保持构件而成为大致筒状的片材折叠的同时向与上述搬送路的片材搬送方向交叉的方向排出的折叠辊。

根据第4公开,采用如下的方法。一种折叠片材的片材折叠方法,其中,该片材折叠方法包括:将被搬送的片材保持为大致筒状的保持工序;按压在该保持工序中形成的大致筒状片材的外周面而使大致筒状片材变为大致扁平状的移位工序;以及对通过上述移位工序而成为大致扁平状的片材再进行按压并且在折叠的同时向与搬送方向交叉的方向排出的排出工序。

根据上述的各个公开,通过将保持为大致筒状的片材按压为大致扁平状并且排出片材的折叠机构,能够提供不使用沿着片材长度的搬送路、压接的3个折叠辊就能够进行折叠处理的比较小型紧凑的装置以及折叠方法。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组合了本发明的作为片材折叠装置的折叠单元和图像形成装置的整体结构的说明图。

图2是表示组合了本发明的折叠单元和扩张了升降范围的托盘单元以及图像形成装置的整体结构的说明图。

图3是表示包括图1所示的折叠单元的片材处理装置的说明图。

图4是表示图3的折叠单元的内部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5是图3的折叠单元的剖视说明图。

图6是图4、图5的折叠单元的折叠机构的俯视说明图。

图7是图6的按压大致筒状的片材之前的移位部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图4至图7所示的移位部和折叠辊的驱动关系的说明图。

图9是利用图7的移位部将大致筒状的片材按压为扁平状的剖视说明图。

图10是将图9的大致筒状的片材按压为大致扁平状的移位部的立体图。

图11是表示将图10的成为大致扁平状的片材折叠并且排出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2是表示根据图4至图11进行折叠处理的片材的状态图,图12(a)是表示片材被保持为筒状的状态的说明图,图12(b)是表示进行了折叠处理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13是表示将由折叠辊折叠并且从折叠单元排出的折叠片材集聚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4是将大致筒状的片材的卷绕方向向图5的相反方向进行卷绕来构成筒状片材的剖视说明图。

图15是图5和图14的引导门的机构说明图。

图16是说明大致筒状的卷绕状态和片材的表背面关系的图,图16(a)是根据图5左旋地卷绕并使背面为外侧的状态的说明图。图16(b)是根据图14左旋地卷绕并使表面为外侧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17是表示根据图14进行折叠处理的片材的状态图,图17(a)是表示片材被保持为大致筒状的状态的说明图,图 17(b)是表示进行了折叠处理的折叠片材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18是图1和图2的整体结构的控制结构的说明图。

附图标记说明

A 图像形成装置

B 片材处理装置

30 导向单元

31 折叠单元(片材折叠装置)

32 装订单元

33 托盘单元

41 折叠转向路

43 折叠搬送路

49 切换挡板

50 大致筒状折叠部(折叠处理部)

51 搬入辊(搬送辊)

53 第一门(引导门)

55 第二门(引导门)

57 大致筒状形成部(保持构件)

57a 外导向件

57b 内导向件

60 左移位部

61 右移位部

80 订书机(装订处理部)

99 升降轨

100 升降齿条

101 延长轨

102 延长齿条

104 折叠搬入口

106 折叠搬出ロ

108 折叠导入路

110 左连杆部

112 右连杆部

114 左移位板(按压部)

116 右移位板(按压部)

118 左后端推出部

120 右后端推出部

132 左折叠辊(排出辊/折叠辊)

136 右折叠辊(排出辊/折叠辊)

145 折叠片材出口

147 折叠单元盖

148 折叠片材托盘部

150 引导门单元

160 门切换电机

170 搬送驱动电机

174 接近远离电机

176 折叠辊驱动电机

178 折叠辊分离接触电机

181 传动齿轮

182 传动蜗轮

183 扇形齿轮

199 中间齿轮

210 片材搬送控制部

211 折叠控制部(控制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包括作为片材折叠装置的折叠单元31的片材处理装置B以及安装其的图像形成装置A。

图1是表示组合了本发明的包括折叠单元31的片材处理装置B和图像形成装置A的整体结构的说明图。图2是表示组合了具有本发明的折叠单元31并扩张了集聚托盘90的升降范围的片材处理装置B和图像形成装置A的整体结构的说明图。

[图像形成装置A]

图1和图2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A采用了电子照相方式,在图像形成部2的下方配置有由收纳片材的3层的供纸盒1a、1b、1c构成的供纸部,在不安装片材处理装置B时使图像形成部2的上方为排纸空间并在其上方配置有图像读取装置20。因此,在配置片材处理装置B的情况下,成为了利用上述排纸空间的所谓体内型的装置。

上述的图像形成部2采用了利用中间转印带的串列方式。即,使用了4色的颜色成分(黄色2Y、品红2M、青色2C、黑色齿条2BK),例如对于黄色2Y,具有作为像载体的感光鼓3a、由使该感光鼓3a带电的带电辊构成的带电装置4a、以及使由图像读取装置20读取的图像信号为潜像的曝光装置5a。并且,具备使形成于感光鼓3a的潜像形成为墨粉图像的显影装置6a、以及将由该显影装置6a形成的感光鼓3a上的图像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9的一次转印辊7a。该结构按照颜色成分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9。残留于感光鼓3a的颜色成分由感光清洁器8a回收并配备到下一次图像形成。这些如图1和图2所示对于其他颜色成分也相同。

另外,中间转印带9的图像通过二次转印辊10转印到从供纸部1供给的片材,该图像通过定影装置12利用加压力和热量而溶解定影到片材上。残留于该中间转印带9的叠合的颜色成分由中间带清洁器11除去并配备到下一次转印。

这样形成了图像的片材通过主体排出辊14而朝向主体排出口16输送,在片材的双面形成图像的情况下,通过切换门15使暂时搬送到片材处理装置B侧的片材转向,搬送到循环路径17而再次输送到图像形成部2并在片材的背面侧形成图像。

这样在片材的单面或者双面形成了图像的片材通过主体排出辊14而被搬送到包括折叠单元31的片材处理装置B。

此外,在图像形成部2上方的排纸空间的上方,配置有图像读取装置20。在此通过原稿输送装置24将载置于原稿堆积器25的原稿输送到稿台21,扫描单元22照射该被输送的原稿,从而由光电转换元件(例如,CCD)23依次读取,将图像存储于未图示的数据储存部。如上所述,通过图像形成部将该被存储的图像在片材上形成图像。

[片材处理装置B]

下面,说明在图1和图2的图像形成部2的上方且图像读取装置20的下方的排纸空间配置的片材处理装置B。作为该片材处理装置B的一部分,配备有本发明作为折叠片材的片材折叠装置的折叠单元31。

该片材处理装置B配置有:导向单元30,其将从主体排出口16排出的片材向下游侧的装置输送、或者对为了在双面形成图像而转向的片材进行引导;折叠单元31,其将片材折成例如三折;装订单元32,其将依次搬送的已形成图像的片材暂时载置于处理托盘76而形成为束并利用订书机80进行装订;以及托盘单元33,其具有将经该装订单元32装订的片材束、不装订就要排出的片材集聚并进行升降的集聚托盘90。

此外,构成该片材处理装置B的导向单元30、折叠单元31、具有托盘单元33的装订单元32能够选择性地配置,例如,也能够仅载置或省略装订单元32、折叠单元。

另外,对于具有升降的集聚托盘90的托盘单元33,在图1中,在装订单元32比图像形成装置A的装置框架29的支板(外框侧部)靠内侧L1a量的位置,使集聚托盘90相对于升降齿条100升降。因此,该片材处理装置B配置于排纸空间,所以整个图像形成装置A变得小型紧凑,例如,若仅将装订单元32配置于排纸空间,则升降的集聚托盘90也位于排纸空间而能够变得更小型紧凑。

另一方面,对于该情况下的图1所示的装置,集聚托盘90进行升降的移动范围为到装置框架29的上表面为止的L1t范围的范围。一般,该L1t范围作为片材的集聚量来说设定为500张至1000张左右,再增加的情况下,要停止图像形成装置A并将载置于集聚托盘90的片材取出,或者完全更换成另一能够外装于装置框架29的片材处理装置B。

因此,图2公开的集聚托盘90示出了简单地将能够扩张升降范围的延长齿条102追加到以往的升降齿条100(升降轨99)来增加向集聚托盘90集聚的片材集聚量的装置。对于该延长的机构随后说明,通过追加延长齿条102(延长轨101),能够使片材的集聚量增加500 张至1000张左右。

在此,为了追加上述的延长齿条102来使集聚托盘90下降移动到该延长齿条102,首先,将图1中的具有L1y的搬送方向长度的导向单元30替换成图2中的具有L2y的搬送方向长度的导向单元30。此处的L2y的长度消除了图1的装订装置侧面与装置框架29的侧面之间的距离L1a,从而变成使升降齿条100与延长轨101连通的位置。

以下,构成片材处理装置B的一部分的折叠单元31、装订单元32、安装于装订单元32的托盘单元33、该托盘单元33的集聚托盘90的升降机构进行说明,之后再对包括延长齿条102的延长轨进行说明。

此外,上述的导向单元30示出了对片材处理装置B的搬送方向长度进行调节、对片材的搬送进行导向的单元,但也可以在该单元内单独或者组合地配置对例如对片材进行穿孔的穿孔单元、赋予印记的印记单元或者向片材赋予凹凸的压花单元。

[折叠单元31]

在此,对本发明的作为片材折叠装置的折叠单元31进行说明。此外,在此,说明折叠单元31的概要,具体在图4之后进行说明。

图3是构成图1的片材处理装置B的一部分的折叠单元31、装订单元32和安装于装订单元32的托盘单元33的放大说明图。图2的片材处理装置B除了集聚托盘90的移动范围的扩张之外与图3相同。

首先,在从主体排出口16起与导向单元30的转向路35和搬送路37相连的路径中的、下层的折叠搬送路43,配置有入口辊45和出口辊47。在该入口辊45与出口辊47之间设置有切换挡板(日文:フラッパ)49,通过该切换挡板49使片材不会被搬送到后续的装订单元32而是在大致筒状折叠部50实施折叠处理。

此外,在上层设置有与图1和图2所示的导向单元30连通的折叠转向路41。

该大致筒状折叠部50中,向该大致筒状折叠部50搬入片材的作为本发明的搬送辊的搬入辊51和确定向该大致筒状折叠部卷绕的片材的卷绕方向的第一门53及第二门55能够选择地移动到工作位置。例如,通过第一门53沿图示逆时针方向呈大致筒状地卷绕于大致筒状形成部57。该大致筒状形成部57由能够变形的片材构件构成,将片材以例如3面重叠的状态卷绕成大致筒状。然后,当在卷绕于该大致筒状形成部的状态下由位于两侧的移位构件60、61向相互靠近的方向移位,则卷绕的片材也变成纵型(日文:タテ型)的截面椭圆状的扁平形状。在该状态下由未图示的圆柱状的辊将卷绕的片材抽出,从而得到折叠片材。具体在图4之后进行说明。

在此,本发明所述的“大致筒状”是指后述的图12(a)、图16或图17(a)所示的形状的大致筒状。另外,“大致扁平状”是指如下的形状。即,位于图12(a)与图12(b)或图17(a)与图17(b)中间的形状,即大致截面椭圆状且从两侧按压大致筒状片材而使横向变窄且纵向延伸的间隔比大致筒状狭窄的形状的片材。另外“外周面”是指大致筒状的圆弧表面,外周缘是指与卷绕方向交叉的片材宽度方向的缘。

[装订单元32]

接着,在图3中说明不由折叠单元31进行折叠处理而对从该折叠单元31搬送来的片材进行装订的装订单元32。

该装订单元32也在上层设置有与折叠转向路41连通的装订转向路65,在入口侧配置有搬送辊69,在出口侧配置有排出辊70。该装订转向路65发挥为了在图像形成部2向背面形成图像而进行转向的通路的作用,也能够根据需要而将较厚的片材等不适合于双面、装订处理的片材通过排出辊70排出到位于托盘单元33的上方的退避托盘34。此外,折叠转向路41、装订转向路65也可以使用各单元的上表面盖来作为转向的通路。

在上述的装订转向路65的下方,设置有与折叠单元31的折叠搬送路43连通的装订搬送路67。在该装订搬送路67的入口侧设置有装订搬入辊72,在出口侧设置有将片材排出到处理托盘76或者集聚托盘90的搬出辊74。在要将从该搬出辊74排出的片材暂时载置于处理托盘76而形成为束的情况下,在由发挥束的排出的功能的束排出辊 86夹持了被排出的片材的状态下向逆时针方向(基准面79方向)旋转,与此协同地使扒拢辊78向逆时针方向旋转,将片材搬送到与基准面79抵接为止。与此同时,使位于处理托盘76的片材宽度方向上的一对整合板84抵接到片材侧缘来进行片材的对齐。

反复该动作,直到达到装订张数为止,在达到了装订张数时,这次将订书机80移动到移动台82的规定位置来进行装订处理。在指定部位由订书机80进行了装订处理的片材束,通过未图示的基准面79向集聚托盘90侧的移动,并且使升降束排出辊86a压接到固定于处理托盘76的排出侧的下束排出辊86b,从而将片材束排出到集聚托盘90。

[托盘单元33]

由上述的束排出辊86排出的片材束或者每1张的片材在具有升降的集聚托盘90的托盘单元33集聚。集聚托盘90通过集聚托盘90的升降小齿轮98与构成后述的作为移动轨的升降轨99的一部分的升降齿条100卡合旋转而进行升降。该升降小齿轮98经由传动齿轮97等而被位于集聚托盘90下部的升降电机设置部94的升降电机95驱动。

如已说明的那样,由于包括装订单元32的片材处理装置B位于比装置框架29的侧部靠机体内L1a量的位置,因此图3所示的集聚托盘90的升降的范围为L1t范围。而且,扩张该集聚托盘90的升降范围能够通过设置图2所示的延长轨101而实现,能够增加片材的集聚量。

此外,延长轨101通过固定于图像形成装置A的装置框架29和片材处理装置B的延长轨安装部141而固定,但该安装也可以仅在片材处理装置B上进行。

从这里开始,对构成片材处理装置B的一部分的作为片材折叠装置的折叠单元31进行详细说明。图4是折叠单元31的大致筒状折叠部(折叠处理部)50的立体图,图5是该折叠单元31的剖视说明图。

[大致筒状折叠部(折叠处理部)50]

如图4和图5所示,大致筒状折叠部(折叠处理部)50从导向单元的与折叠搬送路43连通的折叠搬入口104通过入口辊45在折叠搬送路43进行搬送。出口辊47位于该折叠搬送路43的出口侧,以便向后续的装订单元32输送片材。搬入的片材由片材搬入传感器Sen1检测。

在不向该装订单元32输送片材而向作为使片材形成为大致筒状的大致筒状折叠部的折叠处理部50进行搬送的情况下,使通过未图示的螺线管而移动的切换挡板49移动到图5所示的位置。由此,由入口辊45搬送的片材被引导到折叠导入路108并被搬入到大致筒状形成部57。图4作为立体图示出了构成该大致筒状折叠部50的大致筒状形成部57位于折叠单元31的入口辊45和出口辊47的下方,并使向其中央附近由搬入辊51搬入的片材形成为大致筒状。

[大致筒状形成部57]

该大致筒状形成部57使片材变为形成并保持为大致筒状的例如图12(a)或图17(a)所示的大致圆柱状的大致筒状状态。图5中,图5左侧的第一门53作为引导门位于搬入辊51与大致筒状形成部57之间,由此片材被向图示逆时针方向(左旋/CP(L))搬送。

大致筒状形成部57由外导向件57a和内导向件57b构成,该外导向件57a由挠性的片材材料(例如,聚酯薄膜片材)构成,其端部安装于折叠单元31的框架,该内导向件57b与外导向件57a具有间隔且其一部分安装于后面说明的移位构件60、61各自的后端推出构件118、119。该内导向件57b也由与外导向件57a相同的材料制成,使得当向外导向件57a、内导向件57b施加外力时会发生变形。

此外,在图4中为方便起见仅示出了外导向件,但根据片材也可以仅有该外导向件,总之只要是使由搬入辊51搬送的片材形成为大致筒状并能够通过施力使该形状变形的材料和形状即可。

[移位构件(左移位部60、右移位部61)]

下面,说明将通过上述的大致筒状形成部57而变为大致筒状的片材向与片材宽度方向交叉的方向(横穿大致筒状的方向)按压而使片材变形为大致扁平状的移位构件(左移位部60、右移位部61)。

首先,左移位部60的由平板按压构件构成的左移位板114在片材宽度方向上延伸。右移位部61也与其形状相同地配置有由平板按压构件构成的右移位板116。

如图5所示,这些移位构件构成为在移位板释放位置SO和移位板按压位置SC位置之间接近远离,在移位板释放位置SO,将变为大致筒状的片材收容于大致筒状形成部57,在移位板按压位置SC,移位构件相互接近而使大致筒状变形为截面椭圆状的大致扁平状。

该结构如图4明确示出地在前后的两个部位通过左连杆部110而接近远离,该左连杆部110的一端轴由左连杆轴110J支承于折叠单元31的框架,另一端由左移位板支承轴114J支承于左移位板114。另外,右移位板116也通过由右连杆轴112J轴支承、另一端由右移位板支承轴116J支承于右移位板116的右连杆部112而移动。

通过该连杆机构,使左移位部60的左移位板114和右移位部61的右移位板116相互在移位板释放位置SO和移位板按压位置SC接近远离。

另外,该移位构件(左移位部60、右移位部61)分别具有后端推出构件(左后端推出部118、右后端推出部120),该后端推出构件由L状的构件构成,在使大致筒状的片材为大致扁平状并将该片材向排出方向移动时与片材的排出方向的后端缘卡合而推出。

另外,在由该移位构件(左移位部60、右移位部61)推出的排出侧,能够相互分离接触的折叠辊(左折叠辊132、右折叠辊136)隔着折叠片材出口145配置在其近前侧。该左折叠辊132和右折叠辊136相互压接而使成为大致扁平状的片材变为图12(b)和图17(b)所示的折叠片材。另外,该左折叠辊132和右折叠辊136也发挥从折叠单元31排出折叠片材的排出辊的作用。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片材在成为大致圆筒状时重叠1/3左右,左折叠辊132和右折叠辊136分别设定为比该重叠的大致圆筒状片材长度的1/3稍微长。这与如以往的折叠装置那样设定为比片材宽度方向整个区域长的情况相比能够实现小型紧凑化。

根据图6至图8,说明上述的移位构件(左移位部60、右移位部 61)和折叠辊(左折叠辊132、右折叠辊136)的结构、其驱动机构。

图6是折叠单元31的移位部(左移位部60、右移位部61)的俯视说明图,图7是该图的左移位部60、右移位部61的立体图,图8是包括左折叠辊132、右折叠辊136的驱动说明图。

[移位构件的后端推出部]

图6作为俯视图示出了如之前说明的那样移位构件(左移位部60、右移位部61)分别具有由L状的构件构成、在使大致筒状的片材为大致扁平状并将该片材向排出方向移动时与片材的排出方向的后端缘卡合而推出的后端推出构件(左后端推出部118、右后端推出部120)。另外,图7示出了仅有移位构件(左移位部60、右移位部61)的立体图。

也示出了如根据这些图所理解的那样,左移位部60的左移位板114和右移位部61的右移位板116分别位于使得由大致筒状形成部57将片材支承为大致筒状的移位板释放位置SO和从与宽度方向交叉的方向将大致筒状的片材按压成大致扁平状的移位板按压位置SC。

在上述的移位板释放位置SO,左后端推出部118和右后端推出部120的位置呈大致直线状。若片材向大致筒状形成部57部的进入完成并变为大致筒状,则使其变形而移动到移位板按压位置SC,而在该位置,左后端推出部118和右后端推出部120以相互叠置的方式相互形成为梳齿状(参照图7)。这是为了防止在移位板按压位置SC时相互碰撞以及为了使片材为大致扁平状而能够相互充分地接近,从而采用了该形状。

另外,在移位构件(左移位部60、右移位部61)从移位板释放位置SO向移位板按压位置SC移动时,左后端推出部118和右后端推出部120会向左折叠辊132和右折叠辊136的折叠片材出口145侧移动。这是因为之前所说明的在框架上左移位板114能够转动地安装于以左连杆轴110J为中心转动的左连杆部110、右移位板116能够转动地安装于以右连杆轴112J为中心转动的右连杆部112而产生的。

因此,若移位构件(左移位部60、右移位部61)从移位板释放位置SO移动到移位板按压位置SC,则该移位构件(左移位部60、右移位部61)的折叠片材出口145侧的端部也从出口分离位置AO移动到出口接近位置AC。通过该动作,被大致筒状形成部57支承为大致筒状的片材变形为大致扁平状,并且在变形为大致扁平状的同时移动到左折叠辊132与右折叠辊136之间。

[折叠辊(左折叠辊132、右折叠辊136)]

如上所述,在折叠片材出口145附近的与上述的左后端推出部118相反的一侧配置有左折叠辊132,在与右后端推出部120相反的一侧配置有右折叠辊136。该左折叠辊132和右折叠辊136也构成为在相互分离而接收变为大致扁平状的片材的折叠辊分离位置RR和相互压接而进行折叠的折叠辊压接位置RA的位置之间移动。因此,通过移位构件(左移位部60、右移位部61)而正在变为大致扁平状的片材移动到被夹持在该左折叠辊132与右折叠辊136之间的位置后,左折叠辊132和右折叠辊136压接并驱动旋转。

在此,根据图8,说明包括左移位部60、右移位部61以及左折叠辊132、右折叠辊136的驱动机构。

首先,搬入辊51通过折叠单元31的未图示的后侧框架和在前侧(折叠片材排出侧)支承的左辊支承臂124支承有左辊轴130,在后侧框架与右辊支承臂126之间支承有右辊轴128。由此,搬入辊51与图5所示的入口辊45和出口辊47一同由搬送驱动电机170驱动。

[移位构件的结构和驱动机构]

移位构件(左移位部60、右移位部61)通过使一体地设置在移动左移位板114的左连杆部110上的扇形齿轮183转动而移动。在图8中由于图的关系而示出了左移位部60的左移位板114的驱动机构。

即,移位板的接近远离电机174的驱动经由传动齿轮181传递到传动蜗轮182。通过该传动蜗轮182的驱动旋转使上述的扇形齿轮183转动,从而能够使左连杆部110在移位板释放位置SO与移位板按压位置SC之间移动。

在与该移位构件(左移位部60、右移位部61)重合的下方的位置进行驱动传递,右移位部61也以相同的结构同步地移动。

[折叠辊的结构和驱动机构]

下面,说明折叠辊(左折叠辊132、右折叠辊136)的分离接触和将大致扁平状的片材折叠的驱动旋转的机构。

首先,对于折叠辊分离接触,左折叠辊132的左折叠辊轴133和右折叠辊136的右折叠辊轴在上下的轴方上相向的位置设置在张设于上皮带轮193、195的上移动带191和张设于下皮带轮194、196的下移动带192的各自的轴支承部197。

因此,若对折叠辊分离接触电机178进行驱动,则能够通过一个方向的旋转使左折叠辊132和右折叠辊136向压接的方向移动,通过另一个方向的旋转使其向相互分离的方向移动。在图8的上皮带轮193与下皮带轮194之间的旋转箭头时,向相互压接的方向移动。

并且,为了使该左折叠辊132和右折叠辊136获得用于片材的折叠的规定的压接力,在折叠辊分离接触电机178与安装在驱动上皮带轮193和下皮带轮194的轴上的传动齿轮198之间,具备由双点划线的放大图所示的中间齿轮199的结构。

该中间齿轮199由供折叠辊分离接触电机178的驱动直接传递的外侧的驱动侧齿轮199a以及与该齿轮同轴且与传动齿轮198卡合的弹簧承载齿轮199e这2个齿轮构成。在该驱动侧齿轮199a与弹簧承载齿轮199e之间配置有弹簧199c,该弹簧199c夹设于在驱动侧齿轮199a切出的弹簧承载部199b。该弹簧199c的一端通过弹簧承载部199b抵接到驱动侧齿轮199a的内壁,另一端抵接到与弹簧承载齿轮199e一体地构成的弹簧承载部。

通过该结构,在左折叠辊132与右折叠辊136不抵接时,弹簧199c不压缩而进行旋转。然后,当左折叠辊132和右折叠辊136抵接时,驱动侧齿轮199a压缩弹簧199c地进行驱动。该弹簧199c的压缩发挥使左折叠辊132和右折叠辊136压接的力的作用,从而产生折叠片材的压接力。

此外,图8中的折叠辊分离接触电机178在排出侧示出,但作为装置来说配置在折叠辊下方。

下面,接着利用图8说明驱动左折叠辊132和右折叠辊136向排出方向旋转的结构。

左折叠辊132和右折叠辊136由折叠辊驱动电机176驱动。该折叠辊驱动电机176的驱动经由传动齿轮而驱动与上述的下移动带192同方向延伸的方轴185旋转。通过该方轴185的旋转使左滑动蜗轮187和右滑动蜗轮188。由此,左滑动蜗轮187驱动左折叠辊132的左折叠辊齿轮134,右滑动蜗轮188驱动右折叠辊136的右折叠辊齿轮138。

在该情况下,即使左折叠辊132和右折叠辊136在相互压接的辊压接位置RA和分离的辊分离位置RR之间移动,由于驱动传递由方轴185形成,也能够使该方轴滑动来进行驱动传递。

[对大致筒状片材向扁平状的按压]

下面,利用图9和图10,说明通过移位构件(左移位部60、右移位部61)将图4和图5中保持为大致筒状的片材按压从大致扁平状的状态。

如图9所示,对于通过大致筒状形成部57而形成为大致筒状的片材,通过驱动上述的移位板的接近远离电机174,使左移位部60的左移位板114和右移位部61的右移位板116从移位板释放位置SO移动到相互接近的移位板按压位置SC。由于是大致筒状形成部57的外导向件57a和内导向件57b是挠性的片材薄膜材料,因此通过向该移位板按压位置SC的移动,大致筒状形成部57的外导向件57a和内导向件57b如图所示地变形为向下方延伸的大致扁平状。由此片材被保持,也从大致筒状变为大致扁平状。在该变化时,被保持为大致筒状的片材的后端由搬入辊51限制,因此,片材变化成向下方侧延伸的椭圆状而变为大致扁平状。

此外,该图中省略了大致筒状形成部57的内导向件57b,该内导向件57b也同样地变形。另外,如之前所述,也可以省略该内导向件57b。

图10是图9的移位构件(左移位部60、右移位部61)的立体图。该图示出了图7的左连杆部110和右连杆部112移动而使左移位板114和右移位板116从移位板释放位置SO移动到移位板按压位置SC的状态且使片材从大致筒状变化成大致扁平状的状态。这示出了与已说明的图6的左连杆部110和右连杆部112从虚线位置移动到实线位置的图相同的状态。

另外,该移位构件(左移位部60、右移位部61)的移动使大致筒状的片材变形成大致扁平状,并且移动到位于辊分离位置RR的折叠辊(左折叠辊132、右折叠辊136)之间。在大致扁平状的片材位于左折叠辊132和右折叠辊136之后,这次驱动折叠辊分离接触电机使其向辊压接位置RA移动。这样,片材由搬入辊51搬送并由大致筒状形成部57形成为大致筒状。然后由移位构件(左移位部60、右移位部61)从大致筒状变形成大致扁平状并且移动到左折叠辊132与右折叠辊136之间。

另外,与大致筒状的排出方向的片材后端缘卡合的左后端推出部118和右后端推出部120以相互叠置的方式形成为梳齿状,如图10所示,从左移位板114端侧示出了与右移位板116一体地形成的右后端推出部120。

下面,利用图11,说明将图10的大致扁平状的片材折叠并且排出的状态。如上所述,对于位于左折叠辊132与右折叠辊136之间的变为大致扁平状的大致筒状的片材,这次驱动折叠辊分离接触电机178而使左折叠辊132和右折叠辊136移动到图10的辊压接位置SC,通过用图8说明的中间齿轮的机构来赋予折叠的压接力。之后,驱动折叠辊驱动电机176而使该左折叠辊132和右折叠辊136旋转来将变为大致扁平状的片材折叠并排出。在图11中,用双点划线的向左卷绕折叠片材FP(L)示出了该状态。

当到了通过该左折叠辊132和右折叠辊136的压接旋转来进行折叠处理并且排出的阶段后,这次使左连杆部110和右连杆部112复位。于是,移位构件(左移位部60、右移位部61)移动到移位板释放位置SO,使大致筒状形成部57复原到大致筒状,以备下一次片材的搬入。此外,对于片材卷绕方向,在图16中随后说明。

[大致筒状片材和折叠片材]

在此,利用图12,说明由之前说明的大致筒状折叠部(折叠处理部)50制成的折叠片材的状态。

图12(a)表示之前如图4、图5和图7说明的那样片材被保持为大致筒状的状态,在该图中,由搬入辊51搬送的片材在大致筒状形成部57旋转并且被搬送,从而形成为一部分相互叠合的大致筒状。该片材形成向左卷绕折叠片材CP(L)。若在该叠合的状态下进行折叠处理,则成为一般所知的内三折。

图12(b)是表示图10所示的左折叠辊132和右折叠辊136以压接状态进行了折叠处理的状态的说明图。示出了使图12(a)所示的大致筒状的向左卷绕大致筒状片材CP(L)变为大致扁平状并在之后进行了折叠的向左卷绕折叠片材FP(L)。

此外,虽然是重复说明,但本发明的“大致筒状”是指上述的图12(a)所示的形状的大致筒状,“大致扁平状”是指图12(a)与图12(b)中间的形状、即大致截面椭圆状且从两侧按压大致筒状片材而使横向变狭且纵向延伸的间隔比大致筒状狭窄的形状的片材。该中间的形状的意义在于只要使直径比大致筒状狭窄而容许该变窄的大致筒状的片材进入到位于辊分离位置RR的左折叠辊132和右折叠辊136折叠辊之间即足够了。

[折叠片材收纳托盘]

下面,根据图13,说明收纳通过左折叠辊132和右折叠辊136折叠并且从折叠单元31排出的折叠片材的状态。如该图这样,在折叠单元31的折叠片材排出侧设置有在该单元的框架切出的折叠片材出口145。在该折叠片材出口145设置有相对于折叠单元31的框架而在覆盖该框架的位置和图示的敞开位置移动的折叠单元盖147。

如双点划线的放大图所示,该折叠单元盖147设置有安装于折叠单元31的框架的框架安装部147a以及转动支承该框架安装部147a的框架侧的转动轴147b。在该转动轴147b上,始终向敞开方向对折叠单元盖147施力的敞开弹簧147c架设在折叠单元31的框架侧止动件147d与折叠单元盖147的止动件销147f之间。该结构在折叠单元31的相反侧也是相同的。

另外,折叠单元盖147的与该折叠片材出口145相向的面成为收纳从该折叠片材出口145排出的折叠片材的折叠片材托盘部148。因此,即使不另外设置排出托盘,也可如图13所示地在自重下下落并收纳到折叠单元盖147的背面侧的折叠片材托盘部148。

并且,在该框架安装部147a的相反侧的折叠单元盖147,设置有进入框架侧的卡定孔149的卡定爪147e。该卡定爪147e利用通过设置于卡定孔149内的未图示的螺线管等而移动的锁定机构,在不使用该折叠单元31时进行卡定。

因此,若后述的折叠控制部211(控制部)构成为当进行折叠处理时使上述的锁定机构工作来解除卡定而使折叠单元盖147敞开,则发挥显示折叠单元31进行动作这一情况和折叠片材托盘的作用,便利性增强。

另外,在上述的卡定孔149,设置有检测出折叠单元盖147的卡定爪147e的折叠单元盖传感器Sen3。该折叠单元盖传感器Sen3检测出卡定爪147e来作为检测标记,在当指示折叠单元31动作时检测出了卡定爪147e的情况下,解除上述的锁定机构。

另一方面,在其他的情况下,若在使用者敞开了折叠单元盖147时,折叠控制部211(控制部)判断为有折叠处理的执行指示而使切换挡板螺线管172工作来使切换挡板49进入到折叠折叠搬送路43,以便将片材引导到图3、图5所示的大致筒状折叠部50,则也能够通过折叠单元盖147的敞开来执行折叠处理。

[大致筒状形成部57卷绕方向切换]

下面,根据图14至图17,说明要通过大致筒状折叠部50变为大致筒状的片材的向大致筒状形成部57的卷绕方向的切换。通过该卷绕方向的切换,使进行了折叠处理的片材的表背面的哪一个为折叠片材的封面的变更变得简单且更为便利。

图14是使大致筒状形成部57的片材的卷绕方向向图5的相反方向进行卷绕来构成大致筒状片材的截面的说明图。在此,为了便于说明,主要说明与图5的不同点,其他的通过图5进行说明,省略在此的说明。

在图5中,通过第一门53作为引导门将由搬入辊51搬送来的片材导向到大致筒状形成部57。因此,片材示出了逆时针方向的向左卷绕大致筒状片材CP(L)。

与此相对,图14为通过设置在与上述的第一门53相向的位置的第二门55向大致筒状形成部57卷绕。由此,搬送来的片材变为如图14所示地在大致筒状形成部57与顺时针方向相同的向右卷绕大致筒状片材CP(R)。

如图16所示,上述的不同点在于能够选择使形成了图像的表背面为折叠片材的表背面中的哪一个。图1或图2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A使表面为下侧进行排纸,并将其转移到包括后续的折叠单元31、装订单元32的片材处理装置B。由此,图16也使来自搬入辊51的片材以相同的表背面顺序搬入。在本发明中,利用了通过位于搬入辊51与大致筒状折叠部50(大致筒状形成部57)之间的第一门53或者第二门55的任意一个对其进行引导变更来向大致筒状形成部57的片材卷绕方向这一点。

首先,图16(a)为通过图5所示的第一门53将片材搬送导向到大致筒状形成部57。由此,片材被制成逆时针方向的向左卷绕大致筒状片材CP(L)。由此,片材使图像形成的表面为内侧进行卷绕,在成为了折叠片材时,如图12所示地被制成向左卷绕折叠片材FP(L)。该折叠片材为内三折,显现出折线FL。

另一方面,图16(b)为通过图14所示的第二门55将片材搬送导向到大致筒状形成部57。由此,这次相反地被制成顺时针方向的向右卷绕大致筒状片材CP(R)。由此,片材使图像形成的表面为外侧进行卷绕,在成为了折叠片材时,如图17所示地被制成向右卷绕折叠片材FP(R)。该折叠片材也为内三折,同样显现出折线FL。

这样,通过将确定大致筒状形成部57的卷绕方向的引导门设为第一门53或第二门55,能够选择折叠片材的表侧。

此外,在以上的说明中示出了图像形成装置A使图像形成的表面在下地排出的例子,反之使图像形成的表面在上地排出的装置也能够适用。总之,只要选择向大致筒状形成部57的卷绕方向,就能够进行表背面的调换。

[引导门(第一门53、第二门55)的切换机构]

在此,回到图15对之前说明的切换向大致筒状折叠部50的大致筒状形成部57卷绕的卷绕方向的引导门的切换机构进行说明。

如该图所示,第一门53和第二门55被单元化并被引导门单元150支承。如之前说明的那样,第一门53和第二门55位于搬入辊51与未图示的大致筒形状形成部57之间,任意一个从与搬入辊51的搬送方向交叉的方向进行进退。

该选择性的进退由如下的结构构成。首先,第一门53通过由方轴构成的第一门支承轴153而支承于门支承板157的第一门安装部154。首先,第二门55通过由方轴构成的第二门支承轴155而支承于门支承板157的第二门安装部156。因此,第一门53和第二门55安装于同一门支承板157。

该门支承板157在下方一体地安装有支承板齿条166,该支承板齿条166经由门切换电机160的驱动轴162与驱动电机小齿轮164啮合。门切换电机160是安装于折叠单元31的后侧的框架并能够正反驱动的电机,通过一个方向的旋转使门支承板157移动来使第一门53进入。

另外,通过该门切换电机160的另一个方向的旋转使门支承板157向上述的相反方向移动,从而能够使第一门53退避来使第二门55进入。设置于门支承板157的二个移动导向孔没有特别图示,与突出于折叠单元31的后侧框架的销卡合而在图示左右方向上移动引导该门支承板。

此外,使第一门53和第二门55都如图示这样设为悬臂支承是为了防止在排出折叠片材时造成排出的阻碍。这样,第一门53和第二门55由配置在折叠单元31的后侧的门支承板157支承而构成为引导门单元150并变得容易切换。

[控制结构的说明]

根据图18的框图,说明具备片材处理装置B的图像形成装置A的系统控制结构,该片材处理装置B包括上述的作为片材折叠装置的折叠单元31。图1和图2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系统具备:图像形成装置A的图像形成控制部200;以及包括导向单元30、折叠单元31、装订单元32、托盘单元33的片材处理装置B的片材处理控制部205(控制CPU)。图像形成控制部200具备供纸控制部202以及输入部203。而且,从设置于该输入部203的控制面板204进行后述的“打印模式”“片材折叠模式(包括折叠片材表面设定)”“片材装订模式”等片材处理模式的设定。

片材处理控制部205是根据上述指定的片材处理模式来使片材处理装置B进行动作的控制CPU。该片材处理控制部205具备存储有动作程序的ROM206以及存储控制数据的RAM207。另外,例如对于本发明的折叠单元31,来自在入口辊45附近检测出被搬送的片材的片材搬入传感器Sen1、在折叠片材出口145附近检测出折叠片材的排出的折叠片材搬出传感器Sen2、检测出折叠单元盖147是否敞开的折叠单元盖传感器Sen3、还有为了检测出集聚托盘90上的片材装载量而检测出纸面高度的纸张高度传感器(日文:紙面レベルセンサ)等的各种传感器输入部208的信号输入到该片材处理控制部205。

然后,片材处理控制部205具备片材搬送控制部210,该片材搬送控制部210对导向单元30、折叠单元31、装订单元32、托盘单元33的各单元的片材搬送进行控制。另外,片材处理控制部205具备:利用折叠单元31进行片材折叠处理的折叠控制部211;为了利用装订单元32进行装订而对在载置于处理托盘76时的整合板84等进行控制的处理托盘控制部212;以及对订书机80进行控制的订书机控制部213,该订书机80对载置于该处理托盘76的片材束进行装订处理。

特别是对本发明的折叠单元31进行控制的折叠控制部211(控制部)对门切换电机160进行控制,该门切换电机160对门支承板进行选择移动,以便根据是通过作为引导门的第一门53和第二门55中的哪一个引导到大致筒状折叠部50的大致筒状形成部57来确定卷绕方向。另外,该折叠控制部211(控制部)对搬送驱动电机170、切换挡板螺线管172进行控制,该搬送驱动电机170对入口辊45和出口辊47以及搬入辊51进行驱动,该切换挡板螺线管172对选择是否从折叠搬送路43向折叠导入路108引导片材并引导到搬入辊51的切换挡板49进行移动。

并且,该折叠控制部211(控制部)对(移位板)接近远离电机174、折叠辊分离接触电机178以及驱动旋转该折叠辊的折叠辊驱动电机176进行控制,该(移位板)接近远离电机174对移位构件(左移位部60、右移位部61)进行移动,以使大致筒状折叠部50的大致筒状形成部57变形而从大致筒状变为大致扁平状,该折叠辊分离接触电机178使折叠辊(左折叠辊132和右折叠辊136)分离或压接,以便对成为大致扁平状的片材在进行折叠。

另外,虽然图18中没有图示,但若使折叠控制部211(控制部)控制成对于用图13说明的折叠单元盖147通过螺线管等使锁定机构工作而将折叠单元盖147敞开,则发挥显示折叠单元31进行动作这一情况和折叠片材托盘的作用,便利性增强。

另外,也能够在当指示折叠单元31工作时单元盖传感器Sen3检测出卡合爪197e的情况下,解除上述的锁定机构。

另外,作为其他情况下的控制,如上所述,若在使用者敞开了折叠单元盖147时,折叠控制部211(控制部)利用上述的单元盖传感器Sen3通过卡合爪197e脱离而判断为有折叠处理的执行指示而使切换挡板螺线管172工作来使切换挡板49进入到折叠折叠搬送路43,以便将片材引导到图3、图5所示的大致筒状折叠部50,则也能够通过折叠单元盖147的敞开来执行折叠处理。

另外,片材处理控制部205具备集聚托盘升降控制部214,该集聚托盘升降控制部214基于来自纸面高度传感器的检测信号来控制集聚托盘90的升降。

[片材处理模式]

如上述那样构成的本实施方式的片材处理控制部205使片材处理装置B执行例如“打印模式”“片材装订模式(包括折叠片材表面设定)”“片材装订模式”等。以下,对该处理模式进行说明。

“打印输出模式”

从图像形成装置A的主体排出口16接收形成了图像的片材,将该片材经由装订搬入辊72、搬出辊74通过束排出辊86逐张收容到集聚托盘90。

“片材折叠模式”

将来自导向单元30的搬送路37的片材搬送到折叠单元31的大致筒状折叠部,从而进行简易的片材折叠,并向与搬送路37的片材搬送方向交叉的装置近前侧排出折叠片材。

此外,除了该片材折叠模式设定之外,设定使图16所示的形成了图像的片材的哪个面为折叠片材的表侧。在无设定的情况下,将图16(a)的状态作为初始设定。

“片材装订模式”

使形成了图像的片材从主体排出口16经过导向单元30、折叠单元31,将片材暂时载置于装订单元32的处理托盘76而形成为束,在由订书机80对该束进行装订之后集聚到集聚托盘90。

根据以上说明的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发挥如下所述的效果。

根据在此的公开,一种折叠片材的片材折叠装置(折叠单元31),其中,该片材折叠装置具备:将被搬送的片材保持为大致筒状的保持构件(大致筒状形成部57);按压被该保持构件保持的大致筒状片材的外周面而使大致筒状片材变为大致扁平状的移位构件(左移位部60、右移位部61);以及对通过该移位构件而成为大致扁平状的片材再进行按压并且向片材的外周缘方向排出的排出部(左折叠辊132、右折叠辊136)。

由此,通过将保持为大致筒状的片材按压为大致扁平状并且排出片材的折叠机构,能够提供不使用沿着片材长度的搬送路、压接的3个折叠辊就能够进行折叠处理的比较小型紧凑的片材折叠装置。

另外,根据另一公开,一种折叠片材的片材折叠装置(折叠单元31),其中,该片材折叠装置具备:搬送片材的搬送辊(搬入辊51);使由该搬送辊搬送的片材的前端和后端相互叠合而保持成大致筒状的、由能够变形的挠性片材构成的保持构件(筒状形成部57);位于该保持构件的片材端部、与由保持构件保持为大致筒状的片材压接地旋转并且能够相互分离的折叠辊(左折叠辊132、右折叠辊136);以及从片材外周面的两侧按压而与保持构件一同使被上述保持构件保持的大致筒状的片材变形成大致扁平状、并且向上述折叠辊侧移动的移位构件(左移位部60、右移位部61)。

由此,通过将保持为大致筒状的片材按压为大致扁平状并且排出片材的折叠机构,能够提供不使用沿着片材长度的搬送路、压接的3个折叠辊就能够进行折叠处理的比较小型紧凑的片材折叠装置。

根据下一公开,一种折叠片材的片材折叠装置(折叠单元31),其中,该片材折叠装置具备:搬送片材的搬送辊(搬入辊51);卷绕从该搬送辊搬送的片材并保持为大致筒状的保持构件(筒状形成部57);使被该保持构件保持的大致筒状片材变形成大致扁平状的移位构件(左移位部60、右移位部61);对通过该移位构件而成为大致扁平状的片材进行折叠并位于保持构件的端部的折叠辊(左折叠辊132、右折叠辊136);以及设置在上述搬送辊与保持构件之间、切换向上述保持构件的片材卷绕方向的引导门(第一门53、第二门55)。

由此,通过将保持为大致筒状的片材按压为大致扁平状并且排出片材的折叠机构,能够提供不使用沿着片材长度的搬送路、压接的3个折叠辊就能够进行折叠处理的比较小型紧凑、另外能够简单地实现折叠片材的表背面变更的片材折叠装置。

并且,根据另一公开,一种折叠片材的片材折叠方法,其中,该片材折叠方法包括:将被搬送的片材保持为大致筒状的保持工序;按压在该保持工序中形成的大致筒状片材的外周面而使大致筒状片材变为大致扁平状的移位工序;以及对通过上述移位工序而成为大致扁平状的片材再进行按压并且在折叠的同时向与搬送方向交叉的方向排出的排出工序。

由此,由于是将保持为大致筒状的片材按压为大致扁平状并且排出片材的折叠机构方法,因此,能够提供比较小型紧凑且简易的折叠方法。

此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的效果的说明中,为了便于参考,对于本实施方式的各部分,以写入括号的方式示出权利要求书中的各构成要素所对应的构件、或者标注参照附图标记来明确两者的关系。但是,当然并不由此来特别限定本发明。

并且,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形,权利要求书记载的技术思想所包括的所有技术事项都成为本发明的对象。之前的实施方式示出了优选的例子,但作为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根据本说明书公开的内容来实现各种代替例、修正例、变形例或者改良例,这些包含在附上的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技术范围内。

本申请要求通过参照而在此援引的2015年10月30日日本申请的日本特许申请号2015-213815号、同样同日申请的日本特许申请号2015-213816号、同样同日申请的日本特许申请号2015-213817号、同样同日申请的日本特许申请号2015-213818号的优先权。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