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柔性升降的智能化取料卸料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91413阅读:194来源:国知局
一种柔性升降的智能化取料卸料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取料卸料装置,特别涉及到一种用于自动化生产线的一种柔性升降的智能化取料卸料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对物料的取料和卸料,采用机器人或是伺服升降平移机构,然后再移送到指定位置,这样需要预先知道材料堆放高度或者是实时的检测机构,比较费时间,不利于提高生产节拍,而且成本高,不利于普及自动化生产,本实用新型采用一种可以在检测材料堆放高度,同时可以进行材料堆放的柔性升降的智能化取料卸料装置,而且本装置具有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操作简便的特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根据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目的实现一种柔性升降的智能化取料卸料装置,其特征在于在龙门架移动导轨上设置1个移动龙门架,在移动龙门架的上方设置1台电动葫芦,在移动龙门架的中间设置1个电磁铁安装支架,在电磁铁安装支架的下方设置电磁铁,在移动龙门架的一侧的前方安装1个前后驱动的电机。

进一步所述的电磁铁安装支架与电动葫芦通过铁链连接,在所述的移动龙门架的4个立柱各设置1个导向导轨,所述的电磁铁安装支架通过所述的电动葫芦驱动,沿所述的导向导轨进行上下升降。

进一步在所述的移动龙门架的1个立柱的侧面各设置1个最低点限位开关、1个最高点限位开关。

进一步在所述的电磁铁安装支架的一侧设置1个光电感应开关。

进一步所述的电磁铁是通电电磁铁。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安装的光电感应开关位置A-A的局部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如图1、图2、图3所示,一种柔性升降的智能化取料卸料装置,包括1为移动龙门架、2为光电感应开关、3为电磁铁、4为电磁铁安装支架、5为电动葫芦、6为龙门架移动导轨、7为最低点限位开关、8为最高点限位开关、9为电机、10为铁链、11为导向导轨、12为立柱,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一种柔性升降的智能化取料卸料装置,其特征在于在龙门架移动导轨6上设置1个移动龙门架1,在移动龙门架1的上方设置1台电动葫芦5,在移动龙门架1的中间设置1个电磁铁安装支架4,在电磁铁安装支架4的下方设置电磁铁3,在移动龙门架1的一侧的前方安装1个前后驱动的电机9。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电磁铁安装支架4与电动葫芦5通过铁链10连接,在所述的移动龙门架6的4个立柱12上各设置1个导向导轨,所述的电磁铁安装支架4通过所述的电动葫芦5驱动,沿所述的导向导轨11进行上下升降,这样使得电磁铁安装支架4在上下升降时,保持稳定。

本实用新型通过移动龙门架4的1个立柱12的侧面各设置1个最低点限位开关7、1个最高点限位开关8,用于控制电磁铁安装支架4的升降高度。

本实用新型通过电磁铁安装支架4的一侧设置1个光电感应开关2,用于检测电磁铁安装支架4下方物料的高度。

本实用新型优选电磁铁是通电电磁铁,利于物料的抓取以及卸料。

当取料移动装置工作时,光电感应开关2具有定位作用,保证被抓取或放下的零件能够被正确的放到到指定的位置,而不挤压其它零件,每次取料时,电磁铁安装支架4都须升至最高位置即最高点限位开关8的位置,然后电磁铁安装支架4移至所需取料的位置,然后落下取料,取料后,电磁铁安装支架4升高到最高度最高点限位开关8的位置将物料移载到指定位置上方,然后落下放到指定的工作台位置;当从某个恒定的位置取料堆放到某个位置时,电磁铁安装支架4上升到某个恒定的高度,移至呆移的物料上方落下,抓到物料后,抓手升至最高位置即最高度最高点限位开关8的位置,将物料移至堆放位置,然后放下。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上述的实施例电磁铁3的数量可以根据物料的重量进行取舍。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也是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